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丝诊脉 悬丝诊脉 悬丝诊脉-起因说明,悬丝诊脉-相关典故

悬丝诊脉指的是古代男女授受不亲,因此就把丝线的一头搭在女病人的手腕上,另一头则由医生掌握,医生必须凭借着从悬丝传来的手感猜测、感觉脉象,诊断疾病。后来引申含义为:没有确实侦查过的臆测。唐太宗见孙思邈已经来到,便立即召见了他,说道:“孙先生医术超群,有起死回生之功,皇后身患重病,昏迷不醒,特请先生前来治疗,若能好转,寡人定有重赏。乾隆立即命太监取出利斧劈开凳腿,只见凳腿中有一小蛀洞洞内有只小虫正蠕动,御医忙跪奏:“万岁请看此为木之孕也,叫喜脉。

悬丝_悬丝诊脉 -起因说明

传说,古时因为宫廷尊卑有序、男女有别,御医为娘娘、公主们看病,不能直接望、闻、问、切,只能用丝线一端固定在病人的脉搏上,御医通过丝线另一端的脉象诊治病情,俗称“悬丝诊脉”。

悬丝_悬丝诊脉 -相关典故

长孙皇后与悬丝诊脉

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已十多个月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卧床不起。虽经不少太医医治,但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太宗每日愁锁眉头,坐卧不宁。

有一日,唐太宗理完朝政以后,留大臣徐茂公问道:“皇后身患重病,经太医不断诊治,百药全无效果。卿可知哪里有名医?请来为她继续治疗才是!”徐茂功闻言,便将孙思邈推荐给太宗说道:“臣早听说华原县(今耀县)有位民间医生孙思邈,常到各地采药为群众治病,对妇儿科尤其擅长。疑难之症一经他手,都能够妙手回春,药到病除。以臣之见,还是将他召进宫来,为皇后治疗才好!”

唐太宗听过徐茂功的一番话后,表示同意。便派遣使臣马不停蹄,星夜奔赴华原县,将孙思邈召进了皇宫。

唐太宗见孙思邈已经来到,便立即召见了他,说道:“孙先生医术超群,有起死回生之功,皇后身患重病,昏迷不醒,特请先生前来治疗,若能好转,寡人定有重赏。”

但是,在封建社会,由于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束缚,医生给宫内妇女看病,大都不能够接近身边,只能根据旁人的口述,诊治处方。孙思邈是一位民间医生,穿着粗布衣衫,皇后的“凤体”他更是不能接近的。于是他一面叫来了皇后身边的宫娥采女细问病情,一面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他根据这些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然后,他取出一条红线,叫采女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孙思邈捏着线的一端,在皇后房外开始 “引线诊脉”了。

没有多大工夫,孙思邈便诊完了皇后的脉。原来,孙思邈医术神奇,靠着一根细线的传动,竟能诊断清人体脉搏的跳动。这就是他被群众称为神医的原因。

“万岁!民医已对病症经过了查问诊脉,诊断其为胎位不顺,民间叫做小儿扳心,故而难产十多个月不生,致使皇后身患重病。”孙思邈诊断完毕,向太宗禀告了病因。唐太宗听完以后,问道:“孙先生言之有理,但不知你打算怎样治疗?”孙思邈答道:“只需吩咐采女,将皇后的手扶近竹帘,民医在其中指扎上一针即见效果。”于是采女将皇后左手扶近竹帘,孙思邈看准穴位猛扎了一针,皇后疼痛,浑身一颤抖。不一会儿,只听得婴儿呱呱啼哭之声,紧接着采女急急忙忙跑出来说道:“启禀万岁,皇后被孙医师扎过一针后,产下了皇子,人也苏醒了!”

唐太宗闻言大喜,对孙思邈说道:“孙先生果真医理精深,妙手回春,确实是当代名医!今日医好东宫疾病,生了皇子,要算奇功一件,寡人有心留你在朝执掌太医院,不知你意下如何?”

孙思邈不愿在朝为官,立志漂泊四方为广大人民群众舍药治病,并撰写《千金方》济世活人。于是他向太宗陈述了自己的志愿,婉言谢绝了太宗赐给的官位。太宗听了,也就不好强求挽留。赐给他“冲天冠”一顶、“赫黄袍”一件、金牌一面、良马一匹和千两黄金、绸缎百尺。并大摆宴席,一来欢送孙思邈,二来庆贺皇后病愈生下皇子。但孙思邈又拒绝了太宗赐给的黄金绸缎。唐太宗深为孙思邈的高尚品德和为人处事的精神风貌所感动,同文武百官将他送出皇城,任他去名山大川采集药材,为黎民百姓救死扶伤,任何人不得阻拦。

唐太宗十分欣赏孙思邈,后来还曾亲临华原县五台山去拜访孙思邈,并赐他颂词一首。直到现在,药王山南庵内还留有唐太宗御道、“拜真台”、“唐太宗赐真人颂”古碑一通等。

西游记中的悬丝诊脉


西游记中的悬丝诊脉

《西游记》第六十八回“朱紫国唐僧论前世,孙行者施为三折肱”中写道:朱紫国国王患病,孙悟空为其诊脉,通过“悬丝诊脉”,诊断国王为“双鸟失群”之症。

封神榜中的悬丝诊脉

在古典小说《封神榜》中,商纣王的宠妃妲己化成美女,她淫乱朝纲,祸国殃民。有3只眼睛的闻太师识破了妲己的真面目,再三向纣王进谏,纣王不信。闻太师只好说,她是人是妖,我只要一切脉便知分晓。纣王说,我的爱妃怎能让你这臣子诊脉?闻太师说,可以悬丝诊脉。他将三个指头接到线带上,诊出妲己果真是妖精。

乾隆皇帝与悬丝诊脉

一日乾隆皇帝宣御医看病,御医不知那位妃子染恙,心想先讨吉利再说。于是就在悬丝上诊了一会儿“脉”后,喜形于色地说:“启禀万岁,喜脉!”乾隆一听,暗地笑了,说道“凭这根细丝诊脉看病?朕不信!”御医忙磕头道:“臣诊脉,从未有过差错。”乾隆命太监带御医去看悬丝另一头。

原来,皇帝想试试御医的本领,丝线的另一端并未系上病人的手腕,而是系在凳腿上。御医看了大吃一惊,险些吓晕――这可欺君之罪啊!但他不愧有经验的老御医,稍定了一下神,他搬起凳子细细查看一遍后,说:“敢请劈开凳腿,便知微臣讲的真假。”

悬丝诊脉 悬丝诊脉 悬丝诊脉-起因说明,悬丝诊脉-相关典故

乾隆立即命太监取出利斧劈开凳腿,只见凳腿中有一小蛀洞洞内有只小虫正蠕动,御医忙跪奏:“万岁请看此为木之孕也,叫喜脉。”皇上一听,面露喜色点头表示认同,这才命其给正生病的格格诊治。此这位御医已吓得大汗淋漓,连衣襟都湿透了。

悬丝_悬丝诊脉 -结论

历史上是否真的有悬丝诊脉之事?病人的脉象能否通过丝线传导给医生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曾有人专门请教过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老先生。施老先生曾给清廷皇室内眷看过病。他介绍说,这悬丝诊脉可说是亦真亦假。所谓真者,确曾有其事;所谓假者,悬丝纯粹是一种形式。原来,大凡后妃们生病,总要由贴身的太监介绍病情,太医也总是详细地询问这些情况,诸如胃纳、舌苔、二便、症状、病程等。为了获得真实而详尽的情况,有时太医还要给太监送些礼物。当这一切问完之后,太医也就成竹在胸了。到了悬丝诊脉时,太医必须屏息静气,沉着认真。这样做,一是谨守宫廷礼仪,表示臣属对皇室的恭敬;二是利用此时暗思处方,准备应付,以免因一言不慎、一药不当而招祸。

可见“悬丝诊脉”虽确有此事不过蒙上了神秘色彩的骗人形式而已如果太医事先不通过各种途径获知详细病情不论他医术多高明光靠“悬丝诊脉”不会看好娘娘公主们的病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20103/55695.html

更多阅读

迷信故事之悬丝诊脉 悬丝诊脉

神医只是传说,哥也只是传说行医市井之中,慕名求医者,日久渐多。一日,来一病人,径坐堂前,一言不发,只伸支手出来。问他:“感觉哪里不舒服?”他阴中有阳:“你给瞧瞧,你是医生吗?”言下之意:找你(茬)呢,你不会号脉吗?你会不会看病?世事无奈,见怪不怪。

原来中医这么简单:可遇不可求名师教你诊脉

脉诊歌诀概括如下:首分浮沉,二辨虚实;三去长短,四算疾迟;五察脉形,样样皆知。1、首分浮沉什么是“首分浮沉”?现解释如下:①、首先区别脉象是浮脉还是沉脉。因为切脉时手指是从浅表往深层逐渐探查的,首先轻触皮肤(即“举”),即可探出脉象是否浮

中医脉诊寸关尺分属脏器理论 中医脉诊仪

从手掌鱼际穴到手臂桡动脉一寸许能反映人的气血情况,故称气口或脉口,亦称寸口,是中医脉诊部位。在这小段寸口脉上分寸关尺三部,寸在远心端,尺在近心端,关居中。该处皮肤肌肉又是中医望诊之一,称尺肤诊。寸尺脉中间部分名关,即分界之意。左右

望小儿食指络脉 小儿指纹达气关

当前位置:    (五)望小儿食指络脉食指络脉诊法始见于唐代王超《水镜图诀》,系从《灵枢》诊鱼际络脉法发展而来,对三岁以内的小儿,在诊断上有重要的意义。食指络脉的显现与分布,可分为风、气、命三关。食指的第一节部位为风关,即掌指关节

声明:《悬丝诊脉 悬丝诊脉 悬丝诊脉-起因说明,悬丝诊脉-相关典故》为网友抛弃幸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