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简介和著作 《双螺旋》 《双螺旋》-简介,《双螺旋》-著作经历

美国科学家詹姆斯・沃森的这本《双螺旋》,说的是发现 D NA结构的个人经历。他的研究领域对普通读者来说是不可通悟的,但作为一部自传性质的著作,这本书却颇为引人入胜,因为科学发现之路充满了清醒与迷茫、认同与误解、赞美和非议,我们这些科学的门外汉如果能因此得到什么教益的话,那就是:任何一种事业都有其复杂的一面,通向成功的道路是多样的,要想有所作为,就不应该受任何固定模式的禁锢。

双螺旋结构_《双螺旋》 -简介


《双螺旋》

美国科学家詹姆斯・沃森的这本《双螺旋》,说的是发现D NA结构的个人经历。他的研究领域对普通读者来说是不可通悟的,但作为一部自传性质的著作,这本书却颇为引人入胜,因为科学发现之路充满了清醒与迷茫、认同与误解、赞美和非议,我们这些科学的门外汉如果能因此得到什么教益的话,那就是:任何一种事业都有其复杂的一面,通向成功的道路是多样的,要想有所作为,就不应该受任何固定模式的禁锢。

2004年7月28日,当代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DNA双螺旋结构的共同发现者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在美国圣地亚哥逝世。克里克晚年在圣地亚哥的索尔克生物学研究所工作,几年前,笔者曾经在该所做过博士后研究,与他有数面之缘,聆听过他的教诲。不过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那辆挂着“ATCG”(表示DNA的碱基配对)车牌的宝马车总是早早地停在专用车位上。9月27日,索尔克研究所举行追悼仪式,在该所工作的一个中国人来函建议我写一篇纪念文章。当我正在构思的时候,10月6日又传来了莫里斯・威尔金斯(Maurice Wilkins)逝世的消息。

双螺旋结构_《双螺旋》 -著作经历


《双螺旋》

距今整整半个世纪前, D NA的结构问题深深困扰着当时的科学巨子们。因为基因控制着基本的生命过程, D NA中蕴含着某些惊人的秘密。一旦发现 D NA结构的奥秘,就会立刻推断出 D NA如何自我复制,以及如何将信息从亲代传递到子代。这意味着谁率先迈过这道坎,谁就作出了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当时研究 D NA结构的许多人,不乏比沃森和他的英国合作者克里克更功底深厚、学识渊博的大方之家,但最终却让刚刚进入这一研究领域才一年左右的两个无名之辈抢得头筹。这不免让一些人愤然和不解。

1953年,发现了 D NA结构的沃森年仅25岁。此人生性豪放不羁,口无遮拦。他因喜爱野生动物而进入生物学殿堂,功成名就后主持哈佛大学生物系,上世纪九十年代成为第一个主持人类基因组研究的首席科学家。他不太瞧得起女性科学家,对媒体大谈人类的才智和生存境地有其基因基础,并言之凿凿地宣称越肥胖的人越聪明,招致学界内外一片非议。

沃森的合作者克里克更加另类。他很有天赋,本行是研究物理学,二战后转向了生命科学的研究。他的智力兴趣一直不停地游动和变换,过了而立之年仍然一事无成。他对细微琐碎的课题不屑一顾,也从不把权威巨擘放在眼里,因我行我素而饱尝世态冷暖。在和沃森一起取得让人眼红的成就之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又转向研究生命的起源,提出了生命的化学起源并非地球上惟一的事件。到了20世纪80年代又转向研究脑神经信号的形成与传输。此人像是科学界的游侠,从天而降地闯入陌生的领域,经过一番厮杀,大有斩获之后,又继续浪迹天涯。

当初沃森和克里克在剑桥大学确立 D NA结构的研究方向之时,诺贝尔奖获得者布喇格等负责人曾极力反对,理由是两人都缺乏这一领域的专门训练和成果,要攻克这一顶级难题无异于“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在方方面面的压力之下,两人的研究转入“半地下”状态。克里克一边为他极为厌烦的博士论文作准备,一边收集至关重要的数据。沃森则以研究细菌性别为幌子,倾尽心力思索各种可能的实验模型。沃森租住在阴冷潮湿的小阁楼里,而克里克只能以微薄收入维持家庭的拮据生活。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到失败与嘲讽,稍有名望者都耻于和他们为伍。但两个心比天高的年轻人咬牙坚持下来了,他们在茫茫的深夜里殚精竭虑,在粗俗的酒吧中互相鼓劲。当研究略有眉目,成果初露曙光时,年迈的布喇格幡然醒悟,毅然从处处掣肘转为鼎力支持,为两个后辈提供最需要的支持,成就了一段科学佳话。

在发现 D NA的双螺旋结构之前,克里克穷愁潦倒,只想取得一个较大的成就以摆脱当时走投无路的尴尬境地。沃森的梦想还大一些,想赢得诺贝尔奖。结果他们的发现不仅仅当之无愧地赢得了诺贝尔奖,更赢得了和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齐名的声望。

但这绝不是一场撞大运式的豪赌。虽然 D NA双螺旋的实证论据来自弗兰克林和威尔金斯的 X衍射图,模型建造方法来自于鲍林,对氢键的计算来自于伽莫夫,对 D NA构型的认识来自多纳休,好像惟有双链核苷酸是他们的首创。但是他们对知识采取了一种功利主义的态度,用到什么才去学习什么。他们比同时代的任何科学家的视野更开阔,将知识的触角伸向一切可能的地方。弗兰克林没有想到 D NA的化学动力学问题,鲍林没有想到 D NA的晶体构型,他们都没有想到碱基的构型和氢键的数学关系,而沃森和克里克则将有关的一切都想到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异想天开的胆量,思维敏锐,具备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种素质本身,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日,不正是做任何一件大事的必备因素吗?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人是疏懒的,也是油滑的。他们甚至连爬上巨人肩膀的力气都不愿费,而是身手敏捷地站在巨人的脚趾上,只比别人高了那么一点点,就看到了天边外的风景。

双螺旋结构_《双螺旋》 -影响

科学很少像外行想像的那样,完全按照合乎逻辑的方式进行。科学的进步或倒退常常纯粹是人为的事件,个性以及文化传统都起到巨大的作用。通过此书可以深深地分享研究者的斗争、疑惑和最终的胜利。双螺旋是现代的标志。双螺旋结构发现以来,世界已经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沃森讲述的发现的故事已经在上个世纪流传,类似的故事也许会继回首往事,过去的发现常常被夸大――尤其是在50年庆典上――双螺旋也不例外。历史档案显示,1953年科学界对这种(双螺旋)结构的提议的反响悄无声息。事实上,只有在DNA涉及蛋白质合成的机制轮廓初现的时候,生化学界才开始真正对这一结构感兴趣。

双螺旋结构_《双螺旋》 -双螺旋提议

回首往事,过去的发现常常被夸大――尤其是在50年庆典上――双螺旋也不例外。历史档案显示,1953年科学界对这种(双螺旋)结构的提议的反响悄无声息。事实上,只有在DNA涉及蛋白质合成的机制轮廓初现的时候,生化学界才开始真正对这一结构感兴趣。

“我们可以期待遗传化学及时成为整合细胞生物学的核心。”――Robert Sinsheimer,在加州理工学院发出的一封信,1956年。回想1953年就是访问――对于我们中间的一些人是重游――另外一个世界,当时《自然》杂志还没有使用DNA作为脱氧核糖核酸的缩写。那年6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盛况与庆典中加冕。3月,英国科学家准备在考尔德(Calder)河边建立一座核电站。两个月后,人们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在伦敦大学,我的生化教师热衷于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首次成功地对一种蛋白质――胰岛素――的组成单位进行了测序。但是脱氧核糖核酸(DNA)甚至没有被提及。尽管1953年《自然》杂志发表了7篇关于DNA结构和功能的论文,只有一家英国全国报纸――《新闻纪事》(News Chronicle)――提到了双螺旋。

双螺旋结构_《双螺旋》 -接纳双螺旋

50年之后很难想象当初科学界对双螺旋的接纳是如此的冷淡。但是翻开20世纪50年代的《自然》和《科学》我们能发现什么呢?图1记录了《自然》杂志在50年代报告关于DNA任何性质的论文数量,以及这些论文中提到了沃森―克里克模型或者引用了任何1953年关于DNA结构的论文的数量。(50年代的)10年中《自然》的页数增加了,1960年每年出版的卷数翻了一番。这种增加伴随着关于DNA性质的论文数量的增加,但是提及双螺旋的论文数量没有增加。《科学》杂志的情形也是类似的。

1950~1960年间发表在《自然》上的、关于DNA和双螺旋的论文数量
当DNA结构被发现的时候,已经有了相当可观的DNA研究计划。这些研究包括DNA的物理属性、提取的方法以及同一生命体中的所有细胞的DNA含量和组成是否相同。这些研究也讨论了紫外线和电离辐射对DNA的损害作用,以及在核酸参与蛋白质合成上的不同观点。

那个时候研究DNA的研究人员主要是生物化学家和物理化学家,他们的研究地点和基金主要与医学相关。他们的兴趣和资金与当时人们关心的两个主要问题有关:诱变剂(导致DNA突变的物质)的机能――对于国际上关于电离辐射和放射性物质的辩论很重要的领域――以及蛋白质合成的本质。除了癌症研究之外,由于蛋白质的合成在生长和营养方面的重要性,生化学家对此有浓厚的兴趣。

考虑到科学界对于双螺旋结构寂静的接纳,让我们换一个不同的角度,问一问20世纪50年代把DNA的双螺旋结构不仅仅作为短暂的注意的理由是什么。那时候,由于DNA与蛋白质有关,大多数读到《自然》杂志的科学家认为DNA是一种“缔合蛋白”;它与蛋白质同样重要,但是它的重要性被误解了。尽管Oswald Avery, Colin MacLeod和Maclyn McCarty于1944年做出了重要的工作,以及其后Al Hershey和Martha Chase于1952年的实验验证。他们证明噬菌体进入细菌的大部分物质是核酸而不是蛋白质。这个实验让DNA看上去更像遗传物质。

连接结构和功能
科学界需要更多的证据才能信服。证明DNA的遗传中扮演的角色的化学证据是什么?一个答案来自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结构。沃森和克里克描述了碱基的配对――腺嘌呤和胸腺嘧啶形成氢键,鸟嘌呤和胞嘧啶形成氢键。他们写道:这种配对“直接表明了一种可能的遗传物质复制机制”。对这个问题的扩展讨论的论文出现在了一个月之后在《自然》杂志上,他们写到DNA:“然而直到现在,没有证据表明DNA如何进行作为遗传物质所必需的活动,即精确的自我复制。”

根据这些话,沃森和克里克认为他们最早提出了DNA的复制机制,但是他们承认他们的理论有一些问题:DNA的双链如何能够解旋和分开,“而不会绕成一团乱麻”?基因复制的精确机制是什么?遗传物质如何能够“在细胞内产生高度特定的影响”?代表特异性的碱基序列何时出现在了这种螺旋分子的内侧?

双螺旋结构_《双螺旋》 -早期争论

DNA结构发现之后的早期争论主要集中在“解旋问题”上。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承认这个问题是相当“困难”的,但是1958年出现了支持他们提出的结构的理论,当时Matthew Meselson 和Franklin Stah证明了DNA复制的半保留特性:每一个在DNA复制阶段形成的子DNA由来自原始的父DNA的一条链,和一条根据父DNA链合成的新链组成。父DNA链作为合成的模版。这就证实了沃森和克里克根据DNA结构做出的理论预测,即DNA的复制采用一种半保留方式。这一年的晚些时候,Arthur Kornberg宣布他部分提纯了一种催化DNA合成的酶,后来称之为DNA聚合酶。这一发现第一次把酶化学和双螺旋联系在了一起,在那以后的不长时间,Kornberg就提供了生物化学的证据证明DNA聚合酶从DNA分子双链的相反方向合成新链。

1957年,克里克把生物学意义的“信息”定义为核酸中碱基的排列顺序以及蛋白质种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并且根据核酸和蛋白质之间单向的信息流动――从前者到后者――提出今天著名的“中心法则”。仅仅4年之后,Marshall Nirenberg 和Heinrich Matthaei使用只含有一种碱基(尿嘧啶)的RNA,成功的合成了只含一种氨基酸(苯丙氨酸)的多肽。他们断定,“一个或者多个RNA碱基应该是苯丙氨酸的代码。”与此同时,克里克, Sydney Brenner和Leslie Barnett已经开始使用遗传分析研究突变现象。遗传分析让他们得到了关于一种突变形式的重要概念,在这种突变中,DNA的碱基序列产生了“移码”(frame shift,今天人们已经知道,三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如果插入1个或多个碱基,就会导致后面的序列对应的氨基酸产生混乱――译注)。他们进而根据这种突变推断,遗传信息是由一组或者多组三联碱基组成的,并且总是从一个固定点开始读信息,处理信息的方向是相同的。这为后来解开整个遗传密码提供了舞台。

从1953年对双螺旋寂静的接纳,到50年代末双螺旋研究势头的加速发展,人们倾向于认为,直到DNA的双螺旋结构在蛋白质合成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开始成形的时候,它才被人们认真地对待。确实有一小群科学家从一开始的时候就把自己的研究方向放在了双螺旋结构的推论上(例如Meselson 和Alexander Rich),或者把研究方向重新调整到这方面(包括Seymour Benzer 和 Sydney Brenner)。然而,许多科学家特别是Erwin Chargaff和Alexander Dounce,在他们50年代中期的科学论文中并没有提到双螺旋结构,尽管这与他们的研究是相关的,并且他们很可能知道双螺旋。对双螺旋的这样一种忽视表明一些生化学家有他们自己的日程表,双螺旋起先被认为对他们的工作没有帮助。

生化学家辩论蛋白质的合成
生化学家对双螺旋的保留态度部分来源于支持1953年论文的证据不那么坚实。沃森和克里克他们自己承认双螺旋结构当时“可能没有被人们认为已经证明了”,尽管它“非常有可能是正确的”。生化学家的冷静部分要归结于他们对蛋白质合成机制的争论。Peter Campbell和Thomas Work在1953年6月6日《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生动地描绘了这一争论。他们确定了两个对比鲜明的关于蛋白质如何合成的理论:第一,缩氨酸理论(也称作多酶理论),即蛋白质“通过许多小的缩氨酸单元逐步结合而成”。第二,模版理论,认为蛋白质“按照模版合成,每一个模版对应一种蛋白质结构,并且模版或许可以看作一个基因。”

长期以来包括Jpseph Fruton在内的很多著名的生化学家支持缩氨酸模型。在这种理论背后的是相信酶具有合成和分解它们的底物的能力的信念。蛋白质的合成被认为涉及到一系列缩氨酸的联合,最终形成了蛋白质分子,酶仅仅合成这些能水解的缩氨酸键。但是这个理论存在的问题是,除了一些非常特殊的例子,所谓的缩氨酸合成蛋白质的中间产物既没有在细胞中找到,也不能组合到蛋白质中。然而,氨基酸能够被组合到蛋白质中,这意味着它们可能是蛋白质的基本单元。

蛋白质合成的第二个模型认为合成是依照一个模版进行的,它由Dounce于1952年提出。Dounce认为多肽链躺在RNA分子上,RNA序列确定氨基酸的顺序(按照一对一的原则)。这样,细胞核中的DNA就能够控制RNA的碱基顺序。

权衡了Dounce理论的优点和困难之后,Cambell和Work于1953年表达了他们对于遗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不赞成:“基因本质上是一种抽象的观念,并且试图给这个观念穿上一件核酸或者蛋白质的外衣或许是一种错误……如果我们必须引入基因,它在蛋白质合成中应该发挥消极的而不是积极的作用。”然而仅仅3年之后,Robert Sinsheimer在加州理工学院的一次演讲中说道:“基因曾经是一个形式上的概念,现在开始具体化,开始出现对它的形式、结构以及活动的猜测。”

但是这三年是变化的时期。1957年1月,Fruton修订了被广泛采用的《普通生物化学》教科书,他对缩氨酸理论的评论是谨慎的,并且伴随着对RNA角色的讨论。他写道,“有一种激动人心的推测,即核酸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起着‘模版’的作用。”早些时候他在这本书里用了一段文字描写双螺旋,把它描绘成一个“有独创性的推测”。唯一的插图是腺嘌呤―鸟嘌呤的碱基对,而不是双螺旋结构模型。

Kornberg在1957年证明DNA的复制遵循碱基配对原则,借助于DNA聚合酶把一个碱基加到新合成的链上,这条链与它的模版链的碱基互补(A总是对应T,C总是对应G)。但是他在这个领域的兴趣并没有被沃森和克里克的发现所激励。相比之下,1953年他全神贯注于辅酶(酶活动所必需的非蛋白质化合物)是如何根据核酸合成的。这让他考虑一个问题,即DNA和RNA是如何用成千上万的核苷构成的。“双螺旋的重要性,”他回忆说,“并没有强加到”他的工作中,直到1956年他证明了后来称之为DNA聚合酶的“适度纯化的片断”“看上去增加了DNA链的长度。”

周国平简介和著作 《双螺旋》 《双螺旋》-简介,《双螺旋》-著作经历

双螺旋结构_《双螺旋》 -结论

两个一度如同谜一般的过程――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把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进行的研究计划分割成了物理的、有机化学的和生物化学的部分。在双螺旋发现之后,这些试图解决复制问题的人们才根据DNA的结构找到了DNA复制的分子依据,尽管人们花了20多年时间才弄清了它在细胞中运作的复杂机制。那些关于蛋白质合成的研究发现蛋白质的特异性来源于DNA碱基序列。

但是为什么庆祝DNA结构的发现呢?为什么不庆祝Max Perutz在1953年解决了蛋白质“相位问题”50周年呢?如果没有这个发现,后来就不可能发现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结构。2005年庆祝一下Sanger发现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50周年如何?毫无疑问,双螺旋有着非凡的象征价值,没有任何蛋白质结构能够超过它。DNA结构的发现方式和相关的人物在某种程度上的坏名声为这个故事增添了情趣。这个故事在詹姆斯・沃森1968年出版的《双螺旋》里被广为宣扬,Brenda Maddox近来撰写的罗沙琳德・富兰克林的传记也具有启发性。但是DNA的中心地位类似于遗传在普通生物学的中心地位。

英国女王登基的25周年纪念已经过去了,50周年纪念即将到来,英国不再建造核电站,一批又一批登山家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然而没有记者的关注。但是DNA仍然是新闻热点――无论作为研究进化的工具,还是鉴定强奸案的法律证据,遗传信息的来源或者设计新药的途径。50年前,那份原始论文中的双螺旋简朴而优雅的肖像诞生于弗朗西斯的妻子Odile Crick的笔下,作为分子生物学的象征或者吉祥物,难道还有什么东西能胜过它吗?? 续流传于这个新世纪。

双螺旋结构_《双螺旋》 -相关内容

今年2004年7月28日,当代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DNA双螺旋结构的共同发现者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在美国圣地亚哥逝世。克里克晚年在圣地亚哥的索尔克生物学研究所工作,几年前,笔者曾经在该所做过博士后研究,与他有数面之缘,聆听过他的教诲。不过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那辆挂着“ATCG”(表示DNA的碱基配对)车牌的宝马车总是早早地停在专用车位上。9月27日,索尔克研究所举行追悼仪式,在该所工作的一个中国人来函建议我写一篇纪念文章。当我正在构思的时候,10月6日又传来了莫里斯・威尔金斯(Maurice Wilkins)逝世的消息。这两名英国生物学家由于在1953年发现核酸(DNA)的分子结构及其在生物物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而与美国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分享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现在他们又在同一年先后逝世,而且两人年纪相同,都出生于1916年。一起做出这个重大发现的英国女化学家罗莎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早在1958年因患癌症逝世(因为长期接触X射线引起的),年仅38岁,使得诺贝尔奖委员会给这个发现颁奖时,已无需因为一次最多只能奖给三个人而为取舍大伤脑筋了。沃森(出生于1928年)也垂垂老矣,一个时代即将结束,但是他们的英雄业绩,将永远流传。

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在DNA被确认为遗传物质之后,生物学家们不得不面临着一个难题:DNA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构,才能担当遗传的重任?它必须能够携带遗传信息,能够自我复制传递遗传信息,能够让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以控制细胞活动,并且能够突变并保留突变。这4点,缺一不可,如何建构一个DNA分子模型解释这一切?

当时主要有三个实验室几乎同时在研究DNA分子模型。第一个实验室是伦敦国王学院的威尔金斯、弗兰克林实验室,他们用X射线衍射法研究DNA的晶体结构。当X射线照射到生物大分子的晶体时,晶格中的原子或分子会使射线发生偏转,根据得到的衍射图像,可以推测分子大致的结构和形状。第二个实验室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大化学家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实验室。在此之前,鲍林已发现了蛋白质的a螺旋结构。第三个则是个非正式的研究小组,事实上他们可说是不务正业。23岁的年轻的遗传学家沃森于1951年从美国到剑桥大学做博士后时,虽然其真实意图是要研究DNA分子结构,挂着的课题项目却是研究烟草花叶病毒。比他年长12岁的克里克当时正在做博士论文,论文题目是“多肽和蛋白质:X射线研究”。沃森说服与他分享同一个办公室的克里克一起研究DNA分子模型,他需要克里克在X射线晶体衍射学方面的知识。他们从1951年10月开始拼凑模型,几经尝试,终于在1953年3月获得了正确的模型。关于这三个实验室如何明争暗斗,互相竞争,由于沃森一本风靡全球的自传《双螺旋》而广为人知。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沃森和克里克既不像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那样拥有第一手的实验资料,又不像鲍林那样有建构分子模型的丰富经验(他们两个人都是第一次建构分子模型),却能在这场竞赛中获胜?

这些人中,除了沃森,都不是遗传学家,而是物理学家或化学家。威尔金斯虽然在1950年最早研究DNA的晶体结构,当时却对DNA究竟在细胞中干什么一无所知,在1951年才觉得DNA可能参与了核蛋白所控制的遗传。弗兰克林也不了解DNA在生物细胞中的重要性。鲍林研究DNA分子,则纯属偶然。他在1951年11月的《美国化学学会杂志》上看到一篇核酸结构的论文,觉得荒唐可笑,为了反驳这篇论文,才着手建立DNA分子模型。他是把DNA分子当作化合物,而不是遗传物质来研究的。这两个研究小组完全根据晶体衍射图建构模型,鲍林甚至根据的是30年代拍摄的模糊不清的衍射照片。不理解DNA的生物学功能,单纯根据晶体衍射图,有太多的可能性供选择,是很难得出正确的模型的。

双螺旋结构_《双螺旋》 -美剧

中文名:双螺旋

外文名:Helix

又名:螺旋

集数:26集(2季)

片长:42分钟

制片人:罗纳德・D・摩尔(RonaldD.Moore)《太空堡垒卡拉狄加》

制作人:史蒂芬・梅达(StevenMaeda),《迷失》(Lost),琳达・奥布斯特(LindaObst),《超时空接触》(Contact)

导演:大卫・斯雷德(DavidSlade)

编剧:罗纳德・D・穆尔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年份:2014

类别:科幻

主演:比利・坎尔贝/KyraZagorsky/真田广之


双螺旋演员表

剧情介绍

位于极地的北极生物系统研究基地爆发神秘病毒,造成三人感染、两人死亡的惨剧。为了查明病毒的成因,防止其他一百多名来自各国的科学家遇险,美国疾病防疫控制中心在军方的要求下,派出了艾伦・法拉格特(比利・坎贝尔BillyCampbell饰)、茱莉亚・沃克(凯拉・扎戈斯基KyraZagorsky饰)、莎拉・乔丹(乔丹・海耶斯JordanHayes饰)与多琳・博伊尔(凯瑟琳・勒米厄CatherineLemieux饰)等四名精英飞往北极。Tv.ebeta.org三人中的幸存者彼得(尼尔・纳皮尔NeilNapier饰)是艾伦的哥哥,当年因一桩荒唐事导致弟弟和妻子茱莉亚离婚。一行人虽然受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00103/51417.html

更多阅读

周国平简介和著作 武力 武力-简介,武力-著作

武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参加和主持过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课题和重大课题,有论著多部。武力_武力 -简介武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史

周国平简介和著作 朱大可 朱大可-人物简介,朱大可-著作

朱大可是著名文化学者、批评家和随笔作家,崛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当时前卫文化的重要代言人,目前主要从事中国文化研究与批评,其范围包括文化哲学、历史文化和大众文化等。前卫的思想、对社会弊端的理性批评、独特的话语方式,以及守望

周国平简介和著作 洪英姬 洪英姬-简介,洪英姬-著作

洪英姬是朝鲜著名电影演员,电影表演艺术家。其主要著作《卖花姑娘》是由金日成亲自创作的,该片成为朝鲜电影经典之作。洪英姬曾被朝鲜授予人民演员的称号,其头像被印在1元面值的朝鲜纸币上,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被印在纸币上的演员。洪英

周国平简介和著作 沈泽宜 沈泽宜-简介,沈泽宜-著作

沈泽宜 (1933~)笔名梦洲。浙江湖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沈泽宜_沈泽宜 -简介沈泽宜沈泽宜 (1933~)笔名梦洲。浙江湖州人。1953年秋考入北大西语系英文专业,翌年转入中文系,1958年毕业。同年秋至陕北做乡村教师。“文革”中被捕入狱,1

声明:《周国平简介和著作 《双螺旋》 《双螺旋》-简介,《双螺旋》-著作经历》为网友咖啡的味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