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的基本史实 夏商文学 夏商文学-基本介绍,夏商文学-文学形态

夏商文学是指中国先秦时期夏、商两代的文学。具体时期指中国脱离原始社会,建立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开始到商朝结束这一段时间。夏商文学是中国文化发生和初创的时期,属于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夏商文学尚未从当时浑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出来,文学的特征与这时特殊的文化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夏商文学夏商文学是指中国先秦时期夏、商两代的文学。具体时期指中国脱离原始社会,建立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开始到商朝结束这一段时间。夏商文学是中国文化发生和初创的时期,属于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夏商文学尚未从当时浑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出来,文学的特征与这时特殊的文化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夏商_夏商文学 -基本介绍

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一直上溯到文学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原始的神话传说和歌谣,在人们口头代代流传,经过漫长的时间,才用文字记下一鳞半爪。由于时间久远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这些远古歌谣和神话,称之为传说时期的文学。


殷墟遗址

文字产生以后即夏商时代,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夏商时代甲骨文和金文的产生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意义,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出现了一些较长的钟鼎铭文,这表明具有文学因素的文本出现了。从此,文学的各种形式在语言文字的不断成熟过程中分途发展。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这在中国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是中国诗歌发生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

夏商_夏商文学 -文学形态

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的夏商文学,并非纯文学。夏商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的形态。夏商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史学和哲学著作也富有文学意味。春秋时期楚国的观射父所说巫、祝、宗等职务,其职责范围还难以分清,巫和祝都兼有史的职事,显示了巫史不分的状况。


巫史舞乐文化

根据《尚书・洪范》,可以知道商代已形成了“五行”思想体系,编定于周初的《易》卦爻辞,已经具备了“阴阳”的观念。殷周之际,中国文化经历了革命性的变化,萌芽于商代的“德”的观念,在周代得以发展,形成了敬德保民的思想。

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政治叙事诗,再演进到言志抒情诗。宗教颂赞祷祝诗如甲骨卜辞中的韵文、《易》卦爻辞、钟鼎铭文中的韵语等;政治叙事诗如大雅的大部分、小雅的小部分以及颂等;言志抒情诗如小雅的大部分和国风的全部。这些诗歌或追念先祖,或美刺时政,或吟咏性情,奠定了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

夏商_夏商文学 -文学流变

夏商文学开始了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的嬗变。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断变化。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巫觋在商代具有重要的地位,远比在周代的地位高。他们理所当然地也是文学的创造者。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说:“夏商二代文化略同。《洪范》九畴,帝所以锡禹者,而箕子传之矣。夏之季世,若胤甲,若孔甲,若履癸,始以日为名,而殷人承之矣。”(《观堂集林》卷十)贯通夏商文化的不仅是某些相同的制度,最主要的是贯穿于这些制度背后的意识形态,都是以原始宗教为主的。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而夏商文学是与此时的原始宗教紧密联系的。


易卦爻辞

传说南音起于涂山氏所咏《候人歌》,东音起于夏孔甲的《破斧歌》。可以相信,夏商时代已有较为完整的诗歌出现。如《楚辞》中一再提及的夏启时的《九歌》,当是夏代流传下来的歌谣。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九歌》是夏启得自于“天”的,可以想见,古《九歌》与夏时的祭天活动有关,它应该是祭祀歌谣。商代的诗歌如《诗经・商颂》五篇,是自商流传至周的,这些诗歌颂咏祖先,歌舞娱神,都是用于祭祀的。它们在述功和颂圣方面,很近于周之二《雅》,有较高的表现技巧。商代韵文还包括《周易》中某些卦爻辞,这些卦爻辞多采用谣谚的形式,若舍去其中的“占断辞”,便是简短古朴的诗歌。诗歌内容或怨上刺世、申诉痛苦,或抒发爱情、歌咏劳动,运用象征、比兴、白描、叠咏等手法,用韵参差错落,灵活多样,显示了在国古代诗歌萌芽状态的特点。

巫史文化的昌盛,同时也促进了散文的发展。《尚书》所录《禹贡》和《甘誓》两篇,据说是夏代的遗文。《禹贡》列有九州,这种地理观念夏人不可能有,可以推断是周人补充进去的。《甘誓》记载夏启伐有扈事,文字简质,文义简单亦是后人所追记。商代出现了完整的散文作品,其代表为《商书》。其中《盘庚》是可信的殷人作品,记录盘康迁都于殷时发表的训辞,文字古奥。《商书》中另外四篇经过后人的润饰,已不是本来面貌。这些文章说明,巫史在政治、历史等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大。

夏商_夏商文学 -甲骨卜辞

在中国已发现的可以辨识的古代文字资料里,殷墟甲骨卜辞是年代最早的一批,从这批资料来看,当时汉字已经成熟,书面语言的应用也已达到一定水平。较长的卜辞,一条有90余字,例如《殷墟书契菁华》第三、第五页所著录的刻在一块大牛胛骨正反面上的一条癸未日卜辞,补足缺文后有93字。在甲骨上偶尔还能看到篇幅更长的非卜辞的记载。


甲骨卜辞

例如在殷墟发现的一块残骨版上,刻有关于某次战争战绩的记事残文(《殷墟卜辞综述》图版16,甲骨学者或称为“小臣墙刻辞”)。据现存文字推算,原文的字数当超过100字。甲骨卜辞的语言,一般很精练。例如有一条卜辞说:“辛未卜争贞(‘争’是管贞卜的人的名字):妇好其比伐巴方,王自东探伐,戎(陷)于妇好立(位)?”(《殷墟文字乙编》),意思是:让妇好和某某一起去征伐巴方,而王则亲自从东方深入进击巴方,敌人会陷入妇好的埋伏吗?这20个字所包含的意思相当丰富,而且表达得颇为清楚。

甲骨卜辞在商代并不是主要的文字记录,当时已经有用竹木简编成的典册,只是没有能保存下来,所以商代人在使用书面语言方面实际上已经达到的水平,无论在文字的篇幅上,或是在记叙事实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上,无疑都会高于甲骨卜辞的水平。

夏商西周的基本史实 夏商文学 夏商文学-基本介绍,夏商文学-文学形态

夏商_夏商文学 -铜器铭文

现今所见的最早的铜器铭文属于商代。有铭文的商代铜器,几乎都作于盘庚迁殷以后;年代可能更早的,只发现了两三件。商代铜器上的铭文大都很简单,一般只有1至5、6个字。很多商代铜器仅记作器者之名(往往用族名而不用私名),正合乎“铭者,自名也”(《礼记?祭统》)的古义。在记作器者之名的同时,又记所纪念的先人庙号的(如“鱼、父乙”“戈、祖己”);或是仅记先人庙号的,也很常见。


铜器

到商代晚期出现了一些较长的铭文,内容多数是说王或某个地位较高的人由于某事而赏赐该铜器的主人,器主因此作某先人的祭器以为纪念。已发现的商代铜器铭文,篇幅没有超过50字的,超过40字的有我鼎(《三代吉金文存》4?21)、四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20103/57401.html

更多阅读

Web Portal的基本认证过程 portal web 认证

Web Portal的基本认证过程——简介Portal认证方式具有:不需要安装认证客户端, 减少客户端的维护工作量、;便于运营,可以在Portal页面上开展业务拓展、 技术成熟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运营商、学校等网络。 目前在公共场合也有很多的WIF

vga信号放大器的基本原理 wifi信号放大器的原理

vga信号放大器的基本原理2011年05月15日vga信号放大器的基本原理VGA信号传输是最近的视频信号传输的热门,各种不同的传输方式引发很多工程商的关注,各种不同的宣传也模糊了工程商的正常判断,作为双绞线传输的生产商,就VGA传输的发展及原

声明:《夏商西周的基本史实 夏商文学 夏商文学-基本介绍,夏商文学-文学形态》为网友小情绪零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