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橘子洲头踏青的作文 去橘子洲头作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我独自一人站在今日的橘子洲头,站在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们所站过的地方,迎着微风,任由发丝拍打着我的脸颊,重温当时的豪情壮志。

故乡长沙是江南水巷石桥,小河人家,塔影钟声,深井落花,青瓦白墙上,潮绿苔藓连片生长,古朴而悠长的小巷里,斑驳的青石板路纹理可见,精巧的桥面坚忍而苍老,默默依恋着婀娜而过的端端身影。这就是我小时对江南的美丽印象。我最初以为温柔、温婉的江南只会出一些精通琴棋书画、端庄娴雅而又弱不禁风的淑女,还是性格文静、手无缚鸡之力的儒雅书生。

然而当我小心翼翼地翻到历史的那一页起,一切都改变了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番铿锵有力的话语,道出了湖湘儿女的心声,淑女和书生们在国家遇到危急的时候,文静的外表下面有一颗颗爱国之心,他们怀抱一个保家卫国的理想,始终坚持自己共产主义的伟大信仰,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自由和安康,他们选择了忠诚,赤胆忠心,不为利益所惑,不惧流血牺牲,努力奋斗者,挽救国家和民族于危难之中,撕去了文静的外表,实现了更华丽的蜕变。

或许在外国的侵略者的眼中,中国是富饶的,中国又是脆弱的。在他们统治天下的野心之路下,中国只是路途中一个小小的石头。不,他们忽视了一个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那就是顽强,内心坚韧的中国人,团结一心的中华民族是不会被打倒。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常饱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们中华民族对于祖国的土地包含着热爱,更看成是自己的生命一样。

我们的今天,繁荣而强盛的祖国。是一代代共产党员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多少革命先烈为了革命事业,赴汤蹈火,以身殉国,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国家的繁荣富强。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些豪情万丈的文字包含了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

湘江北去,橘洲影。峥嵘岁月,风姿扬

想到这里,我深深地往湘江方向鞠了一躬,这个动作,饱含着我对前赴后继,死而后已的革命烈士深深地感激和敬仰。

抬起头的那一刻,耳边似乎传来了一声新中国建国时庄严而又肃穆的号角。

长沙市南雅中学C156赵雨薇 指导老师:陈宏资

标题:去橘子洲头作文
网址:http://u.www.AihuAu.com.net/subject/1566720.html
沙发回目录

美丽星城――长沙

去橘子洲头作文 | 2014-01-20 15:42

去橘子洲头踏青的作文 去橘子洲头作文

长沙市,简称长,别称“星城”、“楚汉名城”,同时也是湖南的省会,我的家乡。山水洲城是大自然赐予长沙最宝贵的礼物。这块美丽的土地在历史上写下了太多美好的华章:诗圣杜甫留下了“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千古绝唱;宋代张轼、朱熹在岳麓书院两度教学;更有一代伟人毛泽东驻足于橘子洲头,意气风发、激扬文字……

一提到长沙,人们就自然想到橘子洲头、湘江风光带。橘洲,有人说它是一幅画,桃李争春,渚清沙白,橙黄桔绿,素裹银装。橘洲,有人说它是一首诗,来往天流天地外,天下古今人物是非中。发思古幽情,主大地沉浮。橘洲,是镶嵌在湘江中流的绿色明珠,是长沙人民的骄傲。湘江风光带全线风光带充分体现了湖南自然风光,环境优美,是游人观光小憩的好去处,也是市民晨练晚游的佳境。湘江是长沙的母亲河,它滔滔南来,汩汩北去,过昭山而进入长沙城,经三汉矾又转向西北,至乔口而出望城县,再过岳阳入洞庭,流经长沙市境约25公里。湘江两岸赤壁如霞,白砂如雪,垂柳如丝,樯帆如云,构成美丽的长沙沿江风光带。

说到长沙,自然也少不了美食。湘菜是中国的八大菜系之一。今日长沙的特色小吃早已闻名于世:麻辣小龙虾、铁板鱿鱼、臭豆腐、酸辣粉……吃在长沙,口舌生津,“食”尚之趣,如“吃”如醉。在星城的街头巷尾,有多少传统小吃让人在等待,又有多少新潮小吃让人企望。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变迁,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同时,马路两旁也是绿树成荫,我们如同住在花园里。笔直、宽敞的大道清洁、干净,城市的交通日新月异,新建的营盘路隧道使城市化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武广高速加速了中部地区与沿海城市经济的交往,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而即将建成的城市地铁和轻轨也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2007年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正式被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中部崛起的“引擎”,带动了中国内部的经济发展。曾被报刊评价为, “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无论是成功还是挫折,都将给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这些后来者刻骨铭心的启示。”相信长沙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我爱我的家乡,我的美丽星城——长沙。

板凳回目录

幸 福 平 安 夜

去橘子洲头作文 | 2014-01-20 15:42

2011年的平安夜,我站在人潮涌动的橘子洲头,见到最最华丽盛大的烟火。

当那烟火盛开在夜空的时候,我的心情突然也就变得无比快活明朗。那些烟火明耀的把天空照得如同白昼一般,星星啊什么的都不见了,我想它们一定是掉到我眼睛里去了。我觉得这几天的阴霾也终于不见了吧!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2011年的平安夜,我站在车水马龙的街边,我望见了最最声势浩大的孔明灯群。

只是吃完饭后小小的出来透透气,惊鸿一瞥,我就瞥见了天空上那浩浩荡荡的孔明灯。仿佛是仙女在天上夜游提的街灯。密密麻麻的布满天空。当烟火盛开的时候,天的一边是星星点点,显得寂然安静的孔明灯群;一边是盛世华丽的绚烂烟火,显得明亮如太阳。两处风景竟在天空中隔着一条浅浅的线。让此时的天空漂亮得不可方物。

2011年的平安夜,我挤在人来人往的道路边,放飞了我平生第一个孔明灯。

——它如绝尘的明雾。

我心情激动又忐忑地写下了祝福和心愿,然后双手举着它,一点点鼓满了热能,越发的明亮——就像慢慢地振作了起来一样,我才松开手,看着它随风一阵一阵地升高。也渐渐地离我越来越远,加入了那群孔明灯中,飘向更广袤的天空,再也看不见了。我看着它的身影,我想:总有一天,总会一天,我会慢慢地振作起来,再也不用怕大风大浪,然后渐渐远去,去更加无垠浩瀚的天地。我一直期待着。

这个城市改变了太多,也容纳了太多。一面是天堂,一面是炼狱。

这就是2011年的平安夜,我13岁的平安夜。

#4楼回目录

家乡,长沙

去橘子洲头作文 | 2014-01-20 15:42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这是我们伟大的毛主席为长沙的橘子洲头所写下的诗句,而这首诗的名字就叫做《沁园春 长沙》。是的,我要写的就是我的家乡,长沙。

长沙是我出生,是我成长的地方。长沙有着江南水乡特有的气息,它不像北方那样的粗犷,它是十分细腻的,但是长沙却又多了一分独特的气息,所以,长沙是特别的。

长沙在以前有许多称呼,像“临湘”、“潭州”。那“长沙”这个名字最早是出现在哪呢?其实啊,“长沙”最早出现于《逸周书•王会篇》,那为什么我们这个地方叫做“长沙”哪?是有两个原因,有人说啊,这个地方是以一颗星宿“长沙星”而得名,所以啊,长沙的别称叫做“星沙”也有人认为,这里是得名于“万里沙祠”,“万里沙祠”是出于《十三州志》,《十三州志》上是这样写的“有万里沙祠,而西自湘州,至东莱万里,故曰长沙。”

长沙有一种方言,外地人是听不很懂的。有一次,我听见一个北方人在那开着玩笑说:“我刚来长沙时,听到长沙本地人说什么‘恰饭’、‘恰水’,我就在想他们为什么要掐饭、掐水;后来,我回家就问我老公,他就在那笑,之后告诉我,那是吃饭、吃水。我就纳闷了,就不能好好说吃饭、和水吗?”在那个北方人说的话中,那个“恰饭”、“恰水”就是长沙方言——长沙话了。在长沙话里有一句“恰得苦、办得蛮、耐得烦。”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可以吃苦,十分固执,要有耐心。所以,有很多长沙人用这句话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告诉他们怎么做人。

长沙的特产就是“长沙三绝”——湘绣、棕编、菊花石雕。湘绣实是起源于长沙县,为四大名绣的其中之一;菊花石就是天生的有白色菊花图案,再加以雕刻,就称为菊花石雕;棕编哪,则是以棕榈树叶为原料编制的工艺品。

其实长沙的小吃是有很多很多的,各位应该听过湘菜吧,其实湘菜就是长沙的菜系,主要是以辣、腊、香、鲜、酸见长。

长沙也可以算作古城了,在长沙就出土了一具震惊世界的女尸——辛追夫人,她在国际上有一个专属的分类,为“马王堆尸”,因为她是马王堆出土,而且她和什么木乃伊,什么尸蜡都不同,她是一具湿尸。是在我们长沙出土,我们可以为之骄傲。

长沙,我爱你。家乡,我离不开你。

#5楼回目录

祖国地图上的绿光

去橘子洲头作文 | 2014-01-20 15:42

传说中有一种绿光,挑白破夜,吐绿化旱,悄来悄去静无价,只把清辉洒无界,看到这种绿光的人就会看到盈盈的希望……)

长者说在祖国地图上有一种光,我说是油印的反射光吧,长者摇摇头――不,是绿光!

我不明白。

长者给了我两个字――军人。

军人?!

我慎重地凝望祖国地图,去寻找绿光的痕迹。

这个壮阔的华夏大地弥漫的是层层空灵的美。

东方,迸涌的蓝色梦幻。太平洋上驻守的海军日夜兼程守护着这片广阔的海域,他们用自己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奇志,用自己的活力,自己的激情,闪烁着东方人特有的气质,在海洋上徘徊、萌发。上海海关上的巨钟回响着他们的偏执、他们的梦想、他们的尽职。江南春风,松间明月,蓝田玉烟,石上清泉……是他们飒爽英姿最好的佐证。

南方,苏醒的北回归线。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站在那里,他们坚定有力地保卫这那曾经让一双双蓝眼睛心碎、黑眼睛心碎的土地――香港、澳门;驱除了两个强盗,连通了与内陆的血脉,使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令亚非拉各国惊叹的里程碑。

西方,搏动的高原热情。敦煌清风,关山冷月,大漠孤烟,落日长河,军人用他们坚定的毅力傲然欣赏着这黄色的荒原,用他们激昂的热情在这边界线上洒下爱国的热情,用他们辛勤劳动去迎接宏伟的大开发。一张张饱尽沧桑的脸,一双双刻尽风霜的手,一颗颗爱国爱民的心……

北方,充盈的青冥方阵。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识弯弓射大雕的上方,军人们架着飞机,在祖国母亲的怀抱中徜徉,搏动自己赤诚的心。他们向国人展示祖国的进步、祖国的骄傲,展示和平的保证,和平的希望;他们向世界宣告祖国的伟大,祖国是和平的使者。

面对祖国地图,我深深被它吸引,不只是祖国地图上的山水,地图上的人民,还有军人身上的希望,就是这样强烈地吸引着我,让我看到了绿光的痕迹――是他,让人民有和平的希望,让祖国有强盛的希望,让世界有发展的希望。

是的,祖国地图上有一种光,那就是绿光。

忘不了,一百多年前,一声轰天的炮鸣,一个叫英格兰的强盗,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让祖国百姓遭受灭顶之灾,饱受生离死别的痛苦,让祖国失却了尊严,成了一块任人宰割的肥肉。在漫天傲扬的米字旗下,祖国迎来的是《南京条约》,赔款、割港;迎来的是甲午战争惨败,《马关条约》;迎来的是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祖国没有强大的军队,没有这种绿光,怎么会有,怎么可能有和平、强盛的希望?!

看着海员抱狗殉职,军舰破落沦亡;看看官府照抽大烟,清兵不击则退;再看看辽辽天空,竟没有能与之相拼的架机……到处弥漫的田田的血光……

终于,英豪们在全国各地组成军队,浩浩荡荡举行了起义。湖南第一师范的两百多名军训了的学生用他们的胆识,击溃了千名败师,保住了整城的百姓。让这个早已被列强、腐败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祖国重新看到了希望。

在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寒秋,一个熟悉的人大声嚎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随后,又由这个人带领了百万雄师踏遍半个祖国地图,走出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使祖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至尽为止,海、陆、空三军形成了庞大的阵营,一直默默无闻地守护着祖国这片神圣的土地。

军人让中国有了这神秘的绿光,有了永恒的希望。

我注视着祖国地图,注视着这片多少人为之洒热血的土地,一道绿光划过我的视线,我看到了和平强盛的希望,军人们用发自肺腑的声音告诉我:“曾记否,中游击水,浪遏飞舟!”

我明白了:绿色是由蓝和黄配成的,蓝就是天空的蓝色,就是海洋的颜色,象征着博大的爱;黄就是土地的颜色,就是皮肤的颜色,象征着存在的希望。绿光不仅是一种希望,它更是一种爱,有了这种爱才有希望。

长者会意地点点头。

#6楼回目录

我爱祖国大好河山

去橘子洲头作文 | 2014-01-20 15:42

中国,一个国土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拥有无数风景名胜的国家。她的一草一木都令人钟情于此。 如果你要问中国有哪些风景美丽的地方。那么最好的回答只有一个。“太多了。”

的确,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每一处都不愧为被称作风景秀丽。北京故宫、杭州西湖、桂林山水、苏州园林、蜀州竹海、敦煌石窟、凤凰古城……那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说上个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突然想起了毛主席写的那首《沁园春•长沙》: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现在的橘子洲头风景依旧秀丽,还有个小橘园,树上挂满了黄橙橙的橘子。走道边种着桂花树。微风拂过阵阵桂香沁人心脾。晚上和家人一起走到湘江河畔,闻着淡淡的桂花香。看着远处绚烂的烟花盛宴。享受着橘子洲头给人的美妙感受。 依靠在河边的护栏上,处在这寒秋之际,眺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想象着当年毛主席伫立在橘子洲头的情景,感触颇多。

当一代天骄站在这美景前都为之折服,写诗以聊表情怀。又何况我呢。中国,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国家,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沧桑,克服了重重艰险,才脱离了屈辱。

她今日的大好河山不知是多少人洒下的鲜血换来的啊! 我已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中华五千年历史,成就了无数辉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赐予了中华大地秀美景象。先人的抛头颅洒热血。不畏生死的牺牲更保护了我们的国土完整。也使中国的名胜古迹风韵犹存。

我爱我的祖国! 我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7楼回目录

国之脊梁

去橘子洲头作文 | 2014-01-20 15:43

爸爸常常跟我说,一个国家,既需要毛泽东、钱学森那样的伟人,也需要许许多多爱岗敬业的普通劳动者,是他们,构成了我们的国之脊梁。我总是似懂非懂。

近几年来,爸爸妈妈每年都要带我去橘子洲头,让我安静地站在青年毛泽东的塑像前,一起背诵毛爷爷的诗词,认真地听爸爸讲毛爷爷的故事,听他一遍又一遍地念叨:“旷世奇才,国之脊梁!”我除了知道毛主席这样的人就是国之脊梁,但对于其中的奥妙,依然似懂非懂。

这时,妈妈总是会在旁边一个劲地解释,没有毛泽东他们这些伟大的革命家,就不会有新中国;没有钱学森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就不会有新中国的繁荣昌盛。“你说,他们是不是国之脊梁?”同时,她也不会忘了告诉我,伟大的人物总是在年轻时就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而且,要为着这理想和抱负矢志不渝,上下求索。这时候,我会想到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也不禁心潮澎湃起来,想象着自己将来也能成为国之脊梁。

去年夏天,爸爸妈妈带我来到天安门广场,看五星红旗随着第一缕金色的阳光冉冉升起时,我的心中就像掀起了一层海浪,我为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无比的自豪,腰杆顿时挺得笔直,好似那高高矗立着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当我站在纪念碑前,听爸爸妈妈大声朗读着:“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我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人民英雄是谁啊?为什么要专门给他们树一个碑呀?”爸爸严肃地说:“他们啊,就是我们常跟你说的国之脊梁呀!”妈妈接道:“他们用鲜血染出了五星红旗,用生命缔造了新中国。为了缅怀他们,所以就立了这个碑呀!”我似乎明白了。是啊,尽管这里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但正是这些无名英雄,才使我们不必每天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战海之中,是他们付出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换来了我们如今幸福安康的日子。试问,如果他们算不上国之脊梁,那谁才是国之脊梁呢?

我突然想起,老师带我们参观雷锋纪念馆时说过这样的话:“雷锋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雷锋所做的事是平凡的,但他的事迹却可以鞭策我们每一个人。同学们,只要我们都能像雷锋一样,具有钉子般的精神,坚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就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问爸爸:“雷锋是国之脊梁吗?”爸爸毫不犹豫,果断地回答道:“当然是啊,他做了一辈子的好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国之脊梁的。”渐渐地,我开始明白了:一个人只要大公无私,心中有一颗永不熄灭的上进心,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一件事,不给社会增加负担,做对社会有益的事,即便再微小,也同样是国之脊梁。

从此,在学校,我更加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更加主动地帮助同学;在家里,我会自觉做家务活,会为家人着想;在社区,我乐于帮助小朋友复习功课,帮老爷爷、老奶奶提东西……有一件事,让我至今沾沾自喜,就是去年玉树发生地震时,我多次发动班上的同学一起到公园募捐,竟然募到了四百多元钱,一并捐给了灾区。我当时就想:玉树又有几个人能吃饱饭了。嘻嘻,现在的我不仅可以为身边的人排忧解难,还可以为遥远的灾区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呢!

我想,只要每个人心中都装着祖国,念着他人,时时付出一点儿,即使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也能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人。这样,人人都是国之脊梁,不是吗?

#8楼回目录

星城闪耀

去橘子洲头作文 | 2014-01-20 15:43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沁园春长沙》。

——题记

我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城市,有着一个美丽的名字——星城。没错,就是那“楚汉名城”——长沙。

长沙有厚重的文化。众所周知,长沙是楚文明和湘楚文化的发源地,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历经三千年沧桑而城址不变的城市,有文字可考的历史长达3000多年,这些从“马王堆汉墓”和“走马楼简牍”等重要出土文物都可以体现。而说到长沙文化的代表,就不得不提到岳麓山上岳麓书院了。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千年学府,弦歌不绝”, 故世称“千年学府”,它也是湖南的文化教育的象征。

长沙,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还有闻名全国的精神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就要数传媒业了。相信芒果台的名头早就响彻全国了,这也是咱们湖南的骄傲呀。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偶尔看看芒果台已是大家普遍的放松方式了。

长沙,不仅有丰富的文化,也有美丽的风景。有让毛泽东倾倒的橘子洲头,绿色自然的岳麓山,有古城标志天心阁,有长胜不衰的开福寺,还有那滋润了一代代长沙人的白沙古井……美丽的地方数都数不过来。不过,游长沙也别光顾着风景,这儿还有很多好地方。比如繁华的步行街,还有那让人流口水的小吃聚集地:南门口、火宫殿。

长沙的好,长沙的美说也说不完,虽然我们还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但我相信,只要共同努力,星城将更加闪耀!

#9楼回目录

三国演义之家庭版

去橘子洲头作文 | 2014-01-20 15:43

我们一家三口分别在生活中扮演三个角色,我――刘备,妈妈――孙权,爸爸―则是曹操。三个人各“演”其职,也同时上演一部精彩绝伦的家庭版三国。

壹・曹操酒醉归家,孙权大骂“曹贼”

晚上10点半,“刘备”和孙权正在等“曹操”回家,早就约好,今晚在电脑上 开战,谁能一分钟打出70个字,谁就胜利。我对这宝座早已垂涎三尺,但只能深藏不露,免得孙曹二人设下陷阱开害我。谁知“曹操”这个时候还未出现,他不回来比赛就无法进行。正无聊时,忽听门外有开锁声,钥匙似乎未插入孔内,我和孙权一下子紧张起来:莫非有贼?我拿起扫把,孙权则一下抄起一把羽毛球拍,紧握在手中,我小心翼翼的打开了门,来者的却是贼,只不过是我家的曹贼罢了。“你这曹贼,竟然这时才回家,大胆!”我向曹操发起攻击,只见他半睁着眼,摇摇晃晃地走进家中,一头栽倒在沙发上,口中念念有辞:“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一看就知又喝酒了。“孙权”气不打一处来,,“你这家伙,说了不准酒醉归家,竟违背军令,家法伺候!”“孙权”一向在家中称雄称霸,我和“曹操”只有俯首称臣的份。今日“孙权”大怒,哪敢不听。“曹操”一下子酒醒,努力摇了摇头,睁大眼睛,见“孙权”大怒,大惊失色,连忙跳下沙发,向“孙权”赔礼道歉:“我再不喝酒,绝不喝酒,永不喝酒,还请原谅!”前面三句话气势磅礴,后面一句话却有些底气不足。“孙权”把头一偏,置之不理,继续斥责道:“花言巧语,那次不是这样,原谅?没门!”看来“孙权”已经对“原谅”二字已经麻木了......“曹操”见“孙权”语气强硬,他有生计,向我求救,求我派大军支援,我便上去调解:“为这点小事伤了和气不好,快消消气。”加上“曹操”态度比较诚恳,“孙权”终于与“曹操”和好,但他最后丢下一句:“如果下次再犯,两人一起军法处置!”吓得我出了一身冷汗。

贰・刘孙曹三分天下,刘备一锤定音。

这天天气晴朗,我们准备去旅游,可又不知去哪里。“孙权”说:“我们去长沙的橘子洲头吧。一副对联写得好:‘天心阁,阁中鸽,阁飞鸽不飞;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不行不行,要去就去长沙的白沙古井,:‘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哈哈,“曹操”竟也能搬出这种对联,可我想不到呀。一时情急我脱口而出:“不到哈尔滨......嗯?不到哈尔滨非好汉,”话音刚落,就听见他们爆笑。“这是一句名言,我们帮你申报入选《名言大全》,哈哈!”他们在讽刺我・嘲笑我。“一定演去哈尔滨”我闹着,“白沙古井”

,最后只有猜拳,“石头剪刀牛仔布”我出布,他们出的是石头,我赢了。就是嘛,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望着他们傻傻的愣在那里,我真有种说不住的庆幸。于是,这场大战我得胜如将军!!!

#10楼回目录

毛泽东事迹

去橘子洲头作文 | 2014-01-20 15:43

毛泽东决定重新回到学校读书。

这时,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发出的一则不收学费、膳宿费也很低、毕业后即可担任教师的招生广告,引起了他的兴趣。一年前,他考入全省高等中学的试题就是《民国肇造,百废待兴,教育、实业何者更为重要》,他以梁启超的“以教育为主脑”之说立意下笔。现在,再三权衡,觉得自己将来还是最适合当教师。

一九一三年春,毛泽东考入五年制的第四师范。第二年春,第四师范合并到第一师范,毛泽东被编入第八班。四师是春季开学,一师是秋季开学,因此他重读了半年预科,到一九一八年暑期在一师毕业,前后共做了五年半师范生。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在长沙南门外妙高峰下,面对着滔滔北流的湘江:东侧靠着粤汉铁路。隔江望去,西岸是郁郁葱葱的岳麓山。周围的大自然环境是那么优美。经常驰过的火车发出隆隆的轰鸣声,又不时传来时代的气息。

第一师范创建于一九○三年,最初称湖南师范馆,前身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张?Ы惭У某南书院。同朱熹讲学的岳麓书院只有一江之隔。一九一二年改称现名。它的规模、教师力量和设备,都是毛泽东以往读过的几所学校所不能比拟的。校章规定的教育方针“除照部定教育宗旨外,特采最新民本主义”,即“道德实践”、“身体活动”、“社会生活”,“各种教授应提倡自动主义”,很强调人格和学识的全面培养。学校还先后聘请了一批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的教师,如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王季范、黎锦熙等。与毛泽东差不多同时,一批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也纷纷考入第一师范,其中有蔡和森、张昆弟、陈章甫、罗学瓒、周世钊、李维汉、萧子升、萧子?У取1纠匆咽切悴牛?让?蠖?笫?咚甑暮叔衡,也一起考了进来。在当时的湖南,一师堪称培养新青年的摇篮。

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他在这里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他的思想随着新旧交替的时代前进,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见解,获得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当毛泽东进入一师时,中国正处于令人难熬和困惑的沉闷岁月。皇朝变成了共和,中国却并未由此获得新生。人们在革命前所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不仅没有到来,相反,在很短的时间里,日本强迫中国接受“二十一条”,袁世凯恢复帝制,张勋又演出复辟闹剧,各路军阀的割据混战愈演愈烈,思想界也掀起一股尊孔读经的逆流。沉重的失望代替了原先的希望。严峻的现实不允许人们长期沉浸在迷惘之中。新的一代在探索着新的出路。

毛泽东当时还是个正在求学的学生。在这样的时代气氛中,他为自己规定的读书目的是什么呢?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诸如将来要当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等。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然后按它去做,若“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①。一九一五年九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这以前不久,他在另一封信中说:“齑其躬(意思是:即便自己粉身碎骨)而有益于国与群,仁人君子所欲为也。”

看来,心系社会,苦学砺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字华生,长沙板仓人。自幼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尤喜程朱之学。一九○三年留学日本,改名怀中,意思是身在异邦,心系中土。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以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的博学和高尚人格,吸引了一批进步青年在自己的周围。

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动皆期合此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而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他总是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

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假期里有时也放弃回家的机会,到板仓杨宅请教。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一九一四年,毛泽东和同学们曾组织一个哲学小组,还请杨先生担任指导。师生之间,相交甚深。毛泽东在一九一五年七月给友人的信中说:“弟观杨先生之涵宏盛大,以为不可及。”

这对青年毛泽东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难以磨灭的。

杨昌济在长沙的学生先后以千百计,他最欣赏的是毛泽东和蔡和森两人。一九一五年四月五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毛生泽东,言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毛生曾务农二年,民国反正对又曾当兵半年,亦有趣味之履历也。”看来,杨昌济一开始便把这个学生看作“异材”的。

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一九一五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

从四月到八月,毛泽东共去拜访了黎锦熙近二十次。九月,黎离湘赴京,在教育部做教科书特约编辑员。两人仍书信不断,相交介乎师友之间。黎很看重他,在这年七月三十一日的日记中写道:“在润之处观其日记,甚切实,文理优于章甫,笃行两人略同,皆可大造”。

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序,而于学堂科学,尤厌其繁碎。今闻于师友,且齿已长,而识稍进。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①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时代思想家的著作,从二十四史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昭明文选》到《韩昌黎全集》,从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七十七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包括人格修养和智慧,对青年毛泽东都留下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很推崇徐特立老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方法。所谓“动笔墨”,就是不只是读前人的书,而且要经过认真思考和消化,把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写下来,其中包括对书中同意或不同意的地方。他当时有许多种笔记本,包括听课的,自学的,摘抄的,随感的和日记等,积了有好几网篮。后来送回韶山存放。一九二九年国民党军阀何键派人到韶山抄他的家,族人听到风声,就把它们连同毛泽东存放的书籍报刊一起烧掉了。一位塾师先生从火堆里抢出两册教科书和一个笔记本。

幸存的这个笔记本,是一个九行直格本。前面有他手抄的屈原《离骚》、《九歌》,后头毛泽东把它题为《讲堂录》,是一九一三年十月至十二月的听课笔记,也间有读书札记。主要是修身和国文两门课的内容。

作为湖南人,毛泽东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

湖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重内圣之道的理学,和重外王之术的实学,在湖南交织扎根。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在近代以来成为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鸦片战争前后,湖南有贺长龄、陶澍、魏源一批人,在学术上和政治上都倡导变革。在维新运动中,出现了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等变法志士。辛亥革命时期,黄兴、蔡锷、陈天华、宋教仁、禹之谟等更走在前列。这一批又一批的人物,绝大多数曾就读于岳麓书院。

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王夫之对湖南学风有着巨大影响。他是湖南衡阳人,早年就学于岳麓书院,晚年因隐居在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他著述宏富,在学术上能独树一帜,富于批判精神。他崇尚实学,主张“理依于气”,强调“行”在认识过程的作用,颇能开一代风气之先。

近代湖南,还出了一个曾国藩,和以他为代表的“中兴将相”集团,包括胡林翼、左宗棠、罗泽南、曾国荃等。他们也都曾受教于岳麓或城南书院。一方面执守理学,同时又师承王船山的实学。曾国藩便着力传刻《船山遗书》,糅和理学与实学,贯通内圣和外王。他镇压太平天国时打着“保卫名教”的旗号,同时又严格地整军治政。他还是早期洋务活动的代表人物,影响很大。

一心修学储能的毛泽东,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他一跨进一师大门,就体会到这种特殊的气氛。每逢集会,学生们就高唱校歌:“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

杨昌济也是岳麓书院的毕业生。在他的倡导下,研究船山学问在一师成为风气。毛泽东尤其用功,还经常到杨的好友刘人熙创办的船山学社听课。同时,还细读了《曾文正公家书》、《曾文正公日记》。《讲堂录》里抄写了好些曾国藩的话,如:“涤生(“涤生”是曾国藩的号――引注)日记,言士要转移世风,当重两义:曰厚曰实。厚者勿忌人;实则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看来,他很赞成扎实、厚重的人生风格。在毛泽东的心目中,曾国藩还是个既“传教”又很能“办事”的人物。稍后,他在一封信中同时提到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袁世凯几个近代风云人物,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①。

重视经世致用的湘学士风,表现在思想方法上,就是实事求是。

这个命题出自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传》,本意是做学问要注重事实根据,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一九一六年,在岳麓书院办学的一位校长,把这四个字写成硕大的横匾挂在讲堂正门。经杨昌济介绍,毛泽东利用假期两次入岳麓书院寄读,这块“实事求是”的匾额自然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二十多年后,毛泽东对“实事求是”做出新的解释,并把这四个字写下来嵌在延安中央党校的大门口。

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沿着注重实际的路子吸吮传统思想中的优秀遗产。清代唯物主义思想家顾炎武以“实学”代替“理学”的主张,王夫之“行先知后”的学说,颜元的“心中思想,口中讨论,尽有千万义,不如身行一理之事”的观点,都影响着毛泽东。他在《讲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还特别说到顾炎武,推崇他“经世要务,一一讲求。……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

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

一九一七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湖南俗话,称“游学”为“打秋风”。指穷知识分子靠作点诗,写几个字,送给乡里的土财东,换几个钱?口,形同乞丐。毛泽东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途中,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回到一师,读过毛泽东游学笔记的同学,说他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为了纪念这次旅行,他和萧子升还换上游学时的草鞋短褂,到照相馆里拍了一张照片。这样的“游学”,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

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毛泽东自然强烈地感受到这种动荡风云。在一师期间,他总共花了一百六十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和买书上面。他每天读报的时间很长,还常带着地图、字典和笔记本。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的课堂并不平静。

一九一五年一月,日本以赞助袁世凯称帝为诱饵,提出了吞噬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并于五月七日发出最后通牒。五月九日,袁世凯政府复文表示基本接受。消息传出,举国愤慨。一师学生将几篇反对卖国条约的言论编印成册,题名《明耻篇》。毛泽东读罢,在封面上写下四句誓言:“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这时,与毛泽东过从甚密的易永畦同学因病去世了。五月二十三日,学友会为他举行追悼会,毛泽东在挽诗中写道:“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列嶂青且?,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这是首长达四十行的五言古风,也是迄今发现的毛泽东留下手迹的最早诗作。它同《明耻篇》封面题词一起,表达了青年毛泽东对民族危艰的沉重忧虑,和以雪耻救亡为己任的学子抱负。外患常同内政相联系。袁世凯紧锣密鼓地开始复辟帝制。杨度等出面网罗名士,组织筹安会。湘中一度风传在京谋职的黎锦熙也被拉了进去。毛泽东在一九一五年十一月九日写去一信:“方今恶声日高,正义蒙塞,士人丁此大厄,正当龙潜不见,以待有为,不可急图进取”,还劝黎离开北京这块“腐臭之地”,“急归无恋”。后来弄清了这是误传,他才如释重负,又驰函致歉。

反袁声浪日益高涨,就连昔日主张君主立宪的康有为、梁启超、汤化龙也起而响应。毛泽东当时担任校学友会文牍,主持把三人有关时局的言论编印成《汤康梁三先生之时局痛言》,在校内外广为散发。已从一师毕业的陈昌在一九一六年四月二十八日的日记中写道:“上午八时接润之兄书,并承赐《汤康梁先生之时局痛言》一本。”

一九一六年六月六日,做了八十三天皇帝的袁世凯死了。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宣布恢复民国元年的临时约法。段祺瑞出任内阁总理,控制着北京政权。曾参与策划护国战争的梁启超,转而致力于南北和解,以防事久引发革命危机。毛泽东对袁世凯称帝深恶痛绝,但对袁氏所培植和依赖的北洋军阀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因而很赞成梁氏的主张。六月下旬,他赶回韶山看望病卧在床的母亲,因南方军队在银田寺一带骚扰,被阻隔途中,越发认为政局应该稳定。

七月十八日和二十五日,他两次写信给萧子升,陈述对时局的看法。他说:“国局自上月三十日约法、国会、内阁三大问题解决后,南方相继取消独立,撤除军务院,渐趋统一。此由于南部诸英之深明大义,和段氏之中枢斡运,黎公之至诚感人,其力尤多。……中央举措,究可佩服。”这里,他把段祺瑞、黎元洪反袁的“南部诸英”列在一起来称赞。

湖南人这时驱逐了袁世凯任命的都督汤芗铭。他列举驱汤后的一些消极现象,诸如“暴徒乘机报复”,“自推长官”,无视中央而不得统一等,忧心忡忡地觉得“湘省之祸,比之辛亥为烈”,“杀机一起,报复未已。法兰西之祸,最为可惧,不意此次竟演此恶剧”。看来,在反袁前后,毛泽东对国家和政府的看法还处于彷徨时期,露出了后来一度信奉过的“无血革命”的端倪。

当时,国内报刊传出日本大隈重信内阁将要改组的消息。大隈重信是制造《二十一条》的罪魁,许多人希望他下台后日本的对华政策会有所改善。毛泽东却在七月二十五日给萧子升的信中说:“无论何人执政,其对我政策不易。思之思之,日人诚我国劲敌!”而且断言:中日之间,“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而国人犹沉酣未觉,注意东事少。愚意吾侪无他事可做,欲完自身以保子孙,止有磨砺以待日本”。

一九三七年,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爆发。这位二十四岁的师范生果然言中。

这个变化,和当时的思想界状况是息息相通的。辛亥革命后几年的痛苦经历,对中国的先进分子来说,是件好事。旧的路子走不通了,就会寻找新的道路。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惊醒了世人。许多人认识到,共和制之所以不能真正实现和巩固,关键是缺少一场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先觉者们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也是一个根本原因。这样,先进分子便把注意力转向了思想文化领域,主张着重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一九一五年九月,辛亥革命时当过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的陈独秀,创办了《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为《新青年》)。他撰文强调,“伦理的觉悟是吾人最后之觉悟”①。

这就是初期新文化运动的由来。

很快,在《新青年》周围聚集起一大批先进青年。这个杂志及其撰稿人的文章,铸造了一代人的信仰和品格。这是一代真正有别于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旧式士大夫的新人。

在《新青年》众多的读者和追随者中,就有毛泽东。当时,杨昌济为这个杂志写文章,还向学生们推荐这个杂志。毛泽东的同窗好友周世钊发现,毛泽东读了《新青年》后,“读韩文杜诗的兴趣降低了”①。毛泽东自己后来也回忆说:“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一时成了我的楷模。”②毛泽东开始循着初期新文化运动的思路探索。觉得“国人积弊甚深,思想太旧,道德太坏”,要改变这种状态,须“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因为哲学便于研讨思想,伦理学便于阐发道德,“思想主人之心,道德范人之行”③。这样,改造哲学、伦理学,就同变化民质、改造国家和社会联系在一起了。这种想法,在当时的思想界是相当普遍的。

一九一七年前后,毛泽东读了不少哲学、伦理学书籍。在哲学和伦理学之间,他更有兴趣的是伦理学。在他看来:“伦92二、师范生

③毛泽东致黎锦熙信,1917年8月23日。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25页。

摘自长沙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纪念馆馆藏资料。45

理学是规定人生目的及达到人生目的的方法之科学。”①罗学瓒在一九一七年九月二十六日的日记里记载,“余借毛君泽东手录西洋伦理学七本,自旧历六月底阅起,于今日阅毕。”这里说的是杨昌济翻译的《西洋伦理学史》,毛泽东把它十分工整地抄录下来。从一九一七年下半年到次年第一学期,杨昌济给学生们讲授伦理学,采用的课本是十九世纪德国康德派哲学家泡尔生写的《伦理学原理》。该书由蔡元培从日文转译过来,商务印书馆一九一三年出版,约十万字。毛泽东除认真听讲外,细读了这本书,用红黑两色画了大量的圈点、单杠、双杠、三角、叉叉等符号。还在书中写了一万二千多字的批语,绝大多数是抒发自己的哲学观、历史观和人生观,以及对原著的引申或批判,小部分是对原著的赞同语和章节提要。他批阅的这本书后来被一位同学借去,直到一九五○年,托周世钊还给了毛泽东。

他当时为什么这样下工夫去读这本书?毛泽东从周世钊手里接过它时,有过解释。他说:这本书的道理也不那么正确,它不是纯粹的唯物论,而是心物二元论。只因那时,我们学的都是唯心论一派的学说,一旦接触一点唯物论的东西,就觉得很新颖,很有道理,越读越觉得有趣味。它使我对于批判读过的书,分析所接触的问题,得到了新的启发和帮助。

毛泽东贯穿《伦理学原理》的批语的基本观点,是哲学上的二元论。他说得很明白:“一人生死之言,本精神不灭、物质不灭为基础(精神物质非绝对相离之二物,其实即一物也,二者乃共存者也)。”①他认为,事情有的是发生于自然的,有的是得之于人为的。后来他说自己早年信奉过康德的心物二元论,大概就是指这样的观点。

二元论的特征是调和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青年毛泽东的唯物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自然观方面,他说:“凡自然法则者,有必然性”,“人类者,自然物之一也,受自然法则之支配”。“吾人之心灵本之自然,其范围有限,安能有一毫之创作”。这是他从原来接受的唯心主义观念中逐渐解脱出来、走向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桥梁。二元论的通病,是一进入社会历史领域,便作出唯心的解释。毛泽东也是这样。他说:“实则全世界文明历史之生活,乃皆观念之所管辖也”;“观念造成文明,诚然,诚然。”

如此强调主观观念的决定作用,对青年毛泽东来说,有它的必然性。知识界中推崇思想革命的社会时尚,本身就容易夸大精神的作用,过分强调主观对改造社会的能力;再加上毛泽东本人长期以来耳濡目染的,主要是孔、孟、程、朱、陆、王以及新康德派、新黑格尔派的思想。杨昌济说自己以《伦理学原理》为教本,“所讲不限于西洋之伦理学说,中国之先儒如孔、孟、周、程、张、朱、陆、王及王船山之学说,亦间取之”②。强调主观能动性的陆(九渊)、王(守仁)学派13二、师范生

②杨昌济:《达化斋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7页。

毛泽东1917年下半年至1918年上半年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同此。

47

更为杨昌济推重,毛泽东当然也受到熏陶。他常和蔡和森、张昆弟等讨论宋明理学,研读过朱熹编的《近思录》、《四书集注》和《朱子语类》等,对朱熹、王守仁都很佩服。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毛泽东便常用这些观点来作比较,发挥原著的一些论述。诸如“孟轲之义内,王守仁之心即理,似均为直觉论”;“吾国宋儒之说与康德同”等等。

中国近代社会正处在空前剧烈的变动中,旧的传统秩序渐趋崩溃,外患内乱迭起相承,政治舞台风云变幻,这就使“尚动”“主变”成为人们寻找出路的重要倾向。这个时代特点同样体现在毛泽东的探索中,并蕴含着浓厚的辩证法色彩。一九一七年,他曾提出“天地盖唯有动而已”①的观点。在《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他写道:“此世界中变化万殊。”还把它运用到人类社会的考察当中,说历史从来就是一个治乱交替的过程,声称特别喜欢战国七雄、楚汉相争、三国鼎立那些“事态百变,人才辈出”的时代。认为:“非好乱也,安逸宁静之境,不能长处,非人生之所堪,而变化倏忽,乃人性之所喜也。”用这个观点看当今中国,他说:“国家有变化,乃国家日新之机,社会进化所必要也。”对于中国社会,他的意思是“必须再造”,再造的办法,是“由毁而成,如孩儿之从母腹胎生也。”因此,“吾人甚盼望其毁,盖毁旧宇宙而得新宇宙”!字里行间,洋溢着改造社会的乐观激情。他后来从大乱求大治的想法,看来是早有伏笔的。

在“动”中求变、求新,其内在依据是什么呢?毛泽东当时特别重视两个概念。一个是“差别”。他说:“人世一切事,皆由差别比较而现”,如阴阳、上下、大小、彼此、好恶、美丑、是非、正反、明暗、胜负等等。“无此差别相,即不能构成历史生活。进化者,差别陈迭之状况也。”另一个概念是“抵抗”,即各种差别引起的压力和反抗。毛泽东特别赞同泡尔生提出的世界一切事业和文明“无不起于抵抗决胜”的观点,称其“无抵抗则无动力”的论述,是“至真之理,至彻之言”。他热情洋溢地写道:“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圣人者,抵抗极大之恶而成者也。”他过去那种向往社会“大同”境界的想法也发生了变化,觉得即使人们真的进入了“大同”社会,“亦必生出许多竞争抵抗之波澜来,而不能安处于大同之境”。把“差别”、“抵抗”这两个概念,和“动”、“变”及“成毁”联系起来,表明毛泽东当时的认识已接近矛盾构成事物并实现转化的辩证法观点,还多少同社会历史发展有所联系。他后来关于矛盾普遍性的理论,大体也滥觞于此。

五四前期,毛泽东的思想中有一个最突出的根本点,就是首先要把握住事物的“本原”或“大本大原”。它的意思,是在面对万千事物时,要从大处着眼,首先抓住它的根本。把根本抓住了,其他枝节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以后,他也常强调要善于抓住要领,抓住主要矛盾,强调纲举才能目张,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而在当时,他心目中的“本原”或“大本大原”,很有些像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心目中的“道”(老子)、“理式”(柏拉图)、“绝对精神”(黑格尔),总之是宇宙生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则。朱熹就曾说万事万物皆源于“一本”,“大本不立,小规不正”。杨昌济讲课时,也特别强调,“宇宙间所有一切之现象,皆由此大原则而生,吾人当神思默会,洞晓此大原则,此所谓贯通大原也。”①一九一七年八月二十三日,毛泽东给北京的黎锦熙写了一封长信,集中表述了对“本原”的看法。

他把“本原”通俗地说成是“宇宙之真理”,认为它是支配着社会历史发展的。拯救中国,也必须从寻求本原开始。他表示,目前和将来一段时间里,自己“只将全副工夫,向大本大原处探讨。探讨既得,自然足以解释一切”。这样,毛泽东开出了自己的救国药方:“今日变法,俱从枝节入手,如议会、宪法、总统、内阁、军事、实业、教育,一切皆枝节也。枝节亦不可少,惟此等枝节,必有本原。本原未得,则此等枝节为赘疣,为不贯气,为支离灭裂。”他大声疾呼:“今吾以大本大原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

这封信是了解早年毛泽东的思想的珍贵资料。八月三十一日,黎锦熙收到信后,在日记里写道:“得润之书,大有见地,非庸碌者。”

把“本原”落实到“人心”上面,就是应有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就是伦理道德的建设。在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毛泽东把自己这时的主张概括为两个,一个是“精神上之个人主义”,一个是“现实主义”。

针对封建专制和束缚个性的三纲五常的旧道德,主张个人主义,这在当时是很普遍的,也是有积极意义的。毛泽东写道:“吾从前固主无我论,以为只有宇宙而无我。今始知其不然。盖我即宇宙也。”他认为,人类的目的在实现自我。但他在个人主义前面加上“精神”两个字,却有他自己的特色。这种个人主义强调“充分发达自己身体及精神之能力”,力求达到最高境界,使“内而思维、外而行事皆达正鹄”。“正鹄”不能只是“纯然利己”,而是应该实现的理想和价值。例如,看到自己所爱的人有难,关键的时候,“宁可使自己死,不可使亲爱之人死。如此,吾情始浃,吾意始畅”。否则,自己的生活就不完满,就“未达正鹄”。依此类推,“古今之孝子、烈妇、忠臣、侠友、殉情者、爱国者、爱世界者、爱主义者,皆所以利自己之精神也”。他甚至极端地说:“予谓人类只有精神之生活,无肉体之生活。”这种理解,已经超出了西方近代以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原义,包含着新道德观的萌芽。

关于“现实主义”。毛泽东认为,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不能脱离现实去追求虚幻的理想和价值,要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自我”。他说:“吾人务须致力于现实者。如一种行为,此客观妥当之实事,所当尽力遂行;一种思想,此主观妥当之实事,所当尽力实现。”一方面,他反对空谈,“凡吾思想之所及,吾皆有实行之义务”;另一方面,他又强调道德行为必须有正确的思想作指导,反对盲目动作。毛泽东写道:“我是极高之人,又是极卑之人。”“极高”是指追求独立不羁。“极卑”是指我终究又“一毫跳不出此自我以外之世界”。这个矛盾,他已觉察到了,但一时还不能完整地加以说明。

毛泽东在哲学、伦理学的王国里寻觅着、遨游着。他从中外文化里汲取营养,又闪烁着他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智慧之光。他这个时候并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宇宙之真理”。夸大精神力量的唯心主义,在他的思想中无疑占有很大比重。这期间,他还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的作文,深受杨昌济的赞赏,得了一百分。

但他这时的思想并没有定型,还在探索过程中。当他写下《伦理学原理》批注时,他在给黎锦熙的信中说道:“自揣固未尝立志,对于宇宙,对于人生,对于国家,对于教育,作何主张,均茫然未定。”既然还“茫然未定”,就得继续向前探索。在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中,这类状况是常见的。由于他坚持把改造社会、匡济民族危亡作为出发点来进行理论探索,决定了他思想中的积极方面将随着时代的前进而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由于他坚持一种从我做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使他在进行理论探索的时候,一直特别注重自我思想修养的磨练。

毛泽东从来把读“无字之书”看得比读“有字之书”更重要。或许,他当时的实际活动比保存下来的几篇文字表现得更富有个性和朝气,对他以后思想发展产生的作用也许也更大。

说来很有趣,毛泽东这样一位后来举世注目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却是体育论文。一九一七年四月一日,《新青年》上刊载了一篇《体育之研究》,全文约七千字,署名二十八画生。这个“二十八画生”,就是毛泽东。是杨昌济把他的文章推荐给陈独秀的。他在文章里开宗明义,把体育和国力联系起来,说:“国力恭(?)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他认为:身体是知识和道德的载体。在中学和中学以上,应该实行德、智、体“三育并重”。针对重文轻武的颓风,他提出一个口号:“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因为体育锻炼有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等许多好处,而“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可以说,《体育之研究》主要不是对体育这个运动形式的研究,毛泽东是想借此提倡武勇世风和充满朝气的奋斗向上的人生观。这期间,他在日记里写下了后来十分著名的话:“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在《体育之研究》中,毛泽东还向读者详细介绍了自己编的一套体操。他当时采用的锻炼项目很多,如日光浴、风浴、雨浴、冷水浴、游泳、登山、露宿、长途跋涉以及体操和拳术等。

所谓风浴,张昆弟在一九一七年九月二十三日的日记里记载:“今日早起,同蔡、毛二君由蔡君居侧上岳麓,沿山脊而行,至书院后下山,凉风大发,空气清爽。空气浴,大风浴,胸襟洞澈,旷然有远俗之概。”所谓雨浴,有一个夏天的夜晚,狂风暴雨,雷鸣电闪,毛泽东一个人爬上岳麓山顶,再返回来。他说:这是为了体会《书经》中所说“纳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的情趣。

毛泽东青年时代最喜欢的锻炼项目,是游泳。正像人们所熟知的那样,这个爱好,他一直保持到晚年。江宽水深的湘江,是天然的游泳场。他时常约二三好友到这里挥臂击水。还在学校组织了一个有近百人参加的游泳队,晚饭后到湘江里畅游一番。同班好友罗学瓒在一九一七年九月二十日的日记里写道:“今日往水陆洲头泅渡,人多言北风过大,天气太凉。余等竟行不顾,下水也不觉冷,上岸也不见病。坚固皮肤,增进血液,扩充肺腑,增加气力,不得谓非运动中之最有益者。人言固足信哉?”毛泽东自己后来回忆说:“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①游泳,不单是强健了体魄,更激发了他的自信和意志。

毛泽东强调一个人要有坚强的意志。他在《讲堂录》的笔记中就写下:“拿得定,见得透,事无不成。”“不为浮誉所惑,则所以养其力者厚;不与流俗相竞,则所以制其气者重。”“陆象山曰:激励奋进,冲决罗网,焚烧荆棘,荡夷污泽(无非使心地光明)。”以后,在他的一生中确实一直表现出那种坚忍不拔、冲破重重阻力、一往无前的惊人毅力,而这种惊83毛泽东传(1893-1949)

①毛泽东1958年在文物出版社刻印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书眉的批语。所引这段话,是对《沁园春·长沙》中“到中流击水”一句的解释。

54

人的毅力又是建立在对事情能“见得透”的基础上的。这是他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

毛泽东常对人说,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个奇男子。同学们用谐音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毛奇”。毛奇(molkt)是普鲁士一个很有学问的将领。一九一七年六月,一师开展了一次人物互选活动,包括德、智、体三个方面近二十个项目。全校有四百多名学生参加,当选者三十四人,毛泽东得票最高。在德、智、体三个方面都有项目得票者,只有他一人。而“胆识”一项,则为他所独有,评语是“冒险进取,警备非常”。

毛泽东的胆识,半年后有过一次受到众口称赞的显露。

一九一七年十一月护法战争期间,北洋军队从湖南衡宝一线沿铁路线向北溃退。长沙市民很是惊慌。一师位于南郊,靠近粤汉铁路,是溃军必经之地,随时可能遭受劫掠。学校当局准备将师生疏散到城东暂避。担任学友会总务的毛泽东提出,可以让正在受军事训练的学生自愿军负责守卫。校方同意了他的建议。于是,一些零散溃兵途经校门口,都不敢轻易闯入。十八日,有一支三千多人的溃军因为不知长沙的虚实,在一师以南的猴子石一带徘徊。毛泽东把几百个学生自愿军分成三队,拿着木枪,分布到猴子石附近几个山头上。同时,和附近的警察分所联络,由他们鸣枪呐喊,学生自愿军大放鞭炮。在这种突然袭击下,本来就张皇失措的溃兵不敢抵抗。毛泽东便派人去交涉,他们全部缴了枪。长沙免去了一场兵灾。

对毛泽东来说,这件小事是他平生搞的第一次军事行动。事后,人们称毛泽东“浑身是胆”。他的大胆却不是盲目蛮干,而是基于对情况的明了和事先的深思熟虑,谋定而后动。同班同学邹蕴真问他:“万一当时败军开枪还击,岂不甚危?”毛泽东回答说:“败军若有意劫城,当夜必将发动,否则,必是疲惫胆虚,不敢通过长沙城关北旧,只得闭守于此,故知一呼必从,情势然也。”①第一师范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生活。毛泽东的社会活动日益扩大了。一九一七年十月学友会改选时,他担任总务,还兼教育研究部部长,从前这两个职务都是由教员担任的。学友会会长由学监方维夏代理,毛泽东实际上主持工作。学友会开展了许多课余活动,如成绩展览会、讲演会、辩论会、运动会等。这年上半年,学校曾办了一期工人夜校,由教员上课,办得不成功,中途停下了。这学期还办不办?由谁来办?大家看法不一。毛泽东认为这是学校同社会联系的重要途径,应该办下去,而且要办好。方维夏同意他的意见,并决定由三、四年级的学生来办,由学友会教育研究部具体负责。十月三十日,毛泽东写了一则《夜学招学广告》,用语是一般工人能懂得的大白话,倾吐出为失学工人分忧解难的拳拳之心:

列位大家来听我说句白话。列位最不便益的是什么?大家晓得吗?就是俗语说的,讲了写不得,写了认不得,有数算不得。都是个人,照这样看起来,岂不是同木石一样!所以,大家要求点知识,写得几个字,认得几个字,算得几笔数,方才是便益的。虽然如此,列位做工的人,又要劳动,又无人教授,如何能到这样,真是不易得的事。现今有个最好的法子,就是我们第一师范办了一个夜学。……教的是写信、算帐,都是列位自己时刻要用的。讲义归我们发给,并不要钱。夜间上课又于列位工作并无妨碍。……快快来报名,莫再担搁!

这则广告先托警察贴到街头,并没收到预期效果,只有九个工人来报名。毛泽东遇到难题总是先从弄清情况着手。他召集同学们分析原因。最后弄明:上学不要钱,工人觉得不会有这样的好事;不识字的人本来就不会去看街上的广告;让警察去贴广告,人们有惧怕心理。找到原因后,毛泽东和同学们又带着印好的广告,分头到工人宿舍区和贫民区,边分发边宣传,细细解释。五天后,就有一百多人报名。毛泽东把这次活动的过程写进了《夜学日志》,说工人要求入学的心情,“如嗷嗷待哺也”,他们分发广告时,“大受彼等之欢迎,争相诘问,咸曰‘读夜书去!’”这大概是毛泽东最初体会到:做下层群众的工作,非做得周密细致不可。

在毛泽东周围,逐渐聚集起一批追求进步、志同道合的青年。其中大多数是一师的学友,包括有些已毕业的。他们大多是杨昌济的学生,都有一种“奋斗的和向上的人生观”。这当中,也有长沙各中等学校的学生。正在长郡中学读书的罗章龙,就是看到毛泽东张贴的《征友启事》后结识的。他们多来自农村,了解民间疾苦,没有少爷公子的浮华,充满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朴实而充满朝气。节假日,他们经常到岳麓山、橘子洲、平浪宫等风景名胜处聚会,或臧否人物、议论世事,或登高吟咏、斗韵唱和,相约不谈身边琐事。正如毛泽东后来追忆的那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①

从一九一六年开始,他们讨论最多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使个人及人类的生活向上”。“相与讨论这类问题的人,大概有十五人内外。有遇必讨论,有讨论必及这类问题。讨论的情形至款密,讨论的次数大概在百次以上。”他们逐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为共同的活动”。同时,他们又受到新文化运动思潮的猛烈冲击,思想上发生剧烈的变动,“顿觉静的生活与孤独的生活之非,一个翻转而为动的生活与团体生活之追求”②。发生这种“一个翻转”的剧烈思想变动的,自然也包括毛泽东在内。在这个基础上,一九一七年冬天,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开始商量组织一个团体,立即得到大家的响应。

要成立团体,首先得有章程。一九一八年三月,毛泽东和邹鼎丞开始起草会章。萧三的日记说道:“三月三十一日,二兄(即萧子升――引注)来坐已久,交阅润之所草新学会简章。二兄意名为新民学会云。”“四月八日,接二兄手书,力主子出洋。附来润之所重草新民学会简章。”“四月十三日,夜,润之来,明日新民学会开成立会。”

一九一八年四月十四日,是个星期天。新民学会在岳麓山脚下的刘家台子蔡和森家里正式成立。到会的有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何叔衡、萧三、张昆弟、陈书农、邹鼎丞、罗章龙等十三人,再加上没有到会的李和笙(维汉)、周世钊等人。这样,最初的会员就有二十余人。经过讨论,通过了会章,以“新民”为会名,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会章还规定了几条纪律:“一、不虚伪;二、不懒惰;三、不浪费;四、不赌博;五、不狎妓。”看来,这是一个比较严格的团体。成立会上选举萧子升为总干事,毛泽东、陈书农为干事。不久,萧子升去法国,会务便由毛泽东主持。

新民学会是五四时期最早的新型社团之一。它的会章重点强调个人修养,政治性还比较含糊,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们当时达到的思想水平,受杨昌济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但它和毛泽东当时的实际想法也有距离。对此,毛泽东稍后曾有一个说明,他说:“会章系鼎丞、润之起草,条文颇详;子升不赞成将现在不见诸行事的条文加入,颇加删削;讨论结果,多数赞成子升。于是表决会章的条文如次……”。①联系到萧子升后来一直不赞成激烈变革、主张温和改良的思想,被他认为是“不见诸行事”而“颇加删削”的条文内容,大致属于毛泽东当时更高远的理想追求。

三个月后,他和蔡和森就突破了最初的会章宗旨。七月二十六日,他就新民学会的组织活动问题,写了一封长信给蔡和森。蔡在回信中说:“杨师东奔西走,走了十年,仍不过是能读其书而已,其他究何所得!”又说:“兄对于会务,本有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的意趣,弟实极其同情,且尤不讳忌嫌疑于政党社会党及诸清流所不敢为者之间。以为清流既无望,心地不纯洁者又不可,吾辈不努力为之,尚让何人去做?此区区之意,相与共照也。”蔡和森还表示,“三年之内,必使我辈团体,成为中国之重心点。”①看来,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杨昌济老师那种潜心学术和教育的道路,也不以清流自许而去回避政治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毛泽东正是和新民学会的会员们一道探求中国的出路的。

这时,会员多数已经从学校里毕业或即将毕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才能更好的施展抱负呢?学会成立之初,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许多人不愿“堆积”在湖南一地,想散到中国乃至世界各处去学习和考察。毛泽东也认为,这样做每个人都可以去开辟一个方面,对将来大有好处。“向外发展”,成了会员的共识。

两个月后,毛泽东也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了。他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这年他满二十五岁。此时的中国,一场急风暴雨就要来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70103/76494.html

更多阅读

小学生关于踏青的作文 小学生踏青作文

踏青今天是清明节,我和爸爸妈妈去莫愁湖踏青。我们骑着摩托车来到莫愁湖, 我看见湖边有青青的柳树,有绿绿的小草。莫愁湖很大很大,湖面上有小船还有快艇。这里有很多游人,他们有的放风筝,有的划船,有的散步。我在湖上划手摇船,我玩得真开

踏青的作文1000 清明踏青作文

清明踏青清明踏青4月5日的早晨,我急急忙忙穿好衣服,向外婆家出发。吃完午饭后,我和两位姐姐到田野里去放风筝,走到田埂,只见绿油油的一片麦苗正在迎风伸腰,好像在说:“我醒了,我要快快成长。”到了田野,我把风筝高高举起,腰一弯,直往前跑,风筝象

去广州旅游的作文 去旅游的作文

去旅游的作文一:去旅游今天,我们一起去了张家界,那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一下车,我们就走进了张家界。一进去,发现这里是一山比一山高,一树比一树绿,一溪比一溪清。导游说,只要我们一直顺着这条金鞭溪走,就会走到“水绕四门”了。那里就是我

去除头皮屑方法 去头屑的方法 正确的去除头皮屑的方法

头皮屑让我们在人群中无所适从,感到自卑。尤其是对爱美的女生来说,是不可以有头皮屑这样的东西存在的,那么头皮屑多是什么原因呢?头皮屑多怎么办呢?有没有去头皮屑的办法呢?一起来看看小编有哪些去头屑的办法吧。目录1、去头屑的方法

声明:《去橘子洲头踏青的作文 去橘子洲头作文》为网友封刀不再战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