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名称释义 印度 印度-概述,印度-名称释义

印度共和国,通称印度,位于10°N-30°N之间,南亚次大陆最大国家。东北部同中国、尼泊尔、不丹接壤,孟加拉国夹在东北部国土之间,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间创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亚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当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小国,确立了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兴起。公元前4世纪崛起的孔雀王朝统一印度,中世纪小国林立,印度教兴起。1600年英国侵入,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沦为英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为英联邦成员国。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 ,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印度是当今金砖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印度经济产业多元化,涵盖农业、手工艺、纺织以至服务业。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重要出口国。 但同时也是个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种姓制度问题较为尖锐。

印度母语_印度 -概述

国旗


印度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自上而下由橙、白、绿三个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白色长方形中心绘有24根轴条的蓝色之轮。橙色象征勇敢和自我牺牲精神,也是教士法衣的颜色,舍身为国的英雄们的颜色;白色象征纯洁的真理;绿色表示信心,代表人类生命所依存的生产力。轮是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佛教圣地石柱柱头的狮首图案之一,对于印度人而言,它是神圣之轮、真理之轮、向着进步转动之轮,永远轮回苍穹之轮。

国徽

图案来源于孔雀王朝阿育王石柱顶端的石刻。圆形台基上站立着四只金色的狮子,象征信心、勇气和力量。台基四周有四个守卫四方的守兽:东方是象、南方是马、西方是牛,北方是狮。守兽之间雕有之轮。图案下面有句用梵文书写的、出自古代印度圣书的格言“唯有真理得胜”。

国土

实际控制面积约316万平方公里(包括中印边境藏南印占区和克什米尔印度实际控制区等),印度政府宣称其领土为328万7800平方公里,印度面积居世界第七位,印度位于亚洲南部,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

国歌

印度艺术家演奏演唱的印度国歌《人民的意志》

《人民的意志》
原文
译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印度人的心和命运都由你管辖,

你的名字使全国奋发,

旁遮普、辛德、吉甲拉特、马拉塔、

达罗毗荼、奥利萨、孟加拉;

文底那、喜马拉雅发出回响,

朱木拿、恒河奏乐回答,

印度洋的波浪唱着歌,

向你颂赞向你祝福,

一切人都等你拯拔。

印度人的心和命运都由你管辖,

你永远无敌于天下。

印度母语_印度 -名称释义


印度

历史上,中国对印度的称呼几经改变。西汉译为“羌独”(汉语拼音:qiang dú),东汉称它为“天竺”。唐代玄奘则仔细探讨了天竺的名称,放弃了天竺、身毒、贤豆这些名称,而根据当地发音,称做印度。而“天竺”、“身毒”、“印度”等译名皆源于印度河的梵文名(Sindhu),其波斯语变音为????(Hindu)、希腊语变为?νδ?(Indu),龟兹语Indaka。

印度人自称婆罗多( Bhārata)。印度曾有过很多国名,对同一名称的来历,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根据耆那教传说,教祖里施波德沃的长子叫“波勒德”,他是一位威望很高的国王,因此他的国家便以波勒德的变音“婆罗多”命名。又据《往世书》记载,包勒沃王朝著名国王杜施因德的儿子叫“波勒德”,擅长武功,在继任国王期间,打败了许多雅利安人小王国。《梵书》中曾记载其武功。由于波勒德的原因,其后裔一直被认为是“婆罗多”,国祚甚长。因此这个国家便以婆罗多命名。在《往世书》中尚有另外的记载,如“在大海以北和喜马拉雅山以南,有个国家,名叫‘婆罗多・沃勒施’,其名称的由来是由于波勒德的后裔居住的原因。”由此表明,印度居民的一个古称也叫“帕勒迪”(意即婆罗多人)。又有些学者认为,帕勒迪是指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以前的当地土著人而言,其文明遗迹在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早有发现。不过这种说法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帕勒德人是指婆罗多国王的子孙后代。

印度母语_印度 -历史文化

历史沿革


印度

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古文明之一,至迟在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就有古代印度人创造的文明,由于最早发现该文明遗址的地方位于现在巴基斯坦境内的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所以这个文明也被称为印度河文明或者哈拉帕文明。不过该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时候突然衰落,衰落的原因在考古界则莫衷一是。近代基因研究显示印度人彼此的基因差异较小,可能是因为在古代遭逢过大天灾使人口大幅减少的缘故。

公元前1500年左右,自印度西北部的雅利安人族群入侵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和北部的恒河流域并与当地人结合,创造了经典的吠陀文化。而这一文明相对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文明而言晚了几个世纪,故与之相对地,一般称之为恒河文明。雅利安人入侵后,为了区别本地土著和雅利安人,种姓制度慢慢开始在印度盛行。

公元前3世纪中叶,孔雀王朝国王阿育王统一除南印度迈索尔地区以外的整个印度半岛。但阿育王死后,孔雀王朝走向衰落。此后印度就进入了一个长期的列国的时代。其中贵霜帝国和笈多王朝曾短暂统一过北印,各种宗教在这段时期开始兴起,包括佛教和印度教;这个时期也是印度科学、艺术与文化的黄金时期。

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入侵印度,引进了伊斯兰文化,不过发迹于摩羯陀的波罗王朝曾在770―850年间短暂统一过北印度。12世纪开始,来自于今阿富汗的伊斯兰化的突厥人在1148年反叛伽色尼王朝建立的古尔王朝大规模入侵北印,攻占了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并且向南推进到纳尔默达河,之后衍生出了了德里苏丹国,德里苏丹国在经历图格鲁克王朝的顶峰之后开始衰落,无力控制庞大的印度南部,加上帖木儿的入侵导致衰落,印度逐渐又进入了列国的时代。


印度

15世纪末,渡海而来的欧洲商人逐渐开始认识到印度的重要性,并积极在此开辟殖民地。德里苏丹国瓦解后,同样是来自中亚的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在1526年攻灭印度德里苏丹国的最后一个王朝,建立了莫卧儿帝国,经历胡马雍,阿克巴,贾汉吉尔,沙贾汗,到奥朗则布时代达到顶峰,几乎统一了整个印度半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但是,莫卧儿帝国的统治同样因宗教冲突而迅速衰落,与此同时,强大的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等西方殖民者却蜂拥踏上印度这块大陆,并为争夺印度而发生激烈的冲突。1757年,莫卧儿帝国和英格兰的东印度公司之间爆发了普拉西战役,印度因战败而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84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功掌握了印度全境的统治权,只余少数地区由葡萄牙及法国统治。1857年,印度全境爆发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义,反抗残暴的英国殖民者,但很快被镇压。不过印度也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统治转为由英国直接统治,成立印度政府,并结束了名义上还存在的莫卧儿帝国。

联合王国直接统治下的印度(称英属印度)分为13个省,其中包括缅甸。另外约有700个由印度王公统治的土邦在英国严密监督下存在着,这种土邦占整个印度面积的五分之二(有些省里也有土邦)。总之,印度虽然是一个由联合王国统治的庞大殖民地帝国,可是,印度其实是分为英属印度和土邦印度两部分,造成了奇特的国中之国的现象。1877年,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为印度帝国的皇帝,1911年,印度帝国的首都也由加尔各答迁往德里。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印度军队在英国军队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随着印度现代化的缓慢深入,一部分印度上层文化人意识到由英国统治带来的巨大耻辱,民族主义逐渐开始流行,一些印度知识分子于1885年成立了印度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该党于1920年重组,由主张独立的莫罕达斯・甘地获得领导权,并开展了一系列谋求印度独立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然而,英国殖民者利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矛盾制造分裂,使得印度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的矛盾日益难以调和。之后,代表穆斯林利益的全印穆斯林联盟(简称穆盟)成立,穆罕默德・阿里・真纳成为该党领袖,印度的两大教派逐渐失去了团结的可能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实力迅速衰落,由于民族主义国家思想的兴起和印度人民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广泛开展,遂准许印度独立。但此时印度的穆斯林已经开始谋划建立单独的穆斯林国家――巴基斯坦,英国和甘地都无力改变印度社会已经分裂的现实,只得同意独立后的印度分裂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1947年,英国提出蒙巴顿方案,同年8月15日,印度在与巴基斯坦分治后实现独立,但仍然留在英联邦内,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国,但仍为英联邦成员国。这块亚洲次大陆最终被分成以印度教为主的“世俗”印度以及较小的伊斯兰教国家巴基斯坦。


印度

独立后的印度面临着一系列严重问题,尤其是印巴分治所带来的后遗症。独立后第一年印度与巴基斯坦就由于克什米尔争端而爆发军事冲突。1950年代初,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执政,印度倾向于社会主义,并仿照苏联制定了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外交上奉行不结盟政策。1962年印中因领土问题暴发边境战争。印巴分别在1947年、1965年和1971年爆发三次大规模战争,其中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大获全胜,“东巴基斯坦”脱离巴基斯坦独立,宣布成立孟加拉国。1974年印度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而1998年的核试验促使巴基斯坦也在同年进行了自己的核试验。美国和苏俄也在此时第一次携手合作。 此后印度政治经济缓慢发展,不过国内教派冲突频仍,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1990年代。1990年代,印度领导人逐渐意识到印度经济的落后,开始进行市场化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印度经济慢慢步入快车道。然而受制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瓶颈,印度的产业工人和工业发展缓慢,强大的工会和严格的劳工法也限制了外来投资。

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一直存在争端,但是自2002年开始的双边会谈和互信措施的建立正在减弱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在目前印度的经济成就引人注目,然而也面临了多项挑战,例如严重的人口过剩、环境恶化、大量的贫穷人口以及印度国内的种族以及宗教冲突。印度的经济在过去十年已经大幅度地扩大规模。

发展历程


阿旖陀石窟壁画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古文明之一,至迟在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就有古代印度人创造的文明,由于最早发现该文明遗址的地方位于现在巴基斯坦境内的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所以这个文明也被称为印度河文明或者哈拉帕文明。不过该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时候突然衰落,衰落的原因在考古界则莫衷一是。

公元前1500年左右,自印度西北部的雅利安人族群入侵印度北部的恒河流域并与当地人结合,创造了经典的吠陀文化。而这一文明相对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文明而言晚了几个世纪,故与之相对地,一般称之为恒河文明。雅利安人入侵后,为了区别本地土著和雅利安人,种姓制度慢慢开始在印度盛行。

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入侵印度,引进了伊斯兰文化。11世纪开始,突厥人开始入侵北印,并建立了德里苏丹国,不过德里苏丹国的势力逐渐衰微,无力控制庞大的印度北部,印度逐渐又进入了分裂的时代。15世纪末,渡海而来的欧洲商人逐渐开始认识到印度的重要性,并积极在此开辟殖民地。德里苏丹国瓦解后,同样是来自中亚的突厥人阿旖陀石窟壁画。阿育王时始建。其壁画被视为佛教艺术的经典。公元前325年,阿育王的孔雀王朝统一的整个印度半岛。但阿育王死后,孔雀王朝立刻分崩离析。此后印度就进入了一个分裂的时代。其中贵霜帝国和笈多王朝曾短暂统一过北印,各种宗教在这段时期开始兴起,包括佛教和印度教;这个时期也是印度科学、艺术与文化的黄金时期。

在16世纪初建立了莫卧儿帝国,并统一了几乎整个印度半岛,成为当时世界强国之一。但是,莫卧儿帝国的统治同样因地方的反抗和统治者的残暴而迅速衰落,与此同时,强大的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等西方殖民者却蜂拥踏上印度这块大陆,并为争夺印度而发生激烈的冲突。1757年,莫卧儿帝国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之间爆发了普拉西战役,印度因战败而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84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功掌握了印度全境的统治权,只余少数地区由葡萄牙及法国统治。1857年,印度全境爆发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义,反抗残暴的英国殖民者,但很快被镇压。不过印度也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统治转为由英国直接统治,成立印度政府,并结束了名义上还存在的莫卧儿帝国。

英属印度的政治地图(1939年以后)英国直接统治下的印度(称英属印度)分为13个省,其中包括缅甸。另外约有700个由印度王公统治的土邦在英国严密监督下存在着,这种土邦占整个印度面积的五分之二(有些省里也有土邦)。总之,印度虽然是一个由英国统治的庞大殖民地帝国,可是,印度其实是分为英属印度和土邦印度两部分,造成了奇特的国中之国的现象。1877年,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为印度帝国的皇帝,1911年,印度帝国的首都也由加尔各答迁往德里。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印度军队在英国军队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甘地随着印度现代化的缓慢深入,一部分印度上层知识分子意识到由英国统治带来的巨大耻辱,民族主义逐渐开始流行,一些印度知识分子于1885年成立了印度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该党于1920年重组,由主张独立的莫罕达斯・甘地获得领导权,并开展了一系列谋求印度独立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然而,英国殖民者利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矛盾制造分裂,使得印度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的矛盾日益难以调和。之后,代表穆斯林利益的全印穆斯林联盟(简称穆盟)成立,穆罕默德・阿里・真纳成为该党领袖,印度的两大教派逐渐失去了团结的可能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实力迅速衰落,无力掌控比本国大得多的印度,遂准许印度独立。但此时印度的穆斯林已经开始谋划建立单独的穆斯林国家――巴基斯坦,英国和甘地都无力改变印度社会已经分裂的现实,只得同意独立后的印度分裂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1947年,英国提出蒙巴顿方案,同年8月15日,印度在与巴基斯坦分治后实现独立,但仍然留在英联邦内,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国,但仍为英联邦成员国。这块亚洲次大陆最终被分成以印度教为主的“世俗”印度以及较小的伊斯兰教国家巴基斯坦。

独立后的印度面临着一系列严重问题,尤其是印巴分治所带来的后遗症。独立后第一年印度与巴基斯坦就由于克什米尔争端而爆发军事冲突。1950年代初,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执政,印度倾向于社会主义,并仿照苏联制定了经济。

印巴分别在1947年、1965年和1971年爆发三次大规模战争,其中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大获全胜,“东巴基斯坦”脱离巴基斯坦独立,宣布成立孟加拉国。1974年印度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而1998年的核试验促使巴基斯坦也在同年进行了自己的核试验。此后印度政治经济缓慢发展,不过国内教派冲突频仍,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1990年代。1990年代,印度领导人逐渐意识到印度经济的落后,开始进行市场化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印度经济慢慢步入快车道。

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一直存在争端,但是自2002年开始的双边会谈和互信措施的建立正在减弱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在目前印度的经济成就引人注目,然而也面临了多项挑战,例如严重的人口过剩、环境恶化、大量的贫穷人口以及印度国内的种族以及宗教冲突。但是印度社会与官方的冲突却远比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来得小,因此面对印度国力的扩张,各国是乐见其成的,但是也反对印度在核武技术上有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

人口数量

2011年3月31日,印度人口普查委员会又对印度全国的人口进行了普查,结果显示印度的人口达到 12.1亿,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口第二大国,于2001年至2011年间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为1.76%,较前一个十年(1991年至2001年)的2.13%为低。性别比为0.94女/男,于2001年人口普查时的年龄中位数为24.9岁。过去50年来的医疗进步及绿色革命使农业生产力提高促使人口快速成长,但印度仍面临数个公共卫生相关的挑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印度每年有90万人死于饮用受污染的水及及呼吸受污染空气,每10万人约有50名医师。于1991至2001年间,都市人口成长了31.2%,然而,全国仍有超过7成的居民居于乡村。根据2001年人口普查统计,印度共有27个百万人以上的城市,其中孟买、德里、加尔各答及清奈人口最多。人口主要分布于恒河平原。2001年人口普查表明,72.22%的人生活在超过55万个村庄中,其余生活在2000多个城镇和城市中。

印度于2011年的识字率为74.04%(男:82.14%;女:65.46%),识字率以喀拉拉邦最高,比哈里邦最低;性别比是1.064男/女,预期寿命68.59岁,人口增长率为1.606%,出生率为22.69 /1,000人。印度由于贫富差距大,都市中有不少的贫民窟,传染病窜流:登革热、疟疾、日本脑炎、甲型肝炎、E型肝炎等危险程度皆高。

印度的主要族群包括了72%的印度-雅利安人和25%的达罗毗荼人。印度还有一群非定居的族群,如以打铁闻名的加督利亚洛哈尔人,以游牧为生的拉巴里人;也有以采集和狩猎维生,或是从事盐商、算命师、法术师、阿育吠陀治疗师、变戏法者、石磨工、刺青师傅等行业。人类学家已辨识出印度约有500个非定居的流浪团体,人数可能高达8000万人。

语言

印度-雅利安语支及达罗毗荼语系分别为印度主要语支,分别占总人口的74%及24%,其他语言则属藏缅语族、南亚语系,印度未订定国语。目前印度的官方语言是印地语,约30%人口使用,为印度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英语已经在1965年终止了它唯一官方语言(或与印地语相同的)的地位,但依旧保留了它“第二附加官方语言”的地位,亦是全国性的通用语言,主要在政治和商业交往场合使用,英语在教育方面也相当重要,尤其是中等及高等教育。

另外还有其他21种地方性的预定官方语言,包括了马拉雅拉姆语、泰米尔语、泰卢固语、卡纳达语、孔卡尼语、马拉地语、乌尔都语、古吉拉特语、奥里亚语、旁遮普语、阿萨姆语、喀什米尔语、信德语、尼泊尔语、梵语、曼尼普尔语等,另外登记的还有超过1,600种语言。

品牌名称释义 印度 印度-概述,印度-名称释义

宗教

印度也是一个宗教色彩非常浓厚的国家,是众多宗教的发源地,几乎能在印度找到世界上所有的宗教,被称为“宗教博物馆”。全印度约有80.5%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其他的主要宗教团体还有伊斯兰教(13.4%)、锡克教(1.9%)、耆那教,又因早期叙利亚基督教的传入和近现代受到英国殖民统治,基督教(2.3%)盛行。佛教起源于印度,如今在印度的影响力比较小,占总人口的5%,但佛教的传播对印度周边的国家却有相当大的影响。

印度人根据《吠陀经》将人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各种姓之间不能通婚,身分、职业世袭,另外还有不可接触的贱民――旃陀罗。

传媒

印度主要的新闻机构和通讯社有:新闻发布署、印度报业托拉斯(印度最大的通讯社)、印度联合新闻社(第二大通讯社)。印度报业绝大部分为私人和财团所有,官方没有报刊。报刊中,最大的三家日报依次为《印度时报》、《马拉亚拉姆娱乐报》和《古吉拉特新闻》。主要印地文报纸有《印度斯坦报》等;主要英文报纸有《印度教徒报》、《印度快报》等。印度主要的电视台有国营的全印电视台和私营的新德里电视台等。广播电台主要有国营的全印广播电台。

电影


印度宝莱坞印度是重要的电影出产地区。印度的电影产量是世界之冠,每年生产1000部电影,是好莱坞的4倍,主要应付国内庞大的需求。印度同时是世界上电影观众最多的国家,每天进出影院的观众达1400万人之多。印度电影在住有大量印度移民的国家也很受欢迎。

由于印度是个喜好音乐和舞蹈的民族,所以在印度电影中经常可以看到歌舞元素,于是歌舞片与爱情片成为印度最有特色的电影类型,如2000年的《真爱永存》和2002年的《胭脂泪》(Devdas)等都是最杰出的代表。近年来印度不仅在不断学习和模仿美国电影,如现代动作片《遁天神盗》系列都获得了很好的票房;而且在类型开拓上更是有目共睹,如2007年体育题材的励志片《加油印度!》,2009年批判落后教育思维和模式并着重展现友情的《三傻大闹宝莱坞》等都带给观众以强烈的印象和感染。印度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不同语言的族群对母语的电影有很殷切的需求,造就了电影业的发展,尤以孟买(旧称Bombay)为基地的印度语电影业发展最为成熟,被誉为宝莱坞(取自Bombay与好莱坞Hollywood)。所以印度语的电影产量和票房数字均最大。很多在印度其他地区成名的电影工作者都会到宝莱坞寻找机会。不同地区的电影会互相模仿,所以同一套电影可能会有不同语言的版本。

著名男影星有沙・鲁克・罕,李提克・罗山,阿米尔・汗和阿米塔布・巴沙坎,女影星有艾西维娅・莱伊,玛都丽・荻西特,卡约儿,拉妮・穆科吉,诗丽黛玮・阿雅潘等。

印度电影观众奖是印度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电影奖项,由杂志《印度电影观众》举办,广大观众参与投票,始于1953年,每年评选一次。

印度母语_印度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印度

印度地处北半球,位于北纬8°24′~37°36′、东经68°7′~97°25′之间。印度是南亚地区最大的国家,面积为298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7位。

地形

从喜马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岳地区,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东西两侧的海岸平原。平原约占总面积的40%,山地只占25%,高原占13,但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过1000米。低矮平缓的地形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不仅交通方便,而且在热带季风气候及适宜农业生产的冲积土和热带黑土等肥沃土壤条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农业利用,农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气候

印度全境炎热,大部分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而印度西部的塔尔沙漠则是热带沙漠气候。夏天时有较明显的季风,冬天则较无明显的季风。印度气候分为雨季(6~10月)与旱季(3~5月)以及凉季(11~次年2月),冬天时受喜马拉雅山脉屏障影响,较无寒流或冷高压南下影响印度。

资源

印度矿产资源丰富,铝土储量和煤产量均占世界第五位,云母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60%。截至1996年底,印度主要资源可采储量估计为:煤463.89亿吨(不含焦煤),铁矿石97.54亿吨,铝土22.53亿吨,铬铁矿1.24亿吨,锰矿石6550万吨,锌589万吨,铜352万吨,铅136万吨,石灰石684.77亿吨,磷酸盐8100万吨,黄金86吨,石油8.96亿吨,天然气6970亿立方米。此外,还有云母、石膏、钻石及钛、钍、铀等矿藏。森林复盖率为21.9%。

印度母语_印度 -行政区划

区划

印度行政区划中的一级行政区域包括有28个邦(省)、6个联邦属地及1个国家首都辖区。每一个邦都有各自的民选政府,而联邦属地及国家首都辖区则由联合政府指派政务官管理。此外,虽然印度在南极洲并没有拥有土地,但在当地亦建有二个科学基地:Dakshin Gangotri及Maitri基地。

印度28个邦名列表安得拉邦阿鲁纳恰尔邦阿萨姆邦比哈尔邦恰蒂斯加尔邦果阿邦特里普拉邦曼尼普尔邦喜马偕尔邦梅加拉亚邦喀拉拉邦古吉拉特邦贾坎德邦北安查尔邦旁遮普邦卡纳塔克邦米佐拉姆邦奥里萨邦哈里亚纳邦锡金邦泰米尔纳德邦拉贾斯坦邦马哈拉施特拉邦那加兰邦中央邦查谟-克什米尔邦北方邦西孟加拉邦

首都

印度首都为新德里(New Delhi),连同德里人口共1675.3万(2011年)。德里位于印度恒河支流亚穆纳河(又译朱木拿河)畔,为中央直辖区,包括新、老德里和郊区乡村在内,面积1485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446.3平方千米),是全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铁路、航空枢纽。

印度母语_印度 -人口民族


印度妇女人口

印度的人口为12.15亿人(2012年),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二人口大国,人口数世界排名第二。其中男性人口6.237亿,女性人口5.865亿。根据普查结果,过去十年,印度人口增长率为1.764%,较2001年人口普查时的2.115%出现明显下降。普查结果还显示,印度目前拥有自独立以来的最低儿童性别比例,即男女比例为1000:914。

人种

关于人种的划分,历来聚说纷纭。受到学术界普遍公认的划分方法,是由B.s.古哈于1935年提出来的。他将印度的种族划分为五个主要类型:尼格罗人(the Negroids)、原始澳大利亚人(the Proto-Austroloids)、地中海人(the Mediterraneans)、迪纳拉人(the Alpoinarics)以及印度土著人。

民族

印度斯坦族(HINDUSTANI)

该族占印度总人口的46.3%,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邦、中央邦、哈利亚纳邦、比哈尔邦和拉贾斯坦邦等地。多数人信奉印度教,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和耆那教等。大部分操印地语,少数人说乌尔都语。主要以务农为业。

泰卢固族(TELUGU)

该族占印度总人口的8.6%,又称安得拉族。主要分布在安得拉邦。大多信仰印度教,其次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安得拉人嗜吃辣椒,喜欢喝茶。

孟加拉族(BENGALI)

该族占印度总人口的7.7%,主要分布在西孟加拉邦、比哈尔邦和奥里萨邦等,操孟加拉语,大多数人信印度教。主要从事农业。

马拉地族(MARATI)

该族占印度总人口的7.6%,主要分布在马哈拉施特拉邦。主要信奉印度教和佛教。马拉地人喜欢摔跤,还善于打板球、曲棍球和羽毛球。

古吉拉特族 (GUJARATHI)

该族占印度总人口的4.6%,主要分布在古吉拉特邦。操古吉拉特语,多数人信仰印度教,少数人信伊斯兰教和耆那教。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较发达。

加拿达族 (KANNADA)

占印人口3.87%, 说加拿达语,分布在卡纳塔卡邦。

马拉亚拉姆族 (MALAYALAM)

占印人口3.59%,说马拉亚拉姆语,分布在喀拉拉邦。

旁遮普族 (PUNJABI)

该族占印度总人口的2.3%,主要分布在印度旁遮普邦,大部分人操旁遮普语,少数操印地语和乌尔都语。信奉锡克教和印度教。多数人从事农业,少数人从事畜牧业和手工业。旁遮普人能歌善舞。

阿萨姆族 (ASSAMESE)

主要分布在印度的阿萨姆邦,操阿萨姆语。信奉湿婆神。多从事农业、畜牧业。以大米为主食,尤其喜欢喝茶。

奥里萨族 (ORISSAI)

主要分布在奥里萨邦。奥里萨人主要信奉印度教,奥里萨一向被誉为印度教之乡,素有印度教圣地之称。奥里萨人以米饭为主食,衣着简单朴素。

印度母语_印度 -政治

政体


印度加尔各答麦丹广场

印度是一个西方资本主义联邦制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但其职责是象征性的,实权由总理掌握。国家的总统及副总统任期5年,由一个特设的选举机构间接选举产生。总统职位因去世、辞职或罢免等原因而出缺,印度宪法第65条规定由副总统代行总统职务。当新总统被选出及就职后,副总统恢复原有职务。总统如果因疾病或其它原因不能履行职务时,由副总统暂时代理总统职能直至总统返回办公。

行政权力由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即印度的内阁)行使。议会多数党向总统提名总理人选,由总统任命总理。然后再由总理向总统提名副总理及其他内阁成员。印度国务院设国务卿一名、国务委员若干名。不设副国务卿。

宪法

宪法于1950年1月26日生效。宣称印度为联邦制国家,是主权的、世俗的、社会主义的民主共和国。采取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公民不分种族、性别、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点,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的统帅,由联邦议会及邦议会组成选举团选出,每届任期五年。总统依照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的建议行使职权。

议会

印度的立法权归议会所有。议会分为上下两院。上院称为联邦院,下院称为人民院。

联邦院议员不超过250人,其中,议长由共和国副总统担任,有12人由总统指定,其他由各邦议会选举产生。联邦院不能提前解散,每年改选13的议员。

人民院有议员545人,其中,530人由各邦选民直接选举,13人由中央直辖区选出,有2人由总统指定。人民院可以提出解散,议员任期5年。

政府


印度总统普拉纳布・慕克吉

行政机构由总统、总理和各部部长组成。总统由上下两院和各邦议会的选举团选出。总统名义上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统帅,但没有实权。印度现任总统为普拉纳布・慕克吉。总理领导的部长会议掌握实权。总理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各部部长由总理提名,总统委任。

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权力机关,有权解释宪法、审理中央政府与各邦之间的争议问题等。各邦设有高等法院,县设有县法院。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委任。总检察长由总统任命,其主要职责是就执法事项向政府提供咨询和建议,完成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检察权,对宪法和法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等。

政党

(1)印度国民大会党(英迪拉・甘地派)(The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Indira Gandhi〕):简称国大党(英)。国大党(英)是印度最大的资产阶级政党。据称有初级党员3000万,积极党员150万。1885年12月成立,领导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印度独立的斗争。印独立后长期执政,1969年和1978年两次分裂。1978年英・甘地组建新党,改用现名。

(2)印度人民党(Bharatiya Janata Party):1980年4月成立,其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印度人民同盟。自称有350万党员,是印度第二大资产阶级政党。

(3)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Communist Party of India〔Marxist〕):简称印共(马)。1964年以孙达拉雅和南布迪里巴德为代表的一派从印度共产党分出后组成。发展较快,党员增至70万,是印度最大的左翼政党。在西孟加拉邦长期执政。现任总书记哈・辛・苏吉特(H.S.Surjeet)。

(4)印度共产党(Communist Party of India):成立于1920年。有党员54万。1964年分裂,以党主席什・阿・丹吉为首的一派仍沿用印共名称。1981年4月,丹吉因支持英・甘地与党内发生分歧而被开除出党,该党再次分裂。现任总书记A・B・巴尔丹(A・B・Bardan)。

(5)泰卢固之乡党(Telugu Desam Party):安得拉邦地方政党。是印度政坛的一支重要力量,1999年大选成为全国最大的地方政党。在安得拉邦执政,党主席、邦首席部长钱・奈杜(Narra Chandrababu Naidu)以重视信息技术着称。

政要

总统普拉纳布・慕克吉(Pranab Mukherjee)。1935年12月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印度国大党成员。先后出任航运、运输、税收、金融等部门国务部长,以及财政部长、外交部长、国防部长等职务。2012年7月22日当选总统,7月25日就任。

印度副总统兼联邦院议长穆罕默德・哈米德・安萨里(Mohammad Hamid Ansari)。1937年4月1日出生。2007年8月10日被选为印度副总统,8月11日就职,2012年8月7日连任副总统。

总理莫迪。北京时间2014年5月16日,印度人民院(议会下院)选举投票结果揭晓,印度人民党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在543个议席中夺得334席,获得压倒多数。国大党领导的团结进步联盟获63席,其他党派146席。国大党发言人承认选举失败。印度人民党总理候选人莫迪成为下一任总理。

印度议会人民院首位女议长梅拉・库马尔,2009年6月出任。

印度母语_印度 -外交

外交政策

印度为不结盟运动创始国之一,历届政府均强调不结盟是其外交政策的基础,力争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冷战结束后,印政府调整了过去长期奉行的倾向苏联的大国平衡政策,推行全方位务实外交。印度也是金砖国家集团成员之一。2015年7月7日,印度将加入上合组织。

对外关系


印度中印关系

2002年,中国同印度的关系进一步改善和发展。1月13~18日 应印总理瓦杰帕伊邀请,国务院总理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20103/55909.html

更多阅读

用故事产生共鸣 pdf 你的品牌名称能与消费者产生共鸣吗?

  企业营销开始的几个步骤非常重要,第一步是创意产品名称,以便为自己的新产品创造一个全新的有吸引力的品类,独享这个品类带来的市场效益;其次是市场位移策略,就是为自己的新产品创造一个有强大竞争力,同时又能吸引更多消费者的新市场;

数据透视表 名称后2 从品牌名称中透视品牌文化(2)

这些名称属于“命名无德”,不会给企业带来什么运气,最终必将遭到消费者乃至整个社会的唾弃。品牌名称要体现优秀的文化和文化中的精华。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如果“择其善者”而融入品牌之中,必将大大提升品牌的亲和力和美誉度,受到

声明:《品牌名称释义 印度 印度-概述,印度-名称释义》为网友初衷未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