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苏剧 苏剧-由来,苏剧-历史沿革

苏剧由花鼓滩簧与南词、昆曲合流而成,流行于苏南浙北城乡。其前身苏滩原名对白南词,俗称"打山头",是一种围坐清唱的曲艺形式。由于苏剧在文学、音乐方面都与昆剧有着渊源关系,许多苏剧艺人兼能昆剧,在昆剧衰落时期也有不少昆剧艺人改演苏剧,所以苏剧表演艺术因得到昆剧的滋养而逐步形成朴实、细腻、注重内心体验的独特风格。

苏剧_苏剧 -由来

戏曲剧种。由南词、花鼓滩簧、昆曲合流而成。苏剧的前身是苏滩,原名对白南词,俗称“打山头”,是一种五、七人围坐一桌,分任生、旦、净、丑等脚色,自拉自唱的清唱形式。唱的都是代


苏剧言体的戏文,有对白、唱词,而无说唱人的宣叙,与一般说唱曲艺不同。它的传统剧目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根据昆剧改编,对白大都与昆剧相同,其唱词则把昆剧的长短句改为七字句,尽量使之通俗化,如《花魁记》、《牡丹亭》、《白兔记》等。另一部分则由花鼓滩簧改作和仿作,多属一旦一丑的对子戏,如《卖橄榄》、《荡湖船》、《马浪荡》等。演出中有时也穿插一人独唱的小曲、二人对口讲唱的滑稽段子和一人单唱的段子(艺人称之为“赋”),以能及时编唱时事新闻而风行一时。
对白南词作为一种清唱艺术,至少在清乾隆年间已盛行于江浙一带,并在江西、福建等许多地方流传。1912年才出现简单的化妆表演作为清唱时的加演节目。苏州和上海当时都曾有人尝试把它发展成为戏曲剧种,因种种条件限制没有成功。1941年朱国梁在上海创建“国风新型苏剧团”,吸收昆剧演员王传淞、周传瑛参加,共有7个演员,1个乐师。他们采取苏剧、昆剧混合演出的方式,流动于苏南浙北的农村,在草台、茶馆、庙宇、院落中演唱,终因社会动荡而濒于消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剧才重获生机,健康成长,并建立了江苏省苏剧团。苏剧的曲调旋律优美,富有地方色彩,常用的有弦索调、太平调、离魂调、费家调、快板、流水板、曲头、尾声等数十种。由于苏剧在文学、音乐方面都与昆剧有着渊源关系,许多苏剧艺人兼能昆剧,在昆剧衰落时期也有不少昆剧艺人改业苏剧。所以苏剧表演艺术因得到昆剧的滋养而逐步形成朴实、细腻、注重内心体验的独特风格。主要演员有朱国梁、庄再春、蒋玉芳等。

苏剧_苏剧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苏剧 苏剧-由来,苏剧-历史沿革

清乾隆,因昆曲开始衰落,不少昆曲艺人改唱苏滩,从而进一步促进了苏滩的发展。苏滩分为前滩和后滩。据民间传说,前滩的产生,是因为清王朝的一个皇帝死后,三年中不准大锣大鼓演戏。于是钱某去掉昆曲的锣鼓,把昆曲脚本中深奥典雅的文词,改成通俗的七字句,成为用丝竹伴奏的苏滩清唱。当时称为钱滩,后来谐音误传为前滩。前滩是正戏,都是由昆曲改编、移植过来的整本戏,是通俗化了的昆曲,也称全滩。后滩是诙谐戏,以地


苏剧方习尚、风土人情为内容,多为一旦一丑的对子小戏。轻松活泼,随意穿插,较多保存民间滩簧特色。由于演唱时油腔滑调,笑料百出,亦称油滩。此外,还有一个人独唱的赋,因能及时编唱时事新闻而风行一时。
清同治年间(1862-1874),苏滩流传到沪。当时习唱多为商界人士,仅以自娱,称为清客。光绪十年(1884),苏州名角张筱棣在四马路义园茶馆公演,林步青客串三日,倍受赞扬,遂与弟林步瀛以及杜子香、蔡云麟等,组成上海第一个职业苏滩班。朱筱峰、张筱棣等也陆续建班,在茶馆、书场及堂会演唱。因其通俗生动、音乐优美而大受欢迎。
十九世纪末,苏滩已成为上海流行的主要曲种之一,并以热闹风趣自成风格,被称为"海道",以区别于苏州的"苏道",常赴京、津、汉、甬、杭等地演出。
光绪年间,林步青与京、昆剧演员周凤文、何金寿、小桂枝等,常在丹桂茶园、新舞台合演京昆小戏,并在幕间化装表演苏滩段子,如《马浪荡》、《荡湖船》、《卖橄榄》等。以后,朱筱峰、费西冷等也在游艺场表演花装苏滩,各班社纷纷效学。自此,苏滩便由曲艺坐唱演变为具有简单的舞台表演形式的戏曲雏型。
民国元年(1912年),苏滩艺人郑少赓借鉴文明戏表演方式,开创了苏滩化妆演出。但到民国十四年(1925年)以后,才出现穿古装的生、旦或丑、旦同台演出于茶馆或水陆码头。其间女子苏滩对苏滩的细腻表演和婉转唱腔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前滩已由叙事体的演唱,发展为代言体的曲艺,已经接近戏剧。
化装苏滩出现后,坐唱苏滩因其风格独特而仍拥有一定观众。从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末,化装表演与坐唱并存,这是苏滩的兴盛时期,各剧种、曲种有不少艺人改唱苏滩。

苏剧_苏剧 -新气象

1931年,专业班社名目繁多,有化装苏滩、古装苏滩、全班女子苏滩、妇子配角化装苏滩、化装坐唱苏滩和素衣坐唱苏滩等。著名演员有:丑脚林步青、净脚朱菊峰、老生张筱棣(以上三人称为苏滩"三鼎甲"),以及费西冷(丑)、范少山(丑)、陈少赓(丑)、朱国梁(老生、净、丑)、蒋婉贞(小生)、庄海泉(二花)、龚祥甫(小生)、张凤山(旦)等。班名多数以班主姓氏而称某家班,取专名的则有国风社、正风社、玉韵集等。


苏剧1935年,上海成立了苏滩歌剧研究会,提出"以研究和促使化装苏滩进一步向歌剧(戏曲)化方向演变"的口号。同年,该会几十位艺人联合排演了大型舞台剧《昭君出塞》、《三笑》、《描金凤》,这是化装苏滩发展成苏剧的重要转折,到三十年代末,化装表演已成为苏滩演出的主要形式,并积累了一定的舞台经验。
苏滩正式成为苏剧是在本世纪的40年代。昆腔清唱对苏滩的影响非常深远,苏滩对清唱也极为倚重,所以化妆扮演人物往往只是清唱的点缀。1941年朱国梁将国风社和正风社合并,在上海创建"国风新型苏剧团",标志着苏剧的正式产生。剧团吸收昆剧演员王传淞、周传瑛、沈传芹参加,共有七个演员,一个乐师,采取苏剧、昆剧混合演出的方式,流动于苏南浙北的农村,在草台、茶馆、庙宇、院落中演唱,苏剧团以苏剧、饱尝艰辛。
苏昆演员的混合演出使苏剧得以吸收昆剧和其它剧种的艺术营养,在剧目、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逐步发展和规范化。除了上演传统戏外,该团还在大世界等游艺场自编自演了很多大型新戏,如《文素臣》、《林则徐》、《群莺乱飞》、《魂断蓝桥》等,从而提高了演出水平,扩大了苏剧的影响。
1943年,苏剧界出现了不景气的征候,其原因,一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入租界,社会动荡,观众锐减。二是苏剧界除国风苏剧团对苏剧的内容和形式有所革新外,其余班社仍停留在化装苏滩的水平上,不少演员为迎合部分观众口味,偏重讨巧易学的后滩戏和时事新赋,对唱念演都见功夫的前滩戏则少研习,以至艺术功力欠佳而影响了竞争力。此外,从滩簧演变为舞台剧的锡剧、沪剧、甬剧发展迅速,苏剧相形见绌,失去了大量观众。三是苏剧在其滩簧阶段,就以堂会演出为主,以后,多数班社仍沿旧习。抗战期间,堂会日少,艺人纷纷改行。
苏剧
1945年年初,国风苏剧团离沪去苏城乡巡回演出。在杭、嘉、泸等地区立足,上海仅剩少数班社零星演出化装苏滩。
新中国建立后,苏滩获得新生,正式在舞台演唱,并发展为苏剧,由坐唱的曲艺形式发展为完整的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国家对苏剧进行了扶持,浙江建立了浙江昆苏剧团,江苏成立了了江苏苏昆剧团,都是苏剧与昆剧兼演的剧团。
1951年,由吴兰英、蒋婉贞等在上海建立民峰苏剧团,排演了《李香君血溅桃花扇》等大型新戏,以图重振苏剧,但因观众甚少,终难维持,数月后即离沪,落户苏州。此后,上海便无苏剧演出团体。
六十年代初和八十年代初,浙江昆苏剧团和江苏省苏昆剧团曾几度来沪,公演了《李翠英》、《钗头凤》等戏,受到上海戏曲界和苏剧老观众的欢迎。

苏剧_苏剧 -音乐唱腔

《清稗类钞?音乐》载:“滩簧者,以弹唱为营业之一种也。集同业五六人或六七人,分生、旦、净、丑角色,唯


苏剧不化妆,素衣围坐一席,用弦子、琵琶、胡琴、板鼓。所唱戏文,唯另编七字句,每本五六出,间以谐谑。”所以,滩簧是一种所唱内容不拘一格,唱腔也不严格要求像昆曲那样“字正、腔圆、板准”,具有浓厚地方气息及轻柔委婉、圆润幽妙的艺术风格的民间花鼓小戏。苏剧音乐唱腔的来源主要是三部分:一是昆曲曲牌,二是南词,三是滩簧曲调。因深受昆腔的影响,所以苏剧的音乐风格婉转清丽,细腻动人,具有浓厚的江南风味。伴奏以二胡为主乐器,兼用江南丝竹。常用的传统曲调有太平调、弦索调、费伽调、柴调、迷魂调、银绞丝、流水板、二犯调、挑袍调等数十种,其中太平调使用最多,又有慢板、快板、散板等各种板式。另外还有源自昆曲的[曲头]、[一江风]、[点绛唇]、[朝元歌]、[锁南枝]、[六么令]、[羽调排歌]等,一些苏州一带流传的民歌小曲如[春调]、[劈破玉]、[大九连环]、[小九连环]、[五更十送]、[知心客]等也常作插曲使用。

苏剧_苏剧 -舞台表演

在表演上,苏剧学习昆剧,把昆剧表演艺术作为一个整体来吸收融化,第一代演员如朱国梁、龚祥甫、张娴等,


苏剧同时也都是昆剧演员,第一个苏剧团国风苏剧团由苏剧、昆剧艺人组成,历年来演出的一部分剧目,如《占花魁・醉归》、《白兔记・送子》等均按昆剧风格表演。今江苏省苏昆剧团的"继"、"承"等辈苏剧演员,都在学艺之初以昆剧打基础,并兼演昆剧。

苏剧_苏剧 -角色行当

苏剧的角色行当与昆剧基本相同,但分行不如昆剧严格,班社中以丑角为第一主角,旦角为第二主角,实际演唱时只有五或七名演员围坐桌旁,分任各行角色,自拉自唱,有老生、小生、旦、老旦、丑五行。


苏剧苏剧老生扮演年老的官员、员外、寒儒、老仆等角色。副末、老外,均由老生演员应行,如《白兔记》的刘智远,《朱买臣休妻》的朱买臣,《王十朋》的钱流行等。
苏剧没有专工净角的演员,为数很少的净角戏,包括大面、白面、邋遢白面角色,均由老生演员兼演,如《秦香莲》的包拯,《貂蝉与吕布》的董卓,《窦公送子》的窦公等。
小生扮演年轻的文人雅士、落魄书生,或年轻得官者,或清秀勇猛者,分冠生、巾生、鞋皮生、翎子生,均由小生演员应行,如《王魁负桂英》的王魁,《唐伯虎智圆梅花梦》的唐伯虎,《连升店》的王明芳,《貂蝉与吕布》的吕布等。
旦行扮演闺阁千金、侍妾丫鬟、小家碧玉或中年妇女,包括正旦、作旦、四旦、五旦、六旦,均由旦角演员应行,如《白兔记・出猎》的李三娘,《寻亲记》的周瑞隆,《渔家乐・刺梁》的邬飞霞,《春香闹学》的杜丽娘和春香等。
老旦扮演各类老年妇女,如《西厢记》的崔夫人,《王十朋》的王母,《醉归》的鸨母等。丑旦通常亦由老旦演员兼饰。
丑行扮演狡诈阴险的文人、公子、赌徒、恶棍,或诙谐滑稽、心地善良的小人物等。相当于昆剧的二面、小面,均由丑角演员应行,如《十五贯》的娄阿鼠,《寻亲记》的茶博士,以及后滩戏《卖橄榄》的张老三,《马浪荡》的马浪荡,《荡湖船》的李君甫等。
苏剧现有老外、老生、副末、冠生、巾生、雉尾生、穷生、老旦、正旦、作旦、四旦、五旦、六旦、净、副、丑等。演员往往一人兼几行,如老生兼演老外、副末,副兼演丑,正旦兼演作旦、四旦、五旦、六旦等。

苏剧_苏剧 -传统剧目

苏剧的传统剧目与化装苏滩一致,分为两大类。一类称前滩,绝大部分源于昆剧,常演的有:《西厢记》、《牡丹亭》、《红梨记》、《烂柯山》、《玉簪记》、《绣襦记》、《精忠记》、《西楼记》、《白蛇传》、《义侠


苏剧记》、《水浒记》、《占花魁》、《渔家乐》等,但演出时多取其以生旦为主角的折子戏,共百余出。其故事情节和对白,与昆剧基本相同;唱词由长短句改为通俗浅显的七字句,可加衬字,较注重声韵平仄,体式与七言诗体近似,不乏雅俗共赏的唱段,文字粗劣之处也不少。有时为适应苏剧演员不善舞蹈的特点,也将情节作局部改动。
除此,还有所谓的后滩剧目。后滩剧目有从昆腔的丑角戏和其它剧种中的戏谑段子里过来的滑稽段子,还有从民间花鼓戏里改编的一旦一丑的对子戏,以及由丑脚独唱的时调小曲和有关时事新闻的说唱段子,如《教歌》、《张三借靴》、《嵩寿》、《呆中福・洞房》、《琵琶记・大小骗》等;也有移植自花鼓戏和其它剧种的小戏,如《扦脚做亲》、《探亲相骂》、《卖草囤》、《卖青炭》、《卖矾》、《捉垃圾》、《打斋饭》等;还有改自曲艺的,如《游观十八景》等。

苏剧_苏剧 -传承价值

作为苏剧基础和灵魂的苏州滩簧历史悠久,传统深厚,资源丰富,苏剧本身又在文学、音乐、表演等多个方面与


苏剧昆曲有着渊源关系,充分体现了苏州文化的特质。近年来,流行文化和现代艺术对苏剧冲击很大,观众锐减,剧团生存艰难,抢救、保护这一重要的地方剧种迫在眉睫。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苏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30103/97424.html

更多阅读

浅谈我国工会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其现状 广东书院制度沿革

浅谈我国工会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其现状——兼议我国工会制度的完善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张宇彬摘要:工会,是社会经济矛盾的产物,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工人开始成立与雇主对抗的组织,这便是工会;伴随着中国近100年来的政治经济大变动,工会制度也

声明:《历史沿革 苏剧 苏剧-由来,苏剧-历史沿革》为网友小气的女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