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瑶族自治县概况 瑶族 瑶族-民族概况,瑶族-民族语言

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从事山地农业。自称“勉”、“金门”、“布努”、“炳多优”、“黑尤蒙”、“拉珈”等。瑶族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文。1982年,中央民族大学的专家,以26个拉丁字母形式,设计了(勉语)文字。历史上,瑶族和苗族有密切的亲属关系,同源于秦汉时的“武陵蛮”部落。瑶族人的长寿、美容与医术均有极高造诣水准,已是世界公认的事实。瑶医治疗癌症、红斑狼疮、妇科病、跌打骨折、风湿病及毒蛇咬伤等病的效果,历来得到广大患者的公认。瑶族多信奉道教和巫教,少数山区的极少部分瑶民还擅长茅山巫术。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瑶族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山区。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支系比较复杂,各地差别很大,有的甚至互相不能通话。通用汉语或壮语。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由于长期与汉、壮、苗等族接触,各地瑶族一般又兼通汉语,部分兼通壮语和苗语。

瑶族_瑶族 -民族概况


瑶族――民族概况

瑶族现有人口213.4万人,云南现有17.3万人,分布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思茅地区等。主要聚居区有河口瑶族自治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瑶族是山地民族,居住于半山区,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美。历史上,瑶族和苗族有密切的亲属关系,同源于秦汉时的“武陵蛮”部落。大约在隋代,居于现在湖南、湖北一带的瑶族和苗族已分化成两个族群。云南的瑶族是明、清以后分别从两广和贵州迁入文山境内的。以后又发迁到红河流域和墨江、勐腊等地。云南的不少瑶族不仅会说本民族的语言,还兼操汉语、壮语和苗语,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瑶族_瑶族 -民族语言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口头文学极为丰富。瑶族宗教因支系而异,但瑶语集团和茶山瑶的宗教深受汉地道教的影响,大致在元代前后,已发展成瑶族道教。

瑶族_瑶族 -穿着服饰

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有本民族传统的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诮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瑶族男女长到十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男孩到十六、七岁要经过“度戒”,度戒具有成丁礼的性质。一些瑶寨为了宣传“十戒”,还特意请老艺人说唱,教育青少年勿淫、勿盗、勿奸、勿懒,要好学上进,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瑶族婚恋自由,婚礼也比较节俭。蓝靛瑶有上门入赘的习俗。

瑶族的节日比较多,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阳节、干巴节、新米节、目莲节等,盘王节(又叫达努节或瑶年)是最大的节日。瑶族人民喜爱唱歌,每逢节日或喜庆,都要唱起嘹亮动人的歌谣。

瑶族_瑶族 -民族历史


瑶族――历史

关于瑶族的来源,说法不一,或认为源于“山越”,或以为源于“五溪蛮”,或认为瑶族来源是多元的。但大多数人认为瑶族与古代的“荆蛮”、“长沙武陵蛮”等在族源上有渊源关系。

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后,采取迁“谪戍”民于边疆民族地区的政策,从中原派大批汉人进入长沙、武陵蛮地区,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这些地区生产的发展。西汉时,武陵蛮地区的蛮人按丁计税,到了后汉仍对蛮族征收“徭税”。永和元年(136),由于“徭税”过处重,包括瑶族先民在内的武陵蛮纷纷起义。

南北朝时,瑶族先民已分布到“东连寿春(今安徽寿县),西通上洛(今陕西商县一带),北接汝颍(今河南东部及安徽西北部)”的广大地区。这一时期瑶汉经济文化交往密切。唐代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及广东、广西境内,史称莫徭蛮。莫徭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宋王朝对瑶族地区采取“以夷制夷”的政策加以控制,部分瑶族地区在土官或土酋的统治下,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 在瑶族的历史上,有一次重要的迁徙。元朝时期,官员派人前来征税,当地瑶民热情款待,以至官员忘了回衙,衙门误以为瑶民杀了前来征税的官员,故派兵前来剿杀,瑶民被迫迁徙分转各地,临前将牛角分成十二节由十二姓掌管,相约千年之后在回故地。

元、明、清时期,瑶族的分布已遍及广西、广东以及湖南西南部和云南、贵州的部分山区,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发展较快的地区已接近汉族地区的水平,而偏远地区的瑶族“随溪谷群处”,甚至不从事农耕,以猎山兽为生者,一部分尚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由于封建王朝剥削、征剿屠杀,明末清初,部分瑶族逃至越、老、泰等国边境。至20世纪70年代,在越、老、泰等国的部分瑶族分别迁徙到美、法、加拿大等国居住。

瑶族_瑶族 -风俗礼仪


瑶族――礼仪

一、婚姻
一夫一妻是瑶族的基本婚姻制度,同氏族5代以外即可开亲,但通常不与外族通婚。

对歌是青年男女恋爱的主要方式,但婚姻的决定权仍在父母。对歌开始是男女集体分组对问对答,有相互看中者才单独对唱,至情深意厚即互赠信物,女子以绣花腰带、挂包相送,男子以银饰回赠。姑娘还要在小伙子手背上咬一道深深的牙印,以示爱得深刻,永不变心。男子心动相印后各自禀明父母,男方请会说会唱的媒人带一把烟叶或一包黄烟到女方家求婚,若女方家同意婚事就收下烟,经择八字相符者便与媒人商定聘礼和婚期。聘礼有酒、米、肉和银子(河口县盐水河一带是三百六“老银子”,即360个银元,至今如是)。

姑娘出嫁前4个月即不再下地劳动,在家缝制嫁妆。婚日前夕,女家张灯结彩,献祭天地祖宗,请长辈亲友歌唱祖先业绩和做人的规矩,祝福姑娘成婚后夫妇合谐、儿女成群,边喝酒边唱歌,彻夜不眠,叫作“盘歌堂”。婚日,新郎撑1把伞在媒人和小伴陪同下,来到女方村寨预约好的“东家”,待到吉时才由媒人引领至女方家门口,先是男方媒人唱颂歌,然后部方媒人唱合对答,直到女方媒人表示“认输”才允许新郎进门。进门后即按族规向天地、祖宗、岳父母及长辈亲友行拜见礼,每认一位叩拜12次、敬酒两次。当日即接新娘回家,到男方家中再行与在女方家一样的拜堂仪式。婚宴结束后,男女媒人和送亲人要对新婚夫妇训诫,内容是要孝敬老人、要与家人和睦相处和勤把手家之类。“吉门”瑶过去要给参加婚礼者格外馈送一块约重1公斤的猪肉。今此礼已免。

俗话说,“春宵一刻值千金”,洞房花烛夜对于新婚夫妇来说应该是难忘的良宵美景,但是根据瑶族的风俗习惯,新婚夫妇洞房的第一天新郎是要离开的,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但这确实是实情。在瑶族新婚之夜新郎新娘不能同床共枕,新郎慨地让出自己的床位,由陪伴新娘来的同胞姐妹、知心女友与新娘同床共枕。而新娘与陪伴而来的姐妹们常常彻夜难眠,趁着这难得的机会,说说知心话。新郎让出床位后,便邀请未婚青年男女到村旁彻夜对唱山歌,其内容主要是与未婚青年话别,说明自己已成家立业,肩负家庭责任,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跟大家一起玩耍,并希望同龄青年尽快找到心上人,早日成家立业。未婚青年则祝福新郎新娘新婚幸福,万事如意,早生贵子,白头偕老。整个晚上,瑶寨都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中。按照瑶族的风俗习惯新郎只能待第三天早上新娘返娘家回来以后,方能进入洞房与新娘共度良霄。

河口县瑶族盛行入赘婚,“秀门”在90%以上,“吉门”亦达50%左右。人赘勿须聘礼,新郎由媒人陪同至女家举行婚礼,一切费用由女家负责。人赘不改姓,三、五年后自立门户,也有长期从妻居的。他称“白线瑶”的“秀门”,至今还有“偷婚”、“抢婚”习俗,定盟的双方事先不告知父母。把姑娘“偷”或“抢”走后才请媒人谢罪议亲。1950年前普遍盛行姑舅表婚,今大为减少。

离婚被视为人生的严重事件,一般不轻易离异,实在不能相处并经多次调解无效时才由“寨老”裁决。离婚手续简单,只需双方把盛饭用的木铲一剖两半,各执一半向相反方向走开,以后就互不干涉。非法的性关系要受到罚款、作“东道”(请全村人吃饭)、修路、撵出村寨等习惯法的制裁,但非婚生子女不受歧视,寡妇再嫁也不受刁难。

二、家庭
个体家庭是构成村社的基本单位。各个独立家庭中以男性长者为家长;父不在长兄为尊。弟兄成婚后,在舅父主持下分家另立门户、家庭财产均分、非入赘女婿和非婚子亦有权分享。祖房山幼子女与父母同住。分家后的弟兄,仍有赡养老人和扶养年幼弟妹的义务.妇女地位低于男子,没有继承权,吃饭不能与男子同桌,更不能与父兄言笑,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受到男子的尊重,如回家、出门必先与女主人打招呼,妇女可积存 “私房钱”,寡妇再嫁可带走娘家带来的财务及自己的“私房钱”。

三、命名
瑶族名字除有和汉族一样的乳名、成人名外,还有特殊的法名。乳名多以排行或聪颖、敏捷的小动物而定,如老大、老五、小猫等。成人名是为人学和与外族交往而取的汉名。经过“渡戒”后,由师父赋予的名宇为法名。法名只能是师父叫,由师父写在黄表纸上,平时密藏作护身符,死后随体人葬。法名由辈份和灵名组成。灵名是按宗教班辈定的,意味着死后有资格记入祖先册,享受子孙祭祀。灵名还有“法”和“郎”的等级。女子随丈夫班辈资格以“者”和“娘”作标志,夭折、终身未嫁和离婚改嫁者,死后不得以灵名记人本氏族的诅先册。辈份名相当于汉族的排行字,表示宗族社会的尊卑。四、五代或六、七代一转,瑶族把这种轮流方式称为“耕田歇地,儿代一转”。

四、渡戒
“吉门”称作“度鳃”,“秀门”叫“栽奢”或“在”,是瑶族必经的成人礼。渡戒年龄大都在16~22岁之间,绿春县12岁左右即举行,19和21岁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年岁不举行。“秀门”女子不渡戒,“吉门”女子15岁左右请师父来家举行简单仪式。

渡戒有“师戒”和“道戒”之分。师戒亦称天戒、大渡,道戒亦称地戒、小渡。“师戒”可授徒,仪式浩繁,必须在野外搭“云台”,举寨停止生产。“道戒”仪式简单,在家中进行,也勿须举寨参加,故多数人选择“道戒”。无论哪种戒,戒前3~7日必须随师父吃斋,不能出门见天,不得与师父以外的人讲话,受戒人的父母亦要随之吃素和忌行房事。师父每日为受戒者诵经祈祷,向受戒者讲说戒律及本民族的历史。

渡“师戒”者,事前要在村外用新伐的4棵松柏树(去枝留尖)架成三、四米高的“云台”(又称“五台山”).戒日,戒师诵经舞拜后引受戒者于台上,再诵经祈请诸神和祖先佑护,领受戒者对大盟誓,即不杀人放火、不偷、不骗、不抢、不奸淫妇女、不虐待老人、不欺凌幼弱等10戒.誓毕,师父高喊一声:“渡下!”受戒者即两手交叉紧扣膝盖,头夹于两膝之中,从台上背向后翻滚而厂,台下预先有8人拉扯一张藤网接应。坠落网中时,若受戒人手脚分开,则被人认为心不诚,不过关而终生被人看不起。受戒者的誓言连同法名写在黄表纸上,由受戒人加盖手印妥为保存。戒毕,全村人同声祝贺,受戒者父母要宴请师父和亲邻。“渡戒”在“左”的错误的影响下曾被粗暴禁止,1980年后又恢复起来。

瑶族_瑶族 -社会经济


瑶族――邮票

瑶族以种植稻谷(水稻、陆稻约各占一半)为主,附带种一些棉花,蓝靛、黄豆、玉米、草果和瓜果,产品主要用于自身消费。习惯于小家小户的小规模经营,很少有商品交易。村寨离集镇很远,许多人活了一辈子没有到过县城。1950年前有的瑶族还处于游耕游居的状态,1950年后虽然已定耕定居,但大多数人仍未彻底摆脱穷困,国家每年都要拨给大量的救济粮、款给予帮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瑶族地区也注意到要因地制宜地发挥自然优势,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以牛、马为主的畜牧业和以草果、八角、肉桂、橡胶。紫胶。茶叶、南药、香蕉、菠萝等为主的热区经济作物种植业,以农养副,以副促农,扬长避短。长路结合、不仅大多数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开始有部分人走上了富裕道路。随着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发展,许多地方修通了公路,建立了水电站,恢复了供销合作社,开辟了农村集市。长期封闭的自然经济有了明显的改变。

瑶族_瑶族 -饮食习惯

瑶族主食大米,不用甑子蒸而用吊锅或鼎锅在火塘上焖,现吃现焖,不吃剩饭。没有专门种植蔬菜的习惯。只是在玉米地中撒播一些南瓜、黄瓜、青菜、白菜、萝卜、黄豆、饭豆之类,或在田边地角种点芋头,更多的是采集野菜和猎取禽兽佐食。鸡和雀鸟喜作成“鸡参”吃,作法是去毛洗净后剁碎,拌合盐、辣椒、香菜(野芫荽)置放於于竹筒或臼中捣碎,再以烈火爆炒。杀猪时一时吃不完的肉或猎捕到的鱼和禽肉,用盐腌渍后吊在火塘上熏于备用,称之“烟熏腊肉”。逢年过节,必染糯米花饭和包粽粑。粽粑以猪肉、绿豆做馅,并放一根木姜子枝条作香料。

男女均喜酒,尤好饮用糯米酿制的米酒,制法颇似汉族的醪糟,饮前兑水取液。酒色金黄透明,酒度低而有蜜香味,既当酒喝,又当清凉饮料。每酿制一次,可兑水三次。成年男女,都有吸水烟的嗜好。

瑶族_瑶族 -服饰装扮


瑶族

五色斑斓是瑶族服饰的特点。《搜神记》和《文献通考》中均有瑶族“绩织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裁制皆有尾形”的描述。所有衣料除部分装饰的花边、丝线、绒线和部分银饰、料珠以外,全为自种棉花,自纺自织自染自缝。1950年前还有用火绳树皮经捶打、浸泡、晒干后制成的被子。

男子上身穿对襟或斜襟衣,长排蜈蚣形银扣或布纽,下穿纽裆长裤,头戴马尾编织的平项圆帽或缠头巾。“吉门”男子头巾绣有五彩花纹,上衣背上绣方形图案,称“盘王印”。小孩不分男女均戴布制圆形平顶花帽。“吉门”女子从头到脚的打扮均突出红色,红头巾系红流苏,头包上顶扎成平顶或旗形尖顶;正开襟长袖紧身衣,袖口、衣边均绣饰以红色为主的花纹,红腰带,红后围裙,胸前缀银排扣并吊系红色绒球;瘦腿长裤镶红边,红勾尖鞋;戴银项圈、手镯、戒指等,因而人称“红头瑶”。“秀门”女子着青色上衣,前长过膝,后裙拖地,衣尾以腰带系扎腰间,胸前吊系五色料珠串,瘦腿裤亦镶花边。头发来顶,绿春县以碗形银管插扣,其他地区以芭蕉叶或笋叶制成圆顶覆盖,然后在顶上中心有圆白布的蓝色方巾。河口县桥头河沿岸的“秀门”女子,头顶红边蓝布头帕,系白色流苏,故人称 “白线瑶”。居住河谷的“秀门”,因与壮族沙人习尚往来故称“沙瑶”,妇女头顶黑色纱帕,着形似汉族旗袍的黑色长上衣,窄腿裤,一般不加花边。无论何支,瑶族妇女均喜以猪油梳饰头发,修眉,喜用青蓝色衣料;出门时男子背用线和马尾编织的同兜,女子背一面红一面黑的挂包。

瑶族_瑶族 -居住建筑

瑶族村寨远离城镇集市,多建于近林靠水的高山地带,运输全靠人背马驮。山区气候潮湿寒冷,故住房多低矮无窗。一般二、三十户自成村落,村与村大都相距十数里或数十里。村寨距耕地亦相距甚远,故每家在耕地处又建有田房,规模与村内住房大体相同而形成“村外村”、“家外家”。农闲住村,农忙住田房,粮食大部分堆放在田房内。

传统住房多为土墙木柱草顶,一般3年就要翻盖一次屋面。建屋前要选好地基,其法是用刀柄在地上杵捣1个小坑,坑内放置7粒稻谷,1粒在中,6粒环绕,然后用碗盖上,点燃一柱香,待香燃完后揭碗看谷,如谷粒位置未移动即为吉地,反之则需另择。动土之日,村邻亲友主动帮忙而不计报酬,三、五日即可建盖好。落成要举行“贺新房”的庆典,请“当龙师”吟诵古经,众亲邻携酒提肉、鸡前来祝贺,在新房前载歇载舞,饮酒作乐。村寨周围,几乎家家安有水碓舂米。以竹笕槽连接的水管,从山箐里引来了清泉水,一直通到厨房,用水十分方便。住房为两层3间,中间一格作堂屋,既是家家和议事之所,又是吃饭和接待宾客之地,两侧为厨房和寝室,靠堂屋门的地方置有火塘.楼上堆放粮食、杂物和接待客人住宿.畜厩大多单独建在正屋后面。房屋周围,广植竹子和各种果木。

瑶族_瑶族 -民族节日


瑶族

干巴节

干巴节是瑶族中的一个支系――蓝靛瑶特有的一个独特的节日。每年农历二月下旬,人们便忙碌起来,商量干巴节是上山狩猎还是下河捉鱼,随后各自分头准备,烧木炭、修枪、冲火药,准备打猎、捕鱼的工具。同时各家还酿制最好的糯米酒,准备欢庆佳节。

三月初三这天,天刚亮,成年男子都要上山、下河,分头去打猎或捕鱼,妇女则在家杀鸡、宰鸭,染制各种各色糯米饭。傍晚,人们回到寨中,按原始公社的分配制度,分配捕获的野兽和鱼类,人人有份;并取出好酒和野味饱餐一顿。入夜,人们便围坐火塘,唱起动人的瑶歌。

达努节

达努节是瑶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达努”瑶语意为“不要忘记”。达努节又称瑶年。有趣的是这个节日尽管定在农历五月二十九,但并不是年年过,而是依当地传统习俗和谷物收成,人畜健康状况而灵活掌握。传说,在远古时代,万山丛中有两座对峙的高山,相距约一里,一个叫布洛西山,一个叫密洛陀山。经过995年,两山靠近的只有五尺了,这年的农历五月二十九日突然响声雷动,从布洛西山走出一个男子,从密洛陀山走出一个女子,他们便结成了美满夫妻,并生下三个女儿,后来大女儿扛着犁耙到坎子里犁田耕作,就是现在的壮族;三女儿拿着妈妈给她的一斗小米、一面铜鼓,到山里开荒种地去了,这便是现在的瑶族。也是该节的传说。

盘王节

农历10月16日是传说中瑶族的祖先盘王的生日,又时值丰收季节,因此10月16日盘王节是瑶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节日期间,在瑶家聚居的地方,唢呐、芦笙伴奏着歌声,婉转悠扬。身着鲜艳瑶族服装的瑶族人民跳起民族舞蹈,欢乐的场面夜以继日。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除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外,还有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盘王节、祭春节、达努节、耍歌堂、啪嗄节等。节日里因为人多,饭一般不用铁鼎锅煮,而用木甄蒸,这种饭香气更浓。每逢节日。瑶族人家还要做粑粑。节日菜肴主要是鸡、鸭、鱼、猪肉、豆腐、粉丝以及各种蔬菜。有的地方瑶族四月八还要煮乌米饭。在湖南江水县的瑶族姑娘,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过“野餐节”时要吃花蛋,制作花粑粑,吃花糖。姑娘们在吃花蛋、花糖和花粑粑时,小伙子不许偷看,违者还要受罚。

瑶族_瑶族 -特色民俗

一、耍歌堂节

“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是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瑶族自治县瑶族人民的隆重节日“耍歌堂”是瑶语译音,意为庆丰收。也是青年男女对歌觅友的节日。三五年举行一次,一般在金秋季节,十月十六日左右,历时三天、九天不等。

当节日到来之前,各家各户都得事先通知远近的亲友前来观光。节日到来时,各村寨的人们抬着祖公的牌位从庙中抬出来巡游、拜祭,他们带着新收获的包谷、红薯和糍粑、米酒、山果等物品;成群结队,翻山越岭,汇集于事先选好的耍歌堂(地势平坦的村寨)。炮响为号,吹响牛角曲。蓄发盘髻、头包红布、插着美丽羽毛的英俊瑶族小伙,在锣鼓声中跳起刚健欢乐的长鼓舞。身着绣有绚丽花朵、纷飞彩蝶、秀丽山河、漂浮彩云的瑶族姑娘翩翩起舞,选择意中人。参加唱歌的青年,有时达八、九十对。小伙子一支又一支,姑娘们仔细地打量着唱歌的小伙子,暗暗地选择心爱的人。小伙子们也尽情地唱呀,求得姑娘的欢心,白天在歌堂上认识后,晚上便可独自向姑娘们唱歌求爱。在山坡上、树荫下,通过对歌互诉爱慕之情。其他人或是开怀畅饮、高谈阔论,或是高唱瑶歌、极目远眺,场面十分热闹。

节日期间,每户人家做二十至三十斤的糯米糍粑,招待亲戚朋友。每户还出若干水酒(七斤左右),供人们任意饮用。“耍歌堂”场上,放置众人提供的米酒,任人饮用。

二、晒衣节

每年旧历六月六,广西桂平县的盘瑶要隆重地欢庆一年一度的晒衣节。节日的早上,各家各户的老者指挥年轻人有秩序地把箱子、柜子及衣服、鞋子等搬到房外晒谷坪,摊开在竹垫上或挂在竹竿上,等候烈日曝晒,整个寨子色彩斑斓,成了衣物的“海洋”。晒到三四个小时后再把衣物等放回原处。到了傍晚,全寨人站在晒谷坪上,对着西沉的太阳频频招手,表示对太阳的感激和崇敬。“晒衣节”家家户户要宰鸡杀鸭欢庆,别有情趣。

三、干巴节

干巴节,是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瑶山乡一带蓝靛瑶人(瑶族支系)人民一年一度的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

他们从农历二月下旬便开始忙碌起来。大家首先商定节日这天是上山打猎还是下河捕鱼,然后再分头准备。决定上山打猎的人们就着手烧木炭、修枪、舂火药、打码子;准备下河捕鱼的人们也各置器物。各家各户都用最好的糯米酿制米酒,准备欢度“干巴节”。节日那天,上山围猎的成年男子,手持弓弩、火枪,带上粑粑于破晓时踏上征途。获得野味,大家共享,若是获不到猎物,便会被人取笑。尤其是“门胞”(小伙子)要被“门煞”(姑娘)所轻视。因此,上山的“门胞”总是千方百计满载而归。下河捕鱼虾的人们也照此办理。老人、妇女则留守,忙于准备年饭,烧鸡鸭,煮五颜六色糯米饭,春粑粑,各美酒。

傍晚,人们回到寨中,互相串门,互相祝贺。大家取出香甜的米酒,吃着香喷喷的糯米花饭,将当天猎取的野味和鱼,美美地饱餐一顿。不能吃完的,留下一部分,挂在火塘边上,烤成干巴,留着以后招待客人。晚上,当夜幕笼罩着山寨的时候,男女老幼经过一天的劳碌奔波,都围坐在火塘边,唱起动人的瑶歌。饭后,大家聚于广场,男的敲铜鼓,女的舞蹁跹。人们尽情享受劳动之余的欢乐,预祝丰收,欢度佳节。

四、月半节

农历七月的月半节是瑶族人民的重要节日(相当于春节)。月半节前夕,家家户户忙得不亦乐乎,村寨内外到处是牛角声、锣鼓声和欢笑声。从初十开始,各家各户都摆上鱼、肉、酒等,欢度节日或祭祀祖宗,十五是节日的最后一天,也是最热闹的一个晚上,这个晚上,家家户户都做出最好、最丰盛的饭菜,主宾欢聚一堂,互祝家庭和睦,老小健康,五谷丰登。晚饭后,姑娘、小伙子身着节日盛装,对歌跳舞,直到鸡鸣晨晓,人们才进入梦乡。

五、祝著节

1986年广西民族事务委员会根据瑶族人民意愿将此节日名称改为“祝著”节。“祝著”节,亦称祖娘节、二九节、盘古节或瑶年,是瑶族人民隆重的节日之一,尤其是分布在广西都安、巴马、大化、马山一带布努瑶支系的瑶族人民。时间是当年的农历五月二十九日。由于居住地区不同。各地习俗和谷物成熟日期也不完全相同,因此节日周期,并非一年一度,有的地区两、三年过一次,有的地区三、五过一次,有的地区十二、三年才过一次。

节日前,家家户户,村村寨寨都要打扫卫生,收拾得干干净净。然后杀猪宰鸭,酿米酒,做糯米耙粑,准备丰盛的节日食品。节日时,瑶族同胞备上美酒佳肴,到预定的场地吃团圆饭。在村寨摆歌台,敲起铜鼓跳起舞。出嫁的女儿也带上儿女回娘家过节。

节庆活动丰富多彩,有唱歌、点大炮、吹奏唢呐、武术表演、射击比赛和斗鸟等。最有趣和最能体现瑶族文化的是铜鼓舞。铜鼓在布努瑶人心目中是祖神赐予的神物,敲起铜鼓就能赶跑鸟兽,保证庄稼好收成。因此,达努节的铜鼓声如一面旗帜,集聚着民族的力量。铜鼓悬挂在木架上,人们轮流上场,每次2男1女,男的一个击铜鼓,表演瑶族的传统舞蹈,一个击皮鼓为他伴奏,女的或撑雨伞或拿斗笠,边舞边为铜鼓手送去一陈陈凉风。鼓点铿锵,舞姿纯朴,表现了山民耕作、狩猎的生活情景,风格粗犷剽悍。表演者虽谈不上有多少艺术感觉,但在劳动中演练出的舞步,清新刚健,三人的配合默契和谐,不时博得观众的喝彩。最佳的舞者还能得到“鼓王”之美誉。
跳完铜鼓舞以后,接着是点燃冲天炮,人们把事先做好的冲天炮,按一定距离,在广场上摆上数十个,或上百个。若干男女同时动手点燃,一直点到最后一声炮响为止,看在同一时间内,谁点的冲天炮最多,比赛时,场上鸦雀无声,周围观众,屏住呼吸,注视着点炮的人们。当炮声一响,接二连三的火光直冲天空,场上一片沸腾,人们蜂拥到优胜者面前,将他抬起来,抛向空中。

入夜,灯笼、火把蜿蜒在山道上,象一条火龙向聚集点游去。人们跳起了只有达努节才跳的“兴郎铁玖舞”:猴鼓舞、藤拐舞、猎兽舞、开山舞、南瓜舞、采茶舞、丰收舞、牛角舞、芦笙舞、花伞舞等。这是一组反映布努瑶生产、生活的舞蹈。其中“猴鼓舞”的动作模似猴的动作,滑稽幽默,侧身反背,灵巧敏捷。打山围猎是瑶族的一种生产劳动形式。出门背火铳,猎狗作伴行的围猎生活,在“猎兽舞”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开山舞”气势恢宏、“采茶舞”线条优美、“花伞舞”抒发了姑娘心中的爱意。舞罢,青年们对歌去了,老人则集体唱起密洛陀颂歌。他们你问我答,歌声充满了对密洛陀的敬意。听歌的男女老少从密洛陀创世中吸取力量。除了唱密洛陀,他们还唱醉酒歌,饮酒欢呼,直到三星西斜仍不肯离去。


瑶族关于“达努”节的由来,一个较为普遍的传说是,古时候,在万山丛中有两座高大的宝山,两山对峙相望,左边那座山叫布洛西山,威武雄壮,像个武士;右边那座山很象一个拖着裙服的姑娘,名叫密洛陀。每年这两座山互相移近一点儿,经过九百九十九年,两山就要挨在一起了。这年的五月二十九日,天空突然响起惊天动地的霹雳,这两座山同时裂开一条缝,从布洛西山走出一个高大的男人叫布洛西,从密洛陀山里走出一个女人叫密洛陀,他俩结成了夫妻,后来生三个女儿。时间年复一年的过去,密洛陀的头发花白了,一天夜晚,她想起布洛西死时说的话,便对三个女儿说:“孩子们,如今你们长大了,应该各自谋生啦!”第二天早晨,大女儿扛着犁耙,到平原犁地耙田。后来,她与子孙组成了汉族。二女儿挑起一担书走了,她与子孙形成了壮族,三女儿拿着小米和锄头到山里开荒种地并在那里安居乐业,成为瑶族的祖先,三女儿在山里辛勤的耕耘。禾苗长得十分粗壮,籽粒饱满。眼看就要收割了,不幸庄稼被野兽、地鼠和鸟雀偷吃光了,她含着眼泪返回家里向妈妈诉苦,密洛陀安慰女儿,鼓励再去生产,并给她一面铜鼓和一只猫。第二年庄稼长得更好,贪馋的鸟兽又来偷食,三女儿按母亲的话,敲响铜鼓,惊走了野兽和飞鸟,放出猫吃尽了地鼠,获得了丰收。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在五月二十九日密洛陀生日这天,姑娘带着丰盛的礼物,返回家里向密洛陀祝福,并庆贺丰收。后来,瑶族人民就将这天作为民族节日。

六、盘王节

1、盘瓠崇拜

盘瓠亦称盘王、盘护、盘古等,是神话传说中龙犬的名字。瑶族的盘瓠崇拜,实际上是一种图腾崇拜。很多瑶族人都认为盘瓠是瑶族的始祖,把他当作始祖神加以崇拜、祭祀与供奉,并形成特定的祭祀性节日──盘王节。

2、节日活动

盘王节,又叫“跳盘王”、“庆盘王”、“做盘王”、“还盘王愿”等。过去,各地规模大小与时间长短不一。有的年年举行,有的三五年举行一次。有的单家独户活动,有的数村寨联合欢度。少则3昼夜,多则7昼夜。节日期间,除杀猪宰羊,宴请宾朋外,还要诵经作法,祭祀神灵,跳盘王舞,唱盘王歌。1984年8月,在广西南宁召开的全国瑶族代表座谈会上,确定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盘王节为全国瑶族共同的民族节日。1985年金色的秋天,全国各地瑶族代表和民间艺人在广西南宁的联欢会上欢聚一堂,欢度瑶族有史以来第一次全民族的盛大节日――盘王节。如今的盘王节,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节日气氛更加喜庆、吉祥、欢乐。

在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人民在十月十五日晚就举办“跳盘王”的民俗活动。祭盘王第一项内容。祭堂内设有祭坛,挂着一幅盘王像。祭祀活动在3声铁炮声中宣布开始,众人踏着鞭炮的红屑,奉上供品:猪头、糍粑、雄鸡、酒。祭祀盘王的仪式过后,族长唱起了盘王歌,歌声叙述了盘王的业绩,众人在古歌中缅怀盘王,神情肃穆庄重。

次日清晨,在一陈锣鼓声、鞭炮声、唢呐声中迎来了更欢乐的一天。众人聚集在广场中“跳盘王”。“跳”即舞之意,跳盘王是指人们载歌载舞以谢盘王的恩德,娱悦盘王,并祈求盘王保佑子孙安泰。所以,每年“跳盘王”的歌声舞影,汇成了盘王节的欢乐海洋。黄泥鼓舞是跳盘王的主要舞蹈。它以1面母鼓,8面公鼓为主,母鼓鼓身短而粗,公鼓鼓身长而细。鼓身皆绘有寓意吉祥的花纹。8位瑶族姑娘,拿着丝巾圈成外圈,并随着鼓声翩翩起舞。公鼓与母鼓配合默契,有时母鼓在前,公鼓列成一排在后,有时公豉将母鼓围在中央,有时相错相插,鼓声噼啪,舞姿敏捷。围观的人们也不时发出陈陈喝采声。节日的瑶山,鼓乐齐鸣,载歌载舞,欢乐中充满着神圣的气氛。

暮色四合时,节日的舞台变得更宽、更大。山坡树林、桥头溪边,老人在畅叙过去;女人在交流理家之道;男女青年在对歌物色意中人……夜深歌不停,人们仍沉浸在白日的欢乐之中。在桂北全州东山盘瑶乡,敬盘王又是另一番景象。在这里过盘王节同样十分庄重,十分严肃。这里庆盘王有三个阶段,分为农历六月六日上王盘古的生日;农历九月九日王盘古的生日;农历十月十六日为下王盘古的生日。庆下王盘古的生日正值收获之际,人们庆盘王,是为把丰收的喜讯报告给盘王。每逢这一天。于本年度添丁的人家都要提上酒和公鸡,到盘王庙祭祖,表示新添了盘王子孙,也表示全家对盘王的敬意。

庆盘王活动要请圣接兵,开始起鼓,但最主要的是唱盘王歌。唱盘王歌把祭祀盘王的活动推向了高潮,众子孙仿佛看到盘王开天辟地的形象。

3、节日来源

相传,帝喾高辛王当政之时,皇后娘娘偶染耳病,久治不愈。后从耳中挑出一条金虫,耳疾自愈。不久,用盘子扣于瓠篱中的金虫变成了一只遍体锦纹的龙犬,遂取名“盘瓠”。盘瓠漂亮又乖巧伶俐,深得高辛王及百官们的喜爱。后来,有一个势力强大的番王兴兵作乱,高辛王张榜招贤,许诺谁能擒取番王首级,就将女儿嫁给他。百官摄于番王的势力,无人敢往。不料盘瓠却只身赴敌,趁番王酒醉之机咬下他的头颅,献于高辛王。高辛王依约将公主许配给他,他也置身金钟之中,愈6日变成人身。婚后高辛王封他为南京石宝殿之王,后人因此称之为“盘王”。但他不贪图荣华富贵,夫妻双双搬入南山,生儿育女,耕猎劳作。高辛王赐其所生6儿6女每人一姓,这便是瑶族最早的十二姓。后来盘王在打猎时被一只山羊撞下山崖而死,他的子孙们繁衍成了瑶族。

盘王生时有灵性,死后亦能护佑其子孙。传说有一年天大旱,瑶寨12姓背井离乡去逃难,途中渡海又遇风暴。危难之时,人们磕头请求先祖保佑,并许下大愿,只要船能平安靠岸,以后年年酬谢盘王。此愿果然灵验,船队于农历10月16日平安靠岸,这一天恰是盘王的生日,人们便互相庆贺,祭祀盘王,还盘王愿。并从此相沿成习,传承至今。

七、“赶鸟”节

1、节日活动

每年二月初一,是瑶族人民的“赶鸟节”,又称敬鸟节、歌鸟节。名称不同,形式多样。家家都要做粑粑给“鸟”吃,先将粑粑粘在竹枝上,插到田头地角喂鸟,边插边学鸟叫,意即唤小鸟来吃,莫损坏庄稼。江华、江永瑶族人民以此作为盛大节日开展欢庆活动。

江华瑶族自治县岭西一带瑶族在二月初一这天,既是欢庆歌鸟节,又是未婚男女青年以歌为媒选择佳偶的吉日。年年到了这一天,不管天晴下雨,方圆五、六十里的山寨男女青年,穿上一色宝蓝衬白镶边的节日民族服装,扎着彩色的头帕,套着绣花的鞋袜,撑着青布洋伞,一伙伙,一群群,聚会山头。对男对女,或四男四女,对坐于青草坪、岩头上,或依偎茶树蔸、松树下,甜蜜地对唱情歌、山歌、猜字歌。对歌开始由男青年发歌唱道:

唱支山歌给妹听,试妹接音不接音;

妹若有心来恋我,请把山歌接上音。

随即传来姑娘的回音唱道:

山歌一首回歌音,哥是妹的心上人;

哥若真心来恋妹,请在歌里吐衷情。

对歌有一男一女对唱的,也有二男二女重唱的,还有一人领唱,众人合唱的,形式多样,十分丰富。在对歌中,互报姓名,倾吐爱情,唱一首歌,双方朝前走几步,一首首歌,小伙子和姑娘越走越近,双方的心越连越紧。从日出到月升,渴了,喝一捧清泉:饿了,吃几个粑耙。鸟雀忘了归巢,唱歌人不想回家,直到夜露湿透了头帕,他们才男送女,女送男、送过岭,送过山,送一程,唱一段,快进寨门了,才含情脉脉,依依不舍地分开。

1987年的农历二月初一,在江华岩口铺乡的一块宽大的山坡地上,聚集着几千名男女青年,沿20公里上停放着1200多辆自行车,歌场上人山人海,穿梭不息。男女青年身着节日盛装,歌声不断,此起彼落。这一天,青年们忙着赶会对歌,寻找知音;老年人便在家里,把连夜舂出的糯米粑粑,捏成铜钱大小,戳在竹枝枝上,插在神坛边或堂屋门旁,名叫“鸟仔耙”,任邻居小孩们取食。说是乌雀啄了耙粑,就会把嘴壳粘住,再也不会糟蹋五谷了。到了晚上,耕山人过寨串火塘,品尝各家的“鸟仔耙”,希望有个好兆头。

这里传说,从前歌仙刘三妹来此唱歌,贫苦的瑶族人民得到启发,明白了许多道理。而地主豪绅非常害怕,下令捉拿刘三妹,在瑶族人民帮助下,变成一只小鸟飞走。嗣后,人们想念她,每年农历二月初一,男女青年来此唱歌,这就成为岩口铺一带说的“鸟节歌会了”。

而江永县松柏瑶族乡一带,每年二月初一至初三,举行一次盛大爱鸟敬鸟活动。俗称赶鸟会。湘桂边境不远百里的瑶、壮、汉群众赶来参加。过去赶鸟会活动有斗野鸡、赛八哥、比画眉。野鸡比斗打,八哥比学舌,画眉比抽彩,胜者得一份奖品,年复一年,赶鸟会人数越来越多,各种货郎摊贩也纷至踏来,三天的赶鸟会发展成了物资交流会。

2、赶鸟节传说

据民间传说,明嘉靖年间,江华瑶山来了个仙女,名唤英姑,爱上了瑶族青年李小二。两人结成良缘后,被玉帝得知,二月初一派神兵下来捉拿英姑,英姑无法逃脱,在白头山上与小二一起跳崖自尽,后变成一对飞鸟,雄的为鸾,雌的为凤,比翼双飞,永不分离。为歌颂英姑与李小二的爱情,瑶族人民就将二月初一定为歌鸟节。

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瑶山鸟儿很多,往往把田里的谷种全都吃光,农作物无收。瑶民只好四处逃荒,惊动京城。皇帝降旨,谁能赶走鸟儿,瑶山就归谁,永不交租纳税。有个瑶族姑娘叫细妹,噪音清甜,是远近闻名的歌手,只要她歌喉一开,百鸟就跟着她转。皇帝降旨后,她带领年轻人在农历二月初一这天放声歌唱,将鸟儿引进深山老林,鸟儿听到歌声,如痴如醉,半月不醒。鸟儿醒来时,播下的种子已成禾苗,获得大丰收。有个山主想霸占瑶山,手捧话眉鸟去京请赏,皇帝偏听偏信。群众不服,打着长鼓去京告状,皇帝派人察看山主赶鸟,他全无办法,皇帝下令以欺君之罪处死,将瑶山判给了瑶家人。从此每年二月初一定为"赶鸟节",就是青年男女邀伴上山进行对歌、唱歌、赛歌的节日。在家的老人们将糯米饭捏成鸟的形状,插在田边,谓之鸟粑,据说鸟吃了会粘位嘴巴,使之不能啄食庄稼。

八、扎巴节
每年二月十五日,居住在河口大树塘一带的瑶家人都要举行传统的择偶舞会,这就是“扎巴节”。这是未婚年轻人的节日,已婚男女都要自觉回避,如果想分享佳节的欢乐,只能在家凭窗远眺倾听。这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扮得漂漂亮亮。等三声竹笙响过、小伙子姑娘们各自撑开手中黑伞、花伞,轻盈地步入晒谷坪,一边跳起熟练的“扎巴舞”,一边用那双多情的眼睛在众男众女中寻找着如意的人儿。若看上了,就凑上前去,轻唱着自编的情歌:世上姑娘数不清,唯有阿妹合我心。如姑娘不中意,即礼貌地报以对方一个歉意的微笑,接着轻鞠一躬,转身飘然而去;倘对方有心,即会随声应和:世上男儿数不清,唯有阿哥最多情。阿妹知哥情似火,愿与阿哥伴终身。两人一唱一和,在伞的遮掩下,双方柔情相视,互吐爱慕之情,并将伞当作爱情的信物,相互交换,到此算完成了择偶程序。然后携手步出舞场,双双对对各选择一幽静处,依偎长谈,互订终身。
九、送懒节
农历正月初三是宁远北部、新田等山区瑶家的“送懒”节,这天各家都要把春节期间抛丢在室内的瓜壳、果皮、鞭炮纸悄、杂物垃圾,打扫干净,挑到村外焚烧,一路上要燃放鞭炮,谓之“送懒”。焚烧前,要点烛化纸,烧香祭拜,意喻新年伊始,家家户户都要干干净净,讨一年的吉利兆头。此俗今少有沿袭。
十、舞春牛
“舞春牛”,是瑶族过节民俗活动中的一种重要文艺形式,春节期间举行。活动分三个部分:迎春牛、耍春牛、送春牛。春牛由两个青年男子扮演,扎黑绑腿,穿紧身衣,牛头为竹扎框架纸糊而成,牛身由一块青土布制成。基本动作是牛走路、过桥、喝水、搔痒、撒欢、发怒等。春牛进寨时,全寨的男女老少都在寨前相迎,燃放鞭炮敲锣打鼓,还高声念《迎牛词》。春牛进到表演场中,便撒欢、“滚水”。这时,大家都争着摸春牛的眉心,讨开年吉利。送春牛是像迎春牛那样,全寨人列队恋恋不舍地将春牛队送往别的寨子。
十一、小元宵

宁远、蓝山、道县、新田等地瑶族,以农历正月初五为“小元宵”节。这天,各家都要摆出过年的好酒好菜(荤菜),开怀畅饮。是日晚上,有条件的村还要举行对歌舞龙活动。到正月十五日的大元宵节还显得热闹。小元宵过后即投入劳动生产。此俗今已改变。

十二、尝新节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早稻开镰收割之前,江华瑶山家家户户先打下今年的新禾谷,做成新米饭,摆酒设宴,欢度瑶家传统的“尝新节”。尝新节的宴席上,酒肉、新米饭要先敬祖宗,再将一些肉饭喂狗,请狗“尝新”,然后一家大小才能随便吃喝。为什么尝新之前要先将些肉饭喂狗呢?相传早先人间没有稻谷,瑶人先祖便派狗上天取谷种。狗在玉帝的谷仓里打了个滚,沾满了一身的谷种,然后返回人间。不料在渡天河时,狗身上的谷种全被河水冲走,只剩下狗尾巴上的几粒。就是这几粒谷种,使人间有了稻谷,并且稻穗长成了狗尾巴状。为感谢狗的功绩,瑶族同胞便在每年新禾收割之际的六月初六,将第一碗新禾米让狗“尝新”。

十三、姑娘街


瑶族是瑶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春节后的第一个街期举行。每逢这个街期、各族姑娘换上艳丽的民族服装,从四面八方涌向集市。节日的小镇,一派欢乐气氛,在广场上,各族姑娘围成圆圈,在乐器的伴奏下歌舞。还有陀螺比赛也很引人注目。陀螺是用坚硬的木头做成,比赛时,两组相隔一定距离,各组的人轮流用自己旋转的陀螺去碰击对方旋转的陀螺。击中后被击的陀螺依然在旋转者为胜。除此以外,街头巷尾摆满了五彩丝线、花边、银器、首饰等商品及各种美味小食。男男女女,熙熙攘攘,把大街挤得水泄不通。在欢乐的人流中,有身着桃花图服装,佩戴耳环,手镯的瑶族姑娘;有穿大领短衣、百褶裙,颈间套有三、四条项链的苗族姑娘,有身着黑色衣裤,胸部佩戴大银环――“批索”的哈族姑娘,有身穿镶有花边,绣着美丽图案服装、头戴银泡泡“鸡冠帽”的彝族姑娘。她们成群结伴,在集市上出售自己带来的农副产品,并在货摊前选购花边,五彩丝线和耳环、手镯等银质首饰。夕阳西下,小镇上人们陆续散去,而城外田野却歌声悠扬。各民族一对对男女青年,在山坡、树下、溪边、湖畔,纵情歌唱。歌声、琴声和欢笑声交织在一起,荡漾在“姑娘街”上。

十四、倒稿节

倒稿节在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瑶族人民传统的欢庆丰收的日子。这时,稻子、红薯、包谷、粟米等农作物都己收割完毕,瑶族人民把这一天定为“倒稿节”。在这一天之前,谁种谁收,不准乱割滥收,否则按乡规民约处以罚款。过了这天,任何人可以上山下田收捡成果,谁收谁得,不得干涉。

十五、讨念拜

隆回县小沙江、虎形山、茅坳瑶区,岭秀峰奇,谷深林密,方园数十里,瑶家祖祖辈辈散居在溪溪弯弯中。他们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其中最使人向往的,是那一年一度的瑶家传统节目――讨念拜节和讨寮皈节。

讨念拜意译是月半所过的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举行。这三天,瑶家山寨欢腾得象点燃的鞭炮。那些泡在清泉绿涧里长起来的姑娘,本是水色如玉,苗条多姿。这几天打扮得娇气滴流,一个个身穿绣花衬衫,腰系多种图案的挑花筒裙,戴着银项练和镀金耳环,微笑着遮在花绸伞下。小伙子们,头裹方格巾帻,穿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挂裤,虎身大眼,结实健壮,逗人喜爱。连老大爷、老大妈也换上节日的盛装,四面八方,熙熙攘攘汇聚在水洞坪墟场,欢度传统佳节。

说起讨念拜,有个悲壮动人的历史故事。相传康熙年间,封建统治者的军队进逼瑶山。掳掠劫杀,无所不为。瑶家山寨,暗无天日,面临着灭族亡种的悲惨绝境。在这危险之际,一位瑶家姑娘名奉姐,精明干练,沸腾着满腔热血与无比悲愤,把山山寨寨的青壮年兄弟姐妹组织起来,垒石为堡,砍树作寨,据险守防,抵抗来侵的敌人。在追击进犯者直到他们的官衙后,放了一把火,将官衙化为灰烬。

这时,司门前巡检司上奏清廷,派来了大兵。由于地形崎岖复杂,奉姐指挥合窍,群众团结一致,善守能攻,官军一筹莫展。最后设了一个诡计,使一个青年悍卒化装成卖货郎,挑着满担瑶家日常生活物品,如盐、布之类,上寨叫卖。奉姐见单人一个,不足为俱,便接进室内。那知这货郎接近奉姐时,拔出利刃向奉姐刺杀,外面亦金鼓齐鸣,伏兵四起,带伤的奉姐在一阵慌乱中冲了出来,在现今的水洞坪一带,率众与官军杀了三天三晚,600多位瑶族同胞因寡不敌众,全被官军杀死。

英勇的奉姐姑娘牺牲了,却永远活在瑶族人民心中。人们纪念她,但又怕引起封建统治者的怀疑与嫉忌,于是在每年的五月十五至十七日三天,瑶家男女老少,都来到水洞坪举行集会。青年男女,谈情说爱,赛歌赛舞,以特殊的形式,表达他们对英烈的吊唁。最后形成为如今人人赶墟购物的传统盛会――讨念拜。

十六、讨寮皈节

讨寮皈节,意译是逃脱凶恶的菩萨。此节分两段,第一次是农历七月初二在茅勒举行,这一带的瑶民要过了这个节日,才吃黄瓜和白瓜。传说宋朝末年,当地瑶民的祖先在江西吉安田卢地带,遭到当地赵、鲁二督统镇压。七月初二,有些孕妇逃到鹅颈大丘的黄瓜和白瓜丛中,哀求饶命,才幸免于死。因而起誓:永传后代,要越过七月初二,才能吃黄瓜和白瓜,违者子孙不昌。第二次是农历七月初八至初十,在小沙江举行,传说清朝雍正元年(1723),当地一豪绅追赶麻洞瑶族四姓六姐妹而引起反抗,豪绅却谎报瑶民谋反,请求清兵镇压。瑶民先后在今大沙江和小沙江奋战后退至麻塘山居险而守清兵只好议和。当时瑶民把战地称作大杀光和小杀光,以后为求民族团结,才改名大沙江、小沙江。如今节日里,瑶民都盛装,到集会地点尽情欢乐,周围汉人,也参与同乐,人们赶集聚会,青年男女赛歌对舞、谈情说爱,充满喜庆气氛。

瑶族_瑶族 -民族文化


瑶族――文化

一、语言文字
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由于地区不同,又有若干方言土语,但只要同一支的瑶族均可通话,“秀门”支与海南岛的苗族语言相通。红河州内瑶族语言基本属于“勉”语。“秀门”语的音调有13个,“吉门”语只有8个。

瑶族原无文字,不知何时起,经父子相传、师徒传授,以瑶音瑶意借用汉字来记述本民族的历史、经文、诗歌和书写信件、契约和经济帐目。又由于传抄讹错后习以为常或汉文无法表达等原因,形成了一些特别的怪异字。用汉字形式记录瑶语的情况有:l、瑶语音义近似汉语的直接采用汉字。2、汉音作音符记瑶语而不用汉义。3、采用汉义和不读汉音。对瑶族知书识文的情况,史志均有记载。民国《马关县志》说:“瑶族有书,父子自相传习,看其行列笔画似为汉人所著,但流传既久,转抄讹谬,字体文义殊难索解,彼复实而秘之,不轻示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西民族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创制了一套新瑶文方案,结合旅美的美籍瑶族华人约瑟・候博士的研究成果,制订了适合于各支瑶族的拉丁字母瑶文,新瑶文声母30个,韵母121个,声调8个。新瑶文在广东、广西试行,效果良好,红河州内河口县已先后举办师资培训班两次,并吸收了金平、屏边的学员参加。

1949年前,全州瑶区没有1所正规学校,部分男子靠以树枝当笔、火塘灰作纸的“火塘教育”掌握汉文。

1954年屏边县瑶山自治区成立后,在区所在地梁子寨开办了瑶区的第一所正规小学,以后各地也陆续开办。各县中学成立后,一些勤学有为的学生得以深造。经过30年的努力,瑶族不仅有了大学生,还有了教师、医生,各级党政机关也有了本民族的干部。1985年,荣获“全国普及教育先进县”的河口县,经省、州联合验收,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6.4%,普及率为95.7%,巩固率为93.8%。毕业率为86.4%。

但是,瑶区的文化教育至今还很落后,以河口县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为据,全县12周岁以上的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40.6%,其中瑶族聚居的瑶山区占该区人口的51.82%,老范寨区占65.56%,莲花滩区占78.44%。


瑶族

二、歌舞
唱歌是瑶族的喜好。古歌人人会唱,新歌人人能编。歌词有五言句、七言句,也有少量长短句的,文词简洁,韵脚严整。“吉门”歌调高吭,“秀门”歌调深沉。过去唱的多为古歌、情歌、风俗歌。新中国建立后,许多歌手配合党的政策和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以瑶歌形式进行宣传,对促进民族团结,开展边疆的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河口县老范寨区80余岁的老歌手邓秀英,被群众誉为“瑶家刘三姐”。她和国营南溪农场龙冬生产队女歌手盘妹留先后在全国少数民族民歌比赛会上荣获一等奖。国营蚂蝗堡农场漫扒生产队男歌手李老满能歌善舞,1984年和1985年两次在省、州民族原始音乐舞蹈汇演中获奖。瑶族舞蹈只是宗教祭祀活动的一部分.尚未成为群众性的娱乐活动。新中国成立后,经舞蹈工作者发掘、整理,已出现了一批如《贺新房》、《喜迎新娘》、《铃舞》,《鼓舞》等人们喜闻乐见的节目。

三、医药
瑶族民间没有专业的医生,但许多人能利用天然的动、植、矿物作药,靠察颜观色和询问病情下药治病,妇女尤其擅长。治病的办法很多,流行性的传染病多用隔离法,肚痛、关节痛、头痛、感冒等多采刮痧法、艾灸法、扎针法、姜盐揉擦法等,外伤、骨折则采用夹板固定法、包扎法。药物服用有水煨、冲服或泡酒、炖肉或蛋以及洗、擦、敷、点等法,用量全凭经验用手抓,但对毒性药物十分审慎。

瑶医全凭师徒或母女口传身授,有的被写成文字记载流传。许多疑难杂症,经现代医药医治无效者,往往以草医草药治愈,尤其是跌打损伤、消炎止血方面有特效,故《岭表纪蛮》有“蛮人以草药医治跌打损伤及痈疽、疮毒、外科一切杂症,每有奇效”之说。然瑶医由于封建迷信观念,坚守其秘密,不愿外传。

四、工艺
瑶族日常生活所需的银、铁、木、竹用具,全系农业生产之余自己动手制作的。竹、木用具较粗糙但结实耐用,而银饰十分精致,其工艺可与汉族专业工匠媲美。妇女善于刺绣,直接绣在面料上而勿须打底。刺绣的景物和图案均源于生活,新颖别致,栩栩如生。水粉画亦是瑶族擅长的传统艺术。金平县营盘区芨芨坡村李建清和李文秀的神象画,远销文山、西双版纳和越南、老挝等地。1982年河口第一中学学生李永祥创作的“瑶山春”,生动地描绘出瑶山春色,荣获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览二等奖。用马尾编织的网袋和马鬃编织的帽子,工艺更为精巧。

瑶族_瑶族 -礼仪风俗

丧葬


瑶族瑶族历史上行火葬(今金平县部分瑶族对凶死者仍沿此习),河口县原为瑶族居住的老刘寨,50和60年代数次发现过骨灰罐。清乾隆《开化府志》载有:“死者不落地,火化收藏。”民国《马关县志》有“亲死火化”之说。民国以后才普遍改行本棺上葬,但不立墓碑,盛行夫妻合葬。坟头上筑一道小石门,意为是供死者夫妇出人的灵门,非原配妻另筑较小的一道石门,表示不能与丈夫平起平坐。墓后立一块长形的“山神石”,作为亡灵的保护神。夭折或非正常死亡者,不得在家停丧,也不举行丧礼。没有固定的公共墓地,中年以上的人,大多在生前就选好自己的墓地并告知子孙。

老人死后,家人对空鸣3响铜炮枪报丧,然后由专人陪同孝子逐处向亲友跪拜讣告。亲友闻讯即带着米、酒、鸡等前来帮忙料理丧事,按死者性别由男女亲戚为其沐浴、更衣、剃头或梳头,道公念经超渡后人殓封棺。棺钉一律为竹木钉。棺内垫放若干层草纸,并以白布盖尸,再置放用竹子或苞茅秆扎制的一、二市尺长的梯子一架;意为是给亡灵上天的“天梯”。又按死者年龄放人若干枚硬币,一岁一枚。经择吉确定发丧日,一般停丧不超过3天。上午九时左右发丧。先由道公念《开路经》,然后抬棺在送葬人头上过三次后启行。棺材人穴后,首先由孝子每人捧三棒土背着放人穴中,然后帮忙群众才动手填土堆坟。“吉门”老人死,要用彩纸剪成日、月、鱼、鸡等图案贴在棺材上、下葬后先由道公盖3锄土,唱念道:一锄盖你头,子孙后代吃不愁;二锄盖你手,儿女子孙代代有;“三锄盖你脚,金子银子用马驮。”之后,由送葬人按亲疏顺序每人盖一锄,然后才由帮忙安葬的人掩埋。葬毕回家路上,道公边诵经边在路上分段埋石,意为阻挡亡魂回家作祟。送葬者必须用香面洗手后才能进家。葬后半年或周年,扎五彩冥房到坟上烧化,并以酒肉祭奠,叫“烧灵”,以后每年清明到坟上挂纸钱祭扫。

禁忌

除婚丧、年节、祭祀和伦理规定外,还有一些禁忌:男子的“皇帝头”,任何人不能触摸。产妇不满月,外人不得进家门。正屋门口不得晾晒衣服,不得坐门坎,家中不许吹口哨。神桌上禁放杂物。不能踩跨火塘和往火塘内吐痰,火塘上的三脚铁架不能随便移动。产妇、孕妇不能在神桌前停留。不能踩坟墓和在墓地炸石挖土。严禁砍伐村前寨后的风水林。大年初一忌到别家游串。每逢初三、初五、初六忌出远门。禁吃病死的禽兽肉。

瑶族_瑶族 -民族医药

瑶族医学理论体系

一、发病


瑶医

瑶医看病大多是审症而不是诊断某病,盈亏平衡理论揭示了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不但要求机体自身各脏腑之间的盈亏平衡,亦要求机体与周围环境相互平衡。瑶医认为,人体要保持健康,平衡是根本,平衡是关键,一旦这个平衡被破坏,身体健康失去可能。在这一理论思想指导下,瑶医审症治病的方法是根据机体不平衡之所在,采用各种药物或非药物的治疗方法,调整或促使机体与周围环境及机体各脏腑之间盈亏达到平衡,从而使病体恢复正常。瑶医认为盈则满,满则溢,溢则病,如脑出血、血山崩等。同样,亏则虚,虚则损,损则病,如贫血、眩晕、腰痛、哮喘、心悸等症,这些症候大都由于某些脏腑的亏虚引起。在审症的基础上,瑶医用药的原则是盈则消之,亏则补之。瑶医将药物分为风药及打药两大类,对于盈症的治疗,用打药为主;治疗亏症,则以风药为主。临床具体运用时还根据不同脏腑的盈亏,选用不同的打药及风药,有时是风打两类药合理配伍,使药力更专更宏。

瑶医盈亏平衡理论的另一重要内涵是人与大环境的关系。瑶医认为人生活在大自然环境中,机体与周围的环境要保持相互的盈亏平衡,才能少生病增健康,如果这个平衡被打破(或是破坏了),人就会生病,所以在治病时不能忽视调节机体与周围环境的盈亏平衡。如秋季天气久旱无雨,易引起老年人呼吸道疾病,瑶医常用罗汉果炖猪肺等以润肺来预防及治疗,多能收效。又如冬春天气久雨不晴,气候潮湿,人们患病多有“湿气重”的表现,即是湿盈,湿盈就会引起寒湿凝滞,寒湿凝滞常引起风湿病,故在岭南冬春季风湿病为多发病,瑶医常用祛风除湿、活血散寒的草药煎水薰洗或药浴,以消除机体内盈余的寒湿来预防或治疗风湿病。瑶医注重调节机体与自然界的盈亏平衡还表现在冬补夏消春燥秋润的饮食特点,这样就能使身体内部及机体与周围环境盈亏平衡,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瑶医还认为,一年四季的更替,每月月亮圆缺的变化,昼夜的不同对人体盈亏平衡都有一定影响,所以在治病投方的药物剂量及服药时间上常根据季节的不同,月亮圆缺及昼夜的变化来进行调整,常能收到更显著的效果。

二、病因

瑶医认为人体患病与自然界环境影响、饮食不调、意外创伤、劳累过度、房事不节、先天禀赋异常等因素有很密切的关系。

(一)自然环境的影响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自然界气候或环境的变化,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体。若气候发生了异常变化或环境卫生不良,而人又不知道趋避或改善环境,就会导致人体生病。例如,春、秋两季,本是风和日丽、气候凉爽、令人舒适的季节,若气候反常,或酷热逼人,或绵绵阴雨致湿邪伤人,则会导致脘腹剧痛、欲吐不吐,甚至昏迷的“蚂蝗痧”;又如,夏季烈日炎炎,而人若在烈日下长时间劳作,多会发生突发性脘腹剧痛、发热、口渴、全身酸痛、皮肤变黄,甚至昏迷的“泥鳅痧”等。

(二)饮食不调

瑶族中有“人食五谷生百病”之说,这里“五谷”泛指食物。瑶医认为,五谷虽养人,若饮食不节制,或过食生冷,或食入不清洁食物,都会使人生病。

(三)意外伤害

瑶族人民多生活劳作在深山峻岭或茂密丛林之中,常会受到毒虫、猛兽、狂犬侵袭,或农具、武器及不慎摔跌等伤害而致皮破肉裂、骨折、大出血,或感染破伤风、狂犬病、中毒等,这些常是导致他们身体病残,甚至危及生命的主要原因。

(四)劳累过度

过去瑶族人民生活极为贫困,为了生存他们常常超强度地劳动,为避战祸他们常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迁徙到人迹罕至的深山丛林中重建家园,以致劳累过度,使脏腑、筋骨受损,而患全身筋骨疼痛、少气乏力、食欲不振的“伤力病”。

(五)房事不节

瑶医认为,夫妻同房是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的一件生活大事,也是维系夫妻感情的一种方式,但是房事应该有节制,否则会引起疾病。如“月痨”,即因妇女产后恶露未尽而行房事所致的身体久不康复、面黄肌瘦、食欲不振的妇科疾患;男子色欲过度,则会导致不思饮食、骨干肉瘦的“色痨”等。

(六)先天禀赋异常

瑶医认为,由于先天禀赋不同,人的身体素质有所差异,不同体质的人易患不同的疾病,所以瑶医中流传有“百人生百病”之说。

瑶族医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考察其治疗方法,亦是十分丰富多彩。

瑶药

瑶族人民主要居住在我国南方山区。由于亚热带地区特有的温和气候,充足的雨量,肥沃的土地,繁茂的植被等自然条件;由于西南、华中地区动物资源丰富,这种多层次、多门类的生态环境类型,造就了瑶族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这里的瑶族人民不仅改造了自然,而且利用当地动、植、矿物资源创造了瑶族医药。

受历史条件限制,至今没有任何记载以资证明瑶药种类。据一些瑶族地区的药物资源调查报告统计,瑶医使用药物品种约836种,土石草木,鸟兽虫鱼,无所不包。对836种药物基源考证,隶属于186科,瑶医应用较多的药用植物有水龙骨科、蓼科、蔷薇科、豆科、唇形料、菌科、葫芦科、百合科、兰科等。

随着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瑶医药宝贵的经验正在被挖掘、研究。一些典型的、临床常用的瑶药,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确有可靠疗效,大有开发价值。如:

冬心威:为杜鹃花科植物真白珠(Franch.)Rehd.的全株或根。用于产后或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气管炎,泡酒服或煎水洗澡。根、茎、叶均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是水杨酸甲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挥发油有祛痰作用及抗菌、抗病毒的作用。这表明瑶胞用瑶婆风治疗慢性气管炎与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是相吻合的。董酱背:为茜草科植物玉叶金花的根或全株。用于肠炎、腹泻,预防中暑,煎水服。茎、叶含豆甾醇、B-谷甾醇、三萜酸类阿江酸(arjunolicacidC30H48O5)。本品经预试有氨基酸酚类、甾醇类等反应。

酿摸勉:为菊科植物地胆草的全草。具有清热解毒之功,主要用于慢性肝炎、黄疸型肝炎、目赤肿痛、痈肿疮毒。江华高滩仲医院,用地胆草、虎杖等配伍使用,治疗肝炎,效果较佳。地胆草60克,海金沙叶60克,水梅柳叶60克,冰片6克,将前三味侵入淘米水内,揉烂,过滤后放人冰片,用鸭毛将药水涂患处,治疗天疱疮;鲜地胆草适量,捣烂外敷治目赤疾病。全草含表无羁萜醇(epifriedeli一nol)、蛇麻脂醇(lupeol)、豆甾醇(stigmasterol)、三十烷醇(triacontan-1-01)、三十二烷醇(dotri-cotan-1-01)、乙酸蛇麻脂醇脂(lupeolacetate)、去氧地胆草素(deoxgelepha一ntopin)及异去氧地胆草素(isodeoxyelephantopin)。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地胆草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山慈菇

山慈姑:为防己科植物青牛胆或纤梗青牛胆金果榄的块根。用于治疗痤疮。块根加米醋磨浆,醋浆涂抹于脸部,每天3~4次,效果很好。块根含巴马亭(Palmation)和加伦宾(Columbin)。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块根对钩端螺旋体有抑制作用。

地雷:为毛莨科植物单叶铁线莲的块根。用于跌打损伤疼痛、腹痛、癌症疼痛;外伤醋磨外敷。曾将地雷制成注射液在临床上使用,对消化道平滑肌痉挛等所致腹痛及各种癌症疼痛,均取得很好的效果。化学成分测试:有酚性成分及皂甙类成分的反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地雷提取液能缓解肠、胃平滑肌痉挛。

走血风:为芸香科植物飞龙掌血的根。用于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肋间神经痛、风湿偏瘫等,煎水服。江华县人民医院曾将飞龙掌血制成注射液肌注,治疗风湿关节痛取得较好的效果。根皮含白屈菜红碱、二氢白屈菜红碱、飞龙掌血内酯、飞龙掌血异成烯内酯、茴芹香豆素、异茴芹香豆素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飞龙掌血注射液按1ml/100g体重腹腔注射,对大鼠蛋清性踝关节肿、大鼠甲醛性踝关节肿、大鼠棉球肉芽肿以及对小鼠醋酸刺激痛反应都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

获表:为兰科毛萼珊瑚兰的全株。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偏正头痛,泡酒服或煎水服或作药条灸患处。兰山县科委将毛萼珊瑚兰作为风湿药酒开发。

东破石珠:为葡萄科植物三叶青的块根。用于泌尿系统结石、胃痛、跌打损伤,煎水服或研末敷患处。民间以破石珠为主药的复方,治疗泌尿系统结石。块根含黄酮及黄酮甙、精氨酸等多种氨基酸、粘液质、鞣质、酚类、甾体化合物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对流感、乙脑等病毒有抑制作用;具有促进家兔肝细胞吸收和吞噬放射性四碘四氯荧光素的功能,并对家兔四氯化碳中毒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黑蕻瓜:为大戟科植物算盘子的根。用于腹泻、痢疾,煎水服或煮蛋吃,连汤服下。江华县民族医院形成了以算盘子根为主治疗小儿腹泻的协定处方:算盘子根、小凤尾草、金银花、火炭母草、石榴皮、十大功劳叶、野甘草各适量,效果很好。

癫子药:为竹柏科植物竹柏的根、树干、树枝。用于精神病,煎水服。江华县著名瑶医严坤明医生经验方(竹柏30克,黄柏15克,山豆根20克,前仁10克,麦冬10克,桔梗10克,大黄15克,栀仁20克,川芎10克,木通10克,黄连10克,桂枝10克,柴胡10克,甘草5g)以竹柏为主药组成的复方治疗精神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酱滴:为紫葳科植物紫葳的根、花。用于骨折、跌打损伤、酒糟鼻,煎水服或捣烂外敷,化学成分测试有黄酮、生物碱、鞣质及还原糖的反应。

五指毛桃:为桑科植物粗叶榕的全株。用于肝硬化腹水,煎水服。根含甾体,香豆精、糖类及氨基酸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五指毛桃根的煎液、乙醇提取物、乙醇回流后残渣之水提物,给小鼠灌胃(氨水喷雾引咳法)均有明显的止咳的作用;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有较好的抑菌作用。

苦菜公:为败酱科植物白花败酱PatriniaVillosaJuss.的全草,用于败血症、胰腺炎、指头炎,煎水服或鲜品捣烂外敷。全草含挥发油,干燥果枝含黑芥子甙等;根及根茎含白花败酱甙、白花败酱醇、白花败酱醇甙、齐墩果酸、番木鳖甙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抗菌作用,在试管内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的生长;对葡萄球菌、链球菌有强烈的杀灭作用,对病毒亦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实验证明本品提取物在鸡胚内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同时能促进肝细胞增生,防止肝细胞变性;干燥果枝能疏通门静脉循环,加速肝细胞再生,并有降酶、降絮作用。自花败酱已开发成冲剂、片剂等多种新药。

雪朋仲:为番荔枝科植物瓜馥木的全株。用于风湿关节痛、坐骨神经痛,煎水服或煎水洗澡,每逢瑶族传统的端午药市,本品到处可见,常与其他风药配伍洗澡。

绣花针:为茜草科植物虎刺的全株。用于乙型肝炎及肝硬化腹水、身体虚弱、小儿疳积等,煎水服。此为著名瑶医严坤明的单验方,临床使用,效果很好,有待进一步研究。本品含虎刺素、虎刺醇等多种蒽醌类化合物。

匝干:为茜草科植物剑叶耳草的全草。用于小儿咳嗽,煎水服。本品昧甜,小儿乐于服用,在瑶族地区治疗咳嗽广泛使用,有待开发利用。

届招觅:为五加科植物树参的根或全株。用于风湿骨痛、偏瘫,煎水服或煎水洗澡或泡酒服。瑶胞认为本品是治疗风湿病、偏瘫的必备药,。

八角莲:为小檗科植物八角莲的根及根茎。用于毒蛇咬伤、肝癌,煎水服或捣烂外敷。瑶胞认为本品是珍贵药物,治病效果好。该药的抗癌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本品根及根茎含抗癌成分鬼臼毒素和脱氧鬼臼毒素。


零陵香

零陵香:为报春花科植物灵香草的全草。具有祛风寒,辟秽浊,止痒之功,用于伤寒、感冒头痛、胸腹胀满、下痢、遗精、鼻塞,牙痛、皮肤瘙痒,为瑶族人民佩带、悬挂之品,起着有病治病,无病避疫的作用。早在宋代即为瑶山的著名特产,一般生长于深山老林的荫凉腐殖土中,至今还是大瑶山原始密林的特产,为瑶族地区重要的贸易药材,现已能人工种植,大量出口国外,主要用于提取高级烟用香精。

瑶族保健

在历史上,瑶族人民在预防医学方面也总结出丰富的经验。如瑶族先民很早就认识到某些疾病是可以互相传染的,当隔离了病人或焚烧其尸或迁徙其居,就能预防某种疾病的传播。《开建县志》:瑶族“惧患痘,有出而染者,不得复入”。在《阮通志》中有这样的记载:“有病殁,则并焚其尸徙居焉”。瑶族对天花等烈性传染病,“采取严禁天花患者回归原来材寨居住的方法,将病人与居民隔离开,以减少这种疾病的流行”。这种隔离方法在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八排瑶族地区及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区县的罗运地区都曾采用过。瑶族许多地区有火葬的习惯。火葬既达到消灭传染源的目的,又可保护环境免受污染。这种文明的葬礼,也正是当今社会所提倡和推广的。

瑶族的村规民约,也反映了瑶族预防医学历史的又一个侧面。如《瑶家河规》中规定:“不能乱倒杂物污染河水”。瑶族的“石牌”中也有关于不得乱放药毒鱼的规定。这都说明了瑶族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中很早就认识到疾病可以传染,用隔离或消灭传染源的方法可以制止传染病的流行,用预防的方法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并采取了简单易行而有效的隔离方法及地方法规性的环境保护措施。瑶族人民就是将防与治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保证了本民族的健康、繁衍,也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贡献。

瑶医用的植物药,常与动物的肉、骨头或内脏配伍。究其原因是:植物药大多是用新鲜的原生药,未经过特殊的加工炮制,一般水煎服或外洗,这样药力一般较猛,易过量而产生毒副作用,特别是打类药,与动物性药物配伍后,药力就和缓些。再则配入骨头等共炖,煎煮的时间较长,一些毒性植物药,久煎后毒性可降低。同时,由于瑶族历来生活条件艰苦,生活水准较低,动物蛋白来源少,加入动物的骨、肉、内脏共炖,吃肉喝汤,可以增加机体动物蛋白的摄取量,从而增加机体的抵抗力,有些动、植物药配用,还能起到协同、增加药效的作用。由于上述种种原因,瑶族用药以动、植药物配伍,常能收到殊效。

卫生习俗,它反映了瑶族人民灿烂的传统文化的健康部分,成为瑶族医药重要内容之一。

瑶族大多高山为居,迁徙频繁,游耕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深山老林,药物资源却十分丰富。勇敢勤劳的瑶族人民,利用本地的药物资源防病治病、保护健康、繁衍后代的经验是很丰富的。然而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无法对丰富的医药卫生经验进行文字总结,传给后代,卫生习俗则成为一种特殊的记载和传录方式,至今不少地区瑶寨仍沿用不衰。

(一)门边插青叶

在金秀等一些瑶寨中,凡是家中添丁加口,即在大门边插上一枝青叶,告示外人不准入屋。添的是男孩就在门连插上一枝竹叶,是女孩就在门连插上一枝树叶。瑶族人民认为,婴儿阳气未足,接触外人容易“招风引锁”,故不准生人入屋,直至小孩满月为止。

在婴幼儿期,瑶家最忌的是“风”、“锁”(包括现代医学所指的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破伤风及婴幼儿腹泻)。“痘”(指水痘和天花)。早在《开建县瑶僮》中就有瑶人“最畏患痘,有出而染痘者,不得复入”的记载。

门边插青叶实为一种有效的预防疾病措施,对减少许多新生儿疾病的发生,保证婴幼儿的健康成长起了积极作用。

瑶族另一种卫生插青习俗是:家里有人患重病,就用新鲜茅草打一个结,挂在大门边上,暗示别人不要随便进屋。他们认为,病人应忌风避瘴,而生人来时会给病人招风染瘴;另外,认为病人秽气重,在自家大门边插上青叶,别人看见青叶就会自动避开,以免把秽气传给别人,更不带小孩去串门了。这不仅是瑶族人民在生活中养成的美德,也是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与疾病作斗争而形成的对疾病传播及预防的科学认识。

(二)火葬

瑶族的丧俗因地区和支系而异。如“勉”支大都行土葬,“布努”支过去兴过岩葬,现兴土葬。“拉珈”支葬式有3种:成年人火葬,未成年人土葬,婴儿行挂葬,广东连南八排行“游尸葬”。据考,在远古的年代里,瑶族老人逝世,大都装入棺柩设灵堂祭奠,请师公、道师做道场为死者超度,然后火葬。后来由于受到壮、汉族文化的影响,部分地区才改为土葬。但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等地区的部分瑶族至今仍用火葬。他们认为,人死后,腐败的躯体会散发出一种毒气,这种毒气会污染水源,山林,健康人接触了被弄脏的水源、山林就会得病。他们还认为,那些因痨病(肺结核)、老鼠疮(淋巴结核、鼻咽癌等)和发人瘟(霍乱)而死的人,他们的口鼻中会有孑孓蛆虫涌出,这些孑孓蛆虫不但能使接触死者的人得病,还会通过污染水源、山林而使他人得病。所以凡是生“痨病”、“老鼠疮”及“发人瘟”而死的人,死后立即用煎熟的鸡蛋蒙住死者的口鼻。然后再洗身入殓,做道场,出山在野外火化。火化所用的燃料为送葬者每人带一捆干柴或松枝加上临时就近拾来的干柴,据说用煎蛋堵口鼻,一是堵住孑孓蛆虫不让其散发出来;二是已经散发出来的孑孓蛆虫会附在有香气的鸡蛋上。这既保护了水源、山林的清洁,又方便了后代对遗骨的处理;更重要的是,对那些确患传染病而死的人,经过火化,彻底地消灭了传染源,保护了他人的健康。

(三)芭蕉叶当碗

瑶族人民非常讲究礼节,尊敬长辈。许多地区的瑶族在红、白喜事中,村寨内不管同姓异性,所有的男女长辈都要请到,就是有病的老人也不例外。有病的长老懂得到别人家里饮酒作客或在群众聚餐的场合,都自觉带去食具。如果他们忘了带食具,就会自觉地取芭蕉叶代碗,临时修木枝代筷。餐中让别人替他们挟菜放在芭蕉叶中。在这种场合,有病的老人不会受到歧视,反而很受人的尊重,同桌人都会热情地给他们夹菜添饭。有的地方的瑶族还有家庭分餐的习惯。这说明瑶族先民对防止病从口入早已认识。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是科学合理的。并作为一种习俗沿袭下来。

(四)药粑

瑶族由于高山而居,村寨零星分散,三户一村五户一寨,远古年代,交通不便,缺医少药,生产技术落后,卫生条件也差,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钩虫等)颇为流行。为了保证人们特别是后代的健康,广西金秀的茶山瑶每年三、四、五月份习惯采用一种植物的叶捣碎取汁与糯米粉、糖混合做成粑粑吃,吃药粑后第二、第三天,常能驱出大量的蛔虫。由于方法简便易行,糯米粑粑味香可口,而且驱蛔效果好,无任何副作用,男女老少均乐于接受,故而形成一种习俗沿袭下来。如果哪一家因缺糯米而做不了粑粑,那么,邻居的大婶、大娘们会送些给他们,小孩子们相互之间也常会三五成群拿来粑粑做“家家”。从而保证了人们特别是儿童每年都能定期驱虫,驱虫覆盖面达100%。这一习俗,在山区医药科学技术落后的年代里,对保护人群特别是儿童的健康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就是在今天,用糯米药粑驱虫,对于分散居住的瑶寨,也比防疫保健工作者挨家逐户地去分发驱虫西药的效果要好得多,而且方便。

(五)药浴


瑶族药浴

自古以来,瑶族人民虽然居住条件差,文化水准低,但他们却酷爱清洁。不论严冬腊月或是夏日酷暑,每天劳动后都要洗澡。他们洗澡不同于其他民族只有清水一盆,而是用药水洗,俗称药浴。

据调查,居住在广西金秀龙胜、忻城、上林、马山、都安等县各支系的瑶族人民及湖南的花瑶都有药浴的习惯。

瑶族药浴的药材是采用当地盛产的草药。一次药浴所用的草药,少则几十种,多则上百种。这些药都是平时劳动之余就已采回的,有的是房前屋后野生的,或是种在菜园里的,所以用时非常方便。所用药物因地制宜,功能多种多样,有清热解毒、祛风散寒、舒筋活络、滋补气血等等。药浴时,常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季节或不同疾病选择不同药物。通常新生儿及产后妇女多选用温补和消炎作用的药物,比如大血藤、五指毛桃、九节风、鸭仔风、穿破石、杜仲藤等,这样可预防产妇及新生儿的各种感染,滋补气血,促进产妇子宫复旧。产后药浴,人们称这为“月里药浴”。许多瑶族妇女,产后经过药浴等调养保健,产后十天左右就能上山参加体力劳动。同时新生儿往往有随母药浴的习惯。劳动后淋雨受寒,也要进行药浴,可起到温中散寒、舒筋活络及恢复体力、预防风湿的作用。常选药物为老姜、米酒、大发散、小发散、桃树叶、青蒿等。老年人也很注重药浴,一般多用活血温补之药,如大钻、小钻、大血藤、扶芳藤、青春藤等。这无疑对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很有帮助的。对患有风湿骨痛或外伤后遗症者,则多选用祛风散寒、活血化瘀、强筋健骨之药,如山苍子、木满天星、九节风、大驳骨、小驳骨。松筋藤、毛杜仲等,这些药物可起到舒筋活络、恢复肢体功能等作用。若患有鹤膝风、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及骨质增生等风湿痹痛,常选用祛风散寒、除湿、活血镇痛之品,如大钻、小钻、十八症、四方藤、两面针及各种有刺的木本及藤本植物。

许多地区的瑶族还有应节进行药浴的习惯,如时令佳节或年终岁尾,男女老幼都进行药浴,如农历五月初五,广西的忻城、上林、马山、都安、金秀等县的瑶族,这一天上午家家户户都派人上山采集“百草药”。所谓“百草药”,即除有毒的和会引起皮肤过敏的以外,凡是绿色草木植物,每种都要采一些,采得越多越好,最好是采够一百种,这些植物起到各种各样的药物作用,故称为“百草药”。采“百草药”时,要带刀子和锄头,大部分草药是采集枝叶,有少部分是采集皮或根茎。如苦楝树要皮,青龙草挖根,金银花采花,冬茹要块茎,野山梨则要果实。

采“百草药”必须在上午完成,因为上午空气清鲜,阳光暖和,花红叶绿,百鸟歌唱,大自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人们认为在这个时晨是一天当中最“吉利”最理想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采回草药,洗澡,便可以治病强身,延年益寿。

“百草药”采回以后,洗净泥沙,置通风处吹干,等到下午五时左右,由家里一位年纪最大的、身体健康的老人将草药砍成三寸左右小段,放进一个大锅,加入数担清水进行煎煮,约煮沸十五分钟左右,将药渣捞起,加入少许食盐或不加食盐,离火待药液温度自然降到适合洗澡时,按传统规矩,按年龄由大到小顺序,各人舀一盆药水去洗澡。有的地方药浴是用一个高70厘米,直径70~80厘米左右的大木桶做澡盆,可以盛装一两百斤药水,洗澡时除头部外,全身都浸泡于药水中。“百草药”药液气味芬芳,经泡在药水里洗浴之后,感到筋骨轻松,浑身舒爽,精神倍增。

(六)打“老同”喝保健饮料

瑶族人民十分好客,遇到知己,不论本民族或壮、汉等其他民族,便结为挚友,称打“老同”或“老庚”,并习惯以酒待客,有的还把“三碗槽酒”作为结交真正朋友的标志。餐桌上,酒已成为瑶族人民不可缺少的保健饮料。他们喝的酒绝大多数都是自己酿制的米酒,浓度不高,还喜欢喝自己泡制的药酒。他们采用深山里丰富的药物资源,并根据不同的季节或年龄配制不同的药酒,有防治风湿的,有病后滋补的,也有老年饮用的。由于瑶族人民多高山而居,长年烟雾缭绕,气候十分寒凉潮湿,酒可舒筋通络、驱寒祛湿,加上某种药物,长年饮用,可防病延年,益身健体。历代瑶族人民在实践中总结出丰富的酒文化,至今仍沿用不衰。

瑶族人民喜欢喝茶,除了绿茶外,还有桂皮老姜茶、血藤银花茶、山楂茶及各种凉茶。其中绿茶是主要的茶基。绿茶都是自种(或野生)、自采、自制,采集的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至四月份(即清明节前后)茶树刚刚发芽之时,采集其嫩苗经小锅生炒,手工揉搓等工艺精制而成。现代研究表明,绿茶不仅具有提神醒脑、帮助消化、降低血脂及解毒等作用,还有抗癌、防癌作用,其他茶型,常因不同的季节或年龄而临时配制饮用。瑶族人民的喝茶习俗,对防病治病,增进健康无疑是有裨益的。

(七)扫寨

扫寨又称洗寨,其意义是去除邪气和疾病,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的一种卫生习俗。广西南丹县等瑶寨,凡遇有疾病流行或禽畜发瘟时,全寨各家各户都要举行扫寨活动。从火堂开始,一直扫至大门外,然后清扫屋前屋后,把整个寨子扫得干干净净。这实际上是一次群众性的卫生运动,对清除传染源,控制疾病的蔓延,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发展生产起了有益的作用。

(八)医药卫生融于地方法规中

一个民族的地方法规体现了民族的切身利益,起到了保障社会治安及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瑶族地方法规除了上述内容外,还把优生优育及环境保护等医药卫生内容列入其中。如“石牌”条文中明文规定:“凡是同一宗族的男女五代内不得联婚;凡是有姻亲关系的亲属三代内不准通婚……。”而在瑶族人民心目中,“石牌大过天”,石牌所规定的内容人人都得严格遵守。这就有效地控制了近亲婚配,从而保证了本民族的人口素质。为了保护水源,保障环境不受污染,瑶族“河规”中规定:“不得把垃圾等污物倒入河中……。”这些地方法规对促进瑶族人民的健康繁衍起了积极的作用。

(九)瑶医药巾法

药巾法是令患者佩戴含有药物的巾带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本法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活血通络、利湿行水、温中止泻、养心安神和止血消炎等功效。主要用于善忘、水肿、痹痛、腹痛、腹满、吐泻、阴毒、阳萎、遗精、闭经和外伤出血等病症。

巴马瑶族自治县概况 瑶族 瑶族-民族概况,瑶族-民族语言

瑶族_瑶族 -宗教信仰

瑶族的宗教信仰比较复杂,有些地区原始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或图腾崇拜占有一定地位;有些地区则主要信奉巫教和道教。道教对瑶族影响很大,凡属丧葬一套祭祀仪式,基本上按道教法旨进行,只是其中掺杂了一些民族原始宗教的内容。瑶族人认为狗是自己的祖先,在重大节日时都是先有狗上桌舔食后方能食用。相传在远古时代,两个大王之间互相打仗,其中一大王下诏,如杀死对方者将女儿许配给他,瑶族的祖先将诏文揭下,深夜潜入军中将那大王头颅咬下。许诺的大王不好反悔,却又认为这是一只狗,于是要求他们隐居深山。瑶族的祖先带着大王的女儿来到你四面环山之地,不料,深夜瑶族的祖先竟由狗变成人,二人结为夫妻。后发展为千户人家,此地被后人称为千家峒。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20103/58789.html

更多阅读

巴马油鱼 巴马油鱼图片

编辑本段简介巴马油鱼被称为寿乡水下人参。到巴马游玩,能吃到当地的油鱼,是一种荣幸。巴马油鱼仅产于巴马盘阳河一段10多公里的河段,因味道香嫩甘美而身价颇高。但是有钱就能吃到巴马油鱼吗?不一定。因为这段河流里的巴马油鱼日捕获量比

巴马——长寿之乡 巴马长寿乡图片

巴马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与百色、田阳、田东、平果、大化、东兰、凤山、凌云等市县相毗邻。全县辖12个乡镇,总面积为1971平方公里。巴马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居住着壮、瑶、汉等12个民族,2003年末全县总人口24.02万人。全

湖南省瑶族概况 巴马瑶族自治县概况

湖南省瑶族概况湖南省瑶族共有704564人,主要分布在永州市的江华、江永、蓝山、宁远、道县、新田,郴州市的汝城、北湖、资兴、桂阳、宜章等县,邵阳市的隆回、洞口、新宁,怀化市的通道、辰溪、洪江、中方,衡阳市的塔山以及株洲市的炎陵等县

巴马瑶族自治县 巴马长寿村

| [<<] [>>]单位名称电话地址邮编巴马瑶族自治县党政机关中共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山乡委员会 07786298328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山乡福厚 547509中共巴马瑶族自治县委员会统一战线工作部 07786212074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巴马镇新兴街18

巴马 广西巴马长寿村现状

巴马瑶族自治县百科名片 巴马瑶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所辖的一个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全县总面积1971平方公里,聚居着瑶、壮、汉等12个民族,总人口24.12万人。与百色、田阳、田东、平果、大化、东兰、凤山

声明:《巴马瑶族自治县概况 瑶族 瑶族-民族概况,瑶族-民族语言》为网友贫僧夜探青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