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市环境保护局 宜州市 宜州市-建制沿革,宜州市-地理环境

宜州,是著名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是一座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城市;更是一座拥有21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位于广西中部偏北,东及东北部与柳城县、柳江县、罗城县连境,南部及西南部与忻城县、都安县毗邻,西与河池市(别名:金城江)接壤,北与环江县交界。全市总面积3896平方公里,2010年全市人口63万,除壮族外,境内居住30个民族,少数民族中主要有瑶、苗、么佬族等。宜州物产丰富,有蓄积量为194万立方米的林木和多种竹类及其产品,同时是中国粮食生产基地,还是广西商品粮、蔗糖、沙田柚、桑蚕和鱼类生产基地。其土特产主要有沙田柚、果蔗、桑蚕茧、乳鸽、油鱼、船丁鱼、龙江芝麻剑鱼、古龙梨、文昌碎咸菜等。野生动物有麝香、穿山甲。主要风景名胜有下枧河流域刘三姐歌谣文化生态保护区,白龙洞游览区等。宜州是“全国文化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名城,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明星城市和中国最具有民俗特色旅游目的地。

宜州_宜州市 -建制沿革


宜州市秦时(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属桂林郡地。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定周县。
三国时期,属吴国,置定周县,后改龙刚县,但何时改置无从考。
西晋,置龙刚县,隶属桂林郡。东晋,沿置龙刚县。
唐朝贞观四年(630年)置龙水县,先后属粤州、龙水郡、宜州,为州治。天宝年间(742―753年)在今市境内及毗邻地区先后设置羁縻温泉州(下辖2县)、羁縻蕃州(下辖3县)、羁縻述昆州州(下辖5县)、羁縻琳州(下辖4县)。光华三年(900年)析县地置崖山、东玺2县。
五代十国,龙水县初属楚,后属南汉,隶属宜州,为州治。
宋朝初沿唐置龙水县,淳化五年(994年)以柳州洛曹县来隶龙水县。宣和元年(1119年),龙水县更名为宜山县,先后隶宜州、庆远府,为州治、府治,并为庆远军节度使驻地。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宜山县为庆远军民安抚司,为司治。至元十六年(1279年)属庆远路总管府,为府治。大德元年(1297年),属庆远南丹溪峒等处军民安抚司,为司治。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宜山县属庆远府,为府治。次年属庆远府南丹溪峒等处军民安抚司,为司治。再年属庆远,为府治。洪武至永乐年间(1368―1424年)先后设置大曹、怀远、德胜、东江4巡检司及龙门土舍。弘治五年(1492年)析宜山县地置永定长官司、永顺长官司及永顺副长官司。
清朝宜山县属庆远府,为府治。康熙五年(1666年)废大曹、怀远、东江3巡检司。雍正七年(1729年)析忻城土县功德、窖灰2里、永定土司清潭、南乡2里置理苗分县。同年将龙门土舍改置龙门巡检司(光绪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废置)。道光五年(1825年)废永定副长官司,光绪三十年(1904年)废德胜巡检司,宣统二年(1910年)废永定长官司、永顺长官司。
民国元年(1912年)废宜山县,置庆远府,直属广西省府。民国二年废庆远府,改置宜山县,属柳江道。民国十五年,废柳江道,宜山县直属广西省府。民国十九年,广西划为12个民团区,宜山县属宜山民团区。民国二十一年,广西12个民团区合并为6个民团区,宜山县属柳州民团区。民团二十三年3月,广西8个民团区改为8个行政监督区,宜山县属柳州监督区,为行政监督区署所在地。民国二十五年11月,广西增设玉林、庆远两个行政监督区,宜山县属庆远区,为区署所在地。民国二十九年3月,广西各行政监督区改为行政督察区,宜山属第七区,为行政督察区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所在地。民国三十一年4月,广西行政督察区第四、第七两区合并为第二区,宜山县属第二区(即柳州区)。民国三十六年,广西再次划分为12个专区,宜山县属第十专区,为专区所在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49年12月27日成立宜山县人民政府,县属庆远区,为庆远区公署所在地。1950年2月,庆远专员公署更名为宜山专员公署,县属宜山专区,为专区所在地。1958年7月19日,宜山专区并入柳州专区。1965年7月,成立河池专区,宜山属河池专区。1971年广西各专区更名为地区,宜山县属河池地区。
1993年9月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宜山县,设立宜州市(县级市),属河池地区,所辖各乡镇不变。
2002年6月18日,国务院【国函52号】批复原河池地区的宜州市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直辖,由河池市代管。
2003年宜州市行政区划一览(7个镇、12乡、2个民族乡:庆远镇、三岔镇、洛西镇、怀远镇、德胜镇、石别镇、北山镇、祥贝乡、流河乡、三合乡、屏南乡、洛东乡、矮山乡、太平乡、福龙瑶族乡、北牙瑶族乡、拉利乡、同德乡、安马乡、拉浪乡、龙头乡)
2005年,三合乡并入流河乡,并更名刘三姐乡;矮山乡、太平乡并入庆远镇;拉利乡并入北牙瑶族乡;拉浪乡并入龙头乡。

宜州_宜州市 -地理环境

宜州市位于广西中部偏北,地处东经108°4′11″~109°2′44″之间,北纬24°0′10″~24°5′25″之间,境域东西宽101.5公里,南北长95.64公里,东及东北部与柳城县、柳江县、罗城县连境,南部及西南部与忻城县、都安县毗邻,西与河池市(别名:金城江)接壤,北与环江县交界。全市总面积3896平方公里,其中中山、低山面积占27.47%,丘陵面积占58.80%,台地面积占3.53%,平原面积占10.20%。全市总面积占自治区总面积1.63%,占河池市总面积11.7%。
宜州市自然环境优越,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宜人,光照充足塘上,雨量充沛。年平均日照时数1696.9小时,年平均气温在19.6一20.2摄氏度之间。市境地形特点为南北高,中部低,自西向东倾斜,属半山半丘陵地区。

宜州_宜州市 -行政区划

宜州市为广西7个县级市之一,撤县改市之后由河池市代管,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直管县三大试点县级市之一(另外两个为合山市、凭祥市),即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直辖县级市。
2012年全市辖庆远镇、三岔镇、洛西镇、怀远镇、德胜镇、石别镇、北山镇7镇,祥贝乡、刘三姐乡、屏南乡、洛东乡、福龙瑶族乡、北牙瑶族乡、同德乡、安马乡、龙头乡9乡(其中2个瑶族乡);下设180个村民委员会,30社区居委会,2571个自然屯。
庆远镇辖:文昌、和平、解放、园村、江头、沙岭、龙塘、燕山、龙江、白龙、矮山、太平12个社区;山湾、思榄、围村、三兴、下维、畔塘、城障、洛岩、岭坪、苏村、六坡、宜畔、东屏、叶茂、龙村、马安村16个村委会。
怀远镇辖:怀远社区;怀远、愣达、甘村、谭村、李家寨、罗山、坪上、北斗、拉外、大任村10个村委会。
德胜镇辖:德胜社区;榄树、加隆、立新、地罗、赛平、磨甲、都街、楞底、上坪、新惠、拉林、竹仓、加保、乾合、都围、弄相、围道、大邦18个村委会。
洛西镇辖:洛西社区;妙调、六寨、枫木、福田、祥北、三柏、和平、洛富8个村委会。
三岔镇辖:三岔社区;楞塘、庭亮、福里、羊角、合林、红社、良因、古卜8个村委会。
石别镇辖:石别社区;板围、清潭、拉弄、土桥、四合、永定、三寨、屯蒙、雁山、拉并10个村委会。
北山镇辖:北山社区;怀道、梅洞、双塘、波串、板敢、塘利、龙安、建安8个村委会。
祥贝乡辖:祥贝社区;古龙、古文、白伟、拉托、更生、福六、六代、大莫、中路、下洞、里洞、长洞、车头、中朝14个村委会。
刘三姐乡辖:流河、三合社区;洛漏、小龙、冬田、龙降、天桥、坝头、良村、岩田、谷洞、飞高、乍洞、拉甫、中和、湖长、龙潭、龙元16个村委会。
洛东乡辖:洛东社区;大曹、寻田、王格、坡榄、板乐5个村委会。屏南乡辖:屏南社区;肯山、板纳、新兴、果立、合寨、北角6个村委会。
同德乡辖:同德社区;众联、板高、塘上、楞村、大安、北刁、六桥7个村委会
安马乡辖:安马社区;木寨、白屯、小隘、北关、索敢、佑岸、拉稿、古育、肯坝、拉炭、古直11个村委会。
龙头乡辖:龙头、拉浪社区;龙德、龙田、龙盘、七洞、建立、高明、德惠、高峰、高寿、加丰、董里、虾洞12个村委会。。
北牙瑶族乡辖:北牙、保民社区;空山岩、桥邓、龙头、豆竹、二坟、白龙、红山、沙浪、平里、黄龙、洞口、拿网、保康、保良、保安、保卫、潘洞17个村委会。
福龙瑶族乡辖:福龙社区;同意、永良、宜州、京口、古桃、波奉、翁同、凤朝、高山、龙侯、弄丁、弄桑、龙拱、定满14个村委会。

宜州_宜州市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宜州市全市土地总面积519.89万亩,基中平地(包括台地)71.31万亩,丘陵305.45万亩,山地143.13万亩。土地利用现状中,耕地面积68.54万亩,宜粮荒地19万亩,有林面积124万亩,宜林荒地66万亩,应封山育林地15万亩,草场119万亩,养鱼水面积2.7万亩。

矿产资源

宜州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锰、石灰石、褐铁,汞、磷、硫铁矿、水晶、重晶石、耐火石、大理石、石膏、方解石、硫磺等。其中煤层藏量约4678万吨,锰矿藏量约1640万吨,品位一般在28-40度之间。石灰石质量上乘。

水资源

宜州境内大小河溪295条,主要有龙江及其支流临江河、中洲河、洛寿河、五拱河及习江支流都良河等11条。理论蕴藏量28.48万千瓦,已开发利用9.6万千瓦,共建成大小水电站80处,其中装机容量较大的有拉浪电站5.1万千瓦,洛东电站4.5万千瓦,叶茂电站3.75万千瓦。

动物资源

野生动物有麝香、穿山甲、蛤蚧、果子狸、蛇类。

宜州_宜州市 -人口民族


宜州市宜州市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仫佬、水、毛南、黎、回、布依、满、侗、彝、京、蒙古、哈尼、白、羌、土家、畲、傣、高山、朝鲜、藏、仡佬、维吾尔、佤、东乡、锡伯、达斡尔等30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中主要有壮、瑶、苗、仫佬、毛南、黎、水等,壮族是宜州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截止2008年底,宜州市总人口64318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分别为(单位:人):庆远镇146039;三岔镇19808;洛西镇30180;怀远镇35247;德胜镇46883;石别镇34216;北山镇33237;祥贝乡20298;刘三姐乡39570;屏南乡27531;洛东乡24746;福龙瑶族乡37016;北牙瑶族乡59466;同德乡23000;安马乡24852;龙头乡41095。
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截止于2010年11月1日零时,宜州全市人口62.86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55.86万人。

宜州_宜州市 -交通

宜州市素为黔桂交通要冲,北宋初年有驿道:东南通柳州,西北经河池、南丹通向贵州、云南。此驿道为当时滇、黔朝贡路线,并为罗城、天河向朝廷进贡在庆远府集中转运的贡道。明、清时期,宜山县(今宜州市)至忻城、上林、宾州(今宾阳)、思恩(今环江)、柳城、都安、东兰等邻县之间都有驿道相通,沿用至民国初年。境内的龙江、中州河、临江河成为水上航运的主要河道。
民国15年(1926)始建柳(州)庆(远)公路,后延伸至河池,经县境81公里。23年思(思恩)德(宜山德胜)线建成通车,经县境21公里。24年、25年分别兴修宜山至忻城、宜山至罗城两公路均未建成。26年全县有乡村道路320公里。29年经县境的黔桂铁路通车。32年,全县乡村公路531公里,大部分只通行马车。
解放后,上级先后给县拨款2065万元修建公路。过境的柳(州)池(河池)公路(现国道323线)经过检修逐步完善,地方公路建设由少到多。60年代后,水上航道虽因修水坝而中断,但境内段落运输航线总计仍有169公里,贯穿8个乡(镇)20个村公所。1970年修筑(三)岔―罗(城)铁路(属地方铁路),境内铁路总长106.849公里,共有11个火车站。
至1990年止,全市有已纳入国家养护计划的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及专用公路35条,共679.42公里。还有可通行解放牌汽车的机耕路601.16公里。总通车里程1280.58公里。全市20个乡(镇)通班车,207个村公所中有197个通汽车。境内已形成城乡、干支相联,水陆衔接、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2010年,市府驻地沿铁路南至广西首府南宁市344公里(公路266公里)西北至河池市金城江区72公里(公路76公里),东至柳州市89公里(公路125公里)。市境国道323线、黔桂铁路贯穿东西部。境内国道、省道、市道、乡道及专用公路35条,共679.42公里,有火车站11个。

宜州_宜州市 -经济


宜州市2007年宜州市实现生产总值达到54.18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增速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增幅创三年来的最好水平,GDP突破50亿元大关。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62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31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25亿元,增长16.8%。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39.5∶27.7∶32.8调整变化为36.2∶28.3∶35.5。人均生产总值(GDP)突破8000元,达到人均8668元,增长10%。
2011年宜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9.2亿元,增长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1亿元,增长32.2%,总量排在河池市第2位。财政收入首次突破7亿元,增长16.6%。其中,税收收入完成5.91亿元,增长19.35%;一般预算收入3.61亿元,增长22.86%。非税收入比重下降到15.65%。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2.4亿元,增长14.8%;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9.5亿元,增长17.4%。
2012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87.51亿元,增长3.4%;财政收入7.2239亿元,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26亿元,增长1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41元,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300元,增长12.4%。
据初步测算,2013年宜州市地区生产总值94.1亿元,增长6.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4.5亿元,增长13%;财政收入7.5亿元,增长3.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为47.55亿元、13.56亿元,分别增长13.46%和9.9%。

工业

在工业发展中,宜州市形成了以“蔗糖、茧丝、矿产、食品、建材、水电、机械加工”为核心和支撑点的工业体系。
2007年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4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4亿元,增长15.2%。实现工业增加值12.88亿元,增长16.1%。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2.6亿元,增长40.6%,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0.6%。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上升,由去年的22.5%提高到2007年的23.9%。
2011年,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64.7亿元,增长20.2%;其中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5亿元,增长47%,实现工业增加值5.7亿元,增长29.5%。茧丝绸、生物质化工、甘蔗综合利用、机械制造配套加工、矿产品加工和以酒业为主的食品加工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制糖、茧丝绸、化工三大产业分别实现产值14.2亿元、11亿元和5.8亿元,分别增长22.3%、35.3%和35.1%。

农业

宜州市是广西农业大县(市),已被列入广西西部开发区域县(市),全市辖7镇14乡,总耕地面积69.2万亩。主要农产品是水稻、玉米、甘蔗、桑蚕、沙田柚等。
宜州已形成粮食、蔗糖、桑蚕、水果、畜牧水产五大生产基地,并且又已成为中国商品粮基地县和广西粮食自给工程县(市),是广西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县(市)。
全市按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产业优势,划分为五个农业经济区,即东部四个乡镇以生产优质粮为主,经济作物为辅;西部五个乡镇以经济作物、多种经营为主,林果为辅。南部七个乡镇以蔗桑为主,林果为辅;北部三个乡镇以林(竹)果、药材为主,旅游为辅;中部两个乡镇以蔬菜生产为主。
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生产积极性异常高涨。土改后不久,在农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按照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克服缺乏生产工具、资金等困难,推动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1954年全县粮食总产由1952年的5.72万吨,增至7.48万吨。农副产品丰富,市场活跃。1956年实现农业合作化后,大规模兴修水利,改善了生产条件,为改革耕作制度,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奠定了基础。经过引进新技术,选用良种,扩种双季稻,使生产有一定的进展。1958年秋起,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所谓供给制,吃大锅饭,打乱了农村生产生活秩序,干部犯“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生产瞎指挥风和干部特殊化风的错误,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利益,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造成了生产、生活的严重困难。1960、1961、1962年3个年度的农业总产值均比1956年低11%~20%。1963年县内遭受特大干旱,粮食生产跌入低谷,只有解放初期的水平。1960年冬起,先后开展以反“五风”为内容的整风整社运动,贯彻中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重申人民公社仍实行集体所有制。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和生产责任制。坚持评工记分,解散公共食堂,重建农民家庭经济。发还自留地,鼓励经营家庭副业。开放集市贸易。1961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之后,清退了一批职工还乡生产,大量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增加农业贷款和提高农产品收购价,解放了生产力,搞活了经济,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1965年粮食总产达8.84万吨,比1956年增长22.7%。1966年达9.70万吨。“文化大革命”期间,县领导机关被夺权,基层行政组织被搞乱;继又采取一系列“左”的做法,割资本主义尾巴,没收自留地,限制家庭副业,关闭集贸市场,搞单一经济,使经过调整后略有发展的农村商品生产又回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打击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由于政府坚持“以粮为纲”,粮食生产仍有所增长,但时有升降。70年代中期宜山县被定为自治区商品粮基地县。1977年粮食总产15.89万吨,比1966年增长63.8%,年均增长6.2%。由于从事单一经济和平均主义盛行,增产却未增收。农村日工分值只有3、4角钱,低的仅7、8分。超支户、困难户增多,温饱问题未解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根本上改革了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983年粮食总产达21.5万吨。但在大好形势下产生了满足情绪,放松了农业生产。有的盲目流向城镇弃农经商。1984、1985、1986年粮食总产均低于1983年水平,减幅在21%~23%之间。1987年贯彻中央治理整顿方针,集中力量抓农业生产和以发展糖业生产为主的经济作物生产,并采取增加投入、科技支农、推广良种等措施,使农业生产出现了新局面。粮食、甘蔗、桑蚕、水果成了种植业的4大支柱。1989年粮食总产达23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1990年粮食总产22.57万吨,农民人均口粮317公斤。当年农业总产值18205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为9347万元,占51.34%。粮食作物产值为5797万元,占种植业产值的62%;经济作物产值3152万元,占33.7%。在1952至1990年的39年间,县财政对种植业的投人为1905万元。全县农民共缴纳公粮和交售购粮134.1万吨。
2007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达到33.65亿元,同比增长5.5%。粮食生产相对稳定,蔗桑产业巩固壮大,桑园种植面积为26.4万亩,增加1.74万亩;鲜茧产量4.21万吨,增长18.3%。糖蔗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同比增加7万亩;糖蔗总产量达到213.66万吨,比上年增长29.3%。全年出栏肉猪头数51.06万头,比上年下降12.4%;生猪存栏20.86万头,下降34.8%;出栏肉用牛8.65万头,下降15.4%;肉类总产量5.01万吨,下降16.6%;水产品产量9063吨,增长0.7%。
2011年宜州粮食总产量达21.8万吨。全市农林渔牧业总产值完成55亿元,增长3%。新种甘蔗面积11.1万亩,总面积达45.4万亩。全市桑园总面积达30.3万亩,鲜茧产量达5.04万吨;收集处理蚕沙1.23万吨,生产生物有机肥3406吨;生产桑枝菌棒达6016万棒,产值达1.5亿元;桑蚕茧丝绸资源综合利用总产值达30.64亿元,增长20%。被评为广西十佳桑蚕生产基地县(市)。
2012年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粮食总产量达22万吨。全市扩种甘蔗面积4.37万亩,推广优良品种种植面积16.4万亩,种植面积扩大到47万亩,全年原料蔗总产量预计达173万吨,产量较2011年提高近50万吨,农民种蔗收入达8亿多元。桑蚕优势进一步扩大,全市桑园面积达31.3万亩,鲜茧产量5.29万吨,农民养蚕收入达到18.28亿元,桑枝食用菌完成生产6000万棒。宜州市荣获“广西食用菌产业发展十强县”称号。
截止2013年10月,宜州已连续8年为中国第一大桑蚕基地县市。2013年宜州市桑园总面积发展到32.3万亩,全市养蚕138万张,全市养蚕农户11.9万户51万人,占农村总户数90%以上,农民人均养蚕收入4970元。宜州市有18家茧丝绸加工企业,产品畅销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全市有鲜茧收购资格的茧站270家,分布在16个乡镇200个行政村。

蔗糖业

宜州市是广西蔗糖生产主要基地县市之一,蔗糖生产已形成一定规模,成为农民增收、经济发展、财政增长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主要栽培品种有桂糖11号、新台糖10号、16号。蔗区涉及17个乡镇,130个行政村,种蔗农户7万户,蔗区涉及人口35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70%。宜州市有广西博庆食品有限公司、宜州市糖业集团公司怀远糖厂两家制糖企业。

各年财政

2000年:2.81亿
2001年:3.0591亿
2002年:3.01亿
2003年:3.32亿
2004年:3.7029亿
2005年:4.4亿
2006年:4.08亿
2007年:4.5亿
2008年:5.028亿
2009年:5.18亿
2009年:5.08亿
2010年:6.01亿元
2011年:7亿元
2012[1]年7.2忆
2013年:7.5亿元

宜州_宜州市 -社会事业

2007年,稳定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3%,其中城区数字电视完成转换23000多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农民数39万人,参合率达76%。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增就业岗位3000个。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1300人,参加失业保险13800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7000人。
截止2008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到11.91平方公里,城区(含暂住)人口13.83万人,城区道路总长增加到226.8公里,道路面积311万平方米;路灯增加到2320盏7650多头;城区园林绿地总面积361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138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63%,绿地率29.3%,人均公共绿地9.98平方米;供水普及率100%。城镇化率31.95%。
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75元,增长16.9%,高出全区平均水平67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327元,增长10.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47.85万人,参合率达95.75%,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先进单位。
2012年全市“五险”参保人数141294人,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8642人。
举办科技技术培训班27期,培训人数达5000人次以上。全年争取科技项目资金142万元,完成发明专利申请24件,有2个桑蚕茧丝绸项目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小学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初中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完成教师周转宿舍建设179套、教师公共廉租住房建设84套。
完成村卫生室建设项目180个,建立健全了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07%,各级财政配套资金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
全年送戏下乡133场,建成11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和45个农家书屋,“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全面完成。“两馆一站”(文化馆、图书馆和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
截止2013年6月,全市城区公共绿地面积103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424公顷,绿化覆盖率34.6%、建成区绿地面积357公顷,绿地率29.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1平方米;建有庭院43个,其中“园林式单位”12个,占27.9%;小区居住区绿地面积已达120公顷,“园林式小区”达26%。

宜州_宜州市 -地方曲艺

彩调剧

宜州市环境保护局 宜州市 宜州市-建制沿革,宜州市-地理环境

宜州是著名的彩调之乡,20世纪50年代宜州市的彩调《刘三姐》和《龙女与汉鹏》曾到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得到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首长的高度赞扬。1999年广西首届彩调艺术节、2003年广西彩调艺术大赛均在宜州市举办。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申报的“刘三姐歌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山歌唱到:“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

宜州渔鼓

宜州民间普遍流传。传统唱腔轻快活跃。演唱者左手抱渔鼓,并持简板按节拍打鼓身,右手前掌按过门旋律拍击鼓面。传统唱腔是单一乐段,反复演唱。解放后,文艺团体利用传统唱腔,配上新内容演唱。解放前渔鼓由民间艺人沿街卖唱。1992宜山个体劳动者协会以宜州渔鼓《李贵凉粉》(韦善光作词,廖寿德音乐设计,胡雪琴导演,刘焕姣等演唱)参加中国个体文艺会演获三等奖。

宜州_宜州市 -风景名胜

宜州(原宜山县)被人们誉为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宜州自古以来旅游资源丰富,曾吸引各方贤士、文人墨客、佛道高僧旅宜,并留下不少诗词、碑刻和文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宜州旅游业也得到迅速的发展。主要风景名胜有下枧河流域刘三姐歌谣文化生态保护区(含古龙漂、珍珠洞、民族村、刘三姐书院等),有白龙洞游览区、宋代铁城、宋黄庭坚逝世处遗迹、宋杨文广战事遗垒、明千户所古城、明惠帝云游宜山遗迹、太平天国王府故址、仙女岩、九龙岩、三门岩、多灵山、镇远峰等。

四牌楼

在宜州市一中东侧,有一座建于乾隆二十五年的牌楼,时称“会魁楼”,又称“四牌楼”。此楼位于十字路口,形成东西南北四个门洞,内外相通。四牌楼楼高三层,一楼全用大型细凿条石砌成,呈四方形,工艺精巧。边长11.5米,四面拱门各高3.9米,宽3.5米。二三楼为木质结构的重檐楼阁,红漆圆柱,飞彩流丹,古朴庄重。“文革”中二三楼被折毁,只存有一楼拱洞石门,楼上建筑及额匾碑刻已不复存在。

会仙山

会仙山亦称北山,位于宜州市城北1公里的白龙公园内。北山耸峙,壮若雄狮,登山极目,市区景物尽心收眼底,为宜州八景之首,称“会仙远眺”。山顶有鸟型巨石一方,呈展翅状,明刻“骑云”二字,石前平台原建有“齐云阁”,峭壁上刻有“极高明”三大字,为郡人明代参将李霁所题。有清雍正年间庆远知府徐嘉宾的述职碑。今山顶建有电视差转台。还有天池、甘泉等。景区内有白龙洞、百子岩、雪花洞、百丈深井岩、炼丹岩、白云庵、翼王点将台、翼王点将台、山谷祠等景点。

临江河

临江河风景区北起样贝乡拉托村畔,南至三江河口与龙江河交汇,河道全长37公里,含下枧、古龙、祥贝三个河段。河水碧绿,山水交融。沿河群山叠翠,古洞罗列。该景区于1988年10月与白龙洞同时列为广西风景名胜旅游区。

南山

南山在宜州城区南郊2公里处,有摩崖诗刻数十处。在南山麓有一山洞人称为龙隐洞,传说这里有地下通道穿过龙江河底可到达白龙洞。洞前峭壁上有宋代将军费忱平“安抚”瑶族起义领袖莫文察的“凯旋碑”和知州沙世坚镇压毛南起义首领莫文察的记事碑等十余幅。宋代将领狄青副将余靖有七言绝句狂草手笔刻在大石上,东西崖壁上刻有一楷体“寿”字,高4.2米、宽2.3米,据说到此处者方能为寿仙。北面山麓有一小石泉,人称“寿泉”。在南山北麓的龙隐洞前有寺为南山寺。旧称广化寺,宋真宗时曾赐御书16轴藏于寺侧御书阁中,历代重修,规模宏伟。清代慈禧太后寿诞,庆远府曾以南山寺景雕成檀木屏风献上。今寺庙已毁,尚存屋基遗址。

九龙山

九龙山在宜州城区南3公里,九龙山因有九峰相连婉蜒若龙,因此得名。在九龙山主峰山腰有丹霞岩,岩口高20米,宽6米,有后洞和顶洞可出。入口处有椭圆形钟乳石,宛如青龙含珠。传说宋代宜州知州张自明因在九龙洞为民求雨有功,病逝时,其棺被龙含吞于此。明代庆远知府岳和声题刻“丹霞遗蜕”四字于岩侧壁间。山秀洞奇,夕阳辉映,景旧称“丹霞夕照”。在丹霞岩之南侧有九龙洞,洞口有宋刻“万云谷”三字,洞前有深潭,上刻“九龙洞”三字。潭前有巨石刻九龙神碑,因张自明曾在此求雨得道,明代遂在此祭九龙神。

古城峒

古城峒位于宜州市城北郊3公里的木棉村后,1255年建造。此处群山环绕,皆峭壁悬崖,四面如铁,内可容万灶,外可扼咽喉,牢不可破,险不可夷,故号“铁城”,后称古城峒。古城峒分内城和外城,内城墙东西两端对峙的两山崖壁上各刻有一碑,东面山崖是《铁城记》,碑高300厘米,宽195厘米,刻于筑城的当年,该碑主要是记载建筑铁城的经过;西面山崖是《铁城颂》,碑高359厘米,宽230厘米,刻于铁城竣工后的次年三月,系地方人为歌颂云拱筑城的功绩而作。东面山腰有一洞,洞门上刻“紫霞洞府”四个大字,还有金银岩、凉风洞和“飞泉石井”。从外古城往东为马安村,莫马安山东麓建有“歌仙庙”,庙后山腰有明代参将威振的赞景诗生根石刻碑。

古龙河

位于江河中段,北起祥贝乡古龙圩,南至下枧龙洲岛,古称思吾溪,全程10公里。古龙圩后山有古龙洞,洞口宽7米,高5米,有钟乳一丛酷似古榕挺立。洞内有数个大厅,有一通天洞。沿河撑漂流,河岸有皇冠山、义马柱、古佛朝西、龙女岩、鸳鸯洞、六妹岩等景点。顺流而下,漂下金波跃鲤坝滩100余米,即可穿入鸳鸯洞,洞深处有天然瀑布,时有游鱼嬉戏。在六妹村岸边的山崖上,有一六妹岩,传说岩中原有七仙女,一仙女误中妖计被"牙变奶"(传说中会吃小孩的熊奶)吃掉,只剩六仙女故称六妹。牙变奶后被雷公神在六妹岩南边的山上劈死,尾巴被劈断,至今仍留在六妹岩北边的双驼山千米白壁上。被雷电劈中的山从上到下,一分为二,人称“一线天”。

壮古佬

位于宜州城区以北,流河寨所在地。壮古佬风景区位于宜州市北部刘三姐乡的马山塘屯,至市区水陆距离12公里,陆路5公里,交通极为便利。景区占地16公顷,原生态环境保护良好,自然古朴。壮古佬景区现已建有景区码头,对歌台、壮古佬寨门、厚兰桥、会景亭、表演场、观景长廊、歌王楼等别具风格的民族传统建筑。黄圣依与苏有朋主演的电影《寻找刘三姐》在此取景拍摄。

水上石林

水上石林地质公园位于宜州市龙江及其支流的临江流域,占地面积约114.7平方公里,海拔160米左右,属大型规模地质公园,由祥贝园区、下枧河园区、龙江园区、石别园区组成,约有60处地质遗迹点。园内喀斯特地貌发育充分,岩溶洞穴颇具特色,还保留了众多的唐宋以来历史遗迹。

德胜风景区

德胜风景区位于城区47公里的德胜镇境内。主要景点有:鸣琴山、大风光山、德胜古城等。德胜街中心。一山巍然屹立,形如玉笏,山顶常有白云缭绕,为鸣琴山,又名白云山,明代刻有“独尊峰”三字。山中回音效果极佳,鼎沸入声,四面来风,均有回音,声如鸣琴,景称“玉笏鸣琴”。
在德胜街西,有大风山,俗称袁家山。山间之洞,凉风习习,宋将黄忱驻此“平蛮”置德胜寨,人们又称此山主岩为黄公岩,有张居广洗剑事及古碑多幅,记“英雄茂烈传千古,显赫威声耸后人”及“将军节奏洗吴钩”之往事。
离德胜街西约1公里许,有德胜古城,亦称河池守御千户所遗址。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置河池守御千户所于河池州,以扼七十二峒之冲,隶庆远卫。永乐六年(1408)迁至德胜。城呈长方形,东西宽500米,南北长1000米,四面有城门和城楼,现仅存东门城楼。楼高8米,长11米,城门高3.5米,宽3.4米,均为细凿料石基础,墙为明代青方砖,甚为壮观。

金浪湾风景区

金浪湾旅游风景区位于素有“龙江大峡谷”之称的龙江河中段,距宜州市区50公里,与德胜镇交界,上接金城江东江镇,与风光秀丽的姆洛峡风景区一水相连,相互依托;下接“赛漓江”之称的下枧河风景区相依相承。游船行程两小时,途经怀远千年古镇、三江并流的三江口,两岸翠竹连绵,山峦叠障,绿水环山,山水倒影独成一景。
金浪湾旅游风景区充分利用宜州市拉浪水电厂公顷库区水域,水面开豁成景,碧波荡漾,山环水绕,层次分明。两岸绿树成荫,果园成林,壮族居民古朴勤劳,田园果实累累,好一片美丽迷人的田园风光啊!!!库区紧依拉浪林场林区,让游客亲临天然氧吧,充分享有氧户外运动的无穷乐趣。
金浪湾旅游风景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发出一系列赏心悦目,激情恰意的旅游观光娱乐。

宜州_宜州市 -名优特产

宜州土特产主要有沙田柚、果蔗、桑蚕茧、红兰酒、槟榔芋、红瓜子、扁柑、甜杨桃、黑豆、黄豆、乳鸽、油鱼、船丁鱼、龙江芝麻剑鱼、黄蜂鱼、明灯寨烟叶、魏村马蹄,苏村莲藕、古龙梨、文昌碎咸菜等。野生动物有麝香、穿山甲、蛤蚧、果子狸、蛇类。
宜州特色小吃:
凉菜、
什锦菜、
牛肉条、
三姐香粽、
宜州烤玉米
宜州烤玉米
宜州炒田螺
宜州炒田螺

宜州_宜州市 -宜州名人

刘三姐,又称“刘三妹”,为中国壮族民间传说中的歌仙。关于其身世,不同地区流传着不同版本,而最广泛流传的当属流传在广西宜州一带的传说。
肖燕,河池市形象大使,2000年肖燕获得广西青年歌手大奖赛一等奖和第九届中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专业冯京,宜州城西龙江北岸的天门山下有一个村落,名叫冯村,也叫冯家湾,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冯京出生于此。冯京自小聪明好学,才华横溢。庆历八年(1048年),冯京参加州试,中解元,次年,冯京参加会试,中会元,接着,他参加殿试,中状元,冯京连中三元,人们称他为冯三元。中国历史上能连中三元的只有13名,冯京是其中之一。。宜州天门山上有冯京祖墓。山麓旧有冯家祠,州城及城南南山寺旧有崇祀冯京的三元祠、乡贤祠、三贤祠,均先后圮毁。今宜州城西龙江北岸建有冯京公园。
黄莺,原名黄廓,生于1912年,宜州市龙头乡九磨村人。1988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黄莺为抗日烈士。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00103/50413.html

更多阅读

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报告 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规范

XX市环境保护局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报告项目名称联系人建设性质 新建  改建  扩建  变更联系电话建设地点区 街道/乡镇 路工业区周边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 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 准水源保护区 其他建设单位

山西省 城市环境综合治理

  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强化政府环保部门的职权,依靠政府其他部门的分工配合,运用各种手段,组织和监督各单位和市民,从各方面防治环境污染的管理过程。  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首先体现在领导体制的综合性。其次体现在运用手段的综

自学考试报 上海环境报

  《上海环境报》(1981~ )  《上海环境报》是上海市环境保护局主办的宣传环境保护的专业报,原名《上海环境保护报》,1981年4月10创刊。前身是《环境保护简报》,1985年1月改今名。4开4版一张。该报创刊初期为月刊,1983年改为半月刊

宜州市环境保护局 宜州市 宜州市-建制沿革,宜州市-地理环境

宜州,是著名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是一座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城市;更是一座拥有21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位于广西中部偏北,东及东北部与柳城县、柳江县、罗城县连境,南部及西南部与忻城县、都安县毗邻,西与河池市(别名:金城江)接壤,北与环

声明:《宜州市环境保护局 宜州市 宜州市-建制沿革,宜州市-地理环境》为网友学会忘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