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 谥号 尊号 年号 元太宗 元太宗-简介,元太宗-庙号及谥号

元太宗(1229―1241年在位),即窝阔台,蒙古大汗,是成吉思汗第三子,又称合罕皇帝。1225年封于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上游和今巴尔喀什湖以东一喧。1229年被推为大汗。1230―1234年发动灭金战争,并统一中国北方。1236年命拔都西征,深入欧洲中部。在位期间,任用耶律楚材,制定赋税制度。立中书省,草创律法,又遍设驿部,加强本土与诸汗国间的联系。

窝阔台_元太宗 -简介


元太宗

元太宗,即窝阔台,元太祖第三子。1229年,由蒙古各兀鲁思汗拥戴即位,称合罕。始立朝仪,颁札撒(法令)。

次年,定诸路课额,置十路征收课额税使。七月,率师攻金。

五年,命撒礼塔侵高丽。

六年,联宋军下蔡州,灭金。建行宫于达兰达葩之地,大会诸王百官。以失吉忽秃忽为中州断事官。

七年春,建和林城。遣诸王大臣及皇子贵由等分兵进攻钦察、翰罗思及高丽、南宋。

八年,印行交钞,忽秃忽括汉户以分赐诸王贵族。立五户丝制,定中原赋税。名路府州县皆置达鲁花赤,以探马赤军分镇中原。设官分掌军民之事。

十二年正月,以奥都剌合蛮充提领诸路课税所官,主汉民财赋。十二月,诏贵由自西域班师。

十三年十一月,病死。在位十三年。

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追上庙号太宗。谥英文皇帝。

窝阔台_元太宗 -庙号及谥号


元太宗窝阔台十三年十一月初八日(1241年12月11日),窝阔台病逝。
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忽必烈追尊窝阔台庙号为太宗,谥号英文皇帝。[1]
至元八年(1271年)十一月,忽必烈将国号“大蒙古国”改为“大元”。[2]

窝阔台_元太宗 -登基即位


元太宗元年农历八月二十四日(1229年9月13日),窝阔台在库里尔台大会中被察合台、拖雷、铁木哥斡赤斤等宗王和大臣推举为大蒙古国皇帝[2][3](蒙古帝国大汗),管理整个蒙古帝国,诸王和百官为窝阔台上尊号曰皇帝(又称合罕)[6]。
他在任内继续父亲的遗志扩张领土,主要是继续西征和南下中原。他在位期成功完全征服中亚和华北。政治方面,以契丹人耶律楚材为相,一改以往不降屠城作风,保存不少金朝遗民,同时又以其建议,提拔汉人为官,整顿内治。因而使蒙古在华北地区的地位更形巩固,同时在战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性发展,为日后元世祖忽必烈灭南宋打下基础。
[编辑]

窝阔台_元太宗 -灭金取中原


1229年窝阔台登基的时候,大蒙古国的东南部边界基本上就是黄河,金朝领土基本上只剩下黄河以南的河南、陕西等地(当时的黄河取道江苏北部的淮河入海)。
1231年,窝阔台与四弟拖雷分道进攻金朝,1232年初,拖雷率蒙古军在河南三峰山战胜金军,尽歼金军精锐。战争结束后,拖雷与自白坡渡河南下的窝阔台军会合,一同北返蒙古草原,1232年农历九月,拖雷病死途中。
元太宗四年(1232年)春,蒙古军队继续南下,抵达金朝首都汴京(原北宋首都,1214年起成为金朝首都,今河南开封市)附近,周围州县难民纷纷逃入汴京,城中人口激增,入夏后瘟疫流行,死者达九十余万人。1232年秋,蒙古派使者入城要求金朝投降,被金朝将士所杀,蒙古军于是不再议和,击溃金朝援军,围困汴京城。
元太宗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1233年2月6日),金哀宗和后妃们分别,离开汴京,一路向南,元太宗五年正月十六日(1233年2月26日),金哀宗抵达归德(今河南商丘市),随后又出走,六月二十六日(1233年8月3日),金哀宗逃到蔡州(今河南汝南县),在此地稳定下来。
元太宗五年正月二十三日(1233年3月5日),金朝汴京西面元帅崔立率军队杀死汴京留守完颜奴申、完颜习捏阿不,控制全城,派使者向蒙古军统帅速不台投降。
正月二十八日(1233年3月10日),速不台向汴京进兵。速不台得知崔立同意投降后,因为之前进攻汴京时金人抗拒持久,军队死伤甚多,向窝阔台奏报建议入城后屠之泄愤。中书令耶律楚材坚决反对,他认为将士辛苦奋战为的就是土地和人民,屠城会导致得地无民,而且“奇巧之工,厚藏之家”都集中在汴京,屠城会导致一无所获,没有人民就没有人向朝廷交纳赋税,军队会白辛苦一场,最后窝阔台采纳了耶律楚材的意见,只问罪于城中的金朝宗室,其他人一概赦免。汴京城中147万名居民得以免于兵祸。[7]
四月十九日(1233年5月29日),崔立将汴京城中的金朝宗室梁王完颜从恪、荆王完颜守纯以及其他宗室男女五百余人送到速不台军队驻地青城,速不台将他们送到漠北草原窝阔台的行銮驻跸之处,窝阔台为报祖先之仇(金熙宗当年曾将蒙古俺巴孩汗钉死在木驴上),将他们全部处死。
1233年5月29日,崔立将金朝宗室献给速不台,同一天,崔立面见速不台,正式归降大蒙古国,速不台率军进入汴京,维护城中秩序,并将城中的金朝后妃和宗庙宝器送到漠北草原窝阔台的行銮驻跸之处。
元太宗六年农历正月十日(1234年2月9日),大蒙古国(蒙古帝国)军队与南宋军队联合攻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金哀宗自杀,金末帝死于乱军之中,金朝灭亡。整个北方中原地区并入大蒙古国版图。
自1234年元太宗灭金朝,到1368年元惠宗逃离大都回到草原,元朝统治北方中原黄河流域长达134年。
[编辑]

窝阔台_元太宗 -端平入洛与蒙宋开战


1233年5月29日蒙古军队取得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后,继续进攻蔡州(金哀宗所在地),由于金朝军队抵抗顽强,为了减少损失,窝阔台决定联合南宋攻克蔡州灭亡金朝。
按照蒙宋双方协议,蒙宋联军攻克蔡州后,南宋可以取得蔡州未破前尚在金朝控制的河南土地,也就是唐、邓、蔡、颍、宿、泗、徐、邳等州(均位于河南南部)[8]。这些州位于金朝和南宋的交界地带,属于金朝领土最南端的州。
在1234年2月9日蒙宋联军攻克蔡州灭亡金朝后,因为河南一带久经战火,田地荒芜,缺乏粮食,当时又正值冬季,天气严寒,于是把当地大部分居民暂时迁往河北一带,准备等天气转暖后将居民再陆续迁回河南,并恢复农业生产。同时军队久经战事,也需要休整,大部分军队撤到黄河以北。
南宋朝廷在部分大臣的怂恿下违背当初的蒙宋协议,1234年六月,宋军分二路出兵北上,准备收复当年被金朝攻取的三京: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市)、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市)、南京应天府(亦称之为归德,今河南商丘市),这三京均位于河南北部,在蒙宋协议之前就已经被蒙古军队攻取,自然不属于当初蒙宋协议中灭金后南宋可以得到的领土。
由于宋军北上攻取三京发生在宋理宗端平年间,史称“端平入洛”。
南宋违背约定,大举进兵,但因为蒙古灭金后,大部分军队和居民都已经撤到黄河以北,南宋军队最初进展顺利,一个月后顺利占领几乎是空城的三京。由于三京缺乏粮草,宋军携带粮草较少又缺乏后勤补给,蒙古军队又随后发起反击,宋军很快撤离三京,并撤回南宋境内。
蒙古军队随后追至原金朝和南宋的边界线一带,并向南宋边界的州县发起进攻,因为蒙古军队并不是很适合南方河流密布的地形作战,在取得一定战果后撤回中原。
自南宋违约进攻蒙古,端平入洛以后,南宋天灾人祸接连不断,国力逐渐衰弱直至灭亡。[9]在军事上,收复三京失败,损兵折将,士气不振,将心不稳,成为南宋守边士兵面临的严重问题。[10][11]
蒙古灭金后,蒙(元)宋两朝再次形成南北朝,对立达四十余年,直到元军渡过长江入临安灭南宋,端平入洛也揭开了元宋两朝连续四十余年不断征战的序幕,直到元世祖忽必烈灭南宋统一全国为止。

窝阔台_元太宗 -政绩

赋税制度

在位期间,制定蒙古地区值百抽一的赋税制,无水处挖井,迁牧民居住。设驿站,制定乌拉制(驿站服役),加强了蒙古本土与占领地区之间的联系。1235年筑蒙古首都哈剌和林城,建万安宫。制定中原和西域的赋税制度,令耶律楚材主持中原赋调,麻合没的滑剌西迷主持西域赋调。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立中书省,以耶律楚材为中书令,粘合重山为左丞相,镇海为右丞相。置十路征收课税使。始行交钞。立燕京编修所和平阳经籍所。封孔子五十一世孙孔元措为衍圣公,修孔庙,试诸路儒士,中选者除任本地议事官外,还得四千零三十人,免除他们的赋税。为加强蒙古统治阶级的统治权,任命失吉忽秃忽为中州断事官,设治燕京(今北京),“主治汉民”。1238年,将中原课税以二百二十万两卖给回回商人奥都剌合蛮,并命他为提领诸路课税所官,加重了中原人民的负担。1240年命张柔伐宋。

改定官制

成吉思汗时中央官制比较简单,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和政务的繁多,在逐步接受周围政权先进管理的基础上,窝阔台开始进行改革。1229年,设立课税所。1231年,设立中书省,任命耶律楚材为中书令,粘合重山为左丞相,镇海为右丞相。这时中书省的权力虽然不能与隋朝,唐朝,宋朝的中书省相提并论,与以后忽必烈建立元朝后的中书省有所不同,但它毕竟标志着蒙古政权的最高行政机构已经从内廷初步分离出来,标志着军政合一制开始发生分化。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才出现了蒙古政权和元朝的一系列汉化即封建化改革。

领土扩张

他在任内继续父亲的遗志扩张领土,主要是继续西征和南下中原。他在位期成功完全征服中亚和华北。

庙号 谥号 尊号 年号 元太宗 元太宗-简介,元太宗-庙号及谥号

1230年,亲伐金朝。1231年召开官山会议(今内蒙古九十九泉),决定兵分三路进攻金。三年内占领陕西南部、河南北部以及淮西一带。1234年冬联合南宋攻蔡州,金哀宗自缢,金亡。但与此同时,由于与南宋接壤,双方的冲突日渐加剧,也拉开了双方往后45年不断争战的序幕。在南方战线僵持不下之时,蒙古大军的铁蹄转往东方的高丽,并使他们臣服,西线方面,蒙古大军完全控制了波斯,并继续西进,占领了除诺夫哥罗德以外罗斯诸国的全部,以及波兰和匈牙利的全境。

以儒治国


1230年,有近臣别迭等人向窝阔台上奏,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主张将汉人驱逐,把汉地的耕地变为牧场,耶律楚材则上奏请求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每年可得赋税白银50万两、帛8万匹、粟40余万石,足以支持窝阔台南征金朝的军队所需,窝阔台同意由耶律楚材试行。[12]
1230年农历十一月,耶律楚材奏请在大蒙古国统治的黄河以北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当时金朝尚未灭亡,黄河取道江苏北部的淮河入海)设立燕京等地设立十路征收课税使[13][14],并选用有名的儒士作为课税官员,得到窝阔台批准。
1231年农历八月,窝阔台到达云中(今山西大同市),十路征收课税使将当年征收到的汉地赋税簿册和金帛陈于廷中,窝阔台大悦,当日设立中书省,改侍从官名,以耶律楚材为中书令,粘合重山为左丞相,镇海为右丞相。
1235年春,窝阔台决定在和林建都城,修建万安宫;并部署伐南宋、征高丽和再次西征;1236年正月,万安宫建成。窝阔台大宴群臣,同月,窝阔台下诏发行纸币交钞。
1234年正月灭金朝后,窝阔台下诏括编汉地户籍,他接受耶律楚材的建议,以按户为单位收取赋税。由中州断事官失吉忽秃忽主持。1236年八月,括户完成,括得汉地民户110余万户。
1236年括户完成后,失吉忽秃忽主张按以往风俗在中原对诸王和有功之臣进行分封,窝阔台表示同意。耶律楚材力陈“裂土分民”的弊害,使窝阔台同意封地的官吏须朝廷任命,除常定赋役外,诸王勋臣不得擅自征敛,以限制诸王勋臣在封地的权力。
括户完成后,耶律楚材制订了中原赋税制度:每两户出丝一斤,上交朝廷,以供中央政府使用,每五户出丝一斤,以与所赐之家;先由中央政府征收,然后赐予该受封贵族,除此之外贵族不得擅加征敛。上田每亩税三升半,中田三升,下田二升,水田五升;商税三十分之一;盐每银一两四十斤。[15]
这个赋税的定额是比较轻的,有利于当时已遭破坏的中原地区休养生息。在遇到大的灾情时,楚材还采取免征的措施。如果部分地区出现逃亡浮客,他们的赋税要由留下的主户负担,这些主户负担的赋税会重一些。此外,民户们也要负担一些随意性很大的杂泛差役。[16]总的来说,民户们的负担还是相对比较轻的。
在耶律楚材的努力下,中原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1230年耶律楚材制定课税格,1231年收取的各种赋税中,白银为50万两,1234年灭金朝取得河南等地,赋税收入一直在增加,到了1238年,朝廷在中原汉地收取的各种赋税中,白银为110万两。[17]丝和米等赋税也有显著增加。
[编辑]

重视儒学


1233年,为了培养蒙汉双语翻译类人材,窝阔台下诏在燕京(今北京市)建国子学,派遣蒙古人子弟18人学习汉语;汉人子弟12人,学习蒙古语和弓箭,并选儒士为教读。规定受业学生不仅要学习汉人文书,还要“兼谙匠艺,事及药材所用、彩色所出、地理州郡所纪,下至酒醴曲蘖、水银之造,饮食烹饪之制,皆欲周览旁通”。当时,全真教在燕京势力很大,儒家士大夫有很多托庇于全真教。燕京的学宫也是如此,学宫的主持者除杨惟中之外,葛志先、李志常均为当时有名的全真道士。[18]
1233年农历四月,蒙古军队进入汴京城(今河南开封市),中书令耶律楚材向窝阔台奏请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耶律楚材又派人入汴京城,挑选了大量的人才。
1233年农历六月,窝阔台下诏,以孔子五十一世孙孔元措袭封衍圣公。
1233年冬天,窝阔台敕修燕京孔子庙及浑天仪。[19][20]
1236年农历三月,复修孔子庙及司天台。[21]
1237年,窝阔台下旨蠲免孔子、孟子、颜子等儒教圣人子孙的差发杂役。[22]
1234年农历正月,金朝灭亡。
1236年农历六月,耶律楚材奏请窝阔台同意后,在燕京(今北京市)建立编修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市)建立经籍所,主持经史类书籍的编纂和刊行,召儒士梁陟充长官,以王万庆、赵著副之。[23]让他们直释九经,进讲东宫。又率大臣子孙,执经解义,使他们知道圣人之道。[12]
1237年耶律楚材奏请对儒士举行科举考试这就是1238年举行的戊戌选试,共录取4030人,皆当时的名士。
1238年,耶律楚材又支持杨惟中和姚枢在燕京建立太极书院,请赵复等人为师教授儒家的经典。南宋名士赵复的讲学,使程朱理学在北方中原地区传播开来。[16]

戊戌选试


1234年2月9日,大蒙古国灭金朝,夺取中原地区后,急需大量人才治理国家。
元太宗九年农历八月二十五日(1237年9月15日),根据中书令耶律楚材的建议,窝阔台下诏书[24]命断事官术忽德和山西东路课税所长官刘中,历诸路考试,试诸路儒士,开科取士,并对考试内容和参加考试者的身份要求以及中选者的优厚待遇作了详细说明。[25][26]
北方中原地区的诸路考试,均于1238年(戊戌年)举行,史称“戊戌选试”。[27]
1238年的这次考试共录取东平杨奂等4030人,皆为一时名士,使得朝廷及时得到了加强统治所需要的各方面的人才。但后来“当世或以为非便,事复中止”[28]。
直到元仁宗1313年下诏恢复科举,此时距离元太宗1238年的“戊戌选试”已经有75年,天下读书的士人至此再次获得以科举方式晋身做官的途径。

窝阔台_元太宗 -家庭

妻妾

根据《元史》卷106后妃表记载,太宗窝阔台的皇后和妃子中,四皇后和五皇后的名字无记载。

孛剌合真大皇后
昂灰二皇后(抚养拖雷长子蒙哥为己子)
忽帖尼三皇后
脱列哥那六皇后,又称乃马真后,1246年贵由登基数月后去世,1266年元世祖忽必烈上谥号昭慈皇后。
业里吉纳妃子

儿子

根据《新元史》卷118《太宗诸子传》记载,元太宗窝阔台有七子。

贵由,生母脱列哥那皇后(乃马真后),1246年登基称帝,1266年追尊为元定宗。
阔端太子,生母忽帖尼皇后,被封为西凉王,1247年和吐蕃诸部宗教界领袖萨班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市)举行凉州会盟,使得吐蕃归附大蒙古国。
阔出太子,生母不详,阔出长子为失烈门。
哈剌察儿大王,生母不详。
合失大王,生母孛剌合真皇后,生于1215年,嗜酒早卒,子海都,窝阔台汗国可汗,和元世祖忽必烈以及元成宗铁穆耳交战40多年,争夺蒙古帝国最高统治权,1301年秋天和元军交战中负伤,不久去世。
合丹大王,生母不详。
灭里大王,生母业里吉纳妃子。

女儿

鲁国公主,唆儿哈罕,嫁纳合。

窝阔台_元太宗 -元史原文

太宗英文皇帝,讳窝阔台,太祖第三子。母曰光献皇后,弘吉剌氏。太祖伐金、定西域,帝攻城略地之功居多。太祖崩,自霍博之地来会丧。

元年己丑夏,至忽鲁班雪不只之地,皇弟拖雷来见。秋八月己未,诸王百官大会于怯绿连河曲雕阿兰之地,以太祖遗诏即皇帝位于库铁乌阿剌里。始立朝仪,皇族尊属皆拜。颁大札撒。华言大法令也。金遣阿虎带来归太祖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10103/53885.html

更多阅读

从庙号评点明朝历代皇帝 明朝历代皇帝

庙号是皇帝死后由后人为其所加的称号,基本是于其性格特点,生平事迹有关,大体符合本人的特征,但也有名不副实之类。现就从庙号起对明朝历位皇帝逐一点评。(1)太祖朱元璋太祖是没什么好说的,反正朱元璋除了“太祖”,“高祖”之外也没什么好选

古代帝王庙号制度 古代帝王名字

古代帝王庙号制度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

声明:《庙号 谥号 尊号 年号 元太宗 元太宗-简介,元太宗-庙号及谥号》为网友无关痛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