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名称及历史沿革 普宁市 普宁市-名称,普宁市-历史沿革

普宁(Puning),广东省辖县级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潮汕平原西缘;东北接榕城区,与揭东区隔河相望,南邻惠来县,西北连揭西县,东毗汕头市潮阳区和潮南区,西南接陆丰市。服装和医药是当地两大支柱产业,中国最大的衬衣生产基地,华南最大的中药材基地,粤东最大的服装、烟草、茶叶、水果、纺织品等集散地,粤东的客运货运交通中转站。普宁是中国大陆人口第一大县级行政区,中国百强县,中国中药名城试点城市,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海西经济区重要组成部分。普宁拥有粤东最大的陆路口岸,拥有地级市经济管理权限,是广东省财政省直管县试点城市。普宁是中国著名侨乡,全市有旅居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约195万人,遍布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8.7亿元,经济总量位居广东各县之首。

普宁市_普宁市 -名称

普宁市名源于普宁县,据明万历《普宁县志略》、万历《广东通志》、《明史》及郭子章《潮中杂纪》记载,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取“普遍宁谧”之意命名。曾有说法普宁初名普安或安普,但1986年在普宁首治贵屿一座三山国王庙外墙发现的“去思”碑否认了这种说法。普宁市最早是指1949年以当时的普宁县城为中心设置的县辖市,1950年即告改制拆分,与现在的普宁市并无直接联系。普宁始建城于明朝嘉靖年间,普宁的首置名称在上个世纪有较大的争议。作为普宁最早的地方志,明万历《普宁县志略》记载初置即名普宁,表述相同的还有万历《广东通志》、《明史》及郭子章《潮中杂纪》,认为取“普遍宁谧”之意名普宁。而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则称安普县,《大清一统志》以及后来的《潮州志》则沿袭了初取“普遍安宁”之意名普安的说法。1986年在普宁首治贵屿一座三山国王庙外墙发现的“去思”碑否认了前两种说法,证明初置即“赐名普宁,是潮之剖为普也”,并沿用至今。

普宁市_普宁市 -历史沿革

普宁境内人类居住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1982年发现的虎头埔遗址是中国境内迄今为止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大窑群遗址。先秦时中原各政权并没有对普宁一带有实际的控制,直至秦汉时期方纳为中原王朝疆土,其后普宁市域也一直分属多县治理,而城市史则始于明朝后期。明清以前,今市区所在被当地人称为“鲤鱼地”,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流沙圩在此创建后渐渐形成市镇,遂渐以流沙代称此区域。1952年普宁迁治于流沙时,建成区不足0.1平方公里,人口仅1725人。1981年起城市规模开始扩大,至2014年建成区面积达到380平方公里,市区常住城镇人口逾225万。

设治前

行书名称及历史沿革 普宁市 普宁市-名称,普宁市-历史沿革

普宁市普宁历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普宁始建城于明朝嘉靖年间,但有人类居住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先秦时中原各政权并没有对普宁一带有实际的控制,直至秦汉时期方纳为中原王朝疆土。汉时隶属南海郡,东晋成帝咸和六年(331年)隶属潮阳县。南朝梁普通四年,西元523年,划入东扬州,划入福建。南朝陈,划入东扬州,划入福建。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全国撤郡设州,义安郡属循州之义安县,翌年,命名“潮州”,义安县为州治。隋朝开皇十二年(西元592年),潮州划入福建。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全国罢州复郡,潮州复改为义安郡,隶东扬州,再次划入福建;唐贞观三年,西元629年再次划入福建,隶属江南道福建经略史。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割泉州南部(此时泉州州驻地为今天的福州,今天的泉州在唐朝久视年间(西元700年)才最后定设州,前面几次裁撤)和潮州一小部分,设置了漳州。唐景云二年,西元711年,再次划入福建,潮州先后隶属江南道福州都督府,闽州都督府和福建经略使、福建观察史。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全国改州为郡,潮州因此易名为潮阳郡。南宋末年,因逃避战乱,十几万福建莆田人移民到潮州汕头揭阳一带,迁来普宁揭阳一带的莆田人思念故乡,普宁可能取“莆田安宁宁谧”之意,莆谐音普,命名普宁。

明清时期

嘉靖四十二年正月丁未(1563年2月20日)明朝廷批准析潮阳县西境洋乌、水、黄坑三都地域于今普宁东部置普宁县。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三月,总兵俞大猷统领六万官兵于水神山沟(今军埠镇)大战入犯倭寇。。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普宁首任知县将县衙置于贵屿,并拢墙为城,作为临时城郭,辟进贤门、水门等六个城门,是为“贵屿城”,但始终未能正式修筑城池。万历三年(1575年),方李七姓呈请移县治于厚屿。囿于经费,刘钝放弃继续在贵屿营建城池,筑城垣于厚屿,因地处洪山之南,故又称“洪阳城”,此即为今普宁境内城建之肇始。
万历十年洋乌、水两都划归潮阳,时普宁县仅有黄坑一都。万历十三年(1585年),潮州知府郭子章另择安仁北部的一片平原上(今梅塘东北)重建城池,并由阮以临主持开工营建,以代替洪阳城。因其建城处“平衍高阜”,史称“大埔城”,但终未建成。万历十四年(1586年)普宁县治迁至洪阳城。明末清初,洪阳城在明郑、刘进忠反清势力、平南王以及清廷间几经易手,城垣官署也被明郑军队所毁。康熙十六年六月清廷确立了对普宁城的统治后重修城垣官署。雍正十年又割潮阳县水一都、贵山都一半共五图,洋乌都尾段一图给普宁县。嘉庆十七年(1812年),白莲教庄阿亲自立为“顺天王”于普宁城西南的桂江都起事后被镇压。咸丰四年(1854年)天地会陈娘康于石港山起事攻打潮阳城,五月北山许阿梅亦举事,并于六月十六日和二十二日至七月十五日两次围攻普宁县城,十一月在大坝圩打败潮州知府蒋立言官军,蒋立言败后自劾解任。咸丰六年(1856年),方耀于普宁城募集乡勇千余人,于同治二年(1863年)击败大成国兴王陈金缸,初显声名,此后方耀家族影响普宁乃至潮汕历史将近一个世纪。

普宁市_普宁市 -明清大事记


普宁市嘉靖四十二年
(始设)正月丁未(1563年2月20日)
朝廷批准析潮阳县西境洋乌、戎水、黄坑三个都的地域置普宁县。
嘉靖四十三年
三月,总兵俞大猷统官兵6万,与入侵的2万名倭寇于戎水神山沟(今军埠)展开血战。
此役杀死和俘倭1100多名。
嘉靖四十四年
普宁首任知县赵钺到任,县衙暂寄于潮阳县贵屿民舍。
万历三年
知县刘钝于厚屿(今洪阳)营建城垣。
万历十年
普宁县洋乌、戎水两都划归潮阳县辖。
万历三十八年
冬,知县阮以临主修《普宁县志略》,无刻印,今存抄本。是年,阮以临在县城东郊筑新堰,
堤上植柳,后人称为阮堤。
崇祯十六年
十二月,朱晚、张十一等数百人占领普宁城郊村寨,知县朱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50103/68110.html

更多阅读

声明:《行书名称及历史沿革 普宁市 普宁市-名称,普宁市-历史沿革》为网友煙揂臟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