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争端 马岛战争 马岛战争-简述,马岛战争-历史争端

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简称马岛战争(西班牙语:GuerradelasMalvinas,拉丁语系国家又称GuerradelAtlánticoSur,即“南大西洋战争”)全称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英语:MalvinasW-ar)或福克兰群岛战争(英语:FalklandsWar)或福克兰海战,也有部分媒体简称为福岛战争,是1982年4月到6月间,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岛(阿根廷称“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

马岛之战_马岛战争 -简述


马岛战争示意图

马岛战争是1982年4月到6月间,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岛(阿根廷称“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的主权而爆发的一场局部战争。阿根廷在1980年代初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大规模的反对以加尔铁里总统为首的军政府的运动。阿根廷政府试图通过对马岛采取军事行动,来缓解国内危机。

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人登陆南乔治亚岛并升起国旗。4月2日,加尔铁里总统下令对马岛发动进攻。 随后,英国派出海空军对马岛和周边海域的阿根廷军队发动进攻,登陆并攻占马岛。阿根廷在遭受一系列军事上的失败后,于同年6月14日与英国签订停战协议。英国通过本次战争重新控制了马岛,但是阿根廷至今仍未放弃对该群岛的主权要求。

阿根廷在本次局部战争中的战败引发了大规模反政府运动,导致加尔铁里政府下台。在英国,伴随着战争而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加强了撒切尔夫人为首的政府的权威,并帮助英国保守党赢得1983年大选。这场战争在英国-阿根廷关系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并成为不少书籍、电影和歌曲的题材。

马岛之战_马岛战争 -历史争端


马岛战争期间,阿根廷海航第2战斗攻击机中队执行任务的示意图英国和阿根廷对马岛的主权之争,由来以久。1592年,英国人约翰?戴维斯发现该岛,但阿根廷则认为是葡萄牙人戈梅斯于1520年发现的。1690年,英国人约翰?斯特朗发现东西两岛之间的海峡,命名为福克兰海峡,并由此命名该群岛为福克兰群岛。18世纪初,大批法国人先后来到该岛,称为马洛伊内群岛,后转化为西班牙语的马尔维纳斯群岛。1764年法国人在东岛建立定居点,1765年英国人在西岛建立定居点。1766年,西班牙以25万英镑的价格从法国手里买下东岛,1770年,西班牙又出兵占领西岛。1816年,阿根廷宣布独立,宣称继承西班牙对马岛的主权。

1832年英国占领西岛,次年占领东岛。从此英阿对马岛的主权进行过多次谈判,1982年双方谈判破裂,战争爆发。从4月2日阿根廷出兵占领马岛,一直到6月14日被英国夺回,战争结束,历时74天。

1982年4月2日到6月14 日,历时74天的英阿马岛之战,这一场未经正式宣战的战争,外交家称为“武装冲突”,军事家则称为“马岛战争”,这是二十世纪第一场可算得上现代化的战争。

马尔维纳斯群岛(本文简称马岛),位于南大西洋,东到西经57 °40’,西到西经62 °,南到南纬53 °,北到南纬52 °15’之间的海面上。该群岛由346个岛礁组成,总面积15800 平方公里,其中长年有人居住的有十五个岛屿,主要有索莱达岛(即东福克兰岛,本文简称东岛),大马尔维纳斯岛(即西福克兰岛,本文简称西岛),总人口约两千,绝大多数是英国移民后裔。首府为斯坦利港(即阿根廷港)。南乔治亚岛是马岛的附属岛屿,(本文简称南岛),位于马岛东南716海里,西经39°南纬53°的海面上,面积3700 平方公里,居民随季节变化时多时少,最多达500 人,首府为格里特维肯港。

马岛距南大西洋与南太平洋之间的要冲航道麦哲伦海峡250海里,距阿根廷本土276海里,距英国本土7000海里。属寒带气候,岛上多沼泽,生物资源贫乏,但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不仅位于沟通南半球两大洋交通的必经之路,而且漫长曲折的海岸线组成的众多港湾,构成英国在南大西洋的最重要的基地。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海军都利用这一基地控制南大西洋的制海权。而近年来,马岛又成为开发南极的前进基地,其地位更显重要。加上八十年代发现的海底石油,更加剧英阿对马岛主权之争。

马岛之战_马岛战争 -导火索

加尔铁里,作为阿根廷当时集军政大权为一身的领导人,意图通过一场干净利落的马岛战役的胜利,来转移公众对于经济和人权问题的视线。阿根廷通过暗示可能入侵马岛,意图对联合国施压,但是英国并没有作出任何反应。英国的麻木和1981年英国皇家海军计划从马岛撤军(作为在整个英属海外领地裁军计划的一部分),以及1981年的《英国国籍法》限制给予马岛居民全面的公民权这一系列事件,使阿根廷认为,用武力夺取马岛控制权的时机已经到来。

阿根廷海军司令JorgeAnaya,是一个具有强烈反英情绪的人,他制定了一个全盘的攻占马岛的作战计划。在1982年初外交努力失败后,作战计划在同年4月被最终确定。作为攻占马岛的前奏,1982年3月19日,一对阿根廷的爱国者攻占了位于马岛以南1,390公里处的南乔治亚岛。他们在南乔治亚岛建立了营地,并升起了阿根廷的国旗。英国皇家海军的巡逻艇被派遣去拆毁这个营地,但被阿根廷海军阻止,只好折返。尽管种种迹象表明,阿根廷海军开始在贝尔格拉诺港运送部队上船,英国联合情报委员会拉美组在3月30日仍然表明“侵略行动不会马上到来”。

尽管英国和阿根廷的外交关系已经中断,某些国家却扮演了双方利益代言人的角色。秘鲁和瑞士分别成为阿英两国在对方国家内的代言人。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JavierPérezdeCuéllar)承认,他争取和平的努力没有奏效。秘鲁和瑞士的和平努力也不能阻止冲突,一项由当时秘鲁总统起草的和平计划被英阿双方拒绝了。

英国政府警告RedHunt和福克兰群岛总督,阿根廷可能在3月31日入侵。基于此,RedHunt组建了一支防卫力量,并要求MikeNorman筹建一支海军陆战队。阿根廷负责这次军事行动的海军中尉――GuillermoSanchez-Sabarots,率领他的特种部队在MulletCreek登陆。他的部队向前推进,进攻MoodyBrook兵营,政府大楼以及斯坦利港,直到4月4日英国驻福克兰群岛政府投降。阿根廷尽管先前保证岛上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认同将维持不变,但仍然意图推行几项不太受欢迎的改变福克兰群岛习俗的措施。阿根廷将“斯坦利港”改名为“阿根廷港”,将西班牙语定为福克兰群岛的官方语言,以及将车辆行驶规则从靠左行改为靠右行等。但是,岛上居民依旧靠左行驶,以表现他们对英国的效忠。

马岛之战_马岛战争 -战争经过

第一阶段

阿方行动


驻马岛的英国守军投降

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下令提前实施收复马岛的“罗萨里奥”计划,作战总指挥为陆军第5军军长兼马尔维纳斯战区司令奥斯瓦尔多・加西亚中将。特混舰队由航母1艘、驱逐舰4艘和其它舰船共约20艘及登陆兵4,000人成的第40特混舰队。

第40两栖特混舰队于4月2日零时15分派出的阿军陆战队的侦察小队在彭布罗克角登陆。4月2日六时三十分,阿军主力在龙克湾登陆,随即攻占了机场和港口。八时三十分,阿军七架C―130运输机运来3000多后援。使岛上阿军总兵力达4000人。岛上英国守军近200人,只进行了一般抵抗,即在总督雷克斯・亨特率领下全部投降。英军无伤亡,阿军亡4人(其中上校一名)。阿方任命马里奥・本哈明・梅嫩德斯准将为马岛军事长官。

4月3日,阿海军输送登陆兵约200人在南乔治亚岛格里恃维肯港登陆,英守军22人进行了抵抗,最后全部被阿生俘。4月7日,阿宣布成立“南大西洋战区”(包括阿大陆沿岸200海里及马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德韦奇群岛周围200海里水域),任命海军作战司令胡安・阿塞・隆巴多将军为该战区司令。与此同时阿军第60两栖编队在南岛登陆,经短促交火,占领南岛,英国守军23人投降。就这样,阿军以伤亡7人,损失2架直升机的代价,占领了整个马岛。

阿军收复马岛的消息传到国内,群情振奋,数十万人聚集在总统府的“五月二十五日广场”,高唱国歌,高呼口号,欢庆胜利。全国十多个政党一致表示支持政府的行动。总统加尔铁里的威望达到顶峰。再也没有人去考虑政府在处理经济问题上的失败了。

阿军自收复马岛至4月30日期间,为了防御英国方面的报复而不断加强马岛防御,岛上驻军到4月底由原来的4,000人增至13,000人。其部署为:阿根廷港和肯特山地区4个营及支援分队共约9,000人,达尔文港、古斯格林一个营及支援分队共约1,700人,范宁角约50人,福克斯湾、佩布尔岛等地一个营及支援分队共约2,000人;另外还扩建阿根廷港机场及在古斯格林、佩布尔岛修建简易机场;部署雷达站及防空部队,构筑工事;向岛上运送武器、弹药及其它补给品等。司令部设在阿根廷港。

英方行动


“大西洋运输者”号在利物浦进行改装

英国在获悉马岛被阿根廷占领后,立即宣布与阿断交,成立以首相撒切尔夫人为主席的战时内阁,作为最高决策机构,并制定了以武力为后盾,政治、外交、经济多管齐下,迫使阿方撤军,如果阿根廷不屈服,就用武力重夺马岛的战略方针。美国人也非常积极的介入,美国人一开始想从政治上去解决这次危机。因此派当时的国务卿黑哥将军从中斡旋,无耐双方的态度都非常的坚决。

4月3日,英内阁作出派遣特混舰队重占马岛的决策,任命桑迪・伍德沃德海军少将为特混舰队司令。英特混舰队舰船40余艘,载地面部队约4,000人,“鹞“式飞机20架和各种直升机45架,于4月5日分别由英国朴茨茅斯和英属直布罗陀启航驶往南大西洋。

4月7日,英国宣布对马岛周围200海里实施全面海空封锁。

4月12日,英军的核潜艇到达马岛后立即开始对马岛进行封锁。

在前往马岛一万三千公里的航程途中,英军参战部队完成了制定作战方案、战斗序列编组、战术演练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并根据4月4日战时议会签发的法令,征招58艘民船,作为舰队的后勤支援力量,同时对征用的民船按需要进行快速改装。如“伊利莎白女王二世”号和“堪培拉”号客轮都改装为运兵船,“大西洋运输者”号和“大西洋堤道”号滚装船改装为飞机运输船,此时“乌干达”号客船正载着940名英国学生在地中海旅行,接到征招命令立即在就近港口停靠,让学生上岸,随即驶向直布罗陀,仅用三天就改装为医疗船。由此可以看出英方对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4月17日,英国战时内阁提出把战争控制在马岛地区,不进攻阿根廷本土的原则。并积极展开了外交和政治攻势,美国、北约等国都表示支持英国,中断了与阿根廷的军火贸易,特别是法国和德国,原来与阿根廷有军火销售协议,但都支持对阿的军火禁运。同时各国还向英国提供后勤保障、通讯、卫星情报等便利。

4月26日,由23艘军舰、20架飞机、2000名陆军组成第二梯队从波特兰启航。5月12日,由18艘军舰和3000名陆军组成的第三梯队从安普顿启航。

首批特混舰队于4月17日抵达中大西洋的阿森松岛,经休息、补给后,于19日启航继续向南大西洋开进。先遣队于4月24日抵达南乔治亚岛附近水域。

4月22日,十四名英军特种空勤团(简称SAS)队员先从C―130运输机伞降在南岛北部海域,再换乘潜艇到达距南岛约三海里处,最后游上岸,进行侦察,查明了南岛上阿军的兵力、装备、火力配置,并为后续部队的登陆选择了机降地点,还清除了岛上的雷区。4月25日南岛上的SBS队员引导第42陆战突击营机降在岛上,阿守军156人只进行了有限的抵抗,即在指挥官阿斯蒂齐上校率领下投降。晚六时,英军占领南岛首府格里特维肯港。这样英军就在陆上首先抢占到了重要的前进基地,这样英军就可以从容的将人员和各种装备输送上岛同时将部队展开。

25日,3架英军的“山猫”式直升机在南乔治亚岛附近发现阿方潜艇“圣菲”号随即发射导弹和投掷深水炸弹,击沉“圣菲”号潜艇,英国陆战队第42突击营和“特别舟艇中队”在南乔治亚岛登陆,英国特混舰队主力于4月29日抵马岛水域,30日完成了对马岛周围200海里海上、空中封锁的部署。英国国防部宣布从格林威治时间4月30日十一时起,所有进入马岛周围200海里禁区的飞机和舰只都将遭到攻击。阿军也进入最高戒备状态,在马岛地区开始实行灯火管制和宵禁。

第二阶段

英军进行战场封锁


正在下沉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

1982年5月1日英军开始对马岛守军进行攻击。英军从阿森松岛起的“火神”轰炸机和从航母起飞的“鹞”式战斗机首次空袭马岛。

同时英军使用水面舰艇舰炮对马岛的军事目标进行多次轰炸和炮击,阿方出动飞机进行还击。以后,英不断对马岛进行轰炸和炮击,主要目标是机场、雷达站、仓库等。为了能更好的取得战场主动权,英内阁批准特混舰队可以攻击封锁圈外的阿军。

随后英“征服者”号核潜艇在马岛200海里禁区外36海里处,向阿海军旗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发射了三枚MK-8鱼雷,命中两枚,“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在四十五分钟后沉没,阿军有321人阵亡或失踪。

由于该舰被击沉,大大打击了阿军的士气,并使得阿根廷海军主力撤离马岛海域,虽然阿海军有一支由一艘航空母舰,4艘潜艇和两艘导弹驱逐舰组成的舰队,可是在整个战争期间都龟缩于本土,不敢出战。

为了报复英军击沉“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阿根廷空军在5月4日派出一架法制“超级军旗”式战斗轰炸机在马岛以北40海里处发射了两枚法制AM-39“飞鱼”式空对舰导弹,击沉英国当时号称最先进的42级导弹驱逐舰“谢菲尔德”号,舰员亡20人,伤27人。


被击中的“谢菲尔德”号

这艘排水量3200吨,造价达2亿美元的号称英国最先进的军舰被一枚造价才30万美元的导弹击沉,对英军的打击极大。此后英军吸取教训,采取各种措施防范阿军的导弹攻击。最典型的办法就是派出加装了预警雷达的“海王”式直升机在舰队上空进行早期警戒。

英军为了免受阿方航空兵的威胁于5月6日派遣十六名SAS队员先搭乘潜艇再换乘橡皮舟潜入阿根廷本土的里奥・加列戈斯空军基地,一举炸毁阿军仅有的14架“超级军旗”式战斗轰炸机中的8架,使阿军的远程打击能力受到重创。

英军偷袭阿军机场

阿根廷空军让英国人的恶梦久久不能结束,5月12日阿军航空兵又在根廷港附近水域重创英护卫舰两艘。这些飞机都是由佩布尔岛阿军机场起飞的。为了拔掉这颗肉中刺,五十名海军突击队员在5月14日晚乘三架直升机机降于岛上,炸毁阿军6架“普卡拉”攻击机,4架“T-34”教练攻击机,1架运输机。

队员中的炮兵观察组指引“格拉摩根”号驱逐舰的114毫米主炮猛轰岛上的目标,岛上的1座军火库,6座雷达站均被炸毁。英军在烈火中乘直升机安然返回,以轻伤2人的代价取得全胜,扫清了登陆的障碍。

登岛作战

英国方面考虑到阿军在马岛的兵力达14000人,而英军能进行登陆作战的登陆部队至多才1000人,如何以少胜多,只有出奇制胜。为此舰队司令伍德沃德煞费苦心,大摆迷魂阵。

由于马岛上的英籍居民很多,所以英军特工人员可以在他们的掩护下,一面摸清阿军的布防,一面积极活动,四处袭扰,唯独对阿军的指挥部没有袭击,主要原因就在于英军破译了密码,阿军的指挥部成了英军情报来源的重要途径。

与此同时英军一面封锁、轰炸、炮击马岛的一面向南大西洋继续增派兵力。到5月20日英军基本上达到了封锁马岛、削弱马岛守军力量的目的,并已作好了在马岛登陆的准备工作。

第三阶段


被击沉的英军42型“考文垂”号驱逐舰

英军确定于5月21日在圣卡洛斯港登陆。圣卡洛斯港距阿根廷港约80公里,其间大部分为沼泽地,机动困难,距达尔文港约40公里。阿只在圣卡洛斯港入口处的范宁角有40―50人防守。该地区水文、滩头状况利于登陆,岸上地形便于建立和巩固登陆场,利于防潜艇和“飞鱼”导弹的攻击。

英军登陆兵共编为两个梯队。两栖突击梯队由海军陆战第3旅(辖第40、42、45营及支援分队),伞兵团第2、3营,炮兵第29团及“蝎”式轻型坦克分队,防空导弹、工兵、后勤等分队组成,共约5,000人。其任务是在圣卡洛斯港及其附近突击上陆,尔后分别向阿根廷港和达尔文港方向进攻。

后续梯队由步兵第5旅(辖3个营)及支援分队组成,共约4,000人,其任务是在突击梯队上陆并向纵深发展进攻后,伺机在原登陆地域或在新的登陆地域上陆,与突击梯队共同夺取马岛。

5月21日凌晨三时,SAS突击队作为第一梯队在范宁角登陆,在先期登陆的侦察分队协助下,消灭了阿军约50人的守卫部队。三时三十分,英军开始舰炮火力准备。三时四十分,英军2艘两栖攻击舰,4艘登陆舰,在圣卡洛斯实施多点立体登陆,未遇抵抗便顺利上岸。英军抓住阿军夜战能力差的弱点,争分夺秒抢运人员、物资,在四小时里上岸2500人,运送物资32000吨。并构筑工事,组织防御,准备迎击阿军的反扑。上午10时开始,阿方先后出动数批飞机共70余架次,主要对英舰船进行空袭,炸沉英护卫舰“热心”号,重创、击伤英舰4艘。但阿方也损失了14架飞机。


被击沉的英军21型“热心”号护卫舰

阿军飞行员受过美、法、以等国教官的严格训练,技术高,作风猛,战斗力很强。面对英军高炮、导弹和“鹞”式战斗机组成的防空体系,毫不畏惧,不怕牺牲,进行攻击时往往都采用低空突防来提高命中率。但英军最终还是顶住了阿军的反击,控制了20平方公里的滩头阵地,还铺设了供“鹞”式和直升机起降的钢板简易机场,进一步巩固了登陆滩头。

5月22日,阿军令人费解地按兵不动,给了英军喘息之机,英军乘机补充物资,调整部署,并部署了一个“吹管”式便携式防空导弹连,专用于对抗阿军的低空功击,完善了防空火力配系。战后很多老兵提起这天都称为奇迹的一天,他们说,“如果阿军继续发起攻击的话,英军登陆很有可能会崩溃,但感谢上帝,有了一天的时间来重新调整”。

第2天阿军又出动近百架次飞机,继续发动猛烈空袭,击沉了英军“小羚羊”号护卫舰。

5月25日这天是阿根廷国庆日,阿空军倾全力出击,全天出动约200架次,取得击沉“考文垂”号驱逐舰,“大西洋运送者”号滚装船,击伤1艘驱逐舰,1艘护卫舰的辉煌战绩。

英军不幸中的大幸是“大西洋运送者”号上运送的16架“鹞”式战斗机和1架美制“支努干”重型直升机在被击沉前就飞到了岸上机场。

三天来,阿空军英勇战斗,给予英军沉重打击,但一来飞机性能不及英军,二来又得不到海陆军的有力支援,三来由于阿根廷一百多年来没有战争,战备较差,低空攻击投下的炸弹因为炸弹的起爆条件都设在由高空投掷,因此有40%的炸弹没有爆炸,所以无法阻止英军的登陆。

阿根廷空军在5月25日损失飞机高达31架。阿根廷驻达尔文港部队于24日、25日也派出小股兵力对圣卡洛斯港地区英军进行侦察袭扰活动,但被英军炮火击退。

由于阿军地面部队未进行反登陆作战,而航空兵反击的又主要打击英舰船,这样使使英军顺利地登陆和巩固了登陆场,并完成了陆上进攻准备。三天里,英军上岸部队已达5000人,滩头阵地扩大到150平方公里,建立起了补给基地,通信枢纽,并在钢板简易机场加铺了铝合金跑道。

站稳脚根的英军登陆部队在5月27日向阿军发起攻击,兵分两路向斯坦利港推进。南路以第2伞兵营为先导,第45陆战营为后援,沿东南公路,经达尔文港、古斯格林、费兹罗伊湾、布拉夫湾从南面攻击;北路以60名SAS队员为先导,第3伞兵营,第4陆战营跟进,沿道格拉斯、蒂尔湾,直取斯坦利。由于阿军作战思想保守,不思进取,使英军的进展非常顺利。英军伞兵团第2营及支援分队,大部从陆上徒步、乘直升机、吉普车和“蝎”式坦克向达尔文港开进,一部分乘汽艇由水上向达尔文港开进。

5月28日英军开始对达尔港发起进攻。阿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击毙英伞兵团第2营营长赫伯特・琼斯中校。英军于29日攻占达尔文港,古斯格林守军投降。英军在攻占达尔文港和古斯格林战斗中,亡17人,毙伤阿军250人,俘阿军1,400人,缴获大批弹药和其他军需物资。尔后,向阿根廷港方向发展进攻。

自英军开始陆上进攻以来,阿多次出动航空兵袭击英舰船和圣卡洛斯港、达尔文港、肯特山等地的英军。5月30日阿使用“飞鱼”导弹攻击“无敌”号航母,遭英激光器干扰,未中。(另有说法以2架“天鹰”被击落的代价击伤“无敌”号,但英军矢口否认)。


投降后的阿根廷士兵

6月8日空袭菲茨罗伊上陆的步兵第5旅,打死打伤英军180余人,击沉英登陆舰“加拉哈德爵士”号,重创英护卫舰和登陆舰各一艘。但当晚由“伊莉莎白女王二世”号客轮运送的3000英军登岛。进一步加强了英军的进攻力量。

5月31日,北路英军进抵肯特山,就地布防,等待南路英军。6月1日,南路英军也到达肯特山,与北路英军汇合。阿军此时采取放弃外围,集中主力固守斯坦利港方针。英军在攻占肯特山和查杰林山完成对斯坦利港的包围后,并不急于攻击,而是调整部署,补充给养,派出SAS和SBA队员四处活动,进行战场侦察,很快查清阿军以肯特山、查杰林山为第一道防线,以哈里顿山、浪顿山为第二道防线,以无线岭、欲坠山、威廉山、工兵山一线为主防御阵地,即加尔铁里防线,在三道防线之间都布设大量地雷和障碍,只留一条由炮火保护的秘密通道供联络之用。

6月8日,阿军出动大批飞机空袭在希拉夫湾滩头的英军,击沉登陆舰1艘,击伤护卫舰1艘,登陆舰1艘。阿军损失飞机11架。但此时的阿空军已如强弩之末再也无力阻止英军的登陆。

此时英军在岛上的力量已大大增强,共有地面部队8000人,重炮30门,坦克20辆。6月11日,经三天的准备,英军以“火神”轰炸机和“鹞”式战斗机以及火炮进行密集轰炸,同时驱逐舰、护卫舰以舰炮火力掩护,支援地面部队向阿军的第二道防线猛攻,第45陆战营攻占哈里特山和浪顿山,突破第二道防线,并控制了斯坦利外围所有制高点。阿军唯一的反击就是用岸基AM―39“飞鱼”导弹击伤“格拉摩根”号驱逐舰。

英军经过调整部署,补充弹药及其它军需物资后,于6月11日开始对阿根廷港发起总攻。11月23日英飞机、舰炮和炮兵对阿军阵地进行了猛烈的轰炸和炮击,随后地面部队发起进攻,于12日拂晓前攻占了距阿根廷港15公里的两姐妹山、哈里特山和朗顿山。

13日晚英军再次发起进攻,至14日中午先后攻占了无线岭、欲坠山及威廉山等地,进抵距市区约4公里的地方,阿军放弃阵地,丢掉大量重武器退向市区。

停战协议

当英军攻破最后一串阿根廷的天然防卫线后,各镇内的阿根廷守军开始犹豫和沮丧;一位阿根廷士兵,Santiago Carrizo,形容一位排长分咐下属如果当地居民(kelper/海草人)反抗时、可格杀勿论"if a Kelper resists, shoot him",但下属无如此做事。

六月十四日,阿根廷驻军司令梅南德兹少将向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的摩尔少将投降。九千八百名阿根廷军人成为战俘;另外,单有四千一百六十七名阿根廷军人被堪培拉号远洋班轮遣返回阿根廷。

战事双方出席献降书签署仪式的主要代表包括:阿根廷的Melbourne Hussey海军上校、梅南德兹少将、瑞福空军中校及一位阿根廷政府法律顾问;英国的摩尔少将、两位陆军上校、一位海军陆战队上校、一位陆军中校等……
协议原文:
马岛驻军指挥部:
我,阿根廷驻马岛陆海空军指挥官梅南德兹少将,向英女皇之政府代表J.J.摩尔少将无条件投降。

在此协定规定之下,所有驻马岛阿军将前往摩尔少将所指定之地点交出他们的枪支、弹药、各种武器以及由摩尔将军或其他英国军官所指定的各种战争工具。

本协定一经生效,根据1949年所签署日内瓦公约之规定,所有阿军将受到光荣的待遇,并服从一切移动与集中住宿的相关指示。

本协定于标准时间6月14日2359时(当地时间2059时)正式生效,并适用于部署在斯坦利港周边、东/西福克兰与其他外岛之阿根廷驻军。

签名:阿根廷武装部队指挥官
签名:J.J.摩尔少将
签名:公证人
标准时间1982年6月14日,23时59分英军在六月二十日重夺南乔治亚与南三明治群岛并接受当地阿根廷军队的献降;马岛战争参战双方正式停火。

长达七十四天的马岛战争共有死亡数字255名英军、649名阿军、三名福克兰居民。

英国政府已下令有关福克兰战争的机密资料将在2082年解封。

英国向全世界宣布,马岛阿军于14日21时投降。致此马岛战争以英军获胜而结束,马岛的失败导致了阿根廷国内矛盾激化,总统加尔铁里和海、空军司令等高级将领被迫辞职,次年文官政府经大选上台后,又把发动战争的主要军事领导人送上军事法庭受审。

马岛之战_马岛战争 -战争结果


马岛战争后“竞技神”回国

英军重占马岛,被击沉舰船6艘,击伤12艘,损失飞机30余架,伤、亡、被俘1200余人;阿军被击沉舰船5艘,击伤6艘,损失飞机100余架,伤、亡、被俘1.37万人。

马岛战争历时74天,而实战 时间仅一个半月。据西方资料,阿军亡1000余人,伤1300人左右,失踪数百人,被俘11800余人;损失舰船11艘(沉5、伤6),飞机100余架,耗资10亿美元以上,间接损失20多亿美元。英军死255人(内文职18人),伤777人(内文职18人),被俘210余人,损失舰船18艘(沉6、伤12),飞机30余架,耗资约12亿美元以上(一说17多亿美元)。

物质损耗

1.武器装备的损失。阿方损失的飞机约占其飞机总数的15%,占其参战飞机总数的30%;舰船损失数约占海军舰船实有总数的13%,占参战舰船总数的33%。参战的地面部队的武器装备全部被英军击毁或缴获,损失了大约3个摩步旅和1个陆战旅的装备及其备用品,相当于陆军装备总数的四分之一,陆战对装备总数的一半。英军飞机和舰船损失数都占参战总数的15%以上。

2.油料的消耗。在各类物资中,油料消耗量最大。其中包括航空油料、船用油料和车用油料。在战争期间,阿空军飞机共飞行12454小时,其中作战飞机共飞行2782小时。

按估计,在马岛战争期间,英军平均每日耗油7000―8000吨,平均每人日耗油量在200―300公斤左右。以74天计,共耗油52万至60万吨。而苏军在苏德战争中,平均每人每天耗油仅0.73公斤。在柏林战役期间,平均每人每天耗油2.6公斤。英军在马岛战争中人均耗油量相当于苏军在柏林战役期间人均耗油量的80―88倍。美军在侵朝战争中平均每人每天耗油近18公斤,相当于英军在马岛战争中人均耗油量的9―13%。

3.弹药消耗。马岛战争弹药消耗最大的是航空弹药。

地面部队弹药消耗量也比较大。双方除零星战斗外,集中进行的炮战共持续约半月,英军105毫米榴炮36门平均每门日发炮弹约250发,重约4吨。战斗激烈时,每炮日发射炮弹达500发,重8吨。按平均发射量计算,仅105毫米榴炮即发射2160吨弹药。迫击炮弹药消耗也在1000吨以上。

初步估算,英军在这次战斗中弹药消耗总量在15000吨左右,平均每日约200吨,人均耗弹约430公斤,而以色列军队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时,人均耗弹250公斤。马岛战争表明,精确制导武器的大量使用,并没有取代常规武器的作用,更没有因此而降低常规弹药的消耗。相反,英军根据这次战争的经验,认为过去规定的弹药消耗标准过低,需要重新修订,提高标准。

4.其他物资消耗。这些物资品类杂,数量大,其中包括武器装备的零部件、修理配件、工程建筑材料、给养、服装、装具、防寒帐篷、个人生活必需品,以及医药用品等等。在寒区进行岛屿争夺战,一切都要充分保障。阿守岛部队虽在岛上储存有各种物资,但由于数量少,仓库被炸,不少物资出现短缺,给作战行动带来严重困难。如士兵缺乏冬季御寒服装和设备,有时一天吃不到一次热食。战争末期,连食物供应也发生困难。

英军参战兵力虽少(包括阿森松岛驻军和商船人员在内,共约3.5万人),但由于舰船多,海上活动时间长,对物资的需求量也很大。仅淡水一项,每日约需2000吨。给养消耗每天约需100吨。英军登陆后,用钢板铺设机场跑道和直升机起降坪,运送了大批工程建筑材料、大型整件装备和维修零配件。救护船和医院船所带医药用品约300吨。在整个战争中,英军空运到阿森松岛的物资为7500多吨,商船海运到马岛战区的各类物资(不含武器装备、油料和海军舰艇携行的各种物资)计10万吨以上。仅此两项,就相当于美军1个集团军(9个师编成)在有限目的进攻中各类补给品日需要量的10倍。

5.登陆作战弹药消耗量(英军)

据估算,整个登陆战斗,弹药消耗总量在15000吨左右,平均每日消耗200吨,人均耗弹约430公斤。英军据此认为应修订弹药消耗标准(第4次中东战争人均耗弹250公斤)。

舰炮支援登陆作战发射8000发,重达200余吨。6月8日,“普利茅斯”号驱逐舰一次反空袭,即发射“山猫”航空导弹9枚,炮弹900发,重23吨。

马岛之战_马岛战争 -战后的收拾

英国和阿根廷在签署停战协约后三天,英军拆弹暨扫雷中队在阿根廷降军的指引下,拆除战区内的地雷、炸弹和诡雷,以免居民发生意外。就在其中一个分队正要拆除史坦利港口旁边一座山丘上的加农炮附近的地雷时,一名降军不慎误触诡雷,引起连锁反应,引爆方圆二十米内的所有地雷,造成该分队全体阵亡(该分队人数约20人)和附近的居民代表重伤的惨剧。

马岛之战_马岛战争 -特殊的参战人物

在这次的马岛战争中,英国皇家海军有一名身分非常特殊的役男,而且还是皇室贵族。他的真实身分只有舰队司令和军事当局才知道,其他人就算知道也当作是秘密。他就是现任英国皇室现任的王位继承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儿子---查尔斯王子,当年的参战,也是令皇室贵族大为震惊,并密令海军司令阻止王子上战场的机会,然而查尔斯王子依旧不管别人的阻止,还是登上无敌舰队的“公爵级轻航空母舰”上的海王直升机作战,且巧妙的利用一面反光镜来阻止飞鱼反舰导弹的碰炸,因此海军官兵纷纷赞赏王子的机智,于是英国皇家海军至今仍流传着:“查尔斯王子智钓‘飞鱼(飞鱼反舰导弹)’。”的英勇事迹。直到查尔斯王子毫发无伤的平安回到英国,才让所有人松了一口气。

马岛之战_马岛战争 -评析


阿根廷“超军旗”攻击机

其一,战略决策上,阿方在初期掌握了主动权,但错误判断英国不会劳师远征,同时又高估了自己的民族感情和军事实力。其决策建立在一厢情愿的基础上。英国虽在初期仓促应战,但是反应快,决策准,客观清醒估计了形势,采取果断积极的战略方针,以军事斗争为主,兼以政治、外交、经济多管齐下,充分调动了国际、国内一切有利条件,发挥总体优势,最终走向胜利。

其二,在兵力部署上,阿军对国际局势、英军企图、战略方向都作了错误判断。在英国出兵后,认为英国会进攻阿根廷本土,将大批部队用于防御大陆;对存在领土争议的邻国智利深怀戒心,在边境部署大量精锐装甲部队;在马岛战区,对靠近本土的西岛没有充分利用,仅部署占参战兵力3 % 的部队;在东岛将主力集中于斯坦利港附近,其他地区分散把守,没有掌握足够的机动兵力,给英军可乘之机。

其三,在战术指导上,阿军思想消极,战术呆板,而且没有用最具战斗力的航空兵攻击英军防卫能力最弱但又是最重要的后勤船只,这是最大失误。战争史上防守一方不去攻击进攻方漫长而脆弱的补给线,是极为少见的。英军战略指导思想正确,战术灵活多样,善于抓住关键环节,争取主动。如首先夺取南岛,既振奋士气,又取得了立足点和前进基地,一举两得。又如一举击沉阿军巡洋舰,极大震撼阿军,迫使其海军怯战不出。

其四,在指挥体制上,阿根廷的联合司令部有名无实,无法担负战略指挥和协调作用,上层领导集团包括总统加尔铁里在内的高级将领没有实战经验,缺乏指挥素养。战区指挥官奥斯瓦尔多・加西亚中将、胡安・隆巴多少将、梅嫩德斯准将等平庸无为,既未认真组织抗登陆的准备,作战指挥也不顽强,很多地方未经战斗就轻易放弃。英国成立战时内阁作为最高统帅机构,集中指挥调度军队各军种和政府各部门,使之协调一致。并采取委托式指挥法,即将战区指挥重任全权授予前线指挥官,有关战区以外及事关战争进程的重要行动由战时内阁决定。这种既高度集中又极其灵活的指挥体制,使英军充分发挥了诸兵种联合作战的整体威力。而英军的指挥官伍德沃德少将和摩尔准将都是具有相当高军事素质和丰富经验的佼佼者。

其五,在战争准备上,阿方虽有夺占马岛的决心却无长期坚守的精神准备和物质准备,在马岛投入兵力不足,形不成优势,加上阿根廷没有自己的国防工业,平时对重要的战略物资又没必要储备,当美国和欧共体实行武器禁运后就使得飞机、导弹的消耗无法补充,陷入弹尽援绝的困境,直接导致阿空军在后期攻击力明显减弱。此外阿军平时战备较差,影响了己方战斗力的发挥,特别是阿军由于炸弹引信失灵或过期,使投下的炸弹有40%没有爆炸。英军认为如果阿军投下的炸弹都爆炸的话,英军的损失将达到无法坚持的程度。而英军平时战备程度高,有60%的军舰能随时投入作战,并拥有充足的物资储备。而其军队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常备军,经常进行在各种气候、地形下的演练,能很快投入战争。特别是英军的后勤船只有80%从民船中征用,所以对民用船只有专门的征用计划和改装方案,在两三天里就完成了征用改装,表现出的高效令人惊叹。


马岛战争

其六,在后勤保障上,阿方在占领马岛后没有认真组织后勤,首先没在马岛修建必要规模的机场,使得阿军的飞机只能从远离战区的本土起飞,因受作战半径的限制大大影响作战效果。其次在马岛没有储备足够的物资,加上开战后的消耗和英军的封锁,使阿军的补给成为致命问题。部队缺衣少食,弹药匮乏,根本无力作战。相反远离本土的英军后勤保障十分出色,先后在阿森松岛建立中途补给基地,在南乔治亚岛建立前进补给基地,在圣卡洛斯建立滩头补给基地,运用现代化的海空运输工具,通过周密科学的计划组织,对部队进行源源不断的补给,保证了英军每个士兵每天能有两餐热食,有新发的御寒衣物,弹药充足,还有4 艘医疗船提供医疗卫生保障。在通信保障上,除利用了美国的通信卫星外,还在直布罗陀、阿森松岛、加拿大、新西兰等地开设26个无线电发射台。加上特混舰队本身电子设备齐全,干扰和抗干扰能力强。使舰队与本土通讯顺畅。

马岛之战_马岛战争 -美英现代海军发展的分水岭


参加马岛战争的阿根廷士兵

英国1982年12月份的国防白皮书的结尾赞美了英军在此次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极好的品质和行为”。而位于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在1983年2月的美海军关于“马岛战争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报告》中,就英国白皮书的结尾进行了阐述,抛出了一个观点,“在有历史记录的几乎每场战争中,参战人员的表现、训练水平以及士气都是决定战争结局的最重要因素”。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此次参战的英军完全都是由志愿兵组成的,他们都曾多次参加北约演习,精通进攻战和防御战的战术。而与此相反的是,虽然阿根廷的空军和海军表现较好,但其陆军士兵接受的主要是内部安全和边界巡逻方面的训练,明显达不到战争的要求。

白皮书没有讲述英国海军或者说英军的情报工作在此次战争中的作用。相反,美国海军的《总结报告》强调了及时准确的情报在此战中的重要性,并论证了了解盟军以及潜在对手的武器及传感器系统的性能的必要性。事实上,在此次马岛战争中,及时准确地了解阿方兵力部署对英军获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虽然美国在起初准备保持中立,但最后还是为英国提供了卫星图像等非常关键的情报信息。

在马岛战争中,英国皇家海军的“海鹞”式战斗机在空战中表现突出,以零伤亡击毁了20多架阿军飞机。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英国此种飞机不仅数量少,而且该机作战半径也很有限,难以在战区建立和维持长期的空中优势。直到马岛战争的最后几天,阿根廷飞机还能来往于斯坦利港运送伤员以及后勤物资。

对阿根廷来说,具备足够的反潜战能力是其当务之急,因为在战争期间,“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被击沉后,其主力舰队就始终龟缩于本土,再未出战。然而经过评估,英国同样需要加强反潜战能力,战后得知,在战争期间,阿根廷“圣路易斯” 号潜艇在英国两栖舰群附近活动了相当长的时间而没被发现。

白皮书用“至关重要”这个词精确阐述了英国民船以及后勤保障在战争中的作用,并强调了海运在作战中的重要性。《总结报告》同样也认为英国能在远离本土7000英里的地方作战的确很了不起。《总结报告》同时也指出,阿根廷虽然也向岛上运送了足够的物资,但缺乏有效的分发体系,这是一个致命性的失误。

英国在此次战争中的经验还验证了美国海军自二战以来一直信奉的“纵深防御”原则。白皮书和美海军的总结报告同时指出,此次战争表明英国缺少一个完整的航母舰载机联队(缺乏预警机和远程战斗机),另外还缺近距离防空武器,这样至少可以减少损失更多的战舰。20年后的今天英国正在建造一支大型常规航母,该航母能够上载一支完整的舰载机联队,其中将包括现代化的预警机。另外英国正计划建造适合全球远征作战的大型两栖攻击舰。

通过此战,美国海军特别注意到了阿根廷对反舰导弹的成功利用,其中有3枚“飞鱼”导弹命中目标。于是美国和英国的海军都加速采购“密集阵”近防炮等近战武器系统,另外还都研制了改进的干扰物和ECM(电子对抗措施)。

在马岛战争中,阿军用“飞鱼”导弹和炸弹攻击英舰的经验,多年来影响了美英等国海军的训练、战术、着装以及未来舰艇的设计和自卫。针对此种作战的经验,美国迅速调整了其“舰队恢复训练”体制,另外还更改了“损害控制”课程。正是得益于这种调整,在5年后,也就是在1987年两伊战争期间,被伊拉克“飞鱼”导弹误中的美国护卫舰“斯塔克”才得以幸存。

虽然美国海军不再在古巴的关塔那摩湾进行恢复训练体制,但英国的FOST(海军将官海上训练)计划仍旧将受训者放入非常真实的作战场景中,并在场景中融入了马岛战争的经验教训。在“谢菲尔德”号沉没后,英国迅速调整和改进了其对付反舰导弹的战术。所以在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英国“格洛斯特”号导弹驱逐舰发射两枚海标枪舰空导弹将伊拉克攻击美舰的“蚕”式反舰导弹拦截也就不以为奇了。

此次马岛战争还给各国海军带来了其他变革:规定不再允许舰艇兵穿高化纤制服,取而代之的是长袖棉衬衣;为了防备被火灼伤,舰上人员在进入战备状态之前都需戴上布帽;损害控制小组都配发了改良的灭火服和装备。许多国家的海军舰艇在设计时都配备了更加强大的损害控制系统。

此次马岛战争同时还引起了各国对用铝作为舰艇上层建筑材料的争议,广泛认为正是铝这种材料导致了此次战争期间舰艇的高损失率。然而“谢菲尔德”号和“考文垂”号驱逐舰大部分都是用钢作为材料建造的,虽然其它一些舰艇用铝作为船体的建筑材料,但这并没被认为是造成舰艇损失的主要原因。尽管这样,薄薄的铝皮上层建筑还是使舰载先进的电子系统和人员易受到小口径炮火的袭击。其实在马岛战争之前美国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美国海军指定其“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必须用钢来建造。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战前缩减皇家海军的计划被悄悄废弃掉了。

马岛之战_马岛战争 -战争启示

马岛海战对二战后的英国海军两栖作战能力是一个实际考验,同时,对日后英国海军两栖作战方式和制定两栖战舰船的发展对策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启示。

启示之一:两栖舰船在地区性冲突及局部战争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并将成为解决地区危机的重要兵力。随着各种现代化武器的出现,抗登陆的有利条件大为增加,登陆与抗登陆之间的抗衡更为激烈。对于登陆作战,特别是大跨度越洋登陆作战,必然会有由舰到岸的兵力及装备输送过程。只有使用主船体内拥有较大坞舱,载有气垫登陆艇、高速登陆艇、两栖作战和运输车辆,甲板上可装载一定数量直升机或垂直起降战斗机的大型登陆舰船,才能完成快速、机动、有效地输送登陆部队和装备上岸,对登陆部队实施必要的火力支援,同时承担一定的自身防御任务。

启示之二:两栖战舰船宜向多用途化和舰型综合化、装载均衡化的方向发展。二战后,两栖战舰船陆续发展派生出近10种舰型,各种舰型的舰船在应用中,使用任务相对比较单一。在需要达成某一作战目的时,往往要多种舰型的登陆舰配套使用,一艘专用舰船出现战损,有可能影响到整个登陆作战行动。马岛海战,英国海军动用了包括直升机两栖攻击舰、通用两栖攻击舰、船坞登陆舰、登陆支援舰、改装的运输登陆舰、坦克登陆舰等多种舰型,给登陆作战的组织和指挥带来很大困难。同是为掩护这些舰船实施登陆作战,英国海军还不得不调整对阿根廷大陆方向的封锁力量而组成了庞大的护航编队。由此看来,简化舰型,一舰多用,均衡装载将是大型两栖战舰船发展的必然结果。

启示之三:马岛距离英国十万八千里,在阿根廷家门口,却是英国国土。英国不曾拿起国际法律请求司法裁决,也从不提出200海里的说法。历史就是历史,英方与阿方未曾互利共赢共同开发。南海问题的解决要从中获得启示。

启示之四:随着两栖作战方式的发展,现代化两栖战舰船必须具有立体两栖突击作战能力,加强自身攻防能力,提高战技性能。英国海军在马岛登陆作战时,虽已意识到了采用“平面登陆”和空中“垂直登陆”相结合的“立体登陆”方式所可能取得的效果,但苦于没有满足需要的立体两栖突击作战能力,仍然只能采用较为传统的突击抢滩登陆方式。马岛海战后的1985年,美国海军在总结二战以来包括英阿登陆及抗登陆作战的经验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超地平线突击登陆”的立体作战方式。这种战法对两栖作战舰船的立体突击能力、随作战编队高速机动能力和自身的进攻和防卫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直升机甚至垂直起降作战飞机、气垫登陆艇、中口径火炮、舰空导弹、反潜武器、近程防御系统、高性能指控系统、电子战系统等都将成为大型两栖战舰船的必要配置。英国海军鉴于马岛登陆作战中的经验教训,也认为这种作战方式在未来登陆作战中将占主导地位。

马岛争端 马岛战争 马岛战争-简述,马岛战争-历史争端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30103/60394.html

更多阅读

临沂莒南天马岛5.1旅游全攻略 莒南天马岛旅游区门票

山东天马岛旅游区位于临沂市莒南县城北16公里处,是国家三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山东省休闲度假逍遥游示范点、山东省自驾游示范点、山东省十大影视基地。旅游区方圆46平方公里,其中天湖面积20平方公里,天马岛面积26平方公里。主

论战争的潜力-印度同中国不在一个档次 印度消费潜力

海湾战争前,武装到牙齿的伊拉克军事装备实力被一般人看来甚至比中国还要强大。但是,伊拉克的军事现代化是用石油换来的,而不是自力更生的结果。经过海湾战争的巨大挫折,特别是十年的制裁、封锁和禁运,伊军的武器装备(特别是高科技和重型)的

烟台养马岛旅游度假区 烟台养马岛门票价格

烟台养马岛旅游度假区交通养马岛旅游度假区,40家烟台景点排名第6名公交:养马岛海、陆、空交通都很方便。岛上的环岛前路、环岛后路横贯全岛东西,通海路与烟威公路、滨海路相接。距烟台火车站、港口30公里,距烟台机场22公里,处于大连、青

英国VS阿根廷---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 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

【组图】英国VS阿根廷---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 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1982年4~6月,阿根廷和英国因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亦称福克兰群岛)、南乔治亚群岛、南桑威奇群岛归属问题进行的战争。马尔维纳斯等三个群岛地处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航

声明:《马岛争端 马岛战争 马岛战争-简述,马岛战争-历史争端》为网友感情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