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一句话评论,《曾国藩家书》-名

《曾国藩家书》记载了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家书_《曾国藩家书》 -一句话评论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一句话评论,《曾国藩家书》-名

《曾国藩家书》“这位‘曾文正公’,其人不可取,但也不要因人废言。他的家书,也并非都是腐儒之见,其中有些见解,我看还是可以借鉴的."
―――刘伯承

曾国藩家书_《曾国藩家书》 -名书简介

作者:曾国藩
类型:书信集
成书时间:清咸丰年间19世纪中叶)

曾国藩家书_《曾国藩家书》 -背景搜索


清末大臣曾国藩曾国藩,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人,1811年11月26日出生在一个偏僻山村的地主家庭里。曾国藩有兄弟5人,他排行老大,另有1姐3妹,家中对他们兄弟严加管教,希望他们能光宗耀祖。曾国藩的祖父自幼教育他们“君子在下则排一方之难,在上则息万物之嚣”,“人以懦弱无刚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曾国藩从小发愤图强,6岁入塾读书,8岁随父学五经,14岁应童子试,22岁考取秀才,28岁中进士。初授翰林院检讨,1846年充文渊阁直学士,次年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曾国藩少年得志,官运亨通,10年之中连升10级,官至二品。他能获得这么快的擢升,关键在于他刻苦修身。他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从不放弃自己的品德修养,至其年衰,政治思想成熟,也不放弃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和自责。他的一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实写照。曾国藩立志求学,要求极严,抱负很高。他曾对4位弟弟说: “不能不趁30以前立志猛进也”,读书讲究“志、识、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观海,如井蛙窥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曾国藩极重择师交友,立志向圣贤看齐。他在诗中写道:“莫言书生终龌龊,万一雉卵变蛟龙。”曾国藩在其志向的激励之下,终生勤俭谨慎,学修不断。因此,当清国镇压太平军起义屡遭败北时,他创立的湘军却能扭转败局,取得军事上的胜利。清政府称他是“学本有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赞扬他是“中兴第一名臣”。在极重“立德、立功、立言”的湖湘学派中,曾国藩既是一名推波助澜者,又是一位成功的佼佼者,因而青年毛泽东在1917 年致黎锦熙的长信中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这里,毛泽东服气曾国藩就是服他是位“大本大源”、倡学促教、陶铸人心的学者和政治家。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生学习的楷模,在其任黄埔军校校长时,就把《曾胡兵书》列为必修课目。他还经常向儿子蒋经国讲述他学习曾国藩的心得体会,一再叮嘱蒋经国要终生学习研究《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击败太平军,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他一生的转折点是处理“天津教案”。他卑颜屈膝,为洋人卖力,最后在国人的讥骂声中感觉到“天津教案”是“外惭清议,内疚神明,为一生之憾事”。近代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他作了比较客观的评价:“誉之则为圣

清代名人像册・曾国藩相,谳之则为元凶。”曾国藩早年致力学问,其学术研究从历史、古文到书法、理学以及各种典章制度。他渴望多做学问,与当朝大学问家梅曾亮、何绍基等名士媲美,但他最终没有成为一位著述丰富的大学者,主要原因是他还来不及著书立说,就已升至二品高官,从此忙于官场之争,再后来投身于戎马征战之中,使他不可能固守书苑,一心研究学问。当代著名学者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今人要研究学习的也只能有一套《曾国藩家书》。它记述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他从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是后人研究曾国藩思想的宝贵资料。

曾国藩在攻克天京后,权势极大,功高震主,清朝对其极不放心。咸丰帝曾在湘军克复武汉时叹道:“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曾国藩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历史知识,熟悉历代掌故,因而在击败太平天国后一方面自裁湘军,一方面把家书刊行问世,借以表明自己忠心为清廷效命,以塞弄臣之口。曾国藩家书自时起便风靡流行,历久不衰。后经多家取舍整理,形成多种版本。总的说来,他的家书现存1400多篇,从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十年,历时30年,其内容包括了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方面,这些家书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是一部真实而又生动的生活宝鉴。

曾国藩家书_《曾国藩家书》 -内容精要


清・吴友如画宝・曾国藩曾国藩的家书,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他一生强调立志,常说: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他为自己写下座右铭道: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在其家书家教中,立志之论甚多。立志之后,据此求过,自律自勉。他说:“余身旁须有一胸襟恬淡者,时时伺吾之短,以相箴规,庶不使‘矜心’生于不自觉。”曾国藩原先嗜好吸水烟,后来他要戒绝,但也不太容易,他对其弟说:“自戒潮烟以来,心神彷徨几若无主。遏欲之难,类如此矣!不挟破釜沉舟之势,讵有济哉?”曾国藩硬是凭律己的毅力将烟戒绝。

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他在致其弟信中说:“吾自信亦笃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略参些机权作用,便把自家学坏了!??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至于坚忍功夫,曾国藩可算修炼到了极点。他说:“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余庚戌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乙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以及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曾国藩崇尚坚忍实干,不仅在得意时埋头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时绝不灰心,他在安慰其弟曾国荃连吃两次败仗的信中说:“另起炉灶,重开世界,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费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馁也。”


《曾文正公全集》书影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在家书中写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他希望后代兢兢业业,努力治学。他常对子女说,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他还说,门第太盛则会出事端,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子孙不肖留亦无用,子孙图强,也不愁没饭吃,这就是他所谓的盈虚消长的道理。

在治军用人方面,曾国藩更是有其独到之处。对于武器和人的关系,他认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杀之要在人而不在兵”。在军队治理上主张以礼治军:“带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我辈带兵勇,如父兄带子弟一般,无银钱,无保举,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他扰民而坏品行,因嫖赌洋烟而坏身体,个个学好,人人成材”。为使官兵严守纪律,爱护百姓,曾国藩亲做《爱民歌》以劝导官兵。在战略战术上,他认为战争乃死生大事,应“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在用人上,讲求“仁孝,血诚”原则,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选人标准是“崇实黜浮,力杜工巧之风”,因而石达开说“曾国藩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曾国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训基地,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华蘅芳等都在其左右共事。


《曾文正公书札》书影关于曾国藩的与弟书,刘伯承对薄一波说过:“这位‘曾文正公’,其人不可取,但也不要因人废言。他的家书,也并非都是腐儒之见,其中有些见解,我看还是可以借鉴的。比如说,他给他的弟弟曾国荃写过不少的信,其时曾国荃镇守南京,已是万军之将。曾国藩在信中一条是劝他戒躁,处事一定要沉着、冷静、多思;另一条是劝他要注意及早选拔替手,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薄一波也补充道:“曾国藩讲的这两条,作为治军为政之道,不无道理。”(见1989年4月13日《人民日报》)

曾国藩的教子书谈的多是读书做文之法,与弟书谈的多是治军为政之道。曾国藩、曾国荃的治军为政,与刘伯承、薄一波的治军为政,当然是有很大不同的;但如“处事一定要沉着、冷静、多思”,“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这类方式方法也就是战略策略,则古今前后尽可相通。故刘伯承觉得可以借鉴,薄一波认为不无道理。

曾国藩家书_《曾国藩家书》 -专家点评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古代的帝王将相、卿士大夫、墨客词人、儒生才子,都是过去了的人物,属于过去了的时代。如曾国藩者,替爱新觉罗皇室效忠,消灭太平军,故无产阶级谓其人不可取,而其思想体系固无以异于其他士大夫。现代化无须熟读离骚,当然也无须熟读曾国藩的家书,因为它决不能指引我们走向明天的世界。但是,它虽然不能指引我们走向明天,却很能够指引我们了解昨天和前天,即了解旧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旧中国统治阶级有它的统治思想和统治方法,这就是以儒为体,以法为用,以黄老为权,以纵横为变,在这方面,曾国藩有很深的研究和心得。他确实不是一个书呆子,他的成功主要得力于对传统政治权术和谋略的运用,而在与弟书中,他最充分、最坦白、最没有保留地同他的弟弟进行了交流,这本书确实是他作为一个政治人物讲出来的私房话。

应该说,一个真心希望中国现代化的人,对于在旧中国实行专制统治的“帝王将相”,以及为其制礼作乐、出谋划策的形形色色的“士师”们的政治谋略和政治权术,上起韩非、李斯、秦皇帝,下至慈禧太后、曾国藩??从理性上到感情上都不可能不深恶而痛绝之。(至于其他方面,古人当然不乏可取之处,如刘、薄所说的两条,又如曾国藩的严以教子。)然而,欲求中国之现代化,尤其是愿意多思考思考中国的历史和未来的人,却又非认真研究和剖析这种代代心传的“法”“术”不可,其理自明,无须多说。

总之,曾国藩一生经历了中国衰朽的过程。就其本人而言,早年专精学问,学做圣贤,着实取得不小成绩,后从戎理政,也大有所成。他的门人李鸿章曾感叹地说:“吾师道德功业,固不待言,即文章学问,亦卓绝一世。”曾国藩关于治学修身齐家和立志立功立德的论述,对后人仍有研究和弘扬的价值。

曾国藩家书_《曾国藩家书》 -妙语佳句

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曾国藩家书_《曾国藩家书》 -书评


《曾国藩家书》

初读《曾国藩家书》,鉴于其文字多为古义,理解起来颇为困难;再读《曾国藩家书》,由于初读奠定基础,其中为人处事之道理才尽系被理解。

这本书,单看其名,不言而喻,便知其中之内容多以书信方式呈现。通读全书,曾国藩在家中的角色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书信中所涉及之内容可理解为三大境界。细细道来,三种角色:父母、兄弟、子女;三大境界:“孝”、“劝”、“教”。

父母之命“孝”为先

当椿蓉并茂之时,曾国藩虽身为朝廷命官,但凡家中嫁娶婚丧之事,无不是征求过父母之意见,方作出决断;当父母离开人世之时,虽手中大权在握仍不忘记讲求孝道,在家丁忧以明孝义,即使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被朝廷委以重任之时,仍然不忘记寄书至家中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也许在别人看来,曾国藩的孝道其中夹杂着封建纲常伦理的色彩,但是我们现在所应批判的是封建纲常伦理中的消极不利因素,而不是像孝道之类的积极有利成分,孝道作为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任何时候都应该积极发扬,而不是抛之于脑后。虽然说现在社会不同于以往,许多事物都发生了变化,但是每个人都是由母亲怀胎十月所生的现实没有改变,每个人都是由父母(或其他亲人)养大的事实没有变,同样,对父母养育恩情的也不应有变,确切的说应是有增无减。

从呱呱坠地到成年自立,其间父母流的汗水和泪水恐怕连他们自己也记不清了,但是即使他们到行将就木之时,他们也不曾向我们索要过什么,求过什么,并不是他们不会开口,而是他们没有想过开口。在他们心里只要子女是快乐的,他们就是最幸福的。

父母不向我们索要回报,作为子女的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想想怎么样去知恩图报。也许你此时不能给父母以最舒适的房屋,最漂亮的汽车,但是你亲手为父母搭建的房屋,用自己的血汗钱买的车子依然可以博得父母的欢笑;你可能没有能力给父母以山珍海味,但是你自己用心给父母做的家常便饭亦然可以让父母吃的津津有味。无论你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只要你嘴里时常念着父母,心里时常想着父母,你就可以诠释最至诚的孝道.

手足之意“劝”为上

曾国藩在家中身为长子,在当时“长兄为父”的时代曾国藩在家中所充当的不仅仅是长兄的角色,在一定意义上还有父亲的成分。他以“劝勉兄弟勤学修身”为至上,以告诫“兄弟间当和睦,方可兴家望族”为重点.尤其在读书方面,给兄弟提供的读书课程表对我们现在读书更是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他提出读书当“主敬”、“静心”、“早起” 、“读书不二”、“读史”、“写日记”、“日知其所亡” 、“日无忘所能”、“谨言”,并且提出读书持“专注”和“有恒”四字。他认为只有如此,方可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真正的让读书成为养生养气之术。,

在现代社会由于大部分家庭都是单子女家庭,很难可以像曾氏兄弟那样得到像兄长之类的过来人的教诲,而且随着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书信有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之趋势,想要得到像书信所能带给人民的那种独特的感觉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但是当你阅读这本书之时,你就可以补充现实中无法改变的情景。每天读一封其所写之信,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带该你,让你体会“每天读完一信,心灵洗礼一次”的感觉。

在读书方面,相信每个人都有读书读到一半就产生放弃心理的经历,相信每个人在看到自己喜欢的书时,都曾产生过“一口气吃成一个大胖子”的想法,相信每个人都在自己身上存在过只是单纯的读书而忘记动脑筋思考记录感受的迹象,在这本书中,曾国藩将会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如何达到真正的读书境界。读书当“主敬”,要求读书需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一直到最后方可;读书当“不二”,要读书当读完所读之书,方可换新内容;读书当“静坐”,每日读书须当静心反思自己看过去的内容。

子女之情 “教”为本

曾国藩深晓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因此他时常劝解儿女“有才无德者稍远其人,有才有德者,师之友之可也”。为了让子女能够励志勤学,勿染富贵之气,其告诫儿女“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唯学做圣贤,全有自己做主,不与天命相干”。在富贵之气方面,他认为“凡世家子弟当与寒士同;孰可以成大器,若染富贵之气,有望而难成”,并且发誓“不靠做官发以逸后人.盖儿女若贤,则不靠官囊,亦能自觅衣饭;盖儿女若不肖,则多积一些将多造一孽”。

通过观察曾国藩对待子女的行为和方法,很容易发现现在一个名人的做法有殊途同归之妙。他就是微软的总裁比尔盖茨。虽属于不同的时代,但是他们高瞻远瞩的做法,却值得现在扮演家长角色的每个人的学习。古人尚且能够看到富贵能够消人之斗志,生活在现在社会的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想到。

近几年来,许多孩子在家中已经上升到了“小皇帝”、“小公主”的地位,所谓的“富二代”问题也变得愈演愈烈,“啃老族”问题在中国也不是提了一年,有的人甚至称“21世纪的青年是扶不起的阿斗”。相信这种说法的出现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在社会发展、家庭教育、孩子自身发展方面一定出现了问题。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少走弯路。在作者看来,如果没有更好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现在的人们学习一下曾国藩之做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为了让新世纪的花朵早一点成熟绽放出最美丽的色彩,为了让西方毒害中国青年的诡计不能得逞,为了让孩子们能早些自立自强成为时代所需人才,作为社会是不是应该为孩子们多提供一些接触社会的机会和进行实践的场所;家庭是不是更应该再教育子女方面少一些“溺爱”的成分,多在助他们早日自立自强上下工夫;孩子们自己是不是更需要好好的抓住和把握每一次可以锻炼的机会,争做时代的圣贤之士。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三大阶段:幼年、中年、老年,充当三种角色:子女、手足、父母。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以这三种阶段的身份去体味其中为人处事的道理,以便我们在经历同样的阶段之时尽量少走弯路,充当相同角色之时少出现错误。在这本书里,读者可以儿女之身份去体会如何才能做成一位孝子,以兄弟的身份体味如何尽到一个做兄长的职责,以父母的身份感受如何才能做一个称职的家长。用心去读,这本书所能带给的绝对不单单是几封家书,更重要的是一个人成功和成长所需的宝贵精神财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50103/32302.html

更多阅读

《傅雷家书》作品导读及训练题 傅雷家书名著导读ppt

《傅雷家书》作品导读及训练题一、作者介绍  傅雷(1908—1966),文学翻译家。  翻译作品: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的大部分作品《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二、作品简介  《傅雷家书》是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

转载 一口气读完《柏杨家书》 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原文地址:一口气读完《柏杨家书》作者:杭之70一口气读完《柏杨家书》生活仿佛“一地鸡毛”,人生在世,不胜其烦——好长时间都没有一口气读完一本书了。周六在一旧书摊上见到《柏杨家书》,随手翻阅几则,大为感慨,遂携而归。柏杨,1968年3月7

名著《傅雷家书》知识点佘 傅雷家书名著导读ppt

名著《傅雷家书》知识点南平三中佘冬妹一,关于傅雷(1908—1966),文学翻译家。 翻译作品: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的大部分作品《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二、作品简介  《傅雷家书》是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

转贴——《硫磺岛家书》影评上 硫磺岛家书 百度云

有幸在同事家看了一部很不错的电影《硫磺岛家书》,一部反映二战末期日军固守硫磺岛抵抗美军登陆的电影。导演是美国人,主要演员却全部都是日本人。影片从另一个角度,从日军的角度反映了当时日军的心态——日薄西山的恐惧和虚无,以及国内

声明:《《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一句话评论,《曾国藩家书》-名》为网友阳光和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