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定义,台湾问题-由来

台湾问题一词及其相关概念,或者叫台海问题或者两岸问题,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退守台湾,至今所衍生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197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告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呼吁两岸就结束军事对峙状态进行商谈。表示在实现国家统一时,一定“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和平统一是中国政府既定的方针。然而,每一个主权国家都有权采取自己认为必要的一切手段包括军事手段,来维护本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中国政府在采取何种方式处理本国内部事务的问题上,并无义务对任何外国或图谋分裂中国者作出承诺。

台湾问题_台湾问题 -定义

台湾问题,又称台海问题或两岸问题,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退守台湾,至今所衍生的一系列主权或领土问题。

台湾问题_台湾问题 -由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采取两面手法,一方面电邀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一方面在美国的支持下,抓紧时间调运兵力,把国民党军队部署到原日本占领地区,以积蓄力量,伺机发动全国内战。到1946年6月,蒋介石认为时机已到,撕毁双方协定,命令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发起全面进攻。内战中,国民党军队在各战场节节败退。1949年初,经过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有生力量被消灭过半,国民党统治面临彻底垮台的命运。面对艰难的形势,蒋介石采纳历史地理学家出身的张其昀的建议,决定把台湾作为今后的退身之所。他认为退居台湾,退可守,进可攻;台湾与大陆隔着一条海峡,凭借海峡天险和海、空军力量,完全可以抗衡当时尚无海、空军的共产党,以积聚力量,待国际形势发生于己有利的变化时,再反攻大陆。

1949年1月,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任代总统,但实际掌控权力。1949年春,以李宗仁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派出代表与共产党在北平进行最后的和平谈判。由于蒋介石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和平谈判破裂。

1949年4月,共产党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解放军以强大的攻势迅速解放了国民党统治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取代“中华民国政府”成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1949年12月7日,国民党“国民政府”各部门从成都逃往台湾;12月10日,蒋介石和儿子蒋经国,乘飞机从成都凤凰山机场飞往台湾。

人民解放军积极准备解放台湾


金门一角随着国民党退居台湾,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就开始筹划渡过台湾海峡、彻底歼灭国民党残余,解放台湾进而解放全中国的计划。1949年8月至195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除金门、马祖以外的台湾外围的主要岛屿,并开始正式准备发起渡海攻台。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军进入朝鲜,第七舰队驶向台湾海峡。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面临来自东北和东南两方面的军事威胁。同时,美国还加强了对侵越法军的支持,向越南派出了军事顾问团,中国南部边疆的形势也骤然紧张。从当时中国的实力来看,要同时在三条战线与美国作战显然存在极大困难。而且当时人民解放军尚未有具有战斗力的海军和空军,要想短时间内突破美国第七舰队的封锁,进而解放台湾并不现实,于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决定推迟渡海攻台。

朝鲜战争前后美国对台政策的变化

随着国民党政权在军事上的彻底失败,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都认为国民党在台湾存在的时间不长了。当时,随国民党从大陆迁往台湾的外国使节寥寥无几,蒋介石外交空前孤立。蒋介石主要依靠的美国,态度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周恩来曾会见司徒雷登

1949年4月,国民党政府迁到广州,但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却出人意料地留在了南京,并没有随同南迁。司徒雷登在南京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试探性接触。当时双方都有进行接触的意愿:从共产党方面说,能与美国改善关系,无疑有利于加速国民党政权的消亡;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是当时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大国,争取美国对于扩展将来的外交空间,加强与西方世界的联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而在美国看来,共产党统治全中国只是时间早晚问题,为了维护美国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同时也为了拉住中国,使其不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有必要试探一下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司徒雷登与中共代表黄华进行了接触和讨论,但美国提出的希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继续执行国民党政府的外交政策,承认国民党与美国签署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遭到中国共产党的坚决拒绝。美国政府向中国共产党的试探未取得任何成果。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率代表团访问苏联。为了不使中国完全倒向苏联,美国政府又作出一些在台湾问题上保持“中立”的姿态。1950年1月5日,杜鲁门总统

发表声明称:“在1943年12月1日的《开罗宣言》中,美、英、中三国元首申明他们的目的是使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台湾,归还中国。过去四年来,美国和其他盟国也都承认中国对该岛行使主权。美国对台湾或中国其他领土从无进行掠夺的野心,也不准备以武装部队干预中国现在的局势。美国政府不准备采取任何足以把美国卷入中国内战的行为。”1950年1月12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全美新闻俱乐部发表题为《中国的危机》的演讲,公开称国民党不是在战场上被打倒的,而是被中国人民抛弃了。更重要的是,艾奇逊在描述美国的西太平洋安全防线时,所指是从阿留申群岛,经日本到菲律宾,并未包括台湾在内。这一政策宣未的含义非常明确:美国无意保护台湾。


杜鲁门(右)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从其远东战略利益考虑,改变了对台政策。为了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攻打台湾,美方以协防的名义,直接出兵台湾。

1950年6月25日,战争爆发当天,美国远东军司令麦克阿瑟向美国国务院递交了一份名为《在亚洲遏制共产党的战略计划》,明确提出台湾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美国应立即给予蒋介石广泛的军事援助,并派出海、空军“保卫”台湾。麦克阿瑟还建议蒋介石派一个军到朝鲜参战。美国总统杜鲁门在与国务卿艾奇逊商量后,认为台湾派兵到朝鲜作战的建议不可取,这将引发与中国的全面战争,但以朝鲜战争为借口进兵台湾则有“必要”。6月27日,杜鲁门宣布,派遣美国海军第七舰队的八艘舰只,包括六艘驱逐舰、两艘巡洋舰驶向台湾海峡,“以阻止共产党对台湾的进攻”。杜鲁门政府为了证明其出兵台湾的正当性,无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已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的事实,无视美国政府参与签署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抛出了所谓“台湾地位未定论”,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由联合国考虑”。“台湾地位未定论”的出笼,表明了美国企图将台湾从中国领土分裂出去的意图。

蒋介石政权败退台湾后的半年多时间里,美国并未向台湾派出正式的外交官和外交机构;而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后,1950年7月28日,杜鲁门派蓝钦为驻台“公使衔”代办,海军少将贾那德为驻台武官。7月31日,麦克阿瑟率领美军代表团访问台湾,与蒋介石商定,国民党的一切武装力量归麦克阿瑟统一指挥,共同防守台湾。8月4日,美国空军第13航空队入驻台湾,建立“台湾前进指挥所”;美海军也在台北成立“联络部”,负责协调指挥台湾海军;美国政府还派出一个名叫“美国远东军驻台军事顾问团”的正式代表团长驻台湾,将国民党的军事指挥权完全控制在自己手里。

1954年12月2日,美国政府和台湾当局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正式确认了美台之间的互助同盟关系。这是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严重事件。条约规定,如果缔约一方遭到武装“攻击”,另一方将“采取行动,以对付共同的危险”,其阻止中国人民解放自己的领土台湾的用心十分明显。同时,条约又规定国民党对大陆采取军事行动,必须征得美国政府的同意,实际上在于阻止国民党“反攻大陆”。这样,既阻止大陆解放台湾,又不准台湾进攻大陆,美国政府企图将两岸分裂的现状固定化、永久化,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此后,美国国会又于1955年1月通过所谓“台湾决议案”,“授权美国总统于其认为必要时使用美国武装力量确保台湾与澎湖列岛免受武装攻击”。根据此一决议案,美国第七舰队及航空母舰“中途岛号”于1955年1月28日驶入台湾海峡。

对于美国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派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麦克阿瑟曾有过一段明白的说明:台湾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它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可以驻扎10到20个航空大队,是不可多得的空军基地。同时,如果取得台湾作为潜水艇基地,不但可以对前方作战提供短程潜水艇支援,而且可以控制从南方菲律宾到日本、南朝鲜的海运,切断西太平洋所有海上通道。从更深层次看,美国政府控制台湾最大的意图是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从而组成南朝鲜、日本、台湾、菲律宾一线的西太平洋防线,封锁、围堵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对美帝国主义公然入侵中国,阻止中国人民解放自己的领土台湾,中国政府和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愤慨。1950年6月28日,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发表严正声明,指出:“杜鲁门27日的声明和美国海军的行动,乃是对于中国领土的武装侵略,对于联合国宪章的彻底破坏”,“不管美国帝国主义者采取任何阻挠行动,台湾属于中国的事实,永远不能改变;这不仅是历史的事实,且已为《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及日本投降后的现状所肯定。我国全体人民,必将万众一心,为从美国侵略者手中解放台湾而奋斗到底。”中国政府多次致函联合国秘书长和安理会主义,揭露和声讨美国的侵略行为。9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同意中国政府派出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有关“美国侵略台湾案”的讨论。1950年11月28日到12月15日,中国政府派出以伍修权为代表、乔冠华为顾问的九人代表团,在纽约联合国论坛上以大量的事实和充分的证据,驳斥了所谓“台湾地位未定论”,控诉了美国的侵略行径。由于当时联合国为美国所控制,大会最终未能采纳中国政府的意见。

台湾问题的实质与美国政府的责任

如前所述,1949年10月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已取代国民党的“中华民国政府”,成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和国际上的唯一合法代表,按照全世界公认的有关政府继承的国际法准则,理所当然地继承了原来的“中华民国政府”代表中国行使的包括对台湾省在内的全中国的主权。而国民党政权的少数残余势力退逃台湾,虽然还打着“中华民国政府”的旗号,但这个所谓的“中华民国”已经完全丧失其合法性。当时,中国人民已经将“解放台湾、完成祖国统一”提上议事日程,并着手准备。因此,台湾问题从本质上讲完全是中国的内政,应该由中国人民自己解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政府原本可以从中国内战的泥潭中拔出来,但它没有这样做,而是对新中国采取了孤立、遏制的错误政策。它在中国人民积极准备解放台湾时,利用朝鲜战争爆发的机会,公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正义行动,武装干涉纯属中国内政的海峡两岸关系,并通过与台湾当局签订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领土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美国政府的政策,造成了台湾当局在其庇护下,与大陆军对峙超过50年。台湾海峡地区局势因之长期紧张,台湾问题也由此成为中美两国间的重大争端。因此,台湾问题的产生,从本质上讲既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也与美国势力的介入有密切关系。台湾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美国政府负有重大责任。


毛泽东会见首次出访新中国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为了缓和台湾海峡地区的紧张局势,探寻解决中美两国之间争端的途径,中国政府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即开始与美国对话。1955年8月至1970年2月,中美两国共举行了136次大使级会谈,但在缓和与消除台湾海峡地区紧张局势这个关键问题上,未取得任何进展。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壮大,美国开始调整其对华政策,两国关系开始出现解冻的时机。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驱逐台湾当局的代表。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公报称:“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1978年12月,美国政府接受了中国政府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即: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以及从台湾撤军。中美两国于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声明:“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自此,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但遗憾的是,中美建交不过三个月,美国国会竟通过了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并经美国总统签署生效。该法以美国国内立法的形式,作出了许多违反中美建交公报和国际法原则的规定,严重损害中国人民的权益。美国政府根据这个“关系法”,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和干涉中国内政,阻挠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统一。

为解决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中美两国政府通过谈判,于1982年8月17日达成协议,发表了有关中美

关系的第三个联合公报,简称“八一七公报”。美国政府在公报中声明:“它(美国)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然而,多年来美国政府不但没有认真执行公报的规定,而且不断发生违反公报的行为。1992年9月,美国政府决定向台湾出售150架F―16型高性能战斗机;近几年,美国政府售台武器在数量、性能上都有大幅度的升级。美国政府这一系列举措,给中美关系的发展和台湾问题的解决增加了新的障碍和阻力。

由上可见,台湾问题直到现在还未得到解决,美国政府是有责任的。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朝野许多有识之士和友好人士,曾经为促使解决中美间在台湾问题上的分歧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上述三个联合公报的签署,与他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十分赞赏。然而,必须指出的是,美国确也有人至今仍不愿看到中国统一,他们不断制造种种借口,施加种种影响,阻挠台湾问题的解决。

中国政府相信,美国人民与中国人民是友好的,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是符合两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共同愿望的。中美两国都应珍视来之不易的指导两国关系发展的三个联合公报。只要双方都能恪守三个公报的原则,相互尊重,以大局为重,历史遗留下来的台湾问题就不难得到解决,中美关系就一定能不断获得改善和发展。

台湾问题纯属于中国内政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招待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应大会新闻发言人姜恩柱邀请同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温家宝在回
答美国记者提问时作上述表示。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记者问:根据《反分裂国家法》,中国有权采取非和平方式,您能不能向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方式算是非和平方式?如果中国遇到了一个范围更为广阔的冲突,美国也参加进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是不是要建设一支能够打得赢的军队?

温家宝回答说,首先,我想说明这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这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一部法律,而是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法律;这不是一部战争的法律,而是和平统一国家的法律;这不是一部改变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现状的法律,而是有利于台海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法律。

其次,我要讲一讲台海的现状是什么,这是一个重大问题。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尽管大陆与台湾没有实现统一,但是丝毫没有改变一个中国的现实。这就是当前台海的现状。

第三,采用非和平方式的三种情况,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会尽最大的努力推进国家的和平统一。

温家宝说,我们之所以制定这个法,是要体现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反对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意志。“记者先生,你可以翻开1861年贵国制定的两部反分裂法,不也是同样的内容吗?而且随后就发生了南北战争。我们不愿意出现这种情况。”

他说,中国有一句古话“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同胞兄弟何不容?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我们希望全体台湾同胞能够理解我们的立法用意,也希望全世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关心台海局势和平与稳定的国家和人民能够理解和支持这部法律。

温家宝说,中国实行的是自卫国防的方针,中国的军事力量和美国比起来,特别是从军费比起来,那简直相差很远。近百年来,中国人总是受人欺辱的,至今中国没有派过一兵一卒去占领任何国家的一寸土地。

温家宝表示:“解决台湾问题纯属中国的内政,不容外国干涉,我们不希望外国干涉,但是也不怕外国干涉!”全场记者对温总理这些话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台湾问题_台湾问题 -党要简介

目前台湾政坛执政党的更替主要是“蓝营”和“绿营”的政治较量,其代表分别是国民党和民进党。“蓝营”倾向于保守,不统不独;“绿营”俗称台独分子。

国民党


马英九由孙中山先生创立,其前身为中国同盟会。1912年,同盟会联合4个小党派改组为国民党。1919年正式称为中国国民党。1923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发表了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在孙中山领导下,于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实现国共合作。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国共第二次实现合作,经过八年抗日战争,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以蒋中正为代表的国民党统治集团,痛下剿戡之役。1949年7月16日,为挽救败局,国民党内部成立“非常委员会”,由蒋中正总统任主席,1949年12月11日,国民党中央党部由大陆迁往台北。蒋中正连任总裁至1975年4月5日去世。蒋去世后,中国国民党中央追授蒋为“永远的总裁”,从此,中央党首改称中央委员会主席,由蒋经国连任至1988年1月13日去世。其后则由李登辉继任至2000年3月,国民党在台湾大选中失败,李登辉被迫下台,由连战继任。2000年6月18日,国民党召开“十五全”临时会,连战正式当选为党主席。

民进党

1986年9月28日在台北宣布成立。简称“民进党”。系由原“编联会”、“公政会”等党外组织为基础而建立的以国民党为对手的在野“反对党”。号称拥有2-3万名党员。在“民意代表机构”中拥有24个席位,省、市“议会”中也拥有近40个议席,在1997年的县市长选举中,得票率超过了国民党,赢得了23个县市长席位中的12个。已召开过八次代表大会,在岛内各县市已基本建立基层党部,江鹏坚、彭明敏、许信良、林义雄等曾任该党的主席。现任民进党主席是蔡英文。党内主要派别有美丽岛系、新潮流系、前进系等。在2000年3月台湾

大选中,由于国民党内部分裂,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以39.3%的选票当选台湾“总统”,从而使民进党由在野党变成了“执政党”。 2008年大选中“谢苏配”败给了“马萧配”,民进党又成为了在野党。

台湾问题_台湾问题 -基本方针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为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早在50年代,中国政府就曾设想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1955年5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即提出:中国人民解决台湾问题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1956年4月,毛泽东主席又提出:“和为贵”、“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等政策主张。但由于某些外国势力的干预等原因,这些主张未能付诸实践。

自70年代末开始,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与此同时,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港澳同胞以及海外侨胞、华人,都殷切期望两岸携手合作,共同振兴中华。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政府出于对整个国家民族利益与前途的考虑,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197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告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呼吁两岸就结束军事对峙状态进行商谈。表示在实现国家统一时,一定“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进一步阐明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表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建议由两岸执政的国共两党举行对等谈判。

1982年1月11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就叶剑英的上述谈话指出: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国家实现统一的大前提下,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进一步发挥了关于实现台湾与大陆和平统一的构想,指出,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他还就两岸统一和设置台湾特别行政区问题,阐明了中国政府的政策。

1992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指出:“我们坚定不移地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积极促进祖国统一。”“我们再次重申,中国共产党愿意同中国国民党尽早接触,以便创造条件,就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进行谈判。在商谈中,可以吸收两岸其他政党、团体和各界有代表性的人士参加。”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政府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这一方针,有以下基本点:

(一)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在北京。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也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

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分裂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言行,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一国两府”,反对一切可能导致“台湾独立”的企图和行径。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民都主张只有一个中国,都拥护国家的统一,台湾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地位是确定的、不能改变的,不存在什么“自决”的问题。

(二)两制并存。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行长期共存,共同发展,谁也不吃掉谁。这种考虑,主要是基于照顾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同胞的实际利益。这将是统一后的中国国家体制的一大特色和重要创造。

两岸实现统一后,台湾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诸如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华侨和外国人投资等,一律受法律保护。

(三)高度自治。统一后,台湾将成为特别行政区。它不同于中国其他一般省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它拥有在台湾的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党、政、军、经、财等事宜都自行管理;可以同外国签订商务、文化等协定,享有一定的外事权;有自己的军队,大陆不派军队也不派行政人员驻台。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台湾各界的代表人士还可以出任国家政权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全国事务的管理。

(四)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两岸都是中国人,如果因为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被分裂,兵戎相见,骨肉相残,对两岸的同胞都是极其不幸的。和平统一,有利于全民族的大团结,有利于台湾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全中国的振兴和富强。

为结束敌对状态,实现和平统一,两岸应尽早接触谈判。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包括谈判的方式,参加的党派、团体和各界代表人士,以及台湾方面关心的其他一切问题。只要两岸坐下来谈,总能找到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办法。

鉴于两岸的现实状况,中国政府主张在实现统一之前,双方按照相互尊重、互补互利的原则,积极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和各项交往,进行直接通邮、通商、通航和双向交流,为国家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和平统一是中国政府既定的方针。然而,每一个主权国家都有权采取自己认为必要的一切手段包括军事手段,来维护本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中国政府在采取何种方式处理本国内部事务的问题上,并无义务对任何外国或图谋分裂中国者作出承诺。

这里还应指出,台湾问题纯属中国的内政,不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国际协议而形成的德国问题和朝鲜问题。因此,台湾问题不能和德国、朝鲜问题相提并论。中国政府历来反对用处理德国问题、朝鲜问题的方式来处理台湾问题。台湾问题应该也完全可以通过两岸的协商,在一个中国的架构内求得合理的解决。

台湾问题_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时期主要内容名称

三国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军到达台湾夷洲

隋唐隋炀帝三次派人去台湾;流求朝在澎湖设巡检司,管理澎湖及琉球琉球

明朝前期称小琉球小琉球

清朝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施琅打败郑军,台湾纳入清朝版图;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清朝设台湾省;1895年,中国清朝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强占台湾及附近岛屿、澎湖列岛等。

南京国民政府1945年10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怀抱。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大陆解放后,形成了台湾与大陆暂时隔离的状态;1979年至今,我国政府坚持以“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为内容的祖国统一政策;坚决反对台独势力和其他一切形式的分裂活动;

2、承认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的国际条约等:《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建交公报等国际文件,都阐明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3、台湾问题的由来:①、1949年,蒋介石退守台湾,海峡两岸形成对峙局面;②、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统一。

4、国家统一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1)、有利条件:①、根本保证:现在,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显着提高;②、民族心理:完成国家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③、历史证据:(见上);④、国际法依据:(见上);⑤、政策保证: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理论。⑥、榜样借鉴: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与繁荣稳定。⑦、2005年,******主席连战、新民党主席宋楚瑜等在承认九二共识的基础上访问大陆。

(2)、不利因素:①、****势力的百般阻挠;②、美国政府对中国内政的肆意干涉;③、日本右翼势力与台独势力相配合,不断制造事端,既影响中国统一,又影响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

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统一问题

1、美国内战:时间、背景、着名人物、经过、两个文件、转折战役、性质、进步作用、意义。

2、德意志统一:时间、统一中心与人物、一个政策、三次王朝战争、进步作用、局限性。

3、意大利统一:时间、统一中心与人物、进步作用、局限性。

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定义,台湾问题-由来

4、美国、德国维护或实现国家统一的共同时代特征:

①、两者都反映了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②、都面临排除外国势力的干涉;③、都采取战争方式清除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④、都完成了维护或实现统一的既定目标,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扫除了道路,使两国在19世纪末分别成为世界头号、二号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台湾问题_台湾问题 -告台湾同胞书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地宣示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和正确主张。《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年来,中央对台工作的大政方针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在祖国大陆的积极推动下,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虽然屡经波折,但终能破除阻碍,一步一脚印,不断向前发展。

两岸邮路开通

――1979年5月,大陆开始全面受理寄往台湾的平信业务,6月开始受理挂号函件、电报和电话业务,尽管还需经第三地中转,但两岸邮路在中断30年后得以恢复。

台湾记者到访大陆

――1987年9月,《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得、徐璐冲破台湾当局的禁令,绕道日本到大陆采访,成为两岸隔绝以来首批到大陆采访的台湾记者。

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

――1987年10月,台湾当局开放民众到大陆探亲。11月3日,大批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结束了两岸同胞长期隔绝的历史。原籍常州的台胞周纯娟成为首位获得大陆方面入境证件的台湾同胞。

开放大陆同胞赴台探亲、奔丧

――1988年11月9日,台湾当局有条件开放大陆同胞赴台探亲、奔丧。

“一票到底”“行李直挂”

――1989年起,两岸邮件总包互相直封并经香港转运,台湾方面通过第三地开通对大陆电报和电话业务;两岸民航业界陆续开办了“一票到底”“行李直挂”等合作业务。

大陆学府招收台湾学子

――1989年4月,福建中医学院成为大陆第一个台湾中医研究室,录取13名台湾学生就读中医本科,开大陆学府招收台湾学子之先河。

设立台商投资区

――1989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台商投资区。

首批进入台湾岛内的大陆记者

――1991年8月12日,新华社记者范丽青、中新社记者郭伟锋赴台采访“闽狮渔事件”处理情况,成为两岸隔绝以来首批进入台湾岛内的大陆记者。

大陆学者首次访问台湾

――1992年6月6日,应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先生的邀请,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科学家谈家桢等人访台,这是大陆学者首次组团访问台湾。

台湾当局开放大陆工业成品入岛


――1992年6月10日,台湾当局开放大陆工业成品入岛,同年10月24日开放首批158项服

务业赴大陆投资项目。汪辜会谈

――1993年4月29日,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签署了《汪辜会谈共同协议》等四项协议,这是自1949年以来两岸高层人士首次以民间名义举行的公开会晤。

首家在大陆上市发行B股的台商独资企业

――1993年6月30日,厦门灿坤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成为首家在大陆上市发行B股的台商独资企业。

驻点采访

――1994年,大陆方面开放台湾媒体不间断地派记者来大陆采访(即驻点采访)。

直航启动

――1997年4月,福州、厦门至高雄间的海上试点直航启动,结束了两岸48年来商船不能直接通航的历史。

汪辜会晤

――1998年10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上海举行会晤,标志着两岸政治对话的开始。

小三通

――2001年1月,金门、马祖与福建沿海地区的海上客、货运航线首次开通(俗称“小三通”)。
大陆首批赴台驻点采访记者
――2001年2月,新华社记者范丽青、陈斌华赴台驻点采访,成为大陆首批赴台驻点采访记者。

第一家大陆办事处

――2002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首次批准两家台资银行――彰化银行和世华联合银行在大陆设立代表处。4月,彰化银行昆山代表处正式开张,成为台资银行开办的第一家大陆办事处。

春节包机

――2003年1月26日,两岸春节包机启动,“华航”CI585号班机自台北经香港降落上海浦东机场,成为50多年来首架循正常途径停降大陆机场的台湾民航飞机。

第一家在大陆上市台商独资企业

――2003年12月30日,浙江国祥制冷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成为第一家在大陆上市发行A股的台商独资企业。

春节包机

――2005年1月29日,两岸航空公司首次共同参与春节包机,航班实现双向对飞。中国国际航空公司CA1087号班机飞抵台湾,成为50多年来首架循正常途径停降台湾机场的大陆民航飞机,包机首次不必降落港澳但仍须绕经香港飞行情报区。

国共两党领导人举行首次会谈

――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应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邀请,率领中国国民党访问团访问中国,国共两党领导人举行了时隔60年后的首次会谈。

首批循正规途径赴台旅游的大陆居民

――2008年7月4日,两岸周末包机正式起飞,同时搭载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的首发旅行团。这批由约760人组成的首发团,是1949年以来首批循正规途径赴台旅游的大陆居民。

两会领导人会谈首次在台举行

――2008年11月3日至7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应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之邀访问台湾,这是海协会领导人首次访台,也是两会领导人会谈首次在台举行。

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启动

――2008年12月15日,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正式启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50103/68303.html

更多阅读

台湾入台证办理攻略 台湾入台证办理

去台湾要什么证件?  来台自由行需要:两证一签注  大陆发的一证一签:《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简称大通证,以及个人游的G签注,这是向大陆公安单位申请。这是取代护照出境用的证件。  台湾发的入台证:《中华民国台湾地区往来通

六十花甲的由来 六十花甲 七十古稀

你知道六十花甲的由来吗当前举国上下都在为庆贺伟大祖国六十花甲华诞而忙得热火朝天。为什么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一时间我还真的说不清楚,那就带着问题学吧! 花甲是指人到了60岁. 花甲即一甲子。由天干、地支组合。甲乙丙丁戊己

转载 台湾YST:台灣最大的悲哀就是:走向獨立已成定局

原文地址:台湾YST:台灣最大的悲哀就是:走向獨立已成定局作者:ych66大陸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典禮,這是一項轟動世界的大事,它不但在國際政治上產生重大影響,而且在軍事上引發全球的關注,特別是那些正在對抗與挑釁中國的

转载 中华民国国庆日的由来 西班牙国庆日的由来

原文地址:中华民国国庆日的由来作者:孙宝根“双十节”,是辛亥革命纪念日。也是中华民国的诞生日,又称:“国庆日”、“双十国庆”、“双十庆典”等,是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为纪念公元1911年10月10日(即:清宣统三年、辛亥年农历八月十九)发动武昌

台风的名字的由来 台风的命名 台风命名表 台风命名的由来

来源: 深窗综合| 2013-07-23 11:37:58编辑: 实习生深圳之窗致力于为深圳市民打造全面,方便,快捷的查询和资讯服务,旨在提高您的办事效率,经过本站小编进行具体调研,下面是关于“台风的名字的由来 台风的命名 台风命名表”的问题解答,欢迎你

声明:《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定义,台湾问题-由来》为网友秋日私语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