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女作家简介 苏童[中国当代作家] 苏童[中国当代作家]-个人简介,苏童[中国当

苏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驻会专业作家。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1984年,毕业分配到南京艺术学院工作,担任工艺系的辅导员。1985年底,被《钟山》杂志招纳到麾下,成为《钟山》杂志最年轻的编辑。1986年,与自己的青梅竹马的女同学魏红结婚。1987年,苏童发表《1934年的逃亡》而一举成名。迄今有作品百十万字,代表作包括《园艺》、《红粉》、《妻妾成群》、《河岸》和《碧奴》等。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并且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提名第6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蜚声海内外。

苏童作品_苏童[中国当代作家] -个人简介


苏童苏童,男,生于1963年1月,江苏苏州人。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到南京工作,一度担任《钟山》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驻会专业作家。现任江苏作协副主席,为中国当代文学先锋代表作家之一,多部作品翻译成英、法、德、意等各多种文字。一九八零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据说在那里度过了最令他难忘的四个年头,而他的大名却仍旧在这所著名学府中被人一再提起。一九八三年投入小说创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从此中国当代文坛便再难抹去他的形象。

他喜欢“新潮”,曾在其中尽情畅游。他也喜欢“传统”,喜欢琢磨中国的历史风云。

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迄今有作品百十万字,其中中短篇小说集七部,长篇小说二部。成名作为1987年发表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 小说《米》《红粉》先后被搬上银幕,《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得威尼斯电影节大奖,《妇女生活》改编为电影《茉莉花开》后,获得了上海国际电影节金奖。

有一天《妻妾成群》问世了,又经电影“大腕”张艺谋之手调弄成了著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最后角逐奥斯卡金像奖,虽然结果未尽人意,但中国电影界和文学界都给不大不小地“震”了一下。

中国人由《大红灯笼高高挂》而知道《妻妾成群》,最后迷恋上了这位可爱的苏童,而苏童则从《妻妾成群》再一次出发,走上了自己独特的文学之路。
苏童,在先锋文学和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描述中均可以看到他的影子。其成名与张艺谋将其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有一定关系。苏童擅于讲述旧时代女性的故事,其描写之细腻令人惊叹,但却也缺少一些更宏观更高远的独见。

苏童作品_苏童[中国当代作家] -主要著作

长篇小说
《米》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
台海出版社2000年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1年
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92年
《我的帝王生涯》
花城出版社1992年
北岳文艺出版社2001年
台湾麦田出版公司1992年
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93年
《城北地带》
作家出版社1995年
台湾麦田出版公司1995年
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95年
《武则天》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
台湾麦田出版公司1994年
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94年
《碎瓦》(《菩萨蛮》)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2001年)
《蛇为什么会飞》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台湾一方出版公司2002年
中短篇小说集
《1934年的逃亡》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祭奠红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年
《妻妾成群》
花城出版社1991年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
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90年
《妇女乐园》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
《红粉》
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1年
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92年
《伤心的舞蹈》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1年
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92年
《南方的堕落》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2年
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92年
《一个朋友在路上》
台湾麦田出版公司1993年
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93年
《刺青时代》

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
台湾麦田出版公司1995年
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95年
《离婚指南》
华艺出版社1993年
台湾麦田出版公司1993年
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93年
《苏童小说精品》西南师大出版社1993年
《十一击》台湾麦田出版公司1994年
《樱桃》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95年
《把你的脚捆起来》台湾麦田出版公司1996年
《桥边茶馆》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96年
《天使的粮食》
台湾麦田出版公司1997年
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97年
《当代中国文库精读:苏童卷》
香港明报出版社1999年
《枫杨树山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你丈夫是干什么的》广西师大出版社2001年
《像天使一样美丽》广西师大出版社2001年
《一个礼拜天的早晨》广西师大出版社2001年
《妻妾成群》台海出版社2000年
《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苏童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当代中国小说名家珍藏版:苏童卷》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
《二十世纪作家文库另一种妇女生活》
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年

《河岸》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文集
《苏童文集》(1-8卷)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2000年
散文随笔集
《寻找灯绳》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
《纸上的美女》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年
《苏童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
外文版
《米》
Rice(英文精装版)美国威连・茂罗William Morrowand Company 1995年
Rice(英文平装版)企鹅图书Penguin Books 1995年
Rice(德文)Rowohlt 1998年
Rijst(荷兰文)Uitgeverij De Geus 1997年
《大红灯笼高高挂》
Raise The Red Lantern(英文精装版)William Morrowand Company 1993年
Raise The Red Lantern(英文平装版)企鹅图书Penguin Bopks 1993年
《妻妾成群》
Epouses et concubines(法文) Flammrion 1992年
Moglie Concubine(意大利文) Theoria 1992年
《红灯笼》
Rote Laterne(法文) Goldmann 1992年
De Rode Lantaarn(荷兰文) Uitgeverij Contact 1994年
《红粉》
Visages fordes(法文) Philippe Picquier 1995年
Cipria(意大利文) Theorio 1993年
《纸鬼》
Fantomes De Papiers(法文)Desclee De Brouwer 1999年
《罂粟之家》
Die Opiumfamilie(德文) Rowohlt 1998年
La Casa Delioppio(意大利文) Theoria 1995年
《碎瓦》
Spiriti Senza Pace(意大利文)Feltrinelli 1997年
《枫杨树故乡》
I Due Voltidel Mondo(意大利文)Neri Pozza 2000年
《三盏灯》
Drie Lantaarns(荷兰文) Amerika 1999年
《离婚指南>>(日文) 东方书店 1997年

《河岸》(英文)《TheBoattoRedemption》 2007年

苏童作品_苏童[中国当代作家] -人物自传

苏童不姓苏


苏童

作家的笔名有讲究,就像茅盾不姓茅,胡风不姓胡一样,苏童也不姓苏。我曾向苏童询问其笔名的典故。他淡淡地说:姓童,生在苏州。如此简洁、单纯,一眼见底。苏童,本名童忠贵,属虎,1962年的虎。

苏童十分欣赏自己这个笔名,他甚而有点迷信“命与名随”。那抑或是他早期的作品屡遭厄运,某日更名改姓,启用苏童这个名字后,凑巧一炮打响,继之百发百中。自他的《妻妾成群》被张艺谋策划改编成《大红灯笼高高挂》搬上银幕后,苏童就有了不少崇拜者,特别是有的年轻女士、小姐对其崇拜程度,堪可与大岛茂、高仓健和郑少秋媲美。

苏童走上文坛,是上苍的赐予,家庭并没有给他什么熏陶。他说上初中时读《红与黑》,《复活》,书是借的,人家要得急,一个下午看一本。看多了,手痒。中学时写诗兼而练写小说,模仿当时流行写农村生活的小说。先列一张人物关系表:党支书、民兵队长、妇联主任,地主和富农。还煞费心机给每个人物起个与身份相称的名字。写好了,便像放飞鸽一样投给某报纸,然后天天翻阅那张报纸。煎熬半个月,不见影子。再然后,那放出去的“鸽子”再飞回来。广种不收。
一棵歪歪斜斜的树
1980年,苏童考取北师大中文系,在那里他受到了正统的语言训练与文学熏陶。他把对付功课外的全部时间,用在泡图书馆上,不停地练笔。是时,他很想当个诗人,对自己约法三章,每天写一首诗,在吟诵一番后再进教室,心里才感到充实。班上想当诗人、作家的同窗很多,一日,他读一位同学的三行一句话的一首小诗:

产房在太平间的底下

感到震惊,自愧弗如,有点觉得自己不是写诗的料子,故转攻写小说。倒霉的是,每稿必退。羞愧尴尬,怕同学笑话,他借用一女同学家的地址,稿件由那位同学转。即便如此,他仍矢志不渝,不信上苍不感动。到1年,青果终于熟了。《星星》开始发表他的诗作,《青春》发他的小说《第八个是铜像》,且获了奖,这大大地鼓舞了他继续写作的勇气。

他自嘲,说自己在北京上学期间像一棵歪歪斜斜的树。

22岁那年,他被分配到南京一所高校。他比该校一半以上的学生年龄还小,在一个系当辅导员,任务是帮学生领助学金、召集学生大扫除之类。他便在晚上开夜车写小说,第二天上班迟到,一副懒散样子。他对当老师没兴趣,学校对他这样的老师似也无法赏识。此时,苏童在南京文学界的朋友越来越多,且受到道友的关爱。随之,顺理成章地跳槽到《钟山》编辑部。一到《钟山》,他犹如卧虎归山,虎威大发,在为人作嫁衣的同时不忘自我武装。很快,《桑园留念》、《妻妾成群》等一批小说相继发表。一夜间,逢稿必退的童忠贵变成了洛阳纸贵的苏童。

苏童作品的翻译状况

作为先锋流派的一位作家,苏童的作品被广泛的翻译成英、法、德、意、日等多国语言。并在国外出版,也受到了国外主流媒体的关注。苏童作品的英译版很多,作为应用人数最多的英语,使得苏童的小说不论是在流传的广度上还是影响力上都大大超过了法译版。比较有名气的译者是汉学家葛浩文(HowardGoldblantt)。他曾成功地翻译过苏童的小说《米》《我的帝王生涯》《河岸》还有我们熟知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几年前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推出英译本时,就受到了美国主流媒体的关注,并评论苏童“其笔法细腻,擅长描写细节”。

从苏童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到最新的小说《河岸》,葛浩文教授都对其进行了深刻地理解,翻译以及再加工。但葛浩文教授的喜欢对文本“点对点”地进行翻译,几乎是对文本进行逐行逐句的翻译,这种翻译的方式加强了翻译的精准度,有此细节上描写甚至超过了苏童。因此才会给美国主流媒体留下“善于描写细节”的印象。但同时,英国媒体却认为葛浩文仔细的翻译手法份及到了原作原有的笔调与风格,因为这种“点对点”的翻译手法,使得译者很难在整体上把握原作的感觉,所以很多读过中文原作的读者才会感到“有某种东西迷失在了翻译中”。

苏童的法文版作品发文的译本比较多,其影响也较大,作为一个在法国颇具影响的中国当代作家之一,苏童的很多作品都被广大的法国读者所接受。尽管如此,在法译本的苏童作品中仍旧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作品在“忠实性”上有所欠缺。就拿《妻妾成群》来举例吧。这部作品是苏童最早的法语版作品,在张艺谋电影的帮助下很快被法国主流阅读群体所接受,这部作品也使得苏童很快能够从众多的中国当代作家中脱颖而出,引起了出版界和大众读者的关注。然后,《红粉》的出现则进一步强化了苏童的女性群体化风格,使读者感到他不仅善于宏观把握在大的历史背景下的人物的命运,也善于用细腻敏感的笔触刻画女性微妙的心理变化。这两部最早出现的法译本作品,基本上奠定了苏童在法国文坛的形象。这两部作品虽然出版社和译者都不同,但却拥有共同的缺陷,就是我们上述提到的缺少“忠实性”。这种缺少的“忠实性”主要表现为四点。第一,语义理解上的错误,比如《妻妾成群》中的“图吉利”被译为“喜欢穿戴贵重的东西”这种语义理解上的错误虽不频繁。但却也会给读者带来很多的误导。不仅如此一些语义较为简单的句子也往往不能被准确理解。第二,译者在人物的对话上出现了断句的错误。由于苏童的作品在行文中往往没有明显的人物对话的标点符号。所以使得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通常会按照自己所理解的意思进行阐释,使得人物在对话上与原作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如果说以上两点是译者对原作的无意识的偏离,那么在《红粉》与《妻妾成群》中还有对其原作有意识的偏离。《红粉》中的妓女小萼在劳动营中的编号称呼为“八号”,却被译者翻译为“没用的东西”。《红粉》中的故事发生在解放前,也许正是因为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才使得译者根据这一时期的状况阐述了自己主观的理解。除此之外,在《妻妾成群》中,同样是出于自己主观的理解,译者把原文的“奸夫淫妇从来没有好下场”。翻译为“淫妇从来都是难逃死罪”。译者站在当时中国正出于封建社会时期,女性地位低下这一立场,悄悄地将“奸夫”两字省略,而将众人的焦点放在了“淫妇”上。第四点是很多译本都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把原本非常具有作者风格的句子或对话翻译的平淡无奇,丝毫看不出哪里贴着作者的标签。比如《妻妾成群》中梅珊骂卓云的句子。在译者的翻译之后变成了最老套的泼妇骂街,让人很难再从中找出苏童的影子了。
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法译本作品都有这样的瑕疵。苏童的翻译版的《米》也曾热销于西方国家,尤其是给法国的读者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这不仅仅是因为《米》这部作品的杰出,也要归功于译者翻译的精准与娴熟。值得一提的是翻译《米》的法文译本的是LilianeDutrait和No?lDutrait夫妇。三十年来他们一直热衷于中国文学文化的传播。LilianeDutrait已经发表许多篇并于中国考古方面的文章。No?lDutrait则是普罗旺斯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教授,中国当代文学专家。可以说Dutrait夫妇是中法文学翻译的大家,他们夫妻俩人翻译了许多中国当代作家作品。他们翻译的高行健的《灵山》获得了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除此之外,由于他们在翻译领域中成就突出。No?lDutrait还在2001年获得了“法兰西骑士勋章”。
《米》的法译本可以说是苏童所有法译作品中少有的精品,译者多用直译的方法,深刻而透彻地还原了原作的内容。再现了原作的气氛和意境,并成功地再次创造了一个不鲜活的人物形象。大量的中国化因素在法国读者的眼中成为了具有神秘特色的异国情调。钱钟书先生曾经提过“文学翻译的是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格,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Dutrait夫妇具有很高的汉语水平,丰富的翻译经验使得他们的翻译既看不出任何生硬的翻译痕迹,还基本表达了作者本来的写作意图,除此之外,Dutrait夫妇还运用了“二次翻译”的手法对原作进行修改和让文字法语化。他们严谨的工作态度也是成就这一法译精品的原因之一。

苏童作品_苏童[中国当代作家] -自然人生


苏童在江苏中青年作家中,大家公认人缘最好的有两位:苏童和叶兆言。苏童在创作上是只虎,在生活中是只羊。他淡泊、宁静,不争名于世,不争利于朝,用他的话说,“蜗居在自己的小楼里,读书、写作、会客,与朋友搓麻将,没有任何野心,没有任何贪欲,没有任何艳遇,生活平静、心态平静,作品也变得平静。”

在许多朋友眼中,苏童虽近不惑,但仍是个听话的大孩子。儿时听父母的,病时听医生的,在校听老师的,单位听领导的,与朋友相处听朋友的。一次,朋友向他推荐微波炉的好处后,他当即花一千多元抱了一台,用了两天,说“烧出来的菜不好吃”,赔了两百元再让人。他是一个不好为人师,谨言慎语的人。他像欧也妮・葛朗台清点匣子里的金币一样,清点自己的语言。他的信条是“情愿不说话,绝不乱说话;情愿少说话,也不

愿说错话”。他十分珍惜友情。在为人方面,他还说:“要理解那些对你摇头或不屑一顾的人。”
在阅读上,他崇尚福克纳、海明威、马尔克斯、博尔赫斯和塞林格,拒绝金庸和琼瑶,但偏爱福尔摩斯之类的侦探小说。他不否认,他的阅读带有某种功利色彩,向大师们学习语言,激发自己的丰富想象,促进自己的创作。他反对目前图书市场的炒作行为,指出那也是泡沫经济。他固执地认为,作家读者群的多少,是作家自己“写”出来的。一个作家只能为自己的读者群而写,而不为所有的读者,因此他的创作思路绝不为读者的兴趣而牵着鼻子走。
苏童热爱生活,他说,他是属于喜欢东张西望一类的人。喜欢一个人逛店,无所目的,满身轻松,像一个国家元首检阅仪仗队,让货架上所有的物品向你敬礼。他爱足球,系铁杆球迷。稿子可以不写,球赛不可不看。壶水开了,壶底可以烧通,比赛必须看完。他说看球是一种享受,做了球迷,宠辱皆忘,无苦恼,无迷惘,还堂而皇之地说,在这个世界越来越纤弱越来越苍白的时候,球赛会给你最后冲撞的力量。一度时间,他曾沉湎于麻将。他老自责自己缺少风度,一输就急,越急越输。有的牌友打趣说:看苏童的洋相,找他打麻将去!

苏童作品_苏童[中国当代作家] -媒体采访


苏童苏童做客新浪谈新作《碧奴》。“重述神话”系列图书是由英国坎农格特出版公司发起的全球出版项目,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出版社加入。苏童重述“孟姜女哭长城”的作品《碧奴》是本项目的第一部中国作品。

精彩语录:

苏童:其实孟姜女这个故事的选定之前也有几个题材在脑子里打架,但是之所以最后选择孟姜女的故事,主要小说当中有两大元素,都是我无法放弃的,或者是彻底被征服的。一个就是一个女人千里迢迢的为丈夫送寒衣,目的简单,单纯到现代人不可想象,就是送一件衣服,这是一个东西,我觉得好,无法放弃。

苏童:说实在的我在写作过程当中除了我自己写作跟小说当中的人,只有这么一个唯一的世界。因为我从来就相信阅读也是一样,阅读跟生活当中的一样,就是说每一个人在远处会有另外一个人跟你一拍即合,关心你,或者从灵魂上的暗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所以我自信从来不担心用自己的想法去想读者的存在,因为我的写作和我的观念里面读者永远是存在的,总是有那么一些读者存在,所以不用过多的去考虑读者,始终会存在,这个变成一个规律。

苏童:到了写女性系列这四部小说之后,其实我的写作的面目已经我自己把这边的脸糊上了那边的脸糊上了,基本上我是蒙面人,基本上我没有一张标签可以完成的文字说明,所以我自己不知道我是什么派了,我只是不停的在所谓的求变化的这么一种,到现在我仍然是这个心态,我不太在意把我归入什么派别,但是我想我写作还是按照我的直觉、和我自己的标准在写。

苏童:小说就是这么奇妙,有时候来自于生活当中一个虚幻的记忆,这个记忆本身是错误的、是站不住脚的,但是形成了一部小说,原形也是这样,所谓生活当中的原形不原形,有时候给你提供了一个艺术源泉冲动,本身是怎么样不重要。

苏童作品_苏童[中国当代作家] -社会反响

偶尔让我也八卦一下,当然不是凭空瞎说,多少也是日本图书市场里的事儿,拿出来说一说,对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或许有个帮助。
去年12月,在《中国图书商报》上撰文呼吁过“收拢汉学家”,并说明,中国当代文学若要走上世界,没有汉学家的翻译介绍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中国作协就可以设立一个奖项,专门在世界范围内颁给那些对中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汉学家们。我的建议也许连个水飘儿都不如,没瞧见水花儿,也没听见响儿,但这事情本身还是值得一提的!
李锐和苏童都是中国实力派作家,相对于欧美图书市场来说,两人的小说尚未在日本翻译出版过,有些零星的短篇被译出来,也是限于部分汉学家之间的交流,并未在一般的图书市场上流通。这一现象看上去挺怪,但也不怪,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当代小说有时不跟外部同步,这个原因很可能是取决于文学自身的多样性!

当代女作家简介 苏童[中国当代作家] 苏童[中国当代作家]-个人简介,苏童[中国当

今年9月份,苏童的长篇小说将首次被译成日文出版,汉学家也是译过铁凝和余华小说的大学教授,属于日本汉学界的少壮派。李锐的小说最近被多位汉学家看好,他们也是大学的教授,其中高龄者居多,大都是德高望重的有名人士。总之,还是刚才那句话,离开汉学家的介绍,中国文学吃不开!无疑,日本图书市场一直关注中国的当代文学,虽然销售册数上很难一下火爆起来,但细水长流,随着中国的高速发展,文学上的筹码也会越来越重要!

其实,看看世界上日本的当代形象,无论是村上春树也好,还是最近戛纳电影节上日本女导演获奖也好,甚至包括世界小姐选上日本美女森理世在内,不可否认,这些跟日本政府主动推介日本文化是有关系的。

苏童作品_苏童[中国当代作家] -新作出版

苏童新作《碧奴》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首发,这是全球首个同步出版项目“重述神话”中的首部中国神话作品,随后将在全球15个国家推出。此外,“重述神话”中国卷的第二位作家叶兆言的《后羿》也已交稿,预计明年一月问世。中国卷另一作家李锐也正与妻子蒋韵重写白娘子传奇。

苏童:重写孟姜女哭长城没有束缚
苏童表示,能与心仪的葡萄牙作家萨拉马戈和加拿大作家阿特伍德同场竞技,是“重述神话”项目最初打动他的理由。尽管这个项目带有半命题色彩,但苏童自称感到的不是束缚,而是启发,“‘重述神话’是正常的写作活动,比如《尤利西斯》与《圣经》的渊源”。他最初希望选择写《大禹治水》,似乎那个故事更含有卡夫卡式现代寓言。“后来还是不忍心放弃眼泪哭倒长城的奇幻,越琢磨越入魔,它的诱惑远远大于《大禹治水》。”苏童也谈到,鲁迅的《故事新编》非常出色,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志怪小说也很有趣,但中国很少有现代作家去享用这些无边的资源,“从来没有一个人回身一看,看看我们的小说资源有多丰富,从来都是号召小说和生活的某种关系,哪怕它是痉挛的变态的,只强调关系,从来没有一个人暗示一个作家身后拥有多少小说资源。有的资源恰好不在你前面,不在你身边,在你后面,在遥远的地方”。这也正是他写作孟姜女的深层理由。

北大学者乐黛云也很喜欢《碧奴》,她说,一个国家的神话深深根植于一个民族的性格,只是现代作家发掘得还远远不够,像“盘古开天地”,“大禹治水”这样的中国神话仿佛是片断式的,非系统的,但内含了中国民族自我牺牲的精神气质。

“《碧奴》中苏童紧紧抓住了‘情’,道家以‘道始于情,情重于性,性自命出’,儒家更是重情之礼数。”共同参与“重述神话”的叶兆言说:“苏童的小说给人的感觉是在一个玻璃球里晃动,孟姜女的故事中再次得以发挥了苏童的长处,灵动剔透。”

叶兆言:后羿嫦娥经历人生三种感情

叶兆言是加入“重述神话”项目中国卷的第二位作家。他对小时候看西方神话记忆犹新,他强调中国的神话多数源于一个个四字成语。与苏童不同的是,以后羿嫦娥为原型重新解构神话是他自觉的选择,在写作一半已完成后,恰巧有这样一个契机,他称这是无法刹车的写作:“不幸怀孕,不得不引产。”之后,他又以“既然女儿已经长大,嫁个好人家何乐而不为”来比喻最终参与进这个全球瞩目的出版项目。

苏童作品_苏童[中国当代作家] -所获荣誉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2010年10月19日晚揭晓,南京作家苏童分别以短篇小说《茨菰》喜获大奖。

2011年03月07日,苏童获得第八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9年度杰出作家奖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50103/66815.html

更多阅读

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女作家简介|张凌波搜集整理 当代女作家

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女作家简介(西南大学)张凌波搜集整理赵银棠(1904——1993),女,纳西族,又名赵玉生,出生于丽江一个纳西家庭,丽江古城区人。1920年毕业于丽江县女子研习班,1929年就读于昆明昆华女子高级师范班,后进东陆大学攻读文史专业。在近

中国当代诗歌60年1949 中国当代诗歌网

通常认为,1949年为中国当代诗歌(在此特指中国当代大陆诗歌)的起始阶段。这种文学史(诗歌史)分期与20世纪下半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巨大转型保持着高度的同一性,由此内在的规定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当代诗歌整体上极为突

转载 苦楝?苦恋!——苏童《三棵树》教学新得 苦楝

原文地址:苦楝?苦恋!——苏童《三棵树》教学新得作者:鱼集湖曾经,我为如何解读苏童的《三棵树》而苦恼,是学生的一个问题启发了我——为什么那棵苦楝不是作者的第一棵树?因为“花入土,树入地”,因为作者想象中的“树”应该是“挺立在原野上

苏童小说的"离乡"与"回归"情结 苏童小说改编的电影

世俗之恋与精神之乡的二律悖反——论苏童小说的"逃亡"和"还乡"情结内容提要:苏童用其无边而瑰丽的天才想象创设了一个灵气飞扬的"枫杨树"世界,这是一个奇异的世界,这个世界里的很多人物的一生都经历了一个"乡村——城市——乡村"的轮回

苏童 严歌苓

1 人物简介苏童苏童,男,生于1963年1月,江苏苏州人。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到南京工作,一度担任《钟山》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驻会专业作家。现任江苏作协副主席,为中国当代文学先锋代表作家之一,多部作品翻译成英、

声明:《当代女作家简介 苏童[中国当代作家] 苏童[中国当代作家]-个人简介,苏童[中国当》为网友承诺似雾如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