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历史 洪洞大槐树 洪洞大槐树-基本概述,洪洞大槐树-历史信息

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历史 洪洞大槐树 洪洞大槐树-基本概述,洪洞大槐树-历史信息

洪洞大槐树,又称古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大槐树是明代迁民的遗址。历史记载,元末动乱,中原、江南等地人烟稀少。而同期蒙古地主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山西却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人丁兴旺。明朝建立后,为了发展生产、恢复人口和国力,从洪武到永乐年间,明政府屡迁山西之民于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当年迁民最集中的地区就是洪洞县。

洪洞大槐树_洪洞大槐树 -基本概述


大槐树景区

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是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城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每年有20馀万人前往景区寻根祭祖,馀亚飞诗云: “拔地巨槐冲碧汉,相承一脉密分枝;树身即使高千丈,落叶归根也有期” 。这里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 寻根的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在中国北方地区,大量的民间家谱、碑文资料有详细记载,在地方志如《温县志》、《宝丰县志》、《宁阳县志》、《丹风县志》、《商南县志》、《山阳县志》等都明确记载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中移民。至今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仍流传着一句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祖辈相传,妇幼皆知。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闻名海内外的明代迁民遗址,是数亿计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600馀年来,大槐树迁民遗址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

洪洞大槐树_洪洞大槐树 -历史信息


洪洞大槐树

元朝末年,自然灾害频有发生,黄河地区水患尤其严重同时统治者的高压统治,导致红巾军起义,战乱纷争,民不聊生,人口大量减少。明初洪武年间开始从山西移民垦荒 使农业有所恢复。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又发生了“靖难之变”战乱四年,又一次造成河北、山东、河南、皖北淮北等地的荒凉局面,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明代时,当时将山西境内的许多移民集中到此地,再分批迁往其他省份。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自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50年内,先后共计从山西移民18次,其中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这些移民迁往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等十馀省,500多个县市。


洪洞大槐树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 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 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洪洞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碑南二十馀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

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迁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到洪洞后,士兵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罗拜,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但没抢掠,而且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

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说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 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迁民到了新的居住地点,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屋造房,开荒种地,不论干什么,都会联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门口栽种槐树,以表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之情。有些移民到迁徙地后,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区有赵城营、红铜(洪洞)营、蒲州营、长子营等,表明这些居民是当年从赵城、洪洞等地迁去的。

祭祖堂里供奉着所有从大槐树下迁出去的姓氏牌位,总共1230个,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于众,以便寻根查询。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十八个省,五百县,有的还远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大槐树诗联

香挹行襟留快饮;

荫清古道倚斜阳。

茶可解饮,碧乳澄香通世味;

亭堪楼迹,绿槐夹道识乡情。

柳往槐来,到此应生离国感;

水源木本,于今犹动故乡恩。

誉延嘉树;荫庇群生。

洪洞大槐树_洪洞大槐树 -历史


洪洞大槐树

洪洞大槐树有一段渊源的历史。当元统治者以游牧之勇破金灭宋,统治中国达98年。虽时间不长却年年穷兵黩武骄兵图胜扩张疆土,大量消耗人力物力财力。对内元官僚贵族与汉族地主阶级残酷的剥削压榨人民,“视民财如土苴戕民命如草芥,”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农民起义蜂涌而起,特别是至正年间,仅1341年河北、山东就有三百多处同时发生起义,差不多一个县平均二起。元末人民起义规模大者有以下两家。

刘福通至正十一年五月(1351年)起兵颖州,起义军以红军为号称“红军”势力最大,占据河南、进击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其北伐军一支曾攻占元之上都以及塞外要地,也曾攻击辽东、朝鲜等地。至正22年(1362年)刘福通被杀,战乱约11年而结束。

张士诚至正十三年(1353年)起兵平江(苏州)号诚王国号大周,占据南至绍兴北至徐州,东至东海,西与朱元璋占据之地接壤,因不与朱元璋合作为朱所迫,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被朱吞并,战乱14年。

洪洞大槐树_洪洞大槐树 -景点介绍

主要有根雕大门、根字影壁、槐香桥、鹳鸣桥、莲馨桥、同源渠、过厅、迁民壁画、牌坊、茶室、一代大槐树遗址、二三代大槐树 石经幢、千年槐根、新塑大槐树、思源潭、献殿、祭祀广场、祭祖堂洪崖古洞等景点。

根雕大门


根雕大门

“根雕大门”是寻根祭祖园的正门,为槐根造型,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劲有力,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象征大槐树儿女舍小家,取大义,扎根神州大地,为国家繁荣、民族昌盛孜孜不倦地艰辛劳作和奋斗拼搏。诠释的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树儿女的魂。

根字影壁


根字影壁

影壁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这个大大的隶体“根”字是由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道尽了凝结于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故园家国之感。

槐香桥

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沧桑巨变无奈老槐逝然,但悠悠槐香荡漾于中原、华夏,萦绕于故土新居,萦回在千万移民后裔的心肺之际,这是思乡之情,这是恋祖之情,这是难割难舍的同根同源之情。“槐香”又曰“怀乡”、“槐乡”,正是“望乡更觉香,回乡香愈浓,香飘千万里,怀乡情更切”。

鹳鸣桥


鹳鸣桥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老鸹窝是一个情结,世世代代为移民后裔魂牵梦绕,它是老家的标志 是祖地的图腾。六百年来,汾水之弯,槐荫之下,鹳鸟群栖,戏水觅草,追逐鸣啭,声犹在耳。游子思乡之情 因鹳鸣而愈浓,移民恋祖之怀,缘鹳鸣而愈切,今回故乡踏故土,偿先辈之愿,叙宗族之情,连源流之谊,续世代之好,果如鹳鸣之韵,绕梁回野,久久不绝。

莲馨桥

洪洞自古就有莲花城的美誉,盛产莲藕,盛夏而后,到处莲花盛开,花香沁人,整座洪洞城都被莲花包围。道光进士、洪洞玉峰院讲席,祁宿藻《故乡吟》中有“一经莲桥花满城,问津疑是桃源渡。”的诗句。莲花是圣洁之花,君子之花,“莲馨”谐“连心”,寓意老家人与移民后裔永远心连心。

同源渠

同源渠,顾名思义,移民后裔有着共同的源头。移民后裔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融汇于整个华夏民族,但他们的源头只有一个,就是洪洞大槐树。只要是大槐树的后裔就能在这里找到移民先祖的踪迹,都能找到同根同源的一家人。

过厅

这座过厅为五间三开一启的过厅。门厦琉璃盖顶,吻兽齐全,正中檐下书写七绝二首。第一首意为:所有移民后裔都是杨侯国人―洪洞人,这并不是没有根据,众多的私家碑记、谱牒都有记载。第二首意为:北京、河南、山东以及安徽滁和一带的移民后裔都是同根、同源,请不要担心互相误认,关于小脚趾为两瓣的古老传说就是我们相认的凭据。

迁民壁画


迁民壁画

这幅迁民图是根据明代迁民的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由卢保桐先生绘制而成。反映了当时迁民的悲壮情景。据正史记载明初规模较大的移民有十八次,整个移民过程历经洪武到永乐先后近50年时间 移民在广济寺外大槐树下集中报名登记,领取外迁用的凭照和盘缠后迁往各州府。

牌坊

这座牌坊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它的正额与背额分别镌刻着“誉延嘉树”、“荫庇群生”。“誉延嘉树”说的是随着大槐树后裔的辗转迁移,大槐树在海内外也享有盛誉;“荫庇群生”说的是大槐树的神灵世世代代庇护着移民后裔,庇护着大槐树下的芸芸众生,辛亥革命时期槐乡大地就因大槐树而免去了一场大的浩劫。

茶室

茶室,建于民国三年,专供游客歇脚休息、品茶聊天的场所。面宽10.45米,进深4.77米,面积不大,脊高一般,形貌与民居无异,意义却不一般,它是为接待远方归来的游子而特意兴建,匾额与楹联所表述的也正是这种老家与归客之间的亲情。

石经幢

经幢是古代佛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唐,由多块石刻堆建成柱状,柱上有盘盖,刻有垂幔、飘带等,柱身刻陀罗尼经文及佛像。这座石经幢是广济寺的唯一遗物,也是典型的经幢作品,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是明代迁民的唯一见证。它由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四层十五级,高9.4米,雕刻古朴深厚,书法刚劲流畅,浮雕栩栩如生,是金代雕刻艺术珍品。

千年槐根


千年槐根

据考古人员鉴定,此根大约生长在宋元时期,距今约1000年左右,远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度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盘枝错节,形象奇特,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是一棵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

新塑大槐树根据古大槐树的记载所建,重现了当年大槐树的风采。据记载当时的大槐树身围 “七庹零一媳妇”,也就是说,要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连手才能合抱,男一庹五尺,女一庹四点五尺,故这棵新塑大槐树身围近40尺,直径13尺。

思源潭

水流千里总有源头,人处四海难忘故土。移民先祖当年从这里开拔外迁,开疆拓土,但从没有一刻忘记过对故土的思念。几百年后,移民后裔也绝不会因时间的遥远而淡忘对自己源头的眷恋。在这里,您可以默念祖恩,掸尘净手,以虔诚的心情去祭奠您的先祖。

献殿

“献殿”是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员的主要活动场所,位于祭祖活动区中轴线位置上,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层重檐,廊围四边,是仿明代全木结构建筑,十字歇山屋顶与仿明戏台连为一体,其高度,跨度乃三晋之首,其华丽壮观为全国罕见。

祭祀广场

“祭祀广场”位于“一堂两阁”正前方,东西宽99米,南北长93米,建设面积为9207平方米,总投资150馀万元 采用混凝土垫基,青石板铺面,肃穆庄严 可容纳万人祭典,称为万人广场,游人在这里既可体验殿堂的庄严,又可体验广场的壮阔。

祭祖堂

祭祖堂是由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设计与施工,建筑风格为仿明代建筑,为整个祭祖园的核心。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总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设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仅体现传统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题, 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

洪洞大槐树_洪洞大槐树 -文献


洪洞大槐树

从正史资料来看,没有明确记载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中移民,但记载迁移山西平阳府之民有多处,洪洞是平阳府人口大县,洪洞古属杨侯国,隋义宁年间置县,至宋金之际,洪洞县发展成为山西南部首屈一指的经济文化鼎盛之区。郑滋《大宋晋州洪洞县重修后土庙记》云:“洪洞晋之上邑也。山水田环,林木交映有足观者。至于人物之盛,皆冠邻壤,故虽佛僧神祠,亦号佳绝。”(民国版《洪洞县志・艺文志》)金朝时,平阳地区文化发达,有名的藏书楼在洪洞县建成,时人孔天鉴在《藏书记》中称赞:“河东之列郡十二,而平阳为之帅。平阳之司县十一,而洪洞为之剧……邑居之繁庶,土野之沃衍,雄冠他邑。其俗好学尚义,勇于为善,每三岁大比,秀选辈出,取数居多。”(《金文最》卷二十八)经济富足,人口众多,科举发达,人才辈出,这种情形一直保持到明初,据成化版《山西通志》载,除临汾县外,洪洞是平阳府属县内户口最多的县。洪洞县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

乔逢辰《惠远桥记》称:“洪治隶平阳,壮哉县也,其始为城者,适当大路要津,骅骖之所奔驰,商旅之所往来,轮蹄之声昼夜不绝。”(民国版《洪洞县志・艺文志》)、(安介生《山西移民史》)明时的洪洞广济寺大槐树旁是地当南北的交通官路,明朝官府选择在洪洞聚集移民然后再行发遣到中原各地区,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我国北方地区,数以万计的民间家谱、碑文资料有详细记载,在地方志中如《温县志》、《宝丰县志》、《宁阳县志》、《丹风县志》、《商南县志》、《山阳县志》等都明确记载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中移民。民国版《孟县志》关于洪洞移民的记载称:“然证之故老之传述,考诸各姓之谱牒,则实确凿可据。且当日户部所给之迁徙勘合,光绪初年,民间尚有存者,故补录之。”600馀年来,亿万移民后裔,他们祖辈相传,均言祖籍洪洞,从大槐树下迁移。且每年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约有20万人次来寻根祭祖,他们在留言簿上,恭敬登记留言,在祭祖堂祖宗神位下虔诚罗拜,确为大槐树移民后裔。可以肯定的说,历史文献有明确的记载,地方志、家乘、碑文有详细的记述,亿万大槐树移民后裔有众口一致的确切传说,大槐树处有遗址实物的文物留存,可以断言,明朝洪洞大槐树集中移民是毫无疑问的历史事实,是应在中国历史上大书一笔,得到它应有的地位。

洪洞大槐树_洪洞大槐树 -典故


洪洞大槐树

元末,由于十几年的战乱,加上自然灾害和瘟疫流行,天灾人祸,人民涂炭。明军将元军赶到漠北后,北方地区尤其是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出现了许多无人区,真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呜”。明朝建立以后,当务之急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这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劳动力和土地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明政府采取了移民垦田的政策,即把“地狭人众”的山西地区的农民迁移到地广人稀的河北、河南、山东等地。但故土难离,人们谁不留恋自己的家呢?这时明政府广贴告示,欺骗百姓说:“不愿迁移者,到洪洞大槐树下集合,须在三天内赶到。愿迁移者,可在家等待。”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赶往古大槐树下,晋北的人来了,晋南、晋东南人也来了。第三天,古大槐树四周集中了十几万人,他们拖家带口,熙熙攘攘,暗中祷告上苍,祈求保佑他们平安无事。突然一大队官兵包围了大槐树下手无寸铁的百姓,数员武将簇拥着一个官员,那官员大声宣布道:“大明皇帝勒命,凡来大槐树之下者,一律迁走。”这道命令好似青天霹雳,人们都惊呆了,但不久就醒悟过来,他们受骗了。人们有哭的,有叫的,有破口大骂的,有呼儿唤女的,有哭爹叫娘的,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接着官兵强迫人们登记,发凭照,每登记一个,就让被迁的人脱掉鞋,用刀子在每只脚小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以防逃跳,人们的哭声惊天动地。至今,移民后裔的脚小趾甲都是复形,据说就是砍了一刀的缘故。

官兵强迫百姓登记后,为防止逃跑,把他们反绑起来、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云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就是这个道理。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被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路上就经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洪洞大槐树_洪洞大槐树 -传说


洪洞大槐树

元朝末年,有个姓胡的举子上京赶考。走到林虑山下,突然一阵狂风刮过,窜出一只赤褐色长毛母猩猩,猛向举子扑来,正欲下口,定睛一看,只见那举子白光净面,十分俊美。于是,就把吓昏的举子背到小西天猩猩洞里。

举子醒来后,只见山洞幽深,弯弯曲曲,阴森潮湿,到处扔着野果皮壳,禽兽毛骨。黑猩猩正匍伏在地,睡在身旁,举子几次寻机来到洞口,但洞口被碾盘大的巨石挡得严严实实,挪都挪不动一点。无奈只好被迫屈居下来,日子长了,猩猩生下一子,似猴又象人,满身长毛。母猩猩喂奶捕食,举子教他说话,起名叫胡大海。

胡大海长大了,力大非凡,举子就把自己的身世告诉了儿子。父子俩决计重返人间,共享天伦之乐。一天,趁母猩猩出洞捕食,胡大海掀开洞口巨石,父子俩跑了出来。母猩猩回来,一看洞口敞开,立刻意识到他们父子俩已经逃走,便顺着山梁向南追赶。追到金牛山下河交沟,滚滚淅河挡住了去路,只见他们父子俩正趟水过河,便“扑通”一声跳下河去追捕。眼看就要追上了,举子顺势将儿子推上岸,返身死死扯住母猩猩,把它引入河水深处,同时淹死。

胡大海上得岸来,望见父母双亡,不觉泪如雨下,他孤苦伶仃,走村串户,乞讨为生。当时这一带叫林州,属河西北路彰德府管辖。胡大海丑得可怕,林州一带的人们,见了他都是躲着走,称他为“老毛虎”。直到现在林县人常用“老毛虎”来吓唬胆小的人。胡大海饭量大,白天,他要饭吃不饱,就到山上采摘野果充饥。夜晚,宿在人家门楼下面。家里人害怕他,就故意往外泼水。冬天,冷冷冰冰,逼得他只好离开。有一天,他到一户财主家门口要饭,有个刁薄的财主婆恶恨恨地嚷:“快滚开,我家有油饼,就是擦了屁股也不给你吃!”说着取起一张油饼,擦了擦小孩的屁股,扔给了狗。这还不算,又吆喝狗咬得胡大海鲜血直流。幸好穷人可怜他,倒给他糠菜稀饭吃,给他件破衣旧鞋穿。胡大海感谢穷人的照顾,恨透了财主,决心打富济贫。

后来,胡大海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先在马腊梅娘娘部下供职。他力大无穷,深得马娘娘的爱戴。传说,他在林州城东十五里的营里练兵,两手能托起一个碾盘在头上转三圈,一只手能拔起一棵柿树,全村柿树被他拔光。至今,柿树不敢在营里村扎根。

胡大海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了大明朝的开国元勋。洪武二年林州改为林县。胡大海启奏皇上要到林县雪耻报仇。朱元璋念他开国有功,准奏他杀一箭之地。胡大海责令部将王虎奉命前往。谁知王虎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势利之徒。为讨好主子,趁机向中爬,便带兵来到林县,借口没找着苛刻胡大海的那家财主,―箭射在老雕身上,老雕带着箭飞遍全县,王虎带兵也杀遍全县。造成尸骨遍野,血流成河的惨景。事后,胡大海大怒,斩了王虎,并向皇上请罪。皇上念他功高且能认错,给他免罪。为了弥补胡大海的过错,下旨山西泽州、潞州一带居民迁往林县。

山西居民不愿背井离乡向河南迁移,官府便下令:“凡不愿迁移者,限三天内集合到洪洞县老槐树下。”人们齐往老槐树下跑,很快就集合了很多人。这时,官兵围住,给这些人加上违背皇旨的罪名,强令迁移。其中姓牛的一家弟兄五个,就有四个跑到了老槐树下。临别时,兄弟五个依依不舍,打破了一口铁锅,分为五块,各执一块,作为后代认亲标志,称为“打锅牛”。直到现在,姓牛的人见了面,总要先问一句:“打锅不找锅?”如果都说:“打锅。”就是一家人了。那时。留在山西的大哥,嘱咐小兄弟们说:“咱姓牛,到林县要找有山有水的地方住。”弟兄四个迁到林县,分居在“三山”、“五水”。老二住曲山,背靠二龙山,面临洹水,在南边;老三在录山,背靠清凉山,面临漳河水,在北面;老四住白山,背靠太行山,面临露水河,在西北面;留下小五住在中间武家水,这里山清水秀,便于哥哥们照顾。

所以林县民间有“洪洞大槐树下是咱老家”的传说,其实这与胡大海血洗林县是有直接关系的。

洪洞大槐树_洪洞大槐树 -相关影视

2006年 由陆毅、陈好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大槐树》。

洪洞大槐树_洪洞大槐树 -相关条目

山西、太原、洪洞县、旅游、名胜

洪洞大槐树_洪洞大槐树 -预订须知

洪洞大槐树预订说明

1.开放时间:旺季(2月26日―11月24日)7:00―19:30

淡季(11月25日―2月25日)7:30―18:00

2.特殊人群:A.免费政策:1.3米以下儿童、70岁以上老人、残疾人、现役军官凭相关证件免票。

B.优惠政策:1.3―1.5米之间儿童、60―70岁之间老年人凭相关有效证件购景区优惠票。

洪洞大槐树地址: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20103/58261.html

更多阅读

信用评级的历史 信用评级的作用

信用评级的历史 信用评级最早起源于美国。1890年,约翰·穆迪创办了穆迪公司Moody's,首先对铁路债券进行信用评估。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中大批公司破产,不能偿还债务,人们开始认识到信用评级的重要性,一些信用评级机构以及信用评级业务开

丁伍号:361°的历史从2004年开始361°的前身是别克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作者:胡军华  丁伍号的部下说,老板交代过,361°以前的历史尽量不要提,这令人困惑,没有当年的委屈与困惑,361°今天的光芒恐怕要大打折扣。   近日一则媒体的报道将361°再次推到了聚光灯下。财经网报道称,三六一度

浅谈我国工会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其现状 广东书院制度沿革

浅谈我国工会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其现状——兼议我国工会制度的完善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张宇彬摘要:工会,是社会经济矛盾的产物,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工人开始成立与雇主对抗的组织,这便是工会;伴随着中国近100年来的政治经济大变动,工会制度也

声明:《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历史 洪洞大槐树 洪洞大槐树-基本概述,洪洞大槐树-历史信息》为网友未够衬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