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疯人院影评英文 《飞越疯人院》影评

《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是1975年美国导演米洛斯・福曼所拍摄电影,根据1962年肯・克西同名小说改编。该片是美国电影历史上最经典的电影之一,被称为“影视表演的必修课”。

《飞越疯人院》影评:自由何以成为悲剧

我觉得,人们对于这部电影的口碑已经完全具备了社会学的研究价值。因为看完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的,十之八九是热泪盈眶的模范观众――他们天性善良、追求自由、尊重个性、反对桎梏、对待顽劣孩童很萌很有爱。于是,乌托邦的敌人,似乎仅仅是一小撮冷血的护士长而已。

这显然不符合世界的本质。

换一个角度说:McMurphy在现实中的投影是什么呢?

他就是那个在深夜里撬走你自行车的家伙。

他就是那个在酒吧里调戏你女友的家伙。

他就是那个爬上你亲手栽的樱桃树,大肆饕餮的家伙。

他就是那个酗酒唱歌,吵得你整宿睡不着的家伙...

对了,他就是一次次把你气得想抄家伙的混球,在你咬牙切齿唾骂其为人渣的时候,言辞间不会留有半点同情。

嗯,我想说的就是这个――相比自由,人们更想要的是安全,而最安全的立场,就是“跟大多数人站在一起”。McMurphy们之所以被打入另册,无非是他的自行其是破坏了游戏规则,大伙为了自己的安生,把他送进了高墙里面。随后,我们就把这个过程集体遗忘了,并且无比心安理得。

人类的聪明莫过于,永远可以为自己找到合情合理的立足点,可以在价值判断的杠杆上表演花巧的体操,而且绝少失误。一种挑衅体制的诉求冥冥中催生出下贱的移情作用,当McMurphy被疯人院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时候,大家忽然又成了它的亲密战友,称他为英雄,与他一同企盼起“自由”,勾划着一次完美的越狱。

这不是很奇怪么?

我想为这部电影续写一段,那就是酋长壮烈地逃跑之后,披头散发、满身泥水、气喘吁吁、面目狰狞地敲响了你――一个对McMurphy寄予无限同情的善人的家门。

自由何以成为悲剧?

因为你就是那把锁。

=========================

豆瓣评价的上限只有五星,我则实在想给出六星的好评。

为那一个McMurphy,为那无数个模范观众。

=========================

这一段作为对秋夜星空的回复,也是对正文的最后补充。

秋夜星空:

不瞒你说,电影我看过两遍,第一遍真的也可以算是个模范观众,而第二遍,我开始焦虑,因为我的注意力开始集中于护士长的身上――一个彻底的理性主义者和专业主义者,原则至上,一丝不苟地做着任何自己认为是对的事情。如果说McMurphy是我们内心某一部分的投影,护士长难道就不是我们内心另一部分的投影?在我们自持掌握了真理的时候,当我们拒绝深入和关怀一种完全陌生的生存状态的时候,是不是也在全然无意之中做了跟护士长一样的事情?在这样的视角下,我们欲除之而后快的“坏人”、“神经病”、“无赖”、“奸小之徒”,其身份是否都那么可信?

当然,这是一个可以被意识到,却无法弥补的问题。可是奥妙在于,这里的许多人甚至拒绝被唤起这种意识――当他们把自己假想成受害者的时候,他们是满足的,但是当你指出他们也可能是施害者的时候,他们却感到自己受到了伤害。

谁都向往自由,但是若不能直视自己人性中的天然缺陷,你并不会因这种向往而变得高尚。

最后,我对“善”与“恶”的本质讨论没有兴趣,因为在我的字典里,人性是不可能被净化的――任何想当然地试图净化人性的人,即使是借着自由的名义,其灵魂中也必然住着一个暴君。

标题:《飞越疯人院》影评
网址:http://u.www.AihuAu.com.net/subject/1012499.html
沙发回目录

《飞越疯人院》:操他妈的黑屋子

兰子君 | 2013-03-30 09:24

不是冲着杰克・尼克尔森(Jack Nicholson)才去看这部电影的,是故事本身吸引了我。想必米洛斯・福尔曼的本意也不是让你看偶像。

待故事结束,“酋长”奔向海边的树林,我却意外地重见了电影初始的长镜头。静止如水,最远处有横行的山,近一点是笔直的路,然后是水,水波不兴,似乎也有芦苇,风吹不动。是的,我们看到的仅此而已。一座疯人院安身立命于此,天人合一,便也是公平无比。造物主是不会偏袒谁的,就像时间的分配。

毋庸置疑,《飞越疯人院》是一个以小见大的讽喻。美国评论界称它是“一个具有自由精神的人与不能容忍他的社会之间展开的一场巨大斗争”。

麦克墨菲结束牢狱生涯,被当作智障者遣送到疯人院。他的出现打乱了病人们的“生物钟”,打乱了固守的宁静。病人们开始拒绝疯人院的时间,拒绝按时吃药、治疗、听音乐,拒绝按时洗手、活动、睡觉,他们意识到了“画地为牢”的痛苦,他们是“自由人”了。

飞越疯人院影评英文 《飞越疯人院》影评

看看麦克墨菲,我们的英雄,他是怎样对抗拉奇德小姐对抗疯人院的制度的呢?他倔犟地跟拉奇德小姐(一个道貌岸然不苟言笑的女人,任护士长一职)争论不休,为病人们争取看电视的权利;他把妓女带进来让失落的比利体验爱情;又用打篮球的方式发泄对疯人院的愤怒,并唤醒了“酋长”(一个高大强壮的病人,“酋长”是他的绰号)的心智;他还翻出眼白假扮被摘除了脑叶的白痴来迷惑拉奇德(这个情节也是一场悲剧性的预设,影片结尾他被摘除脑叶,真的变成白痴的时候,冲破牢笼的希望也就破灭了);他甚至翻过高高的围栏,劫走院车,把病人们带到海边去坐船(这是全片最明亮的一个段落,病人们拿着鱼竿钓鱼,看漂亮的小妞,听海风吹过,海水自由流淌)。然而,“一切为了自由”(引自英国影片《一切为了爱》),却终于什么都无法达成,不过是从一个牢笼跳进另一个牢笼,与“画地为牢”又有何不同呢?就像众所周知的游戏,“跳房子”,命运本身与这个游戏的差别谨小慎微。

然而,我们终究害怕绝望,好莱坞也害怕(好莱坞电影有一个原则:起死要回生。这和中国的大团圆式结局有些类似,某些鄙弃它们的人<比如蔡明亮>会说,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我最憎恨的就是这种结尾,你把我封杀了我也不认为好莱坞是主流!”)。于是,福尔曼犹豫着亮出了希望的底牌(也就是忠于原著:肯・克西的同名小说),高大而强壮(“高大强壮”才有气势上的力量,希望也才会有力量;同时也为其出逃提供了可能性:只有强壮的“酋长”才能搬起那个水泥墩砸破窗户)的“酋长”跳出窗户,跑向自由。

那是“酋长”最后一次跟麦克墨菲(已被摘除脑叶)讲话了。“现在我们可以走了,麦克,我感到自己高大得像座山。”“麦克,我不能抛下你,我不能让你这样留在这里。你和我一起走。”“我们走吧!”他绝望地用枕头捂死了麦克,他说,我们走吧!

这个段落,让我想到《早晨37°2》,影像中的查格乔装混进医院,用枕头捂死了心爱的贝蒂。面对生不如死的境况,我们往往只能这样选择。西班牙影片《深海长眠》探讨了安乐死,我称之为“电影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它也为植物人的死亡权利敲开了一扇门。

“酋长径直走向水泥墩,端详了一会儿,伸手把它抱起(埋在水泥墩里的自来水管爆裂,水柱四射),举过头顶,走到铁窗边,奋力扔去,铁窗砸断,玻璃窗也砸碎了,酋长纵身跳出窗户,在黑暗中,向远方莽莽的原始森林奔去。”

这是一个明亮的结局,但是光线又很微弱,你想吧,逃出一个人又能改变什么呢?无名也在《英雄》里对秦王说过,一个人的安危比之于天下百姓又能算什么呢?我看阿方索・卡隆(墨西哥导演,拍了《哈利・波特和阿兹卡班的囚徒》,我以为这是波特系列里拍得最好的一部,但是却被骂“太黑暗了,叫孩子怎么看?”)的《人类之子》就是这种感觉,故事结局,一个婴儿坐小船逃离邪恶的世界,但这样一条小生命能挽回什么呢?就像《人类之子》的电影宣传语:The last one to die please turn out the light。最后一个死掉的人请关灯。是彻底的黑暗啊,毫无退路。

但历来人们都说《飞越疯人院》是以希望之光作结,我也很赞成。毕竟命运的“真善美”比噩运本身要长寿,好莱坞一以贯之的弘扬“真善美”,而光亮本身就是从黑暗中起头。此时我想到另一部电影,《一切为了爱》,讲述拿破仑时期的故事,我顶喜欢那个编剧,艾伦・丘比特,名字也特梦幻。这部电影讲到了残酷的兄弟之仇,却被他编的像美丽的童话一样。故事里的弗劳拉小姐说:“先生,你受了很多苦吗?”杰克・圣伊万说:“我又能说什么呢,如果你能把这个国家的山川、小溪、土地、风、河流、岩石都带在身边,你还有什么好遗憾的呢?”

PS:张元的儿童电影(这一点很难定义,有人说它是“反儿童”的)电影《看上去很美》(Little Red Flowers,2004)有人称之为“中国版的《飞越疯人院》”。细细琢磨,方枪枪与幼儿园“吃人”制度的对抗确实与之类似,但方枪枪毕竟是小孩子,他也是热爱小红花(Little red flowers)的,并没有彻底厌弃。尽管社会上的“大红花”知青们让他害怕了,但“小红花”的重要性,已在他脑海里根深蒂固。想必,黑暗还没有真正来临呢。

板凳回目录

《飞越疯人院》:将一切抹黑的悲凉

兰子君 | 2013-03-30 09:25

如果没有《飞越疯人院》,我会笑着相信人世间的光明。但是今天,我不得不承认这个这个社会有太多的死角是我看不到的。

很少有一部影片可以让我融合得如同我也身在其中,《飞越疯人院》却成功地把我带入了这样的境地,随着影片的发展,我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悲哀,然后痛苦……

我不知道,Jack.Nicolson年轻的时候这样狂野,一颦一笑都那么富有不羁的美。由Jack饰演的麦克默菲由于厌恶监狱里的强制劳动,装作精神异常而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自从他来到后,本来平静的精神病院就沸腾了。

精神病院远非是麦克默菲想像中的自由的避难所。护士长拉契特制定了一整套秩序,一切都要以此为准则。没有人可以违背她的意愿。病人们受到了严格的管制,还不时的受到她的侮辱和折磨。她似乎很热衷于搞乱病人还不太脆弱的思维。麦克默菲对拉契特的行为十分不满,不时以冷嘲热讽的方式对她加以攻击。在精神病院里,病人们被剥夺了自由地追求自己生存欲望的力量。拉契特处处和麦克默菲为难。她用大音量的刺耳音乐折磨病人们,并冷酷地拒绝降低音量的要求。在酷爱棒球的麦克默菲提出看世界锦标赛的实况转播时,拉契特又想方设法推搪拒绝。虽然麦克默菲最后得到了高大的印第安人“酋长”齐弗的支持,凑够了表决的票数,但拉契特却又以表决时间已过为借口而拒绝打开电视机。

麦克默菲想让病人们打起精神,快乐的生活一天。他偷偷把病人们带上了汽车,来到了一个小港口。他们偷了一条船,到远海钓鱼作乐。病人们欣喜若狂,过了十分快乐的一天。回来后,精神病院本打算遣走麦克默菲,此时,拉契特却假装好心地以不能对病人那么不负责任为由,把麦克默菲留下来继续任她折磨。此时,麦克默菲更得知了自己无法离开精神病院,他气愤异常。偶然的机会,麦克默菲发现大家都以为是聋哑人的齐弗竟然会说话,而且把麦克默菲当作自己最好的朋友。于是,两人开始计划出逃。不久,他把自己的女友和另一个女人弄到了医院,闹得天翻地覆。当夜,他本想逃走,却由于喝醉而功亏一篑。闻迅赶来的拉契特,抓住比利的弱点――他的母亲刺伤他,以至于刚刚开始趋近于正常化的比利崩溃自杀,而冷酷的拉契特却无动于衷。这使原想要爬窗逃离病院的麦克默菲再也抑制不住怒火,他扑上去掐住了拉契特的脖子。拉契特没有死,可麦克默菲却受到了最惨无人道的待遇。病院切除了他的脑白质,使他成了一个完完全全的白痴。齐弗满怀希望地盼望着麦克默菲的回来,回来后却悲伤地发现麦克默菲已经不再是那个充满热情和善意的青年。他悲痛地将他搂在怀里,用枕头闷死了这个灵魂已经死亡的躯壳。之后,齐弗砸开了铁窗,逃出了这个令人窒息的地方。此刻,苔伯一声尖叫,划破了精神病院的宁静,也宣泄着自身的压抑。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和国外的区别。中国的医院,大概包括精神病院,都有一种共识,就是尽可能地让病人提早离开医院,一面占有医院的床位和资源。而国外的医院就会为了折磨病人,而强行占有病人的一切?我第一次觉得护士是那么可怕的个体。她们居然可以那么漠视关爱这个词!

我很喜欢齐弗这个角色,他的内心世界是我们最无法探寻的,而麦克默菲成功了。而齐弗是唯一一个获得自由的人,他真正得到了麦克默菲的真传,即使麦克默菲被他无情地掐死,他也是正确的。麦克默菲的灵魂已经转向了齐弗。这个呆头呆脑的印第安人才是主角,是他飞越了疯人院。

很有印象的一句话是,麦克默菲的女友Candy在汽车上问那些病人:“You all crazies?”然后,病人们满足地点头。当时我真有一种痛心的感觉。也许连Candy都不觉得这些人到底和正常人有什么区别,而他们,在像拉契特那样的人的引导下,已经完全默认了这个事实。这就是精神病院的作用吗?它到底是一个救治病人的地方,还是一个把正常人推向精神边缘的地狱呢?

我一直同病人们同欢喜着,最后却让我泪流不止。不仅仅是麦克默菲,还有可怜的比利……我真的不愿意相信,自己生活的世界是那么的肮脏。在那些没有人关心的死角有那么多和杀人放火一样丧尽天良的事情正在上演着,我突然觉得很可耻,我居然和那些卑劣的人一样被称作正常人,如果我也是crazies中一员,我是不是会安心一些呢?

我不能在这样想下去了。《肖申克的救赎》最后不还是美好的吗?所以,世事不总是那么糟的,我必须放开这一切,尽管一时半会儿也不太可能,因为我实在太爱这部影片了。

#4楼回目录

《飞越疯人院》影评

兰子君 | 2013-03-30 09:26

《飞越疯人院》一片根据坎・凯西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拍摄。影片上映后,不仅获48届五项奥斯卡奖和最佳男配角、最佳摄影两项奥斯卡奖提名,而且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飞越疯人院》也是继《一夜风流》(1934)之后,又一部获五项主要奥斯卡奖的影片。

本片是美国70年代社会电影的代表作。影片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出色的表现力一举夺得了1975年第四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等五项大奖。影片虽然采用了好莱坞电影中经常涉及的精神病患者这一老题材,却因为其注入了新的社会意义和内涵而大获成功。影片中的精神病院实际上是美国病态压抑的工业化社会的缩影。影片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尖锐的讽刺力。影片表面上是在叙述一个精神病院中所发生的悲剧故事,实则却展现了那种为了个性解放而孤军奋战的英雄,由于找不到正确的解放道路而最后为社会所吞噬的悲惨命运,有着浓重的悲剧色彩。

<飞越疯人院>讲述麦克墨菲为了逃避自己犯下的强奸罪,而假装精神失常,被送入精神病院观察.在死寂沉闷的精神病院里,他自在随性,爱干什么干什么,调侃护士长,在病院里赌博,打篮球,唤起了那些病人们的自我.他们开始敢于说出自己的主张.后来,比利在护士长瑞秋的逼问与指责下歌腕自杀,麦克愤怒了,冲上前掐住护士长的脖子.后来,他被送上楼,切除了脑白质,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白痴.好友酋长不愿看到这样的麦克,用枕头闷死了麦克,然后用当年麦克玩笑时说的台盆砸开了窗户,逃离了疯人院.

关于疯子

疯人院里,疯子是谁,正常人又是谁?

我们划圈圈,用条条例例规定,什么样的人是疯子,什么样的人是正常人.但是,我们有什么资格这样规定.我们不是世界的主宰,我们没有权利规定别人的人生.麦克决心去打破这种局面.他嘲讽护士长,公然的在疯人院赌博,打篮球.麦克热爱棒球,当世界锦标赛开始的时候,他要求护士长能够播放转播,但是,护士长却屡次因为人数未超过半票而拒绝了他.当酋长在最后举起他的手的,护士长仍然凭借超过会议时间拒绝了麦克的要求.麦克的失望不言而喻,瑞秋却冷淡的关上窗户,还带上了锁.转身播放了”规定”要播放的歌曲.最具冲突的反抗开始了,他当电视里正在播放着转播,而他自己则充当播音员,转播着赛事,煽动着气氛.瑞秋明白,自己被光明正大的嘲讽了,她愤怒,却不表现出来,而是再次条例化的向上级报道.

病人们反抗时,医生护士们用电击,被打,逼迫病人们服用自己不乐意服用的药物.难道,这不是一种病态吗?!难道这就不疯狂了吗?!都是人类,都是苍生,为什么要彼此折磨?为什么要强迫别人?这是病态的欲望!想要窥析别人的欲望!瑞秋是这种欲望的代表者.她逼比利去回答他不想回答的问题.她明明看到比利痛苦的抓着脖子上挂着的银制项链,嘴唇痛苦的颤抖又抿紧,她却一再的逼问,去逼问这样一个结巴的连话都说不好的孩子.当那天比利能够自流的说话的时候,瑞秋的逼迫使得一个精神已经恢复健康的人再次失常,再次回到原来的样子.最后,当比利和凯蒂做爱被发现后,她又一再的追问比利,为什么要这么做.抓住了比利的死穴,说要告诉比利的妈妈.她一再的逼问,让比利痛苦的背叛了自己珍重的朋友,而后终于承受不了痛苦而割腕自杀.瑞秋这样不也是很疯狂吗?别人不愿意的事,为什么非要他说?为什么非要把别人逼到绝境再说自己没有错?把自己规划在道德的圈圈中,颐指气使的说谁的对的,谁又是错的.这难道不也是病态的吗?病态的条例化,病态的道德化,病态的个人主义化.

关于情感

情感谁都有.疯子和所谓的正常人都是怎么对待感情这个问题的呢?

哈尼在与她妻子的问题时说: “这是我生命的全部意义,就人与人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这是明摆着的事情,我不是在谈论我的妻子,我是在说我的生活.我说的不是一个人,我说的是所有的人,我说的是形式,是内容.我说的是人和人的关系.我说的是上帝,鬼神,地狱,天堂,你明白了吗?”他的话是没有条理,是很混乱,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是,他在乎,他在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思索人们相处的问题,他有自己的情感,他不是象一个机器一样,对人际关系之类毫不在乎,这才人是,被称为感情动物的人.

而所谓的正常人,却能够冷淡的和别人保持距离,用自己的黑衣将自己与别人划分开来.能够带着讽刺的微笑看着别人的痛苦,看别人的挣扎.当麦克不愿意吃药的时候,她带着冷酷的笑容说,我们总会有办法让你吃.变相的强迫,对别人的毫不在乎.她只会命令,只会规定别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那么,难道有感情的人便是疯子,格式化的人,没有感情的人就是正常人了吗?

关于飞越

在篮球场,麦克完成了第一次飞越.他攀在酋长肩上,挣脱了束缚,逃离疯人院.带着病友们一起到海边去钓鱼.麦克戏耍了鱼村管理员,管理员瞬间意识到,他们是疯子.在海上,麦克让CHESWICK掌舵,开始,CHESWICK很不安,连握着方向盘的手都在紧张的发抖,但是很快,他便体会到自己掌舵的乐趣,不仅是掌舵这艘船,更是掌舵自己的人生,恢复自我.他们在海边钓鱼,感受久别的乐趣与自由.钓到大鱼时的快乐与自豪.病人们发现,外面的世界与精神病院是多么的不同,外面的世界色彩缤纷,有着灿烂的蓝色.说到这里,便让人想到他们在病院打牌时的场景.病院里,他们赌博的时候,灰暗的病院里,病人们身上清一色苍白的色彩,只有麦克身上穿着件蓝色的衣服,就象大海的颜色,就象天空的颜色,就象自由的颜色.麦克是多么的不同,他身上代表了自由与自我.

关于麦克与酋长

我认为,这是友谊,真正的友谊.酋长的举手,酋长帮助麦克越过精神病院的铁栅栏,酋长帮助跟病院管理殴打中的麦克,最后,酋长也亲自结束了麦克的生命.酋长当时反复说:”麦克,我不能留下你,我不能把你留下.”可是,麦克再也不能应和他的,他失去了脑白质,成了白痴.于是他就亲手结束了麦克的生命.然后用水池砸开窗户,在病人们的欢呼声中逃离了病院.逃向了自由.春上村树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麦克没死,他将自我赋予了那些失去这些的病人们,并以此延续开来.使得生者能够更好的生存.

关于自由

这部影片是美国的.崇尚自由的美国.高大的自由女神像,美国的独立州各自的国旗,无不宣示着它是充满自由和民主的国家.单这是真的吗?麦克的梦是能逃到加拿大,安迪的梦是逃到墨西哥的小岛.为什么他们都愿意逃到异乡?美国的自由民主是虚伪的,自由是资本家的自由,不是人民的自由.民主是政客的民主,不是百姓的民主.麦克他们都是被统治的那一部分人,什么自由民主,对他们来说都是虚无的.在病院里,瑞秋统治他们,在外面,法律体制统治他们.自由什么的,没有.

#5楼回目录

《飞越疯人院》影评

兰子君 | 2013-03-30 09:26

一直以为飞越疯人院是一部轻松带有喜剧色彩的电影,而影片的结尾却太出乎我的意料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就这样变成了一具死尸,跟可笑的是这竟是一种获得公众认可的治疗方法(脑白质切除术曾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影片的前部分也有许多精神病患者的令人发笑的举动,麦克墨菲的到来带来了跟多的生气新的赌博形式,篮球赛,出海钓鱼,还有最后的party,女孩和比利在一起,他们快乐,尽情享受着常人的快乐,忘了自己是精神病患者,和他们一起轻松地快乐着,而最后比利和麦克默菲的死令人伤心不已。

麦克默菲刚到精神病院又蹦又跳以为自己跳脱了劳教的束缚,确实如果他自私一点完全可以保全自己,明显的有三次机会他可以逃脱精神病院,第一次出海捕鱼,借着齐弗有力的臂膀他轻松的翻出围墙,本以为他会走上越狱的征途,但是他却开车带着病友们出海捕鱼,给病友来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治疗”,第二次在聚会的晚上,窗门大开,但麦克默菲为了帮助比利而留了下来,如果说出海捕鱼的时候麦克默菲并没有真正条跑的意愿。那么第二次的时候他已经受过电击治疗的痛苦,听说了即使到了刑期结束他也不可能离开精神病院的事实,但是他还是留了下来,这体现了麦克默菲重感情,人性化的一面。第三次是比利死时候,他有机会离开,但是他不能也不可能离开,直接和护士发生肢体上的冲突,麦克默菲最强有力对这个制度的挑战,只一刻的愤怒也早已超越了病与不病的本身,就让所有受着这种制度压迫的人民的小宇宙一起爆发吧。

影片结尾对于麦克默菲的死,如果他不管病友。只顾自己享受生活,完全可以很安逸,抽病友的烟,赢病友的钱,开病友的玩笑,但他并没有将他们视为精神病患,相反他却想帮助他们走出精神病,走出这个制度。这也触犯游戏的规则,说大了也就是作者所要体现的社会制度对人压迫,没有什么比麦克默菲的毁灭更能有渲染力了。比利的死也就促使麦克默菲不能就这样飞跃疯人院。比利的死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维护麦克默菲以及病友的利益,这也体现所谓病患人性的一面,和护士的冷酷无情形成鲜明对比。

印第安人齐弗成功的被麦克默菲感化,影片中他曾说麦克默菲和他父亲一样强壮,但是被人利用,还是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也预示了麦克默菲的命运。最后齐弗没有在失去麦克默菲像失去父亲那样装聋作哑,而是直面生活,勇敢的尝试成功的prison dreak,黎明时分奔向丛林,也真预示着阳光即将普照大地,预示着这种残酷毫无人性治疗制度必将被改变。最后是由齐弗结束麦克默菲的呼吸这不让感到一丝无奈,不过这应该也是拥有脑白质的麦克默菲的意愿吧。

比利最后说话流利了,但在护士长丝毫不在乎比利病情的好转,几句简单威胁下,比利一下子不知所措,牢牢的被护士长所控制,也许这也就是护士长满足个人控制欲望最邪恶的本质吧,影片开始护士长与病患开着座谈会,病患之间一些牛头不对马嘴对话然人捧腹,甚至有种对护士长的崇敬的错觉,但是一旦她失去对病患控制力,自己扭曲的满足欲望不能满足时,本性就展露无遗,从时间表,到扣留病患香烟,以至于最后对比利的威胁。比利就是护士长扭曲本性的最好作品,到你里的毁灭就是错误治疗说法的最好例证。

麦克默菲的成功在于它并不将病患视为玩物,被控制对象,相反的而是人性化的一面,出海钓鱼,球赛,party,在这些活动中每个人都像正常人那样,这对原有的座谈会制度是个极大的讽刺,这也是影片像带来的社会意义吧。精神病治疗的目的并不在于如何让病患屈服于制度的控制,而是促使他们忘了自己是精神病,融入正常人的生活,这也要求我们要用正常人的目光去看待他们,帮助他们。从某种意义上说影片中就两种人一种所谓病患和所谓的医生,两种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明白人,而唯一不明白也就是麦克默菲了吧,他不明被为什么病患主动要求来接受治疗,不明白比利,他想帮助他们,影片中麦克默菲最后有个长时间的特写镜头,面部表发生了去多次诡异的变化,演技精湛啊,估计麦克默菲自己也在审视整件事情,对于这些不知自己所作的病患的帮助值不值得,几次表情由明变暗,由暗变明,由明变暗,由暗变明,最后还是带着欣慰的笑容看向窗外,向往美好的未来,令人感动啊。对于一个空的电视机现场解说也是精彩至极啊。

片中有很多细节可以仔细回想,病患只吃药不吃饭,没有吃饭的戏份,哈哈,以上个人见解,准备去拜读小说,应该会更精彩。

#6楼回目录

《飞越疯人院》影评

兰子君 | 2013-03-30 09:26

被世人称为疯子的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曾说:“我和疯子的唯一不同,在于我不是个疯子。”

在《飞越疯人院》中,由杰克.尼克尔森饰演的麦克墨菲在影片中的疯人院中也是不同的,他也不是个疯子。麦克墨菲是个有欲望有活力的人,把这样一个人置于疯人院中显然是有着天大的不同。

影片中的疯人院与主人公麦克墨菲是格格不入的,它死板,阴沉,压抑,压制人的欲望,抹杀人的个性。在这个疯人院中有严格的制度,还有执行制度的女护士长。在这样的环境下麦克墨菲一定是无法安然生存的,于是就有了他的追求,主张和反抗。但麦克墨菲的结局却是一个悲剧,他被割去脑白变成了真正的白痴。不过,麦克墨菲可以算得上一个英雄,他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总的说来,这是一部充满了讽刺和批判的电影,导演在电影细节的表现上也是下了大工夫的。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段可以说得上扭曲的音乐,这就像是对疯人院中播放的柔和音乐的一种嘲笑,让人感受深刻。

导演对镜头的运用也十分精湛,片中需要表现人物内心的细腻感情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对质,于是片中运用了大量的近镜,充分的用人物的表情动作刻画了其丰富的感情变化。而且,在麦克墨菲带领大家出去钓鱼的部分中,镜头又切换成远景,让人们看到船和大海,这样就把人们从压抑的近景中一下子释放出来,让观众真切的感受到自由。而且这一部分的画面也是由一段快乐的吉他乐引领的,更增加了那种脱离约束,自由自在的快乐,这种自由自在的远景画面在很多程度上也要归功于之前近景的大量运用,没有那些积累的压抑,我想那真切的自由的时段也会变得大打折扣了。

这种进远景的对比运用和穿插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小看的,同样的手法还用在了影片的结尾,疯人院中麦克墨菲的朋友“酋长”受到麦克墨菲的鼓舞,从疯人院中逃跑。他跑入森林原野的画面就又转入了宏大的远景。酋长自由了,我们能感受到这种自由,就从这远景的画面中――那么大的原野,只有一个人在奔跑,这样的结尾让观众远离了压抑,心中的感情走向一种超然,而且,这结尾的山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影片开头的画面,这样,很自然的做到了观众感情的升华,也更加完善了影片的结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00103/87171.html

更多阅读

影评:《回家的诱惑》出轨、报复的代表作

《回家的诱惑》出轨、报复的代表作《回家的诱惑》这部剧集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它是一部涵盖了出轨、报复、离婚、道德底线、奉子成婚、未婚先育等众多敏感话题的极度纠结的伦理剧。全剧讲述了一个温良贤淑的柔弱少妇成长为独立坚强的

微电影影评:《田埂上的梦》卓君

《田埂上的梦》的微电影的优酷链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U2MTMzMjE2.html《田埂上的梦》总共就6分33秒,很短,但是很震撼人心。故事是来自于参加《中国达人秀》的2011年度总冠军卓君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片中

夫妻影评:《古惑仔2之猛龙过江》

老公的评论:  其实觉得不必再拍一部《山鸡故事》了,这部就是《山鸡故事》,说过了,《古惑仔》系列当中,最喜欢的角色就是山鸡,在这部电影中他扮得很酷。  就像《古惑仔之人在江湖》一样,这部电影中山鸡也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我叫山鸡,

2012年电影影评:《满汉全席》张国荣经典之美食篇

呵呵!!看了那么港产电影中,就数我看的第一部张国荣主演的电影《满汉全席》好看。为什么呢?可能是我比较喜欢美食吧。哈哈。其实关于美食的电影有很多,我看过的就有《饮食男女》、《春风得意梅龙镇》、《食神》等等。但是好像没有一部电影

声明:《飞越疯人院影评英文 《飞越疯人院》影评》为网友到此为止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