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拉快跑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

罗拉快跑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

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是指现代主义电影之后的电影美学思潮和倾向的批评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经历了危机和动荡的时代,嬉皮士、反文化和性解放思潮的泛滥,反映了青年一代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愤懑、反抗和精神上的混乱。

研究现代主义电影之后的电影美学思潮和倾向的批评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经历了危机和动荡的时代,嬉皮士、反文化和性解放思潮的泛滥,反映了青年一代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愤懑、反抗和精神上的混乱。后现代主义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美国波普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概括现代主义大众文化的特点是:流行性、短暂性、可消费性、低成本、批量生产、青春性、诙谐、性感、炫奇弄巧、魅惑力和商业化。尽管电影中的“后现代”概念与“现代”概念的界线十分难以确定,因为电影艺术自身就是现代艺术或后现代艺术,但是,与现代主义电影迥然不同的另类电影为后现代主义电影批评提供了研究的对象。以反文化的立场颠覆传统艺术电影的深度思考,以消费主义姿态拼贴五花八门的艺术技巧和手段,从蒙太奇转向拼贴的电影语言,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标志。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认为,1968年后的法国电影,尤其是戈达尔的影片和德国导演让―玛丽・斯特劳布的若干影片,已经包含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反叛精神和若干形式因素,如拼贴、随意插入引文和照片、再现拍摄现场、加入电视采访、直接面对观众宣讲等颠覆传统电影语言的手段。阿瑟・佩恩的《邦妮和克莱德》、阿仑・雷乃的《生活是部小说》、费里尼的《八部半》、安东尼奥尼的《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也可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先声。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主义电影来势汹涌,后现代电影理论批评方兴未艾。西班牙的佩德罗・阿尔莫多瓦,法国“新新浪潮”代表吕克・贝松、新巴洛克派雅克・贝内克斯和“新流行派”扬・库南,美国的大卫・林奇、昆廷・塔伦蒂诺和科恩兄弟,英国的丹尼・波勒等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采用反常的情节结构、漫画式的叙事基调、混杂的拼贴方式、电视广告式的美学语言、黑色幽默的暴力诗学、反讽和滑稽模仿手法,所有这些都是后现代主义电影批评极力推崇的手段。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哈桑在《后现代转折》中列举了现代和后现代的若干对立表现,可以作为认识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参照:现代与后现代;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达达主义;形式――联结封闭反形式,分裂开放;理念游戏;秩序无序;再现滑稽模仿;艺术品――完成作品行为艺术/即兴表演;审美距离互动参与;整体解构;中心去中心;文本互文本;语义学修辞学;深层表层;诠释反诠释;叙事――恢弘历史反叙事/具细历史;大师法则个人语型;症候欲望;类型变化;超验反讽;确定性不确定性?碎片化;零乱化;经典性非经典性-种类混杂;狂欢;生殖的――两性/同性关系;超越性;内在性;历史性与非历史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50103/69878.html

更多阅读

《罗拉快跑》之镜头剪辑分析 罗拉快跑人物分析

这部电影的视听语言很有特色。首先它运用了很多的技术元素,比如动画的引入、电脑技术的合成,还有大量升格镜头的运用都让这部电影充满了时尚的气息。 镜头运动:用跟移镜头,表现、喧染罗拉的奔跑过程。镜头前景是水泥柱子,景深是罗拉。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 解构主义建筑特点

三、“里特罗”设计和乡土风格20世纪80年代期间,平面设计在旧金山地区形成地区性风格以后,在纽约出现了与后现代主义密切相关的,但是更加注重历史因素的新平面风格,其特点是强调历史风格的复古,这种风格被一些设计师称为“里特罗风格”或

对电影《罗拉快跑》中的女权主义及主题意义的探讨 罗拉快跑

摘要:《罗拉快跑》是导演汤姆·提克维的作品,自1998年公映以来,在艺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导演尝试了一种新颖的拍摄手法对影片的制作进行了创新,为不少影迷和批评家津津乐道。我们无法一一阐述影片中的创新手法、拍摄艺术等,所以本文仅从

电影《罗拉快跑》—关于爱情与游戏 罗拉快跑同类型电影

摘要:在反思社会现象和探索新的时空观念的一些影片中,彰显了导演对社会现象的一种执着的关注;不管是表现手法上还是蒙太奇技巧上,都是体现了在本民族文化基础上的思考。关键词:爱情;游戏者;人性思考在反思社会现象和探索新的时空观

批判后现代主义 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作者:沈语冰理论界流行着这样的见解:20世纪乃是批评的世纪。单从一波接一波风起云涌的批评理论(critical theories)而言,这种说法似乎并不夸张。从上世纪初的英美新批评、俄国形式主义、精神分析学派,到上世纪中叶的结构主义、新结构主义、

声明:《罗拉快跑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为网友我是单身我自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