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简介历史沿革 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学校简介,西南大学-历史沿革

西南大学始建于1906年,是2005年7月经中国教育部批准,由原西南师范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中国211工程建设学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西部的高水平综合型大学。学校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缙云山麓,风景秀丽的嘉陵江畔,已有百年办学历史,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

西南大学_西南大学 -学校简介

西南大学位于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下,


西南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国家“111计划”重点建设高校。[1]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绿化先进单位,教育部表彰的文明校园,办学历史已逾百年。学校由教育部直属高校原西南师范大学与农业部直属重点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于2005年合并组建而成。原两校毗邻而建,同根同源,均发轫于1906年在西南地区开中国之新学的川东师范学堂,几经发展演变,遂成中央教育部直属,由教育部、农业部和重庆市重点共建的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是一所传统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72所高等学校之一,教育部与农业部共建的8所重点大学之一,国家免费师范教育试点的6所高校之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首批试点高校,《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部署的重点建设的4所高校之一,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全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高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是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重庆片“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牵头单位;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60所合作院校之一,重庆市大学联盟的创始学校之一。

西南大学_西南大学 -历史沿革

光绪三十二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1906年4月18日),清政府在重庆正式创办了第一所正规的师范学校――官立川东师范学堂。
民国二年(1914年),川东36县联合设立的川东师范学堂改名为“川东联合县立师范学校”。
民国四年(1916年),学校租住观音梁船帮公所及附近民房,同年秋迁回原址;民国五年(1917年)秋,迁住巴县文庙;民国八年(1920年),再次迁回原址。
民国十五年(1928年),川东联合县立师范学校濒临倒闭之绝境。刘湘决定将西南大学停办,遭到学校师生及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校长甘绩镛召开维持会,讨论学校存废问题,会议决议,学校继续办理,并改组维持会为校董会,道尹为会长。同年,提出校训:“含弘光大,继往开来”。
民国十八年(1930年),甘绩镛将旧校址出卖,在通远门外石马岗购买7000余方丈土地营建新校舍,并于1930年末迁入。
民国十九年(1931年),川东师范改名为“川东联合县立高等师范学校”、增办二年制高等师范的专案。民国十九年(1931年)1月,川东联合县立师范学校奉令改名为“川东共立师范学校”。
民国二十年(1932年)秋,川东共立师范学校在校内开办乡村师范专修科和中心农事实验场。
民国二十一年(1933年)2月,川东共立师范学校乡村师范专修科迁至磁器口。7月,四川省政府拨款4万元,将乡村师范专修科改为四川乡村建设学院。与川东共立师范学校分开,成为一所独立的高等院校。
民国二十三年(1935年)5月,日本侵略者对重庆狂轰滥炸期间,学校迁至江津白沙镇东海沱古坟湾。
民国二十二年(1934年)末-民国二十三年(1935年)初,川东共立师范学校改名为“川东联立师范学校”。
民国二十四年(1936年)8月,四川省教育厅将四川乡村建设学院改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
民国二十八年(1940年)8月,川东联立师范学校改名为“四川省立川东师范学校”。
民国三十四年(1946年)5月,学校由江津白沙镇东海沱古坟湾迁回石马岗。
建国后,1950年,以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为主体,分别组建了西南师范学院和西南农学院。
1985年,西南师范学院和西南农学院分别改名为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
2005年,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合并为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_西南大学 -校园文化

校训


西南大学

“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是1928年时任川东师范学校校长的甘绩镛先生所题。川东师范学校源于我校最早的办学渊源川东师范学堂。“含弘光大”,语出《周易》第二章《坤》:“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所谓“坤”者,明高僧智旭曰:“顺也,在天为阴,在地为柔,在人为仁,在性为寂,在修为止……顺则所行无逆……” 所谓“含弘光大”,含是无所不包,弘是无所不有,光是无所不著,大是无所不被;“继往开来”,语出宋?朱熹《朱子全书?周子书》:“所以继往圣,开来学, 而大有功于斯世也。”继:继承;开:开辟。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含弘光大,继往开来”,即是“包含弘厚,光著盛大,承前启后,开拓创新”之意。

“含弘光大,继往开来”作为校训,除含义厚重,寓义深远外,还来源于百年老校的历史沉淀,可谓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而不是那 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可以编选出来,又容易变更的文字。对学校而言,要“包含弘厚,光著盛大,继承百年老校优良办学传统,开创西南大学的光辉未来”; 对学校各级管理人员而言,要“高瞻远瞩,胸襟弘大,秉承百年办学理念,发扬优良传统,肩负发展学校重任,实现学校规划目标”;对教师而言,要“学高身正,为人师表,承前启后,开拓创新”;对学生而言,要“自强不息,学无止境,诚信做人,承前创新”。

精神


三十三教学楼大学精神的内涵:西南大学,生于西南,立于西南,杏坛育人,劝课农桑,百年耕耘,含弘光大;恰逢西部开发,与时俱进,继往开来。作为国家“211”工程建设综合大学,以“西南”冠之,顺天应时,顺地应民。因此,西南大学乃取西南之独特资源构筑核心竞争力,以其所学、所研、所育反哺于西南,服务于民生,融世界发展潮流。“特立西南,学行天下”,即是西南大学百年办学孕育的独特大学精神的高度凝练和彰显。
“特立”源于《礼记・儒行》之“特立独行”语,喻君子之高洁品质。用为西南大学精神,“特立”二字应有两解:其一是以西南大学所处西南之天然优势、以西南之独特资源养我学术、育我英才,助我“挺立”于优秀大学之林;其二是西南大学学人素以先贤儒者修身治世、宁静致远,通贯天、地、人三才之品性而“挺立”于世。
“学行”源自《荀子・儒效》“学至于行之而至矣”,扬雄《法言・学行》又曰“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可见,学习知识、教书育人若止于立言著述、传道授业,即属等而下之;其最高境界应为勤于践行,而后方可明辨是非,以所学为社会所用,如此,是为“圣人”。用为西南大学大学精神,“学”之一解应为继承传统、精于学术;二解应为继往开来、致力创新。“行”在此也有两解,一指躬行、推行;二曰德行、操行。因此“学行天下”一方面是指做学问、培养人才,使其所研究成果推行于天下,培养的人才服务于天下。另一方面,“学行天下”是指西南大学师生于百年中因受西南自然人文滋养而形成道学兼修、厚德养学之品质,化为兼善天下、普惠大众之行动。
即是,西南大学由其成于西南之“特立”品质升华至大学精神之一般性和普适性,以其“化西南自然人文、育实践创新英才”所“特立”之成就,“富社会国计民生、融世界发展潮流”。“特立西南,学行天下”既蕴涵了西南大学时空特征、独特资源之实际,也规定了西南大学的发展路向和价值追求。

校徽

校徽整体呈圆形,白底蓝字。主体图案为西、南、大、学四个字的小篆体组成一口象形大钟。钟的下面是阿拉伯数字“1906”,代表西南大学最早的办学源头――1906年创立的川东师范学堂。圆环低端文字是西南大学的英文。
钟型校徽的内涵是:钟通常放置于高处,且声音洪亮,振聋发聩,发人深省,且能传千里之遥。钟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很高,有“黄钟大吕”之说,寓意西南大学在中国教育界的地位,也暗喻西南大学办学精神之源远流长。

校歌

《西南大学校歌》词:曹廷华(西南大学教授)、曲:刘青

校赋

西南大学赋(西南大学文学院曹廷华教授)

西南大学_西南大学 -学科建设

西南大学现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9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68个博士点(含15个博士一级学科自主设置专业)、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6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含16个自主设置专业)、5个专业硕士学位、36个省部(市)级重点学科、27个省部(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文科研究基地。学科涵盖11个学科门类,42个一级学科。

院系部门

院系名称院系名称院系名称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南大学法学院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西南大学体育学院西南大学文学院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西南大学音乐学院西南大学美术学院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南大学民族学院)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西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西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西南大学软件学院)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西南大学药学院(西南大学中医药学院)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西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西南大学含弘学院

学科排名

序号学科名称排名序号学科名称排名1心理学326政治学232水产527艺术学理论243教育学628哲学254农业资源与环境629体育学255畜牧学830统计学266农林经济管理931外国语言文学277民族学932社会学278植物保护1033数学289农作物学1134化学2910戏剧与影视学1235新闻传播学3011林学1436世界史3212园艺学1437设计学3513农业工程1538生物学4214地质学1539理论经济学4415兽医学1540应用经济学4616食品科学与工程1641物理学4717草学1642公共管理4818地理学174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819马克思主义理论学1744软件工程5120美术学1745法学5721风景园林学1946信息与通信工程6722生态学2047环境科学与工程6723音乐与舞蹈学2148材料科学与工程8424中国史2249工商管理8825中国语言文学22

“211工程”

西南大学“211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王小佳
副组长:宋乃庆、张耀光、李 明、
成 员:崔延强、鲁 成、杨光伟、徐 辉、王德福、董乃斌、
李兴元、李 滨
西南大学“211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研究生院

人才培养

西南大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是学校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途径,带动全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有力举措。西南大学含弘学院作为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组织实施机构应运而生。
含弘学院,其名出自西南大学校训“含弘光大,继往开来”。每年选拔组建大文科类“吴宓班”和理工农科类“袁隆平班”,录取比例控制在2%以内。含弘学院坚持“厚基础、强素质、扬个性、求创新”的育人理念,实施多样化、个性化、开放式的人才培养。学校已专门设立每年30万元的含弘奖学金和含弘助学金,每年为含弘学院投入100万元建设经费。

西南大学_西南大学 -师资力量

师资概况


生物科技大楼

学校坚持"教师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队伍建设理念,克服西部地区引进和稳定人才的重重困难,努力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师资2,216人,其中教 授、副教授932人,占师资总数的42.06%。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为73.56%,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各类荣誉或称号的专家210余人。现在,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整体稳定,发展态势良好。

教师队伍在职人员中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学术称号和各类荣誉或称号的专家210余人,主要分布在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学科。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人事部杰出专家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学科评议组成 员5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6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长江 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3人,全国留学回国先进个人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霍英东教育 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和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奖获得者23人,何梁何利基金奖励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1 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1人,重庆市杰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5人,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5人;省部级名 师8人,省部级模范教师、优秀教师15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人选11人,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一层次人选6人、二层次人选29人, 中国农业科学院二、三级岗位杰出人才11人,重庆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81人,重庆市命名骨干教师55人。

专任教师中有硕、博士生导师57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51人。教师科研立项数目与级别、经费数量、创新成果等逐年增加,全校科技创新能 力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学校通过充分论证制定了师资队伍"十一五"规划,将进一步加大高层次和关键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大力进行创新团队的建设,继续加 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

学校一直重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成立了本科教学工作委员会、本科教学督导委员会、教材建设委员会和教学实


体育馆

验室工作委员会,各学院也建立了 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对本科教学工作的领导、检查和督促,保证教学水平提高。学校还制定了《西南大学关于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规定》、《西南大学学 生网上评教管理暂行办法》、《西南大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实施办法》、《西南大学本科教学优秀奖评选办法》等文件。明确教授、副教授必须为本科生开课, 并在岗位职责、教师考核、晋升职务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制定了相应的鼓励政策,对在教学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物质、荣誉奖励,促进他们潜心钻研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学校通过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培训和比赛、教学检查、教学督导等活动,加强对教学各环节检查,激励和督促教师不断提高教学 水平。近三学年,学生网上评教活动中,教师教学水平得到学生广泛好评,参评课程优秀率分别达到79.47%、85.30%、89.34%。

现任领导

西南大学现任领导校长党委常委张卫国副校长党委常委陈时见靳玉乐王永才崔延强周常勇李明党委书记黄蓉生党委副书记安春元张跃光纪委书记徐晓黎

西南大学_西南大学 -科研成果


综合实验大楼学校科研实力雄厚,建有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拥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教育部、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2个重 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8个省部(市)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出版社1个,主办发行学术期刊12种。近两年来,在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年度重大项目等高级别项目上有了突破性进展,共获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和横向项目1500余项,总经费近2亿元;获省部级科技奖17项、省部级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80余项。家蚕基因芯片与表达图谱成果入选"2006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重点科研平台

公司简介历史沿革 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学校简介,西南大学-历史沿革
国家重点实验室
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培育基地)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柑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淡水生物生殖与发育重点实验室
南方山地园艺重点实验室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认知与人格重点实验室
发光与实时分析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
蚕桑功能基因组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生物技术与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
西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
西南作物遗传改良与育种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111”计划)
家蚕系统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
作物种质资源利用创新引智基地
脊椎动物器官发育与再生创新引智基地
重庆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重庆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重庆市洁净能源与先进材料研究院

科研教育

学校科研机构现有专职科研人员300余人,拥有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建有重庆市北碚区国家大学科技园,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全国百强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10个国家教育部、国家农业部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2个农业部综合实验站,2个国土资源部野外基地,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16个市级教学团队,13个重庆市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出版社1个(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为中国百强大型出版社,十佳教育出版社),主办发行学术期刊12种。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3亿元。学校科研立项数量和经费年增幅均达33%以上,获“973”、“86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等国家级项目700余项,获得授权专利800余项,育成动植物新品种30个,出版专著600余部,发表各类论文13000余篇。“十二五”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近100项。(数据截止至2013年11月)
学校在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年度重大项目等高级别项目中有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以家蚕基因组研究、基础心理学研究、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西南适应性实验、中学物理教学标准研制、人类时间认知研究、农作物品种选育、柑橘无病毒三级繁育体系建立、三峡库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为标志的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

西南大学_西南大学 -校区建设

西南大学位于重庆市北碚区的缙云山南麓,嘉陵江北岸。学校森林覆盖率达80%。学校占地总面积12700余亩(三大校区总面积,其中校本部面积9630余亩)。建筑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其中校本部建筑面积166万平方米),学校各类运动场总面积20余万平方米。其中4个塑胶田径运动场,1个户外篮球场,3个综合类体育馆,一栋理科实验大楼和一栋留学生大楼。西南大学共有三个校区,总在校生5万余人,其中普通本科生近4万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1000余人,留学生700余人。(数据截止至2013年11月)
校本部
又名为主校区或北碚校区,位于重庆市北碚区,这里住着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第一批及提前批次学生、少数民族预科生和留学生,可划分为北区和南区,在校生近5万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1000余人,本科学生30000余人),占地面积9630余亩,建筑面积约166万平方米。(数据截止至2013年11月)
荣昌校区
荣昌校区前身为四川畜牧兽医学院,位于重庆市荣昌县,本科第二批次(含职教师范本科)学生和部分硕士研究生就读于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在校生近4460人,占地面积520亩,校舍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数据截止至2013年11月)
江北校区
江北校区即应用技术学院。西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位于重庆市渝北区红石支路500号(龙溪街道),是西南大学从事全日制应用技术本科教育的学院,是西南大学下属的32个二级学院之一。学院位于重庆市渝北区龙溪街道红石支路500号,毗邻重庆市区。学院设有七个本科专业,仅在重庆市内招生,其录取分数线为二本控制线,最高分超过重本线。

西南大学_西南大学 -荣昌校区


荣昌校区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前身为始建于1938年的建华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抗战时期为国民政府中央畜牧实验所、农业实验所和血清研究所所在地,解放后为国内著名 的四川省荣昌畜牧兽医学校,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升建为四川畜牧兽医学院。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与原西南农业大学、 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合并组建新的西南农业大学, 设立荣昌校区。2005年7月,西南农业大学与西南师范大学合并组建西南大学。

校区位于成渝高速公路、 成渝铁路中段的 “中国重庆畜牧科技城”――荣昌县城。(荣昌畜牧优势突出, 有中国三大和世界八大优良地方猪种之一的荣昌猪, 是我国推广面积最大、最具影响的地方猪种 之一, 是四川白鹅的主产区。全县有饲料生产企业50多家,GMP兽药生产企业8家,GMP人药生产企业2家, 现已成为西部最大的兽药饲料生产基地和集散地, 是全国最大的仔猪生产基地)。

校区为重庆市园林式单位,占地462亩、校舍建筑面积13余万平方米,仪器及办公设备总值4300多万元,各种设施比较齐备, 能够满足目前教学、科研需要。 图书馆藏书30余万册, 电子期刊818万多条, 已经实现与西南大学本部的VPN高速链接。畜牧、兽医、水产及相关学科特色突出, 现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4300余人, 其中硕士研究生60人; 各类成人教育、函授教育、校外办学点共有学生800余人。 现有在职教职工482人, 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94人, 博士、硕士118人,讲师等中级职称149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1人, 重庆市322人才工程1人, 硕士生导师20人,离退休教职工215人。


学生活动中心

校区设有重庆畜牧科技城畜牧科技信息中心、动物药品研究所、名特水产研究所、生物技术中心;动物疫病快速诊断及预防研究中心,拥有饲料总厂、动物药品厂、 实习牧场、渔场、动物医院、标本厂等设施齐全的教学实习场所;与中国重庆畜牧科技城8家大型GMP兽药企业、饲料企业、生物技术企业建立了“8+1”校企 联合体, 实现资源共享,互

利双赢。还与川渝两地其余多家大型饲料公司、兽药生产企业、水产养殖场等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开辟了师生校外教学实验实习基地。

为适应西南大学“211”工程建设目标发展的需要,发挥高水平综合大学优势,西南大学在荣昌校区设立了动物科学系、动物医学系、水产系、商贸系、信息管理 系、基础部和成教部等教学单位, 负责承担荣昌校区的教学任务。 校区设有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等7个普通本科专业;有预防兽医学、基础兽医学省部级重点学科两个;淡水鱼类养殖学、中兽医药物学、畜产品加工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遗传学省部级重点课程五个;畜产品加工学市级精品课程一个;养殖技术专业为国家精品专业。“鸡法氏囊病精制蛋黄抗体”获国家新兽药二类证书,“肉牛养殖与草场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部十五重大专项项目通过鉴定验收,成功培育出重庆市第一 个畜禽新品种“渝西乌鸡”。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动物遗传育种等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初步形成了以畜牧、兽医、水产为主,覆盖牧渔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文、理、工、管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格局。

校区在近70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宗旨,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实践型人才为特色,狠抓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 法的改革,强化基础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走出了一条立足川渝、辐射西 南、放眼全国的特色办学之路。几十年来,校区为社会输送人才60000余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充分发挥专业基础扎实,能吃苦耐劳,实 践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在较短时间内就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或行业领军人物,有国际知名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也有全国青年科学家、“五一”劳动奖 章获得者和知名企业家,有的还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2006年,动物科学系、动物医学系在校学生邓费建、邓波兄弟俩,因学以致用、自立自强被评为 “2006中国教育年度十大新闻人物”和“2006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并荣获“重庆青年五四奖章”,受到国家教育部和重庆市领导的接见。


图书馆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近年来,校区加强了对外合作,目前主要进行的合作项目有肉鸡生产技术、宠物狗饲料研究、中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等15个项目。许多企业来校区设立奖学金,支持学校办学。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校区加强了国际交流,与美国、加拿大、法国、俄罗斯、日本、荷兰、澳大利亚、吉尔吉斯、泰国等20多个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了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还长年聘请了外籍教师任教,从而加强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促进了科技的交流和发展。

目前,西南大学为校区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平台,今日荣昌校区将秉承西南大学“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办学精神,以“含弘光大,继往开来”为己任,继续“艰苦创业,负重自强”,积极创造校区美好的明天。

西南大学_西南大学 -所获荣誉

学校一贯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始终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办学宗旨,按照"注重人格塑造,突出综合培养,强化实践训练,服务社会民生 "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强化教学的中心地位。长期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20余万优秀毕业生。代代学子胸怀祖国、探求真理、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校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多年来高度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大力弘扬"特立西南、学行天下 "的大学精神,积极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服务活动,倡导高雅艺术进校园,形成了大学生艺术节、科技文化节、综合素质大赛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学校1999年被中央文明委首批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1994年、1999年、 2005年连续三次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自1987以来,学校连续十九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 集体"。

西南大学_西南大学 -交流合作

校地合作

西南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科技教育优势,通过承担科研项目、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建设任务等途径,服务社会,取得了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了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学校与西南地区不少贫困县建立了长期的县校合作关系,其中与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共建农业综合科技示范基地被誉为全国县校合作典范――“石柱模式”;学校在重庆奉节县探索师范专业大学生“顶岗实习支教”经验已被教育部肯定,并正在西部贫困地区推行。学校还与贵州贵阳、遵义、黄平,云南昭通、永德,四川万源、三台、凉山、阿坝若尔盖、广西自治区河池、宜州等县(市、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地方农业经济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探索出成功经验。学校先后建立了重庆市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西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西南大学科教成果推广中心,成为重庆市和西南地区农林蚕桑科技原创基地及其成果孵化与示范推广基地。

对外交流

学校与美、英、加、法、德、日、韩、越、澳、俄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先后与国外22所大学开展了联合培养学生项目,在海外设立了2所孔子学院(与泰国孔敬大学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大学合作建立了2所孔子学院),播种华夏文明,推广汉语文化。学校立于西南所创科研成果――家蚕基因框架图谱及其系列蚕桑配套技术和人才培养成果,铺就了新时期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新型丝绸之路。

西南大学_西南大学 -知名校友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吴明珠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安明中国科学院院士赵进东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为民中国科学院院士向宗鲁杰出的文献学家,曾任重庆大学、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赖以庄老同盟会员,辛亥革命的参与者,辛亥革命元勋杨庶堪的重要助手,原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胡锦矗著名大熊猫研究专家孟 杰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罗泽伟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尧德中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马正强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尹应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紫光英力公司董事长、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姚建宗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许炯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谢世杰原四川省委书记杜宜谨原中国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蒋 理国际化学工业协会董事长黄启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00103/50145.html

更多阅读

声明:《公司简介历史沿革 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学校简介,西南大学-历史沿革》为网友丨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