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剧情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影]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影]-剧情简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剧情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影]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影]-剧情简

作家鲍・瓦西里耶夫于60年代发表了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小说发表后,得到了很高的评价,相继被改编成了话剧和歌剧。1972年,导演斯・罗斯托茨基又把它搬上了银幕,并由他和小说原作者鲍・瓦西里耶夫共同编剧。影片获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全苏电影节大奖,1975年又获列宁奖金。影片的感人力量主要来自它的真实性。小说作者鲍・瓦西里耶夫、导演斯・罗斯托茨基、摄影师维・舒姆斯基都参加过卫国战争,他们对战争有真切的感受。影片采用了鲜明对比的表现手法。导演用一组虚幻的彩色画面来表现女机枪手们曾经有过或可能会有的爱情和幸福,又用另一组严峻的黑白画面来表现女战士们现实的战斗生活。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影_《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影] -剧情简介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剧照1942年夏天,瓦斯柯夫准尉带领两个班的女高射机枪手驻扎在一个小车站旁的村子里。车站周围是战略要地,敌机经常来轰炸或骚扰。一天,班长丽达在邻近的树林里发现了空降的德寇。于是,瓦斯柯夫带领一支由丽达、热妮娅、丽萨、迦尔卡、索妮娅等五个姑娘组成的小分队到林中去搜捕德寇。在与敌人交战中,姑娘们一个个都牺牲了。班长丽达受重伤后不想拖累瓦斯柯夫,她托付瓦斯柯夫去找她儿子,随即开枪自杀。瓦斯柯夫满腔仇恨地直捣德寇在林中的扎营地,他缴了敌人的械,押着四个德国俘虏朝驻地走去。途中,他见到以少校为首的援兵迎面奔来,欣慰地因伤口流血过多而晕倒了。许多年之后,已白发苍苍、左手截去后按上假手的瓦斯柯夫带着已成长为青年军官的丽达的儿子来到当年战斗过的树林里,找到了当年这五个女兵的坟墓,给她们立了一块大理石的墓碑。一些没有经历过战争、到当地来旅游的欢乐的年轻人,不由自主地对着墓碑肃立致哀。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影_《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影] -职员表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原著:鲍里斯・瓦西里耶夫BorisVasilyev
?导演: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StanislavRostotsky
?编剧: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StanislavRostotsky;鲍里斯・瓦西里耶夫BorisVasilyev
?摄影:VyacheslavShumsky
?配乐:KirillMolchanov
?剪辑:ValentinaMironova
?艺术指导:SergeiSerebrennikov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影_《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影] -影片看点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影片以回忆对比的手法描述了战争带给一代人的灾难故事。
1942年,瓦斯柯夫上尉带领一部分女高射击枪手守卫一个偏僻的火车站。战争爆发后,为了掩护大部队而迷惑、牵扯德军主力,瓦斯柯夫上尉与五个女战士把德军吸引过来,迂回在荒原、沼泽地、野草丛中,在生死线上顽强搏斗……突然一个女兵被沼泽吞没……突然又一个女兵被冷枪击中,突然……她们憧憬着自己的幸福,想念着自己的恋人,回忆着自己的甜蜜往事,但她们都先后倒在战争中的血泊里……
在前苏联由小说改编的战争题材电影中,引得最大世界性反响的,除了《恰巴耶夫》之外,当推1972年罗斯托茨基导演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世界性轰动,这部瓦西里耶夫创作的中篇小说未必会如此引人注目。但是,如果没有原著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也就不会有电影的成功。
我们都知道,在二战中俄罗斯人民蒙受的牺牲是最为惨重的,他们一共损失了二千多万人的生命。《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就要像我们展示这二千多万人中的五个活生生的人,从而也表现了俄罗斯战争文学中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个体生命的关怀。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也有具体的生活原型,不过实际生活中1942年5月在沃比湖畔牺牲的五个战士是男兵,而导演瓦西里耶夫把男兵改称女兵,便尖锐地提出了“战争和女人”的冲突。
影片的感人力量主要来自它的真实性。小说作者鲍・瓦西里耶夫、导演斯・罗斯托茨基、摄影师维・舒姆斯基都参加过卫国战争,他们对战争有真切的感受。1992年春罗斯托茨基到北京电影学院讲课时,曾说:像他这样1922年出生的人,经历过这次战争的,只有百分之三的幸存者,他是这百分之三中的幸运儿,但他失去了一条腿,后来按上了假肢,是二等残废军人。战后他才从事电影,他拍摄的影片有《土地与人们》《临风而立》《等到星期一》等。他曾任第2届(1995)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又作为嘉宾参加了第3届(1997)上海国际电影节。
通过本片,导演罗斯托茨基发掘了一批新演员,这批扮演女战士的青年女演员虽然没有参加过卫国战争,但在亲自参加过战争的原作者兼编剧、导演和摄影师的启发帮助下,她们感受到了卫国战争的气氛,从而真实地再现了她们上辈人的形象。如今,扮演丽达的依・舍夫丘克和扮演冉妮娅的奥・奥斯特洛乌莫娃已是著名演员。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影_《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影] -表达思想

影片要表达的思想是:战争本来不该是姑娘们的事,姑娘们应该和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但是,可诅咒的法西斯逼着一些柔嫩的姑娘在战争中失去了青春和生命。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影_《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影] -表现手法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影片采用了鲜明对比的表现手法。导演用一组虚幻的彩色画面来表现女机枪手们曾经有过或可能会有的爱情和幸福,又用另一组严峻的黑白画面来表现女战士们现实的战斗生活。两组画面交替出现,使观众认识到:如果没有法西斯的侵略战争,这些姑娘们的生活该是多么美好,残酷的德寇使她们的生活完全变了样子。影片谴责战争与人类文明、个人幸福绝不相容。影片中,回忆与现实这两组画面的汇合,既表现了女主人公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又歌颂了她们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影_《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影] -电影导演

斯・罗斯托茨基参加过战争的电影导演
斯・罗斯托茨基生于1921年,死于2001年,享年80岁。罗斯托茨基走过了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他在卫国战争中负过重伤,但他以惊人的毅力读完苏联国立电影学院。1956年他推出了描写农村生活的处女作《土地和人》。此后,他又创作了多部战争题材的影片,如《七级风》、《五月星》等。影片《这里黎明静悄悄》充分展示了罗斯托茨基的艺术才华,由著名作家亲自参与改编。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影_《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影] -影片作家

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是前苏联当代著名作家。影片根据著名作家瓦西里耶夫创作的中篇小说《这里黎明静悄悄》改编。瓦西里耶夫生于1924年,写过剧本、电影脚本和小说,所涉题材广泛,以卫国战争题材最为显著。他的主要小说包括,中篇小说《伊万诺夫快艇》、《最后的一天》、《遭遇战》、《他们可能和我一起去侦察》、《后来发生了战争》;长篇小说《不要向白天鹅开枪》、《未列入名册》;长篇历史小说《虚实往事》等。瓦西里耶夫回忆说,他当时十分爽快地就把小说托付给了罗斯托茨基,他信任这位导演,喜欢他的影片,认为罗斯托茨基经历过战争,是个真正的士兵。
瓦西里耶夫虽说不如索尔仁尼琴那样名声显赫,但显然也是俄罗斯人眼中的文学大师,是俄罗斯政要愿意向其表达敬意的重量级人物。1924年5月21日,瓦西里耶夫出生于俄罗斯北方重镇斯摩棱斯克。他父亲参加过国内革命战争,是红军骑兵部队的指挥员。卫国战争爆发时,17岁的瓦西里耶夫响应国家号召,放弃学业,奔赴前线,成为空降兵部队里的一名普通战士。1942年,他曾进入步兵学校学习,毕业后重回战场。1943年,中士军衔的瓦西里耶夫身负重伤,伤愈后进入装甲兵军事学院进修。从1948年到1953年,作家一直在乌拉尔担任运输装备试验工程师。1954年,瓦西里耶夫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以剧本《军官》初露头角。1956年退役,进入著名剧作家包戈廷(代表作《带枪的人》)的电影剧本写作讲习班,从此开始专职创作,作品包括剧本、电影脚本和小说。1969年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使作家一举成名,小说有17种舞台改编本,包括话剧、歌剧、芭蕾舞剧和电影。1975年作家因这部小说及其舞台剧本获得苏联国家奖金。他的长篇小说《未列入名册》(1974)以及中篇小说《后来发生了战争……》(1984)同样在读者中间获得了热烈反响。1981年,他首次当选为苏联作家代表大会代表,1984年被授予民族友谊勋章。
苏联解体后,已入耄耋之年的瓦西里耶夫仍然坚持写作。据说,他在72岁高龄时学会了使用电脑,随后又在网络世界里畅游。瓦西里耶夫晚年花费大量精力研究俄罗斯历史,醉心于历史文章和历史小说的写作。据说,他的长篇新作《否定之否定》颇受好评,其当代战争题材的小说也有相当数量的读者。
在2009年11月26日举行的俄罗斯国家文学奖年度颁奖典礼上,俄著名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获得了“荣誉和成就”特别奖。据俄罗斯媒体报道,当85岁高龄的瓦西里耶夫登台领奖时,全场嘉宾起立并长时间鼓掌,向这位以“描写战争中普通人命运”而著称的文学前辈表达爱慕和尊敬。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影_《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影] -发行日期

东德1973年5月4日
芬兰1973年12月6日
匈牙利1973年11月5日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影_《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影] -所获荣誉

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
1973年全苏电影节大奖
1975年列宁奖金
1973年第4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影_《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影] -作品评价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一部不朽之作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2005) 海报对我们中国读者和观众来说,瓦西里耶夫其人远远不如他的作品《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那样有名。1969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苏联《青春》杂志上发表,在苏联读者中产生极大的轰动。1972年,这部“遭遇街谈巷议”的中篇小说被导演斯・罗斯托茨基搬上银幕,并取得了世界性的成功。影片获得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奥斯卡提名和全苏电影节大奖。瓦西里耶夫的名气随着这部小说的成功而大增,小说原作更加受到追捧,被视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瓦西里耶夫本人在1975年也因这部作品荣获苏联国家奖金。
这部小说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讲述了几个苏联女兵在二战中抗击德国侵略者的故事。1942年初夏,在俄罗斯白海运河地区,一组企图破坏苏军铁路线的德国伞兵与守卫在那里的女兵班相遇。女兵丽达、冉妮娅、丽扎、索妮娅和嘉丽娅相继牺牲,而德军也无法摆脱被歼灭的命运。女兵们用自己的生命保住了运输线的安全和俄罗斯村落里静悄悄的黎明……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俄罗斯,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知名度都远不如其同名电影。翻译家高莽先生在其《作家的幸福》一文里讲过这样一件事情:1987年夏,瓦西里耶夫在访华期间亲身感受到了中国观众对《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喜爱之情。在游览长城的路上,瓦西里耶夫遇到的每一个游人都知道这部电影。在饭店吃饭时,瓦西里耶夫询问一位女服务员是否看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女服务员激情满怀地说:“我看过两遍!我感动得哭了!”随后便开始滔滔不绝地谈起自己对影片的感受。瓦西里耶夫被女服务员生动的表情和声音所吸引,不禁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对高莽先生说:“你不用翻译了,我都明白了!”面对如此动人的场景,在场的苏联诗人库古里丁诺夫感慨万分:“世上有一些作家,颇有名气,人们知其人,却很少读其作品,这样的作家是可怜的!世上有一些作品相当有名,但很少有人知道其作者是谁,这样的作家是幸福的!你,瓦西里耶夫,就是这样的作家!你值得骄傲!”
可以断定,我国不少读者和观众至今不记得《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作者叫瓦西里耶夫,但是,很少有人没看过同名电影和电视连续剧等影视作品。2005年,中俄两国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合作拍摄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在两国观众中大受欢迎。
1979年记者第一次观赏这部苏联影片时,中苏关系尚未解冻。但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的老师们已经敢于在课堂上赞颂这部尚未解禁的“内部电影”。据说,影片在政治上已获得了通行证,但一些男女亲热的画面还难以让中国观众适应,因此只能内部放映。
一位文学课教授观后在课堂上大发议论:片子里不就是有一些“爱情基本动作”吗,完全应该公开上映。事实上,《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陪着很多中国人长大的、最重要的“百部电影”中的一部,是不少中国人心目中的情感经历和人生场景。人们正是从这部作品中认知和感受到了俄罗斯式的浪漫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一部反战题材的影片,但又并不局限于此。它没有特技,不制造视觉冲击,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却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让人“灵魂深处爆发革命”。不错,影片深刻地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但与此同时又写出了人的不屈和英勇,颂扬了公民的义务与责任。它写出了人性中最深刻和本质的东西――美好的、娇嫩的、本该享受生活的年轻女性在国家危难之际表现出来的理想主义和抗争激情。影片谴责了战争,展示了战争给人类文明和个人幸福所造成的不幸。然而,影片又恰恰通过战争的苦难和悲惨,表达了主人公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爱国精神。战争不仅仅摧毁了美丽,它也使美丽更加动人。
有人说,瓦西里耶夫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用“诗情的悲壮之美”呼唤现代人高尚的情怀和超越自我的冲动。也许这样的评论恰好说表达了人性中的善良和诗情。不管怎么说,瓦西里耶夫是值得一读的,不仅仅是他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或《不要射击白天鹅》。瓦西里耶夫的《未列入名册》和《后来发生了战争……》等作品也都不乏思想上的深刻和人性中的温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00103/50770.html

更多阅读

这里的夜晚静悄悄 夜幕降临的唯美句子

大头一家第四季76、这里的夜晚静悄悄猫猫就跟人一样,每个猫都有每个猫的性格特点。我们家每个猫晚上睡觉的状态,就跟它们进出猫门一样情形各异。先说大姐大拐拐。现在冬天了,拐拐基本上是常驻联合国安理会了——地址就在我家楼上。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72 饰品行业的“涨”声让商家静悄悄

  随着北京市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饰品加盟机构的产业升级,企业进行调整和转移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了。但如果企业还停留在依靠劳动力成本较低而生存的话,企业迟早会被市场淘汰。就如回到92年来中国时的最初阶段,迫于劳动力、原材料等

声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剧情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影]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影]-剧情简》为网友吞咽沧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