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山问道图 《秋山问道图》 《秋山问道图》-简介,《秋山问道图》-赏析

《秋山问道图》,绢本,水墨。纵156.2厘米,横77.2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整幅画面描绘的是层层峰峦相叠,林木丛生的景象。“矾头”相聚,树丛中掩映一茅屋,其中一老者盘腿静坐,悠然自得。整幅作品给人以浓淡相间、枯润相生、笔墨秀润、气格清雅、意境幽深之感觉。

问道图片_《秋山问道图》 -简介


《秋山问道图》

《秋山问道图》是一幅秋景山水画,主峰居中显示出五代宋初的典型构图法。图中山峰气势温和厚重,石少而土多。中部是山间谷地,密林之中露出茅屋数间,一条小路自柴门蜿蜒通往深谷。茅屋中一人依稀可见,他正坐于蒲团之上与后边侧身坐着的人侃侃而谈,那人大约就是问道者。画面下部画有曲折的坡岸,坡岸上树木丛生,皆偃仰多姿,水边的蒲草正随着微风轻轻摇摆,一派秋高气爽之意。作者用淡墨长披麻皴,显出土石浑厚的质感。山头处用水墨烘染块块卵石,以焦黑点苔,沉着利落,使整个大山更具有灵动之感。整个画面气势空灵,生机荡漾。

画上主峰居上,几出画外,梳状山峦重重相拥,愈堆愈高,结构清楚,层次分明。山峰石少土多,给人一种温和厚重之感,与北方画派石体坚硬、气势雄强的画风完全不同。画面中部,山间谷地,密林之中若隐若现有茅屋数间,林麓间小径萦绕,曲径相通。透过敞开的柴扉隐约地似可辨出茅屋中两老者相对论道,明净山色的渲染衬托出高士风采。画面下段,坡岸逶迤,树木婀娜多姿,水边蒲草,被微风吹得轻轻摇摆,秋高气爽之感顿现心中。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幽深、润朗的感觉,表现出宁静、安详、平和的静态美感。

问道图片_《秋山问道图》 -赏析


《秋山问道图》

此图纵156.2厘米,横77.2厘米,绢本水墨。上部一峰高耸云霄,中部两山合抱,山麓溪畔,曲径通幽,山中林间有茅屋数间,主客端坐于堂,点出了“问道”的主题。山是典型的江南丘陵,土复石隐,圆浑厚实。山顶多“矾头”,坡石用长、短披麻皴描绘,不求奇峭而显得平和凝重。山体用淡墨烘染,而于山石之凹处以浓墨、焦墨点苔,以显现江南山水之湿润郁秀、生机流荡。笔性温和,不装巧趣。这就是董源、巨然在艺术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用以描绘“淡墨轻岚”的江南山水的一整套“皴、擦、点、染”的技法。而巨然较之董源,除了在构图上汲取北派山水之密林重山,层次井然外,其笔墨也趋于粗放,长披麻皴粗而密,笔法老辣、率意,尤擅长用粗重的浓墨秃笔点苔,更彰显江南山水之植被茂盛。巨然身为僧人,其画中也处处透漏禅机,所谓“澄怀观道”也,董源《龙宿郊民图》中描绘的生民群戏群舞的场景不复再现,代之以孤独、空寂、萧瑟,幽僻的意境。此图以“秋山问道”为名,一径曲折而入,深山之中独此一家,不知何处来客,向隐居的高人“问道”,令观者肃然感觉到场景之超尘脱俗、幽深静谧,感觉到禅宗宣扬的清澈澄明的禅心与空寂温静的大自然的融合。巨然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僧人大画家。

问道图片_《秋山问道图》 -作者简介

秋山问道图 《秋山问道图》 《秋山问道图》-简介,《秋山问道图》-赏析

巨然江宁(今南京)人。生卒不详,五代宋初画家。南唐亡,至开封为开元寺僧。善画山水,深得佳趣,知名于时。笔法师董源,早年着力刻划形象,用长披麻皴画山,山顶金画矾头,晚年逐渐趋于淡泊,追慕自然。与董源并称“董巨”,为江南山水画派重要一支。并与五代荆浩、关仝和董源并称五代至宋间四大山水画家。其作品有《夏景山居图》、《夏日山林图》、《秋江晚渡图》、《溪山渔乐图》、《云岩萧寺图》、《秀峰图》、《遥山渔浦图》等,还有《秋山问道图》、《层崖丛树图》、《万壑松风图》(现藏上海博物馆)、《烟浮远岫图》(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等传世。

问道图片_《秋山问道图》 -风格

巨然继承并发扬了董源“平淡天真”的画风,其作品明旷高洁、酣畅爽朗,而且舍弃了在山水画中对世俗生活的描绘,而改为追求隐逸的趣味,由此幅画中可略见一斑。

巨然继承了董源山水画的“淡墨轻岚”,在意境上发扬了董源“不装巧趣,皆得天真”的艺术风格,但却也有所创新。巨然笔下的山石,土复石隐,朴实、庄重而郁秀,他不求奇巧和青绿设色,而重在充分展现水墨技法,以粗而短的墨线作皴,圆浑的感觉确切地再现了江南湿润的气象。巨然喜欢在山顶绘矾头(山顶石块),借助这些石块的层叠互抱之势来表现山脉的转折走向,后人认为巨然的这一用笔胜过董源的“峰顶不工”。

巨然所画树木常常是连成一片但又彼此顾盼的,给人一种生动的跳跃感。对风和水巨然也倾入了很大的功力,他借助蒲草、树木等随风摇曳的姿态来给人以水流风吹的清润之感。巨然肉透于骨的用笔手法超出了董源骨藏于肉的手法,使人感觉“平淡趣高”。不过总体来说,巨然与董源的绘画风格还是一致的。历史上巨然与荆浩、董源、关仝并称五代四大山水画家,后人多将“董巨”视之为南方山水画派之祖。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10103/87921.html

更多阅读

评《秋姑娘的信》一课的教学 秋姑娘的信教学反思

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有专家认为,从学生表现看,课上学生要“小脸通红,小手直举,小口常开,小眼发亮”;从教师的教学组织看,课要“上出文化,上出智慧,上出情趣,上出美感”,教师心中要“有人、有情、有疑、有智、有本”。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评价赵慧

“我言秋日胜春朝”——读刘禹锡《秋词二首》 刘禹锡秋词二首

秋词二首刘禹锡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其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刘禹锡是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

声明:《秋山问道图 《秋山问道图》 《秋山问道图》-简介,《秋山问道图》-赏析》为网友提刀夜袭寡妇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