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巴马长寿村简介 塔下村 塔下村-简介,塔下村-长寿村

漳州土楼遍布于漳州市的南靖、华安、平和、诏安、云霄、漳浦等山区。

塔下村_塔下村 -简介

漳州土楼遍布于漳州市的南靖、华安、平和、诏安、云霄、漳浦等山区。它以造型奇异、风格独特而被誉为“神


塔下村鸟瞰话般的山区建筑”。塔下村位于南靖县书洋镇,西与永定县相接,离田螺坑土楼群一公里多。塔下村在方圆仅一平方多公里的地方聚集,共分布着47座土楼,方形、圆形、围裙形、曲尺形,造型各异,形成了一处蔚为壮观的土楼群落,堪称全国之最。 村中最特别的是已有200多年历史的裕德楼。这座中型圆土楼,坐西北向东南,背依青山,清澈溪水自门前缓缓淌过。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后半楼只有一堵半月形的围墙,形成了“一半高一半矮”的奇观。在远处的半山腰观看,就像女孩子飘逸的围裙,故而又名“围裙楼”。塔下村还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现全村1500多人口中,70岁以上的就有300多人,其中90―99岁的有80多人,100岁以上的有2人。近20年中全村有6位百岁人瑞。这个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犹如一片清净乐土,民风淳朴,孝敬、供养老人蔚然成风,使这里的老人健康长寿。

塔下村_塔下村 -长寿村

一座蜿蜒而来的大山,被劈开一道宽阔的峡谷,一条弯弯曲曲的山溪,精灵般从峡谷中泻出。清澈闪亮的溪水,像银链一样把山脚下、溪岸边四十多座形态各异的土楼,串成一个美妙绝伦的客家村寨。


百岁老人这里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被誉为“闽南周庄”,是首批15个“中国景观村落”之一。这里还有一群生活恬淡的老寿星,解放以来,全村年龄超过100岁才辞世的老人有20多个,目前80岁以上的老人还有18人。按国家医学惯例,9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万分之一,就可以列为长寿调查地区,因此,称塔下村为“长寿村”当之无愧,它也连续十多年被誉为“漳州第一长寿村”。村里人认为,老人长寿的秘诀是:环境优美、粗茶淡饭。素食为主、热爱劳动。他们吃的是自家种的大米、蔬菜,喝的是清澈的山泉水,又热爱劳作,练就了一身强健体格,并且身居大山深处,从无非分之想,因而长寿。村民们还说,长寿可能还与当地的淳朴民风有关,在这个山明水秀的“世外桃源”,孝敬老人早已蔚然成风。

塔下村_塔下村 -交通

厦门塔下村土楼旅游可以座专车或公车,座专车费用高但是比较方便,座公车要到湖坑镇下车,湖坑镇上有岔路去南溪土楼群,可以在岔路口包摩的来回,一个车不会超过25元。南溪的路也可以往田螺坑方向走,沿途可以去看芦溪那边的土楼。如果不去南靖书洋那边的话,可以从南溪过去看田螺坑,然后从塔下的路返回高头、洪坑、湖坑。如果还要去书洋的话建议就到观景台来回,看完洪坑、高头,再经塔下村、田螺坑去书洋更顺一些。据说观景台可以看南溪土楼的全貌,因为时间关系这次没有去,不知道风光如何,但是潺潺的南溪水犹如一条缎带,串起沿途各个村落的座座土楼、颗颗珍珠,点缀着小桥流水,风光非常优美,值得推荐。

塔下村_塔下村 -历史遗迹

土楼


土楼

塔下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其实塔下并无塔,只是张氏子孙为了纪念开基祖华太婆从原住地马头背踏下山来到此地,在客家话里,“踏下”与“塔下”谐音,所以就有了后来的这个名字。 那时塔下还是荒山野岭,荆棘遍地,张氏家族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劳作,家族逐渐兴旺,原来居住的土茅屋已不适应聚居需要,于是在沟谷两边建造土楼。最早的福兴楼建于明代崇祯四年(即1631年),后来又陆续建造了42座土楼,有方形、圆形、围裙形、曲尺形等,这些土楼沿山溪呈长形遍布,千姿百态,气势恢宏。清朝末年,由于地理环境限制,塔下没有土地建造大型土楼,张姓族人便因地制宜,在沿溪两岸的空地上,又建起了一座座单院式土木、砖木结构的吊脚楼,形成大楼带小楼、高低错落的奇妙景观。在塔下土楼群里,最具特色的应该是裕德楼。前半楼高四层,一个楼厅,两部楼梯,跟一般土楼没什么不同。奇怪的是后半楼,有三层楼那么高,却只有一堵半月形的夯墙,上面盖着护墙瓦,其余什么也没有,人们形象地把它叫作“围裙楼”。塔下还有一处奇观,就是张氏祖祠的德远堂,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正面古式牌楼上是彩色瓷片镶嵌的“双龙戏珠”,屋脊上用各色瓷片粘贴的浮雕,有三国志、八仙、封神榜等历史人物,有龙、虎、狮、麒麟、凤凰、雉鸡等珍禽名兽,有牡丹、山茶、兰花、菊花等名花异草,百兽争鸣,百花争艳,构图精巧,惟妙惟肖。堂前一口池塘边耸立着二十根石旗杆,如一片石林,这是表彰科举登科的族人,文科顶端是笔,武科顶端便是刀。石旗杆高耸入云,庄严肃穆。如此密集的石旗杆,在闽西南土楼乡村中首推塔下,可见塔下确是人杰地灵。


德远堂

塔下村最具特色的是张氏祖祠――德远堂。这座设计精致、古朴典雅的宗祠,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祠堂坐北朝南,前有庭院和围墙。堂内雕龙画凤,木石装饰富丽堂皇,别有一番味道。


德远堂堂前正中有一口半月形的池塘,池塘边耸立着23根雕龙石刻(俗称石龙旗杆),如一片石林,高耸入云、庄严肃穆。据考证,德远堂的“石笔”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多、最完好的一处石龙旗杆群。杆柱浮雕蟠龙,腾云驾雾,势欲腾飞。据年长的村民介绍,古时为勉励塔下族人发奋读书,便在族规中规定,凡中举、中进士或取得一定官职的乡贤,可在祠堂前竖石龙旗杆,上镌刻姓名、官衔及立石龙旗杆的年代等文字。旗杆分基础和主体笔身两部分,其座有方形、六角形和八角形,主体笔身又分下、中、上三段,下中段之间用方石盘榫接,上段用圆盘石衔接。文官的石龙旗杆顶端饰物多雕毛笔锋,武官则镌坐狮,给人以静穆、严肃、荣耀的感觉。这些石龙旗杆,是闽西南客家人重视文明教化及传统文化思想的历史见证物,成为一道稀世罕见的文化景观。身临其境,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德远堂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塔下村荣获“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荣誉称号,2006年德远堂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下村_塔下村 -民俗

迎神


迎神

正月初六,塔下村举行一年一度的“迎神”活动, 迎神队伍抬着前一天刚从平和九峰迎回的“城隍妈”, 自倚南楼出发,绕整个塔下村游行一周,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门口摆出供桌,焚香祭拜,燃放鞭炮,祈求神祗保佑一年五谷丰登、合境平安。最后,迎神队伍绕行至“德远堂”,在半月塘前、石旗杆下及后山坡绕行,场面壮观、摄友云集、热闹非凡!

广西巴马长寿村简介 塔下村 塔下村-简介,塔下村-长寿村

婚姻

礼仪繁多,先是订盟,而后纳彩,迎娶,男方要发贴,请女方的五门六亲,请媒人,请亲家及亲家母。昔时大户


迎亲家迎娶时发出各种礼贴百件多。迎娶时,男家在前一天就得把花轿抬到女家。次日一早,女家父母牵新娘上轿,新娘头插富贵春花,身穿红花衣衫、百叶裙。必须在上轿前哭泣,谓之“哭好命”。新娘上轿后关上轿门,男家事先用红纸写好“清河郡张府吉月吉日封”的封条贴上轿门。到达男家,由披红挂彩的新郎撕掉封条,用脚踢开轿门,俗称“踢轿门”,由村里命好的婶婆牵新娘入大门拜堂。(拜堂有村里命好的叔公辈主持)然后双双入洞房,按选好的吉辰在东房内,由叔公、婶婆主持“婚桌”。桌上摆一对灯(由新娘胞弟随新娘出嫁担来),插一对红烛,十二碗食物:蛋(熟蛋剥去壳染红色),酒两碗,鱼两碗,鸡肉、猪肉两碗,糖豆腐、面线各两碗。当红烛点上后,主持仪式的人唱好话,(称“口彩”):“一乾一坤,两姓联姻,白头偕老,白子千孙”。新郎新娘夹起染红蛋先自咬一口,然后与对方互换,并把蛋酒吃完,称“食交杯酒”,主持人又唱到:“夫妻恩爱,长长久久”。接着,夹鸡肉,唱:“金鸡报晓,双喜临门”。夹鱼,唱:“永结同心,双跳龙门”。吃红枣莲子,唱:“早生贵子状元郎”。吃糖豆腐,唱:“五谷丰登,丰衣足食”。夹猪腰眉肉,唱:“福禄双全,子孙满堂”。吃红汤圆,主持人最后唱:“和和气气,和家团团圆”。以下,新郎新娘便可随意进餐。当晚,村里年青人三五成群前往闹洞房,年青人设计一些逗笑的举动,如让新郎新娘同咬一块糖等,笑声、喝彩声经常闹至半夜。

春祭


春祭
塔下村春祭习俗在农历二月。二月初择日公祭塔下开基始祖妣华一娘,尊称“祭华太婆”。之后,接着祭二世、三世、四世祖。然后,各房各户才可祭各自的先祖。五世广达传五子,从此这个家族人丁日旺。 村民将公祭广达公俗称“祭新丁墓”。当日,除集体置办一副猪羊祭祀外,要每个新丁家庭都得备办牲礼到坟地敬祭祈求财丁。这天,男女老幼都可登坟去祭拜。旧时村上绅士祭新丁墓有的骑马去,有的坐轿去,中午就在坟埕上开桌进餐,热闹非常。60岁以上长者,每人还发给一斤以上猪肉,以示敬老。

元宵闹花灯

凡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前一年结婚的新婚夫妻称为“新婚头”。新婚头的家庭要共同承办闹花灯活动。之前,在祖


闹花灯庙前搭好戏台。到十五这天,公演木偶戏到夜晚,在祖庙正殿前梁正中悬挂着结满橘子的橘树丛, 两边各挂整丛杜鹃花,树枝头扎满手工制作花串,中间各安放一盏灯,红光四射。正殿两侧挂红灯笼数十盏(视多少对新婚头而定)。入夜,由个家婆婆带领新媳妇进庙拜祖采灯花,祈求早生贵子,添丁进财。塔下村民俗称未成年(16岁以下)的小孩为“花仔”。新媳妇上香拜祖后,来到花丛边,此时,村里一位命好的叔公会站在椅子上,从花丛上采下两串花插在新娘头上,边插边唱:“灯花插一双,周年生贵子,贵子状元公“。或“灯花插一对,来年生贵子,贵子长命富贵”。全村男女老少都来看闹花灯。祖庙里外笑声阵阵,戏台上乐曲悠扬,鞭炮声声,好不热闹。婆婆领着头插灯花、手提红灯的新媳妇走回家,公公在家门口迎接,放一串鞭炮,把红灯挂在大门顶上,俗称“迎丁进财”,新媳妇进自己房间后把头上的花取下用红线扎好挂在床前帐眉顶上。


塔下村_塔下村 -饮食

塔下村系客家人,喜饮酒,年节及喜庆离不开饮自家酿造的糯米酒。每年冬至,各家各户都开始酿制“红酒”,


芋包即以糯米为原料,蒸熟后,倒出摊在簸箕上凉开后,加入红曲、酒饼,然后装入大缸中,倒入一些冷开水,然后把缸盖好,让其发酵,三、五天后,便可用竹筛斗和纱布压进酒饭中压出原汁,香浓袭人, 甜醇可口,但酒精度很底,据称:“红酒三碗不醉人“。塔下客家人还制作一种“禾米”,年节时上餐桌或敬祖敬神及款待客人。“禾米”,以当地特有的禾米稻种产出的禾米(不软不硬的米质),及粳米为原料,蒸熟后趁热倒进石舂臼舂成团,然后切开搓成条状,再切成小块,或搓条竹筷子粗细,寸来长,扭成“8”字形,配以虾皮、冬笋、葱蒜、酱油后热炒,香软可口。塔下客家人还喜欢吃自家制作的“麻糍”(即糍粑),以精选糯米为原料,蒸熟后趁热放进石臼中捣成粘团,然后用手捏成小圆团,沾上糖麻,香甜滑润,十分可口。客家人至今年节时仍有制作“麻糍”,有客来访,总热情请吃“麻糍”。塔下村民日常饭食为主。番薯、芋头是村民的副食,广种在田头地角,勤劳的村民总能获得满意的收获。薯、芋在灾年能抵半年粮。芋也作为菜肴,咸酸菜煮竹笋,煮菜豆,煮猪肉,白吃不厌。自种的蔬菜是村民的主要菜谱,粗茶淡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村中多有健康长寿的老人。三十多年来就孕育着九为百岁老人,现健在的还有两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80103/77800.html

更多阅读

广西巴马:中国第一长寿村 广西巴马疗养中心

广西河池市的巴马县,依山傍水,是一个世界公认的长寿之乡,虽然只有24万人口,但每10万人中却拥有39.8位百岁老人,是国际上关于"世界长寿之乡"标准的8.4倍。其中,甲篆乡平安村巴盘屯,全屯515人,百岁老人多达17人,是国际上"世界长寿之乡"标准的近

小桥流水人家——南靖塔下村 南靖火车站到塔下村

小桥流水人家——南靖塔下村 塔下村位于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西部,离书洋15公里。走进塔下,迎面而来的是一条小溪,它从峡谷中蜿蜒穿出,小溪两岸建有各式土楼,每隔不远就有一条小石桥跨越两岸,岸边是青青的杏树,与土楼倒影在水中构成一幅小桥

转载 广西横县雷村蛇场 广西横县茉莉花茶

原文地址:广西横县雷村蛇场作者:傻小潴-走进横县校椅雷村蛇场1984年,改革开放之风吹拂神州大地,经济发展如经冬历春,各类能人风起云涌,各竞风流。在广西横县雷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里,黄光珍,凭着自己长年累月与毒蛇打交道摸索出来的一手

声明:《广西巴马长寿村简介 塔下村 塔下村-简介,塔下村-长寿村》为网友情债怎么还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