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 少数民族打击乐器 铜鼓 少数民族打击乐器 -简介,铜鼓 少

铜鼓在古代常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进退,也常用于宴会、乐舞中。也是一种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铜鼓是中国古代悠久而灿烂文化的结晶,是中国少数民族先民智慧的象征,它具有东方艺术的特色,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之珍藏。铜鼓在越南、老挝、缅甸和泰国甚至印度尼西亚诸岛也有流传。2016年1月10日发现的一面直径4.2米、高2.6米、重达7吨的巨大铜鼓,是目前世界最大铜鼓。

铜鼓县_铜鼓[少数民族打击乐器] -简介


铜鼓花纹铜鼓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具有特殊社会意义的铜器,它原是一种打击乐器,以后又渲化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它为民族首领贵族所独占,被视之为一种珍贵的重器或礼器,因此也成为被祭祀的对象。自春秋战国直至明清均有铜鼓,而以汉代制作得最为精美,式样最多,是西南许多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文物。依照铜鼓流行地区和式样不同,可分为滇系和粤系两大系统。大体上滇系铜鼓体型较小,花纹大都用单弦分晕,晕圈构成大小宽窄的变化。粤系铜鼓体型高大,鼓面多有立体的青蛙浮雕。
铜鼓的装饰花纹,常见以下几种:太阳纹是铜鼓最普遍的鼓面中心饰纹,它有两种表现形式,滇系的太阳纹光芒呈长的锐角,而粤系的太阳纹光芒则细长如针。
蛙纹是最富特色的一种装饰,均作立体浮雕状,有四只、五只、六只不等。这些蛙有的全部面向鼓心,有的背向鼓心,有的向一个方向旋转。最有趣味的是叠蛙,也称累蹲蛙,大蛙背上蹲小蛙,有多达三四层的。
鹭鸟纹:鸟头有大的羽冠,作飞翔状,姿态优美。
此外,还有舞蹈纹、竞渡纹等。

铜鼓县_铜鼓[少数民族打击乐器] -民族乐器

铜鼓,公元前7世纪开始出现,一种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铜鼓全部铜铸,一般的铜鼓鼓面直径约五十公分,高约三十公分(个别的较大)。鼓腔中空,无底。两侧有铜环耳。鼓面和敲身都刻有精致的花纹。铜鼓按不同形制和花纹,分为八个类型: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广西北流出土一面铜鼓,高67.5、面径166厘米,重300公斤。是现今世界最大的铜鼓。全国各地收藏的铜鼓已达1400面,分散在中南、西南各地民间还有200余面。中国是世界上发现铜鼓数量最多、铸造和使用铜鼓时代最早、历史最长的地区。在古代,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曾以占有铜鼓的多少,作为代表自己统治权力大小的象征。
后流传到东南亚地区,如仰光,作用巨大。一般用于祭祀、乐器、召集、婚庆、节日等等。

铜鼓县_铜鼓[少数民族打击乐器] -演奏方法

少数民族的广大人民,把铜鼓作为乐器,至今广西的壮族、贵州的苗族等,都流传铜鼓舞。舞蹈时把铜鼓悬挂起来,一人用鼓槌敲击鼓而,一人手执木桶对准鼓底,以增加共鸣,声音浑厚深沉,能传远处。舞者(一般是集体)围着铜鼓,随着鼓点节奏起舞。

铜鼓县_铜鼓[少数民族打击乐器] -分类

万家坝型铜鼓

铜鼓 少数民族打击乐器  铜鼓 少数民族打击乐器 -简介,铜鼓 少
以云南省楚雄市万家坝古墓葬群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时值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中期到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中期。流行于云南中部的濮族(即今之彝族先民)人民之中。这种铜鼓鼓壁较厚,工艺粗糙,鼓面无花纹或花纹较简单,胸大于鼓面,是迄今所知最早的铜鼓。由于它的鼓面还残存有炊烟痕迹,足以证明它是古代由做饭的铜釜向铜鼓演变发展过程中,处于炊具与乐器混用的最初阶段。

石寨山型铜鼓

以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古墓葬群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时值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初期到公元前1世纪的东汉初年。流行于云南晋宁、四川会理、贵州赫章、广西玉林等广大地区。这种铜鼓是万家坝型铜鼓的继承与发展,鼓面较宽,铸造工艺也较精细,纹饰多样,其中有翔鹭羽人、龙舟竞渡、瘤牛、剽牛祭祀和环形、同心、锯齿等纹饰。反映了我国古代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表现了铜鼓铸造技艺日臻完善、进入了发展阶段。石寨山型铜鼓在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也有流传。

冷水冲型铜鼓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横村冷水冲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时值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晚期到12世纪的北宋时期。流行于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和左江、右江、郁江、黔江、浔江流域一带。这种铜鼓形体瘦高、鼓体较大,花纹密集而趋于图案化,饰有变形翔鹭、变形羽人和变形龙舟纹,重要特征是鼓面四周铸有蛙饰和鸟兽、人物等立体造型,奇异多姿。是石寨山型铜鼓的继承和发展,并进入了成熟的阶段。

遵义型铜鼓

以贵州时值10世纪的五代到14世纪的元代时期。流行于以贵州、广西北部为中心的黔、桂、滇等省区。
这种铜鼓,鼓面无立体蛙、兽饰物,它的花纹和图案也衰退简化。是由冷水冲型铜鼓蜕变而来,也是由冷水冲型铜鼓演变到麻江型铜鼓的过渡形式。

麻江型铜鼓

以贵州省麻江县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时值12世纪南宋初年到19世纪清代晚期。广泛流行于两广、滇、黔、川、湘、海南等省区。为壮、布依、侗、水、黎、苗、瑶、彝、白、土家、仡佬等族人民所使用。麻江型铜鼓,鼓型矮小、数量最多。这种铜鼓的重要特征是体型扁矮,鼓壁较薄,发音效果好。在鼓面的同心晕圈中,铸有十二生肖、八卦、盘龙等多种浮雕,并有“成化”、“万历”等汉字纪年铭文。由于铸造工艺精湛、饰纹丰富多彩和音响效果俱佳,使铜鼓发展到颠峰阶段。麻江型铜鼓,还流传于越南北部广大地区。

北流型铜鼓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县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时值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到10世纪的唐末。流行于广西北流、陆川、容县、浦北、广东高州等地。这种铜鼓的特征是:面大于胸,胸部略直,鼓腰收束、凹处平缓,足部较高。鼓面的立体蛙饰瘦小,蛙身无纹,一般为四只。又因鼓身遍布精细的云雷纹,故又有“云雷纹鼓”之称。

灵山型铜鼓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时当公元3世纪东汉末年到10世纪的晚唐时期。主要流行于两广地区。
这种铜鼓与北流型铜鼓形制相近,鼓面大于胸,胸部较为平直,鼓面花纹精细,多为云雷纹、线纹和鸟纹等纹饰。它的特征是:鼓面无立体蛙饰,而铸有三只脚蟾蜍六只。鼓背也有纹饰。

西盟型铜鼓

以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佤族村寨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时值公元8世纪唐代到20世纪清代末期。流行于云南省西南部的德宏、临沧、西双版纳、西盟等地,是佤族、傣族和克木人所用的乐器。鼓身较小,呈直筒形,面大于胸,腰、足无明显区分。这种铜鼓,铸造精巧,鼓身轻薄,音响效果好。它的特征是:鼓面铸有立体蛙饰,并两三只重叠一起,等距分为四组。有的还铸出立体小象、蛇、海螺、玉树等浮雕,由四只象雕作耳,独特而别致。西盟型铜鼓,还流传于缅甸、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尤其在缅甸北部克耶邦的克伦族中广为使用。故国外学者称其为“克伦鼓”。

铜鼓县_铜鼓[少数民族打击乐器] -铜鼓花纹

综述


铜鼓铜鼓制作工艺考究,用以铜为主要成分的铜、锡、铝合金等铸造。面、胸、腰、足、耳五部分浑然一体。鼓身上段为胸,中段是腰,下段是足,腰间有两对鼓耳。铜鼓大小、轻重不一,鼓面多铸有太阳纹、翎眼纹、云纹、乳钉纹、栉纹、游旗纹等纹饰。按照名史家黄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80103/40463.html

更多阅读

广西东兰县铜鼓山歌艺术节开幕式 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

广西一直是我们向往的地方,不只是因为那儿的美丽风景,更因为那里是盛产中国民歌的摇篮.这次正逢广西东兰县铜鼓山歌艺术节暨纪念革命英雄韦拔群诞辰115周年大型文艺演出,我们受当地政府的邀请参加了此次盛大的庆祝活动. 演出现场

海南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风情 独具特色的 英文

  海南行之六 海南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风情五天八讲,终于修完了所有的课程,辅导和讲座均精彩纷呈,让人意犹未尽。但是相比较海南那勾魂摄魄的热带风光,我们更愿意走进大自然的怀抱,去感受那得天独厚的一份丰裕的馈赠。清早起床,按照组

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回族 少数民族讨厌回族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回族整体信仰伊斯兰教,故主要的生活方式为伊斯兰,回族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

《铜鼓岭月亮湾游记》 文昌铜鼓岭

《铜鼓岭月亮湾游记》11月10日,天气预报说是多云的天气,气温23至29度,是个外出旅游的好日子。早7点我们踏上了去海南文昌的旅途。对文昌的兴趣是源于对宋庆龄祖居的好奇,我在网上查考有

声明:《铜鼓 少数民族打击乐器 铜鼓 少数民族打击乐器 -简介,铜鼓 少》为网友灬灬时光凉透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