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南水厂简介 南京老城南 南京老城南-简介,南京老城南-改造规划

南京老城南历史悠久,始于明朝时期,如今南京市借助门西地区大量的文物资源、文化景点,打造集历史景区、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历史文化体验街区。

老城南_南京老城南 -简介

南京的老城南历史悠久,明代朱元璋定都南京,把45平方千米的老城分为3部分:西北军营,东部皇宫,南部居住,因此老城的南部以夫子庙为核心,东西至城墙,南至中华门,北至白下路,是南京居民最密集的地区,延续至今,称为“老城南”,包括南捕厅、牛市、门东、门西等著名地区。
南京,在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众多蕴含时代印记的文化遗产。老城南是南京文化的发源地,是仅存的能够代表南京本地文化的活化石。
走进南京老城南,粉墙黛瓦,民风淳厚,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近几年来,南京加强对老城南的改造,力求能在保护和建设中找到最佳“平衡点”。而改建后的甘熙故居,还原了最具南京代表性的多进穿堂式古民居“九十九间半”,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熙南里历史风貌区也已完成,正全面对外开放。
南京老城南如今正面临着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拆迁。可以预见,若干年后的老城南那些“重屋累居”将不复存在,城南特有的街道肌理和有价值的老宅将会得到传承,那些渗透着历史烟尘的街巷,将会继续印入南京这座现代化城市的图册上。
老城南历史文化街区将引进休闲娱乐、餐饮、精品酒店、文化创意企业入驻。门东片区规划将历史博物馆、园林客栈、百年老店、文化娱乐、名人工作室、中式餐饮等一批文化产业引入本区域,打造集历史文化、休闲娱乐、旅游景观为一体的现代文化休闲街区。门西片区划分为主题公园区、特色商业服务区、园林酒店办公区、城市广场商业区、秦淮河商业带、民居保护区等,借助门西地区大量的文物资源、文化景点,打造集历史景区、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历史文化体验街区。

老城南_南京老城南 -改造规划

规划


摈弃大拆大建,新版规划体现保护与复兴新思路――
老城南是南京历史最为悠久、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地区之一,其保护与复兴工作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昨天,记者在市规划局组织召开的新版《南京老城南历史城区保护与复兴规划》通报会上获悉,老城南保护将采用小规模、逐院式、全谱式逐步推进的方法,实现全面保护、应保尽保。有关专家认为,逐院式复兴对城南其他地段保护工作具有示范意义。
规划亮点 重点关注
亮点一:逐院式保护,已拆片区按老地图恢复街巷
此次规划的老城南历史城区范围为:北至秦淮河中支(运渎)、东西分别至外秦淮河、南至应天大街,占地约6.9平方公里。 和以前大拆大建不同,新版规划提出“小规模”、“逐院式”、“全谱式”地保护整治各类、各时期历史文化资源,所谓“逐院式”就是根据地块和建筑的条件一个院落一个院落地渐进地进行恢复保护。 门东、门西等片区已被拆迁的地块,将依据1937年地籍图、1951年地界图等鼎盛时期院落边界记录资料,按照原来传统的、真实的街巷进行建筑恢复,保留原有的空间尺度和记忆。
比如,上世纪城市改造过程中,南北向的箍桶巷被拓宽成30米左右,破坏了原有风貌。新版规划提出,按原有尺度把箍桶巷恢复到13米左右。
亮点二:保护名录中新增千章巷等
10条街巷 在梳理原规划保护方案的基础上,新版规划把老城南98条历史街巷全部罗列出来,其中增补了千章巷、平章巷、信府河和磊功巷等10条历史街巷。这些街巷将在今后得到保护。
同时,规划还梳理出王泊沆故居、壹鉴堂、英王府、刘芝田故居、朱状元府、周处读书台等145处文物古迹;理出东市、西市、永安商场建筑群等175处推荐历史建筑(拟保护建筑);梳理出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金陵刻经印刷技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33处。此外,规划还列出42处可定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45处不可定位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各不同街区相对应,同样加以保护,这在历来的规划里都是没有的。
亮点三:历史核心地段檐高禁超7米
新版规划将老城南的建筑高度控制分为五类。
其中,历史核心地段、其他未拆迁改造地段及中华门周边,檐口高度不得超过7米,并在外围划出10米的高度控制区;集庆路、长乐路以南其他地区的高度不超过12米;集庆路、长乐路至升州路―建康路之间的其他地区新建建筑高度不得超过18米;并将升州路―建康路以北地区的控制高度由35米调整为24米。
亮点四:资金不再就地平衡,保护资金主要由政府投入
围绕2007年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整体保护、有机更新、政府主导、慎用市场”的16字老城南保护方针,在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先人”的保护理念指导下,新版规划提出,改变以往资金就地平衡、就区平衡的旧模式,资金缺口部分将由政府牵头通过其他途径解决。而老城南保护方面的资金将主要由政府来投入。 本组撰稿 本报记者 邹伟 本报通讯员 万伟庆 老城南建筑恢复后,主要做公共设施
市规划局副局长刘青昊答记者问
记者:以前有消息说,老城南保护过程中鼓励居民回迁,是这样吗?
刘青昊:老城南保护与复兴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改善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改善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经适房、产权调换房、中低价商品房等,其中在一些有条件的区域,也会做居民回迁的尝试。但有些区域如今人口密度非常大,情况也千差万别,要都回迁不现实。
记者:老城南恢复的那些建筑主要用来干什么?
刘青昊:这些建筑的功能是混合的,其中大部分将用来做文化展示演艺中心、博物馆、旅游休闲等公共设施,也包括部分创意产业、商业、住宅等配套设施。
记者:老城南复兴与保护何时能完成?
刘青昊:这是一个渐进式的长期的过程,如今还很难确定要多少年能完成。但“二线三片”的复兴与保护,即明城墙、内秦淮河风光带一线和门东、门西、南捕厅三片将率先启动。
记者:原有的街巷都比较窄,如何解决交通和消防的问题?
刘青昊:新版老城南规划倡导绿色交通,在未更新的街区内部将建立电瓶车、自行车通行体系,在外围的停车场设换乘中心,鼓励居民与游客换乘电瓶车与自行车进入街区,并在街区内部设立方便的电瓶车站点与自行车停放。在明城墙边将建一条宽约7米的慢行道路,主要供旅游车辆、出租车和慢行交通使用。消防上,除建筑本身改造时要符合消防需求外,街区内还将配备一些便于通行的小型消防车。
记者:老城南复兴与保护将对南京的旅游产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刘青昊:老城南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厚,新版规划将让未来的老城南形成旅游休闲娱乐的网络,而不仅仅是夫子庙一处“单打独斗”。今后,游客将从游夫子庙变为游老城南。

解读


重点打造“两带三轴四片四节点”
按照规划,老城南文化资源展示的空间结构可概括为“两带、三轴、四片、四节点”。
两带:城墙―护城河风光带、秦淮河传统风情带;
三轴:中华路传统城市中轴线;门东―门西传统民居展示轴;升州路―建康路历史文化资源展示轴;
四片:夫子庙传统科举和商业文化展示片区;门东传统生活文化展示片区;门西凤凰台历史景观与传统生活展示片区;南捕厅工坊生活文化展示片区;
四节点:夫子庙商业文化核心节点;水西门―朝天宫西入口节点;中华门标志性节点;东水关―白鹭洲东入口节点。 评事街设计效果图
南捕厅是老城南的重要片区之一。新版规划否决了以前建别墅的方案,凡是建筑结构较好、能保留下来的,将全部保留,并按照原有的尺度对其使用功能进行更新。以前南京有“十八坊”之类的说法,今后,南捕厅将形成以南捕厅巷、大板巷、绫庄巷、评事街为核心,以升州路、鼎新路为支撑的“江南七十二坊”的传统文化街区。七十二坊内主要用于云锦等非物质文化展示等。
一些老厂房也将获得新生。比如,原南京市纺织工贸集团公司和南京市贝尔德不锈钢制品厂的用地,占地约0.66公顷。此次改造与整治设计方案是,保留7栋厂房建筑,对其进行适当改造后利用;利用保留的一处厂房构架,结合景观设计形成文化广场等。
门东片区是老城南又一焦点。其中的蒋寿山故居为晚清老城南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保存较好,院落格局完整,以前居民在院落中的违建已拆除。在原规划中,蒋寿山故居计划变成一个大会所,周边是餐饮服务;而新规划中,蒋寿山故居则定位成故居博物馆。同时,其旁边的阳伞厂也纳入统一规划,作为一个整治单元。重新组合后,蒋寿山故居将摇身变成融博物馆、故居园林、街区公园为一体的旅游新去处。
【门东】 建“七十二坊”传统文化街区
【南捕厅】蒋寿山故居将成博物馆

老城南_南京老城南 -南京老城南复活记

南京城南水厂简介 南京老城南 南京老城南-简介,南京老城南-改造规划

围绕“南京之根”老城南的拆保之争终于迎来柳暗花明的时刻,南京市规划局通报了新版《南京老城南历史城区保护与整治城市设计》。这预示着,老城南保护将采用小规模、逐院式、全谱式推进的方法,实现全面保护、应保尽保;而2006年已经拆除的门东地区也将得以“复活”。
居民对强拆的抗争,文化学者的上书呼吁,总理的批示……在经历了多年的风雨波折后,这多少是一个让人欣慰的消息,尽管这里已元气大伤,有的人也回不去了。“新规总体上是比较好的,这在南京历史上是没有过的。”有“薛城南”之称的南京市作协副主席薛冰表示,老城南保护这次真的看到希望,他的担心是规划在执行中走样。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老城南,还回得去吗?或者,在政府改弦更张、重提保护的思路下,它会有明媚的未来吗?

老城南的背影


历史的车轮碾过,拆迁的机器轧过,老城南只剩下破败的民居和断壁残垣,但它的历史一直都立在那儿。这里每一块砖瓦或都饱经沧桑,每一条街巷都经历过巨变。
初冬时节,漫步老城南,穿街走巷,不用言语就能感到扑面而来的古风古韵,都市喧嚣中难得有这样的心灵体验,这是历史的魅力、文化的张力,不由得你不受打动。
像安品街、三山街、下浮桥、仓巷……这些散见于明清小说、戏曲、笔记的老城南地名不可胜数。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后半生就住在老城南,他的名著《儒林外史》提及城南街巷数十条,个个有迹可寻。刘禹锡则在其诗作中写到:“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的乌衣巷,与夫子庙景区融为一体,常年游人如织。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老城南的建筑颇具特色,多为进穿堂式的清代中晚期住宅,厅堂规整,外观朴实,高大的马头山墙廓出街巷之美,数以百计的古井、古树、古桥散落其间。可惜的是,成片的老街坊如今仅在中华门以内的秦淮河两岸,也即门东、门西地区有少量遗存。
“老城南迄今有2000多年城市发展史。”薛冰感慨,如果真的把老城南全拆了,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根也就从此消失了。“老城南一片是传统风貌建筑,多少年来传统院落的格局都没有发生变化,经过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大规模破坏加上近几年的危旧房改造计划,门西、门东及南捕厅遗留的旧民居已所剩无几。”
南京籍学者、2010年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杰出人物之一姚远认为,南京过于重视一些名胜古迹,却忽略了承载南京人生活印记的老城南。“这里是南京城的发源地,真正的老南京人、南京话都在这片土地上,所以称它为城市之魂毫不为过。”基于这一点,这个80后的年轻学者勇敢地成为老城南保卫战的旗手。

保卫老城南


回眸过去的20年,城市建设的冲动不断蚕食着老城南的地盘。1992年,为缓解交通压力,南京市从城南保护街区中打通中山南路延伸线,老街区被接连拆除的序幕由此拉开。
在南京,地方志专家杨永泉是最早公开呼吁保护老城南的。2002年,他起草了《关于建立南京古城保护区的建议》,时任南京市副市长周学柏批示称:“此建议须认真研究,未定之前,先按建议立即停止三片范围拆迁活动,容论证后决定如何保护。”《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也随之出炉。不过,好景不长,剪子巷、乌衣巷不久就开始了拆迁。
2006年8月,姚远以“南京市民”的名义寄出300封呼吁信,中科院院士、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两院院士吴良镛、中国工程院院士傅熹年等16位著名专家学者签名支持。学者上书上达天听,朝野震动。当年10月17日,温家宝在呼吁信上作出批示。南京市一位副市长彼时表态,“我们一定不拆了,按照专家们的意见保护老城南。”
拆迁避过了一时的风头,又呈此伏彼起之势。2009年初,南京市推出的大规模危旧房改造计划再度将南捕厅一带推入险境,拆迁又来了。拆迁谈判的阵势骤然加诸老城南居民的头上,平静的生活再被打破,每平米8000元左右的补偿标准让居民们难以接受,软磨硬抗无处不在,免于恐惧的自由也成了奢望。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告急!”是年4月间,南京博物院前院长梁白泉、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蒋赞初等29位专家联名上书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温家宝总理再次批示,要求有关部门抓紧时间调查处理。2009年5月27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来到老城南,南京所谓“镶牙式保护”之说遭批,转机再现。
原扬州市委书记季建业被任命为南京市代市长,这个在扬州历史文化古迹保护上享有盛名的官员被给予厚望。20多天后,季建业调研老城南后表示:“要以敬畏历史、敬畏文化之心,保护历史文化街巷体系和肌理,保护建筑风貌、保护名人故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特色民居,传承历史文脉,彰显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这番话让关心老城南的人意识到老城南保护有望。

规划老城南


南京市规划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南京老城南历史城区保护与整治城市设计》进行解读,老城南保护的蓝图逐渐清晰。方案确定的老城南历史城区范围为:北至秦淮河中支(运渎)、东西分别至外秦淮河、南至应天大街,占地约6.9平方公里。
据了解,新规意在将老城南塑造成以中华门为核心,以明城墙为背景,以十里秦淮为纽带的城市象征和名片。南京将投入数十亿元,先期启动“二线三片”的保护与复兴,即明城墙沿线、内秦淮风光带一线和门东、门西、南捕厅三片。
针对关于这里拆旧居建别墅的消息,南京市规划局副局长、总建筑师刘青昊明确予以否认。他表示,这片地的复兴与保护,主要是政府主导建设,目前为止没有出让土地的打算。
老城南最具代表性的有“明代十八坊”,城南地区自明朝以来形成手工业作坊群落,这一带很多街巷也以此来命名,但如今“十八坊”基本消失,在本轮改造中也有望恢复。与以往的大拆大建不同,这一次老城南的改造,将在现状建筑院落的基础上,一个院落一个院落,小规模地渐进式改造。并对历史文化地段内建筑檐口高度都做了要求――不得超过7米,其他未更新地段及中华门周边新建建筑檐口的高度,也不得超过7米,并在外围划出了10米的高度控制区。
而且改造中将接入供水支管、逐步引导使用天然气,配备合适的市政管线。记者也了解到,眼下南京正在进行的雨污分流工程,同样会在老城南地区进行。也就是说老城南经改造后可以给居民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以及一份现代化生活。规划中除了应保尽保的街巷、建筑,在门东地区的保护规划中,还提到了要对已拆门东地区已经消失的膺福街、大井巷、小井巷等七八条老街巷的名字,也将随着道路的重现得以恢复。
对未来老城南的风貌,南京市作协副主席薛冰用了两句话概括,“从外面看对城市负责任,在里面对居民负责任。”保留文化风韵和享受现代生活两不误,薛冰表示,城市生活引入居民区,市政府也应当完善应有的公共配套设施,不能将政府的缺失怪罪于老城南的历史风貌。
薛冰也有自己的担心之处,“操作方面最重要的是官员的观念转变。”薛冰坦言,南捕厅2008年是历史文化保护区,到了2009年就变成危房改造要拆除,这里就关系到区级领导的执行问题。

建言老城南


姚远:仓巷被遗漏,整体保护名不副实
记者注意到,在本次公开的新规划方案中,仓巷历史街区并未提及现实中,仓巷的拆迁仍在继续。
姚远也提出了自己的隐忧,“首先这次其实未真正做到整体保护,不光是将民国建筑落到实处,古街巷、古街区同样应得到保护。比如仓巷,再拆就没有保护的意义了。”
姚远就规划中门东的“复活”表示认可,现代化及古文化高度融合,既完善居民生活又不失文化韵味,但姚远再三强调,好的规划应推广到老城南每个角落,仓巷历史街区从宋朝至今从未受过任何战火破坏,不仅保留了相对完整的街巷肌理、院落格局,而且其中还存在大量名人故居,最新规划应该将其列入保护范围。
搜狐焦点记者就此采访南京市规划局总建筑师、副局长刘青昊,他坦言本次新规确实暂时未将仓巷纳入保护行列,并表示后期也许会有相关规划出现。
“我希望老城南今后能够成为展现老南京城最具文化韵味的区域,保存历史文化不等同于破败感,而是既能使游人感受文化内涵,又能使居民生活舒适的文化区域。”姚博士对老城南的未来在心中画了一幅蓝图。
“老城南修缮成功的话绝对不亚于苏州的小桥流水。纵览北京、西安等文化名城,既有城墙又有街区一体的只有老城南,在全中国是唯一的,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姚远表示,“老城南就像一颗蒙灰的珍珠,在褪去灰尘的刹那,其珍贵的价值就会凸现出来。”
姚远建议,可以将老城南的老街区、山水及明城墙打包在一起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周学鹰:需保证社会各层尤其是原住民的参与权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学鹰接受搜狐焦点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规划中缺少相应明确的研究成果,基础显得薄弱。
“历史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而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及其生活形态则是历史文化名城的灵魂!各地人的口音、衣着甚至容貌等均有地域特色,而深入研究、真正厘清南京地域建筑特色,是做好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前提与保证。”周学鹰认为新规的拟定需深入研究地域特色。
规划的实际操作是周学鹰比较重视的问题之一,他认为规划制定前应充分尊重社会各层的知情权、参与权尤其是原住民的参与权。“历史建筑要保护、如何保护,采取哪些措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关起门来制定相关理念、原则等是相对容易的,实际操作却千头万绪。因此,制定相关原则、拟定有关措施之前,必须保证社会各阶层、各相关利益方的参与权、知情权,尤其是引导历史街区原住民的积极参与。”
最后周教授建议,规则制定、措施及结果应保证公开透明化,“尤其是利益得失的公开与监督,是历史街区、甚至所有老城更新的唯一正确出路!否则,再好的规划、再好的政策,难保不会走样。譬如,对于老房子来说,历史建筑如何保、专家的判定是怎样;对于被拆迁户而言,面积多少、补偿多少等都必须全部公开。”周学鹰强调,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全程透明化至关重要。

记忆老城南


镜头一
地点:马道街
“现在,我们不担心房子住不长了。”成大爷在马道街住了40多个年头,对老城南的感情从年少时扎根。
他领着记者每家每户去了解。马道街近2000户人家,房屋都已破损不堪。不少人家的屋顶漏水,无奈只能用油布遮盖;有的屋内墙体开裂 ,渗水严重。“大雨大下,小雨小下。”成大妈无奈地说。她告诉记者,前几年马路拓宽,部分邻居搬迁至风光里去住,住房条件得以改善, 只有他们还在原地去留不定。
这一带人口密度较大,以成大爷家为例,儿子一家三口、女儿一家三口,还有自己和老伴,8口人同住一个屋檐下。“在家我都挪不开身, 没事只好到大街上转转。”成大爷带着记者走街串巷时,一个不起眼的巷子深处,一名青年男子正欲解手。成大爷咳了两声,对着小伙子喊道 “注意影响”。
得知马道街被列入新的修缮保护区时,成大爷及周边的邻居都很兴奋。“只要不搬走,我愿少拿点医保,和政府各出一半钱,做好自住房 的维修。”
镜头二
地点:绫庄巷
记者来到绫庄巷时,李大爷正在摆弄自己的盆栽。
“我们这条街不拆,看到报纸上的新闻了。”李大爷舒心地说,这样的决策遂了他的愿。“落叶归根,人老了,再没有比故土情更深切的 了。”李大爷和老伴在老房子里住了大半辈子。“我年轻时就在屋外种爬山虎,几十年下来,爬山虎将小屋从下到上包围了起来。”
“有了它们,房子冬暖夏凉,夏天室内比室外低4°呢。”李大爷说起自己的老宅,打开了话匣子,回忆起多年前街上曾经的笑声、故事, 满脸皱纹形成一道上扬的弧线。
“这条街上原来有个黄帝庙,对面街上有炎帝庙。如今黄帝庙的供台还在,炎帝庙早就没了。”没了的东西岂止这些,在李大爷的回忆中 ,如今的断壁残垣承载着多少历史风华,而今只剩下几处孤零零的老宅在坚守着最后的阵地。
“我们的这些文物拆起来容易,想要毁了再建恐怕是比登天还难。”李大爷提到,南埔厅一带新的建筑是好看,但总少了些韵味。
镜头三
地点:殷高巷
殷高巷的老宅并不多,隐匿在集庆路街道一旁的高楼后面。新规划方案未出之前,巷子里的人都以为要拆迁了。
“我们这把年纪也搬不动了。”手里拎着刚买回来的菜,吴大爷饶有兴趣地与记者攀谈起来。“我们一辈子都生活在这条巷子里,街坊邻 居熟得不能再熟,要是拆迁搬到城郊去,陌生的环境我们肯定适应不了。”
吴大爷坦言,老房子各方面生活条件确实较差,这条巷子里还有房子没有独立卫生间,平时都到巷口的公厕解决,住习惯了也就好了。“ 真要搬走,情感上承受不了。”
镜头四
地点:三条营
三条营面对面两条小巷住户不多了,许多原住民已经搬迁。巷子里冷冷清清,倒显得宽阔了些。
每面墙上都贴上了“搬迁”字样,有所幼儿园还在,却没有见到有人,一条大黄狗冲门外狂吠。中营边营状况稍好,常年居住在此的老人 们各自端着小板凳在阳光下玩牌,眼神虽不如从前,脸上依旧乐呵呵的。“住了80年了……”与几位老年人坐在一起闲聊的张奶奶喃喃地说, “不搬,搬了我的老邻居怎么办,以后和谁一起晒太阳。”
住在三条营30多年的黄国富向记者介绍了这里的状况,“我家已经搬走了,暂住在亲戚家,听说以后给我们安排在夹岗的经济适用房,说 实在的,大家都不愿意搬。”黄国富在一家机械厂打工,每月工资不高,常年住在三条营早已习惯,享受城中交通的便利。
“在老城南去哪都方便,要是能允许我们自行修补老宅,还住在这里,比什么都好。”黄国富回忆过往的生活,走街窜巷,往邻居屋子里 伸头大喊一声,三五成群便相约吃夜宵,“那时哪怕就着几盘花生米,都是幸福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40103/64922.html

更多阅读

《城南旧事》作者简介 城南旧事简介

林海音,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  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文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曾

南京龙翔大道规划图 南京(杭州)龙翔服饰城简介

 南京(杭州)龙翔服饰城座落于雨花台区雨花西路121号,总建筑面积为3.5万平方米,拥有黄金铺位1300余间,目前是城南最大的服饰商城。该商城采用独具一格的现代化结构,以接近180米的超大跨度,创造了国内外极为罕见的超长室内服饰街模式,并建

声明:《南京城南水厂简介 南京老城南 南京老城南-简介,南京老城南-改造规划》为网友一切只为中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