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区划图 旬阳县 旬阳县-县情概览,旬阳县-行政区划

旬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巴山区东段,汉江横贯其中。县境地貌以中山为主,兼有低山、丘陵、河谷地形,海拔185-2358米,属北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年均降雨量851毫米,年平均气温15.4℃。县城位于汉江、旬河交汇处,曲水环流,形似太极,被誉为“天然太极城”。全县总面积3554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319个村(社区),总人口45万人,是省政府批准的革命老区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国文明村镇建设示范县,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省级治安模范县。历史悠久,人文景观独特。

旬阳县_旬阳县 -县情概览


旬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地处关中、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区交汇地带,具有承东启西、连通南北的区位优势。
旬阳秦时设旬关,西汉置县,受秦、楚、蜀文化和明清移民的影响,形成南北兼容的地域特色文化和民风民俗。境内出土文物不乏稀世国宝,高山草甸、田园风光、溶洞瀑布、蜀河古镇、红军老祖等自然人文景观众多。近代史上,红25军、红3军在旬阳创建革命根据地,贺龙、徐海东、李先念、程子华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旬阳浴血战斗,播下革命的火种。承东启西,区位优势明显。

旬阳生物、水能、矿产资源丰富。县内农作物29类385个品种,中药材达496种。大宗特色农副产品有狮头柑、樱桃、核桃、柿子、拐枣、花椒、油桐等。境内水能资源丰富,主要河流196条,水能蕴藏量80余万千瓦。汉江流经县境84公里,旬阳、蜀河两座中型电站列入汉江梯级开发规划,蜀河电站建设已经进点,旬河5级梯级开发中钟家坪电站已建成运营,坝河桂花电站正在建设。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汞、锑、铅、锌、金、铜、锰、镁、铁、石灰石、重晶石、白云石等39种,其中汞锑矿为全国特大型矿床,保有储量近15万吨,居全国之首,被誉为“中国汞都”;铅锌矿床绵延百余里,远景储量200万吨以上。多元并举,县域经济独具特色。


旬阳县

多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紧紧依托生物、水能、矿产、旅游四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烤烟、黄姜、蚕桑、畜牧、青竹主导产业,壮大烟草、水电、矿产、医药、建材工业支柱,大力实施工业强县、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一个依靠主导产业支撑、工业项目拉动、具有旬阳特色的县域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并彰显出广阔的发展前景。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32.97亿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02亿元,财政总收入5.0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98元。

襄渝、西康铁路及316、210国道在旬阳交汇,境内铁路128公里,设站14个。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3000公里,已基本实现乡乡村村“通路、通电、通电话”的“三通”目标。随着西康高速公路、西康铁路复线及襄渝铁路复线的建设、汉江四级航线的开通,旬阳将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资源富集,开发前景广阔。

旬阳县_旬阳县 -行政区划


旬阳县辖14个镇、14个乡:城关镇、棕溪镇、关口镇、蜀河镇、双河镇、小河镇、赵湾镇、麻坪镇、甘溪镇、白柳镇、吕河镇、神河镇、赤岩镇、段家河镇、构元乡、兰滩乡、仙河乡、庙坪乡、红军乡、公馆乡、仁河口乡、桐木乡、张坪乡、桂花乡、石门乡、金寨乡、铜钱关乡、沙阳乡



城关镇辖5个社区、25个村委会:老城社区、鲁家社区、下菜湾社区、小河北社区、刘湾社区、鸭沟村、鲁家坝村、青泥村、草坪村、党家坝村、刘店村、晏坪村、双垭村、木厂村、颜坡村、龙头村、殿湾村、无梁殿村、磨沟村、河湾村、烂滩村、李家台村、两岔河村、宋家河村、岩湾村、瓦渣河村、龚家庄村、龙王庙村、庙河村、李家坪村。
棕溪镇辖20个村委会:棕溪村、杨河村、枣园村、长沙村、狮子岩村、华峡村、华坪村、康庄村、吕槽村、王家院子村、矾石村、展元村、瓦房村、红号村、黄土村、敖家河村、陈河村、隆家河村、车家坡村、姚家沟村。
关口镇辖10个村委会:关坪村、西坡村、泥沟村、张岭村、蒿塔村、宋坪村、铺沟村、大庙村、薛庄村、江北村。
蜀河镇辖1个社区、17个村委会:蜀河镇社区、高桥村、傅家湾村、七家洼村、吕关村、观堂沟村、郅家湾村、三官村、寨坡村、黄场村、施家沟村、曼湾村、文家山村、大东沟村、罗家坡村、小山岔村、沙沟村、渡口村。
双河镇辖1个居委会、13个村委会:双河居委会、双镇村、谢家老庄村、水洞村、金竹村、莲花台村、鸦坪村、庙沟村、三岔村、早阳坪村、卷棚村、马家沟口村、胡坪村、锅厂村。
小河镇辖18个村委会:小河村、膀子村、张家沟村、龙王滩村、双泥村、阳坡河村、小阳村、周家庄村、东河村、大南沟村、东沟村、两河关村、陈家坡村、金坡村、东山村、棋盘村、坪槐村、阳坡村。
赵湾镇辖31个村委会:金坪村、范家庄村、华家山村、王长沟村、塘兴村、全岭村、金园村、闵家庄村、双坪村、王庄村、关家坡村、马家坪村、楸树坪村、碌碡坝村、桦树梁村、高家坡村、龙园村、郭家碥村、白杨坪村、帽顶村、邱家坡村、高东村、咀子村、雷家庄村、中沟村、红岭村、胡家庄村、红岩滩村、中山村、郭家老院村、马蹄沟村。
麻坪镇辖14个村委会:麻坪村、李家河村、钱河梁村、铁山村、南家庄村、海棠寺村、梨湾村、关垭村、寨湾村、枫树村、瓦窑沟村、柳池村、老庄沟村、丝铺村。
甘溪镇辖17个村委会:河沿村、唐坡村、单寨村、红花坪村、袁湾村、关沟村、高家庄村、张岭子村、梯岩村、刘家院村、十字岭村、大岭台村、沙沟塘村、桂花树村、张家河村、柏木垭村、施家坡村。
白柳镇辖11个村委会:柳村坝村、前坪村、十里洼村、白岩村、西沟河村、陈家庵村、老龙沟村、双庙垭村、白桑园村、柳村村、唐家院村。
吕河镇辖19个村委会:双井村、冬青树村、东坝村、江家店村、李家沟村、瓦房坡村、刘家湾村、二佛寺村、田湾村、周家阳坡村、涧沟村、敖家院子村、养马沟村、袁家上湾村、梨河村、东槽村、任家湾村、险滩村、吕河街村。
神河镇辖1个社区、19个村委会:街道社区、牛家沟村、黑沟村、丰家岭村、冯家庄村、江家坪村、小水沟村、金河口村、王义沟村、双潭村、寺院村、槐树村、夏家院村、七里碥村、湾寺村、台子村、秦家垭村、柳林村、屋场村、水库村。
赤岩镇辖10个村委会:赤岩村、赵家碥村、马家塔村、林家沟村、黄泥坪村、香炉村、金盆湾村、马保村、闵家河村、水磨河口村。
段家河镇辖19个村委会:薛家湾村、高湾村、李家庄村、弥陀寺村、高垭村、高鼻梁村、殿沟村、文雅村、北庵村、早阳村、向家庄村、庙咀村、庙梁村、白果树村、小庙沟村、唐家庄村、桃园村、大岭村、黄家桥村。

构元乡辖13个村委会:构元村、樊坡村、王河村、赵河村、马胄河村、金马塔村、开花庄村、西口村、陈家河村、林相村、中沟垭村、羊山村。
兰滩乡辖7个村委会:兰滩村、龙池村、新庄村、茅坡村、王老庄村、祝家村、红岩村。
仙河乡辖19个村委会:观庄村、仙河口村、吉家庄村、柯家坪村、竹园河村、龚家坡村、何家坡村、马家垭村、王坪村、瓦窑场村、黄泥沟村、红花沟村、西沟口村、寨子沟村、尖山沟村、老秧田村、大龙王沟村、沈家河村、天花沟村。
庙坪乡辖8个村委会:高坪村、竹园子村、金盆村、石圈村、擅木村、平河村、望月村、焦山碥村。
红军乡辖9个村委会:丰积村、红军村、中湾村、周家河村、庄院村、茨坪村、柳树村、庙湾村、上马村。
公馆乡辖13个村委会:康家坪村、南坡村、炉子坡村、寨子沟村、屈家沟村、落驾村、中心村、栗扒村、北沟村、铁厂村、张良村、西沟村、新田湾村。
仁河口乡辖8个村委会:仁河口村、桥上村、水泉村、王莽山村、瓦屋场村、枫坪村、段家沟村、方家湾村。
桐木乡辖13个村委会:桐木村、椒园村、沙沟村、立石滩村、磨场沟村、石板沟村、青山村、油房村、涌泉村、松树湾村、梅花村、岔园村、白石河村。
张坪乡辖5个村委会:子房村、周庄村、峰溪村、西台村、佛洞村。
桂花乡辖8个村委会:梁河村、花坪村、秦家塔村、剥鹿沟村、梨树塔村、岩屋沟村、十八盘村、吴场村。
石门乡辖12个村委会:谌家院村、秧田坝村、曹家沟村、薛家庄村、白庙村、青蛇沟村、傅家庄村、石门村、崔家堡村、王家坪村、楼房河村、木瓜村。
金寨乡辖10个村委会:寨河村、郭家湾村、小营村、观音堂村、花房村、权口村、珍珠村、谭家院村、庙子垭村、神仙洞村。
铜钱关乡辖7个村委会:双河村、大坪村、安然寨村、铜钱村、莲花山村、孙家坡村、太山庙村。
沙阳乡辖5个村委会:双河口村、沙阳河村、连桥村、水磨村、康坪村。

旬阳县_旬阳县 -历史沿革


旬阳因旬水得名。秦时设旬关,汉以旬关置旬阳县,西魏改旬阳为洵阳,因“洵”字生僻难认,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复改为旬阳县。1981年,甘溪镇红花坪出土的古剑齿象牙化石表明,在数十万年前的远古时代,旬阳就具有气候温和、林木茂盛、水源充足的自然条件,适宜于古人类生活。


旬阳县

经过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的几次文物普查,仅县城及城关附近,就发现了龚家梁、陈家坎、李家那三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各个遗址出土了内容比较丰富的遗物。这些遗物基本上属于仰韶文化的范畴,其中个别器物具有江汉流域的屈家岭和大溪文化的特征。这表明,远在六七千年之前,就有先民在旬阳地区生息。旬阳属于新石器时代南北文化接触地带之一。
商朝末年,武王伐纣之时,其联军中的“庸”人,就活动在今湖北省郧阳西部的堵水盆地及包括今旬阳在内的陕西省安康市。
春秋时期,庸人一度为大巴山区先进的族落之一。之后,随着熊绎受封,楚国日益强盛,庸人逐渐衰弱。公元前611年(楚庄王三年)楚国大饥,庸人叛逃,楚人依葛贾之计,联合秦人、巴人,攻灭了庸国。从此,旬阳地区归属楚国。

公元前312年(周赧王三年),秦楚战于丹阳,楚败,秦乘机夺楚汉水上游之地,新置汉中郡(治今安康市),旬阳地区遂归于秦。公元前305年(秦昭襄王二年)秦楚和好,第二年,楚怀王与秦昭王结盟,秦归还了原属于楚国的上庸六县,旬阳地区又重归于楚。公元前280年(楚顷襄王十九年),秦伐楚,楚败,割上庸及汉水以北之地子秦,此后,旬阳地区复归于秦。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旬阳地区属汉中郡(治今安康市)有秦一代,在今旬阳县城设有旬关,以关尹守之。
公元前209年,刘邦部下郦商遣将攻克旬关,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始置旬阳县。公元8年,新都侯王莽代汉立新,曾改汉中郡为新成郡,旬阳属之。

公元25年,东汉建立,其时,今安康地区为公孙述势力范围。30年,光武帝刘秀遣李通攻克西城县(今安康市),旬阳地区归于东汉。东汉时期,废旬阳县,以其地并入西城县,隶于汉中郡(治今汉中市)。191年,张鲁攻取汉中郡,旬阳地区归属张鲁。211年,曹操打败张鲁,于西城县治置西城郡,旬阳地区属之。219年,旬阳地区为益州牧刘备所有。

220年(东汉延康元年),随着关羽兵败身死和孟达投降曹魏,西城郡归属曹魏。三国时期,旬阳地区一直属于曹魏。魏文帝曹丕即位初,并西城、上庸诸郡置上庸郡(治今湖北省竹山县上庸故城),由孟达任郡太守。不久复于原西城郡地设魏兴郡,移治洵口(今旬阳县城)。魏兴郡在三国时,隶属于魏之荆州(治今河南省新野县)。
265年,晋王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280年(太康元年),复置洵阳县,并于洧溪口(今蜀河镇)置兴晋县(一作“晋兴”),洧溪(蜀河)以西属旬阳县,清溪以东属兴晋县。旬阳、兴晋二县,在西晋时,先属荆州(治今湖北省江陵县),继属凉州(治今陕西省汉中市),一直隶于魏兴郡(治今湖北省郧西县上津)。西晋末年,巴氐族豪强李特率领蜀地流民起义,占据益、凉二州,旬阳地区一度归属李特及其子李雄的成国(十六国之一)。

317年,东晋建立。东晋时期,旬阳、兴晋二县,仍属晋魏兴郡(移治西城县)。379年,前秦(十六国之一)帝苻坚大将韦锺攻陷魏兴郡,旬阳地区归属前秦汉中郡。384年,东晋车骑将军桓冲部将郭宝北伐,收复了魏兴郡。旬阳地区重归于晋。
420年,刘裕代晋称帝,改国号为宋。不久,北魏统一北方,中国出现了南北两个政权对峙的局面,即所谓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旬阳地区归属多变,沿革纷繁。
420―479年(宋),旬阳的南区、中西区、北区为旬阳县,东区属兴晋县,均隶于魏兴郡(治西城县)。
479―502年(齐),旬阳境内的旬阳县和兴晋县仍隶于魏兴郡。
502年萧衍乘齐内乱,夺取帝位,改国号为梁。自宋至梁,旬阳地区一直归属南朝的梁州(治南郑县,即今汉中市)。

503年(梁天监二年)底,梁州刺吏翟远投降北魏,旬阳地区改归北朝,属北魏之东梁州(以安康郡治置,治今石泉县东南石泉嘴)。535年(梁大同元年)底,北魏东梁州刺史元罗降梁,旬阳地区又归于南朝。梁不久改东梁州为南梁州。552年(梁承圣元年),西魏大冢宰宇文泰遣大将王雄侵略山南1秦岭以南),攻陷魏兴郡(治西城县),以其地置东梁外卜旬阳地区复归北朝。
当时,由大巴山一带进入旬阳境内的巴族流民很多,其酋帅杜清和自称巴州刺史,统帅其众。朝廷因其所据之地授之,划归东梁州都督管辖。因东梁州都督刘孟良“在职贪婪”,而南洛州(治今郧西上津)刺史仲遵“出自巴夷”,且“善于抚御”,杜清和遂请求改隶于南洛州。朝廷因“山川不便”,没有准许,杜清和便与安康(今石泉、汉阴一带)夷族酋帅黄众宝等举兵,共围东梁州。朝廷虽然复遣王雄讨平了叛乱,但还是作出妥协,“改巴州为洵州,隶于仲遵”。(《周书・企泉传》)。

552年,西魏于洧溪口置洧阳县,又以洧阳县置洧阳郡,并于涫阳县西16公里之汉江南岸黄土山西置黄土县。同时,以洵州为洵阳县,并以洵阳县治置洵阳郡。554年(西魏废帝三年)改东梁州为金州(州治及西城县治由今安康市汉江北岸移至南岸今址)。洵阳郡及洧阳郡均属之。

556年(西魏恭帝三年),宇文氏代西魏称天王,建国号为周,史称北周。北周初,改洧阳郡为长冈郡,并改洧阳县为长冈县,翌年废长冈郡及长冈县,将赤石县、甲县、临江县(均在今湖北省郧西县及陕西省白河县之间)并入黄土县,移黄土县治于原长冈郡地,隶于甲郡(治今郧西县甲河关)。北周时期,洵阳郡所辖之洵阳县及甲郡所辖之黄土县,均隶于新置之金州总管府(治金州)。

南北朝后期,史称当时洵阳境内“俗杂责、渝”(“责”、“渝”均为巴族),“夏夷”并居(《周书・阳雄传》)。黄土县境,是巴人“白虎蛮”(即白虎部落,属巴族的一支)聚居之地。
581年隋朝建立,583年,罢天下郡,洵阳郡和甲郡俱废。607年,以郡统县,洵阳、黄土二县分隶于西城郡、上津郡。

617年底,唐王李渊遣李孝恭为山南道招慰使,占领西城郡。618年,李渊逼恭帝杨侑让位,建立唐朝,当年(武德元年)改西城郡为金州,洵阳县属之,改上津郡为上州,黄土县属之。其年,分洵阳县为三县:一曰洵城(辖境相当于今旬阳县北区旬河流域),一日洵阳(辖境相当于今旬阳县县城周围),一日驴川(一作“闾川”,辖境相当于今旬阳县南区吕河流域),并于洵阳县治置洵州,以洵阳、洵城、驴川三县属之。624年,废洵州,其地隶属金州。627年省驴川县,并入洵阳县。634年省洵城县入洵阳县。同年,以已废上州之黄土县隶属金州。

742年,改金州为安康郡,黄土县为洧阳县。757年,肃宗李亨憎恶安禄山,厌见“安”字,改安康郡为汉南郡(又称汉阴郡)。758年,复改汉南郡(汉阴郡)为金州。771年省涫阳县。821年复置清阳县。有唐一代,金州先后隶属山南道、山南西道(治兴元府,即今汉中市)、京畿道(治长安,即今西安市)及昭信军防御使。

唐朝末年,朱温篡唐后,王建于成都称帝,建立前蜀(十国之一),洵阳县、洧阳县为前蜀所有,隶属金州雄武军节度使。925年,后唐中宗灭蜀,洵阳、洧阳二县归于后唐,隶属金州戎昭军节度使。936年,石敬瑭灭后唐,建号为晋,洵阳、洧阳二县改属后晋。947年,刘知远代后晋称帝,建号为汉,洵阳、洧阳二县归于后汉。951年,刘知远部将郭威代汉,建号为周,洵阳、洧阳二县又归于后周。后晋、后汉、后周时,洵阳、洧阳 二县均隶属金州怀德军节度使。
960年(后周显德七年),掌握兵权的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策动“陈桥兵变”,代周称帝,建立宋朝,是为北宋。966年,省洧阳县入洵阳县,今旬阳县境域盖从此略定。北宋时期,洵阳县一直隶于金州,属京西南路,改昭化军节度。

南宋时,洵阳县仍一直隶于金州,先后属利州路金均房州镇抚使、京西南路、西川宣抚司、金房开达宣抚使及利州路。其间,虽处于宋金两国分界线边缘,但自1146年(即绍兴十六年)以后,以县东北鹘岭关之卓驮坪(今山阳县南)和县北乾佑河之清风关(今镇安县青铜关)为界,一直为宋所有,未陷入金人之手。(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
南宋末年,洵阳县为蒙古所有。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是为元朝。1279年,南宋灭亡。元朝灭宋之后,因洵阳县境民居寥落,遂废县,设洵阳巡检司,隶于金州,属陕西行中书省兴元路总管府。 1368年,明朝建国之后,派邓愈率军由均州、房州一路西进,攻下洵阳县东部牛心石诸山寨,在蜀河迫使陈友谅“汉''政权平章张子贵投降,占领洵阳。1370年(洪武三年),复置洵阳县。县治设今旬阳县城,辖今旬阳、白河二县全境及湖北省郧西县西部金钱河流域。

1372年,洵阳还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汉中府金州。1376年t改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为陕西承宣布政使司。1476年,以洵阳县白河堡析置白河县,析洵阳县东部汉江以北金钱河流域入新置之郧西县。第二年,以金州兼属郧阳巡抚。1583年(万历十一年)以水毁州城,改金州为兴安州。1595年(万历二十三年),改兴安州为直隶州,直隶于陕西承宣布政使司,不再属汉中府。有明一代,曾于洵阳县东区龙家河与蜀河汇合处设阊关巡检司,于北区乾佑河与洵河汇合处设三岔巡检司。明代中期以后,洵阳县一直是农民起义军活动频繁的地区。

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明清之际,洵阳地区抗清斗争彼伏此起,接连不断,直至1646年(顺治三年)前后,清军才占领了兴安州及所属的洵阳县。1662年,兴安州不再兼属郧阳巡抚。1673年(康熙十二年)吴三桂起兵反清。1675年,清兴安游击王可成起兵响应,洵阳县遂为吴三桂所有。1679年冬,清抚远大将军图海率兵由商州1B县关南下,在洵阳两河关出其不意,一举攻破吴三桂部将韩晋卿七营,乘胜收复了洵阳县及兴安州。兴安州于1782年升为兴安府,洵阳县属之。自乾隆末年以后,洵阳县境农民战争接连不断,川楚白莲教起义军、太平天国西路军、蓝二顺农民军等,均在这里进行过激烈斗争。
旬阳县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清朝的最后一位洵阳县知事白玉昆(满族)被逐。同年11月底,陕西军政府南路安抚招讨使张宝麟率部由白河县西上,派方斌为辛亥革命后首任洵阳县知事。民国初年,洵阳县隶属陕西省汉中道。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废道,直隶于省。1935年设陕西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改为陕西省安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洵阳县属之。

1934年底至1936年间,洵阳县东北部圣驾河、竹筒河一带,曾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开创的鄂豫陕革命游击根据地的一部分。1948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洵阳县 东区,中共上关县委、上关县政府迁至蜀河镇。至当年8月,洵阳县境以大棕溪、泥沟、羊山、洛河一线为界,东部为上关县人民民主政府领导,西部仍属国民党洵阳县政府管 辖。1948年8月至1949年5月,东区蜀河、双河一带是共产党和国民党武装力量激烈争夺的地区。1949年5月,洵阳县民主政府在湖北省郧西县境成立。7月13日,中国人民 解放军由湖北西进,再次解放洵阳县东区,8月10日,洵阳县民主政府由郧西移治蜀河。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11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五十七师解放洵阳县城。洵阳县民主政府随之迁至县城,隶于陕甘宁边区安康分区行政督 察专员公署。1950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洵阳县改隶于陕西省安康分区专员公署。1959年改属陕西省安康地区。“文化大革命”中,地、县行政机构改称革命委员会。1980年,旬阳县革委会改为旬阳县人民政府。

旬阳县_旬阳县 -农业资源


地质地貌:旬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川、陕、鄂交界处,地处东经103°58′一109°48′、北纬32°29′一33°13′之间,全县总面积3554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431个村,总人口45万人。位于秦巴山地,北倚秦岭,南踞巴山,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横贯全境,将县境天然分割为南北两大自然区,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南北向地形剖面呈“V’型,地图似不规则三角形,北宽南窄,南北长82、东西宽79公里(水平距离),周长约390公里,故明代即有“八百里旬阳”之称;境内山川纵横,风光旖旎,物产丰绕,资源富集,有“北国江南”之誉。


旬阳县

土地资源:旬阳国土总面积3554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116万亩。独特的区位造就了旬阳以中山为主,兼有低山、丘陵、河谷的地形,境内重峦叠嶂,沟壑密布。中山海拔在800m以上,低山、丘陵、谷地占全县总面积的74.8%,土层深厚,是旬阳农业的高产地区。地处亚热带北缘,因秦岭屏障,阻住了北来的冷空气,截住了汉江河谷北上的暖湿气流,故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土壤资源:土壤种类多,垂直分布明显;土薄石头多,质地粘重,缺氮、极缺磷,土壤钙源丰富,酸碱度适中。由于钙质片岩,石灰岩分布广泛,土壤胶体吸附阳离子以钙镁为主。

气候资源:旬阳地处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由于地形高低悬殊,兼有暖温带和中温带山地气候特征,光照中度偏低,热量较足,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地域差异极为明显。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90.4小时,年平均气温15.4oC;最高7月平均为26.9oC,极端最高温41.5oC;最低1月平均为3.3oC,极端最低温-9.6oC。由于受海拔高度和环流地形的综合影响,北部羊山是一个冷中心,海拔2200M处年平均温只有5.2oC。川道河谷是一个暖区,年均温在15.oC ――16.5oC之间。全年无霜期平均252天,最长年为304天,最短216天;年平均降雨量为777.1MM。

水资源:本县水资源丰富,有长江流域汉江水系,流域面积在4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旬河、蜀河、仙河、坝河、吕河。

中国行政区划图 旬阳县 旬阳县-县情概览,旬阳县-行政区划

旬阳县

农作物品种资源本县农作物种植种类:共有29种类,385个品种。有小麦、玉米、水稻、荞麦、高梁、大麦、燕麦、莞豆、大豆、绿豆、小豆、蚕豆、红小豆、四季豆、红苕、洋芋、油菜、芝麻;经济作物中的烟草、蔬菜等作物共36个品种。

畜牧资源:本县畜禽品种有牛、猪、羊、驴、鸡、鸭、兔、蜂等。八、能源资源 我县农村能源主要有薪柴20万吨、秸杆15万沌、沼气184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40103/63007.html

更多阅读

中国行政区划图省份 中国行政区划地图

中国行政区划的划分: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其中:4个直辖市、23个省、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333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83个地级市、17个地区、30个自治州、3个盟),2856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853个市辖区、370个县级市、

中国行政区划图 瓜州县 瓜州县-基本概况,瓜州县-行政区划

瓜州县隶属甘肃省酒泉市,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东连石油城玉门市,西接敦煌市,南北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毗邻,西北与新疆哈密市相接,自古以来就是东进西出的交通枢纽,古丝绸之路的商贾重镇。瓜州县境东西长185公里,南北宽220公里,面积2.41万平

中国行政区划图 田林县 田林县-概况,田林县-行政区划

田林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所辖的一个县,是广西土地面积第一大县。位于广西西北部,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革命老区。地处南贵昆经济区中心,是滇、黔、桂三省区交界的商品集散地,聚居着壮、汉、瑶、苗、彝、布依等11个民族,县域总面积55

中国行政区划图 沭阳县 沭阳县-概况,沭阳县-行政区划

沭阳县是江苏省直管县三个试点之一,因位于沭水之阳而得名,简称沭,地处中国东部长江三角洲地区,江苏省北部,沂沭泗水下游,地处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四市结合部,属鲁南丘陵与江淮平原过渡带。沭阳素以改革创新精神文明全国,创造了令人瞩目

中国行政区划图 桐柏县 桐柏县-概况,桐柏县-行政区划

桐柏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桐柏山腹地,淮河发源地,南邻湖北省,属南阳市。面积1941平方千米,人口42.61万。本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15°C,年降水量为1168毫米,无霜期231天。矿产资源丰富,其中有全国最大的露天金矿-银洞坡金矿,全国四

声明:《中国行政区划图 旬阳县 旬阳县-县情概览,旬阳县-行政区划》为网友脸滚键盘抬头懵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