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和简介的区别 《绝顶》 《绝顶》-概述,《绝顶》-作者简介

《绝顶》是长篇小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是中日油耗的梅里登山队的故事。现在印了五次了。

绝顶_《绝顶》 -概述

古人把很高的山峰叫绝顶,而绝顶在这本书里有双重意义,雪山是物质的,虽然难以逾越,但它的高度是有限的,也许将来总有一天会有人站在它的顶峰,这只是个时间问题。我觉得,对于人类,真正的绝顶其实是精神的困惑,因为人最难超越自己。

绝顶_《绝顶》 -作者简介


张海迪张海迪(1955年9月16日-),生于济南,中国著名残疾人作家,哲学硕士。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60年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1970年又随父母下放至山东聊城莘县,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习,并学习针灸,在当地行医。1982年7月23日同王佐良结婚。1983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将张海迪树立为宣传偶像。张海迪得到了两个赞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张海迪历任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8年11月当选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

绝顶_《绝顶》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激动人心的作品,很难想象一位女作家描绘出如此壮丽神秘的雪山。她笔下的登山者具有直面生死的无畏气概,更有对爱情的无限向往,他们必须在雪山女神和现实的情爱中做出选择。书中人物各具特色,有外国文学翻译医学博士,计算机工程师,他们都在向自己理想的巅峰攀登,可是现实生活的喧嚣,物质和情感的诱惑,却又如同峡谷的急流冲击着每一个人故事以悲剧告终,而悲剧的力量却是永恒的。作品充满浪漫激情和理性智慧,文笔大气磅礴,又温婉秀丽。主人公的理性自觉和对爱情的执著催人泪下,故事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一群当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并对人的精神世界进行了深刻的探掘。

绝顶_《绝顶》 -写作过程

“我首先是战士,其次才是作家。”张海迪在《绝顶》的研讨会上谈起自己坚持与病魔斗争、历时4年写出这部长篇小说时,对大家说,“只有与病魔战斗不息,我才能最终完成创作。”

写作就是再学习

张海迪谈到《绝顶》的写作时说:“这次写作对我来说是又一次学习。”她认为,写长篇小说光有想象是不够的,还要有大量的知识积累。因为身体原因,张海迪无法亲自到小说里的许多地方去实地考察。为了对文学创作负责,对读者负责,张海迪对小说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非常认真。在一个情节中,主人公要从札幌到另一个小车站去。为了合理地安排主人公的行程,张海迪专门买了十几种不同版本的日本地图来研究。除了购买大量书籍之外,她还从网上下载了数以万字计的资料进行研究。经过多次修改后,这部30万字的作品终于来到了读者面前。

又一次艰难攀登

张海迪还把这次写作的过程喻为一次艰难的攀登,因为写长篇对她来说不仅仅是艰苦的精神活动,更是对体力和意志力的考验。高位截瘫的人要维持正常生活已经很困难了,而要克服来自肉体上的痛苦需要很大的精神力量。40年来的病痛使张海迪感到越来越难以支撑自己,这部小说可能就是她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了。她在小说的前言里写道:“我写这部长篇也是一种攀登……这种攀登让我的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在经历了40年的病痛之后,身体瘫痪部位的肌肉萎缩了,我越来越难以支撑自己,总有一种明天就会因疲惫而死去的感觉。其实,我对长篇小说的创作已经力不从心了,激情常被肉体的麻木疼痛和精神的忧郁绝望掩埋……”

作品体现时代精神


在研讨会上,与会者给予张海迪和她的这部作品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张海迪的作品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历经百年苦难后走向振兴的精神――攀登不止。小说的多条主线反映了作者的多个精神层面,精神的意义超越了文学的意义。大家都鼓励张海迪不要放弃写作,通过写作使自己的生命更加丰富,更加有意义。张海迪也几次感动得落下泪来,一是大家再聚在一起讨论她的作品,这使她很高兴,另外大家能够理解她的内心,也使她非常激动。她说:“即使我不在了,我的书也会诉说,诉说我对生命的热爱。”

我一直在努力

张海迪从来没有放弃过与命运的斗争。自5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后,她凭着坚忍的毅力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的基础课程,并自修英、日、德、世界语以及无线电、针灸技术,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她还于1994年参加了远南运动会的射击比赛,1997年入选日本NHK“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1998年起担任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作为一名作家,张海迪从1983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曾创作了《绝顶》、《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等三百多万字的小说及散文作品,并翻译了多部外国文学佳作。

绝顶_《绝顶》 -本书目录

第一章飞琼刺杀
第二章相见不欢
第三章劫富济贫
第四章毒计连环
第五章凌霄之狂
第六章殓房惊魂
第七章智斗捕王
第八章宿敌初逢
第九章迭逢奇遇
第十章天机隐现
第十一章京师六绝
第十二章试问天下
第十三章战约双雄
第十四章敌友难辨
第十五章白水相约
第十六章剥茧抽丝
第十七章花月青霜
第十八章多事之冬
第十九章离魂之舞
第二十章卿本佳人
第二十一章绝顶之战

绝顶_《绝顶》 -经典语句

我要度过每天痛苦的每一分每一秒,这些都是人们看不见的。大家看见的我,仅仅是我在那儿用几十分钟的时间,把我走过的一段艰难路程,用非常短的语言简单地描述过一下。可是还有很多事情我没有说,有一些事情我永远不能说,还有一些我一生中也不愿意说。那,才是我心中感受最深的东西。

绝顶_《绝顶》 -思想精髓

概述和简介的区别 《绝顶》 《绝顶》-概述,《绝顶》-作者简介

这是一个英雄已经远去的时代,也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但对于深受英雄主义哺育的理想主义者来说,是不能忍受英雄的缺失的。于是张海迪在她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绝顶》中,为我们塑造了她想象和渴望的文化英雄。那是一群已经远去的英雄,面对他们的背影,作为理想主义者的张海迪多少有些失落甚至伤感。因此她用想象的方式填补了这个时代的某种缺失,在想象中去接近挽留他们并一次次相遇。因此,在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那些有英雄主义情怀的人是寂寞而孤独的。所幸的是张海迪是一个作家,她可以按照自己的情怀意愿去选择和塑造她喜欢的人物,在这个没有英雄的时代实现了她的英雄壮举和辉煌的梦幻。这种对英雄的追随和崇拜的情感已经恍如隔世,但对我们这代人说来却感到十分的熟悉和亲切。

这是作者用四年的时间创作的一部作品:一群勇敢的年轻人,在向人类的极限挑战,人类尚未征服的梅里雪山,充满了诗意也充满了诱惑,中日青年将联手向这座处女峰发起冲击。“人类一次次向巅峰攀登意味着什么?这种原始的,夹杂着使命感的冲动,促使他们总是不断地告别亲人,义无返顾地奔向不可预知的地带。”这是一种和绝对精神相关的选择,也是一种张显英雄对壮美渴望的选择。它在显示人类战胜自我和极端勇气的同时,也隐含了作者在想象中对挑战的向往和回答。肖顿河和小川是生活于不同国度的青年,他们有不同的文化和教育背景,但对一种绝对精神的共同向往使他们超越了国家民族界限,在向极限的挑战中也实现了对功利主义的超越。作品给我深刻印象的,不止是对梅里雪山神秘圣洁的描摹,它不是东方奇观也超越了地域风情;不止是主人公们为了自我确认而对梅里雪山的心仪与征服,还有流淌在作品中的那种整体氛围和心理环境,它就像尚未遭遇污染和侵蚀的香格里拉上空的空气一样,清新、纯粹而透明。尽管它距我们红尘滚滚的现实是那样遥远,但它犹如天籁之音,一如千年的祈盼和远古的呼唤……。肖顿河是否登上了梅里“绝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一登攀过程中,肖顿河们为我们展示了别一种人生和境界,他们登上了人类绝对精神的“绝顶”。因此作品是一个理想主义者面对英雄背影奏响的慷慨悲歌,也是显示了作者非凡想象力和创造才能的艺术作品。

绝顶_《绝顶》 -书评

攀登《绝顶》张海迪不提当年

长篇小说《绝顶》访谈获奖2002年10月长篇小说《绝顶》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了列为向“十六大”献礼重点图书:

绝顶_《绝顶》 -获奖

2002年12月《绝顶》获全国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
2003年10月《绝顶》获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
2003年12月《绝顶》获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
2003年12月《绝顶》获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
2003年12月《绝顶》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50103/67669.html

更多阅读

声明:《概述和简介的区别 《绝顶》 《绝顶》-概述,《绝顶》-作者简介》为网友我有人群恐惧症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