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武城县 武城县-历史,武城县-历史沿革

武城县地处鲁西北平原,京杭大运河东岸。该县历史久远,春秋时为晋国东鄙地,战国时期属赵地,因地处赵国东境边塞,为防御强齐入侵,遂修筑城防以屯兵,武城由此而得名。西汉初年始设东武城县,西晋太康年间去“东”字始称武城县,县名沿用至今。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武城隶属贝州,故武城又称“贝州”。武城县辖1个街道、7个镇:广运街道办事处、武城镇、老城镇、鲁权屯镇、郝王庄镇、四女寺镇、李家户镇、甲马营镇。县人民政府驻广运街道办事处。

武城_武城县 -历史

历史沿革 武城县 武城县-历史,武城县-历史沿革

夏禹去过武城县的人们都知道,这个县有三个地名很有意思,县城被称为“新城”,县城东南有个乡镇过去叫旧城,在运河边还有一个老城镇。初到武城的外地人每每被这三个地名搞得不得其解。其实,这三个地名的由来源于武城县治在历史上的多次变迁。

“武城”一名由来已久,最早源于夏朝,《隋区宇图》云:“夏禹七代孙芸封公子武于此建国”。战国时期,东武城是赵国的军事重镇,兵家必争之地,地处赵、齐两国交界的前沿。《史记》曰:“赵平原君胜封东武城。”由此可以想见该城的地理位置是何等重要。此时,因赵国境内的山西定襄也有一个武城,故加“东”字予以区别,这是“东武城”最早出现的名称。西汉高帝四年(公元203年)置清河郡,东武城属之,为郡辖14县之一。东汉时,光武帝封济南王刘德为武城侯。晋太康年间(公元280年―289年),去“东”字改称武城县,为清河郡所辖六县之一。前秦时,秦王符坚封长子为清河王移居武城。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武城县治驻地移至汉信城县旧城(即今南宫县悬空村),撤消在该城治所的清河县,将其县域并入武城县。隋代开皇六年(公元586年),信城旧城复置清河县治所,武城县治所重新迁回今故城县瓦子庄附近。因此处地势低洼,不断雨涝成灾,于唐代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将武城县城治所南移九公里,即今故城县关庙村附近。此时,武城县域包括今故城县南部饶阳店乡、赵行乡以南八个乡,武城县西北部甲马营乡一带,清河县东北部的张宽乡、连庄乡、渡口驿乡等。至宋代大观年间(公元1108年―1109年)运河西决,武城县城被河水淹没,其治所随迁至运河东岸,即今武城县老城镇,自此以后一直未再变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武城县政府驻地继续在此设置。1956年3月,武城东邻的恩县撤消,原恩县区域大部分划归武城县,其中包括恩县在明代时期的县治即旧城镇。1965年调整行政区划,经冀鲁两省协商,报请国务院批准,以卫运河为界,河西为河北,河东为山东,将武城县所辖河西部分划归故城县,将故城县所辖河东部分划归武城县。1973年卫运河拓宽,将武城县城向东北方向迁移20公里,重建新县城,即旧城西北1.5公里处。1984年,旧城公社改称武城镇;原县城所在地城关公社改称老城镇;人们到今天还习惯地把新县城称为“新城”。

武城_武城县 -历史沿革

武城县辖1个街道、5个镇、3个乡: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50103/67711.html

更多阅读

浅谈我国工会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其现状 广东书院制度沿革

浅谈我国工会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其现状——兼议我国工会制度的完善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张宇彬摘要:工会,是社会经济矛盾的产物,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工人开始成立与雇主对抗的组织,这便是工会;伴随着中国近100年来的政治经济大变动,工会制度也

声明:《历史沿革 武城县 武城县-历史,武城县-历史沿革》为网友北回归线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