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涂县环境保护局 当涂县 当涂县-历史,当涂县-?地理环境

当涂县环境保护局 当涂县 当涂县-历史,当涂县-?地理环境

当涂县位于安徽东部,长江下游南岸,地处长三角经济圈与皖江城市带交汇处,介于马鞍山和芜湖之间,是安徽省重要的沿江沿边县、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全县总面积1002平方公里,下辖8镇3乡和三个省级开发区。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地区等称号。2005年位列安徽省十强县之首,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十三年位列安徽省之首。当涂是安徽免征农业税第一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安徽首座国家卫生县城、安徽省创建文明县城工作先进县、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安徽省首届投资环境十佳县、浙商最具投资潜力城市,连续多次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县。当涂民歌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当涂县_当涂县 -历史


当涂县

隋开皇九年(589),省丹阳郡置蒋州;废淮南郡,并襄垣、于湖、繁昌及西乡4县更置当涂,徙县治姑孰,属蒋州,自是姑孰之当涂县始定;又并侨置当涂、浚遒等县置宣城县,属宣州。十一年(591),废丹阳县,以其地及溧阳县一部置溧水县,隶蒋州。大业三年(607),复改蒋州为丹阳郡,辖当涂、江宁、溧水3县。

唐武德元年(618),当涂县改属宣州。三年(620),复丹阳县,属扬州。贞观元年(627),设江南道,宣州属之;后又废丹阳县,以其地入当涂,为属镇。开元二十一年(733),江南道分设东、西两道,宣州属江南西道。干元元年(758),割宣州之当涂县属升州。上元二年(761),复归宣州。大顺元年(890),合宣、歙2州为宁国军,当涂改属升州。天佑四年(907),割当涂县南境5乡、宣城西境2乡立芜湖县,隶宣州。

五代吴武义二年(920),改升州为江宁府,领10县,当涂县属之。南唐升元元年(937),改当涂县为建平军,保大末年又改作雄远军。

宋开宝八年(975),改雄远军为平南军。太平兴国二年(977),升平南军为太平州,立当涂为附郭,隶建康府路。三年,割宣州之芜湖、繁昌2县属太平州。至道间(995~997),改属江南路。天圣八年(1030),分江南路为东、西2路,属江南东路。南宋时州县如故。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太平州为太平路,隶江浙行中书省,县如故。元贞元年(1295),太平路隶江东建康道。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自采石渡江取太平路,改路为府。

明洪武四年(1371),以太平府直隶京师。永乐十八年(1420),改京师为南京,称南直隶,府县隶属如故。

清顺治二年(1645),改南直隶为江南省,设江南布政使司,太平府属之。十八年,分设江南左、右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司治江宁,太平府属之。康熙六年(1667),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二省,改江南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仍治江宁,太平府属之。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使司移治安庆,府县均未变。

民国元年(1912),废太平府,当涂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6月设芜湖道,当涂县属之。民国17年8月道废,复直属安徽省。民国21年10月,划属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6年12月,日军侵占当涂,县政瘫痪。翌年10月,于县境大官圩恢复县政,属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9年8月,县政府寄驻宣城县沈村,改属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1年8月,新四军在横山地区组建当涂、江宁、溧水三县行政委员会,翌年冬改为横山县。民国34年9月,县政府迁回县城。同年11月,新四军北撤,横山县废。


当涂夜景

1949年4月,当涂解放。8月,析当涂县城置当涂市,县、市同属皖南行署芜当专区,专署驻当涂市。1950年5月,撤当涂市入当涂县,为第一区。不久,芜当专区撤销,当涂县改属宣城专区。1952年2月,划属芜湖专区。1971年3月,芜湖专区更名芜湖地区,县隶属关系不变。1980年1月,芜湖地区行政公署更名宣城地区行政公署,驻地由芜湖迁宣城,当涂县属之。1983年7月,大桥公社全部划归芜湖市,当涂改为马鞍山市属县。

当涂县_当涂县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当涂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安徽段东岸,介于东经118°21′38″~118°52′44″与北纬31°17′26″~31°36′05″之间。东临江苏省溧水区、高淳区,西濒长江与和县隔江对望,南接芜湖市、芜湖县、宣城宣州区,北连马鞍山市及江苏省江宁区。县城距马鞍山市区15公里、芜湖市区30公里,距南京市区75公里,距省会合肥约170公里,距上海270公里,距首都北京约1240公里。

气候

当涂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季风明显、无霜期长等气候特点。冬、夏季长,春、秋季短。冬、夏温差较显着。冬季受西伯利亚高压气团影响,盛行北风和西北风;夏季受太平洋副高压气团影响,盛行东风和东南风。初夏,冷、暖气团交锋频繁形成降水集中的梅雨期。由于冷暖气团活动路线和力量对比变率较大,造成年际降水变化不一,导致洪涝、干旱灾害发生。

四季划分以候平均气温小于10°C为冬季,大于22°C为夏季,界于10°C-22°C为春、秋季。一年之中春、秋季短,各约2个月,春略长于秋;夏、冬季长,各约4个月,夏较长于冬。春、夏、秋、冬起讫日和持续天数分别为;春季3月16日~5月25日,计71天;夏季5月26日~9月20日,计118天;秋季9月21日~11月20日,计61天;冬季11月21日~3月15日,计115天。

当涂县_当涂县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96年,当涂县面积1699平方千米,人口约65.8万人。辖10个镇、15个乡:城关镇、黄池镇、乌溪镇、丹阳镇、博望镇、银塘镇、薛津镇、护河镇、新市镇、龙山桥镇、马桥乡、新丰乡、太白乡、湖阳乡、大陇乡、新博乡、新桥乡、年陡乡、查湾乡、江心乡、黄山乡、围屏乡、塘南乡、亭头乡、石桥乡。县政府驻城关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629340人,其中(14个镇、11个乡):城关镇68982人,黄池镇20645人,乌溪镇23261人,马桥镇19026人,石桥镇24981人,塘南镇30466人,护河镇30603人,薛津镇26578人,丹阳镇25836人,新市镇33492人,博望镇47140人,新博镇32947人,龙山桥镇17703人,银塘镇11922人,亭头乡27317人,大陇乡16107人,新丰乡11972人,太白乡12035人,围屏乡18579人,新桥乡29228人,年姥乡14025人,查湾乡18438人,湖阳乡26867人,江心乡24342人,黄山乡16848。

2004年1月,当涂县原15个镇和10个乡,调整后为11个镇和4个乡:一、撤销11个镇和8个乡,新建7个镇和2个乡。将原城关镇、围屏乡整建制和黄山乡的黄山、竹山、五联、章塘村以及原新桥乡的莲云、金塔、宝塔村合并,设立姑孰镇;将原黄池镇、亭头乡整建制合并,设立黄池镇;将原石桥镇、马桥镇整建制合并,设立石桥镇;将原丹阳镇、薛津镇整建制合并,设立丹阳镇;将原博望镇、新博镇整建制合并,设立博望镇;将原龙山桥镇、太白乡整建制和新桥乡的灯塔、涂山、永兴、花元、程桥、安民、宁西、宁兴、秦河、塔桥、长沟、新桥村及其金涂居委会合并,设立太白镇;将原银塘镇整建制和黄山乡的金山、卸巷、宝庆、石船、陈家村合并,设立银塘镇;将原大陇乡、新丰乡整建制合并,设立大陇乡;将原年陡乡、查湾乡整建制合并,设立年陡乡。二、保留塘南、新市、护河、乌溪4镇和江心、湖阳2乡。同年,将当涂县的银塘镇划入马鞍山市雨山区。2004年底,当涂县辖10个镇、4个乡。

2010年9月,撤销年陡乡,设立年陡镇。至此,全县辖11个镇、3个乡:姑孰镇、黄池镇、乌溪镇、石桥镇、塘南镇、护河镇、太白镇、丹阳镇、博望镇、新市镇、年陡镇、大陇乡、江心乡、湖阳乡。其中,丹阳镇、博望镇、新市镇委托市博望新区管理。

2012年9月,设立马鞍山市博望区。将当涂县的博望镇、丹阳镇、新市镇划归博望区管辖,以博望镇、丹阳镇、新市镇的行政区域为博望区的行政区域。

调整后,当涂县辖8个镇、3个乡:姑孰镇、黄池镇、乌溪镇、石桥镇、塘南镇、护河镇、太白镇、年陡镇、大陇乡、江心乡、湖阳乡。

2014年1月,湖阳乡撤乡建镇。

区划详情

截至2014年,当涂县辖9个镇(姑孰镇、黄池镇、乌溪镇、石桥镇、塘南镇、护河镇、湖阳镇、太白镇、年陡镇),2个乡(大陇乡、江心乡),3个省级开发园区(当涂经济开发区、青山河高新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马鞍山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

当涂县_当涂县 -人口

截至2009年,全县年末总人口65.0万人,其中男性33.7万人,女性31.3万人。全年出生5891人,死亡4304人。全县人口出生率8.26‰,人口死亡率为4.66‰,人口自然增长率3.6‰。

当涂县_当涂县 -经济

综述


当涂县

2007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89.79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81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45.07亿元,增长28.5%,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39.96亿元、建筑业增加值5.1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7%和27.0%;第三产业增加值25.91亿元,增长13.4%,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及其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4.30、5.19、0.61、1.12、2.61和12.08亿元,分别增长13.3%、11.3%、7.5%、12.9%、6.2%和16.4%。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837元,折合2017美元,首次突破2000美元大关。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3:47:30调整为21:50:29。二次产业比例首次超过50%,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格局已经形成。


当涂县

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大关,达125.0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一产增加值21.6亿元,比上年增长6.3%;二产增加值73.5亿元,比上年增长29.7%,其中,工业增加值66.0亿元、建筑业增加值7.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8%和29.2%;三产增加值29.9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4.9、6.2、0.7、1.4、3.1和13.6亿元,分别增长8.8%、12.8%、14.5%、18.5%、5.2%和10.8%

。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9226元,折合2786美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21:50:29调整为17:59:24。二三产业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149.2亿元,增长18.4%。其中:一产增加值22.7亿元,增长5.1%;二产增加值91.7亿元,增长25.4%,其中工业增加值80.9亿元、建筑业增加值10.8亿元,分别增长25.1%和27.6%;三产增加值34.8亿元,增长13.3%。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963元(折合3362美元),比上年增加3737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17:59:24调整为15:61:24。二三产业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9.4亿元,是五年前的3.3倍,位居全省第4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22.1亿元,是五年前的4.2倍,位居全省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实现231.8亿元,是五年前的7倍,位居全省第1位。

工业


当涂县

建国前,当涂县工业薄弱,矿产资源较丰富。民国23年(1934)全县城乡有厂坊60家,其中电灯厂1家、碾米厂3家、钮扣厂2家、烛皂厂3家、机面厂3家、砻坊31家、油坊8家、茧厂5家、砖瓦窑3家。另外,还有一些零散的铁木业、铜锡业和鱼网业,均系小手工业。各业资本共计9万余元,年总营业额32万余元。民国13~18年,蚕茧业最盛,有缫丝厂28家,年产干茧4000~5000担,产值在100万元以上。此后由于兵荒马乱,茧价低落,茧厂多数倒闭。矿产以铁矿为着,民国年间开采的矿区有大凹山、小凹山、东山、南山、小姑山、萝卜山,开采总面积1873亩。

1949年,全县共有私营工业企业113个,为铁木业、棉布业、酿造业、榨油、印刷等门类,均属手工业,年产值602万元。1950年,城关粮油饲料加工厂开工,是全县首家全民所有制企业。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相继建成包括食品、酱品、酿酒、榨油、砖窑、织布、雨具、童车、车辆配件、皮件等15家工厂,其中全民企业5家,集体企业10家。同时将全县手工业组成各种行业的生产合作社74个。1957年,全县完成工业产值1326万元,是1949年的2.2倍。1958年,办起了矿山、钢铁、机械、农药、化肥、化工、塑料等工厂,职工人数增至14460人。生产的产品由过去铁木制农具等十几种发展到生铁、农药、合成氨、水泵、饲料粉碎机、脱粒机、塑料薄膜等100多种。次年,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到136家,其中全民企业56家、集体企业80家,年产值4805万元,是1957年的3.62倍,重工业的比重,由1950年的1.6%上升到4%。

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县停办部分厂家,工业企业总数减少到104个,全民企业减少到24家,钢铁厂、肉联厂、化肥厂先后下马。经过3年生产结构调整,挖企业内部潜力,抓资金合理流向,1966年工业产值为2853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级管理机构瘫痪,规章制度废弛,生产受到挫伤。1968年完成工业产值2259万元,比1966年减少594万元。

自70年代后期起,实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推进技术进步,全县工业发展较快。至1980年,全县工业企业增加到221个,其中全民企业41个,集体企业180个,年总产值1.24亿元,比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增长11.71%。1985年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工业总产值2.99亿元,比1980年增长1.41倍。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为51∶49,从此当涂县由原来的农业县转变为工业农业县。此后,产值逐年上升,1986年为4.16亿元,1987年为5.72亿元,1988年为6.94亿元,1989年为7.48亿元。年产值达到1000~1500万元的企业有3家,500~1000万元的企业有4家,100~500万元的企业有17家。工业产品有数百种,LSG系列锅炉、“天鹅牌”童车、丝绸被面、羽毛扇等成为名、特、优产品。出口创汇产品,由原来的冷冻鲜肉发展到纺织、皮革、塑料制品等20多种。1989年,全县及乡以上工业企业为367家,其中全民企业35家,集体企业332家。固定资产原值1.76亿元。工业结构分为冶金、机械、化工、纺织、建材、食品、采矿、轻工8大类、30个工业行业,为进一步发展全县工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农业


工业园区

建国前,农业生产条件差,作物产量普遍较低。丰收年景水稻亩产在3石5斗左右(1石合60公斤、1斗为6公斤),小麦1~2石上下,大豆4~5斗之间。民国22年(1933),全县水稻总产量为342万石,小麦12.7万石,大麦7.4万石,大豆9.7万石。

建国后,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粮食生产总的情况呈逐年上升趋势。1949年,因遭受水灾,全县粮食总产量只有4927万公斤,平均亩产为48公斤。1950~1957年,粮食产量一般在1.35~1.5亿公斤左右。其中出现过3次较高的产量,即1953年1.56亿公斤,1955年1.73亿公斤,1957年1.51亿公斤。1958~1962年,由于受“共产风”及三年自然灾害影响,粮食产量连年下降,最低的1962年只有0.84亿公斤。1963年开始,粮食产量逐年稳步提高。1966年,因扩种双季稻,提高了复种指数,粮食总产量达到2.34亿公斤。1972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为2.8亿公斤。1989年,全县粮食总产3.66亿公斤,平均亩产为321公斤,农业人口人均生产粮食665公斤。

当涂县_当涂县 -特产

当涂布锦画


当涂布锦画

当涂布锦画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特许产品,并荣获世博产品“最佳创新奖”,被誉为“画报上的动漫”。本幅画作当涂县经典历史文化主题“三塔两浮桥”-作者周世华被邀请在世博会上现场创作表演。

黄池酱菜

黄池酱菜产自当涂县黄池镇,当地丰富新鲜的物产加上百姓由来已久的酱菜制作习俗使得黄池所产的酱菜远近闻名,在华东地区拥有广阔的消费人群。这里的酱菜用料新鲜,工艺考究,口味独特,是佐餐佳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盛行于这一带的香菜,它是用经过晾晒的白菜丝配以辣椒粉、芝麻及多种香料混合腌制而成,放在坛中经年不坏,吃的时候,盛在小碟里,淋上麻油,一嚼便觉醇香厚味,微辣中鲜味儿直透舌根,另人不忍卒咽。是小酌品茗时的绝配。

红心鸭蛋

石臼湖红心咸鸭蛋,是湖阳禽工贸有限公司“石臼湖”牌系列产品之一。石臼湖水域宽广,无公害,无污染源,夏涨冬落,贯注长江。水质明净清澈,微甜呈中性;水草丰美,鱼、虾、螺、蚯蚓众多……自由放养的湖阳麻鸭,以此天然水生物为食,得其养份精华,故蛋心自然鲜红,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石臼湖红心咸鸭蛋采用百年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经八道工序精制而成,风味独特,爽口开胃,营养极为丰富,是百姓餐桌、工作快餐、喜庆宴席、馈增亲友之美味佳品。

当涂螃蟹

学名:中华绒螯蟹

产地:马鞍山当涂县

特点:当涂河蟹个大肉厚,营养丰富,是水产珍品。

攻略:金秋时节的河蟹蟹黄丰满、肉质鲜美,是品尝的

太平府铜壶

当涂县制作紫铜壶起始于唐中期。元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自采石渡江取太平路(当涂),改太平路为太平府后,当涂紫铜壶即冠以“太平府”三字,称“太平府铜壶”。“太平府铜壶”历史久远,种类较多,其中尤以“火烧心”为极品。制作工艺为手工制作,制作工具为大小铁锤、铁砧、剪刀等。“太平府铜壶”工艺独特,将七、八厘米厚的铜板凭千锤万锤打成不足0.3厘米厚的薄铜片,轻、重都要求十分严格。根据图样裁剪、成型,一丝不苟,烧焊、抛光都非常精彩。“太平府铜壶”既可制成容量达百公斤以上的特大件,也可制成玩于股掌之间的袖珍型,规格和造型可随心所欲。

当涂县_当涂县 -交通


区域图

当涂县位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经济圈的顶端,是南京都市圈与安徽经济最有活力的“合芜马”皖江城市带的交点,交通四通八达,80公里半径内6座长江大桥横跨,其中马鞍山长江大桥就在当涂境内,沪铜铁路、皖赣铁路、205国道、314省道及宁芜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宁安城际轻轨贯穿县境,规划中的马鞍山轨道交通1号线也通往当涂。长江主干道在当涂境内有19公里,其支流姑溪河、青山河常年通航。当涂县具有通江达海的天然优势,在以县城为核心的40公里半径内建有大型货运码头2座,并有两座大型机场,为当涂县发展对外贸易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县城所在地姑孰镇距芜湖朱家桥外贸码头30公里,距马鞍山外贸码头20公里,建设50万吨级内贸码头一座,距芜湖湾里军民两用机场及芜湖长江大桥均为20公里;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40公里。

当涂县_当涂县 -旅游

谢公祠


当涂县夜景

位于青山南麓。南齐宣城太守,山水诗人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20103/57852.html

更多阅读

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报告 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规范

XX市环境保护局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报告项目名称联系人建设性质 新建  改建  扩建  变更联系电话建设地点区 街道/乡镇 路工业区周边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 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 准水源保护区 其他建设单位

山西省 城市环境综合治理

  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强化政府环保部门的职权,依靠政府其他部门的分工配合,运用各种手段,组织和监督各单位和市民,从各方面防治环境污染的管理过程。  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首先体现在领导体制的综合性。其次体现在运用手段的综

自学考试报 上海环境报

  《上海环境报》(1981~ )  《上海环境报》是上海市环境保护局主办的宣传环境保护的专业报,原名《上海环境保护报》,1981年4月10创刊。前身是《环境保护简报》,1985年1月改今名。4开4版一张。该报创刊初期为月刊,1983年改为半月刊

声明:《当涂县环境保护局 当涂县 当涂县-历史,当涂县-?地理环境》为网友心淡然如菊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