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病因,母乳性黄疸-分类

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临床主要特征是新生儿母乳喂养后不久即出现黄疸,但无其他全身症状,足月儿多见。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血清胆红素可超过256.6~342.0μmol/L),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若再用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原有程度。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30%。也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本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但为了顺利推广母乳喂养也应引起重视。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_母乳性黄疸 -病因


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清楚。近来多认为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一般认为,新生儿小肠内的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经过检测确认),活性高。这种主要来源于母乳的酶,可催化结合胆红素变成未结合胆红素,此过程在新生儿小肠内进行,加上小儿肠蠕动相对慢,使大量应排泄的胆红素被这种酶解离成未结合胆红素,吸收增加,即出现母乳性黄疸。

原因主要是母乳不足,开奶晚,胎粪排出延迟之故。主要是由于母乳中富含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可水解结合胆红素为非结合胆红素通过活跃的肠肝循环形成。由于母乳中含有较多脂肪酶及β葡萄糖醛酰苷酶前者使乳中未饱和脂肪酸增多,从而抑制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后者能分解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的酯键,使结合胆红素又转化为非结合胆红素而易在小肠被重吸收,从而增加了肠--肝循环,结果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而出现黄疸。生后母乳喂养无其他原因而出现高胆红素血症者,胆红素常可达256.5~342μmol/L(15~20mg/dl)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吃奶佳,生长发育正常。黄疸可持续3周~3个月。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_母乳性黄疸 -分类

母乳性黄疸一般可分为早发型及迟发型两种类型。早发型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出现时间及达到高峰值的时间相似,即在出生后的2~3天出现,并于第4~6天最明显,然后在两周内消退。然而,从临床实践来看,母乳性黄疸的最高值要超过生理性黄疸。迟发型者出现的时间较晚,常紧接生理性黄疸之后发生,也可能在生理性黄疸减轻后加重,也就是说母乳性黄疸常在宝宝出生后7-14天出现。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_母乳性黄疸 -症状表现


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的临床表现为:黄疸一般在出生后4-5天出现,逐渐加重,升高的胆红素可持续10天左右,然后黄疸渐渐减轻,3~12周恢复正常水平。此间,哺乳、呼吸、发育等均正常,大便色可黄也可淡白。血清胆红素大于205.2微摩尔/升,有的可以高达513微摩尔/升。

母乳性黄疸一般可分为早发型及迟发型两种类型。早发型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出现时间及达到高峰值的时间相似,即在出生后的2-3天出现,并于第4-6天最明显,然后在两周内消退。然而,从临床实践来看,母乳性黄疸的最高值要超过生理性黄疸。迟发型者出现的时间较晚,常紧接生理性黄疸之后发生,也可能在生理性黄疸减轻后加重,也就是说母乳性黄疸常在宝宝出生后7-14天出现。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_母乳性黄疸 -诊断


母乳性黄疸1、母乳所致黄疸一般在生后4~5天出现皮肤、粘膜黄染,无其他异常,黄疸逐渐加重,生后10~15天中未结合 胆红素可达171~513umol/l(10~30mg/dl)。如继续哺乳,升高的胆红素可持续4~10天,然后缓慢下降,3~12周恢复正常水平,黄疸完全消退。若停止哺乳,于48小时内血清胆红素可明显下降。

2、新生儿在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减退后又加重,停止母乳喂养后48小时,胆红素下降50%,则可确定诊断。

3、如再恢复母乳喂养,胆红素又升高17~51umol/l(1~3mg/dl),但不会达到原来的高水平。

4、在肝功能正常条件下需要与溶血、感染引起的黄疸相鉴别。

新生儿黄疸可分为早发型及迟发型两种类型:早发型一般在出生后的两三天内出现,并在一个星期内达到“顶峰”,半个月后基本可以消退,也即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出现的时间及达到的峰值都较相似。迟发型常在出生后一个星期甚至是半个月后才出现,甚至常接着生理性黄疸之后发生,有的是在生理性黄疸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重。而且,母乳性黄疸比一般生理性黄疸的持续时间比较长,有的长达2~3个月。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_母乳性黄疸 -治疗


母乳性黄疸暂停母乳喂养3天改为人工喂养,奶量以150ml/kg.d计算。暂停母乳期间,应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以保持乳汁充 分分泌,提供黄疸消退后继续母乳喂养。同时给予支持疗法:注意保暖,增加热量、营养,预防感染;鼓励乳母多次少量喂奶,增加患儿大便次数。严重者给以保肝、酶诱导剂等药物治疗。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停喂母乳后黄疸即消退,至今尚未有因其导致胆红素脑病的报道。为了减少本病的发生,应鼓励乳母早开奶,多次少量喂奶,增加大便次数,减少肠道对胆红素的吸收,可降低黄疸发生率。另外,要给予患儿以保暖、增加热量、预防感染等支持疗法,防止加重黄疸。

患儿日龄10天,足月顺产,纯母乳喂养。患儿生后第2天出现黄疸,并逐渐加重,不发热,无呕吐与腹泻。当天因吃奶稍有减少,去当地医院求治,测血清总胆红素434μmol/L,未结合胆红素428μmol/L,已达《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中的换血标准,由于当地医院条件受限,给予白蛋白输注,医生嘱转院做换血治疗

为了规范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特制订了《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该方案中对出生超过72小时的足月新生儿黄疸的干预推荐标准为:血清总胆红素水平≥257μmol/L(≥15mg/dl)时考虑光疗;≥291μmol/L(≥17mg/dl)时光疗;≥376μmol/L(≥22mg/dl)时光疗失败换血;≥428μmol/L(≥25mg/dl)时换血加光疗。对于母乳性黄疸而言,有些医生也按照此标准来执行。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一般说来,对于早发型母乳性黄疸要鼓励频繁喂奶,避免添加糖水。晚发型母乳性黄疸因很少引起核黄疸,如果血清胆红素257μmol/L时可暂停母乳3天;>342μmol/L时则加光疗,一般不需要用白蛋白或血浆治疗。患儿就诊时不管黄疸多么重,血清胆红素浓度有多高,也不必换血治疗,因为黄疸完全可以通过光疗和停喂母乳加以控制。

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病因,母乳性黄疸-分类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_母乳性黄疸 -预防


母乳喂养孕母期间注意饮食卫生,忌酒和辛热之品,不可滥用药物。如孕母有黄疸病史可口服黄疸茵阵冲剂。自确诊的服至分娩,服药时间以两个月以上为宜。婴儿出生后,宜密切观察皮肤黄疸情况,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注意过早出现或过迟消退或黄疸逐渐加深或退而复现等情况,以便及时破损感染。

有研究认为增加新生儿早早期乳汁摄入量,可使新生儿体内热量增多,降低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能促进肠蠕动,使胎粪尽早排净。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从而降低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患病率。并可使新生儿及时获得营养丰富的初乳。对健康新生儿的母乳黄疸要严密监测和加强随访尤对生后2~3d即出院回家的母乳黄疸新生儿需建立必要的随访以便早干预防止脑损害。

正常足月新生儿,在出生 3天出现黄疸, 4- 6天达到高峰,7- 10天消退,胆红素不超过12mg/dl,早产儿可 以持续 2- 3周,这是生理性黄疸;至于因为溶血、阻塞或肝细胞损伤而出现的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早,黄疸程度重,持续时间长达一月以上 ,称为病理性黄疸。

近年来发现有一种介乎生理与病理之间的新生儿黄疸,其持续时间比生理性黄疸长,黄疸程度比生理性黄疸重,发生在完全母乳喂养的新生儿。这种新生儿哭声响亮,吃奶好、反应好、大便颜色与母乳喂养儿相同,除了黄疸程度稍深外,没有任何病态。

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性和迟发性 (真性母乳性黄疸 )两型。一般在生后4- 5天出现,逐渐加重,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可达 10- 30mg/dl,升高的胆红素水平可持续 2- 3周,然后缓慢下降,3- 12周逐渐恢复正常水平。

发生母乳性黄疸的原因至今还未完全明确,文献报告可能是患儿的母亲初乳中含有2α- 20β孕二醇,抑制了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使胆红素不能与这种酶相结合,使小肠对胆红素回吸收增加,因而出现明显示黄疸。

母乳性黄疸血中未结合胆经素远较生理性黄疸为高,虽仅有极少数可能引起轻微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或引起较重的“核黄疸”,但由于其黄疸持续时间长,对小儿的生长发育不利,帮而不能因为本病预后好而掉以轻心,无论胆红素升高程度如何,均应采取干预措施积极处理,特别是以预防为主,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_母乳性黄疸 -预后


人参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 ,一般不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数能自行恢复。

(一)预防 :(1)孕期绝对禁止服用含有激素的滋补品及食品或饮料等。 (2)慎重服用中药人参类制剂及食品

(二)治疗 :(1)停止喂哺母乳 2- 3天,用配方奶代替。假如胆红素在停乳后下降 50%,即可确诊,若 2- 3天后再次哺乳 ,血清胆红素水平可上升至 1- 3mg/dl,但不会再达到上述高水平。(2)少量多次喂母乳可使黄疸减轻。(3)服用维生素C及B1、B6,保护肝脏。(4)维生素B12注射液 0. 1- 0. 2毫升,在足三里穴注射,隔日1次连用 2- 3次即可。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00103/86828.html

更多阅读

腰椎滑脱症的病因与分类 腰椎间盘滑脱的治疗

腰椎椎体间因各种原因造成骨性连接异常而发生的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部分或全部滑移称为腰椎滑脱。腰椎滑脱的发生率在国内外报道中约5%。本症多发于中年以上女性,男女比例为1:5,以L4-5滑脱最多见,其中L5发生率最高,其他腰椎少见(图1)。(图

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克山病 克山病-病因,克山病-分类

克山病(Keshan disease,K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病,亦称地方性心肌病(endemic cardiomyopathy,ECD),始见于我国黑龙江省克山县,故命名为克山病。20世纪50、60年代,病区年发病率超过50/10万,病死率达98%,对病区人民生命与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计算机的发展与分类 轧钢 轧钢-轧钢的分类,轧钢-轧钢发展

轧钢(汉语拼音:zhá gāng英文:steel rolling),在旋转的轧辊间改变钢锭,钢坯形状的压力加工过程叫轧钢。轧钢的目的与其他压力加工一样,一方面是为了得到需要的形状,例如:钢板,带钢,线材以及各种型钢等;另一方面是为了改善钢的内部质量,我们常见

声明:《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病因,母乳性黄疸-分类》为网友錢是王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