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简介,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特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ChinaXi'an Satellite Control Center)是中国卫星测控网的操作、控制和管理中心,是中国卫星测控网的中心结点。经过四十余年的创新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现代化航天控制中心。我国航天器上的设备和对航天器进行跟踪测轨、姿态确定、计算和发送指令的地面设备就组成了一张无形的“天网”,而这张“天网”就是闻名于世的中国航天测控网,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就是中国测控网的掌控中枢之一。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_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简介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中国卫星测控网的信息管理、指挥、控制机构。总部位于西安市。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建设,初期位于陕西省渭南地区,建设初期完成了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0)和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1971)的跟踪、测量任务以及初期中国试验通信卫星的变轨、定点的跟踪、遥测、遥控任务。80年代中迁至西安,经过扩建到80年代末,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已具有能对多个卫星同时进行实时跟踪测量和控制的能力,并且具有任务后分析和软件开发的能力。中心由中心计算机系统、监控显示系统、综合通信网、时间统一勤务系统及相应的研究室组成。中心计算机系统是由多台高性能计算机经由星形耦合器与以太网连接而成。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较强的处理能力,并配有多星测控系统软件。监控显示系统是面向指挥人员和工作人员给出航天器的各种参数的各种设备组合,由大屏幕的图像显示和表格显示、X-Y记录器显示、各种台式屏幕显示器以及监控台等组成。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_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特点


苍穹追星

2010年我国航天测控系统进行了一场综合测控演练。与以往不同的是,无论是卫星发射场,巡游三大洋的远望测量船,还是遍布全国的测控站,整个航天测控系统首次共用一个平台进行了合成演练,实现了多频段、多中心、多测站对同一个航天器的测控仿真。 近两个小时的演练,数据发送、传输顺畅,“卫星”翻转、调姿,转入最佳状态,演练取得了圆满成功。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向外发布消息,该中心耗时两年时间研发的航天测控仿真系统全面投入使用,我国航天测控系统演练也告别以前各自为战的局面,向一体化方向迈进。

多频段仿真

现场传真:初夏的一天,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某机房内,对一颗近地卫星的测控演练正紧张进行。卫星飘然而至,雷达迅速捕获目标,值班人员点击鼠标,条条指令瞬时被注入卫星。卫星完成预定动作,快要飞出测控弧段时,稳定跟踪的卫星却突然消失,雷达再也无法找到其踪影。中心立
即启用应急测控模式,多台大功率雷达同时向太空发出高能电磁波,信号微弱的卫星最终难遁其形,迅速被重新捕获,安全飞出测控弧段……
一墙之隔的另一机房内,调度口令不断,对一颗地球同步卫星的在轨测控演练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星飞九天,雷达如鹰隼般紧锁目标,对卫星自动跟踪,进行数据记录、传输。卫星哪怕是有一点的偏离,系统就会自动提示工作人员进行修正,近一个小时的演练,上万组数据的传输无一差错,演练取得成功。
专家解析:近年来,我国航天器发射的密度增大,型号也逐渐增多,既有近地卫星和飞船,也有同步卫星。随之而来,我国航天测控设备也有了S、C两个频段。S频段测控设备主要承担近地卫星和飞船的遥测、遥控和轨道测量任


控制大厅

务。C频段测控设备主要承担同步卫星的测控任务。以往两个频段的仿真试验是完全分开的,测控仿真平台建成后,对这两个频段的仿真,可在一套系统内同时进行,真正做到了“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由于测控设备的“解放”,该中心具备了同时对3颗不同种类卫星进行仿真试验的能力,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采访札记:测控仿真系统研发之初,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近年来我国航天器发射的多型号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测控设备的多频段问题。如何实现一个系统对多个频段的测控仿真,这是他们面对的一个全新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该中心的科技人员做了大量的资料汇编工作,收集了我国自“东方红一号”卫星以来所有卫星的资料,建立了随时可供查询的卫星数据库系统。然后,他们通过信息综合,把同型号卫星的共性进行归类,找到了应对多频段测控仿真的方法,最终建立了多频段共用的测控仿真平台。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简介,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特

多中心仿真

现场传真:“……5、4、3、2、1,点火!起飞!”随着西南峡谷一声轰鸣,火箭托举卫星直刺云霄。瞬时,火箭主动段跟踪,卫星入轨段测控,海量的数据信息如潮水般涌向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指挥部。“卫星进入预定轨道,遥、外测数据正常,发射圆满成功!”这是测控仿真系统模拟发射的场景。
蔚蓝色的海洋上,远望测量船完成了海上布阵。浩瀚苍穹,天外“游客”疾驰而来,船载测控雷达牢牢锁定目标第一等待点。卫星刚进入测控弧段,雷达距离、角度捕获均在第一时间完成,测控数据源源不断地传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远望测量船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完成了一次完美的海天追星接力。
专家解析:卫星发射升空前,如何验证卫星结构和测控设备、程序的正确性,确保万无一失,是航天测控的一大难题。以往每次实战任务前,整个测控系统至少要提前半年时间进行准备,而且每次演练时,发射场、测量船以及遍布各地的测控站都要专门抽出时间进行系统之间的联调,占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测控仿真系统的研发成功,首次实现了发射场,陆基、海基测控系统的一体化集成,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具备了对发射场、测量船等多中心环节的仿真能力,减少了发射中心和测量船参加演练的次数,节省了测控资源,使任务准备时间也由以前的半年缩短至不到15天。
采访札记:卫星发射是“万人一杆枪”的事业,它要求发射、测控各中心既要“分可独秀”,更要“合则大成”。可长期以来,我国使用的模拟仿真系统都是针对每个卫星个体的,因卫星型号不同,每发射一次卫星,各中心就要研发一套仿真系统,延长了任务准备周期。未来5年,我国航天测控网将承担近数十次卫星、飞船的实时测控和多颗卫星的长期管理任务。日益繁重的试验任务与现有测控资源的矛盾,使研发集成化的测控仿真平台成为急需。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航天测控共用仿真平台的建立,实现了多中心的仿真,这在缩短任务准备时间上将是一次质的飞跃。

多测站仿真

现场传真:这是测控仿真系统对各测站织网捕星的一次模拟演练。卫星就要进入我国上空,西部某测控站,雷达操作手紧盯着只有巴掌大的显示屏。突然,屏幕上一个火柴头大小的绿色亮点出现了,随即在屏幕上留下一串起伏轨迹,当闪动的绿点到达第二个波峰的时候,操作手果断地按下“自跟踪”键,跳跃的绿点被牢牢地锁定在十字中心,卫星一次捕获成功……近10分钟的跟踪还未结束,远在千里之外的我国中部某测控站已发现了目标,并顺利接过追星接力棒,数据传输顺畅,指令准确发送,卫星安全运行。20分钟后,南方某测控站也及时发现了目标,在注入一串串指令后,“牧星人”目送卫星安全飞出测控弧段。卫星在太空划过美丽弧线,向着茫茫天宇飞去。

专家解析:进入新世纪,为适应国际航天技术发展的需要,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对软、硬件系统进行了大胆更新改造,设计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心透明遥控模式,建立了“大中心,小测站”的新格局,使测站的功能主要集中于信息通道和人员的培训。多测站仿真就是适应这种形势而产生的一种仿真新模式,在这一模式下,测站大部分功能均可在仿真系统中模拟,实现了中心内部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技术人员有了一个全新的测控训练平台,提高了他们分析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采访札记:一直以来,由于受技术限制,我国采用的是普通的测站测控模式,在此模式下,测控任务主要由遍布各地的测控站来完成。近年来,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模式的弊端也日益凸现,由于各测站系统的不统一和技术发展的不平衡,很难适应高密度多型号的测控任务。测控仿真平台的建成,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实现了多测站信息层面的计算机仿真,并能在训练中不需要实装操作,就能提高技术人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训练效果,使该中心整体科研试验水平提升驶上了“快车道”。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_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测控网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航天测控网布局
航天测控网由测控中心、若干测控站、通信链路和测控软件等组成。在世界航天领域,美国、俄罗斯都是在全球布网,对航天器进行全时段测控。由于国家疆域条件等诸多因素限制,我国测控网覆盖率还不到这些国家的五分之一。测控网的功能,一般都是面向多类型、多数量航天器设计的,由配置在测控网节点中的测控通信系统和测控软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的。针对各类航天器对测控网的需求,测控网的格局也需要不断的变化。
进入新时期,随着我国航天发射任务愈加频繁,在太空运行的“中国星”越来越多。西安测控中心面对严峻考验,不断提高测控效益,完善航天测控网格局。
峥嵘四十余载,我国航天测控网从无到有,由繁至精,从起始的单一频段发展到独具中国特色的多功能、现代化综合测控网。测控手段不断优化,计算机运算能力,由原来的每秒几万次跃升到现在的每秒数千亿次。圆满地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而且具备了与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
不同类型航天器的轨道组成是不同的。为完成对航天器的测量与控制,航天测控站的布局受到航天器各段轨道、天线宽度、测量体制等因素的制约,测控站的科学布设能够有效的解决对航天器各段轨道的覆盖问题,尤其是对发射轨道段和返回轨道段的关键点必须百分之百覆盖。
为提高测控覆盖率,西安测控中心对最初的航天测控网格局做了相应调整,在原有的固定测控站的同时,兼顾发展了活动测控站。填补了测控网在对不同型号卫星实施测控任务时的盲区,有效地提高了测控网的机动灵活性。
二十世纪末,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扬帆起航。在这个国家级特大型系统工程中,西安中心担负双重任务,既要和北京指控中心一起牵引神舟遨游太空,同时还要拥抱神舟安全回“家”。测控人又一次以敢上九天揽月的壮志豪情,义无反顾地冲在了圆梦太空的最前沿,执着地追寻飞天梦的每一时刻。中心建成了集测控、通信、搜索救援回收和气象保障于一体的新型着陆场系统,确保了神舟系列飞船在各类复杂环境下回收任务的圆满完成,使我国顺利跨入世界航天科技大国行列。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_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测控技术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茫茫太空树中国航天历史丰碑
打开电视机,会看到经通信卫星传送的画面和消息;看天气预报,会有气象台根据气象卫星观测到的气象资料所作的天气预报,这些日常生活必须可少的元素不胜枚举,看似简单的背后却与航天科学技术密不可分,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就是将航天科技理论变为现实的操控手。
中心刚组建时,大多科技人员对航天测控知识知之甚少,甚至不知计算机为何物。面对全新的领域和艰苦的条件,测控人在摸索中干、在实践中学,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跋涉,成功编制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测量技术方案。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在大漠戈壁腾空而起。分布在祖国各地的七个地面观测站,对卫星实施精确跟踪测量,如同七颗闪亮的星星,拱卫着蓝天里这颗“争气星”,跨过长城泰山、掠过黄河长江,成功预报了卫星飞临世界244个城市上空的时间和方位。送卫星上天不易,让卫星返回更难。返回是发射的逆过程,返回技术是航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返回卫星从运行轨道到返回地面,一般需要经过4个阶段返回舱才能够安全着陆。当时,只有前苏联和美国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而且是经过多次失败后才取得成功的。我国能否首战告捷,航天测控十分关键。中心科技人员面对回收软件编写中上万个步骤才能解的方程式,几个人一组,经常通宵达旦算上半个月,草稿纸装满几麻袋,终于研制出卫星回收控制计算方案,成功解决了“临界倾角”的难题。1975年11月29日,中心回收部队万里驰骋,将我国发射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收入“囊”中。这一壮举,使我国成为继苏、美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而且是唯一一个首次回收就取得成功的国家。
1984年,我国首次发射地球同步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中心广大科技人员精心测控,使卫星准确定点在36000公里的赤道上空,结束了我国长期租用国外通信卫星的历史,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地球同步卫星测控定点技术的国家。
20世纪80年代中叶,全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化,我国要发展载人航天技术也被纳入了国家制定的计划中。从1987年春到1991年底,航天领域的专家进行了四年多的概念研究,于1992年初正式组织了载人航天工程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专家们的结论是:中国完全有能力搞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1日,在没有任何技术和经验借鉴的情况下,测控人自主摸索,精测妙控,仅靠“十八勇士”首次成功回收了神舟一号无人飞船。之后的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任务,测控人一路挥戈扬鞭,不断创新屡战屡胜。我国7次发射“神舟”号宇宙飞船,西安中心一次又一次出色完成测控和回收飞船任务,使我国顺利跨入世界航天科技大国行列。
近年来,西安中心实现了测控技术“飞向太空、返回地面、同步定点、飞船回收、多星管理”五大跨越,精密定轨、多星管理等测控关键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先后圆满完成了数百次科研试验任务,执行实时测控任务能力实现了由原来几年一次、一年几次到现在一年十几次,卫星长期管理能力由原来管理几颗星到现在几十颗星的跃升。
目前,中心承担着我国近数十颗卫星的长期管理任务,为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国庆安保提供了高质量的卫星保障服务,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茫茫宇宙树起了中国航天的历史丰碑。测控人把一条条纵横多姿的“中国轨道”闪耀在璀璨的太空!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_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科技创新

中心测控模式发生重大转变
近年来,我国航天发射任务日益密集,面对测控技术空前复杂,测控资源空前紧张的严峻挑战,中心以创新试验组织管理模式为突破口,打响提升测控能力第一仗。
创建中心透明遥控组织指挥模式。中心以往采用的以测控站为主对航天器进行测控的方式,难以适应高密度任务冲击,测控精度、运算速度和自动化水平急需提高。经过艰辛探索,建立起航天器透明遥控模式,这一新型测控模式除具有传统测控功能外,还可以直接远程监视、控制各测控站设备,并对测控数据自动进行分析运算。透明模式应用于测控实践以来,卫星姿态、轨道和转速等多项高难度控制的速度、精度得到显著提升。
开发“陆基测控网多任务管理中心”系统。面对日益紧张的测控资源和全天时运转的测控设备,统一调配资源,中心向管理要效益,在盘活现有资源上下功夫。建设基测控网多任务管理中心,所有测控资源统一由网管中心科学管理调配,依靠系统自动生成的资源最优分配策略,充分发挥测控网最大使用效益。同时,优化设备任务状态切换程序,使单套测控设备切换时间大幅缩短。
嫦娥工程任务实施前夕,西安中心自主研发的《奔月航天器精密轨道计算技术系统》,受到国内权威专家一致好评,称赞该系统实现了我国航天器轨道确定技术由“地球轨道”到“月球轨道”的跨越。
精密轨道是对航天器实施有效控制的基础,中心瞄准精密轨道确定这一前沿领域奋力开拓。按照紧跟前沿、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的创新思路,先后攻克航天器轨道确定、轨道控制、轨道维持等关键核心技术,轨道确定和控制精度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定轨精度从最初的公里级、米级到厘米级的跨越。
返回式航天器落点预报精度,是航天领域又一关键技术。在”神舟”号系列飞船前4次飞行任务中,地面对返回舱落点预报精度大约为数公里量级,这相对于返回舱一万多公里航程来说,误差是可以接受的。但中心的科技人员并没有满足。通过近百次的仿真分析,并结合分析前飞行任务测量数据,使返回方案的分析预报精度在后续任务中达到最佳。乘势而上,精益求精,最终在神舟七号任务中创造了近百米的精密落点预报佳绩。
卫星运行太空并不是一帆风顺,常常会充满风险,排除故障卫星更是惊心动魄。中心科技人员曾连续奋战、集智攻关,历时数昼夜精心排障,使两颗濒临绝境的卫星恢复“健康”,为国家挽回数十亿元经济损失,创造了在轨航天器诊断维修奇迹。
为保证每一颗太空“中国星”的安危,中心在提升应急测控能力方面不遗余力。整理下发《试验质量问题警示录》和《测控装备常见故障汇编》,制定《卫星应急处置预案》 、 《在轨航天器应急处置工作规范》 。改变卫星长管模式,减少指挥层次,利用任务间隙,进行系统联试、信息联调、应急处置模拟演练和专业化训练考核,对软硬件状态设置、信息传输通道、各种方案预案进行反复验证和推演论证,确保了异常情况下处置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中心在轨航天器异常处置能力不断拓展,先后圆满完成了载人航天飞行空间安全预警、俄美卫星相撞碎片监视跟踪等航天应急保障任务。
近年来,我国在轨卫星逐渐从试验型走向应用型,卫星数量日益增多。为提高卫星管理和应急测控信息化水平,基地研发出卫星遥测参数自动监视预警系统、卫星异常处置综合数据库、应急处理决策专家系统和多星管理自动化系统,实现了卫星长期管理由初期“单星经验型”到现在“多星智能型”转变,大大推进我国航天测控向智能化水平迈进。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_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人才济济

测控群星共筑共和国航天路
在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科技人才队伍和试验技术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构建了科研与试验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科技骨干相结合的技术干部队伍。这支队伍及其拥有的技术水平,为实现我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和人才基础。
黄金累千,不如一贤。组建40多年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典型人物,中心科技部副部长余培军就是杰出代表,他多次参加并完成了卫星、飞船测控任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2项。1995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先后荣立一等功二次、二等功二次,2000年获国家政府特别津贴,2004年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2008年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并成为国务院直接连线专家。
他带领课题组建立了以航天器控制语言为核心的中心遥控模式,使我国航天器遥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攻克了测控资源自动分配算法,建成了国内第一个测控网多任务管理中心,实现了测控设备的统一分配、科学利用和远程监控;创新同步卫星高精度测控管理技术,有效节省了卫星燃料,延长了卫星寿命,为我国航天测控事业的信息化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01年,轨道室副主任王家松远赴大洋彼岸攻读博士。在国外求学时,王家松受命主持研发“并行高精度轨道计算系统”。当时课程十分紧张,而高精度轨道软件开发又属于核心机密,学术刊物上也是只字片语。凭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对本职工作的无比热爱,王家松刻苦钻研,顽强拼搏,以聪明才智,先后查阅各种资料3000余种,记录笔记100余万字,最终攻克这一技术难题,独立研制出一套高精度卫星轨道定轨软件。在2003年欧洲空间局组织的卫星轨道计算竞赛中,他还利用自己研制的定轨软件计算出了卫星轨道精度达2―3厘米的世界记录,远远超过了欧洲空间中心和德、法、美等国多家知名轨道计算中心,名列各国之首。在欧洲空间操作中心组织的“环境卫星”轨道竞赛中,他研发的定轨软件一举夺冠,在国际宇航界引起轰动。
博士学业完成后,他放弃国外许诺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他带领“嫦娥一号”轨道计算工程小组展开攻关,相继破解航天测控网和天文测轨网联合定轨等五大技术难题,在国内率先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月轨道段精密定轨软件”。他研发的“奔月航天器轨道计算系统”在四次中欧联测任务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和检验,于2006年通过了“嫦娥工程”总指挥、总设计师和首席科学家们的评审和验收,获得了好评。2005年到2006年,他参加了探月轨道综合测定轨技术与验证项目,将航天测控触角首次延伸到了遥远的月球,为我国未来深空探测计划迈出了坚实一步。
“青春筑成通天路,壮志凌云翱苍穹。威力化作天罗网,追星揽箭牧舟行。”一批默默无闻的“牧星人”,在新世纪探索宇宙、征服太空的征程中,更加信心百倍地瞄准了世界航天测控技术的最前沿,瞄准了更为深邃的宇宙空间,豪情满怀、励精图治铸就中国航天测控事业的辉煌明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40103/66352.html

更多阅读

深空测控通信系统工程与技术 测控技术投稿系统

《深空测控通信系统工程与技术》紧密结合我国深空测控通信网研制建设的工程实践,首次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深空测控通信系统的功能原理、关键技术、设计规范、性能评估、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等内容。全书共分10章。第1、2章介绍了深空

大连测控技术研究所 中国航空研究院623所

  大连测控技术研究所坐落于大连南部海滨,依山傍海,风景秀丽。始建于1975年,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是从事船舶噪声振动检验测试、海洋工程测试研究、海洋应用物理研究、海洋环境研究及海上试验技术服务的科研事业单位。下设研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考研方向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最近开始准备2011年的考研了,我学的是测控专业,在选考研专业时,一直都不知道该选什么。根据我大学三年的学习,测控专业学的内容比 较杂,可能学校不同,培养的方向课程的选取也会不同。就我的实际情况,测控专业学的内容涉及了机械、电气和信

测控技术与仪器认识实习报告

鄭州輕工業學院认识实习报告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班级:测控技术与仪器09-1学号:540902030116姓名:完成时间: 2010.01.10认识实习的目的及意义专业的认识实习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专业课程之前,为帮助其了解专业内容、提高专业意识而组织

《测控技术》 《测控技术》-简介,《测控技术》-成绩

《测控技术》是中央级科技期刊,于1982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测控技术期刊_《测控技术》 -简介《测控技术》是首批入选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用刊、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期刊文摘数据库(英文版)的技术类期刊,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声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简介,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特》为网友一温柔就哽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