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鹿山 鹿鹿山-地理位置,鹿鹿山-历史传说

鹿鹿山位于通渭县城北部,距县城15公里,位于陇阳、北城、寺子三交界处,平均海拔2350米,是华家岭新景高庙山的风水岭,气候冷凉、温润,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属沟壑丘陵地形,是云杉等树种的适宜生长区。现以成为省级森林公园。

鹿鹿_鹿鹿山 -地理位置


鹿鹿山位于通渭县城北部,距县城15公里,位于陇阳、北城、寺子三交界处,涉及八个行政村,平均海拔2350米,是华家岭新景高庙山的风水岭,气候冷凉、温润,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属沟壑丘陵地形,是云杉等树种的适宜生长区。

2005年5月经甘肃省林业厅批准成立鹿鹿山省级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30000亩。

鹿鹿_鹿鹿山 -历史传说

鹿鹿山北坡,居史料记载,在此出土距今四五千年的彩陶、石器等文物与烧陶窑址、居住房址、储陶窑等古代人类遗迹,属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和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具有很大的考古价值,该山被誉称为“玉狼屏迹”,是通渭八景之一。


鹿鹿山系地形中部凸起似一孤岛,六条小梁岭向四周扩展,东坡和西坡平缓,南坡坡度较大,北部形成悬崖峭壁,形成天然的较为独特的地形景象。传说唐王李世民求贤访能,从长安始至通渭,攀登贵地,只见山峦叠峰古木参天四野浓雾笼罩,迷住了唐王,久久不能出山,唐王曰竟有如此奇山,真乃江山处处皆胜地也。踌躇间突然从林中窜出三只白狼挡住他的去路,唐王惊曰朕乃大唐当朝皇帝,因访贤至此,诸位若为冤家对头寻报前仇,于此朕只好以区区之体相于,若非仇非冤向我讨封,则请微领示之,朕必封无辞,三狼点头示意,三狼受封遂缓缓向导,引唐王出山。

唐王遂封三狼为白马三大大王,封鹿鹿山为“玉狼山”。古有诗曰:“访贤才唐王迷路,救圣驾白狼受封”。

此事不胫而走传遍四方,从此在贵地修建庙宇。于公元前七百四十二年天宝元年十月十五日立碑记载,碑文为:玉狼山----忠利白马大王、忠惠白马大王、风利白马大王,相传三圣大显威灵,托梦于山屏社学来人氏,借其耕牛从外地运来三棵轳杵,用做神桩,到如今逢雨过天晴站立高处,还可隐隐看见拉运轳杵的路线。

公元一六六二年康熙游东曾到次一游,并封三圣大王为总职大王,从此寺庙香火更浓,游客络绎不绝,直至文革期间寺庙毁坏,公元一九八一年春由社人手端碎石小瓦重新垒起,并寻找到很早遗留到现在的三棵轳杵和石碑,于一九八三年春由供香弟子集资修建小庙一座,当年用木杆搭戏台,重立五月初五唱庙会,并引来四面八方游客聚中游景。

鹿鹿_鹿鹿山 -生态环境


鹿鹿山是华家岭与新景乡高庙山的风水岭,山上森林茂密,青草茵茵,被群众称作是通渭县城的“后花园”。鹿鹿山在华家岭―鹿鹿山―高庙山梁岭的中部,位于东经10515―10518,北纬3519―3520之间,园内平均海拔为2200米,年平均降水量为530mm左右,年均气温5.0。

土壤大多为黑垆土和草甸土,PH值在7.1左右.园内有草本、木本植物约400于种,多数属于中生和中旱生类型,其药草、食用野草资源较为丰富。现存主要树种有云杉、油松、落叶松、山杏、杨树、沙棘、柠条、狼牙刺、山定子等50余种。

鹿鹿_鹿鹿山 -生态修复

1987年被列为通渭县针叶林建设基地,该地从1998年开始建设针叶林基地以每年以千亩的速度增加林草面积。

近几年,又结合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加大造林绿化工作力度,成林面积18000亩,现有宜林面积12000亩,初步形成华家岭至北城乡庄子梁经鹿鹿山至新景乡王湾梁的一条绿色长廊,为通渭县北部水源涵养林及风景特用林建设奠定了基础,培育了风景优美景观特质明显的森林植物群落。


通渭县每年营造云杉、沙棘混交林1000亩,经过十多年的经营努力,现已郁闭成林,保存面积达14000亩,山上森林茂密,青草茵茵,被人民称作是通渭的“后花园”,对通渭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林业可持续发展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通渭县鹿鹿山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项目于2004年被列入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试点项目,经过3a实施,项目区内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林草覆盖率从52.30%提高到60.29%,农户人均纯收入由1613.80元提高到1967.20元。生态修复区养殖户都实现了舍饲喂养,新建圈舍150座,养殖数量达6000多(只),实现牛、马、猪、兔、鸡等多元化养殖,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该项目的实施为本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初步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鹿鹿山 鹿鹿山-地理位置,鹿鹿山-历史传说

鹿鹿_鹿鹿山 -启示

科学规划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科学规划。在生态修复技术措施运用上,以保护和利用水土资源为核心,依据“源于自然,还于自然”的思想,为大自然恢复其自我修复能力创造条件,对位配置各类措施,以封为主,封禁、补造、抚育、管护并重,工程、生物、农艺措施相结合,生态修复与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的原则。使项目区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隔离区,减少或禁止人、畜活动对生物群落的干扰和破坏,促使土壤质量正向发育,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向健康状况演化。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加强组织

生态修复是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大战略调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加强生态修复的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专门成立项目执行领导小组,健全管理机构、配备工作人员,明确和落实各部门的责任权属。制定和颁布有关项目建设的法规及管理制度,对生态修复区林草及其设施的管护管理提出具体的操作要求。做到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利用集市、庙会等多场合、多形式、多渠道对农民进行广泛宣传教育,印发传单、公告、宣传画及日历和手册。为生态修复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证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整合项目,为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涉及农、林、水、环保、畜牧、财政、扶贫、科技等诸多方面,综合性很强,我们利用中央资金的主导作用和退耕还林草的机遇,深化投资管理机制改革,整合项目资金,统筹兼顾,合理规划,相互配套,镶嵌实施,达到资金技术、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使有限的投入资金发挥最佳使用效益。在项目建设中,与相关部门在工程实施、科研和监测等方面密切配合,加强合作,全面提升生态修复的科技水平和效益,加快生态修复进度。在管理上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形成部门之间“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各投其资,各计其功”的工作机制。为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狠抓落实

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开发必须符合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使其得到休养生息。必须按照“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科学,遵循市场规律”的原则,坚持川台河谷区发展全膜覆盖玉米、浅山区种植马铃薯、深山区发展畜草产业的种植结构调整思路,大胆探索,积极挖掘本地资源潜力,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大力发展玉米、洋芋、畜草、中药材等富民产业。通过政策引导,利益驱动,解决了许多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使支柱产业开发和扶贫攻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通过生态修复,既满足了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条件,又确保了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依法监督

生态修复能力的体现根本在于彻底控制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一切干扰因素和防止水土资源的污染,关键是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和封禁成果管护。为此,要采取以下强有力的措施:
①建立健全水保监督执法网络。县、乡、村、社四级执法网络组织机构健全,并逐级签订监督管护目标管理责任书,做到责、权、利绝对明晰。
②依法具体落实“三区”划分与“三权一案三同时”制度,严格管理,奖惩兑现。加强修复成果管护。


同时,对水保预防监督执法的检查情况纳入乡镇年终综合考核评比的内容,推行奖励机制,以管促封。使生态修复效益能够正常发挥。
合理监测

监测工作所获取的基础数据,对于生态自我修复能力的研究及评价意义重大,根据基础监测指标体系和监测评价体系要求,合理布设监测网络,采用实地定点、定时,多方位、多层次、多目标、多样点统计调查的方法进行。着重做好以下监测内容:
①蓄水效益监测。定点观测和统计径流、土壤侵蚀、泥沙变化、流域降水量等数据,分析评价项目实施后的蓄水保土效益。
②生态效益监测。林地监测:采用多样点抽样调查法。草地监测:选用不同草地类型,采用刈割测定生长量等,分析评价了项目实施后的生态效益。
③社会效益监测。通过布设网点社经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调查方法,以定点观测和典型农户调查结合,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评价项目实施后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根据监测结果与效益分析评价,为同类地区生态修复的科学研究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结语
生态修复是新时期水土保持的重要内容之一.,实施生态修复,必须将植被修复的技术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畜草转化、法制宣传、监督管护、效益监测等进行系统集成,形成一个多功能、多目标的生态修复措施体系,为修复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生态修复与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是辩证的统一关系。水土保持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土保持又具有推动作用。

鹿鹿_鹿鹿山 -旅游开发


山上现有通渭八景之一的玉狼庙,即“玉狼屏迹”座落于山顶,每逢佳节,城区居民及周围群众上山游憩的逐渐增多。山上于端午节举办庙会,演唱秦腔、小曲等,文化艺术风采宜人,地方特色浓厚,人文景观与自然生态景观相互交融,呈现出一幅碧峰峻峭,云雾缭绕,行人嚷嚷,风味浓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图。
如今每年的端午节,这里举办庙会,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此山已成为全县人民观光避暑的旅游胜地。
鹿鹿山省级森林公园按照以人为本、重在自然、贵在和谐、精在特色的原则规划建设,初步规划设计以林草植物风光为主体,有西岭茂林、玉狼屏迹、麋鹿溪涧、万寿杏园、旷野绿廊等5个重点建设内容。这里气候相对温和,土壤湿润,光照充足,针叶林密布,空气负离子含量高,每逢盛夏,蛾碟繁飞,虫鸟穿梭,生趣盎然,景观宜人,是旱源地区不可多得的憩息场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60103/35154.html

更多阅读

大鹿岛 大鹿岛-地理位置,大鹿岛-区域人口

大鹿岛,地处黄海,位于鸭绿江入海口,素有“黄海明珠”的美誉。位于祖国万里海疆的北端,中国海岸线北端最大的一个海岛,面积为6.6平方公里,岛上的常住人口大约3000多人,属于辽宁省丹东东港市孤山镇所辖。岛上有传统的捕鱼业,还有新兴的旅游业

八公山 八公山-图片介绍,八公山-地理位置

八公山位于淮河南岸,绵延30余公里,峰峦数百,距寿县城北2.5公里,故当地称之为北山。又因南临淝水,北濒淮河,峰峦错峙,向为兵家必争之地。西汉淮南王刘安都寿春,刘安笃好神仙黄白之术,宾客甚众,其中苏飞、李尚、左吴、因由、雷被、伍被、毛周、晋

牛背山 牛背山-地理风貌,牛背山-旅游信息

牛背山,是野牛山山脉一部分,位于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境内,与泸定县交界,属二郎山分支,是青衣江、大渡河的分水岭,山顶海拔3600米,因山顶一面悬崖有巨石突出酷似牛头,山脊细长貌似牛背而得名。牛背山海拔3660米左右,它四面环山中间突起的独特地

声明:《鹿鹿山 鹿鹿山-地理位置,鹿鹿山-历史传说》为网友孤傲口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