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 小儿麻痹症-简介,小儿麻痹症-病因

小儿麻痹症(poliomyelitis 以下简称polio)又名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咽痛和肢体疼痛,部分病人可发生弛缓性麻痹。流行时以隐匿感染和无瘫痪病例为多,儿童发病较成人为高,普种疫苗前尤以婴幼儿患病为多,故又称小儿麻痹症(Infantile paralysis)。脊髓灰质炎病人,由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与之有关的肌肉失去了神经的调节作用而发生萎缩,同时皮下脂肪,肌腱及骨骼也萎缩,使整个机体变细。

脊髓灰质炎传播途径_小儿麻痹症 -简介


小儿麻痹症患者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在夏秋两季。临床以发热、上呼吸道症状、肢体疼痛,少数病例出现肢体弛缓性瘫痪为特征。

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由消化道传染,经口进入人体后,即侵入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组织则形成隐性感染;抗体低下病毒则进入血循环,引起病毒血症。若机体缺乏免疫力,病毒随血流经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并沿神经纤维扩散,引起无瘫痪期症状;如果运动神经元受损唯一严重,则导致肌肉瘫痪,引起瘫痪期症状。

脊髓灰质炎传播途径_小儿麻痹症 -病因

1.易感人群1~5岁小儿发病者最多,4个月以下婴儿很少得病,近年来小儿普遍服用疫苗,机体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后,血清中最早出现特异性IgM,2周后出现IgG和IgA。保护性中和抗体,可维持终身。病后对同型病毒有持久免疫力,二次发病者罕见。2.传染源人类是脊髓灰质炎唯一的传染源,患者自潜伏期末可以从鼻咽分泌物中排毒,粪便的排毒期自发病前10日至病后4周,少数可达4月。无症状带病毒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3.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而日常生活接触是主要传播方式,被污染的手、食物、用品、衣物、玩具都可传播本病。少数情况下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4.流行特点
遍及全世界,多见于温带。散发式流行,夏秋季发病率最高,热带和亚热带和发病率在各季节无显著差别。过去流行以Ⅰ型病毒为主,Ⅲ型最少。大规模服用疫苗后,Ⅰ型病毒减少,ⅡⅢ型相对增多。
5.病原知识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大量存在于患者的脊髓和脑部,在鼻咽部、肠道粘膜与淋巴结内亦可查到,按其抗原性不同,可分为Ⅰ、Ⅱ、Ⅲ3个血清型,型间偶有交叉免疫。病毒可用人胚肾、人胚肿、猴肾及Hela细胞等培养。耐寒,低温(-70℃)可保存活力达8年之久,在水中,粪便和牛奶中生存数月,在4℃冰箱中可保存数周,但对干燥很敏感,故不宜用冷冻干燥法保存。为耐热。60℃30分钟可使之灭活,煮沸和紫外线照射可迅速将其杀死。能耐受一般浓度的化学消毒剂,如70%酒精及5%煤酚皂液。但对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漂白粉等敏感,可将其迅速灭活。
6.发病机理病毒经口进入后起初在口咽,消化道,主要在回肠淋巴组织增殖,包括扁桃体、回肠集合淋巴结、颈部深层淋巴及肠系膜淋巴结,并在其中繁殖,如此时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局部感染得到控制,则形成隐性感染;少量病毒进入血流被带到其他部位的网状内皮系统,并在那里广泛繁殖。继病毒血症发生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有时病毒也可通过周围神经纤维末梢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在潜伏期病毒存在于咽部和粪便中。发病后咽部持续带病毒达1~2周,大便中持续排毒达3~6周,甚至更久。病毒血症持续数日,到发病时消失,此时特异性抗体开始出现。病毒能引起显著病理改变的唯一部位是脊髓和大脑,主要累及脊髓的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脊髓。大脑的其他部位,包括小脑和皮质运动区都受到较小程度的侵犯。病变可累及大脑、中脑、延髓、小脑及脑干,网状结构、前庭核、小脑蚓突和小脑核也可受损,大脑皮层运动区病变轻微。交感神经节和周围神经节偶有病变。
病毒对神经元的损害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最终引起噬神经细胞作用。瘫痪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决定于被侵犯神经元的分布。造成严重神经损害的促发因素包括年龄的增加,近期扁桃腺摘除术,接种,其中以接种白百破疫苗最常见,妊娠和正值中枢神经系统侵袭期的身体过度虚弱。其他病变可有局灶性心肌炎、间质性肺炎、肝及其他脏器充血和混浊肿胀,淋巴结增生肿胀等。

脊髓灰质炎传播途径_小儿麻痹症 -症状

1、隐性感染(无症状型):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感染后无症状出现,病毒繁殖只停留在消化道,不产生病毒血症,不浸入中枢神经系统,但从咽部和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 体内可查到特异性中和抗体。如有易感者接触患者后发生多汗、烦躁、感觉过敏、咽痛、颈背肢体疼痛、强直、腱反射消失等现象,应疑及本病。前驱期应与一般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胃肠炎等鉴别。瘫痪前期病人应与各种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相鉴别。潜伏期3~35日,一般为7~14日,按症状轻重及有无瘫痪可分为隐性感染、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

2、顿挫型(轻型):约占4~8% 病毒侵袭全身非神经组织,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可出现①上呼吸道炎症状,如不同程度发热、咽部不适、咽充血及咽后壁淋巴组织增生、扁桃体肿大等;②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 腹部不适等;③流感样症状、关节、肌肉酸痛等, 症状持续1~3日, 自行恢复。

3、无瘫痪型: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且循环神经纤维散布全身,可在发病之初出现此期症状,但多数患者可在前驱期后有1~6日无症状或症状减轻,而后进入此期。

4、瘫痪型:约占感染者的1~2%,其特征为在无瘫痪型临床表现基础上,再加上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及脑神经的病变,导致肌肉瘫痪。

脊髓灰质炎传播途径_小儿麻痹症 -检查

1、脑积液:大多于瘫痪前出现异常。外观微浊,压力稍增,细胞数稍增(25~500/mm3),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多,后则以单核为主,热退后迅速降至正常,糖可略增,氯化物大多正常,蛋白质稍增加,且持续较久,少数患者脊髓液可始终正常。2、周围血象:白细胞多数正常,在早期及继发感染时可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急性期血沉增快。3、病毒分离或抗原检测:起病1周内,可从鼻咽部及粪便中分离出病毒,粪便可持继阳性2~3周,早期从血液或脑脊液中分离出病毒的意义更大,一般用组织培养分离方法,近年采用PCR法,检测肠道病毒RNA较组织培养快速敏感。4、血清学检查:型特异性免疫抗体效价在第一周末即可达高峰,尤以特异性IgM上升较IgG为快,可用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及酶标等方法进行检测特异抗体,其中以中和试验较常用,因其持续阳性时间较长,双份血清效价有4倍及4倍以上增长者可确诊,补体结合试验转阴较快,如期阴性而中和试验阳性,常提示既往感染;两者均为阳性,则提示近期感染,近来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抗原及特异性IgM单克隆抗体酶标法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脊髓灰质炎传播途径_小儿麻痹症 -诊断

小儿麻痹症 小儿麻痹症-简介,小儿麻痹症-病因

小儿麻痹症诊断

儿童是否感染小儿麻痹症,需要抽取粪便作检验,原因是病毒会出现于人体排泄物达二到三星期之久,所以从粪便中抽取样本,较容易分离到病毒。

前驱期应与一般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胃肠炎等鉴别。瘫痪前期病人应与各种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相鉴别。弛缓性瘫痪的出现有助于诊断。还需与以下各病鉴别:

(一)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或称格林-贝尔综合(Guillain-Barre'ssyndrome)多见于年长儿,散发起病,无热或低热,伴轻度上呼吸道炎症状,逐渐出现弛缓性瘫痪,呈上行性、对称性,常伴感觉障碍。脑脊液有蛋白质增高而细胞少为其特点。瘫痪恢复较快而完全,少有后遗症。

(二)家族性周期性瘫痪较少见,无热,突发瘫痪,对称性,进行迅速,可遍及全身。发作时血钾低,补钾后迅速恢复,但可复发。常有家族史。

(三)周围神经炎可由白喉后神经炎、肌肉注射损伤、铅中毒、维生素B1缺乏、带状疱疹感染等引起。病史、体检查可资鉴别,脑脊液无变化。

(四)引起轻瘫的其他病毒感染如柯萨奇、埃可病毒感染等,临床不易鉴别,如伴胸痛、皮疹等典型症状者,有助于鉴别。确诊有赖病毒分离及血清学检查。

(五)流行性乙型脑炎应与本病脑型鉴别。乙脑多发于夏秋季,起病急,常伴神志障碍。周围血和脑脊液中均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

(六)假性瘫痪婴幼儿因损伤、骨折、关节炎、维生素C缺乏骨膜下血肿,可出现肢体活动受限,应仔细检查鉴别。

脊髓灰质炎传播途径_小儿麻痹症 -治疗

无瘫痪型

1、卧床休息。2.肌痛和四肢项背强直者局部给予湿热敷,以增进血液循环,口服镇静剂,必要时服盐酸哌替啶及可待因,减轻疼痛和减少肌痉挛。
3.静脉注射50%葡萄糖液加维生素C1~3克,每日1~2次连续数日,以减轻神经水肿。
4.对发热较高,病情进展迅速者,可采用丙种球蛋白肌注。
5.肾上腺皮质激素。

瘫痪型

1.患者应躺在有床垫的硬板床上,注意瘫痪肢体的护理,避免外伤受压,置于舒适的功能位置,以防产生垂腕垂足现象。有便秘和尿潴留时,要适当给予灌肠和导尿。
2.促进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
3.中药治疗可选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4.呼吸障碍及吞咽困难的处理。
5.循环衰竭的防治。处理原则是减轻恐惧,减少骨骼畸形,预防及处理合并症,康复治疗。
前驱期及瘫痪前期
1、卧床休息病人卧床持续至热退1周,以后避免体力活动至少2周。卧床时使用踏脚板使脚和小腿有一正确角度,以利于功能恢复。
2、对症治疗可使用退热镇痛剂、镇静剂缓解全身肌肉痉挛不适和疼痛;每2~4小时湿热敷一次,每次15~30分钟;热水浴亦有良效,特别对年幼儿童,与镇痛药合用有协同作用;轻微被动运动可避免畸形发生。
瘫痪期
1、正确的姿势患者卧床时身体应成一直线,膝部稍弯曲,髋部及脊柱可用板或沙袋使之挺直,踝关节成90°。疼痛消失后立即作主动和被动锻炼,以避免骨骼畸形。
2、适当的营养应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和大量水分,如因环境温度过高或热敷引起出汗,则应补充钠盐。厌食时可用胃管保证食物和水分摄入。
3、药物治疗促进神经传导功能药物如地巴唑,剂量为1岁1mg,2~3岁2mg,4~7岁3mg,脊髓灰质炎
8~12岁4mg,12岁以上5mg,每日或隔日一次口服;增进肌肉张力药物,如加兰他敏,每日0.05~0.1mg/kg,肌肉注射,一般在急性期后使用。
4、延髓型瘫痪①保持呼吸道通畅:采用低头位(床脚抬高成20°~25°)以免唾液、食物、呕吐物等吸人,最初数日避免胃管喂养,使用静脉途径补充营养;②每日测血压2次,如有高血压脑病,应及时处理;③声带麻痹、呼吸肌瘫痪者,需行气管切开术,通气受损者,则需机械辅助呼吸。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体温退至正常,肌肉疼痛消失和瘫痪停止发展后应进行积极的功能恢复治疗,如按摩、针灸、主动和被动锻炼及其他理疗措施。
1、针灸治疗适用于年龄小病程短肢体萎缩不明显者可根据瘫痪部位取穴上肢常取颈部夹脊穴、肩贞大椎手三里少海内关合谷后溪每次选2~3穴下肢常选腰脊旁开1寸处环跳秩边跳跃玉枢髀关阴廉四强伏兔承扶殷门季中阳陵泉足三里解溪太溪绝骨风市承山落地等根据瘫痪肢体所涉及的主要肌群选有关穴位3~4个每次可更换轮流进行每天1次10~15次为一疗程二疗程之间相隔3~5天开始治疗时用强刺激取得疗效后改中刺激巩固疗效用弱刺激可用电针或水针每次选1~2穴位注射维生素B1γ氨酪酸或活血化瘀中药复方当归液(当归红花川芎制剂)每穴0.5~1.0ml
2、推拿疗法在瘫痪肢体上以滚法来回滚8~10分钟按揉松弛关节3~5分钟搓有关脊柱及肢体5~6遍并在局部以擦法擦热每日或隔日1次可教家属在家进行。
3、功能锻炼瘫痪重不能活动的肢体可先按摩推拿促进患肢血循环改善肌肉营养及神经调节增强肌力患肢能作轻微动作而肌力极差者可助其作伸屈外展内收等被动动作肢体已能活动而肌力仍差时鼓励患者作自动运动进行体育疗法借助体疗工具锻炼肌力和矫正畸形。
4、理疗可采用水疗电疗蜡疗光疗等促使病肌松弛增进局部血流和炎症吸收。
5、其他可用拔火罐(火罐水罐气罐)及中药熏洗外敷以促进瘫痪肢体恢复另有报导应用穴位刺激结扎疗法促进瘫痪较久的肢体增强肌力畸形肢体可采用木板或石膏固定以及用手术矫治。

脊髓灰质炎传播途径_小儿麻痹症 -预防措施


小儿麻痹症患者必须普遍接种疫苗,常用的有以下几种。(一)灭活疫苗(IPV)优点是安全,一般用于免疫功能缺陷者及其家庭成员,也可用于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缺点是价格较昂贵,免疫维持时间较短,且需重复注射,肠道不能产生局部免疫能力。(二)减毒活疫苗(OPV)优点是使用方便,95%以上的接种者产生长期免疫,并可在肠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sIgA,使接触者亦可获得免疫效果;但由于是活病毒,故如用于免疫功能缺陷者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可引起瘫痪。中国从1960年开始自制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一种是三型单价糖丸;另一种是混合多价糖丸,为Ⅰ、Ⅱ、Ⅲ型混合物。目前普遍采用此型疫苗,在-20℃可保存2年,4~8℃保存5个月。一般首次免疫从2月龄开始,连服3次,间隔4~6周,1岁以内服完,4岁时再加强免疫一次。服糖丸后2小时内不能喝过热开水或饮料,也不给喂奶,以免影响效果。极少数小儿用后可发生疫苗相关性麻痹性脊髓灰质炎。(迄今为止,中国儿童服用的都是“糖丸”疫苗,而国际通用剂型是液体疫苗);一旦发现病人,应自起病日起至少隔离40天患者衣物用具应煮沸或日光下曝晒2小时消毒。密切接触者,应连续观察20天,未服过疫苗者可注射丙种球蛋白0.3~0.5ml/kg。做好日常卫生经常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苍蝇,培养卫生习惯等十分重要。本病流行期间,儿童应少去人群众多场所,避免过分疲劳和受凉,推迟各种预防注射和不急需的手术等,以免促使顿挫型感染变成瘫痪型。

脊髓灰质炎传播途径_小儿麻痹症 -并发症

合并症:由于外周型或中枢型呼吸麻痹可继发吸人性肺炎、肺不张、化脓性支气管炎和呼吸衰竭引起严重出血;长期卧床可致褥疮及氮、钙负平衡,表现为骨质疏松、尿路结石和肾功能衰竭等。

脊髓灰质炎传播途径_小儿麻痹症 -预防方法

必须普遍接种疫苗,常用的有以下几种。脊髓灰质炎疫苗(一)灭活疫苗(IPV)优点是安全,一般用于免疫功能缺陷者及其家庭成员,也可用于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缺点是价格较昂贵,免疫维持时间较短,且需重复注射,肠道不能产生局部免疫能力。
(二)减毒活疫苗(OPV)优点是使用方便,95%以上的接种者产生长期免疫,并可在肠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sIgA,使接触者亦可获得免疫效果;但由于是活病毒,故如用于免疫功能缺陷者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可引起瘫痪。中国从1960年开始自制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一种是三型单价糖丸;另一种是混合多价糖丸,为Ⅰ、Ⅱ、Ⅲ型混合物。目前普遍采用此型疫苗,在-20℃可保存2年,4~8℃保存5个月。一般首次免疫从2月龄开始,连服3次,间隔4~6周,4岁时再加强免疫一次。服糖丸后2小时内不能喝过热开水或饮料,也不给喂奶,以免影响效果。极少数小儿用后可发生疫苗相关性麻痹性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一旦发现病人,应自起病日起至少隔离40天患者衣物用具应煮沸或日光下曝晒2小时消毒。密切接触者,应连续观察20天,未服过疫苗者可注射丙种球蛋白0.3~0.5ml/kg。做好日常卫生经常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苍蝇,培养卫生习惯等十分重要。本病流行期间,儿童应少去人群众多场所,避免过分疲劳和受凉,推迟各种预防注射和不急需的手术等,以免促使顿挫型感染变成瘫痪型。

脊髓灰质炎传播途径_小儿麻痹症 -全球行动

启动

1988年,在166个会员国代表出席的第四十一届世界卫生大会上,通过了一项全世界消灭脊灰决议。它标志着由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国际扶轮社、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以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率先发起的全球消灭脊灰行动正式启动。这是继1980年消灭天花认证,1980年代期间美洲在消灭脊髓灰质炎病毒方面取得进展,以及国际扶轮社承诺筹措资金以保护所有儿童免受该疾患之苦之后的又一行动。

进展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美洲区域(36个国家)被认证为无脊髓灰质炎,随后,2000年世卫组织西太平洋区域(包括中国在内的37个国家和地区)以及2002年6月欧洲区域(51个国家)也获得认证。2010年,欧洲区域在获得认证后发生第一例输入性脊灰病例。1999年,中国宣布消除了小儿麻痹症。2009年,在所开展的273次补充免疫活动(SIAs)期间,40个国家中超过3.61亿儿童接受了免疫。就全球而言,从及时发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可以看出,脊灰监测工作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010年9月1日起,俄罗斯和中亚地区均未发现新增的脊髓灰质炎野病毒感染病例,这一疾病在中亚地区已被消灭。
2012年伊始,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显示,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全世界有71个国家超过4亿儿童接受了免疫治疗,除非洲以外地区的感染病例急剧下降。但近两年因为诸多政治及国家动荡,导致东南亚及中东地区的儿童达不到较好的医疗条件,整体患病比例在逐步上升,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各国重视儿童免疫工作,不要伤害儿童成长空间。2013年全球共有372人死于小儿麻痹症,索马里出现183个小儿麻痹症病例,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和阿富汗分别有85、51和12例。叙利亚也报告出现了17个小儿麻痹症病例。世卫组织表示,在对2013年12月和2014年1月的实验室样本进行最后检验后,该组织将证实东南亚地区为无小儿麻痹症区。2014年1月13日,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印度在过去三年里没有出现新的小儿麻痹症病例,这是全球在卫生健康领域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其成功范例可以为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尼日利亚消除小儿麻痹症提供借鉴。

脊髓灰质炎传播途径_小儿麻痹症 -爆发记录

1989年夏,在江苏省与山东省交界地区大规模爆发脊髓灰质炎流行,江苏邳州和山东郯城暴发了一次小儿麻痹症疫情,1328名儿童成为肢残患儿,严重者躯干畸形,下肢瘫痪。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60103/34856.html

更多阅读

小儿麻痹症疾病会遗传吗? 小儿麻痹症遗传

小儿麻痹症的遗传性:小儿麻痹症不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小儿麻痹症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在一般情况下,传染病可以由病原体(病毒、细菌、真菌、蠕虫、寄生虫),侵入体内而引起感染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某些传染病,在人与人之间是可以传染的,而另一些

高效益水麻皮种植技术及广阔市场前景 高效益种植

高效益水麻皮种植技术及广阔市场前景 一、水麻皮简介:荨麻科水麻属常绿丛生灌木,高1---4米,树皮厚而韧,根部发达、肥大,一般长达4--10米。水麻皮属纯天然、无毒、高蛋白作物,枝叶是很好的禽畜饲料,树皮和根部是制造高档佛香的必备粘合材料

小儿感冒冲剂 小儿感冒冲剂-简介,小儿感冒冲剂-成份

小儿感冒冲剂,又叫小儿感冒颗粒,为小儿感冒类非处方药药品,其主要成份为广藿香、菊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地黄、地骨皮、白薇、薄荷、石膏等,主要用于风热感冒,发热重,恶寒轻,汗出而热不解,头痛鼻塞等症状。小儿感冒颗粒相对其他感冒药

声明:《小儿麻痹症 小儿麻痹症-简介,小儿麻痹症-病因》为网友爱与傲慢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