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深处 百花深处-简介,百花深处-胡同的故事

百花深处是一条胡同名,隶属于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辖域,东起护国寺东巷,西至新街口南大街。北侧与新太平胡同相通;南侧与护国寺西巷相通。另外,陈凯歌导演曾拍过短片《百花深处》,是《十分钟年华老去》中的一个片断,英文译作《100 Flowers Hidden Deep 》。


百花深处“百花深处”是北平一个胡同的名字。相传明代万历年间,一对年轻张氏夫妇,勤俭刻苦,在北京新街口以南小巷内,买下20余亩土地,种菜为业。数年后,又在园中种牡丹,芍药,荷藕,春夏两季,香随风来,菊黄之秋,梅花映雪之日,也别具风光,可谓四时得宜。当时文人墨客纷纷来赏花,于是这个地方被称为“百花深处”。张氏夫妇死后,花园荒芜,遗迹无处可寻。这个地方变成小胡同,但百花深处的名字,却一直流传了下来。

百花深处_百花深处 -简介


百花深处百花深处:胡同名。西城区什刹海街道辖域。东起护国寺东巷,西至新街口南大街。北侧与新太平胡同相通;南侧与护国寺西巷相通。明代有张氏夫妇在新街口南小巷内购买空地二三十亩,种青菜为生。后在园中辟地种植牡丹、芍药,在池中种植莲藕。当时城中士大夫等多前往游赏,故称此地为百花深处。清代花园荒废,渐成街巷,乾隆年间称花局胡同。光绪年间称百花深处胡同。民国后简称今名。1965年护国寺后庙并入。老舍这样描写百花深处:“胡同是狭而长的。两旁都是用碎砖砌的墙。南墙少见日光,薄薄的长着一层绿苔,高处有隐隐的几条蜗牛爬过的银轨。往里走略觉宽敞一些,可是两旁的墙更破碎一些。”顾城有《题百花深处》诗一首,“百花深处好,世人皆不晓。小院半壁阴,老庙三尺草。秋风未曾忘,又将落叶扫。此处胜桃源,只是人将老。”陈升在歌曲《北京一夜》中唱到“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走到了百花深处”。陈凯歌导演曾拍过短片《百花深处》,是《十分钟年华老去》中的一个片断,英文译作《100 Flowers Hidden Deep 》。

百花深处_百花深处 -胡同的故事


百花深处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第一次读到“白花深处”就是在晏几道的这首词,当时已经觉得美了。多年后,听到《北京一夜》,听到了百花深处胡同的故事。明代万历年间,一对年轻张氏夫妇,勤俭刻苦,在北京新街口以南小巷内,买下20余亩土地,种菜为业。数年后,又在园中种牡丹芍药荷藕,春夏两季,香随风来,菊黄之秋,梅花映雪之日,也别具风光,可谓四时得宜。当时文人墨客纷纷来赏花,于是这个地方被称为“百花深处”。张氏夫妇死后,花园荒芜,遗迹无处可寻。这个地方变成小胡同,但百花深处的名字,却一直流传了下来 。

数百年后百花深处还在,只是我们再也看不见“捧着绣花鞋的老妇人”,“把酒高歌的狼族”,也听不见千年等待城门打开的呼唤。曾经是风云集散之地,曾经是文人名优之家,夜空中都荡漾着咿咿呀呀的管弦丝竹。那斑驳残缺的琉璃瓦、那早已落了漆的朱红木门、那胡同深处的叫卖声,那旧砖墙上的青苔,那燕京的繁华旧景背后的无疾而终的爱情,那暖酒愁肠的少年情怀,跟着陈升我回到那个峥嵘的岁月。没有喝酒,却已经惶恐迷醉。

非常非常喜欢陈升,他的歌更多弥漫的是中年男子的寂寞和忧伤,轻描淡写地调侃着人世的无情与人生的无奈,用最平淡平凡的言语将人在不知不觉中打动,触动往往是人心灵最柔软的地方。听说这首歌,是他录了音以后,喝高了,跑到地安门一带逛了一圈,忽然找到的灵感。这次他触动的是民族伤心的魂,多少游子散客在听到它时被那个丝竹侵耳的老北京迷醉,拿起行囊,来寻找百花深处的花香,又有多少人是失望而归呢?在这片灯光越来越多的土地还有多少京味呢?陈升的酒后之作,勾起多少人对那个北京的哀思,想迷失在百花的深处做一场红颜白发的旧梦,听一听胡同的吆喝,闻一闻京城里的淡淡墨香。只能跟着陈升的高歌、刘诗惠的京腔做一场梦罢了。现在的北京太过轻佻。

当年为建地铁拆到北京的古城墙时,许多北京市民纷纷把拆下的城砖抱回家中保存,做为留念。随着城墙的倒掉,我仿佛听到历史裂掉的声音。老舍描述百花深处时写道:“胡同是狭而长的。两旁都是用碎砖砌的墙。南墙少见日光,薄薄的长着一层绿苔,高处有隐隐的几条蜗牛爬过的银轨。往里走略觉宽敞一些,可是两旁的墙更破碎一些。”陈凯歌在《十分钟,年华老去》里的一个短片《百花深处》,为我们呈现的是一片废墟,”拆“字触目惊心, 林徽因曾说:“有一天,他们后悔了,想再盖,也只能盖个假古董了。”后悔了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前尘旧梦、物是人非。

多年以后,陈升酒醉误入百花深处做了一场未完的梦,却让听者听痴了,不见了淡定从容。梦醒之后,千年之后的城门还是不开,良人还不归来,不小心为这个城市留下许多情……

附歌词:北京一夜

女:不想再问你 你到底在何方
不想再思量 你能否归来呖
带著你的心 想著你的脸
想捧在胸口 能不放就不放

男:ONE NIGHT IN BEIJING 我留下许多情
不管你爱与不爱 都是历史的尘埃
ONE NIGHT IN BEIJING 我留下许多情
不敢在午夜问路 怕走到了百花深处

女:人说百花地深处 住著老情人 缝著绣花鞋
面容安详的老人 依旧等待著那出征的归人
男:ONE NIGHT IN BEIJING 你可别喝太多酒
不管你爱与不爱 都是历史的尘埃
ONE NIGHT IN BEIJING 我留下许多情
把酒对月高歌的男儿 是北方的狼族
女:人说北方的狼族 会在寒风起 站在城门外
穿著腐蚀的铁衣 呼唤城门外 眼中含著泪
男:呜......我已等待了几千年 为何城门还不开
女:呜......我已等待了几千年 为何良人不回来
合:ONE NIGHT IN BEIJING 我留下许多情
男:不敢在午夜问路 怕触动了伤心的魂
合:ONE NIGHT IN BEIJING 我留下许多情
男:不敢在午夜问路 怕走到了地安门
女:人说地安门里面 有位老妇人 犹在痴痴等
面容安详的老人 依旧等待那出征的归人
男:ONE NIGHT IN BEIJING 你可别喝太多酒
走在地安门外 没有人不动真情
合:ONE NIGHT IN BEIJING 你会流下许多情
不要在午夜问路 怕触动了伤心的魂(人)
男:ONE NIGHT IN BEIJING ONE NIGHT IN BEIJING
女:不想再问你 你到底在何方
不想再思量 你能否归来呖
带著你的心 想著你的脸
想捧在胸口 能不放就不放
男:ONE NIGHT IN BEIJING 你会流下许多情
不要在午夜问路 怕触动了伤心的魂

百花深处_百花深处 -《百花深处》


百花深处《百花深处》是一个寓言,陈凯歌讲述了一个分离的故事,主旨是缅怀四合院和胡同文化。以“疯子”(冯远征)为代言人,搬家工人(耿乐)目睹了这一逼迫性的文明侵略造成的结果,最终疯子找到了大铃铛,工人们也看到了曾经的胡同。老北京在迷失中苦寻自己的根,也只能在陈凯歌的电脑特技画面里重现。如果传统继续被推土机荡平,百花深处也只能是虚拟的幻觉。

《百花深处》这个标题很容易让人想到陈升的那首《北京一夜》:“地安门外……百花深处……面容安详的老人,等着那出征的归人”。“时光”还是两个作品共同的主题。所不同的是,陈凯歌的《百花深处》一如既往地超越了个人情感,以俯视的角度审视现代化与传统殊死冲突这个国际化的命题。

陈凯歌一向是我尊重的导演。当同为“第五代”标志型人物的张艺谋完成了从反叛、漠视到招安的奋斗历程;当一批新锐导演迷恋于个人体验而无力自拔,年过半百的陈凯歌却没有放弃社会责任感,以反思和批判的目光打量着这个似乎变幻无常的年代。

影片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搬家公司的小头目耿乐刚刚为一个顾客搬完家,冯先生找到耿乐说自己也要搬家,于是带着耿乐一伙人找百花胡同,但当费劲周折找到百花胡同时,那里已成为一片废墟,只有一棵老槐树孤零零地留在那里。耿乐他们大呼上当,掉头离去,这时接到公司电话,电话说,这几天有一个疯子到处找人给他搬家,告诉耿乐别上他的当,上了当别忘了要钱。

为了要钱,耿乐他们又折回来给冯先生搬家。于是冯先生就给他们讲:这是大立柜、这是鱼缸、那是花瓶儿,于是耿乐他们就搬没有实物的家,当搬一个前清的瓷瓶时,由于有人要吸烟借火,搬运工一松手瓷瓶摔碎了,冯先生哭了。

搬好了东西,车往前开,冯先生告诉耿乐胡同前面有个沟,结果车真的陷进去了。在陷车的地方,挖出了一个铜铃铛,冯先生捡起铜铃铛高兴地跑向落日,耿乐他们蓦然回首,落日余辉中一个水墨四合院出现了。

现代化对传统的征服带来了怎样的后果?《百花深处》描画了这样一个场景:当传统文化这个物质家园被摧毁之后,人类的精神家园也将无枝可栖。“冯先生”以变疯这种极端的方式,象征性地昭示了这一严重的后果。而那几个搬家工人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在灾难面前表现的是可悲的冷漠和麻木。

与绝妙的创意相比,影片的摄影平庸或是平实。在汽车驶进废墟时,摄影机从一间残壁的窗户内,窗框为前景拍摄了这一画面。这个镜头不过3秒钟,但我的感觉是,它太像主观镜头,有些影响观众沉浸剧情。这一点,阿巴斯在《樱桃的滋味》里的处理就巧妙得多。

影片的音效颇为出彩。虚拟的搬家声响既有趣味性,又切合了疯子的主观视角。当不存在的“前清花瓶”被失手摔碎时,荒诞感的鼓点变成了忧伤的长音,与向前缓移的镜头相配合,直到冯先生哀伤的脸部特写出现,将影片的基调由荒诞转为沉重。当冯先生摇着铃铛跑向“新家”的时候,一个动画的四合院出现了,伴随着的是风铃声、叫卖声和传统器乐的交相辉映,这些音效把观众带回了“过去的好时光”,有力的烘托了影片的主题,并将影片推向了高潮。

而就在此刻,导演――这部故事的上帝显现出了力不从心。

应当说,在动画出现前,故事的讲述是出色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尽管搬家公司的电话我认为不太合常理――让他们从疯子手里拿工钱,但这是故事的第一个情节点,没有这个情节点,故事就无法往荒诞的方向发展,对于一个十分钟的影片,凯歌尽力了。第二个情节点就自然多了,发现失落的铃铛尽管巧合,但并不算突兀,这个情节点成功地将故事引向高潮。

总体来说,层层递进的悬念还是能吸引人看下去。陈凯歌的名字之所以能跟国际电影大师们一起排在这张DVD的封皮上,不是没理由的。但后来的一分钟证明,真正要和大师们并肩,却是一个无比艰难的任务。

博尔赫斯最青睐短篇小说,因为它是个完美的圆形。但实际上却很难完成。长篇需要作者超强的稳定性和持久力,短篇要求作者具备高度收放自如的驾驭能力,两者都是对创作人极高的挑战。

显然,对于这样一个短篇,陈凯歌很清楚,他必须在十分钟里就要给观众一次完整而完美的体验。为了制造一个足够刺激的高潮,在隐身奋战了近十分钟后,这个“上帝”迫不及待地出马,用百花――雪花这浅白的意境动画了一个冯先生脑海中的四合院,以弥补观众的想象力,人为的强迫这个故事以及每个观众到达高潮。不幸的是,这种最后阶段的冲刺却暴露了导演驾驭这次体验的生疏和胆怯。将脑海中的四合院写实无疑是画蛇添足,用现代化的电脑动画来表现更是匪夷所思。用搬家工人的视角来想象这一变迁则透露出明显的说教意味,这大大冲淡了本来十分沉重的主题。由此一来,一部艺术电影瞬间就变成了一个平庸的公益广告。于是,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一次大师的完美创作,而是一个年轻人初识人事的慌乱。

与许多美好的人生体验一样,艺术创作从来不是单向的,而是作者与受众两者共同完成的。对艺术家而言,对受众是否具备足够的尊重严重影响到作品的质量。世界级的大师对受众的智力都给予了相当的尊敬,而中国的艺术家特别是电影创作者往往欠缺这一美德。

在上世纪80年代后,不断有中国电影获国际奖。也许最悲观的人都会觉得,中国电影的最高水准离国际级大师仅隔一张窗户纸。但那个四合院却告诉大家,那张古老而陈旧的窗户纸是多么的坚韧,坚韧到令人有些丧气和绝望……

百花深处_百花深处 -胡同里的战士


百花深处百花深处,不光有面容安详的老人,还有勇赴国难的“征人”。20世纪40年代,几个抗日的地下战士就活跃在百花深处。

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机关转移到了西部山里。为了沟通北平和太行山深处抗日根据地的联系,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先后在平西、平北、冀中、冀东等地建立了秘密情报联络站和交通站。在北平城里,也建立了一些地下情报站、联络站。这些战斗在日伪心脏中的地下勇士,为八路军搞情报、弄物资,传递党的指示,护送过往的领导、学生和外国友人。

百花深处就有一个为八路军、根据地搞药品的联络点。

百花深处是一条很狭窄的小胡同,离护国寺很近。20世纪30年代末,小胡同里开了一家古玩铺,店铺名叫“明华斋”,掌柜的是个年轻人,叫叶少青。铺子开张后,生意不好也不坏,也就是维持。但是,从掌柜的到小伙计,每天精神头儿挺足,还真忙活儿。

实际上,明华斋古玩铺就是中共北平地下党的一个秘密联络点,主要任务是为根据地搞非常紧缺的药品。掌柜的叶少青就是联络点的负责人。而叶少青的上级,就是黄浩。

黄浩1895年出生在著名的侨乡、广东省揭阳县。袁世凯复辟称帝时,黄浩在广州光华医学院积极参加反袁称帝的斗争,结果被判处死刑。当死神逼近20岁的黄浩――过一周就要处决时,一件意外的事挽救了他的生命。由于法院院长的老母亲患重病,经光华医学院院长抢救,转危为安。法院院长很是感激,要以重金酬谢。但医学院院长婉言谢绝,只提出释放黄浩的要求。法院院长欠了医学院院长救母的大人情,就答应了。于是,法院院长借故拖延行刑日期。不久,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黄浩也在1916年5月11日获释出狱。已经“死”过一回的黄浩不改初衷,继续战斗。

黄浩、王佩芝夫妇俩在北京前门外西河沿开了一个小诊所;1927年又迁居德胜门内簸箩仓胡同,创办了一家挑补绣花厂。由于黄浩捐款修缮了新街口基督教堂主办的崇慈小学校舍,当上了崇慈小学校校长和新街口基督教堂“长老”。这两个身份,为他日后从事抗日地下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

1937年5月,42岁的黄浩同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的一批爱国学生一起,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路经陕西三原县时,黄浩遇见了彭德怀。彭德怀在他的纪念册上题写了“坚持抗战到底”六个字,鼓励他坚持走抗日的革命道路。七七事变后,黄浩秘密返回北平,在八路军冀中军区卫生部长张珍的领导下,开始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不久,黄浩在北平设立了10来处秘密掩护点,百花深处的明华斋古玩铺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抗日根据地物资紧张,尤其药品奇缺。根据张珍部长的指示,黄浩在同乡、亲友、工商界、抽纱界、教育界、侨胞中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筹集经费,为根据地秘密购买药品。

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严密的封锁,对药品控制很严,尤其是西药,禁止西药流入根据地,市面上也很难买到西药。1939年张珍部长通过秘密交通线,转来一份药品清单,要求黄浩抓紧筹备,运往根据地。

黄浩一看单子脱口而出:“这次胃口真不小啊!”再一看,他更兴奋了:“消灭鬼子,仗越打越大,‘家里’太缺药。胃口再大,也得想法子满足需要。再说,这可是白求恩大夫开的单子。”

原来,1939年白求恩大夫来到冀中军分区战地医院视察,希望搞一批根据地急需的药品,开了药单,交给张珍部长。张珍立即派人把密写的药单带进北平,交给了黄浩。

要想在日本人的眼皮子底下买药品、医疗器械,困难可想而知。大胆机智的黄浩,自有他的办法。

他派女儿黄曙鸣骑自行车,到崇文门泡子河14号和东柳树井17号,分别通知李庆丰、刘仁术两个联络点,购买药品。李庆丰利用在协和医院工作的关系,购买了西药及医疗设备;刘仁术通过发国难财的汉奸,从设在王府井大街的“陆军御用达”药店买来了药品。

夜深人静的时候,黄浩夫妇带领姚文清、黄曙鸣,将药品和器材分类,分别打成包裹或装入柳条箱。根据地来的交通员,以联系生意的名义,到百花深处明华斋古玩铺找叶少青,取走药品。

按照事先的秘密约定,交通员先将药品运到河北满城,然后再运到平西情报站的秘密地点。辗转几天之后,药品就摆在白求恩大夫战地医院的药架子上了。

看到这些宝贵的药品,白求恩大夫热情地赞扬:“真了不起!”

黄浩还通过法国医生贝熙业大夫为根据地搞药品。

百花深处 百花深处-简介,百花深处-胡同的故事

贝熙业大夫是东交民巷法国医院院长,家住在东城大甜水井胡同。他还在西山脚下的山坡上,为他的女儿修建了一座西式小别墅,被称为“贝家花园”。贝熙业大夫同情并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由于教会的关系,黄浩和贝熙业大夫比较熟悉。黄浩就用贝熙业大夫的小汽车,从北平城区往妙峰山下的涧沟村,运送药品和医疗器材。

1943年8月5日,中共北平地下党的一部电台被敌人破获,黄浩暴露了。7日拂晓,日本宪兵队的两辆大卡车突然停在簸箩仓6号黄浩家门口。黄浩听到急促的脚步声、摇晃铁门声,知道事情不妙。他从卧室出来,跑到东跨院,凭借平日练太极拳的功底,登上房顶,翻墙越过簸箩仓4号后院大门,逃了出来。他穿过小胡同,一口气跑到另一个地工掩护点――交道口南板厂胡同济生助产诊所,暂时脱离了危险。不久,黄浩经贝家花园前往抗日根据地。

现如今,百花深处还真有不少面容安详的老人。他们坐在家门口,悠闲地看着过往的行人,看着天上盘旋的白鸽。遇到熟悉的老街坊,他们用字正腔圆的北京话打着招呼。安详,笼罩着幽深的小胡同。

当问到百花深处抗战时期的地下联络点时,老人们大多摇头,表示不知道。是啊,狼烟早已散尽。即使当年百花深处的老街坊,恐怕也不会知道当时的地下斗争。

是的,有多少前尘旧梦,有多少御辱抗争,有多少痴情女子,有多少出征男儿,永远睡在“百花深处”。

百花深处_百花深处 -昔有百花,也有浪漫传说


百花深处按照从前的路数,向上了点年纪的人打听关于这条胡同的传说,他们大多都困惑地摇头,倒是从几个年轻人口中听来了一些只言片语,大概那个浪漫的故事更容易进入青年人的心吧。

一位穿着发廊制服的女孩完整地复述了这个故事。她说,听人说明代年间这里住过一对老夫妇,喜欢栽花种草,这里曾经有个20来亩的大花园,牡丹、芍药,春天开桃花,冬天就开梅花,一年四季花开不断,风吹过来,方圆几里一片芬芳。说着女孩皱起鼻子,嗅了嗅。

关于这条胡同,最早的记述出现在光绪年间的《京师坊巷志稿》中。后来老舍在文章里写:“胡同是狭而长的。两旁都是用碎砖砌的墙。南墙少见日光,薄薄的长着一层绿苔,高处有隐隐的几条蜗牛爬过的银轨。往里走略觉宽敞一些,可是两旁的墙更破碎一些。”说的就是这条胡同的事。当时老舍家所在的小杨家胡同,紧挨着百花深处。

坐在胡同里跟路人唠嗑,碰上了几个放学的小学生,便和他们搭起腔来,问孩子们:觉得自己家的这条胡同的名儿可好听?孩子们答:一般吧,因为没有最好听的。一个小男生想了想,怯生生地说了句:“我觉得‘深处’好听,因为幽静。”

路过的老太太指着一条更小的胡同说:“穿过这条胡同就是老北京大名鼎鼎的护国寺,过春节的时候到处是捏泥人的、卖糖人的、耍大刀的,热闹极了。那年夏天的一场大火把护国寺大殿烧没了。后来修的,人气就没那么旺了。”

百花深处_百花深处 -昨日摇滚,原在百花深处


百花深处传说中的那个百花录音棚还在,看门人老李说20年前他就在这里了。他说:“这里曾经是北京音响器材厂,以崔健为首的那一代‘摇滚’,唐朝啊什么的都来过这里。刘欢,以及唱《好日子》的那女的也来过。”

如今器材厂的厂房和办公楼租给了一家企业,只留下北边的录音棚。那天国家交响乐团和北京爱乐乐团的乐手正在为延安的晚会录音。在门口休息的乐手说,这个录音棚20年前在亚洲也是最牛的,到今天这里的弦乐的录音效果也是最牛的。他说:“关于这里的故事多了去了,李娜的、吕思清的,流行音乐那拨人的……”

旁边一位更年轻点的管乐手说:“1991年那会儿在这儿见过刘若英。个头很小,一个人背着个双肩包,来给她师父陈升打下手。”百花录音棚录音师张晓微说,那会儿刘若英说她头疼,我们就带她去喝二锅头,说喝了二锅头就不疼了,后来把刘若英给灌醉了。

一个工作人员插嘴说:“当年李娜在这录《青藏高原》的时候,死活达不到要求,急了,突然灵光一现,说新创一种唱法吧,一唱,嗨,对了,这才有了现在这个《青藏高原》。”

张晓微又说:“九几年那会儿,陈升在这里录音乐,有天录到深夜,感觉总是找不对,就说出去逛逛,几个人在路边小馆子里喝了点酒,喝得有些高,就从这儿穿过去,去地安门那头儿转转,转着转着就冒出句‘onenight in Beijing 你留下许多情’,几个人高兴坏了。”

有关这条胡同和音乐的故事,被他们越说越神奇,而眼前则仍然是这片有些陈旧和荒凉的空旷场子。后来北京陆续有了别的录音棚,百花胡同里的摇滚势力被逐步分散。

从胡同走出来的时候,下意识地哼起了“唐朝”的《月梦》,又想起了《北京一夜》,想起了当年到这里来录《姐姐》时的张楚。身边是三三两两走过的穿着时髦的奇异衣服的少年,眼前是越来越偏西的落日在冬天光秃秃的大树枝丫上慢慢走。

张楚说起百花胡同,他说:“那里曾经是最好的录音棚,里面住着仙女。”他怕我不明白,又补充道:“喜欢音乐的。”

百花深处_百花深处 -今无百花,满是现代涂鸦


百花深处胡同口很窄,隐没在新街口南大街林林总总的乐器店、美发店、成人用品店中间,一不留神就走过了。

路边乐器店的店主说:“里面有个百花录音棚,当年是北京最好的棚子,那会儿,这里进进出出的都是长发飘飘的摇滚人民,个个是角儿。”

不足3米宽的胡同,两面是残破砖墙,墙上的涂鸦已经褪了颜色,简单勾出的蚂蚁的身体在灰色的墙上,又可爱又诡异。

听乐器店的人说:“前几年,这里的涂鸦更壮观,那时有两个美国人在胡同里开了间滑板店,在墙上弄了很多好玩的画,后来他们搬走了,画也褪得差不多了。现在看涂鸦要到对面的另一条胡同,或者五道口、北服(北京服装学院)那边。”

穿过涂鸦的墙壁,胡同拐了一个弯,宽敞了起来。拐弯处的空地上,几个老外正在拍电视,镜头前站着中国摇滚青年。青年对着镜头说:“只有重金属能用一种手势就把全世界的重金属联合起来。”说着,伸出右手比划了一个重金属的手势。

几个民工、闲人、家庭主妇模样的人站在路边的枣树下围观,枣树已经落了叶子,树枝弯弯曲曲地伸到天上,就快要碰到西下的太阳了。围观人中有人说了句话,旁边的人马上说:“小声点,别影响人家。”于是又静静地呆立在那儿看。

拍电视的老外说这条胡同最有北京味道,不是做出来的,有种很质朴的味道。说的时候,指了下不知哪家院墙后升起的炊烟。关于这条胡同的更多故事,加拿大人并不知道,在他们眼里,这条有些破旧的小巷就是北京,来来往往路过的人、默默站立的几棵枣树、槐树,天上凌乱的电线和鸽子的咕咕声。

百花深处_百花深处 -相关条目

四和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80103/40956.html

更多阅读

小百花餐厅--清水镇的百花人家 百花餐厅

小百花餐厅在门头沟斋堂区清水镇109国道旁。这里很火的,去玩爨底下和百花山之后都会来这里吃饭。隆重推荐一下:小百花餐厅现有营业面积近400平方米。以109国道为界,分为南区和北区。北区是老餐厅。南区是在河滩搭起的具有北方山区特

大众电影百花奖 大众电影百花奖2016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大众电影百花奖奖杯大众电影百花奖是中国群众性的电影奖,由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电影刊物《大众电影》杂志编辑部主办,由《大众电影》发放选票,由读者(群众)投票评奖,各项奖均以得票最多者当选。目录百花奖简介百花奖评选程

陈凯歌《百花深处》影评 百花深处影评

文化与音乐的交织 陈凯歌的电影,《黄土地》肇其端,《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继其后,都提出并探讨一些重大的人文主题。这位执着于文化思考的大导演总是尖锐的目光审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对于短片《百花深处》陈凯歌也是赋

声明:《百花深处 百花深处-简介,百花深处-胡同的故事》为网友这样的帅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