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概述,丝绸之路-历史

丝绸之路,人们通常所指的丝绸之路是穿越中亚、翻过帕米尔高原、抵达西亚的线路。若再往北走,则是北路,往南走是南海路。公元前139年,张骞首次从长安出使西域,到达楼兰、龟兹、于阗等地,其副手更远至安息国,身毒国等。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联系东西方的“国道”,也是整个古代中外经济及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2014年6月22日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

丝绸之路路线_丝绸之路 -概述


丝绸之路路线图丝绸之路(德语:dieSeidenstrasse),简称为丝路,最早来自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von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China,ErgebnisseeigenerReisen)。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时张骞和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上述路线之外,还包括约前5世纪形成的草原丝绸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发挥巨大作用的海路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宋初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从此,这条路线就成为了“国道”,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进行贸易。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丝绸之路路线_丝绸之路 -历史

上古时期


公元一世纪的丝绸之路

远古时期,在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之北的草原上,有着一线由许多不连贯的小规模贸易路线大体衔接而成的草原之路。这一点已经被沿路诸多的考古发现所证实。这条路就是最早的丝绸之路的雏形。

早期的丝绸之路上并不是以丝绸为主要交易物资,在公元前15世纪左右,中国商人就已经出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购买产自现新疆地区的和田玉石,同时出售海贝等沿海特产,同中亚地区进行小规模贸易往来。而良种马及其他适合长距离运输的动物也开始不断被人们所使用,令大规模的贸易文化交流成为可能。比如阿拉伯半岛的经常使用,耐渴、耐旱、耐饿的单峰骆驼,在公元前11世纪便用于商旅运输。而分散在亚欧大陆的雅利安人和斯基泰人据传在公元前31世纪左右即开始饲养马。双峰骆驼则在不久后也被运用在商贸旅行中。另外,欧亚大陆腹地是广阔的草原和肥沃的土地,对于游牧民族和商队运输的牲畜而言可以随时随地安定下来,就近补给水、食物和燃料。这样一支商队、旅行队或军队可以在沿线各强国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存在或激发敌意的情况下,进行长期,持久而路途遥远的旅行。

西汉以前

1、中国

现代人在商代帝王武丁配偶(妇好)坟茔的考古中人们发现了产自新疆的软玉。这说明至少在公元前13世纪,中国就已经开始和西域乃至更远的地区进行商贸往来。依照晋人郭璞在《穆天子传》中的记载,前963年周穆王曾携带丝绸、金银的贵重品西行至里海沿岸,并将和田玉带回中国。虽然这种说法的真实性还没有定论,但是在丝绸之路东段沿线的考古中,确实出土了部分在这一时期的丝绸制品。

在中国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经存在了相当规模的对外经济交流。《史记・赵世家》中记录了苏厉与赵惠文王的一段对话:“马、胡犬不东下,昆山之玉不出,此三宝者非王有已。”苏厉用赵国通过对外贸易得到的财富威胁赵惠文王一段从侧面说明了这一点:因为人们相信,“昆山之玉”即为昆仑山下出产的软玉,而胡犬则是产自中亚、西亚的一个狗的品种。


著名的软玉和田玉

2、中亚

随着公元前5世纪左右河西走廊的开辟,带动了中国对西方的商贸交流,塔里木盆地内印欧人的绿洲城邦国家诸如鄯善、龟兹、楼兰、疏勒、且末等国家纷纷在这一时期逐渐出现。而当时的欧洲国家已经出现了“赛里斯”(Seres,源自希腊语言“丝”,从上古汉语“丝”的音转化的“Ser”。)这一对中国的称呼。这种小规模的贸易交流说明在张骞以前东西方之间已有经过各种方式而持续长时间的贸易交流。

除了丝绸,同时丝绸之路上另一件著名的商品,产自今阿富汗巴达克山的青金石早在公元前13世纪就开始出现在古中国、古印度、古埃及――这意味着中西亚地区的商旅贸易开始的时间要比这一地区部分国家的诞生还要早些。之后不久,青金石的贸易开始传入印度的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哈拉帕(Harappa)。后来成为佛教七宝之一。

3、中东

(1)埃及

很多考古发现证明古埃及人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从事北非、地中海及西亚的贸易。人们相信,在前14世纪时期,埃及人已经造出了海船。在埃及的考古中,人们发现了距今5000余年,产自阿富汗的青金石,说明埃及人已经开始沿着这条被称为丝绸之路的道路上,展开了一定规模的贸易。一些人认为是前1070年左右丝绸残骸的碎片已经被发现,这意味着至少在前1070年埃及可能已经与中国有了间接的贸易往来。但此后不久丝绸在埃及的地位一落千丈,并绝迹于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史册。同时,这些前11世纪的丝绸究竟是中国养蚕技术所出现的丝绸,还是一个来自地中海沿岸累范特或者中东的“荒野丝”,就是一个极有争议的话题了。

(2)波斯

在一统古埃及和西亚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帝王冈比西斯二世(前529年至前522年在位)和大流士一世(前522年至前486年在位)统治下,波斯建立了在中、西亚的地区帝国。史料记载这位帝王喜爱爱琴海生产的鲜鱼和故乡波斯的水。为此大流士建立了一条连接波斯帝国首都苏萨(位于底格里斯河下游东岸靠近扎格罗斯山脉的一个大城市)到小亚细亚以弗所和萨狄斯的全长1600多公里的的“波斯御道”,这条仅由王室使用的皇道在沿线各段设立驿站,借助每个驿站的好马和驭手皇室所需要的一切通过这条道第一时间送至首都,再将帝王的指令传播到波斯全国。依照皇道的效率,一位向大流士一世进献快信的人只需9天即可送至首都,而同样的距离对于普通人而言需要3个月。一方面波斯帝国利用这样一条联系小亚细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各地的国道加强了中央对各地的统治,另一方面也直接带动了这一地区的商贸活动。

(3)、希腊

托勒密一世在前323年最终控制了埃及后,希腊人开始积极促进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东非、伊朗高原、印度之间通过希腊管辖的港口进行的贸易活动,在陆地上希腊人也一样在贸易领域非常活跃。这一时期地处阿拉伯半岛及中亚的阿拉伯人――尤其是纳巴泰人(前106年为罗马共和国所征服)为中西亚的贸易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希腊人的第一步就是利用帝国在中亚河中地区和大呼罗珊乃至更东方的扩张来打通并控制东西方之间的陆上丝绸之路,帝国东部边境也许已经到达了大宛国(今吉尔吉斯斯坦费尔干纳盆地)――今帕米尔高原的西部境外。现代人在这一带的考古发现了亚历山大大帝在前329年建立的城市――苦盏(希腊人命其为“极东亚历山大城”,即亚历山大东征期间的建造的最东方的一个城市)。


青金石是在早期丝绸之路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商品之一。

公元前250年,塞琉古帝国(Seleucid,已不存在国家)的总督狄奥多特(Diodotus)据大夏和粟特独立,他和他的后继者德米特里一世(DemetriusIofBactria,死于公元前167年)向四周斯基泰人地区、安息和大宛扩张领土。继续沿着亚历山大过去的道路向西拓展。在大夏国王欧西德姆斯(Euthydemus,前230-200年)执政时期时,大夏控制的最东部国界线不仅推进并超过了苦盏,有证据显示他们的侦察队在前200年左右已经到达过疏勒,这是有史以来最早的,有据可考的一次连接中国与西方的活动。古希腊历史学家斯特拉波曾这样评价这次行动:“他们甚至将自己国家的国土拓展至塞里斯(中国)和弗林尼(Phryni)。”

总结

早期的这种交流不完全等同于公元前1世纪繁荣的的丝绸之路,也并没有持续下来。随着亚欧大陆的斯基泰人和匈奴人的不断强盛,他们同南部的定居居民国家之间发生了不断的冲突,之间也在不断的分裂、碰撞和互相影响,这使原始的文化贸易交流不断萎缩到局部地区或某些地区之间。不过,随着各定居民族的强国的不断出击和扩张,这些国家之间往往发生了直接接触,如西亚地区马其顿亚历山大的东征、阿萨息斯王朝与罗马共和国在地中海东岸的累范特和小亚细亚的征服,大夏国对中亚河中地区和大呼罗珊的控制、印度河流域的统治(印度―希腊王国),以及促使张骞出使中亚联合匈奴的世仇大月氏的西迁。这些都说明上述地区之间进行大规模交通的要素已经具备,出入中国的河西走廊与联通亚洲大陆上各国的道路业已被周边国家所熟知。而且同时连同中国与中西亚之间的西域地区小国林立,中亚地区也是战争不断。天山南北侧与当时中国北方边境又有强大的匈奴汗国在侧,控制西域诸国,与周边部落和中国王朝冲突不断。经济文化的交流通常只能在一个相对安定的地区内才能做到的。所以当时的东西方之间并没有深刻的了解,对文化上的交流更是相互隔绝。就连上古曾经存在过的贸易往来,这时也往往变成了传说和神话,遗留在东西方人民的记忆中。

公元前1世纪到7世纪

1、张骞西行


《张骞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

公元前2世纪,中国的西汉王朝经过文景之治后国力日渐强盛。第四代皇帝汉武帝刘彻为打击匈奴,计划策动西域诸国与汉朝联合,于是派遣张骞前往此前被冒顿单于逐出故土的大月氏。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带一百多随从从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虏,遭到长达十余年的软禁。他们逃脱后历尽艰辛又继续西行,先后到达大宛、大月氏、大夏。在大夏市场上,张蓦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毡、大秦国的海西布,尤其是西汉蜀郡的邓竹杖和蜀布。他由此推知从蜀地有路可通身毒、大夏。前126年张骞几经周折返回长安,出发时的一百多人仅剩张骞和一名堂邑父了。史书上把张骞的首次西行誉为“凿空”,即空前的探险。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中国派往西域的第一个使团。前119年,张骞时任中郎将,又第二次出使西域,经四年时间他和他的副使先后到达乌孙国、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阿萨息斯王朝、身毒等国。

自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各国,向汉武帝报告关于西域的详细形势后,汉朝对西域的外交政策由最早的联合月氏从而钳击匈奴,变成了“广地万里,重九译,威德遍于四海”的强烈愿望。为了促进西域与长安的交流,汉武帝招募了大量身份低微的商人,利用朝廷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国经商。这些具有冒险精神的商人中大部分成为富商巨贾,从而吸引了更多人从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原与中西亚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汉朝在各个关卡的海关税收方面取得了巨大利润。出于对匈奴与汉朝在塔里木盆地的反复争夺与丝路上强盗横行的状况考虑,加强对西域的控制,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直接管辖机构――西域都护府。

以汉朝廷在西域设立官员为标志,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交流之路开始进入繁荣的时代。

2、大规模的贸易


丝绸之路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各国后远东中国倾国力向西拓展的机遇,通过丝路的交流与贸易在印度、东南亚、锡兰岛、中国、中东、非洲和欧洲之间迅速发展。无数新奇的商品、技术与思想源源不断的流行于欧亚非三洲的各个国家。大陆之间的贸易沟通变得规则、有序。

罗马人很快就加入到这条商道中,从1世纪起罗马人开始狂热的迷恋着从阿萨息斯王朝、贵霜帝国和阿克苏姆帝国手中转手取得的中国丝绸,而当时的罗马人相信丝绸是从树上摘下来的。丝绸成为罗马人狂热追求的对象。古罗马的市场上丝绸的价格曾上扬至每磅约12两黄金的天价。造成罗马帝国黄金大量外流。这迫使元老院断然制定法令禁止人们穿着丝衣,而理由除了黄金外流以外则是丝织品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史料记载克丽欧佩特拉,这位艳后也是一位丝绸爱好者。埃及历史上著名的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也曾经被记载穿着丝绸外衣接见使节,并酷爱丝绸制品。

97年,东汉将军班超在重新建立起汉朝在中亚地区的支配地位后,派甘英携带大量丝织品到达波斯湾和罗马的叙利亚行省(可能是今日土耳其的安条克),而当时安条克以南正是罗马的埃及行省的领域。因而中国与埃及最早的官方沟通应当就是在这一时期。

《后汉书》记载了公元166年(汉桓帝延熹九年),罗马帝国派遣出第一批特使抵达汉朝。这些使者到达汉朝后以罗马帝国国王安敦的名义向汉朝皇帝汉桓帝进献了礼物。罗马的使者从济南北部出海,通过海路,抵达今越南的东京,并在东南亚采购了犀牛角、象牙、玳瑁等奢侈品。汉朝也从罗马使者手中得到了有关天文学的书籍。

当中国进入东汉时代以后,由于内患的不断增加,自汉哀帝以后的政府放弃了对西域的控制,令西域内部纷争不断,后期车师与匈奴年年不断的战争更令出入塔克拉玛干的商路难以通行,当时的中国政府为防止西域的动乱波及本国,经常关闭玉门关,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丝路东段天山北南路的交通陷入半通半停。

7世纪到12世纪

随着中国进入繁荣的唐代,西北丝绸之路再度引起了中国统治者的关注。为了重新打通这条商路,中国政府借击破突厥的时机,一举控制西域各国,并设立安西四镇作为中国政府控制西域的机构,新修了唐玉门关,再度开放沿途各关隘。并打通了天山北路的丝路分线,将西线打通至中亚。这样一来丝绸之路的东段再度开放,新的商路支线被不断开辟,人们在青海一带发现的波斯银币是中国境内最多的,这证明青海也随着丝路的发展成为与河西走廊同等重要的地区,加上这一时期东罗马帝国、波斯(7世纪中叶后阿拉伯帝国取代了波斯的中亚霸权)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令这条商路再度迎来了繁荣时期。


见证丝绸之路盛景的唐代骆驼俑

与汉朝时期的丝路不同,唐控制了丝路上的西域和中亚的一些地区,并建立了稳定而有效的统治秩序。西域小国林立的历史基本解除,这样一来丝绸之路显得更为畅通。不仅是阿拉伯的商人,印度也开始成为丝路东段上重要的一分子。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也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们也逐渐出现在这一时期。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并接纳相当数量的遣唐使及留学生,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同时佛教、景教各自迎来了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机会,一时间唐朝人在文化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丝路商贸活动的直接结果是大大激发了唐人的消费欲望,因为商贸往来首先带给人们的是物质(包括钱财等)上的富足,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其次是不同的商品来源地域带给人们的精神差异的影响。丝路商贸活动可谓奇货可点、令人眼花缭乱,从外奴、艺人、歌舞伎到家畜、野兽,从皮毛植物、香料、颜料到金银珠宝矿石金属,从器具牙角到武器书籍乐器,几乎应有尽有。而外来工艺、宗教、风俗等的随商进入更是不胜枚举。这一切都成了唐人尤其是唐时高门大户的消费对象与消费时尚。相对而言,唐人的财力物力要比其它一些朝代强得多,因此他们本身就有足够的能力去追求超级消费,而丝路商贸活动的发达无非是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机遇而已。理所当然的就有许许多多的人竭力屯奇居异,有钱人不仅购置奇珍异宝而且还尽可能在家里蓄养宠物、奴伎。帝王皇族带头,豪绅阔户效之,庶民百姓也以把玩异域奇物为能。美国学者谢弗指出:“七世纪(中国)是一个崇尚外来物品的时代,当时追求各种各样的外国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开始从宫廷中传播开来,从而广泛地流行于一般的城市居民阶层之中。”

受到这条复兴了的贸易路线巨大影响的国家还有日本。8世纪日本遣唐使节带来了很多西域文物到日本首都奈良。这些宝贵古代文物现代也在奈良正仓院保存下来。所以,奈良正仓院被称为丝绸之路的终点。日本最大的宗教佛教也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来的。1988年奈良县政府在奈良市举行大规模的丝绸之路博览会。日本最大的电视台NHK曾从中国到欧洲以实地拍摄方式制作丝绸之路节目。

经过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开始衰落,西藏吐蕃越过昆仑山北进,侵占了西域的大部;中国北方地区战火连年,丝绸、瓷器的产量不断下降,商人也唯求自保而不愿远行。唐以后中国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因而相对稳定的南方对外贸易明显增加,带动了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成都和泉州也因此逐渐成为南方经济大城。当中国人开始将他们的指南针和其他先进的科技运用于航海上时,海上丝绸之路迎来了它发展的绝佳机会。北宋南方高度发达的经济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当然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说是不得已而为之:经济最为发达的北宋没有控制以往丝路的河西走廊,这成为日后丝路上青海道繁荣的机遇。到了南宋时期,南宋政府早已无法控制整个西北。因而西北丝路的衰落日益明显,而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路的开辟,逐渐有取代西北丝路的现象。

12世纪以后

自唐末以来西北丝绸之路已经错失了它发展的大部分机遇――中亚和新疆地区荒漠地区的草原、绿洲被连年的战火所摧毁,唐代安史之乱后中国各地战火纷飞,为丝路直接服务的北方地区经济大受打击,史料记载黄河流域的丝绸生产几乎陷于停顿。当成吉思汗及他的子孙们孜孜不倦的开辟着广阔的疆土时,丝绸之路――不仅是这条西北丝绸之路,包括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都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成为蒙古帝国内部的交通路线。

蒙古帝国也摧毁了以往在丝绸之路上大量关卡和腐朽的统治,令丝绸之路的通行比以往各个朝代都要方便一些。蒙古帝国和它在中国的权利继承者,对这些从西方前来的旅行者抱以非常欢迎的态度,元朝统治者甚至任命一些外国人――主要是基督教徒,担任地方的行政长官。不过沿着丝路前进的人们,大多是以宗教信仰及其他文化交流为使命的人们,而不再是以商人为主导的丝绸之路了。诸如马可・波罗和长春真人的游记就体现了这一点。这从侧面反映西北丝路的衰落。此外,包括中国在内亚欧大陆进入了逐渐寒冷的阶段。当丝路的历史步入14世纪――中国称其为“明清小冰期”的开端后,西域地区脊背上已不再适合当时的人类居住。西北丝绸之路的东端几乎已经荒废。而西域各古国大多已不复存在,成为流沙之中见证丝路辉煌的遗迹。

丝绸之路路线_丝绸之路 -路线

传统丝路


丝绸之路路线图

丝绸之路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

东段:从南阳市到玉门关、阳关。(西汉开辟)

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汉开辟)

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东汉开辟)

以下为丝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称,括号内为古地名。

1、东段

东段各线路的选择,多考虑翻越六盘山以及渡黄河的安全性与便捷性。三线均从长安出发,到武威、张掖汇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

北线:从泾川、固原、靖远至武威,路线最短,但沿途缺水、补给不易。

南线:从凤翔、天水、陇西、临夏、乐都、西宁至张掖,但路途漫长。

中线:从泾川转往平凉、会宁、兰州至武威,距离和补给均属适中。

重要城市:


楼兰古城曾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城市

西安(长安):须弥山石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

武威(凉州);

张掖(甘州);

酒泉(肃州);

敦煌(沙州):莫高窟、榆林窟。

十世纪末期,北宋王朝为绕开西夏的领土,开辟了从天水经青海至西域的“青海道”。成为宋以后一条新的商路。

重要城市:天水;西宁;伏俟城;索尔库里盆地(索尔库里)。

2、中段

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内的诸线路,它们随绿洲、沙漠的变化而时有变迁。三线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镇(唐贞观十四年(640年)设立)多有分岔和支路。

重要城市


敦煌

阳关;

若羌(鄯善);

且末;

尼雅(精绝),西汉时西域三十六国之一;

和田(于阗)。

(2)、中道:起自玉门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经罗布泊(楼兰)、吐鲁番(车师、高昌)、焉耆(尉犁)、库车(龟兹)、阿克苏(姑墨)、喀什(疏勒)到费尔干纳盆地(大宛)。

重要城市:

玉门关;

楼兰(为鄯善所兼并,现属新疆若羌县);

吐鲁番(高昌):高昌故城、交河故城、雅尔湖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焉耆(尉犁);

库车(龟兹):克孜尔千佛洞、库木吐喇千佛洞;

阿克苏(姑墨);

喀什(疏勒)

(3)、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经哈密(伊吾)、吉木萨尔(庭州)、伊宁(伊犁),直到碎叶。

重要城市:


玉门关

哈密,水道纵横,盛产哈密瓜;

乌鲁木齐,蒙古文意思解作美丽的草原;

伊宁(伊犁);

碎叶。

3、西段

自葱岭以西直到欧洲的都是丝绸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线分别与中段的三线相接对应。其中经里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线是在中唐时代开辟的。

(1)、北线:沿咸海、里海、黑海的北岸;经过碎叶、怛罗斯、阿斯特拉罕(伊蒂尔)等地到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

重要城市:

乌鲁木齐;

阿拉木图(今哈萨克斯坦城市);

江布尔城(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城市);

托克玛克(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城市);

萨莱(俄罗斯);

萨克尔;

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城市)

(2)、中线:自喀什起,走费尔干纳盆地、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到马什哈德(伊朗),与南线汇合。

重要城市:


巴米扬大佛遗迹

喀什或喀什葛尔;

白沙瓦:哈拉和林大道;

喀布尔;

巴米扬:著名的巴米扬大佛在2001年被塔利班摧毁。

(3)、南线:起自帕米尔山,可由克什米尔进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从白沙瓦、喀布尔、马什哈德、巴格达、大马士革等前往欧洲。

重要城市:

马什哈德(伊朗);

萨卜泽瓦尔;

赫卡托姆皮洛斯(Hecatompylos,番兜,和椟,可能位于今伊朗的达姆甘和沙赫鲁德之间。);

德黑兰;

哈马丹;

克尔曼沙汗;

巴库拜(伊拉克);

巴格达;

阿布哈里卜;

费卢杰:沿幼发拉底河至阿列颇;

拉马迪;

阿列颇(叙利亚);

大马士革;

阿达纳(土耳其);

科尼亚;

安条克;

布尔萨;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概述,丝绸之路-历史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

草原丝路


草原丝绸之路

草原丝路,西汉时就有通过当时七河地区的乌孙至蒙古高原的记载,唐时称回纥道或回鹘路,从中原正北出越过河套塞外,入蒙古高原、中西亚北部、南俄罗草原,西去欧洲的陆路商道。其中最重要的城市是讹答剌、塔拉斯、怛罗斯、碎叶、庭州(古车师)、丰州(秦九原郡)。匈奴以及其后的突厥、回纥、铁勒诸部、鲜卑、柔然、白匈奴、粟特、乌孙、月氏、可萨人、奄蔡和蒙古民族,都活跃在草原丝绸之路上。欧亚大陆北部之游牧民族使用的草原丝路、主要与中原的巴蜀地区与南亚交流的西南丝路以及从中国东南沿海路行进的海上丝绸之路。安史之乱后,陇右失守,传统丝路受吐蕃阻绝,唐人不得不选择草原丝绸与西域城邦国家交流。

1、北段

秦直道:由关内咸阳到九原郡(现包头附近)。

参天可汗道:由塞上至回鹘、突厥牙帐。

2、西段

由哈拉和林往西经阿尔泰山、南俄草原等地,横跨欧亚大陆。

海上丝路

主要航线参见词条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路线_丝绸之路 -作用及影响

商品交流


酒神的狂女迈那得斯身着丝绸外衣,该壁画现存于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馆。

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象征。丝绸不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历代中原王朝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由于西传至君士坦丁堡的丝绸和瓷器价格奇高,令相当多的人认为中国乃至东亚是一个物产丰盈的富裕地区。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

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随着商队的行进不断流入欧亚各地。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菠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历史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运往中国的是稀有动物和鸟类、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

文化交流

1、造纸印刷术的西传

自从公元前1世纪,中国式造纸术率先在中国发明,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到八世纪中叶为止,只有当时的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国家才有发达的造纸工业。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纸制品开始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出现。人们已在楼兰遗迹的考古发现了2世纪的古纸。而中亚地区虽然也是用纸,但没有发现造纸作坊的证据。很多人认为造纸术的西传为中亚、西亚及欧洲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而最初这场变革源自751年唐与新兴的阿拔斯王朝在中亚的怛罗斯战役,唐军惨败,阿拉伯军将唐军战俘沿着丝绸之路带回撒马尔罕,而这些战俘中就有长于造纸术的中国工匠。最终造纸术就这样传播到伊斯兰世界,后来在14世纪传入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和伊比利亚半岛,15世纪传入西欧和中欧。


唐代的《金刚经》被发现于敦煌,这是至21初为止最古老的印刷品。

古代中国的印刷术也是沿着丝路逐渐西传的技术之一。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已经发现了用于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纸制品。其中唐代的《金刚经》雕版残本如今仍保存于英国。这说明印刷术在8世纪至少已传播至中亚。13世纪时代,不少欧洲传教士和使节沿丝绸之路来到蒙古帝国的都城拜见蒙古大汗,并将这种技术带回欧洲。1450年,欧洲人古腾堡利用印刷术印出了一部《圣经》。1466年,第一个印刷厂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出现,令这种便于文化传播的技术很传遍了整个欧洲。

2、收集水资源方法的传播

西域地区沙漠密布,各国的繁荣与水往往是脱不开关系的。天山与昆仑山溶化的雪水是西域的主要补给水源之一。然而收集这些雪水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溶化后积聚在山路的水很短时间就会被蒸发或渗入地下。自汉宣帝在位时派遣军队囤积在西域发展农业时,流传于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被同样需要水源的军人使用在西域,并逐步流传至更远的国家。早先西域地区坎儿井技术究竟是由中国还是波斯传入西域一直事件有争议的问题。不过井渠技术和穿井法被证实是由中国传向西方:《史记》中记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攻打大宛,利用断绝水源的方式围困城市。然“宛城中新得汉人知穿井”,令大宛人坚持了很长时间。

宗教思想交流

公元前1世纪末叶,佛教自于阗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侧之“丝绸之路”子孔道,全面传到西域各国。关于佛教传入西域地区,国内外“学术界基本看法是:佛教早在公元前2世纪以后,晚在公元前1世纪末已传入西域了”。据此,佛教于公元前87年传入西域于阗(和田)以后,公元前10年左右自佛教圣地于阗向西或北方向传播到叶城、莎车、塔什库尔干、喀什、阿克苏、库车、焉首等西域之“丝绸之路”北路各地和向东北方向传播到且末、若羌、米兰、楼兰等西域之“丝绸之路”南北路诸地是理所当然之事。

除了佛教,拜火教、摩尼教和景教也随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成为很多人的信仰;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

拜火教(一名为祆教)是中国人对波斯琐罗亚斯德教(这可能与西域地区与拜火教敌视的伊斯兰教有关。)的称呼,该教于公元前5―前1世纪沿丝路向东方传播,被认为是最早传入西域的宗教。拜火教曾是波斯的国教,在阿拉伯帝国兴起后被迫东移。有记载当时西域各国都信仰琐罗亚斯德教,受到中原王朝朝廷支持,隋唐时期也有许多祆祠以备“胡商祈福”,地方统治者为控制拜火教的发展,设立萨薄一职,试图将宗教纳入国家管理体系中。但该教于九世纪中叶回纥人西迁塔里木盆地后则基本消失。

景教则是叙利亚基督教聂斯脱里教派的一个分支,史料记载景教在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博得皇帝好感,并准许教徒在长安兴建庙寺一所,初称“波斯寺”,后更名为“罗马寺”、“大秦寺”;到唐高宗在位时,阿罗本被奉为镇国大法主,往后教堂亦挂上历代大唐皇帝像。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景教徒伊斯曾协助郭子仪平乱,后被赐紫衣袈裟。从635年开始,景教在中原顺利发展了二百年,与祆教及摩尼教并称唐代“三夷教”。在会昌法难之后,景教走向衰落,但一直延续到16世纪末叶天主教进入中国时仍未绝迹。

从西方到东方

丝路在元朝之后的逐渐不受注意后,间接刺激了欧洲海权兴起,马可・波罗的中国游记刊行后,中国及亚洲成为许多欧洲人向往的一片繁荣富裕的文明国度。西班牙、葡萄牙国家开始企图绕过被意大利和土耳其控制的地中海航线与旧有的丝绸之路,要经由海路接通中国,并希望能从中获得比丝路贸易更大的利润。一些国家也希望将本国的所信仰的宗教传至东方。

1492年,受命于西班牙女王伊萨贝拉一世的资助的热那亚人哥伦布远航的一个目标就是最终能到达印度,并开创另一条比丝路更好的贸易要道,但他却在大的失望中带领欧洲发现了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后来在屡次的航行中始终认为是发现了印度,并且至死都相信他所到的地方是印度,后来才证实是发现了新大陆美洲。于是哥伦布之后的西班牙帝国和葡萄牙帝国的探险家在美洲开启了新世界的殖民地时代,17世纪之后,荷兰与英国也陆续在非洲、美洲、南太平洋扩展他们的势力。

19世纪初叶,尽管欧洲强权已在海上遍布,中国依然被西方认为是向往之地,是最兴旺与古老的文明,学者多认为这是丝路在中西交流史上所带来的精神性影响,也造成西方在近代200年期间,认为与中国交易能获得巨大利润的印象。

丝绸之路路线_丝绸之路 -申遗


丝绸之路跨国申遗2006年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和推动下,中国与中亚有关国家开展了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报世界遗产工作。

2012年4月16日,中国国家文物局发出通知,要求丝绸之路沿线各地应在2013年6月底前,完成丝绸之路首批申报遗产点的各项准备工作。中国丝绸之路首批申遗大名单包括汉长安城遗迹、唐长安城遗迹、汉魏洛阳城遗迹、隋唐洛阳城遗迹、玉门关及楼兰古城遗址等。

2013年1月,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丝绸之路:起始段与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申遗文本已正式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于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丝绸之路2013年3月4日,国家文物局与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关于保护丝绸之路遗产的联合协定》。该协定旨在为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做准备。

2013年9月3日,丝路申遗文本已由中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两国政府共同递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并被正式受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专家将于2013年10月到陕西,对陕西列入丝绸之路申遗的7处申遗点进行现场考察,并提出专家评估意见,提交2014年世界遗产大会审议。

成功申遗

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项目

2014年6月22日,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丝绸之路横跨欧亚大陆,申遗部分22个遗产点在中国,包括各帝国都城、宫殿群、佛教石窟寺等。按照规定,每年每个国家只有一个文化遗产的申报名额,也因此中国今年的名额,给了大运河。而丝绸之路则是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用的是吉尔吉斯斯坦名额。项目全称叫做“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全长5000公里,把古代全长80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给断开了,截到中亚的七河地区,涉及到三个国家一共33个申遗点,其中中国是4个省共22个申遗点。这是中国的首个跨国申报项目。

丝绸之路路线_丝绸之路 -衰败

石油使丝绸之路重新成为世界的枢纽地区――丝绸之路变成了石油之路。丝绸之路的一个新时代开始到来.土库曼斯坦总统来华访问,欢迎中国到里海开发石油资源。行前,土库曼斯坦总统还宣布将向中国领导人赠送该国最珍贵的礼物汗血宝马。宝马和石油,一是古代畜力,一是现代能源,它们如此奇特地交织在一起,不由让人回想起遥远的丝绸之路年代.
丝绸之路是由中国人主动开拓的,时间为公元前2世纪,以张骞出使西域为标志。史家记载说,当时,匈奴围困中国,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抗击匈奴的盟友。使团历经千辛万苦,九死一生,十三年之后才回到中国,而出发时一百多人,回来时只剩下两个人了。张骞之后,汉朝使节频繁往来于西域与中土之间。

丝绸之路路线_丝绸之路 -图书

图书信息


《黄河之旅》作者:[美]比尔・波特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译者:马宏伟/吕长清

出版年:2013-10

页数:328

定价:39.8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541137723

内容简介本书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继《黄河之旅》后的又一文化旅行力作。这本《丝绸之路》是作者和朋友芬恩结伴从西安启程,经河西走廊至新疆,沿古代丝绸之路之北线从喀什出境到达巴基斯坦境内的伊斯兰堡的丝绸之路追溯之旅。
作者在书中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丝绸之路”画卷 ,随着行程的向前展开,丝路沿线风光壮美的沙漠、长河、戈壁、高山,牵人思绪的佛龛、长城、石窟、古道、城堡和无数动人的历史传说一一浮现在读者脑海中,
它似乎还能带我们穿越时空,沿着张骞、霍去病、玄奘等人的足迹去看一看千年丝路的沧海桑田。作者简介美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汉学家。1970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机缘巧合之下学习中文,从此爱上中国文化。1972年赴台湾一所寺庙修行,在那里过起暮鼓晨钟的隐居生活,1991年辗转至香港某广播电台工作,并开始长期在中国大陆旅行,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风土人情的书籍和游记,同时翻译多部佛学经典和诗集,在欧美各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丝绸之路路线_丝绸之路 -长篇小说《丝绸之路》

《大地文艺》杂志2015年7月夏季号,全文刊发了青年作家任升长篇小说《丝绸之路》。据悉,该书是国内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完整反映丝绸之路的长篇小说。长篇小说《丝绸之路》是作者历时多年的精心之作,也是作者立志创作陕商三部曲《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70103/37452.html

更多阅读

关于丝绸之路的故事 简短 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丝绸之路的故事(一)在丝绸之路上,最动人的莫过於和亲公主的送迎队伍。中国历代王朝,为了与其他国家或民族维持良好关系,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册封首领,授予中国的官职,表达与中国的密切关系,称为「册封体制」。二是和亲,中国公主嫁给当地首

再论“一带一路”之网络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

11月“一带一路”概念很火,互联网大会召开,国务院副总理马凯表示,一路一带建设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也将成为重点投资领域。这会给相关的板块带来机会吗?本期港股那点事分享一篇来自格隆汇会员huang89的一点思考,供大家参考。以下是来自他

丝绸之路的路线图 中国丝绸之路的历史 丝绸之路路线图

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是连接中国和西方世界的第一座桥梁。通过这条古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正是通过这条道路,西方的葡萄、

北魏平城时代的丝绸之路20P 北魏平城时代txt

北魏平城时代的丝绸之路更多精彩内容请到:http://blog.sina.com.cn/dtxxgz在中外交流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要历史阶段,也是一个开放的、传播与吸收并举的对外交流的活跃时期。这一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有着密切关系,

声明:《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概述,丝绸之路-历史》为网友农民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