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杨镇 大杨镇-基本概况,大杨镇-历史沿革

大杨镇其境东西长约7.8公里,南北宽5.7公里,总面积35平方公里。主要交通线路有:砀山路(北二环路)、合淮路(206线)、四里河路、环湖北路、雷水路以及以镇政府为中心的村镇道路。耕地15000余亩,全镇现共有66个村民小组和60个居民小组、7800余户、26000余人,都为汉族人口,其中农业人口仅8000多人。

大杨_大杨镇 -基本概况

大杨镇 大杨镇-基本概况,大杨镇-历史沿革

大杨镇大杨镇位于合肥市西北部,2003年划归庐阳区管辖,地理位置优越,南与合肥一环相连、并有正在建设中的合肥城市森林公园和大杨明发商业广场,北与合肥国家级高科技农业园相接、毗长丰县岗集镇,东西两翼是烟波浩淼的大房郢水库和董铺水库。尤其是南淝河、北二环路、四里河路和206国道均穿镇而过,形成“一河两水三路”的独特区位优势,合肥市十景之一“墨荷园”与安徽省林业示范基地坐落其中。全镇风景秀丽,空气清新,环境宜人。

大杨_大杨镇 -历史沿革


大杨镇大杨镇1950年隶属肥西县长军区,其范围当时分归邓店、北外、火龙和岗集等4个乡。1951年,长军区改名为岗集区,邓店乡等撤销,成立双庙乡和谢岗乡。双庙乡辖水库村及郑郢、楚郢等,谢岗乡辖谢岗村以及从火龙乡划进来的俞大郢和俞小郢,北外乡划归合肥郊区;此间又成立了四河、龙王和高桥等乡。1955年,龙王乡和高桥乡合并为高桥乡,双庙乡、谢岗乡及侯郢、梁岗合并为岗集乡,四河乡划归郊区管辖。1956年,原岗集乡改为共耕高级社,高桥乡改为共和高级社,四河乡改为淮联高级社。1957年,又将共和高级社改为优胜高级社。1957年10月,共和、优胜两个高级社划归合肥郊区管辖。1958年秋,优胜高级社并入永青人民公社,淮联高级社划归省农科院管辖。1960年,岗西村划归永青公社。1963年,又将十张村、高桥村、照山村、大杨村及岗西村划归肥西县岗集人民公社;五里拐村、夹塘村、吴郢村和园艺场又从省农业科学院划出,与草塘村、龙王村合并成立四河人民公社。1969年3月,园林人民公社撤销,原所属范围并入优胜公社。1983年,撤社建乡,原优胜人民公社撤销,成立大杨店乡人民政府,下辖岗西、谢岗、水库、十张、大杨、照山、高桥、龙王、草塘、五里拐、夹塘、吴郢等12个村民委员会,116个村民小组,3901户农民,17063人。1987年撤乡建镇,成立合肥市郊区大杨镇人民政府。镇政府驻地在大杨村大杨店村民组,位于四里河路和合淮路交叉口。2000年6月,因大房郢水库建设,龙王、高桥、及照山部分村民组撤村建居,同时在镇政府驻地成立王墩社居委。2003年合肥市区划调整后,大杨镇划归庐阳区管辖,下辖龙王、高桥、照山、王墩四个社居委和岗西、谢岗、水库、十张、大杨、草塘、五里拐、夹塘、吴郢9个村民委员会以及园艺场、三场两个建制场。2005年10月,草塘、五里拐、夹塘、吴郢村撤村建居,社居委正在建设之中。2006年,全镇下辖8个社居委,5个村民委员会。同时园艺场并入吴郢社居委,三场并入谢岗村。

大杨_大杨镇 -自然地理


大杨镇大杨镇位于江淮分水岭地区,属典型的丘陵地带,岗坡散布其间,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土壤以黄棕壤为主,土层较厚,质地粘重,土质东、西、北部系黄白土,南部是黑砂土,阻水阻气,在30cm深以上形成滞水层,降水时上层滞水,由于受地形影响,雨水很快从地面流失,雨过天晴,土壤很快龟裂,适耕期短,肥力低,理化性状差,本地农民形容为“下雨流不歇,晴天大开裂”,还有“雨天一包脓,晴天一块铜”之说,以及“三天不下雨是小旱,七天不下雨是大旱”之称。土壤酸碱适中,一般中性偏酸,较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多年平均地面径流量与降水分布相同,为350毫米左右,汛期(5~9月)径流量占全年流量的60~70%。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其特征是: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多年平均气温15.3度、平均日照数2100小时、平均无霜期227天、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但降水量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5~9月份。地下水资源贫乏,开发价值不大,只是农村掘井汲取饮用,其量甚微。地表径流量多年平均径流深296毫米,滁河分干渠自北向南流经镇境,东边是天然河流――四里河,目前已建成合肥市大房郢水库,西南是董铺水库。由于本地区的地形地貌决定了大杨镇怕旱不怕涝,再加上地处江淮分水岭这一因素,因而干旱是这里的自然灾害。大杨镇过去是个“庄稼靠天收、群众穿吃愁”的穷乡僻壤,故有“三岗一侯,必有一愁”的说法。

解放后,利用自然地形,大力兴修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1958年兴建张岗一、二级提水站,1979年兴建水库村一、二、三级提水站以及滁河干渠的兴挖,并先后开挖岗西村的彭大塘、余大塘,谢岗村的库大塘、大坝塘和陈大塘,水库村的过路塘,十张村的东大坝、西大坝和许大塘、梁大塘,草塘村的沙大塘、草塘,龙王村的谢大塘、王大塘、蔚大塘,五里拐的巫大塘,夹塘村的夹大塘以及跃进塘等大型塘坝。至80年代,共有塘坝248个,蓄水面积8472.19亩,蓄水容量达288.5138立方。使本镇80%的农田能够灌溉,农业生产有了保证。并因地制宜种植西瓜、茶叶等经济作物,并掌握了西瓜、辣椒、油菜、水稻等作物的制种技术,制种产品推广到全国各地。90年代以来,大杨镇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累计投入近千万元,一方面,加快水利设施建,通过兴建电灌站、新建小二型水库、硬化灌溉渠道和平整土地等手段,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并于2001年完成“国家农业开发大杨镇土地综合治理项目”,确保了大杨镇农业旱涝保收;另一方面,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压水扩旱、压粮扩经,2005年全镇计营造经果林2800余亩,用材林兼水源涵养林6000余亩,旱作经济作物3000余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8.67%,在原郊区被称为“林果之乡”。

大杨_大杨镇 -经济发展


大杨镇1975年,当时的大杨店乡乡村企业以及农业企业等,随着农业的发展相应有所发展。当年兴建以农、牧、副、渔为主体的生产场――三场,养奶牛30头,猪72头,鸡500多只,鱼80000多尾;同年又兴建五里拐奶牛场,养奶牛5头,开挖1口27亩水面的精养鱼塘。1977年兴办大杨铸钢厂,1979年兴办大杨窑厂,1982年兴办大杨绣品厂,1984年兴办石灰窑厂、石子厂和煤球厂等。村办企业有:草塘村的猪鬃厂、吴郢村的石灰窑厂,龙王村的煤灰站等。

80年代末,随着经济改革开放,道路运输红火,个体、集体车辆不断增加,大杨镇党委、政府抓住机遇,成立了大杨汽车修理厂。该家乡镇企业在发展最高峰时,年上缴入库税金30多万元,是合肥市二类汽车修理单位。90年代初,大杨汽车修理厂发展日渐壮大,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大洋实业集团公司”,下属企业有大杨铝合金压铸厂、大杨加油站、大杨修理厂,当时属镇龙头企业,并在原郊区率先建起了乡镇企业职工宿舍楼房。

1996年,大杨镇共有镇属集体企业9家,村办企业19家,行业涉及加工制造、汽车修理、服务搬运、农副产品加工、贸易等,企业总产值16000万元,营业收入15000万元,年上缴入库税金60万元。1998年起,大杨镇调整经济发展导向,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民营私营企业,同时对镇属、村办企业逐步进行改制,1998年对大杨压铸厂、大杨汽修厂、大杨加油站等镇属集体企业采取出售、租赁等方式进行了改制,对部分不适应市场发展的村办企业进行关闭或承包租赁,盘活了资产,使企业走向民营化。2000年,大杨镇对原镇属重点企业,合肥星星冰柜厂进行大胆改制,将企业资产全部出售给个人,2003年又将大杨建安公司、大洋房地产开发公司成功转让给个人,激活了企业的市场潜力,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为大力发展民营私营企业,大杨镇加大对外开放、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积极引进民营私营企业入驻,1998年时,全镇共有民营私营企业12家,职工400余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3600万元。根据大杨镇发展规划,2001年建成了占地50亩的一期工业园,当年驻入企业4家。2002年,占地1500亩的大杨产业园二期工程全面动工,镇政府投入资金近1亿元,完成了道路、水电、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入园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建设条件,截止2004年底,全镇共有民营私营企业46家,职工2000多人,其中大杨产业园共引进入园企业26家,行业涉及印刷、电子、家具制造、服装加工、电线电缆生产等,直接引进资金1.2亿元,安置本镇富余劳力就业1200多人。2005年全镇共实现企业总产值6亿元,财政收入3600万元,实现工商入库税金2000万元。

2006年,大杨镇民营企业发展态势良好,企业数量从1997年的10多家发展到71家,企业产值也在逐年大幅增加。企业的规模、产品质量、管理模式也都迈上了新台阶,正从粗放、分散的低水平重复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转变;从不规范经营向重质量、重信用、遵纪守法的规范经营转变。为大力发展民营私营企业,该镇不断加大对招商引资工作的力度,出台《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及对来镇投资企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不断提高对企业的服务意识,真正做到了主动服务、积极引导、大力支持,为投资者解决了后顾之忧,使之能安心投入生产,不断发展壮大。自2001年至2006年底,大杨镇区域生产总值由1.3亿元上升到5.5亿元,年均递增33.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900元上升到6180元,年均递增16.3%;财政收入由1660万元上升到4250万元,年均递增20.7%;全镇完成企业总产值由2.45亿元上升到12.1亿元,翻了二番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一产比重明显下降,二、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占镇域经济主导地位。2006年,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8.39亿元,增长63.6%;其中工业投资1.289亿元,增长61.1%。完成工业总产值2.65亿元,增长3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2.2亿元,增长46.6%。工业增加值0.96亿元,增长33.2%;其中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0.899亿元,增长50.2%;工商入库税金2550万元,创历史新高。

大杨_大杨镇 -城市建设


大杨镇大杨镇主要有两个集中居住地,一是新政府附近的沿街居住区,一是位于二环以北的拆迁安置居住区。新政府附近居住用房多沿街布局,多为二层,局部三层,二层屋主要集中在道路沿线及其周边,居住环境较好,街道宽广,居住用房质量较好。大部分底面为商业门面,上面是居住用房,基本上都是近几年新建的房屋,多为框架结构建筑质量不错。

拆迁安置处为政府规划建设。居住用房布局合理,四里河路沿线一边为多层房屋,多为框架结构建筑质量不错,建筑沿街整齐布置,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拆迁安置处内部居住环境较好,街道宽广,居住用房质量较好,基础实施基本齐全,如:市场、学校、中老年活动中心等,但还有垃圾站等没有建好。

大杨_大杨镇 -社会事业

行政办公:大杨镇人民政府迁至四里河路与环湖东路交叉口,占地共2034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70103/39677.html

更多阅读

双江县勐库镇基本概况 勐库镇丰华茶厂 昔归

(1)自然概况①、地理位置勐库镇是勐库大叶茶的故乡,勐库镇位于双江自治县北部,地处东经99°46'21″——99°58'27″,北纬23°33'——23°49'之间,是双江县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第二大镇、第二大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商业贸易

渌口镇 渌口镇-基本概况,渌口镇-特色种植

渌口镇位于湖南省株洲县,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镇域面积64.7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总人口中7.8万人。2006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076万元,完成两税收入1516万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4497万元,城市人均可支配性收入9055元

起步镇 起步镇-乡镇介绍,起步镇-基本概况

起步镇地处福州市罗源县北部平原,东邻松山镇,西接洪洋乡,北与宁德飞鸾镇接壤,南距罗源县城关仅1公里,具有融近郊与生态为一体的优势,素有“罗源好起步”之称,全镇共辖4居17村,共56个自然村,总人口3.13万人。镇区总面积7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

下察隅镇 下察隅镇-基本概况,下察隅镇-辖区

下察隅镇位于西藏的东南角,处于察隅县的南部,是察隅县的边境镇之一。东与竹瓦根镇相邻,西北与上察隅镇相连,东南怀缅甸相接,西南与印度接壤。边境线分中印、中缅两段(其中印边境线长达95公里,中缅边境线长25公里)。全镇总面积1215.07平方公

声明:《大杨镇 大杨镇-基本概况,大杨镇-历史沿革》为网友驰念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