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家郑和 郑和[中国明代航海家] 郑和[中国明代航海家]-人物生平,郑和[中

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是马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在靖难之变中,马和在河北郑州(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另一说为“燕京郑村坝”,今日北京东坝村)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郑和简介_郑和[中国明代航海家]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郑和,原本姓马名和,小字三保,世称三保太监。1371年(洪武四年辛亥)马三保出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

1382年(洪武十五年壬戌)明军征云南。父亲马哈只去世。后被掳入明营,遭宫刑。

出任正使


郑和雕像

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庚午)马三保被燕王朱棣看中,选入燕王府服役, 成为朱棣的一名侍卫。

1404年(永乐二年 甲申) 马三保因战功显赫,获成祖赐姓“郑”的殊荣,从此改称郑和,并擢拔为内官监太监。同年,明成祖派郑和统督水师10万到达日本,双方签订了《勘合贸易条约》,日本以属国的名义对明朝进行朝贡贸易。

郑和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永乐三年六月十五 乙酉)奉成祖命,郑和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太仓出海,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1407年10月13(永乐五年九月十三 丁亥) 回国后,立即与王景弘、侯显等率船队第二次下西洋,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1409年(永乐七年 己丑)九月第三次下西洋。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1413年(永乐十一年 癸己) 郑和偕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四次下西洋。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郑和下西洋

1417年(永乐十五年 丁酉) 郑和率船队第五次下西洋。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1421年(永乐十九年 辛丑) 郑和偕王景弘、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六次下西洋,往榜葛剌(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期间,途经马六甲海峡、印尼亚齐、印度、东非沿岸后南下,于1422年到达南极大陆。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逝世

1431年(宣德六年 辛亥) 郑和偕王景弘、马欢、费信、巩珍等率船队27550人第七次下西洋。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遗体埋葬于古里,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郑和简介_郑和[中国明代航海家] -家族


郑和宝船模型

郑和的六世先祖赛典赤・赡思丁(SayyidAjjalShamsal-DinOmar)是元初来自中亚的色目贵族,是布哈剌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曾任云南行省平章,追封为咸阳王。

曾祖父伯颜(Bayan)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书平章,曾祖母马氏,祖父米的纳哈只,祖母温氏。

父马哈只(原名米里金)封滇阳候,母温氏。

族人自称咸阳世家。马姓是汉化的阿拉伯语“Mahmud”。由于郑和的祖父、父亲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因此他从小就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

郑和简介_郑和[中国明代航海家] -七下西洋

航海家郑和 郑和[中国明代航海家] 郑和[中国明代航海家]-人物生平,郑和[中

历史背景

1405年(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太监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的庞大船队远航,拜访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大明帝国和南海(今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浏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郑和在船上因病过世。明代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和明代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保太监下西洋”。
郑和的所有背景(有战功的蒙古裔穆斯林太监)和主导明朝政治的士大夫圈子格格不入。郑和首度下西洋之所以能成功,是由于朝廷内和儒家价值对立的派系成功合作的成果,这些派系包括:
商人游说团体,希望明朝海军力量为印度洋中国人经商提供支撑。
支持帝国主义游说团体,希望恢复元朝式的帝国侵略扩张,这和儒家以德服人的价值对立。
佛教游说团体,希望政府经费投入其他计划,而非落入反宗教或士大夫。

航船过程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正使郑和,副使王景弘率士兵二万八千余人出使西洋,造长44丈广18丈大船62艘,从苏州刘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门杨帆,先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区),后向爪哇方向南航,次年6月30日在爪哇三宝垄登陆,进行贸易。时西爪哇与东爪哇内战,西爪哇灭东爪哇,西爪哇兵杀郑和士兵170人,西王畏惧,献黄金6万两,补偿郑和死难士兵。随后到三佛齐旧港,时旧港广东侨领施进卿来报,海盗陈祖义凶横,郑和兴兵剿灭贼党五千多人,烧贼船十艘,获贼船五艘,生擒海盗陈祖义等三贼首。郑和船队后到过苏门答腊、满刺加、锡兰、古里等国家。在古里赐其王国王诰命银印,并起建碑亭,立石碑“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押陈祖义等献上,陈祖义等被问斩。施进卿被封为旧港宣慰使。旧港擒贼有功将士获赏:指挥官钞一百锭,彩币四表里,千户钞八十锭,彩币三表里,百户钞六十锭,彩币二表里;医士,番火长钞五十锭,彩币一表里,锦布三匹。


郑和船队的粮船模型
第二次下西洋
明永乐五年至永乐七年(公元1407―1409年)。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在郑和回国十几天后,就第二次下西洋了。主要访问了占城、爪哇、暹罗(今泰国)、满剌加、南巫里、加异勒(今印度南端)、锡兰、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钦一带)、古里等国。于永乐七年夏七八月间回国。郑和专程到锡兰,对锡兰山佛寺进行布施,并立碑为文,以垂永久。碑文中记有“谨以金银织金、纺丝宝幡、香炉花瓶、表里灯烛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养,惟世尊鉴之”。此碑于1911年在锡兰岛的迦里镇被发现,现保存于锡兰博物馆中,是用汉文、泰米尔文及波斯文所刻,今汉文尚存,是中斯两国友好关系史上的珍贵文物,也是斯里兰卡的国宝。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1409年10月(永乐七年九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1411年7月6日(永乐九年六月十六)回国。姚广孝下西洋的史料给另一个关于郑和航海目的的假设也提供了佐证。潘教授说:在《大唐西域记》中,明人的注中有这样的记载:“皇帝遣中使太监郑和,奉香花往诣彼国(指锡兰,今斯里兰卡)供养……当就礼,请佛牙(传为释迦牟尼的牙齿,据说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牙齿完整无损,称为佛牙舍利)至舟,灵异非常,光彩照耀……永乐九年七月初九至京师。皇帝命于皇城内庄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10103/90166.html

更多阅读

刘津瑜教授:维吉尔在西方和中国:一个接受史的案例

刘津瑜教授:维吉尔在西方和中国:一个接受史的案例维吉尔在西方和中国:一个接受史的案例主讲人: 刘津瑜教授( 上海“ 千人计划” 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美国DePauw University[德堡大学]古典系系主任)主持人:裔昭印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

声明:《航海家郑和 郑和[中国明代航海家] 郑和[中国明代航海家]-人物生平,郑和[中》为网友笙歌十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