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保护历史沿革 赣县 赣县-自然环境,赣县-历史沿革

赣县是赣州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江西省南部,环抱赣州市区,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全县国土面积2993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是千里赣江第一县和“中国板鸭之乡”。境内名胜古迹众多。赣县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县城处在赣州市区的“二环线”上,是闽南9市、赣州市东河8县(市)下赣州、上京九、达105国道的咽喉要道,是大京九经济增长带和赣龙铁路经济增长带的十字交汇点。境内赣江通达长江至海外;105、323国道和赣粤高速公路纵横县境连接东南沿海开放城市,县城距赣州黄金民航机场仅12公里;京九铁路纵贯县内5个乡(镇)48公里。

赣县_赣县 -自然环境


赣县
赣县1.位置概况:赣县位于江西省南部,赣江上游,环绕赣州市区,地处东经114°42′至115°22′,北纬25°26′至26°17′之间,是“千里赣江第一县”,也是誉满大江南北的“中国板鸭之乡”。全县辖9镇10乡;国土面积299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7万亩,山地360万亩,水面23万亩,有“八山半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

2.地貌:

赣县境域地形属丘陵山地。地势东南高,中、北部低,东部和南部重峦迭嶂,迂回起伏,其间夹有山间条带状谷地,海拔在500―1000米之间。坐落小坪乡的水鸡岽,海拔1185.2米,为全县之巅。中部和北部多为丘陵,大小河流纵横其间,切割成大大小小的丘陵盆地。湖江乡张屋村海拔仅82米,为境内最低点。

3.水文气候:赣县境内河流密布,700多条大小河流纵横全境,平均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为0.77公里,水力资源丰富。年均径流量21亿立方米,水力蕴藏24.4万千瓦,已开发装机容量1.1万千瓦,水面资源丰富,面积达23万亩,其中河流16.4万亩,水库、库湾5万亩,山塘1.6万亩,已开发库塘水面2.6万亩,年水产品总量达8150吨。全境地处中亚热带丘陵山区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并具有春早、夏长、秋短、冬迟的特点。年均气温19.3℃,年均日照1092小时,年均降雨量1076毫米,无霜期298 天,四季常青。

4.资源:赣县资源丰富,物华天宝。山上盛产脐橙、柑桔、油茶及木、竹、柚、李、梨、枣等;田园主产水稻、葡萄、席草、烟草和蔬菜等;地下埋藏有钨、煤、铜、铁、钼、稀土、莹石、钴土、砂金、水晶、瓷土、石灰石、大理石等资源;加工产品以板鸭、蜜饯、腐竹、白砂糖、桐油、瓷器最为出名。丰富的农产品和矿产资源,使赣县以稀土和食品加工为主的大批企业蓬勃发展,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稀土、钨、板鸭、蜜饯、腐竹等名特优产品。

赣县_赣县 -历史沿革


赣县赣县历史悠久。县因《山海经》所记“南方有赣巨人”而得名。据白鹭乡官村发掘的商周遗址和出土文物考证,远在4000多年前已有先民在境内生息。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始置县,西汉属豫章郡,县治溢浆溪。莽新隶九江郡。东汉复为豫章郡。兴平二年(195)孙策分豫章郡置庐际郡。三国吴嘉和五年(236)分庐陵郡置南部都尉,赣县均属之。同年拆赣县地置平阳县(太康元年改名平固县)。西晋太康三年(282)改南部都尉为南康郡,赣县隶南康郡。太康末(289)县治徙葛姥故城(今章贡区水东一带)。东晋永和五年(349),郡、县治徙章贡二水之间(今赣州市区)。刘宋改郡为国,赣县属南康国。齐复南康郡,梁、陈因之。陈时,赣县与南康县互易其名。大业元年(605)互复原名。开皇九年(589),改南康郡为虔州。同年平固县归并赣县。至隋、唐,赣县均属虔州。五代杨吴属百胜军。南唐改昭信军。宋开宝八年(975)复称州,赣县仍属虔州。太平兴国七年(982)拆赣县7个乡(原平固县地)置兴国县。绍兴二十三年(1153)取章贡二水合流之义改虔州为赣州,赣县属之。元属赣州路。明、清属赣州府。民国先后属直隶省或属赣南道、第十一行政区、赣南专区及第九、第四行政区。

1949年8月14日赣县解放,析赣州镇置赣州市,赣县先后属赣南行政区、赣州专区、赣州地区、赣州市。1969年7月县治由赣州市迁至梅林现址。1987年4月5日,湖江乡分为湖江乡、古田乡、湖新乡三个乡(赣府厅字[1987]165号批复)。1988年9月12日,撤销江口乡、王母渡乡、沙地乡、田村乡,设立江口镇、王母渡镇、沙地镇、田村镇(赣民函[1988]101号批复)。1990年10月16日,设立攸镇乡(赣民字[1990]137号批复)。1993年11月17日,撤销南塘乡,设立南塘镇(赣民字[1993]167号批复)。

1995年9月29日,撤销吉埠乡,设立吉埠镇(赣民字[1995]185号批复)。1996年3月19日,撤销茅店乡,设立茅店镇(赣民字[1996]53号批复)。全县辖8个镇、16个乡、315个行政村。2000年5月8日,撤销五云乡,设立五云镇(赣民字[2000]104号批复)。2001年9月6日,撤销小坪乡,划归韩坊乡(赣民字[2001]569号批复)。2001年9月6日,撤销古田乡、湖新乡,划归湖江乡;撤销白石乡,划归田村镇;撤销攸镇乡,划归沙地镇(赣民字[2001]438号批复)。2003年底,全县总人口55.7万人。2004年底,全县辖9镇10乡。梅林镇、田村镇、沙地镇、南塘镇、吉埠镇、江口镇、王母渡镇、茅店镇、韩坊乡、小坪乡、阳埠乡、大埠乡、长洛乡、大田乡、储潭乡、石芫乡、白石乡、三溪乡、五云乡、湖江乡、湖新乡、攸镇乡、古田乡、白鹭乡。

赣县_赣县 -自然资源


赣县水资源

赣县水资源较丰富,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过境水三个部分。水资源地表小,地下水和进境小三个部分多年平均径流深650毫升,地面径流量19.34亿立方米。
地表水:赣县内水资源较丰富,其中桃江水域区8.44亿立方米,平江水域区4.16亿立方米,贡水干流区1.5亿立方米,赣江干流区5.24亿立方米。另有占河川径流8%的还原水量1.54亿立方米,实际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0.88亿立方米。其中桃江区9.11亿立方米,平江区4.49亿立方米,贡水干流区1.62亿立方米,赣江于流区5.66亿立方米。
地下水:浅层地下水可动量,据估算为4.49亿立方米,占河川径流量的23.1%。其中,桃江流域区2.19亿立方米,占河川径流量的25.9%;平江流域区0.59亿立方米,占河川径流量的14.2%;贡水干流区0.37亿立方米,占河川径流量的24.7%;赣江干流区1.34亿立方米,占河川径流量的25%。
过境水:赣县内4大河流外县人境径流量,多年平均为270.7亿立方米。其中桃江52.25亿立方米,平江19.32亿立方米,贡水135.35亿立方米,赣江63.78亿立方米。全县多年平均每人有水量4910立方米,与全省人均4900立方米相近。每亩有水量5153立方米,超过全省每亩平均4000立方米的水平。2000年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量为3.59亿立方米,占全县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的17.2%。
土地资源

赣县土壤共分7个土类,15个亚类,51个土属,96个土种。主要土类有山地草甸土、山地黄壤、红壤、紫色土、石灰土、草甸土及水稻土。
山地草甸土面积90.74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03%。零星分布在1000米左右中山顶部或山堋开阔地带,草被密茂,土质肥沃。
山地黄壤面积1939.4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65%。主要分布在800米以上的中山区,其母质为花岗岩、片麻岩和变质岩残积物,树木草类覆盖较好,有机质2~3%,PH值5上下,宜生长阔叶林及杉树等用材林。
红壤面积22.21万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4.34%,是全县主要土类。广布于800米以下的丘陵地区,成土母质多样,表层土壤PH值4.5~5.5,有机质一般在1~1.5%,速效磷、钾缺少,肥力较低,可以发展经济林、用材林、薪炭林。
紫色土面积1.33万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46%。一般土层浅薄,尚疏松,PH值6~7.5,速效磷、钾含量较好,物理性状不良,易流失,不耐干旱,适宜发展经济林。
草甸土面积1202.74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40%。分布于沿河两岸河滩和一级阶地,母质为河流冲积物,耕层深厚,土质松软,耕作容易,通透性良好,适种甘蔗、花生、瓜类、水果、蔬菜等。
石灰土面积228.34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08%。
水稻土面积2.48万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3%,耕地总面积的92%,是全县主要耕作土壤,大部呈酸性反应。
动物资源

野禽主要有八哥、白鹭、麻雀、喜鹊、乌鸦、鹧鸪、竹鸡、野鸡、大杜鹃、杜鹃、乌鸫、翠鸟、黄鹂、猫头鹰、画眉、燕、斑鸠、白劳、白鹇、鹰、鹞、啄木鸟、白头翁、蜡嘴、鹌鹑、夜鹰、鹊钨、水鸭等。因森林覆盖率下降,农作物普遍使用农药和人工滥捕,鸟类数量急剧减少,有的已濒临灭绝。
野兽主要有野猪、野牛、麂、毫猪、山羊、狐、貉、豺、灌水獭、青鼬、黄鼬、水麂、灵猫、豹猫、云豹、鬣羚、食蟹蒙、华南兔、田鼠、家鼠、松鼠、穿山甲、蝙蝠等。50年代初期各种野兽较多,后因捕猎过量及山林毁坏严重,品种、数量大量减少。九十年代后随着全县森林覆盖率的上升,野兽品种和数量都有回升。特别是野猪回升很快。
鱼类县内有鱼类12科约60多种。主要经济鱼有青、草(鲩)、鲢、鳙、鳃、鳊、鲤、鳗、翘嘴鱼、团头鲂、杂交丰鲤、埃及塘虱、奥尼罗非鱼、淡水白鲳、大胭脂鱼等。非人工养殖的有鳝、鳅、鲫、鲇(塘虱)、鳜、鲴、、鳢、铂、鲥、江西鲸鱼(石斑)、(梭刁子)、鸡勾、麻勾、沙勾、双丁、沙丁、黄颡(黄鸭骨)、条(麻鱼)、倒刺钯、鲭铍鱼(打石片)、麦穗(棒花、秤星鱼)、银鱼、斗鱼、虎(石鱼)、下针鱼(针公)、鳝鱼(千年鱼)、红尸白、赤眼子、白鲦(白小)、塘王头及油桐鱼等。其他水产有蟹、螺(田螺、石螺)、蚌、鳖(甲鱼)、虾(米虾、大脚虾)等10余种。
蛇虫类主要有银环蛇(白花蛇、白公南、百步蛇)和竹叶青、乌梢蛇、眼镜蛇(扁头风)、眼镜王蛇、五步蛇(圻蛇、斗角蛇)、龟壳花蛇(烙铁头)、蝮蛇、蚺蛇(水皮蛇、蟒蛇)、水蛇(泥蛇)、菜花蛇(油菜花)、草花蛇(水坡蛇)、赤链蛇(火焰蛇、酒糟蛇、黄金蛇、过树龙)等10余种。
其他蜈蚣、壁虎、石龙子(狗婆蛇)、蟋蟀、蜘蛛、黄蜂、蜜蜂、蚯蚓、斑蝥、蝎子、蝴蝶、蝉、水蛙、蜗牛、龙虱等。两栖的有龟、鳖、青蛙、树蛙、田鸡、石蜷、麻、蟾蜍等。
植物资源

珍稀树种有树种80科,约350种。属国家二类保护树种有银杏、野茶树、三尖杉和福建柏;三类保护树种有天竺桂、凹叶厚朴、花榈木、桢南、南方铁杉和半枫荷。珍稀树种有竹柏、木莲、红楠、檫树、木兰、南酸枣、猴欢喜、山拐枣、白克木、紫树、圆柏、玉兰、猕猴桃、辛夷、方竹、罗汉竹、苏铁、罗汉松等。
木本粮油植物有茅栗、苦槠、甜槠、栲、栎、青冈、油茶、油桐、山苍子、山胡椒、乌桕、漆树、蓖麻等80余种,尤以油茶最多。
药用材植物有松、杉、樟、木荷、枫、杨、柳、栲、栎、青冈、重阳木、槠、枫香、苦楝、臭椿、香椿、泡桐、梧桐、榕、皂夹、冬青、大叶桦、榔榆、毛竹、篁竹(青皮竹)、桂竹(刚竹)、慈竹(泥竹)等约100种。
野生药用植物:赣县药用植物约500种,较重要的300种。其中主要品种:东南部山区有辛夷花、钩藤、杜仲、猕猴桃、三尖杉、伸根、草乌、金银花、南沙参、紫花前胡、淫羊霍、黎芦、黄精、天冬、百部、土砂仁、七叶一枝花、大活血、广东升麻、革解、吴芋子、肿节枫、胆草、杜衡、徐长聊、龙胆草、黄连、厚朴等;西南部低山高丘有毛犬、石伸根、括蒌、石昌蒲、白前、马尾伸根、鸡血藤、金桔子、千里光、灵芝、防杞、鱼腥草、回头鸭、七叶一枝花等;北部低山丘陵有金银花、黄枝子、刘寄奴、淡竹叶、丹参、箭根、乌药、芦根、香附、草浅明、青相子、仙茅、大葛、黄独、石菖蒲、防杞、瓜娄、苦参等;中部江岸岗地有稀莶草、青蒿草、独脚金、鹅不食草、白花蛇舌草、翻白草、旱莲草、发枯球、半边莲、白毛根、石苇、野菊花、香附、卷柏、土菌陈、白蔹、绵菌陈、白花菌陈、香菇草、白芨、苍耳子、兰香草、黄枝子、覆盆子。
其他尚有观赏植物、纤维植物、饲料植物、淀粉植物、鞣科植物、芳香植物等类约百余种。
矿产资源

赣县矿产资源丰富,钨、铜、煤等矿产开采历史较早。还有稀土、铋、锡、钼、铅、钴、铁、金、银等金属矿产,萤石、黄铁矿、石灰石、重晶石、硫黄、钾、高岭土、铸石、卤水等非金属和泥炭矿产。已知矿床(点)共有百余处。其中经地质勘查成型的矿床18处。钨矿约66处,钨(W03)储量26671吨(不含白石山)。稀土分布10个乡,县矿区储量221140吨。煤主要分布在韩坊、小坪,县矿区储量3043万吨;石灰石的钙含量达50%以上的仅小坪牛岭,储量达5000万吨。高岭土分布于石芫广教寺、湖江、韩坊,储量80万吨。

赣县_赣县 -人口民族

2010年11月1日零时,赣县常住人口总数为546964人(不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和居住在县内的港澳台居民以及外籍人员)。共有家庭户135542户,家庭户人口为471062人,占总人口的86.12%,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47人。汉族人口为546088人,占总人口的99.8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876人,占总人口的0.16%。
2000年人口普查,赣县辖区内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赣县_赣县 -经济状况


赣县全县稀土和钨加工企业已达20多家,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稀土和钨深加工产业链,已成为全省最大的稀土分离和深加工基地。赣县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75%,素有“绿色宝库”的美称;农业资源非常丰富,盛产水稻、脐橙、烟叶、生猪、水产、无公害蔬菜等农副产品,发展现代农业以及食品加工业的潜力巨大。赣县水利电力资源充裕,水能资源蕴藏量24.4万千瓦,总投资3.8亿元的居龙滩水电站年内将正式发电,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华能瑞金火力发电厂将开工建设,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超过100亿千瓦时。赣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除了优惠的用水、用电等政策外,凡是来赣县投资的新办企业,均可享受免征企业所得税三年的“特殊待遇”。同时,赣县基础设施完善,水电供应充足,通讯事业发达,信息网络、金融体系方便快捷,海关、国检等部门通关服务优越。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34.54亿元,是2002年的1.4倍,年均递增13%;财政总收入3.35亿元,年均递增31.2%。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2年的45.5:21.1:33.4调整为26.4:45.7:27.9,二产比重提高了24.6个百分点。

――工业强县取得历史突破。近四年累计利用外资9221万美元,引进内资12.8亿元,超过前20年的总和。2006年,工业园入园企业达65家,累计实现工业税收3.23亿元。赣县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工业崛起贡献奖”,2005年被表彰为“全省工业崛起三年翻番全面先进单位”,2006年被授予“全省工业崛起10强县”称号。

――城乡经济统筹协调发展。坚持以村镇规划、“三清三改”和村庄整治为突破口,以发展新产业为着力点,扎实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累计完成2378个村庄规划编制,改造村组公路1015公里,完成改水17817户、改厕11379户,直接受益人口12.1万人。建成各类示范点324个,其中吉埠枧田村企石示范点、南塘石院村示范点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全国村庄整治培训班现场教学点,赣县新农村建设做法被井冈山干部学院制作成教学案例,并被评为2006年度全市新农村建设综合先进县。全县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14家,协会组织80多个。

――第三产业日益繁荣。特别是客家旅游业蓬勃发展,2004年在客家文化城成功承办了第19届世客会部分活动和首届客家旅游文化节,2005年主办了中国客属第三届恳亲联谊大会暨中国客家旅游文化节。占地面积600亩、总投资6000万元,融客家民俗文化、建筑文化、风水文化、饮食文化于一炉的客家文化城以及白鹭古民居已成为赣州市极具文化品位的重要景点。2006年累计接待游客66.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亿元。货运物流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商贸服务业日趋活跃,金融业稳健发展,累计新增贷款5.4亿元,邮电通讯业蓬勃发展,个私经济发展迅猛,全县个私经营户发展到10440户,2006年第三产业上交税收4199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显著。近四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93亿元,年均递增38.1%;开工建设投资50万元以上项目126个,是县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项目最多的时期。2006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亿元,年均递增14.5%。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岗职工年均工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均有较大的增幅。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59元,年均递增12.2%和7.4%。

赣县_赣县 -工业园区


赣县赣县工业园现已初步形成了以稀土、钨、钴加工为主的矿产品加工业,以甜菊糖、板鸭、蜜饯、鱼丝、腐竹为主的食品加工业,以制衣玩具为主的轻工纺织业等三大工业支柱体系。占地3000亩的赣县工业园位于县城东郊,其北跨“京九”和“赣龙”两条铁路,南临贡江,323国道横贯东西。园区内按花园式厂房布局,工业园一期已引进37家企业进驻,目前占地1000亩的工业园二期工程已基本完成[五通一平。赣县鼓励引进大型骨干项目,高新技术项目、主导产业带动项目以及产业配套项目和产业集群项目入驻园区,重点引进电子信息以及矿产品深加工项目。投资要求一般性项目原则上固定资产投资额必须要在500万元以上且每亩固定资产投资30万元以上,年工业总产值达到50万元/亩、或年纳税2万元/亩、或安排劳动就业20人/亩以上。用地要求所有入园项目必须按照工业园的总体规划进行规划建设。行政办公及生活设施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用地的7%,企业的容积率不得低于0.5,建筑系数不低于30%,企业绿化面积不得超过总面积的20%。企业在取得土地后,原则上必须在半年内开工建设,并按时达到投资规模,对超过时间未开工的项目,依法对占用土地进行调整或收回,避免土地闲置。工业园二期工业用地出让基准价为4万元/亩,优惠幅度与企业单位面积实际上缴税收挂钩。以企业前两个生产年度上缴税收核算,平均年纳税达到2万元/亩以上的优惠2万元/亩,达到1万元/亩以上的优惠1万元/亩,低于1万元/亩的不予优惠。企业在签订购地合同并取得土地前必须先按4万元/亩交纳土地出让款。

●重点项目


――背投电视专用三基色荧光粉生产项目。预计投资1200万元人民币。主要通过对稀土进行精深加工,开发生产高清晰大屏幕背投电视机显示器的三基色粉――红粉、蓝粉和绿粉,目前,此类产品在国内尚属空白,全球市场需求量急剧上升。

――合资建设500吨高品质硬质合金生产线。预计投资1.2亿元人民币,主要是通过与县现有钨加工企业合资,开发高品质硬质合金,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制造业。

――甜叶菊产业化项目。预计投资9389.9万元人民币,主要是通过与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甜菊糖生产企业赣县菊隆高科技食品有限公司合资,建设3万亩甜叶菊种植基地,在县工业园建设一条年生产500吨甜菊糖生产线,生产作为饮料、食品、医药等甜味添加剂的甜菊糖产品。

――无公害蔬菜真空脱水加工项目,预计投资1000万元人民币,主要利用县五云镇无公害蔬菜生产建设基地,建设一条年产1000吨真空冷冻脱水蔬菜加工生产线及相关设施,产品可销往市区大型超市以及广东、福建、香港、澳门等地。

中国环境保护历史沿革 赣县 赣县-自然环境,赣县-历史沿革

――四星级大酒店建设项目,预计投资7000万元,占地25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该项目拟建地位于赣州市二环线上的赣县城南新区,世界闻名的客家文化城就建于此地。赣州市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年接待海外旅游人数超过6万人,商务活动活跃。

――赣县马口森林公园建设项目,预计投资9691万元,规划面积有9530亩,其中农田占4%,果园占16%,花卉占17%,竹林占21%,水面占0.2%,建筑面积等占4%,硬化面积占5%,森林覆盖率为80%,公园设置两条线路,15个功能景点区。建设地址马口距赣州市区7公里,距赣县城区2公里,是城市人最方便前往度假休闲的去处。

――新建工业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地点在赣县工业园内,预计投资2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900万元。随着国家对可持续性经济发展投入的加大,循环经济产业获得巨大的政策支持,本项目能改变赣县乃至赣州市区的水源供应环境,确保数十万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和保护赣江下游沿江城市的生态环境,各级政府将给予各类政策扶持,项目建成后,年收取污水处理费335―670万元。

――新建赣县物流配送中心,预计投资9000万元,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主要是利用赣县的区位、资源优势和目前的物流状况,建设自动化立体仓储、集装箱堆场及大宗货物堆场、批发市场、流通加工中心及配送仓库、组建汽运集团、建设综合办公楼及电子商务中心,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

赣县_赣县 -社会事业


赣县赣县连续2年被评为全市十大体系建设先进县。农村税费改革实施,实现了农民合同内“零”负担。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59元,年均递增12.2%和7.4%;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26平方米;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到71609人,社会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启动了廉租房建设,建立了城乡低保制度和社会救助体系,4060人享受城市低保,11963人享受农村低保,有效保障了受灾群众、困难群众、残疾人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扶贫攻坚力度加大,新建了23个移民安置点,完成深山区、库区移民搬迁6367人,农村6995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共实施各类科技项目28个。新建、改建校舍6.5万平方米,启动了城关第三小学建设,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稳定在100%,初升高比例从40%提高到56%,高考录取率达65%,职业教育走在全市前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建成了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和县疾控中心,改扩建了一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初步建立起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文化事业繁荣活跃,成功举办了第十九届世客会祭祖游园活动暨中国(赣州)客家文化节和第三届中客会暨中国客家旅游文化节。完成了14个乡镇广电网联网,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比2002年下降了1.46个千分点。完成植树造林6.9万亩,环境保护得到重视,土地市场有效规范,矿产资源有序利用。

赣县_赣县 -旅游资源


赣县
赣县
赣县●宝华寺
创建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年间,原名西堂宝华禅院。从前明始称宝华寺,位于赣县田村镇东山村龚公山,距田村圩镇15公里。昔为隐士龚亮栖所。那时有一名叫马祖的和尚向龚氏求施一衣之田一烟之山,龚氏满口应求。马祖施禅法,解袈裟抛向空中,正好蔽日,又燃一香,缓内将烟送至全山,至此龚氏的田和山全部给马祖和尚,这就是龚公山的由来。她是马祖道一弘禅法之地,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的佛教与她皆有缘源,内有唐朝名塔──玉石塔,唐代古柏、银杏等十大宝和柳公权、李勃等历代名家的书法、石刻、碑铭。1998宝华寺被有关单位编入《中国名胜大辞典》。

●储君庙
历史悠久,素有“千里赣江第一庙”之美誉。位于赣县储潭乡圩上,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晋刺史朱瑞置储君于此,故而得名。古庙占地二千多平方米,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庙前刻有《广济古庙》、《唐朝勒封》等旨牌。储君庙不仅是道教圣地,而且是古建筑的杰出精髓。其庙有一角倒塌,后经多次修补都自动倒掉,至今无法修回原貌,其中蕴含的建筑学原理值得探索。储潭乡还有储山、天宫寺、储君阁、赣州八景之一的“储潭晓月”就在这里。

●契真寺
座落在赣县田村圩镇中心的契真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汉朝古寺。契真寺初名“弃假寺”,后名“契假寺”,复改“契真寺”。现契真寺罗汉殿佛座中有五言诗云“汉代弃假寺,唐代易契真”的记述;寺内藏古联“汉朝契假寺,秦代天丛山”亦可知寺名的沿革。弃假寺初建于田村村北的天丛山。建寺初期非常简陋,香火不旺。汉代有十八儒生投宿于寺,遗下十八真经,即现存的十八部《佛名经》,香火始转旺盛。至唐,迁建寺于田村街市中心的铜锣窝(即今址),始改名为“契真寺”。寺自唐而来,几经沧桑,经历代修复、扩建,至民国初年有大小殿宇18座,占地9.85亩。

●戚氏宗祠
汉高祖刘邦时,武将戚鳃因守界有功被汉高祖封为“临辕侯”,又因明代戚继光抗倭有功,故戚氏宗祠被封为“世封侯爵”,现立于赣县湖江乡夏府村的是“世封侯爵”的戚氏宗祠追远堂,整个祠堂呈仿宋式建筑风格,气势慰然,占地面积约1400平方米,始建宋代。戚氏宗祠保留有许多名人名联,如朱熹题的“忠孝廉节”四字,孙文、蔡元培题的楹联等。湖江乡不仅有保存比较完整的戚氏宗祠,还有建筑精美的谢氏宗祠,两祠素有“江南第一祠”的美称。湖江乡旅游景点丰富,有大小湖洲,“黄泉路”上回龙阁、蒋经国创办的建国中学和兵工厂、百年南洋树、风光旖旎的库湾。

●吉星龙瀑布
长洛乡留田林场附近有一处名叫吉星龙的瀑布,地处高山密林,水量充沛。吉星龙瀑布共有七个瀑布,呈阶梯状分布。从一个瀑布下接另六个瀑布,是开辟探险旅游和野外旅游佳地,是目前赣县景观比较著名、有气势的自然景点,是开发旅游的重点旅游开发地。

●蒋经国旧居
虎岗位于赣州市东北郊,原为一片黄土冈。蒋经国主政赣南时,于1943年6月在此创办了“中华儿童村”。儿童新村依山临水,建筑物错落排列有1公里长,村中儿童最多达1000多名,其中多为抗战时间无家可归的难童。1945年2月日寇进犯,赣州沦陷,儿童新村停办。“中华儿童新村”是民国时期的一处重要史迹,现虎岗保留有大部分当年儿童新村的建筑物,计有坊式山门、村公所、迎宾馆、小会场、蒋经国旧居和3栋教室、8栋宿舍。

●白鹭明清客家民居群
白鹭乡始建于宋代(1136年),繁华于明清的圩镇客家民居群工程浩大,占地约5万平方米,呈月牙形颁,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布局置景合理,慰为壮观。现有保存较完好的古祠堂、庙宇等69座,均青砖厚瓦,雕梁画栋、石雕、灰雕千姿百态。是保存较完整、较罕见的一处客家古代商业集镇和客家民居群。其有代表性的建筑有:世昌堂、洪宇堂、钟崇俨故居、福神庙、王太夫人祠等。白鹭乡有众多的名人古迹,古代建筑和古文遗址。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吉塘村葫芦井、文天祥塾馆、官村商周古墓群。白鹭乡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赣南东河戏的发源地,至今还呈现丰富多采的客家民俗风情:“打轿”、“烧瓦”、“打米果”、“烧擂茶”。

赣县_赣县 -社会

2012年赣县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76亿元,增长327.5%。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2.9亿元,增长21.8%。完成96个村庄整治点整治任务,硬化主干道53.2公里,改水、改厕3013户,完成新户型建设600栋。农村清洁工程全面铺开。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500亩。农村用电量4969万千瓦时。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2.93万千瓦。
2012年新建新农村建设点134个,其中整村推进点80个,完成改水改厕4991户,硬化道路322.5公里,完成569户新户型新建、改建。启动了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村镇绿化工作。除险加固病险水库4座,新建沼气池1600座。

赣县_赣县 -交通


赣县赣县处在赣州市区的“二环线”上,是闽南9市、赣州市东河8县(市)下赣州、上京九、达105国道的咽喉要道,更是大京九经济增长带和赣龙铁路经济增长带的十字交汇点。至广州457公里、至珠海567公里、至香港497公里、至深圳487公里、至汕头627公里、至澳门577公里,至厦门543公里、至南昌380公里。
公路
105、323国道呈十字型纵贯县境,西接赣粤高速公路,东接昌厦一级公路。
高速建有G45大广高速赣粤段、G76厦蓉高速瑞赣段,绕城高速。
铁路
京九铁路横贯赣县县境48公里,并设有3个火车站,其中设在县城的赣州东站是京九线上四大货运编组站之一,赣龙铁路与京九铁路在此接轨。
航空
距赣州黄金机场34公里,赣州民航已开通至北京、广州、深圳、南昌等线路航班。

赣县_赣县 -文化


赣县
赣县
赣县抢打桥
赣县白鹭村独有的一种古老的习俗。
擂茶
这一习俗一般只在客家人中存在。作擂茶时,擂者坐下,双腿夹住一个陶制的擂钵,抓一把绿茶放入钵内,握一根半米长的擂棍,频频舂捣、旋转。边擂边不断地给擂钵内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药(香草、黄花、香树叶、牵藤草等)。待钵中的东西便捣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后,用一把捞瓢筛滤擂过的茶,投入铜壶,加水煮沸,一时满堂飘香。
放添丁炮
每年春节,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家和民俗研究学者相约赣南,不辞劳累,游走在赣南的围屋、乡村田园,寻觅独特的客家年俗,而独特的客家“添丁炮”场景更是他们不会错过的。
踩高跷
踩高跷是汉族传统民间活动之一。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在广场进行表演。
中秋佳节烧瓦塔
江西赣县梅林镇,当地客家人在一古庙前举行了隆重的民俗表演烧瓦塔活动,以喜迎中秋佳节的到来。
手工造纸工艺
手工造纸又叫“土法”造纸,是指由发明造纸术经历代流传的,不用机械或仅用非常简单机械的手工造纸方法。
迎彩灯
“迎彩灯”作为赣南客家人的传统,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赣南客家人祈福的一种形式。

赣县_赣县 -教育

2010年全县有幼儿园150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149所),在园幼儿26382人;普通中小学314所(其中小学284所、初级中学25所、完全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职业学校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十二年一贯制民办学校1所;各级各类学校现有在校生90294人(其中普通高中7241人,职业高中1852人,初中19890人,小学61279人,特教学校32人);现有小学教职工2543人,初中教职工1242人,普通高中教职工560人,职业高中教职工72人,特殊教育专任教师10人,公办幼儿园教职工41人,教师进修学校教职工28人。

赣县_赣县 -名胜古迹

历史文化
商周遗址、南朝齐古墓、晋朝储君庙、汉朝契真寺、唐朝宝华寺、清初文昌阁和孙中山题对、蒋经国先生旧居俄式木屋等;
人文景观
三溪乡道土庄风景区,湖江小湖洲、戚氏宗祠;
民俗风情
客家文化城、白鹭客家古民居村落;
旅游专线
梅林─田村─白鹭客家文化游,赣州─储潭─湖江水上游。

赣县_赣县 -特产

双鱼过江,是赣州市传统名菜,它形似双鱼戏水,色白味美,鲜嫩可口。
爆满山红,此菜色泽艳丽,鲜嫩香脆,肚尖上撒上红酥姜丝,形似满山红,故名。系赣州的传统名菜。
阳埠腐竹,“阳埠牌”腐竹蛋白质含量达50%以上,脂肪含量低,不含胆固醇,不含任何色素、添加剂和防腐剂,经常食用可降低胆固醇,软化血管,健美养颜。该产品在江西省’98食品展销会上被评为“全省优质产品”。
江口倒菜,又名江口腌菜,相传自明朝初期赣县江口就有生产。江口倒菜主要原料是大蔸菜,做的时候要用坛子倒置进行腌制,再进行成品加工。菜中含有氨基酸、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成份,具有开胃健脾,促进食欲之功效。
赣县板鸭,以传统的加工艺程序为基础,对毛鸭选种、育肥、腌制、加工、凉晒等技术,进行了较科学合理的改进,形成了板鸭独特的生产工艺。在南方腊制品市场上享有很高盛誉,被人们称为“腊味之王”。
棉枣,主产赣州地区赣县湖江乡,是加工制作蜜枣的优良品种。历年赣州地区都有大宗蜜枣。赣县蜜饯厂的金丝蜜枣获江西省人民政府优质产品证书。

赣县_赣县 -名人

曾几(1085~1166)南宋诗人。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
钟崇俨(1778~1858)白鹭乡白鹭村人。与儿子钟谷同为为东河戏奠基人。
刘大煜(1906~1982)田村镇,解放军后勤学院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赖传珠(1910~1965)大埠乡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罗亦经(1911~1991)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64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检察院副检察长。
廖容标(1912-1979)韩坊乡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徐光华(1913―2010.6.6)河南省军区政治部原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吴保山(1915~1972)南塘镇清溪村人,总参谋部三部原政委。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谢镗忠(1916-1989)南塘镇人,武汉军区政治部原主任。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游好扬(1916-1991)沈阳军区原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钟登华(1963~)梅林镇人,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年任天津大学常务副校长(正局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20103/91882.html

更多阅读

声明:《中国环境保护历史沿革 赣县 赣县-自然环境,赣县-历史沿革》为网友墨天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