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体系的作用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内容,国际货币体系-目标和作用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为适应国际经济交往与国际结算的需要,世界各国对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国际储备资产的构成等问题共同作出的安排和确定的原则,以及为此而建立的组织形式等的总称。

国际货币体系_国际货币体系 -内容

(1)各国货币比价的确定
根据国际交往与国际支付的需要,以及使货币在国际范围发挥世界货币职能,各国政府要规定: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的比价、货币比价确定的依据、货币比价波动的界限、货币比价的调整、维护货币比价采取的措施,以及是否采取多元化比价等。
(2)各国货币的兑换性以及国际结算的原则
具体包括:一国货币能否自由兑换;在结算国家之间发生债权债务时采取何种结算方式;对支付是否给予限制等。
(3)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
当出现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各国政府应采取何种方法弥补这一缺口,各国政府之间的调节措施又如何互相协调。
(4)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
为平衡国际收支和稳定汇率的需要,一国必须要保存一定数量的、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国际储备资产。
(5)黄金、外汇的流动与转移是否自由
各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规定和限制措施。

国际货币体系_国际货币体系 -目标和作用

目标:保障国家贸易、世界经济的稳定、有序地发展,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有效地开发利用。

作用:建立汇率机制,防止循环的恶性贬值;为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提供有利手段和解决途径;促进各国的经济政策协调。

国际货币体系_国际货币体系 -区分

国际货币体系可以从储备资产的保有形式和汇率制度的形态两个角度进行区分。

保有形式

储备货币或本位货币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根据国际储备划分,有金本位制度、金汇兑本位制度和信用本位制度。

金本位制度,只以黄金作为国际储备资产或国际本位货币;

信用本位制度,只以外汇(如美元或英镑等)作为国际储备资产而与黄金无任何联系;

金汇兑本位制度,同时以黄金和可以直接兑换黄金的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资产。

汇率制度

汇率制度是国际货币制度的核心,以汇率制度分类,国际货币体系可以有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然而,有时也可以同时以国际储备货币和汇率制度作为国际货币制度分类的标准。例如金本位条件下的固定汇率制度、以不兑现的纸币(如美元)为本位的固定汇率制度、以黄金和外汇作为储备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或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以及完全不需要保有国际储备资产的纯粹自由浮动汇率制度等。

国际货币体系_国际货币体系 -形成

前资本主义社会就已存在国际间的资金往来关系,不过形式比较简单。到19世纪,一些国家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由国家以法定重量和成色的黄金铸成金币在市场上流通,黄金成为国家的货币储备和办理国际结算的手段。1816年6月22日英国颁布金本位制法,首先实行金本位制。随后德国、法国、俄国、日本和美国陆续实行金本位制。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对货币单位规定含金量,各国货币以黄金为基础,可以自由兑换,成为国际间的支付、清算手段,形成国际性的货币制度,即国际金本位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为筹集庞大的军费,纷纷发行不兑现的纸币,将流通中的金币全部收回,并禁止黄金自由输出,金本位制宣告崩溃。战争结束后,到1925年英国企图维护英镑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首先采用了金块本位制,接着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也先后仿照实行。

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使英国连金块本位制也无力维持,于1931年9月宣告废止,英镑便成为完全不能兑现的纸币。法国经济危机爆发稍晚,金块本位制延续到1936年10月也停止实施。但这时美元、英镑汇率已趋稳定,为了不再引起新的竞争性贬值,美、英、法签订三国货币协定,规定自由兑换黄金。当时的国际金融处于无秩序、无制度的状态,三国货币协定实际上是建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有秩序的货币体系。比利时、荷兰和瑞士等国相继参加此项协定。但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该协定也被搁置未能继续实行,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复存在。

1944年7月1~22日,参加筹建联合国的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又称布雷顿森林会议),并于1945年12月27日,由与会国中的29国代表签署了《布雷顿森林协定》,正式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美国凭借其当时在政治、经济上的优势和实力,使与会各国接受了美国的方案(即怀特计划),从而确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又称黄金美元本位制或国际金汇兑本位制。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美元由盛转衰,该体系的内部矛盾和缺陷逐渐暴露出来。随着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西欧和日本在国际贸易中日益取得优势,对美元危机给它们造成的危害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因此,60年代初,西方10个主要国家(美国、英国、法国、联邦德国、荷兰、意大利、比利时、瑞典、日本和加拿大)组成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补充资金,以扩大基金组织贷款来源的十国集团,达成“借款总安排”协议。这是资本主义国家在货币金融领域矛盾日益激化的产物。另外,1969年9月通过的特别提款权和1971年12月美元贬值和十国重新调整货币汇率的决定即史密森学会协议,也是由十国集团作出的。特别是1974年7月1日,基金组织废除了特别提款权的含金量,用16种货币加权的办法定值,逐日公布对各国货币的比价(“借款总安排”也改以特别提款权计算)。于是形成了多元化储备货币体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和与多种货币挂钩的浮动汇率制。这是由各国现实经济利益冲突妥协而衍生的一种松散的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_国际货币体系 -发展过程

金本位制度

(以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黄金为本位货币的制度)

历史上第一个国际货币制度,是19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相继推行的货币制度。

主要内容:(1)黄金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可以自由输出输入国境,是国际储备资产和结算货币;(2)金铸币可以自由流通和储藏,也可以按法定含金量自由铸造,各种金铸币或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成黄金。

优势:是一种较为稳定的货币制度,表现为该体系下各国货币之间的比价、黄金以及其他代表黄金流通的铸币和银行券之间的比价以及各国物价水平相对稳定。因而对汇率稳定、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和各国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劣势以及制度的解体:该货币制度过于依赖黄金,而现实中黄金产量的增长远远无法满足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对黄金的需求,简言之,黄金不够用了。再加上各国经济实力的巨大差距造成黄金储备分布的极端不平衡。于是银行券的发行日益增多,黄金的兑换日益困难。一战爆发,各国便中止黄金输出,停止银行券和黄金的自由兑换,国际金本位制度宣告解体。

虚金本位制度(又称金汇兑本位制)

盛行于一战结束到30年代经济大萧条开始。 是在1922年,意大利热那亚召开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定的。

基本内容:(1)黄金依旧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各国纸币仍规定有含金量,代替黄金执行流通、清算和支付手段的职能。(2)本国货币与黄金直接挂钩或通过另一种同黄金挂钩的货币与黄金间接挂钩,与黄金直接或间接保持固定的比价。(3)间接挂钩的条件下,本国货币只能兑换外汇来获取黄金,而不能直接兑换黄金。(4)黄金只有在最后关头才能充当支付手段,以维持汇率稳定。

优势与劣势:节约了黄金的使用,弥补了金本位中黄金量不足的劣势。但是世界贸易的发展中对黄金的需求和黄金的产量的缺口仍然存在,尤其是在汇率频繁波动时用黄金干预外汇市场来维系固定比价显得力不从心。

解体: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国际虚金本位制度瓦解。

混乱阶段

从20世纪30年代到二战前,国际贸易体系进入了长达十几年的混乱时期,其间形成了英、美、法三大国为中心的三个货币集团(英镑集团、美元集团、法郎集团),三大集团以各自国家的货币作为储备货币和国际清偿力的主要来源,同时展开了世界范围内争夺国际货币金融主导权的斗争,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

布雷顿森林体系

(一)内容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建立固定比价关系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双挂钩”的具体内容是:

1、确定了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美元与黄金挂钩:①官价:35美元=1盎司黄金;②美国准许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随时按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③其它国家的货币不能兑换黄金。 其它货币与美元挂钩:①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比价,通过黄金平价决定固定汇率;②各国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不得超过金平价的上下1%,否则各国政府必须进行干预。
2、建立永久性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3、规定了美元的发行和兑换方式。
4、确定固定汇率制。
5、提出了资金融通方案。

(二)优势:1、解决了国际储备短缺的困难(黄金短缺)。2、固定汇率稳定了世界金融市场。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资金融通方案促进了国际金融合作。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
1、美国借此成就了自身的世界金融霸权。
2、“特里芬难题”揭示了该体制存在无法解决的难题: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是在美国经济实力雄厚,国际收支保有大量顺差,黄金外汇储备比较充足,而其他国家普遍存在“美元荒”的情况下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转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美国国际收支必须顺差,美元对外价值才能稳定;2、美国的黄金储备充足;3、黄金必须维持在官价水平。这三个条件实际上不可能同时具备。这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不可解脱的内在矛盾――“特里芬难题”(由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指出):如果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则国际储备资产不敷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形成“美元荒”;

美元荒:二战后,欧洲各国资金短缺、物资匮乏。而美国在战争中大发横财,生产力大大提高,各国急需从美国进口商品。但购买美国商品必须用美元或黄金支付,而各国黄金数量有限,无力向美国出口换取美元,这使美国国际收支大量盈余,其他国家大量需求美元,引起国际市场上美元汇率上涨,美元供不应求。到1949年,美国黄金储备高达245亿美元之巨,而世界其他国家则发生了美元荒。

如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则易引起美元贬值,发生美元危机,形成“美元灾”。美元灾:指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硬通货的现象。1960年代初,美国国际收支逐渐恶化,主要原因是:(1)1948年开始,美国执行马歇尔计划,对外提供经济援助,大量美元流入西欧各国,使西欧国家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其商品流入国际市场,获得了较多的黄金和美元。(2)1950年起,美国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军费开支大增,大量美元流出国境,国际收支出现逆差。(3)美国的低利率政策促使国内资金外流,美国逆差不断扩大。这样6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原来普遍存在的美元不足现象变成了美元过剩,美元不断贬值。其他国家为了回避汇率风险,不愿在国际支付中接受美元。美元地位极度虚弱,经常成为被抛售对象。1960年10月爆发第一次美元危机,此后美元的国际地位不断削弱,表现是各地金融市场纷纷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硬币,美元汇率下跌。1968年3月,美国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第二次美元危机,半个多月中,美国的黄金储备流出了14亿多美元,3月14日一天,伦敦黄金市场的成交量达到350――400吨的破记录数字。1971年8月15日美国政府宣布停止各国中央银行按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同年12月宣布美元贬值7.89%,将黄金官价从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但这些措施并未能阻止美国国际收支危机和美元危机的继续发展。1973年2月,由于美国国际收支逆差严重,美元信用猛降,国际金融市场又一次掀起了抛售美元,抢购原西德马克和日圆、并进而抢购黄金德风潮。仅2月9日一天,德国法兰克福外汇市场就抛售了近20亿美元,国际外汇市场不得不暂时关闭。在此局面下,美国政府于1973年2月12日再次宣布美元贬值10%,黄金官价增至每盎司42.22美元。美元德两次贬值并未能阻止美元灾,1973年3月,西欧又出现了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原西德马克的风潮。伦敦黄金市场的黄金价格一度涨到96美元一盎司。最终导致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崩溃。

事实上,美国从1950年代起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国际市场上美元大量过剩,从60年代到70年代曾发生多次美元危机。

牙买加体系

牙买加体系从布雷顿森林体系70年代崩溃后沿用至今。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1976年IMF通过《牙买加协定》,确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浮动汇率的合法性,继续维持全球多边自由支付原则。虽然美元的国际本位和国际储备货币地位遭到削弱,但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和国际储备货币职能仍得以延续,IMF原组织机构和职能也得以续存。但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五个基本内容所决定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准则与规范却支离破碎。因此现存国际货币体系被人们戏称为“无体系的体系”,规则弱化导致重重矛盾。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引发金融市场全球化趋势在90年代进一步加强时,该体系所固有的矛盾日益凸现。

具体内容:
(1)黄金非货币化:黄金与各国货币彻底脱钩,不再是汇价的基础。
(2)国际储备多元化:美元、欧元、英镑、日元、黄金、特别提款权等。
(3)浮动汇率制合法化:单独浮动、联合浮动、盯住浮动制、管理浮动制。
(4)货币调解机制多样化:汇率调节、利率调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干预和贷款调节。
优点:

(1)国际储备多元化:摆脱对单一货币依赖,货币供应和使用更加方便灵活,并解决了“特里芬难题”。
(2)浮动汇率制在灵敏反应各国经济动态的基础上是相对经济的调节。
(3)货币调解机制多样化:各种调节机制相互补充,避免了布雷顿体系下调节失灵的尴尬。

缺点:

(1)国际储备多元化:国际货币格局不稳定、管理调节复杂性强、难度高。
(2)浮动汇率制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和体系的动荡和混乱,套汇、套利等短线投机活动大量泛滥,先后引发多次金融危机。汇率变化难以预测也不利于国际贸易和投资。
(3)调解机制多样化不能根本上改变国际收支失衡的矛盾。亚洲金融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几次干预失败就是例证。

国际货币体系_国际货币体系 -存在问题

法国总统府发布的报告指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至少存在四大弊端:

一是货币汇率大幅波动;

二是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冲击金融体系不完善的新兴经济体和最不发达国家;

三是“货币战争”风险犹存;

四是宏观经济失衡加剧。

国际货币体系_国际货币体系 -改革

法国总统萨科齐2011年01月24日向各国使节和媒体致辞时说,法国在2011年担任二十国集团轮值主席期间,将重点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法国主张通过二十国集团签署的《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框架》来加强国际合作。具体而言,法国建议各国建立一个共同“标尺”,用来更为准确地衡量全球经济失衡,并希望各国在年底前调整其宏观经济政策,以实现全球经济平衡增长。

在危机管理方面,法国希望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现有工具,加强现有地区性和国际性危机管理机制,关切金融业不发达国家的利益。

在资本流动方面,法国建议赋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大监控权,制定多边规则,既允许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又允许国家在资本流动剧烈动荡时进行干预。

在新兴经济体货币国际化方面,法国一方面建议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共同作出努力,另一方面建议研究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的作用。

一些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围绕美元地位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联合国秘书长特别顾问杰弗里萨克斯主张建立以美元、欧元和一种亚洲经济体货币为支柱的三元货币体系。欧洲一些经济学家也提出了类似建议。

不过多元货币体系的形成并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多元货币体系本身运作如何,将取决于多边框架内的国际合作程度。他们建议,多边合作的目标最好是协调货币政策而不是汇率本身。

国际货币体系_国际货币体系 -未来格局

国际货币体系的作用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内容,国际货币体系-目标和作用

国际货币体系即将发生变革。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面临多重挑战。然而,各方面仍在激烈讨论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格局。
OMFIF认为,世界(或多或少)正朝着由美元、欧元和人民币组成的稳定的多储备货币体系的方向发展。美元依然处于主导地位,但将与更多的其他货币分享它的角色。
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美国经济依然最具弹性。虽然仍存在一些不平衡,特别是在财政方面,但是美国总体上在恢复平衡方面做得比竞争对手更加成功。结果之一便是,对于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大部分设想中,美元均是走强的。这将减少外汇储备的累积。如果美元强势,那么其他国家就不必为了获得竞争优势而让自己的货币贬值。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60103/71845.html

更多阅读

货币发展史若干阶段及国际货币体系初探 人类发展史六个阶段

货币体系不同,运行机制也不一样,所以货币体系的重大变革,会对国际金融产生巨大影响。当前货币体系的研究焦点在汇率的决定上,并把研究重点从宏观分析转向外汇市场结构,外汇交易商行为方式等微观方面,这需要很深的学术水平,不是本文所能涉及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史 货币的演变历史

按照本位机制划分,国际货币体系大致经历了国际金本位制的自发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黄金—美元”本位制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美元本位制的牙买加体系等几个主要发展阶段。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  1、自发国际货币体系。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及改革探析 货币体系

李太后摘要: 伴随着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固有弊端日益暴露,越来越不适应当前世界经济体系的顺利运行。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探索新国际货币体系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国际货币体系

声明:《国际货币体系的作用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内容,国际货币体系-目标和作用》为网友温情花欲语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