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研究月刊》 《鲁迅研究月刊》-简介,《鲁迅研究月刊》-20

《鲁迅研究月刊》是由鲁迅博物馆编辑发行的月刊,是鲁迅研究“全天候”式的刊物。

鲁迅研究月刊_《鲁迅研究月刊》 -简介


杂志名称:《鲁迅研究月刊》月刊
全年零售价:60元/年每期零售价:5.00元/期

主办单位:鲁迅博物馆编辑 出版鲁迅研究月刊编辑部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3-0638 国内统一刊号:CN11-2722/I
国外发行代号:M1083 联合征定代号:LD112722
报刊版式 16开

鲁迅研究月刊_《鲁迅研究月刊》 -2004―2006《鲁迅研究月刊》综述

三年《月刊》概览


《鲁迅研究月刊》(以下简称《月刊》)是鲁迅研究“全天候”式的刊物。《月刊》不但反映和引领着中国的鲁迅研究,而且关注着域外的鲁迅研究;不但刊载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还反映和交流着鲁迅研究的动态和信息;不但及时回应着鲁迅研究上的不和谐音,还关注着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意义上鲁迅的价值;不但总结着鲁迅研究大家的学术建树,还关怀着青年才俊刚起步的鲁迅研究,注意着青少年的鲁迅接受过程。它是“全天候”性的,也是结构性的,展示着成果也发布着新的史料,凸现着学问大家也扶持着后生小辈,探究着鲁迅事实和文本,也梳理和反思着研究本身。同时,它也是动态性的,即还原着历史,关注着现实,关注着鲁迅本身,也关注着鲁迅所关注的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学术和学理为特色但决不超然于国计民生之外。自20世纪李何林先生领导创办的“内部交流资料”到《鲁迅研究动态》再到《月刊》,30年里一路走来,《月刊》在成长和成熟中已经成为鲁迅研究的一个学术重地,成为鲁迅学人的精神家园,成为读者走近鲁迅、了解鲁迅进而研究、理解和言说鲁迅从而提升自我的一个无法忽略的文化存在。


《鲁迅研究月刊》

记得在世纪之交,鲁迅与21世纪成为学界的热门话题,人们又一次把鲁迅和中国、和现实、和未来、和文化、甚至和国际政治联系起来,可以说,这种“鲁迅热”一直延续着到2003年才告方歇。总揽2004、2005、2006三年间的《月刊》诸篇,总体上感到在一种沉潜中以更加稳健的步伐,开始了新一轮扎实而冷静的学术步履。这其中有一种回归、是一种重新起步,有一种在更高层次上学术建构。在这里,鲁迅思想与作品研究依然是重头戏,资料研究和史料钩稽一如既往。鲁迅同时代人的介绍和研究有所扩大,域外研究成果的展示如一凸显,鲁迅研究大家研究理路的梳理和总结集中揭载。质疑辩难的声音仍然继续,学者以鲁迅为思维坐标的现实关怀得到强化,实证性研究方法运用下的研究成果不断展示。虽然三年来《月刊》诸篇没有过分抢眼的亮点、热点、焦点。但是许多作者的学术思考显然与前辈在起点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把鲁迅的事实、文本和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学术思考的基础。有理由相信,鲁迅研究开始了新一轮学术行动,且在三年来的《月刊》上有明晰的体现,这对日后鲁迅研究的意义虽然现在很难全面衡定和准确言说,但起码是一个良好的学术开端且《月开》肩负起了推动和深化的使命。

2004――2006《月刊》栏目统计


《鲁迅研究月刊》
三年的《月刊》中,04年有26个栏目,05年有28个栏目,06年有22个栏目。三年里《月刊》设置相同的栏目共16个。05年与04年相比,多了2个栏目,变化了9个栏目。06年与04年相比,少了1个栏目,变化了4个栏目。06年与05年相比,少了6个栏目,变化了5个栏目。从栏目的数量上看,各年的都有程度不大的变化,但从具体设置上和同类文章的数量上,还是有一些看的出来的调整。通过上表,我们基本可以大概了解三年里《月刊》反应鲁迅研究成果上的宏观格局和量上的动态。

纪念与怀念

《鲁迅研究月刊》 《鲁迅研究月刊》-简介,《鲁迅研究月刊》-20

“纪念”和“怀念”是这三年的《月刊》一个显著特点。“纪念”和“怀念”的对象主要集中在李何林和林辰二位已故的鲁迅研究大家上。同时还有对杨占升、王仰晨、陈琼芝、巴金、叶子善、张松鹤等学者和作家的纪念和怀念。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纪念和怀念,已经不仅是通常意义上对故人的怀念和赞颂,而是上升到了学术总结和研究的层面上。

在李何林先生诞辰100周年的纪念中,孙玉石《为了净化大地它献出了自己》(《月刊》04、5)、张健梁邦华《学者的战斗清结与战士的学术风范》(《月刊》04、5)、张铁荣《鲁迅研究史上实证派的旗帜》(《月刊》05、2)、钱理群《我对于李何林先生的学术贡献的两点看法》(《月刊》04、10)、(黄开发《“小问题”中的“大问题”》(《月刊》05、2)尤其值得重视。孙玉石在文章中论证了李何林“涵容各家的态度”、“有独立见解的史家的眼光”的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和人格。张健、梁振华的文章,结合李何林的成长过程和学术历程,从“现代文学论争“的角度,梳理和肯定了李何林作为学者的战斗情结和战士的学术风范。钱理群的文章从更为专业的学术角度,把李何林的学术贡献放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发展历史这样一个大的学术背景下来考察和说明,明确指出李先生的研究所具有的鲜明的倾向性和“一切从材料出发”的科学性相结合的特点。张铁荣的文章,提出了鲁迅研究上“李何林实证学派”的新概念,并从“研究基础”、“研究视野”两方面结合李先生的学术实绩初步做了论证。黄开发的文章,通过对1960年李何林《十年来文学理论和批评上的一个小问题》一文所遭受的批判历程的历史回顾,肯定了李文在当时就“抓住了革命文学和当时文学创作中普遍存在的痼疾。在经过50年代一系列重大的文艺思想斗争后,李何林敢于坚持自己独立的思考,反映出他对社会主义文艺的高度的责任感和学术勇气。它是‘反修’文艺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我们思考和总结革命文学和一个阶段的社会主义文艺的特点和得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点”。而王士菁的《李何林编著书目》(《月刊》04、6),虽然编排在“资料研究”栏目里,从“纪念”的角度看,这无疑是有意义的,它以学术年表的格局,客观而真实的展现出一位“为党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现代文学和鲁迅研究人才”的鲁迅研究大家的学术贡献。同时,靳邦杰《深深的怀念》(《月刊》04、5)和严家炎《精神上的导师》(《月刊》05、2)两文,深情表达出李先生学者的人间情怀。

林辰先生是把一辈子的生命岁月、全部的精力、情感投身鲁迅研究的学问家,是《鲁迅全集》注释上的领军人物,鲁迅资料研究和考证、钩稽、辨伪的权威之一,是鲁迅传记写作中开风气之先有示范意义的作家。关于林辰先生的纪念,张小鼎《林辰生平事略――一位正直爱国知识分子的人生跋涉》(《月刊》2004、11)一文,从林先生一生的主要经历,择要勾画出林先生“正直爱国知识分子”一生的跋涉轨迹。文章纵向梳理出林先生人生各个阶段上的主要活动,突出了林先生在治学和创作上的严谨、认真、执着和艰难。姚锡佩《真诚的学问家――林辰先生》(《月刊》2004、11),主要从作学问的态度方面表达自己对林先生的怀念。姚文写道:“他对每一个问题都详尽地占有材料,认真对待不同观点论据,进行细密严谨的考证;而作为考察的材料,均采用第一手材料,进行多方面的旁征博引。”而孙玉石先生的《一部“颇尽了心力”的鲁迅传记》(《月刊》04、3),与其说是林辰《鲁迅传》的序文,不如说是对林辰鲁迅研究有深度的学术探讨研究力作。孙先生以诚恳而严谨的学术态度,对林先生没有完成却颇有价值的《鲁迅传》,以2万多字的篇幅,从六个方面详加论证,围绕林著《鲁迅传》但不局限于此,而是由此全面而深度的辨析和研究林的做人和学术学问之道,行文中不光紧扣论证对象,而且下力气查阅引证了大量的资料做补充论证:一,初稿介绍;二、手稿七、八章的发现;三、林辰传记写作上的原则和追求;四、重视对鲁迅学术功力与成就的评骘;五、传记的历史真实性;六、林先生的崇高人格。有了孙先生这篇长文,对林先生的纪念便有了纵深的学术力度。而对林辰《鲁迅传》的连载(《月刊》04年1―7),《林辰藏书信选刊:孙伏园致林辰》(王世家注释《月刊》04、5)、《林辰书信十三封》(贺明远辑注《月刊》2005、2),是拿出真货来说话的不动声色的坚实纪念。对楼适夷先生的纪念也是这样,主要反映在《怀念率真的楼适夷先生》(姚锡佩《月刊》2005、5)、《楼适夷编辑生涯的重要台阶》(孔海珠《月刊》2005、5)、《适夷先生书信笺释》(王世家整理《月刊》2005、5)等文章里。在瞿秋白就义70周年之际,王强《瞿秋白:“镜像”与“真像”》(《月刊》2005、6)一文,针对以往在对瞿秋白认知方式和评价标准上的 “革命”镜像对真相的遮蔽,展开反思,指出“在当下中国,要去除对瞿秋白理解的困惑,要消解对瞿秋白阐释的困难,要实现瞿秋白研究的深化”,就要“摆脱那种只对瞿秋白二元之中的一元说事,而同时又忽视或漠视其另一元的做法”,就“必须通过对《多余的话》的重新解读,通过对他‘除昧’式的解读,首先向瞿秋白的‘真相’逼近”。并且对《多余的话》从“自责”“心忧”“反思”“揭露”等方面作出了独到的探讨。

另外,纪念王仰晨先生的文章也相对集中,主要有《回忆老杨哥》(王景山《月刊》2005、4)、《〈多管闲事集〉阅读随想》(杨占升《月刊》2004、4)、《敬悼王仰晨先生》(王得后《月刊》2005、7)、《悼念王仰晨先生》(张菊香《月刊》2005、8)、《哀悼念王仰晨先生》(刘运峰《月刊》2005、8),从这些文章中,能充分看出老一代学者、编辑对鲁迅研究事业的“人梯”般的重要贡献。总的看来,《月刊》对鲁迅研究前辈的纪念,有规模、有深度、既重视缅怀之情的真诚表达,更重视纪念对象的学术梳理和研究,呈一种立体结构的模式。这种纪念方式,不仅对逝者九泉之下灵魂是一种安妥,对鲁迅研究是一种回顾和总结,对鲁迅研究中年青一辈的成长,也极富教益。这是一种真正的纪念,是一种研究层面上的纪念,是对常规意义上的纪念方式的超越和示范。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90103/45354.html

更多阅读

《教育研究方法》读书笔记2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读书笔记2第2章如何选题第1节什么是一个好选题一、哲学研究的选题标准哲学研究中的好选题一般有三个特点:第一,这是一个“以小见大”、“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问题。注意:“以小见大”或“大处着眼”之“大”主

声明:《《鲁迅研究月刊》 《鲁迅研究月刊》-简介,《鲁迅研究月刊》-20》为网友梦回尘间几寸欢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