原子核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基本概述,原子核物理学-历史

原子核物理学属于物理学分支。研究原子核的结构和变化规律,获得射线束并将其用于探测、分析的技术,以及同核能、核技术应用有关的物理问题。

原子核物理_原子核物理学 -基本概述

nuclearphysics物理学分支。研究原子核的结构和变化规律,获得射线束并将其用于探测、分析的技术,以及同核能、核技术应用有关的物理问题。简称核物理。

原子核物理_原子核物理学 -历史

初创时期

原子核物理评论1896年,A.-H.贝可勒尔发现天然放射性,人类首次观测到核变化,通常将它作为核物理学的开端。此后的40多年,主要从事放射性衰变规律和射线性质的研究,并用射线对原子核作初步探讨;还创建了一系列探测方法和测量仪器,一些基本设备如各种计数器,电离室等沿用至今。探测、记录射线并测定其性质,一直是核物理研究和核技术应用的一个中心环节。
放射性衰变的研究证明了一种元素可以通过α衰变或β衰变而变成另一种元素,推翻了元素不可改变的观点;还确立了衰变规律的统计性。统计性是微观世界物质运动的一个根本性质,同经典力学和电磁学所研究的宏观世界物质运动有原则上的区别。衰变中发射的能量很大的射线,特别是a射线,为探索原子结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武器。1911年,E.卢瑟福等用a射线轰击各种原子,从射线偏折的分析确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并提出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为原子物理学奠定基础;还首次提出原子核这个词,不久便初步弄清了原子的壳层结构和其电子的运动规律,建立和发展了阐明微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的量子力学。
1919年,卢瑟福等人发现用a射线轰击氮核时释放出质子,首次实现人工核反应。此后用射线引起核反应的方法逐渐成为研究原子核的主要手段。初期取得的重大成果是1932年中子的发现和1934年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制备。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的。中子的发现不仅为核结构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前提,还因为它不带电荷,不受核电荷的排斥,容易进入原子核而引起中子核反应,成为研究原子核的重要手段。30年代中,人们还从对宇宙线的观测发现正电子和“介子”(后称μ子),这些发现是粒子物理学的先河。
β衰变-内部结构模型图
20年代后期,开始探讨加速带电粒子的原理。30年代初,静电、直线和回旋等类型的粒子加速器已具雏形,在高压倍加器上实现初步核反应。利用加速器可以获得束流更强、能量更高和种类更多的射线束,大大扩展了核反应的研究,使加速器逐渐成为研究原子核,应用核技术的必要设备。
在核物理的最初阶段,已注意它的应用,特别是核射线治疗疾病例如肿瘤的作用。这是它当时受社会重视的重要原因。
大发展时期1939年,O.哈恩和F.斯特拉斯曼发现核裂变;1942年,E.费米建立了第一个裂变反应堆;开创了人类掌握核能源的新世纪,核能几乎是取用不竭的能源,为了有效利用核能源、发展核武器,需要解决一系列很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而核物理和核技术是其中心环节。因此,核物理飞跃发展,成为竞争十分剧烈的科技领域。这一阶段持续30年左右,是核物理的大发展时期。在此期间,粒子的加速和探测技术有很大发展;30年代,最多只能把质子加速到1×10电子伏特(eV)的数量级;70年代,已达到4×10eV,可产生能散度特小、准直度特高或流强特大的各种束流。在探测技术方面,半导体计数器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测定射线能量的分辨率。核电子学和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善了获取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也大大扩展了理论计算的范围。这一切,有力地促进了核物理研究和核技术应用。对原子核的基本结构和变化规律也有更深入的认识;基本弄清了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各种性质;对稳定核素和寿命较长的放射性核素的基态和低激发态(具核能级)的性质积累了较系统的实验数据;并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各种适用的原子核模型,成功地解释了各种核现象和核反应。此外,还开展了高能核反应和重离子核反应的研究。
通过核反应,人工合成了17种原子序数大于92的超铀元素和上千种新的放射性核素,表明元素仅仅是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物质结构单位,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天体物理的研究证明:核反应是天体演化中起关键作用的过程;核能是天体能量的主要来源。还初步了解到天体演化过程就是各种原子核的形成和演变的过程,诞生了新的边缘学科如宇宙化学。通过高能和超高能射线束和原子核的相互作用,发现了上百种短寿命的粒子,包括各种重子、介子、轻子和共振态粒子。庞大的粒子家族的出现,使物质世界的研究进入新阶段,建立了粒子物理学。这是物质结构研究的新前沿,再次证明了物质的不可穷尽性。各种高能射线束还提供了用其他方法不能获得的核结构知识。

原子核-内部结构表通过对原子核的深入研究,发现在核范围内除了宏观物体之间的长程的电磁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以外,还有短程的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在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发现,是对传统的物理学时空观的一次重大突破。研究这4种基本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可能的联系,已成为粒子物理学和量子力学的重要课题。核物理还将在这方面作出新贡献。核物理还为核能装置的设计提供日益精确的数据,提高了核能利用的效率和经济指标,为更大规模的核能开发准备了条件。人工制备的各种同位素的应用,已遍及理工农医各部门。新的核技术如核磁共振、穆斯堡尔谱学等等,都迅速得到应用。核技术的广泛应用已成为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深入和提高时期粒子物理学建立后,核物理已不再处于物质结构研究的最前沿。核能利用方面也不像前阶段那样迫切需要核物理提供数据、研制关键设备。从70年代起,核物理进入纵深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更为成熟的阶段。
在现阶段,由于重离子加速技术的发展,已能有效地加速从氢到铀全部元素的离子,能量达到每核子1×10eV,扩充了变革原子核的手段,使重离子核物理研究有全面的发展。强束流的中、高能加速器不仅提供直接加速的离子流,还能提供诸如π介子、K介子等次级粒子束,从另一方面扩充了研究原子核的手段,加速了高能核物理的发展。超导加速器将大大缩小加速器的尺寸,降低造价和运转费用,并提高束流的品质。
核物理实验方法和射线探测技术也有了新的发展。微处理机和数据获取与处理系统的改进,影响深远。过去,核过程中同时测定几个参量就很困难;现在,一次记录几十个参量已很普遍。对一些高能重离子核反应,成千个探测器可同时工作,一次记录和处理几千个参量,以便对成千个放出的粒子进行测定和鉴别。另一方面,一些专用的核技术设备都附有自动的数据处理系统,简化了操作,推广了使用。

原子核物理_原子核物理学 -研究内容

核物理基础研究的主要目标有两个方面:
①通过核现象研究粒子的性质和作用,特别是核子间的相互作用。一些重要问题如中子的电偶极矩、中微子的质量和质子的寿命等都要通过低能核物理实验测定;粒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知识也可由中高能核物理提供。
②核多体系运动的研究、核多体系是运动形态很丰富的体系,过去主要研究了基态和低激发态的性质以及一些核反应机制,对于高自旋态、高激发态、大变形态以及远离b稳定线核素等特殊运动形态的研究才刚开始,对基态和低激发态的实验知识也不足,远小于多体波函数提供的信息。核运动形态的研究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核物理基础研究的主要部分。
核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本阶段的重要特点。常用的小型加速器已投入工业生产,成千上万台加速器在研究所、大学、工厂和医院中运转,钴60放射源的使用更为普遍;另一方面,几乎没有一个核物理实验室不在从事核技术的应用研究。

原子核物理_原子核物理学 -核技术应用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为核能源的开发服务,为大型核电站到微型核电池提供更精确的数据和更有效的利用途径。②同位素的应用,这是应用最广泛的核技术,包括同位素示踪、同位素仪表和同位素药剂等。③射线辐照的应用,利用加速器及同位素辐射源,进行辐照加工、食品消毒保鲜、辐照育种、探伤以及放射医疗。④中子束的应用,除利用中子衍射分析物质结构外,还用于辐照、掺杂、测井、探矿及生物效应,如治癌。⑤离子束的应用,大量的加速器是为了提供离子束而设计的,离子注入技术是研究半导体物理和制备半导体器件的重要手段,离子束则是无损、快速、痕量分析的主要手段,特别是质子微米束对表面进行扫描分析,对元素含量的探测极限可达1×10~1×10克,是其他方法难以比拟的。
在原子核物理学诞生、壮大和巩固过程中,核技术的应用使核物理基础的研究获得广泛的支持,后者又为前者不断开辟新的途径。这两方面的需要推进了粒子加速技术和核物理实验技术的发展;而这两门技术的新发展,又有力地促进了核物理的基础和应用的研究。这种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的趋势,将在核物理的新阶段中,发挥日益巨大的作用。

原子核物理_原子核物理学 -原子核的衰变

天然衰变中核的变化规律

原子核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基本概述,原子核物理学-历史
在核的天然衰变中,核变化的最基本的规律是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

①α衰变:随着α衰变,新核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向前移2位,即

②β衰变:随着β衰变,新核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向后移1位,即

③γ衰变:随着γ衰变,变化的不是核的种类,而是核的能量状态。但一般情况下,γ衰变总是伴随α衰变或β衰变进行的。

半衰期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半衰期。不同的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不同的,但对于确定的放射性元素,其半衰期是确定的。它由原子核的内部因素所决定,跟元素的化学状态、温度、压强等因素无关。

例题分析


[[例1]]关于天然放射现象,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若使放射性物质的温度升高,其半衰期将减小

B.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变为质子时所产生的

C.在α、β、γ这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α射线的电离能力最强

D.铀核(238

92U)衰变为铅核(206

82Pb)的过程中,要经过8次α衰变和10次β衰变

[[解析]]半衰期是由放射性元素原子核的内部因素所决定,跟元素的化学状态、温度、压强等因素无关,A错;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变为质子时所产生的,1

0n1

1H+0

-1e,B对;根据三种射线的物理性质,C对;238

92U的质子数为92,中子数为146,206

82Pb的质子数为82,中子数为124,因而铅核比铀核少10个质子,22个中子。一次α衰变质量数减少4,故α衰变的次数为x==8次。再结合核电荷数的变化情况和衰变规律来判定β衰变的次数y应满足2x-y+82=92,y=2x-10=6次。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C.

[点评](1)本题考查α衰变、β衰变的规律及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

(2)β衰变放出的电子并不是由核外电子跃迁出来的,而是从核中衰变产生的。

[巩固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γ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都不会发生偏转

B.β射线比α射线更容易使气体电离

C.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源于重核裂变

D.核反应堆产生的能量来自轻核聚变

2.一个氡核222

86Rn衰变成钋核218

84Po并放出一个粒子,其半衰期为3。8天。1g氡经过7。6天衰变掉的质量,以及222

86Rn衰变成218

84Po的过程放出的粒子是()

A.0。25g,α粒子B.0。75g,α粒子

C.0。25g,β粒子D.0。75g,β粒子

参考答案

1.Aγ射线中的γ光子不带电,故在电场与磁场中都不会发生偏转,A正确;α粒子的特点是电离能力很强,B错;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源于轻核的聚变,C错;核反应堆产生的能量是来自于重核的裂变,D错。

2.B经过了两个半衰期,1g的氡剩下了0。25g,衰变了0。75g,根据核反应方程的规律,反应前后的质量数和荷电荷数不变,可得出是α粒子,所以B正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50103/31283.html

更多阅读

邮票上的人物 “近代物理学之父”牛顿 近代科学之父牛顿

“近代物理学之父”牛顿【邮票上的人物】默人1643年1月4日,“近代物理学之父”牛顿出生。他是百科全书式的“牛人”。他少年时并非神童,成绩一般,但喜欢读书。他终身未娶。1727年牛顿去世后,诗人蒲柏为他写下著名的墓志铭:自然与自然的

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日本获得诺贝尔奖人数

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日本科学家赤崎勇(Isamu Akasaki)、天野浩(Hiroshi Amano )和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ShujiNakamura )因发明“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该发明为节能环保光源LED的发展作出贡

西藏高僧虹化现象的物理学解析初探 得道高僧虹化现象

西藏高僧的虹化现象(肉身化做彩虹消失)一直是未解之谜,由于物理学家们没有亲眼见过,以为那只是传说,所以一直没有人去研究。本人一直关注世界理论物理学与实验物理学的前沿研究进展,试图就这一现象做一些初步探讨。高僧虹化,大多是在涅盘前

声明:《原子核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基本概述,原子核物理学-历史》为网友太过唯美会沉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