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所概况,中国科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地处美丽的香山脚下,占地74公顷,是中国植物基础科学的综合研究中心。其前身为1928年创建的静生生物调查所和1929年成立的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1950年合并为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1953年改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50年以来,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其他国家级、中科院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60余项。

中科院植物所_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研究所概况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以“整合植物生物学”为学科定位,围绕与植物学发展密切相关的国家战略需求――生态环境、现代农业、植物资源和系统进化等领域,利用实验生物学(包括“组学”)、生物信息学等最新技术和手段,通过植物系统本身不同组织层次(分子、亚细胞、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群体和生态系统)以及植物科学与相关学科和技术的交叉融合进行整合研究。

植物研究所目前拥有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究中心、植物生态学研究中心、分子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光合作用研究中心、信号转导和代谢组学研究中心和植物园;综合办公室、人事教育处和科研计划财务处;文献与信息管理中心,还有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光合作用与环境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湖北神农架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北京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多伦恢复生态学试验示范研究站、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研究站、中国北方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东乌珠穆沁草原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站、华西亚高山植物园;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生物分中心。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主办的刊物有JournalofIntegrativePlantBiology(植物学报)(SCI-E)、《植物分类学报》(SCI-E)、《植物生态学报》、《植物学通报》、《生物多样性》、《生命世界》、《中国植物园》、《植物引种驯化集刊》。

植物研究所为国家首批批准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目前博士学位授予点有植物学、发育生物学与生态学;硕士学位授予点有植物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与生态学。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中科院植物所_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历史沿革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是中国植物基础科学的综合研究中心之一。1950年,由静生生物调查所(1928年建立)和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1929年建立)合并为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1953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科院植物所_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历任所领导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秉志院士

秉志(1886.4.9-1965.2.21)动物学家。河南开封人。满族。1908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1918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秉志(1886―1965),前清举人。创办和长期主持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1928年主持创办静生生物调查所,中国现代生物学的奠基人和动物学的一代宗师。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动物学家。满族。河南开封人。1909年京师大学堂毕业,考取游美学务处(清华学堂前身)选送的第一批留美生赴美留学。19l8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东南大学、厦门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教授。1922年创办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1928年创办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任主任。解放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还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联常委,全国科协委员,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中科院生物学部常委。是我国近代动物学的主要奠基人。1915年他与周仁、任鸿隽、杨杏佛、张子高等人一起组织中国最早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创办我国最早的学术刊物《科学》杂志。1921年在南京高师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生物系。1922年创办中国第一个生物学研究机构。他一生为中国生物学界培养了大批人才。他学术渊博,研究领域广泛,对动物分类学、形态学、生理学、昆虫学、古生物学等方面都有卓著成就,尤精于解剖学和神经学。对白鼠交感神经的研究有创见。他对中国白垩纪昆虫化石的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在国际上也具有重要地位。对进化理论有很深的研究。发表论文和科普文章100余篇,主要有《白鼠上颈交感神经结大形细胞的生长》、《中国白垩纪之昆虫化石》、《虎之大脑》等,专著有《鲤鱼解剖》、《鲤鱼组织》等。

中科院植物所_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组织结构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科院植物所_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实验室现有31位研究人员,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研究员18人,博士生导师12人,副研究员13人;还有10位技术和管理人员。目前的在读研究生和博士后78人,已成为中国系统与进化生物学研究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国际上该领域有影响的实验室之一。实验室的发展目标是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重点研究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和发展,重建植物的系统发育,探讨生物进化的过程和机制,取得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性和前瞻性研究成果,培养高层次人才;力争在10年内成为国际该领域一流的实验室。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植物分类、区系和生物地理学,植物大类群的起源和系统发育重建,居群生物学和保护遗传学,进化发育生物学和进化基因组学等。

实验室的研究范围从古到今,从宏观到微观,有条件完备的植物标本馆和古植物馆,同时下辖装备精良的一系列专业实验室,包括结构植物学室、细胞学室、生化室、分子室、进化发育室、实验温室和暗室等专业实验室,拥有扫描电子显微镜、荧光万能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全自动DNA测序仪等一系列大型先进仪器设备。实验室曾经和正在主持一系列国家和部委(科学院)的重要项目,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1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科学基金1项、重大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项和海外杰出人才基金2项;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2项、重要方向性项目2项、“百人计划”项目3项等。

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洪德元院士;实验室主任:葛颂研究员。

中科院植物所_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植被数量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数量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原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数量生态学开放研究实验室”,200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数量生态学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89年11月,首任实验室主任张新时研究员,首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郑慧莹研究员。重点实验室现任主任马克平研究员,常务副主任董鸣研究员,副主任周广胜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新时院士。

自植被数量生态学实验室建立之初,实验室就致力于组织和实施对植被/陆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性研究,其宗旨是运用信息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等来分析和处理日趋加速增长的植被/生态系统信息,以期得出不同时空尺度生态系统规律,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现阶段特别重视模型化方法与“3S”技术在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重点实验室现集中研究4个方向:

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研究人类活动强烈作用下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过程变化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多尺度反应机理,探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适应和减缓全球变化影响的对策与生态安全模式;通过综合分析、集成和模拟为主要手段,以探索不同时空尺度上植被的结构和功能(净第一性生产力和碳储量)与环境要素相互关系为突破口,深入研究中国植被/生态系统演变特征及其与环境要素间的互作机制。

北方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管理研究区域和局部尺度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尤其是草原生态系统中重要生命元素(C、N、P、S)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植物计量化学等;利用稳定性碳、氮、氧和氢同位素,结合其它先进技术如控制实验、涡度相关和机制模型,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影响下的中国北方草地生态系统的生理过程,尤其是D、13C、15N、18O等稳定性同位素在生态系统过程中的作用与功能,生态系统管理模式。

生物多样性变化与保育研究生物多样性功能,生物多样性变化机制,转基因植物释放的安全;植物的濒危机制与保护对策,退化生态系统受损机理、恢复重建途径,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的长期监测,受威胁植物迁地保护及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生产力形成的过程与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化范式。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半干旱区植物种群的适应与进化研究中国半干旱区生态系统中优势植物,尤其是克隆植物的适应对策,不同尺度上植物种群对变化环境的适应,植物入侵与克隆植物的关系;植物功能类群与区域气候变化、植被动态、土地利用的关系。

植被数量生态学重点实验室拥有质谱议、原子吸收光谱仪、PAM叶绿素荧光仪、元素分析仪、流动分析仪、热值仪、自动定氮仪等先进设备。野外台站(园)包括: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北京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鄂尔多斯沙地草地定位研究站、神农架生物多样性定位研究站、内蒙古多伦恢复生态学试验示范研究站、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研究站和华西亚高山植物园。

中科院植物所_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光合作用与环境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光合作用与环境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1年12月,主要工作是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传能转能、植物对环境应答、植物生长发育和信号转导的分子调控机制。这些领域的深入研究将会带动包括高产、高质、高抗逆品种的培育,开发植物野生资源和功能分子的应用等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学科的发展。实验室成立以来已在Nature,PlantCell,PlantPhysiology,PlantJournal,和Proteomics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在光合膜蛋白复合体结构与功能、光合作用对环境适应的机理、水稻根系发育功能基因、植物干细胞维持、花粉发育囊泡运输、青蒿素生物合成的分子调控等核心科学问题做出了重要成果。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匡廷云院士,实验室主任为种康研究员。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首席研究员22人、其他研究人员43人、博士研究生106人、硕士研究生86人,已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精干研究队伍。开放实验室包含3个学术方向不同却又有密切关系的三个研究中心:

光合作用研究中心:源于1978年成立的光合作用研究室,1998年成立光合作用研究中心。主要探索光合作用功能调控的分子机理。重点研究领域包括光合膜蛋白和膜脂的结构与功能、光合作用生物发生的功能基因组学、藻类光合放氢和光合作用对环境适应的分子机理以及植物功能离子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现有研究人员25名,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8人。中心主任:卢从明研究员。

资源植物分子与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8年,由原细胞与基因工程、发育生物学、生殖生物学和植物化学等研究室组建而成。主要研究植物生殖与发育、抗逆、细胞分化和植物次生代谢等过程的分子调控,克隆植物有用基因并开发其在农、医和环境等领域的利用。现有研究人员32名,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含院士)9人。中心主任:林金星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所概况,中国科

信号转导与代谢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10月。重点研究小分子功能化合物,特别是与植物生长发育、环境应答、抗病和抗逆反应有关的次生代谢物、激素及多肽等的功能,在分子、细胞和整体水平上探索植物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现有研究人员8名,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中心主任:刘春明研究员。

中科院植物所_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研究系统

系统中心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究中心:利用多学科的综合手段,研究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和发展,重建植物的系统发育,探讨生物进化的过程和机制;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并积极承担与国家发展目标有关的重大项目,为中国农作物和经济植物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指导,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奠定理论基础。有固定科技人员5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研究员19人,博士生导师9人,副研究员9人。

中心主任:汪小全;中心主任助理:冯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50103/31739.html

更多阅读

木通 龙胆泻肝丸

1简介编辑植物名称:木通,拉丁文名:Akebia quinata.为双子叶植物药木通科植物白木通或三叶木通、木通(五叶木通)的木质茎。属木通科木通属。植物形态中国植物图像库(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提供并参与编辑木通全株(1张)木通枝叶(4张)木通

北京植物园 植物园活动策划

百科名片北京植物园是国家级AAAA旅游景区、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全国野生植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中央国家机关思想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首批精品公园。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北京植

生态学推荐:普蘭塔-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论坛

该论坛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安全研究组创建,主要板块包括:专业文献推荐,塔友论文集,树轮年代学,孢粉学,蕨类植物学,菌根生态学和微生物生态学,生物统计学,植物生理生态学,水生植物学,森林动态监测,环境、生存与发展,3S技术与生

声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所概况,中国科》为网友只對鉨癡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