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支教心得 三下乡支教的意义(3篇)

三下乡支教的意义(篇1)

2010年7月18日,我们XX师范一行12人,在我们系主任张范明教授的带领下,来到身处粤西地区的革命老区XX县XX小学进行为期10天的支教活动。

要说我最敬佩的职业也许就算是老师了,更让人敬佩的应该要数支教了吧,看到那些支援贫困山区的老师们,光是夸他们精神可嘉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至少他们做到了,我们没做到,我们也只能给他们一些支持,支持大学生支教而已。

每每目及灾区儿童艰苦生活的照片时,记忆就不自觉的选择了这句话。为人者,不能忘其本。也许你我今天的生活早已脱离贫困而奔了小康,甚至堪称“奢华”,然则,我们却不能忘却那最最本源的,对于弱势群体的爱。虽然没能下去支教,但是我一定会尽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学生支教就是用我们微薄的力量,去帮助那些孩子,为了那些山里的孩子能够更好的学习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支援贫困地区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很多人也许都想去支教,现在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支教里来。即使我不能参与进去,我们也要给那些正要前往的支教学生们鼓励信心,他们不是去游山玩水,他们不是去极地探险,他们不仅仅是在教育别人,同样对自己也是磨练,这样的大学生支教活动给了人们一个奉献爱心的机会,天地之大,有多少人需要我们去关爱,大学生支教,他们将我们的爱心传递给了山区的孩子们。面对这些可爱的支教,这个有意义的大学生支教,我们是否也应该做些什么。也许只是鼠标的轻轻一点,也许只是默默的一个点头,也许只是竖起拇指的一个夸赞,这么多也许的也许,只需要我们将这些鼓励传达给前线的支教们。

支教有着特殊的意义。当你看到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神,越过破旧的教室窗口,穿透贫瘠的土地,让人揪心,这时你会觉得支教活动很有必要,能帮助更多的孩子获得知识。尽管农村义务教育迎来了曙光,但依然还有许多需要关注的问题。它没有好的硬件设施,却有着全市最好的学风;它没有较好的生源,却有着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的精神,这写更需要老师们含辛茹苦、孜孜不倦的教诲。在学生们的生命里,你就像那瞬间疾驰而过的流星,还来不及让我们看清你的样子,就消失在中学生活的尽头,留下一道让我们永远温暖的光亮。

为了可爱的祖国的花朵,让我们为这些支教和山区的孩子祝福吧。人间有爱,有爱,才有希望!

三下乡支教的意义(篇2)

“火红的七月,我们下乡去!”这句口号是今年学校招“三下乡”成员宣传单中的一句。我想作为一名大学生,尤其是读师范的大学生,去体验、去尝试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感受与内心的澎湃是一件值得推崇的一件事。正如宣传单里的第一句:灼热七月无法覆盖内心赤热;火红七月点燃内心激情。是的,我们正值年轻,正值青春。有很多事情在年轻时不去体验、不去锻炼,也许以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下乡、支教,这两个语汇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件陌生乃至神圣的一件事情。不过,在这即将迎来火红七月的日子里,一个个争相拿着报名表去报名面试成为下乡支教成员的我们或他们,是否静下心来问自己一声:为了什么去支教?什么是支教?支教的意义又是什么?

我去年暑期去参加过“三下乡”支教活动;今年我也很幸运地被惠州学院组织的启明星支教队录取。我记得自己小学六年级的时候被华师的下乡支教队支教过;我也还记得高考后填志愿时选择师范类专业的执著与坚持。也许,时间总会改变很多事物,包括人的价值理念与一切的沧海桑田。

在启明星支教队的个人申请表上有这样的问题与我当时自己写下的答案:

请静下来问自己,告诉我们你为什么来参加支教活动:

我的回答:大一暑假我到从化的一个小学参加了三下乡活动,给我感触颇深;中学时,我曾梦想着自己站在神圣的讲台上给学生上课,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有思想、有能力的人,并且懂得如何理性地看待这个社会以及自己或他人的人生。很显然,当前中国的教育制度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足,而做为一名教师或学生,虽然暂时没有能力去改变这种这制度,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读书的真谛和这个社会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人才,从而让每位学生坚守着“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至今,我是大二的学生。明年后不可能再有机会来参加下乡支教活动。此外,我的职业规划是并不是当一名教师,所以,这次暑假的支教活动也许是我这一生最后一次站在讲台上。我想,我去支教带的并不只是尝试与体验,而更多的是实现自己当一名人民教师的梦想以及将我自己的思想传递给更多的学生,让他们不再为“读书为何”、“如何读书”而迷惑与彷徨。

我承认上面的回答在很多人看来很单纯,甚至有些可笑。但这些却是自己当时报名申请时的真实想法。当然,很多时候,真实的并不一定是实际的。正如柏拉图的乌托邦,一个理想国的组织至今仍未实现过,即使他是一个时代的名人,即使是他灵魂深处的真实想法。

在一次支教培训会上,我很认同一名老队员所讲的一句话:“不要因为你想去见识贫困成为贫困存在的理由。”是的,我们很多人都存在偏见。也许,有些支教队所去的地方并不是自己想像中的那样贫困;也许,有些支教队所去的地方是一些队员从没见过的贫困地方。这些不要紧,关健在于一个人对待贫困的心态,更重要在于一个人是否具备人格平等的尊严与是否给他人这份尊严。

记得以前看过这么一篇文章《叔叔、阿姨,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话:

“在这之后,支教的、助学的,天使计划、爱心行动接踵而来,以我们贫穷的名义,挤进我们的细胞,渗入我们的骨子。

在这之后,我们开始有点反感,我开始明白你们所给与的远不是我们想要的,你们的爱心破坏了我们心灵的安静,你们的奉献破坏了我们传统的善良,这些,也许你们永远无法察觉,毕竟,你们是旅游来的,你们是让这块热熟着的黄土地见证你们的爱情而来的,你们是带着爱心寻求自我心中的安静而来的,你们是寻找呼吸西部贫瘠的空气而来的,我们以肤色的名义同意,以档次的不同疏远着。”

也许,这是让很多人接受不了的莫大讽刺。是的,很多支教队员的最初的目的往往只考虑到自己去支教的一些利益与好处。是啊,有多少人会从被支教的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对于支教,很多大学生仅是凭着一腔热血去做,这种对公益的热爱和所做的事情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没有加上理性、冷静的思考,出现一些问题是必然的。

记得有部电影叫做《天那边》,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和舍友一样将它仅仅当为一部闹剧罢了。现在回想起来,一些情节未免可笑,但有个环节不得不让人深思。剧中的原本老师并不将所有的课程交给支教的老师去教。为什么呢?因为支教的老师和以前来支教的一样,没到一两个月就走人。这些支教的老师的讲课方法是新鲜是先进是比原本当地老师的好。但当支教的老师走了后,原本的当地老师如何再让学生去接受以前的教学方法?这种落差如何处理?正如他说:你们支教的老师都是来过过场,做做戏罢了。

那么,现在再来看看,我们很多大学的“三下乡”支教的时间是多长?有超过半个月的吗?即使是半个月时间,除去一些什么户外实践、文艺汇演等活动,真正给学生上课的时间有多少?这几天、这几节课我们能给学生讲些什么?传授些什么知识?几节课里讲什么合适?

另外,在支教的过程中,难免会和学生们产生思想上、价值理念上交流与碰撞。尤其在当前的教育风气下,读书无用论在很多乡镇乃至一些城市里泛滥,然后成灾。读书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读书?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人生应该怎么度过?这些问题,作为大学生、支教的队员,应该如何和学生们交流?

在这方面,我只能简单总结为三个引导:一是形象规范的引导;二是知识能力的引导;三是心理和思想的引导。尤其是第三点,作为支教的成员尤其要重视。苏格拉底认为人的一生都在做着这件事:认识自己。那么,站在一个神圣的讲台上时,连自己都不认识的人如何去传授他人一些道理与知识?这也是以后我不想去成为一名教师的原因之一。也许,很多人很多时候都在做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将自己系统或不系统的价值观自以为是的强加于他人。这点在支教过程中尤为明显。我想我现在也正在做着这样的一件事情。不过,我只是告诉自己与他们如何去选择,但我不会替别人去选择,我没这个权利也担当不起这个责任。我只能告诉自己与一些支教队员:尽自己的努力,将事物理性剖析,试图看穿本质,然后引导学生们去思考,培养自己与他们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这已足够。

在此,我并不是反对“三下乡”支教。我只是在与大多数思想贫瘠的中小学乃至大学里一些浮躁事物保持一定距离,然后希望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能为乡镇的一些学生带来一些帮助。我承认我去一些支教地方很大程度上是为见陌生的人,看陌生的地方,听陌生的歌。但我想,既然选择了支教,就要为乡镇的学生负责,这也是为自己负责。有时,我很喜欢也很惭愧面对着一些学生单纯的眼神。喜欢是因为在这个社会里还能看到一丝丝的纯净;惭愧的是自己只是普通地生活在这个时代,而每个时代都只是个局,我只是在局中。

三下乡支教的意义(篇3)

大二的这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院上组织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从各个分队竞争选拔,到组织人员具体实施,我们披荆斩棘,终于圆满完成任务。回忆起来,当中辛酸与幸福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得到。

团队名称定为“蒲公英”,寓意让爱心在贫瘠地区得到传播。刚开始是向系上申请这一关,团队自己定地点,时间,写详细的活动内容,经费预算,本以为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没想到会有那么多细节问题需要解决,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些是活动圆满完成的基础。经过层层选拔,各方协调,充分准备,我们终于在7月8号中午出发了!直达活动目的地:黑龙口镇牛山村。

回忆起来,首先想起来的是满眼的绿,满山的青翠欲滴,庄稼,山上的树,都像水洗过一样,虽然七月的太阳照着,还是满心的凉爽与惬意!矮矮的山头一座接一座,活生生的“山”字,想起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或者说是祖先们的睿智。伸手就可以触到的核桃树,路是单行道的水泥路蜿蜒在山脚下,经过的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种着各种花草,时令蔬果,不用化肥和加工,天然绿色健康营养,很有《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的感觉。然后,我们的队伍“浩浩荡荡”的进村了,搭锅起灶,生火做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严守活动宗旨之一“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随后活动按计划顺利开展起来。

2012年7月8号,在短暂的启动仪式之后,我们商洛学院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团便正式踏上了下乡实践活动之行。我们来到的是位于商洛市黑龙口镇,而我们所支教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校园没有像样的操场,教室前一片荒芜,满地杂草,从教室的窗口望进去,感觉昏暗和狭小,不过这些丝毫没有减弱我们的激情,接下来的日子里孩子们的表现更是让我们倍感欣慰。

七月流火,酷热难耐,支教的生活是艰辛的,农村的教师生活是城市无法想象的,我们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们教师队伍团结互助,生活得以有条不紊地进行,餐桌上我们集思广益,共同探讨教学问题,交流教学心得和体会使我们共同进步,顺利完成学校交与我们的任务。

这些山区孩子们的共同点一样,他们家庭贫穷,所以他们要不懈努力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家庭的境遇。他们的家离学校很远,所以他们得起得很早走很长一段路程到校上课然后一直到下午放学回家。他们尊敬师长,他们吃苦耐劳,他们礼貌谦让,他们热情积极,但是他们的学习条件和城市却是天壤之别,如果不是亲眼看到,我很难想象21世纪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山里孩子们学习的硬件条件是那么差!在这里向感动中国里的那些在山区坚持几十年的老师们致敬!毕竟我们自己能力有限,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会尽可能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三下乡支教心得 三下乡支教的意义(3篇)

尽管吃的住的不尽人意,但孩子们是憨厚淳朴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甜甜的问候,学生的热情像一缕缕清新的空气抹去我心中的阴霾,在这里,我简单而快乐地生活着。课堂上,孩子们用好奇和纯真的眼神看着我,我真想把一切东西教给他们,让他们能够在更广阔的天地翱翔,能够成为他们的老师我无时无刻不幸福着,无时无刻不努力着。

支教的时间转眼稍纵即逝,不想道别离,却无奈要别离。一直都觉得支教是一件非常神圣、离自己非常遥远的事情,没想到今年暑假的支教活动,却园了我的支教梦。这也是一次历练与心灵的洗礼,让我更清楚自己以后的方向,永远忘不了那山上的第一缕阳光,那是梦的方向,让蒲公英越飞越远,越播越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00103/84568.html

更多阅读

三下乡活动总结报告 2016三下乡活动总结

2010年7月14日,为了响应共青团中央的号召,配合2010年重庆薄熙来书记提出的“民生十条’活动开展。艳阳七月,重庆教育学院文学与传媒系的16名青年志愿者在魏老师的带领下,怀着满腔的热情和爱心,走进了武隆县浩口乡,开展“民生政策宣讲”

大学生三下乡心得体会 大学生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大学生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在此次英语夏令营之前,我仅有一次家教的经验,而且那已经是我大一寒假时的事,而那时候我教的是一名初中生。对于这次要走到讲台上的执教,出发前我多少还是有所顾虑的。毕竟五年级

三下乡心得体会 医生下乡心得体会(精选3篇)

医生下乡心得体会一:医学生三下乡心得体会20XX年7月12日,那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我和第二临床医学院2015级七年制的师弟师妹背着行李,带着满腔热情,乘坐24小时的火车、2小时的汽车,来到了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流长乡进行暑期三下乡实践活

暑期三下乡心得体会 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通过这次下乡活动,我受益非浅,我明白到农村缺少的是教育与信息,同时这也锻炼、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这虽说是我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但我认为将会对我以后的学习起到重大作用,我

大学生三下乡心得体会 大学生三下乡心得体会5篇

篇一:大学生三下乡心得体会范文骄阳似火的七月,“三下乡”的钟声在我院已经敲响。为了帮助、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进一步认真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使我院广大同学积极投身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发挥专业优势和特长,在实践中受教育、

声明:《三下乡支教心得 三下乡支教的意义(3篇)》为网友格局化寥寂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