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松》 《听松》-简介,《听松》-特点

《听松》是民间艺人阿炳原创的一首著名的传统二胡曲,前人对此曲的演奏有许多创新。然而,像高扬把京剧的“急急风”作为开场,以京剧的打击乐作为全曲贯彻始终的伴奏,却前所未有。阿炳本人这样解释:“南宋时期,金兀术为岳飞所败,趴在无锡惠泉山下的听松石上,俯听宋朝追兵的声音,故名《听松》。”

听松_《听松》 -简介


《听松》是民间艺人阿炳原创的一首著名的传统二胡曲

乐曲通过松涛借物咏怀,在赞颂民族英雄岳飞军威的同时,倾注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坚定自信的意志,歌颂了中国人民青松般高洁的民族气节,钢铁般坚强的斗争意志和战胜敌人的英雄气概。全曲气魄豪迈,刚劲有力。二胡曲,又名《听宋》。据说阿炳在抗日战争时期每逢演奏此曲之前必讲一番南宋时期入侵者金兀术败逃的故事,以金兀术的败逃喻日寇的失败,以岳飞的奋斗精神预言中华民族的必然胜利。

在二胡曲中,《听松》是独树一帜的珍品。杨荫浏先生在为《阿炳曲集》写的乐曲中说明中说:“《听松》可能也是阿炳自己的作品”。据《阿炳传略》说,人们听到阿炳演奏此曲的时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阿炳自己的说法是“宋朝时候,金兀术给岳飞打得走投无路,十分狼狈地跑到无锡惠泉山脚下,躺在原楹石上(注:无锡惠山有一块平面的大石头,人可以躺在上面,刻有“听松”二字,此石至今犹在),心惊肉跳地倾听宋朝兵马有声音,这曲便是描写这个故事,所以又名《听宋》”。音乐不可能描写故事,这说法令人怀疑。介是,在抗日战争期间,阿炳“说新闻”以宣传抗日的事迹却是众所周知的,凡是经过那一历史时期的真正的中国人,应该有一致的体会,那时只要提起岳飞、文天祥、史可法、梁红玉、花木兰、穆桂英等等人物,用不着提示这中“借古喻今”,就自然会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感情。阿炳的感受更不会例外,这音乐中的体验与基说是与岳


《听松》是民间艺人阿炳原创的一首著名的传统二胡曲飞的故事有关,毋宁说是与抗日爱国情绪有关。

《阿炳曲集》中的记谱是五个部分,其中的是乐曲的主体,因而前面可以看作是两个引,后面可以看作是两个尾声。原谱,我们称之为引子I节奏自由,每分钟约60拍。

引子I内部包含着两个互为对比因素,一个因素是呼喊式的音调,这种高音区的同音反复式的音调,完全是提高了嗓门喊口号的声音,“冲呵”“杀呀”之类,这种音调,与《大刀进行曲》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旋律特征相类似的,甚至可以称它为“怒吼”音调。另一个因素有人从造型角度说它是“风声”,有人从表现角度说它是感慨式的“叹息”,看来它是造型性与表现性的统一,两种说法可以合起来参考。这两个因素又轮流出现一次,引子I即行结束。

原谱,我们称之为引子II,每分钟约80拍。它也由两个因素组成。因素1是小军鼓的敲击声。每分钟约80拍;

根据无锡许忆和同志提供的材料,阿炳自己曾说过,他把他在无锡街上听到的“洋鼓号”用在二胡曲中了。《听松》引子II下是使用“洋鼓洋号”音调的地方。请听众不要注意它的音高特征,而专门注意一下它的节奏音调,它的颤音奏法(tr)就是细碎的节奏,这与小军鼓的敲击声何其相似:

引子II的第二个因素就是号角式的音调,原来的所谓“洋号”的音调,人们都是听得很熟的。阿炳的“洋鼓洋号:音调完全五声音阶化了,这就支除了它所谓”洋“味”,提示了中国人民国量、气派和不可战胜的精神面貌。原谱是全曲的主题部分,4/4拍,每分钟约76拍-,边演奏边加快,高潮处达到每分钟144拍。

听松_《听松》 -特点


中国名曲1、大量使用边疆切分节奏型。主要不是模拟风声的旋律型,而是强调大风摇撼树干所引起的反弹性的动感,一种运动的脉搏,给人以巨大群体坚韧不拔的感觉,气势磅礴;2、乐节内部用级进,乐节之间用大跳,构成一浪高过一浪的运动,起伏跌宕;3、号角声与松涛浑然一体,依稀可辨;4、乐句之间融结紧密,没有停顿,一气呵成;5、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高音区运动,采用向中音区短暂低伏再回高音区的方法,合高潮保持长时间力度不衰。

原谱,我们称之为尾声I,每分钟120拍,它与引子II相对应,也由两个因素构成,与引子II不同,因素I换成了大铜鼓的敲击声。原谱,我们称之为尾声II由尾声I号角音调的延续,引回引子I的怒吼音调,并紧接转为京剧锣鼓《急急风》的密集型节奏型,再三次出现怒吼音调,在急急风的锣鼓声中结束。在京戏音乐中,急急风的锣鼓通常用天战斗正酣或败者逃走胜者追击的场面,在这里我们能够听到的追击的脚步声,难道我们不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把鬼子赶出境”的意境吗?

在传统的二胡音乐中,具有如此阳刚之美而又能在反映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感情和民族色彩的和谐统一方面取得成功的作品,是十分罕见的,令人感到特别宝贵。

听松_《听松》 -作者简介


华彦钧小名阿炳华彦钧小名阿炳,生于1893年7月,卒于1950年12月,江苏无锡人。二十多岁时,他患了眼疾,又死了父亲,贫病交加,眼疾恶化,双眼相继失明,从此人家便叫他瞎子阿炳。阿炳从童年起就同他父亲华雪梅学习音乐。华雪梅是一位道士,是当地道教音乐界所公认的技艺杰出的人材,阿炳的音乐修养最初主要的基础出于道家音乐,而且是出于家传。道家音乐,大部分是非宗教性的民间音乐,其中有许多是毫未改动的民歌曲调。阿炳双目换明后得不到有钱的斋主的欢迎,只能离开道门,开始以卖唱为生。在无锡市里,一位戴着墨镜,胸前背上挂着笙、笛、琵琶等乐器,手里拉着胡琴,在街头上行走的,这人便是阿炳。阿炳纯粹靠演唱来维持生活,他从来没有做过向人乞怜的样子,他在黑暗、贫困中挣扎了几十年,他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他的音乐反映出来,没有因为生活艰难困苦而潦倒,庸俗,相反,他的音乐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建康而深沉的气息。阿炳用他的生命凝成了《二泉映月》等不朽作品。在解放后,当人民政府派人去关心他,去整理他的音乐作品时,他却无法了愿,突然吐血病故了。阿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等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等三首琵琶作品,其中《二泉映月》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听松_《听松》 -评价

《听松》 《听松》-简介,《听松》-特点

《二泉映月》和《听松》都是阿炳的佳作,但其创作手法、音乐气质、音乐格调却各不相同。《二泉映月》是抒情性的细微刻划,而《听松》却是富于戏剧性的豪放表达。前者是柔中带刚的气质,后者却是刚中有柔的性格(当然它们都刚柔并济,但却各有其主导的方面)。如果说《二泉映月》是对人间不平的心酸倾诉,那么《听松》便是从内心迸发出的一泻千里的感情的潮水。如果说《二泉映月》是悲愤交集的音诗,那么《听松》便是热


作者通过松涛借物咏怀,在赞颂民族英雄岳飞军威的同时,倾注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坚定自信的意志血沸腾的雄壮战歌。如果说前者是对现实生活的怨诉和探求,那么后者便是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以战斗者的姿态对生活作出的有力的回答。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听松》是当时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思想在艺术创作上的生动体现。

作者通过松涛借物咏怀,在赞颂民族英雄岳飞军威的同时,倾注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坚定自信的意志。乐曲气魄豪迈,跌宕起伏,刚劲有力。

引子气魄宏大,犹如呼啸的松涛震荡山谷,气势宏伟,苍劲有力,使人感受到一种坚毅不拔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第一段以微弱的颤音和断奏引出强有力的号角音调,具有强烈的时代战斗气息。第二段则是乐曲的主体,始终贯穿第一段出现的号角音调,慢起渐快,力度从弱到强,在旋律进行中大跳音程很多,节奏复杂多变,并连续使用切分音,因而音乐气势如奇峰兀立,苍劲挺拔。表现了一种不可阻挡的气概。第三段开始是间歇沉着的音型,然后是明朗雄健的乐句;尾声快而有力,在类似锣鼓“急急风”的节奏中结束全曲。

全曲短小精悍,气势浩大,层次分明,构思新颖,旋律流畅,一气呵成,速度和力度倏忽多变,具有戏剧性效果。在演奏上大多采用一字一弓,就是在极快速度的十六分音符时也字字清楚有力,因而乐曲气势豪放。阿炳在二胡上用的是老弦和中弦,声音特别浓厚有力。在音乐格调上与《二泉映月》的细腻委婉截然不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90103/46542.html

更多阅读

《羊皮卷的故事》简介 羊皮卷的故事之二

《羊皮卷的故事》简介   《羊皮卷的故事》又叫《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这样一本畅销全球的书,读过的人一定不少。我也如很多人一样,读过,不,确切地说是翻阅过。粗粗地一翻而过,随手放在架上,买都没有买回来。无非一些励志的故事

《公寓追凶》 《公寓追凶》-简介,《公寓追凶》-主演

《公寓追凶》是保罗・沃克完整出演的最后一部作品。故事讲述芝加哥一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被一名贫民窟的毒贩偷窃,于是卧底侦探(保罗・沃克 饰演)深入贫民窟调查的故事。追凶_《公寓追凶》 -简介《公寓追凶》这部动作片翻拍自2004年

声明:《《听松》 《听松》-简介,《听松》-特点》为网友非常完美李桢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