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院概况,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卫生部部属综合性教学医院。中山医院创建于1936年,是当时中国人管理的第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隶属于国立上海医学院,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而命名为孙中山纪念医院,后更名为中山医院。解放后曾称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和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1年用现名。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院概况,复旦大学

中山医院附属医院_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医院概况


门急诊大楼

经过70多年的发展,中山医院本部目前占地面积73188M2,建筑面积133687M2。核定床位1700张,年门急诊量近201万人次,住院病人5.2万人次。中山医院在松江天马山境内和延安西路1474号设有分部,青浦区中心医院因委托中山医院管理而成为中山医院青浦分院。院本部现有员工2679人,正副教授或者正副主任医师33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医师859人,护士近1028人,医技人员437人。

中山医院本部设有除小儿科以外的所有科室、综合实力雄厚。心脏、肝癌、肾脏和肺部疾病诊治是医院的重点和特色,诊治水平始终处于中国领先地位。其中心血管病和肝肿瘤为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康复研究所、复旦大学呼吸病研究所、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复旦大学普通外科研究所、复旦大学核医学研究所设在院内,成为医院重要的研究机构。上海市院内感染质控中心和超声质控中心也挂靠该院。此外,腹部外科、骨科、介入放射、麻醉科、超声诊断和中西医结合等科室以及十余个临床医疗诊治中心皆颇具特色,并且具有强大的医疗和科研实力。每年承担国家、卫生部和上海市重大科研项目近百项。近年获国家级、教育部、卫生部和上海市科技成果奖百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项。院内设有博士点15个,硕士点21个。每年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近30期,招收进修医生300余名,为国家培养了许多高级医学人才。

医院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包括64排128层超速螺旋CT、全数字平板式心血管造影机(DSA)4台、直线加速器、1.5T磁共振断层扫描仪、同位素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ECT)、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DR)、高能超声聚焦治疗机、震波碎石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电子胃镜和介入放射造影仪(DCI)、重症监护系统和远程医疗、远程医疗教学系统等等。

与香港保健协会合作建立的上海逸仙医院为境内外人士服务,深受欢迎。

医院始终秉承“一切为了病人”的中山精神,倡导“严谨、求实、团结、奉献”的院训,以严谨的医疗作风、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严格的科学管理,努力为国内外病人提供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山医院附属医院_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发展简史


医院门急诊大楼大厅中山医院创始于1936年,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而命名,是三十年代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一所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医院。当时上海有市民300多万,而医院病床不足5000张,且多由外国人设立,收费昂贵。为了满足民众之需要,于1930年社会各界即有创办大规模国人医院之议,几经商榷,推举成立了以孔祥熙为主任,孙科和刘瑞恒为副主任,颜福庆为总干事的中山医院筹备会,通过筹备会向社会各界募集捐款。1935年6月中山医院动工,次年12月竣工,占地26644平方米(40亩)。当时名人史量才先生家属捐款建量才堂,为护士学校之用,学校附设在中山医院内,量才堂与中山医院同时竣工。1936年由上海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分出部分人员至中山医院建立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泌尿科、眼科和耳鼻喉科等科室。1937年2月开始收治病人,同年4月1日正式开业。建筑面积13597平方米,计划病床450张,实际开放病床300张。

牛惠生为中山医院第一任院长。医院开业不久,牛惠生院长病逝,应元岳代理院长。1937年“八・一三”事变,日军进攻上海,战争爆发,业务重心移向上海红十字第一医院,护校也一同归并。中山医院原址先后改为“第六救护医院”和“国际第一医院”,在三个月内共收治伤兵二万余人,并且同红十字会第一医院组成国立上海医学院第一、第二两个救护队,先无锡、南京,旋即转赴内地,为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1937年11月日军侵占上海,从此中山医院原址为日寇盘踞了八年。

1939年7月中山医院部分医护人员随同上海医学院迁至昆明。1941年1月又由滇迁渝,与重庆中央医院以及宽仁医院合作,1942年2月接办重庆歌乐山的中央医院,改称国立上海医学院附属医院,由吴绍青教授任院长,扩大床位至400张。不久又接纳重庆新开寺肺结核病院,床位增加到450张。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抗战胜利,1946年5月在重庆的中山医院人员分批回沪,筹备恢复上海中山医院,正逢上海霍乱流行,中山医院遂作为时疫医院从7月至9月共收治病人2300余人。1946年11月正式恢复上海中山医院,聘沈克非教授为院长。当时有医师70余人,护士100余人,设备较齐全,开设病床347张,是多科性的综合性医院。1947年11月增设口腔科、皮肤科和胸外科。1947年9月重新设立护士学校,定名为“上海市私立中山高级护士学校”,并开始招生。由于时局动荡,物价飞涨,医院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仅依赖有关方面补助和向外募捐,才得以维持,但全院职工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团结一致,坚持工作,努力维持医院的生存,直到上海解放。 194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卫生处派员接管中山医院。1949年7月9日公开中共党组织,成立党支部,张亮任党支部书记。1950年4月1日中山医院被宣布结束军管,交由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直接管辖。1952年4月黄家驷教授任院长。同年医学院进行了院系调整,中山医院充实外科力量,改名为“上海医学院外科学院”。全院有医师103人,护士91人,职工总数为414人,开放病床422张。时值解放初期,国家为关心医学卫生事业,关心人民健康,拨款改善病房条件,新建手术室、骨科病房,充实化验室、动物实验室,改建宿舍和饭厅,增加建筑面积3827平方米。同时对医院工作实施改革,包括改用中文记录病史,建立各科定期开展学术会议,病例讨论制度;采用普通话授课;使用幻灯、标本、模型、图表等进行形象教学等。1952年7月中山高级护校脱离中山医院与红十字会第一医院护校与协和护校合并,组成上海第一医学院附设护士学校。1953年,医院推行病室负责制和保护性医疗制,深受病人欢迎。

1955年3月,崔之义教授任院长。同年8月根据卫生部关于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的规定,各临床学院恢复医院名称,中山医院改为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恢复综合性医院建制,设内、外、妇产、肺、中医五个主要临床科室,外科再分设胸外、骨、泌尿、普外等科室,内科包括消化、心脏、血液等专业组,建立了血库、肺功能和心电图等科室。1956年8月恢复原名中山医院。1955年8月原肿瘤医院新楼划归中山医院,辟为内科病房大楼。1956年12月放射科专家荣独山,内科专家林兆耆,肺科专家吴绍青被评定为高等教育一、二级教授。同年建立了内、外科研究室,结合临床医疗开展各项研究工作。

1957年4月中山医院成立党总支,张亮任总支书记。同年,外科成功创制真丝人造血管,胸外科首次成功施行低温麻醉房间膈缺损修补术。1958年建立了超声波室和同位素实验室,成立了上海市胸病研究所(1962年改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石美鑫教授任所长。同年,石美鑫教授和胸外科的医师们在各方协助下研制了中国第一台静立垂屏式人工心肺机,打破了当时某些西方国家的禁运政策,获得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成功。1961年10月由林兆耆教授任院长,1962年中山医院进行全面整顿,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院临床科室仅分外科、内科以及妇产科。1968年3月成立中山医院革命委员会。1968年10月4日工军宣队进驻医院。1969年10月30日党员恢复组织生活。1970年8月29日恢复成立中山医院党总支,方梦日任总支书记,施余庆任副书记。同年1月施行第一例肾移植,使中山医院成为中国最早开展肾移植的单位之一。1972年,开始恢复科室建制,恢复专科和专科门诊。1973年增设心脏内科,成立肾病组,泌尿外科成功试制了中国第一台标准平板型人工肾机,成立血液透析室。1972年成功进行国内首例长期存活的尸体肾移植。在此期间,上海医学院又将护校划归中山医院管理,设立中山医院附属卫生学校。1974年建造门诊大楼。同年12月上海医学院党委决定将中山医院改为综合性医院,除设立内、外、妇、中医等专科门诊外又相继开设和恢复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门诊。1976年10月工宣队撤离中山医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医院面貌焕然一新。1977年上海市心血管研究所大楼落成启用。研究所设有病理、药理、生化、病毒、流行病学、人工瓣膜以及核心脏等研究室,开设心脏内、外科病床90张。1978年8月裘麟教授任院长兼党委副书记。同年设立了肝肿瘤科,内科消化病组正式改为消化科。1979年8月上海医科大学决定将中山医院卫生学校恢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附设护士学校,属上海第一医学院直接领导。1980年裘麟教授任党委书记,同年建立整形外科。1981年实验大楼由原来三层加至五层。内科大楼由四层加至五层,新建动物房。同年先后建立了肝癌研究室、血管外科研究室、肺病学研究室、核医学研究室、超声诊断研究室和放射诊断研究室,初步形成一支比较强的研究队伍。时值“七五”期间,中山医院被国家计委列为中国重点改造的18所医院之一,开始整体性改造。“八五”期间,拆除量才堂,在原址上新建了十八层外科病房大楼,十六层的科研大楼,十五层的集体宿舍大楼和逸仙楼等。在调整病房大楼后又改建了药剂科制剂楼。1982年6月起根据市政府规定医院实行两种收费制度,医院将增收的金额添置了大型X光机、γ-照像机、纤维内镜、冷冻离心机和其他监护设备。1983年医院进行护理工作改革,实行责任制护理,护理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

1984年11月王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40103/64148.html

更多阅读

声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院概况,复旦大学》为网友剑曌离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