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艺术 《旅行的艺术》 《旅行的艺术》-内容简介,《旅行的艺术》-作者

这本书自问世以来已经引起了读者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在欧洲、美国和澳洲,该书长居畅销书榜首,在大约半年的时间里销售40多万册。德波顿笔下的旅程既是行路,亦是心路,串起所有文字的不只是一路风景,而是华兹华斯、波德莱尔、梵高和福楼拜等大师和德波顿这位才子在深处共鸣的心灵悸动。跟随他的脚步我们可以在斗室之间开始一路哲性的思绪之旅,一路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这本在半年之内引起40多万人关注的作品是一部以旅人而非行程或地方为主体的旅行书,行程的延续和心智的成长辉映成篇,拒绝德波顿的导引不是件容易的事,拒绝其思绪之旅的诱引更是难上加难了。作为该书中文版的首批读者之一,余秋雨先生对该书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并欣然提笔作序,向中国读者推荐这本“心灵之旅”的佳作。


《旅行的艺术》

旅行的艺术_《旅行的艺术》 -内容简介

这部书就像一场完美的旅程,教我们如何好奇、思考和观察,让我们重新对生命充满热情。旅行是什么,德波顿并不想急于提供答案,旅行为什么,德波顿似乎也不热心去考求。但,释卷之后,相信每个读者都会得到一种答案-这答案,既是思辩的,也是感性的,既酣畅淋漓,又难以言说,因为,它更像是一种情绪,令人沉醉而不自知翻开这本书,你踏上的将是一次异乎寻常的阅读旅程。深信德波顿无处不在的智慧和机智将影响甚至改变你对旅行的看法,并有可能改变你日后的旅行心态和旅行方式。

德波顿是一个知识渊厚且富有逻辑思辨能力的作者。他曾经是大学的哲学讲师,有着深厚的哲学素养,从苏格拉底、洪堡,到爱默生、尼采,他都有过系统的阅读。此外,对西方文学和艺术作品,他也有广泛的涉猎。

因此,在论及“旅行”这一近平陈词滥调的题材时,他不仅时时表现出理性的悟觉,而且还能结合福楼拜、波德莱尔等文学家的创作,参照凡?高等画家的作品,多方位地观照“旅行”、剖析“旅行”。翻开这本书,你踏上的将是一次异乎寻常的阅读旅程。

旅行的艺术_《旅行的艺术》 -作者简介

阿兰・德波顿在八岁以前生活在瑞士,他在那里学习了法语和德语。之后,他被送往英国牛津,学习了英语。他的家庭也在他12岁时移居到伦敦。在他之后的求学生涯中,他通晓了英、法、德、西班牙数种语言,深得欧洲人文传统之精髓他喜欢普鲁斯特、蒙田、苏格拉底,同样喜欢旅游、购物和谈情说爱他左手小说,右手散文,在文学、艺术、哲学、评论中自由进退、恣意穿插他的小说思想丰瞻、才情纵横;他的散文和评论又意象丰沛、妙笔生花。

旅行的艺术_《旅行的艺术》 -译本简介

译者:南治国彭俊豪何世原

出版、发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译文出版社

印刷:上海市印刷十一厂

字数:120,000

旅行的艺术 《旅行的艺术》 《旅行的艺术》-内容简介,《旅行的艺术》-作者

初版:2004年4月

推荐序:余秋雨

旅行的艺术_《旅行的艺术》 -译本目录


插图

推荐序(余秋雨)
译者序
出发
对旅行的期待
旅行中的特定场所
动机
异国情调
好奇心
风景
乡村与城市
壮阔
艺术
令人眼界大开的艺术
对美的拥有
回归
习惯

旅行的艺术_《旅行的艺术》 -媒体推荐

生活在哪里/北京青年报 袁筱一

人的一生,可能都是在找寻生的意趣,用来抵抗对死亡的恐惧。而生的意趣,又无非是构建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关系之上。正因为构成这一切的关系具有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作为一个艺术家,就理所当然地担负起了探索这无穷无尽可能性的使命。

理解了上面的这个命题,或许我们能够发现,在现代社会,几乎人人都不可能避免的旅行绝非人类一项简单的,征服、探索自然的活动。旅行,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照亮存在的一个角度。

阿兰・德波顿的《旅行的艺术》,就是提问上述一系列关乎存在的旅行问题。

为什么旅行,或许是因为人总是试图摆脱包围着自己的狭隘的生存环境。而且技术和物质越是进步,距离和沟通越不是问题,人的生存环境往往就越狭隘,因为纯粹意义上的距离移动的功能已经被通讯技术所剥夺。但越是为物质所囿,人或许就越向往“别处的生活”――哪怕是暂时的。所以,如果说在稍微远古一些的时代,洪堡还可以带着另一种探索和发现的目的去南美观察植物,测量气压,对苍蝇所能飞越的高度提出疑问,现代意义的旅行则更像是逃跑,逃离现代文明之“家”。于是我们对旅行提出了更高的期待:摆脱尘世的纯粹的力与美。

但是别处就真的有我们所期待、向往的生活了吗?而且别处究竟是在哪里?德波顿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或许有,或许没有。但是书中有于斯曼、有波德莱尔、有福楼拜的回答,他们对于旅行的梦想和他们实现梦想的方式。

其实旅行之美从来都不可能依赖某个地方本身的物质条件,这是作者接下去要告诉我们的。细节之美成了我们暂时忘却尘世的纷繁和日复一日的惟一办法。但是对于不同的旅者,细节之美所展开的方式是不同的。人作为主体,只能捕捉他们愿意捕捉、并且能够捕捉的美。这真是人的悲哀之所在,却恰恰也是旅行的意义之所在――当你觉得你去的某个地方远不如吸引你去到那个地方的某幅画或某帧照片美,不要沮丧,这就是艺术无法被技术替代之所在。

喜欢这本书的理由也是如此。通读英法文学的德波顿也不急于回答关于存在的某个哲学命题,他是一个真正的旅者,懂得在文字之间,画幅之间,甚至机场的指示牌之间流连。生活在哪里呢,无非就是在这些细节的美里,这个道理,我们应该早就知道的,但是,或许还需要德波顿的确认。

旅行的艺术与秘密

真正的旅行当然是感性的,但旅行的至高等级,却展示了有关生命和环境厮磨的精神层面。一男一女、一中一西,两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不约而同地都想在旅行中,读取只有自己能够解答的秘密,我们只有称之为旅行艺术家。

旅行的艺术_《旅行的艺术》 -书摘

对旅行的期待
1.
时序之入冬,一如人之将老,徐缓渐近,每日变化细微,殊难确察,日日累叠,终成严冬,因此,要具体地说出冬天来临之日,并非易事。先是晚间温度微降,接着连日阴雨,伴随来自大西洋捉摸不定的阵风、潮湿的空气、纷落的树叶,白昼亦见短促。其间也许会有短暂的风雨间歇,天气晴好,万里无云,人们不穿大衣便可一早出门。但这些都只是一种假象,是病入膏肓者临终前的“回光返照”,于事无补。到了十二月,冬日已森然盘踞,整座城市每天为铁灰色的天空所笼罩,给人以不祥之兆,极类曼特尼亚或韦罗内塞的绘画作品中晦暗的天空,是作为基督耶稣遇难之类油画题材的绝佳背景,也是在家赖床的好天气。邻近的公园在雨夜的路灯下,满眼泥泞和积水,甚是荒凉。有一晚,大雨滂沱,我从公园走过,忽地记起刚逝去的夏日,在酷暑中,我曾如何地躺在草地上,让四肢伸展,任光脚从鞋中溜出,轻抚嫩草;我还记起那种和大地的直接接触如何让我觉得自由舒展:夏日里没有惯常的室内、户外之别,置身大自然时,我有如在卧室里的自在。

但现在,公园已全然不同了,连绵的阴雨中,草地已无从涉足。此时,任何的哀愁,任何得不到快乐和理解的担忧,似乎都能在那些以暗红砖石外墙、浸得透湿的建筑,以及城市街灯映照下略泛橙色的低沉的夜空中找到佐证。

这样的天气,以及这个时节发生的一系列的事件(似乎应验了詹佛的名言,一个人每天早晨都得吞食一只癞蛤蟆,这样才能保证他在日间不会遇上更恶心之事),使我怀疑是它们促成了一件事实:一天下午,几近黄昏,我收到了一大本色彩亮丽、名为《冬日艳阳》(WinterSun)的画册。画册的封面是一大片的沙滩,还可以看见沙滩边缘湛蓝的海。沙滩另一边,是一排棕榈树,多数斜立着,再往后,是画面中作为背景的群山;我能想象那山中有瀑布,想见得出山中飘香果树下的荫凉。画册里的摄影图片让我不禁想起关于塔希提岛(Tahiti)的油画--那是威廉・霍吉斯(WilliamHodges)和库克船长(CaptainCook)一起旅行时创作的作品,画面中,夜色轻柔,热带的海水湖边有土著少女在雨林繁茂的簇叶中无忧无虑地(赤脚)欢跳。1776年深冬,霍奇斯首次在伦敦皇家学院(RoyalAcademyinLondon)展出这些油画,引起了人们对热带的好奇和向往,而且,从那以后,这些意象一直都是热带牧歌风情的最佳表述;自然,这……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40103/66459.html

更多阅读

《艺术作品的本源》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革命 海德格尔选集

内容提要:海德格尔与现象学的关系历来是国内外哲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大多数研究者都倾向于认为,海德格尔的前期思想属于现象学,而在思想转向后则完全否定和抛弃了现象学。本文通过对胡塞尔、海德格尔前期和后期的相关思想的梳理试图指

演讲也是艺术——《语言的突破》读后感 语言的突破txt下载

这个寒假,我阅读了一本戴尔·卡耐基的《语言的突破》,尽管这是一本用于训练当众演讲的书,但是我还是从中明白了不少道理。这本书从“培养成功演讲的基本原则”、“演讲、演讲者和听众”、“各种演讲的实用技巧”和“演讲中的沟通艺术

声明:《旅行的艺术 《旅行的艺术》 《旅行的艺术》-内容简介,《旅行的艺术》-作者》为网友丶花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