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姐看电影的伊姐简介 《看电影》 《看电影》-基本信息,《看电影》-简介

《看电影》前身是1983年作为娥眉电影制片厂内部发行刊物创刊的《电影作品》,1999年11月,改名为《看电影》并开始向全国发行,成为从学刊转变为大众杂志的成功代表。

看电影_《看电影》 -基本信息


《看电影》封面

外文名:movieview

主管主办:峨眉电影制片厂

编辑出版:看电影编辑部

总编辑:邓家慧

策划指导:老轲

副总编辑:赵红

ISSN:1671-2374

单期定价:普通版12.8元/午夜场16元

发行日期:每月5日、20日、30日

看电影_《看电影》 -简介

1999 年 11 月,《看电影》(原名《 LOOK 看电影》)靠翻译外刊起家,这本以介绍欧美电影为主的杂志很快在影迷圈中赢得了不错的口碑。 2001年6月《 LOOK 看电影》刊登启事,正式更名《看电影》,将出版周期改为半月,从原来的64 版变为72 版。而今,《新电影》早已销声匿迹,《世界电影之窗》刚刚起步,空留下《电影世界》、《环球银幕》与《看电影》分庭抗礼。而《看电影》的影响力却为另外两家杂志所远远不及。

伊姐看电影的伊姐简介 《看电影》 《看电影》-基本信息,《看电影》-简介

看电影_《看电影》 -发展历史

《看电影》是以学刊转型的杂志的成功代表。其前身是电影理论杂志《电影作品》,原刊物极具艺术性和风格,但是也由于太小众,几年前开始“变脸”,利用封面设计巧妙淡化“作品”二字,凸显“看电影”,内容上迎合、满足DVD碟友的需求,以国外最新的碟片资讯、超级碟虫的影评、鲜艳清晰的海报和剧照,帮助碟友淘碟、读碟、品碟。与广大影迷形成了十分良好的交流。

该杂志由四川峨影厂为出版方,在哈尔滨出刊,杂志社现在搬到了上海,在北京、上海、香港、洛杉矶、柏林、巴黎、首尔都设有工作站,该杂志经常能采访到电影界重量级的人物和重要的电影事件。

看电影_《看电影》 -宗旨

《看电影》杂志的宗旨是:提高影片质量,繁荣电影文学创作,活跃电影评论,普及电影文化,交流国内外电影信息。该杂志以其独特的风格、图文并茂的报道方式,强调影评视角的客观与冷静,为读者提供最新的电影报道,成为我国电影杂志中的佼佼者,被誉为“中国影迷第一刊”。

看电影_《看电影》 -封面


《看电影》

1、封面故事类型

《看电影》的封面故事大致可分为影片类、总结类、活动类、人物类等,其中,以影片介绍占较大比例,其次为总结类。

影片类:主要根据电影界内的热点,选取当下热门的电影――正在拍摄或已经上映的,但重点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如401期《南京南京》(2009年07期),《南京南京》于2009年4月22日上映,但该影片早在拍摄阶段就已经被各种花边新闻、影片涉及的历史问题和对历史的思考等而炒得沸沸扬扬,当时许多媒体都作了跟进报道,该影片在上映前早已吸引了众多的眼球。而2009年4月上半期,《看电影》选择《南京南京》作为封面故事,一方面切合了当时的电影热点,既满足了固有读者的探知欲求,另一方面又借《南京南京》的名气来吸引潜在读者,可谓一举两得。影片介绍是《看电影》主要的封面故事类型。

总结类:《看电影》封面故事的第二种主要类型是总结性专题。在一些特殊的时间,例如中国电影一百周年、香港电影十年等,其中,年初或年末的年度性总结专题占多数。如394期(2009年01期)的《清算2008―2009》。这一期的封面故事主要总结2008年全年电影届的事件,包括影片。

活动类:主要是关于电影界的各种活动或正在举行的电影盛事,如国内外各种电影节、影展或者电影奖。如398期(2009年05期)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封面故事主要是介绍第81届奥斯卡电影节。

人物类:如207期(2003年4月下)《张国荣的故事》。2003年4月1日,张国荣逝世,引起界内轰动,当时,许多媒体纷纷推出了有关张国荣的纪念专题,《看电影》也是,在4月下推出了《张国荣的故事》,以一系列有关张国荣的文章,包括他的生平、电影,并连载了他的传记,20多页的篇幅,浓墨重彩的展现了张国荣的一生。该期的专题赢得了不错的口碑,成为《看电影》封面故事人物专题中的经典。

2、封面故事的报道篇幅

封面故事往往也是《看电影》特别报道中的一个重要栏目,它一般是杂志中占页面篇幅最大的一个栏目。封面故事的报道主要以图片单元+文章单元构成。根据封面故事的重要和影响力程度,封面故事的报道篇幅也会有所不同。例如:第437期《汤唯色放月满轩尼诗》,以8页的主要文章和2页的纯图片,篇幅较小。而第441期,封面故事是冯小刚新作《唐山大地震》,杂志用了12页的图片(剧照)、20页的文章大篇幅展开报道,篇幅占据了整本杂志的四分之一。

另外《看电影》也存在多期杂志报道同一影片的现象。例如,对于《十月围城》的报道:408期以《十月围城》做封面故事,423期更推出十月围城系列封面,出现同一期杂志有不同的封面。该系列主要是介绍围城义士的人物造型、演员饰演的角色,如甄子丹饰演的赌徒沈重阳。

3、时效性与显著性

《看电影》一向注重于对电影的新闻性报道,强调时效性。封面故事的报道更是体现了其时效性的特点,封面故事往往是抢先对影片或者活动进行报道。例如416期《国大业》,该影片在2009年9月17号首映,影片早在拍摄阶段就已经受到众多关注。《看电影》该期的封面故事与电影首映时间配合紧密、恰倒好处――《看电影》在2009年9月上推出了这一期的封面故事,刚好抢在电影上映的前两天。

另外,封面故事的显著性也是《看电影》的一大特点。例如441期《唐山大地震》(2010年5月下),该影片从2009年开拍,2010年4月15日举行首款预告片发布会,公映时间为7月28日(后改为7月22日),在此期间,各种报道不断。该电影被誉为是2010年暑期档最受期待的华语大片,《看电影》自然不会放过如此重要的报道题材。

看电影_《看电影》 -内容

《看电影》以新片报道、专题策划和影评见长。 而其新片报道则以好莱坞和国产大片为主。在这一点上,《看电影》没有走出中国电影杂志的怪圈 ―― 对好莱坞大片和国产大片的关注度很高,而对小成本电影和纪录片的关注却很少。定位为 “ 中国影迷第一刊 ” 的《看电影》希望它的刊物受到多数买电影杂志读者的欢迎,而显然大片的受欢迎程度更高,这就必然导致其文章关注的往往是热点的电影、热点的问题。此外,大片也更加方便取到一些质量高的图片,这样的图文配置会更加吸引读者。

对于这一点,业内人士是不无忧虑的,香港《电影双周刊》编辑阿木就认为: “ 我觉得没有真正自己的电影杂志,我们的电影杂志偏向于介绍海外的电影,对于国内每年的两三百部电影,则缺乏足够的关注。而且,很多资讯也并非第一手的资讯,而是通过翻译等手段用的第二手资讯。 ” 但这并不影响《看电影》 “ 中国影迷第一刊 ” 的位置。 专题策划通常以一点切入对相关影片进行盘点, 《看电影》创刊七年,难免会遇到炒冷饭的问题。 2002 年到 2004 年之间,《看电影》做了很多非常精彩的专题,但 2005 年以来的专题则缺少了当年的精彩。

“ 做专题,一般会有一个源头,比如说根据某部电影,或者说某个导演某个事件而引出一个相关的专题。比如说,年年香港有杜琪峰的电影,年年好莱坞有恐怖片战争片,年年大陆有所谓的武侠大片,还做不做专题呢?而如果做,就难免会有炒冷饭的嫌疑,而如果不做,可能会让杂志的内容显得相对的单调。而且,类似的一个专题,比如说两年前做的相当的完整,现在又重新做,就很难超越两年前的做法。所以,想避免炒冷饭和空洞的内容,是比较难以取得平衡的。 ” 关注电影杂志多年的木丕桑这样看。

2002 年 2 月周黎明开始在《看电影》撰写影评专栏,主攻欧美电影。之后《看电影》的影评人队伍不断扩大,每个影评人各有侧重:范小青评韩国电影,罗展凤评电影音乐 …… 影评人专栏和《看电影》另外的影评栏目“ 审片室 ” 都相对理性和克制,而由洁尘、赛人、卫西谛在《电影世界》撰写的影评则更偏重于个人感受。

看电影_《看电影》 -特点


《看电影》

从“小资”到“大众”的蜕变。在大部分影迷读者心目中,《看电影》 “ 中国影迷第一刊 ” 的地位似乎一直都没有被撼动。然而《看电影》和影迷的关系变化得却颇为微妙。至今,尚有一部分影迷读者对尚可、赛人时代的《看电影》念念不忘。尚可、赛人、达马和舟自横等人曾同为《看电影》主笔。这些居住在天地街 66 号,整天拉着窗帘看电影的人曾为《看电影》写过不少个性十足的文章。这些文章被收入《看电影》的影评专栏 “ 天地街 66 号 ” 。

每期的 “ 天地街 ” 以一个主题切入,对相关影片进行评析。所评的影片也颇为 “ 小资 ” :欧洲电影《洛丽塔》、《筋疲力尽》,俄罗斯电影,西班牙电影。所占版面也多于现在的 “ 天地街 ” 。同样小资的栏目 “ 人文欧洲 ” 创立于 2002 年 1 月。以介绍欧洲经典影片和使闷片更透明的“ 人文欧洲 ” 中出现了“ 怀念伯格曼” 、“10 分钟,年华怎样老去” 、“戈达尔” 等专题。

看电影_《看电影》 -定位

《看电影》的定位也有变化,但并非那么的明显,需要一点时间才能看出来,主要也是从开始的比较的小资越来越偏向于现在的大众 ―― 大众也并非不好,这里只是说明定位的问题。 ” 阿木这样评价《看电影》定位的变化。而《看电影》定位的变化与读者口味的变化有关。 “ 这两年(电影杂志读者)关注的口味更多是在‘ 大众 ’ 式的大片当中了。 ” 《看电影》后更加关注好莱坞和国产大片,迎合了新影迷的口味,而经过 “ 天地街 ” 、“ 人文欧洲 ” 、 “ 巨匠 ” 等栏目的口味培养,部分老影迷的口味已难以改变。尚可、赛人、达马入主 2002 年 3 月上市的《新电影》分流了这部分影迷读者。《新电影》承继了《看电影》个性化的文字和精彩的专题。《新电影》的稿件多出自尚可、赛人等原《看电影》主笔之手,更加挥洒自如。《新电影》也策划过如 “ 霍乱时期的爱情 ” (2003 年5 月号时非典肆虐)、“ 战争抚摸的瞬间”( 2003 年4 月号时伊拉克战争)等精彩专题。

2005 年 1 月《看电影》 增刊《午夜场》 。正如《午夜场》创刊时的《上道》一文中写道: “ 午夜场是铁杆影迷最扎堆的电影场次,代表着影迷对一部电影最为苛刻,也是最为准确的评判,同时也代表着更为精细的胃口。 ” 《午夜场》中 “拉片室” 对镜头的解析和对经典影片的解读也很对成熟影迷的胃口。而 2006 年,则通过对零散的栏目进行整合,正式形成 “ 电影手册 ” 大板块。里面涵盖了经典礼拜,人文欧洲等栏目,以适应 “ 成熟影迷 ” 的需求。

看电影_《看电影》 -与影迷、读者的关系

影迷和电影杂志的关系相对而言要比一般杂志和读者的互动关系更为紧密,“ 法国电影杂志的繁荣就跟影迷有关” ,《银幕内外 DVD 》的一位编辑这样评价,“ 而电影在五六十年代的法国也跟电影杂志有关,当时,很多电影方面的有志之士致力于真正的影评人的影评,主要是客观的影评,且很多时候比较的有深度,创办《电影手册》等电影杂志,促使了这时代的电影繁荣的发展” 。

2001年《看电影》改版之时曾就是否刊登广告一事征求读者意见。显然,《看电影》已不能只靠卖发行生存了,但杂志封一上的广告却多多少少破坏了封面的完整性。一方面网络资讯的发达分流了部分读者,另一方面电影杂志的同质化也是导致发行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与《看电影》同类的电影杂志如偏重于欧美电影的《电影世界》、《环球银幕画刊》、《新电影》、《世界电影之窗》,以介绍国内电影为主的《大众电影》,围绕DVD的《 DVD 导刊》、《 DVD 评介》和《银幕内外 DVD 》等近年来越来越呈现出同质化的倾向,这种挤独木桥的做法很可能两败俱伤。

看电影_《看电影》 -现状与展望

相关采访

1、有影迷评论说“《看电影》的介绍太超前”,你怎么看?现在资讯这么发达,电影杂志做“新闻性”的内容还适合吗?
其实无论是《看电影》还是《电影世界》还是我们的《银幕内外DVD》杂志等,都有着相当一部分的内容是介绍即将上映的电影的;而像我们做的香港《电影双周刊》,有些特殊,因为除了正刊还有两本副刊,在正刊中一般是介绍最近上映的影片,而副刊则介绍新片方面的资讯(以及DVD的发行资讯)。新闻性的电影资讯往往是来自于英文网站,尤其是官方网站,我觉得,对于读者了解一部电影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而这也有利于新片的推广。

2、网上已经出现了很多个性的影评,电影杂志应该怎样应对?影迷究竟需要怎样的影评?
现在的DVD发展特别快,所以很多没有在电影院上映的影片都可以买到DVD,而且,作为观众而言,他们看完一部电影可能会有很多东西积在心里要表达出来,所以也会有不少的富有个性的影评。另一方面,现在网络很发达,写好的文章,可以通过很迅速的方式就马上在网络上发表了。
而我觉得对于电影杂志来说,重要的是坚持了自己的定位,在这定位中逐渐的增加一些富有个性的影评,而影评的质量也是一个关键。
至于影迷需要怎样的影评,这个是要看个人的喜好的。而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影评要写的有理有据的,这样才能说服读者,才能让读者有共鸣。

3、国内很多电影杂志对好莱坞大片和国产大片的关注度很高,对小成本电影和纪录片关注却很少,是什么原因?
这主要是跟两个原因原因有关吧。首先是杂志的定位,像《看电影》,它的定位在于“中国影迷第一刊”,它希望它的刊物是受到多数的买电影杂志的读者的欢迎的,所以它们的文章所关注的也往往是热点的电影热点的问题,而大片的受欢迎的程度更加高一些。此外,大片也更加方便取到一些质量高的图片,这样的图文配置更加吸引读者,如这几年对于《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等片的介绍,《看电影》的文章质量也是最高,虽然说有些对方吹捧的过于夸张。
另一方面的缘故是读者。因为资讯的发达,但大片常常是这些发达的资讯中的重点,所以他们在无形中也会更加的关注大片。
于是,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循环,甚至有时候是一个怪圈。
其实,有些小成本的电影和记录片,如果媒体关注的多,也可能会成为“黑马”的,今年暑假档期的《疯狂的石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开始上映时很少人关注,但是经过媒体的每周的高强度推荐报道,票房一度步步上升。

4、香港和台湾的电影杂志是什么情况?有评论说香港的电影杂志“蚀多赚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港台的电影杂志哪家办的比较好?台湾的《世界电影》、香港的《电影双周刊》和其他杂志你怎么看?
其实我基本上没有关注过台湾的《世界电影》杂志,所以也没有办法谈这个。
而香港的,我也是关注《电影双周刊》,至于香港同类的杂志,好像没有听说了,现在香港发达的是八卦性的媒体,而不是这种比较严肃的电影杂志。但至于其经营情况的“蚀多赚少”,大概也跟现在网络资讯的高度发达的冲击有关吧。

5、有评论说台湾有的电影杂志做的态度严肃认真而又不失朴实,你怎么看?
台湾的电影杂志没有看过,但是看过台湾出版的一系列的书籍“电影馆”,确实,这套书做的很好,多层次的介绍了国外电影,且以翻译原文为主。香港《电影双周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等也会每年的出版一些电影方面的书籍,尤其是评论学会的书,写的很专业且敢于面对很多的实质问题。

6、《看电影》是否过于严谨失去了“看电影”的乐趣?
我觉得并没有失去太多的“看电影”的乐趣。我是2000年9月开始买《看电影》的,并在学校图书馆阅读了之前的那一年左右的杂志,并买了相关的《电影世界》、《电影文学》、《电影评介》等杂志看。那时候的杂志,偏向于内容介绍和相关的专题,但专题的质量不是很高。03年左右这类电影杂志的专题很好的将知识性、娱乐性结合在一起,如那时候《看电影》所做的关于“侠”的专题,如《电影世界》做的关于“毕业”的专题等。
我个人觉得不能太完整或者太娱乐的解构了影片的剧情,这样虽然说增多了“看电影”的乐趣,但却减少了看电影的乐趣,因为,你已经事先都了解电影的故事甚至细节,会减少你对电影的期待等。

7、现在中国的电影杂志发行情况如何?为什么?
具体的发行数字,我并不是很了解,因为我主要是撰稿的,我不大关心发行的具体数字。但有一个偏向在于,这类的电影杂志在发行上走着下坡路,一方面是因为网络资讯的发达,另一方面,读者的口味也越来越多样化,而使得难以调和难以适应一本杂志符合那么多读者的要求。

8、电影杂志应不应该有自己的立场?甚至责任和理念?国内的电影杂志做的如何?
我觉得应该有自己的立场,但这方面好像国内的杂志做的不是特别好,尤其是《看电影》、《电影世界》这类娱乐性的电影杂志(而《电影艺术》、《当代电影》这类的学术性的杂志相对好一些)。这也跟读者的喜好的变化有关吧,毕竟,它们是要看着读者的喜好来发展来改变来生存的。

9、国内的电影杂志的定位清晰吗?
学术性的电影杂志,定位还是很清晰的;至于娱乐性的,定位比较的笼统,甚至多变,如《电影世界》,这几年改版了不少次,风格定位也有所变化;而《看电影》的定位也有变化,但并非那么的明显,需要一点时间才能看出来,主要也是从开始的比较的小资越来越偏向于现在的大众――大众也并非不好,这里只是说明定位的问题。

10、有些影迷很怀念上个世纪的《大众电影》、《上影画报》、《电影故事》、《中国银幕》、《电影画报》,觉得那才叫真正的原创电影杂志,是真正的中国电影杂志,你怎么看?现在国内有没有真正自己的电影杂志?
我记得八十年代我们家还订阅过《大众电影》,大学时代我在图书馆看《上影画报》、《电影画报》,自己买《电影故事》,甚至还买了《中国银幕》的创刊号。可能是个人的看法口味不同吧,我并不觉得这些就是“真正的原创的电影杂志”,虽然说很多的资料都是一手的资料。
至于现在,我觉得更加没有真正自己的电影杂志,因为,我们的电影杂志偏向于介绍海外的电影,对于国内每年的两三百部电影,则缺乏足够的关注。而且,很多资讯也并非第一手的资讯,而是通过翻译等手段用的第二手资讯了。

11、影迷需要怎样的电影杂志?
各个影迷有着自己的影评兴趣,而需要不同的电影杂志,这之中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的。

12、影迷需要培养吗?法国电影杂志的繁荣与影迷有关吗?中国电影杂志成熟吗?为什么?
中国的影迷部分逐渐成熟,但大部分还没有成熟,他们很多时候都是跟着媒体走,而媒体,常常在电影上映前夸夸电影的优点在哪里,即使已经看过电影也会视而不见。
法国电影杂志的繁荣跟影迷有关,而电影在五六十年代的法国也跟电影杂志有关,当时,很多电影方面的有志之士致力于真正的影评人的影评(主要是客观的影评,且很多时候比较的有深度),创办《电影手册》等电影杂志,促使了这时代的电影繁荣的发展。

13、电影杂志的读者这几年的口味有变化吗?
我觉得是有一定变化的,一个明显的变化在于从“小资”到“大众”的变化。2001年左右,“小资”是一个很流行的词语,特别是在城市中,而看影碟的,一般都是这些城市中的人。我记得我那时候跟人谈电影,别人开口闭口就是欧洲的电影大师,让我觉得自己的知识很浅薄,因为他们所说的,我几乎都没有看过,尽管那时候我一年看大约一千部影片,以香港的为主。
这两年关注的口味更多是在“大众”式的大片当中了。

14、《看电影》这几年的专题做的如何?有读者说“很多都是重复之前的”,电影杂志应该如何避免炒冷饭和空洞的内容?
2002年到2004年之间,《看电影》做了很多非常之精彩的专题(《电影世界》也是这样),但05年以来缺少了当年的精彩专题了。
而做专题,一般会有一个源头,比如说根据某部电影,或者说某个导演某个事件而引出一个相关的专题。比如说,年年香港有杜琪峰的电影,年年好莱坞有恐怖片战争片,年年大陆有所谓的武侠大片,还做不做专题呢?而如果做,就难免会有炒冷饭的嫌疑,而如果不做,可能会让杂志的内容显得相对的单调。
而且,类似的一个专题,比如说两年前做的相当的完整,现在又重新做,就很难超越两年前的做法。
所以,想避免炒冷饭和空洞的内容,是比较难以取得平衡的。

15、《看电影》一部份主笔分流至《新电影》对《看电影》有影响吗?《新电影》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有影响,《新电影》创办于2002年的3月份,其中部分编辑就是从《看电影》中过来的,一方面,聚集了一些的人气,另一方面,《新电影》主要是介绍华语电影,而《看电影》侧重于好莱坞,《电影世界》在这两者之间,这三个电影杂志当时取得了一种平衡,在03年的时候。
但03、04年也是网络高速发展的时期,电脑越来越普及,上网也越来越方便,网上的资讯更新也越来越及时,而分流了很大一部分读者。
至于《新电影》,我并不觉得它的停刊是失败,它在创办的两三年时间中留下不少的优秀专题(这些专题在停刊前曾结集出版过好几期),而停刊是因为经济等缘故。

看电影_《看电影》 -评价

不足之处

《看电影》的不足首先在于,它的写作群过于固定,专业写手的姿态太浓,很多时候就象作者在用文字包装电影,杂志可以接近并借鉴网络文化,但是一定要高于网络文化,因为网络的自由性是为了让更多的个人得到表述,而杂志则是要能够代表大家,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周黎明是时下网络上十分受推崇的专业影评人,他的优势在于对电影有很清醒的判断力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因为他有很强的文字水平。一个好的影评人应该首先是在技术上懂电影,对影片的结构和拍摄背景有足够的认识,而不是忙于抒发自己看电影的感受,当然,适当的与读者产生共鸣也是允许的,但不能滥情。

其次,好莱坞电影比例过大。笔者个人认为,香港电影与华语电影至少应该占到电影杂志的50%,这里有一个文化导向和认同问题。尽管香港电影艺术性较差,但是有着稳定的观众群,且产量高,更重要的是,和大陆依托于同一文化背景也更为容易接受,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台湾电影和中国本土电影。我不是要固执的抵制欧美文化,而是因为流行文化有一个积累和推广过程,一个成功的传媒,要有舆论导向和创造流行的能力,而不是要追随风潮,内地的电影有很大的潜力,

香港电影依托于内地市场再加上原有的积累,绝对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我们看到法国的《电影手册》和日本的《电影旬报》在本国电影发展中的窗口作用,现在韩国也在追随欧美模式,相比较而言,中国在这方面有些落后,《看电影》在年终连个华语电影十佳都没搞出来,却每期不厌其烦的登别人的评选,不得不让人怀疑它的能力和远见卓识方面的欠缺。至少可以搞一个自己的评选,或者依托网络来和《大众电影》的官方形式分庭抗礼,形成传统和权威性,否则,只能和一般娱乐杂志相当,泯然众人矣。

第三,结构上太过于松散,贪多求全,重点不突出,常有哗众取宠之嫌。这是《看电影》杂志最不能让人接受的地方。既象一个剪贴薄,又象是一块油画板,图片多,版块碎,文字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可看性和杂志的严谨程度。《电影双周刊》最值得《看电影》借鉴的地方,就是它对刊物整体结构上的把握,以一本严谨的专业电影刊物而言,要想每期面面俱到几乎是不可能,我第一次看到《电影双周刊》的一期是重点介绍《爆裂刑警》,他的第一个双开页是《爆裂刑警》的海报,然后在杂志中重点介绍了吴镇宇,以及对演职员的访问和幕后的拍摄手记,

我在此之前从来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但这部电影和杂志立刻就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电影终归是一门影象的艺术,杂志也不是博览会,越是专业的读者通过阅读一本杂志所能产生兴趣的电影越少,而《看电影》每期苦心积虑搞出的专题很多时候影响了阅读情绪,图片多表面上看起来很花哨,但反而失去了力度,况且一本电影刊物如果办成好莱坞影星博览会实在有失大家风范。一本刊物重点介绍的影片倘以十部为准的话,其中两部应该是大家熟知的经典,四部应该是大家试图去了解的,而其余的四部才可以是完全陌生的。影星不能超越电影本身这是最重要的,每个影迷都有心中认为最好的电影,都希望权威的杂志能够很好的介绍他,就象IMDB的百佳,《看电影》如果每期能够重点介绍其中的两三部,比大家在一百个评选上看到它的名字要好的多。

总评

《看电影》为旬刊,全铜版纸彩色印刷,品牌广告连篇累牍,在报摊上畅销,被誉为“中国影迷第一刊”。每月发行的三本刊物中,两本普通版,每月5日和15日发行,12.8元/本;一本看电影午夜场,每月30日发行,16元/本,集中推出电影的各类专题。

总体来说,《看电影》是份很大众也很出色的电影杂志。

看电影_《看电影》 -相关信息

电影杂志的内容还可以扩展

2001年《看电影》改版之时曾就是否刊登广告一事征求读者意见。显然,《看电影》已不能只靠卖发行生存了,但杂志封一上的广告却多多少少破坏了封面的完整性。一方面网络资讯的发达分流了部分读者,另一方面电影杂志的同质化也是导致发行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与《看电影》同类的电影杂志如偏重于欧美电影的《电影世界》、《环球银幕画刊》、《新电影》、《世界电影之窗》,以介绍国内电影为主的《大众电影》,围绕DVD的《DVD导刊》、《DVD评介》和《银幕内外DVD》等近年来越来越呈现出同质化的倾向,这种挤独木桥的做法很可能两败俱伤。

其实电影杂志的内容还可以进行扩展。为《午夜场》撰写专栏的彭怡平在《电影巴黎》一书中写道:“法国至今仍在发行的电影杂志有几十种,通过这些主题与风格不同的电影杂志,可见法国电影学人并不将电影评论限于电影文学性的探讨,也旁及电影的技术、市场分析、历史研究、剧本写作、电影美学与种族文化性别等不同面向,以多元化的主题与触角来扩展读者对电影的视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10103/55047.html

更多阅读

声明:《伊姐看电影的伊姐简介 《看电影》 《看电影》-基本信息,《看电影》-简介》为网友温柔懒懒的海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