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剧院概况 上海沪剧院 上海沪剧院-剧院简介,上海沪剧院-剧院概况

上海沪剧院成立于1982年9月,其前身为上海沪剧团。剧院拥有高水平的演出阵容。当年丁是娥、石筱英、解洪元、邵滨孙和筱爱琴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艺术流派。

上海沪剧院_上海沪剧院 -剧院简介


上海沪剧院

上海沪剧院是在上海沪剧团基础上于1982年1月建立的国家剧院。剧院目前下辖一团和青年团两个演出实体。

沪剧院拥有一支经验丰富、创新意识很强的艺术骨干队伍。在全院170多名编剧、导演、作曲、舞美设计和演员等专业人员中,具有高级艺术职称资格的占了三分之一。近年来一批沪剧新人经过不断磨炼,已崭露头角。他们的脱颖而出,为沪剧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沪剧历史上曾产生过不少内容健康清新、形式生动活泼的早期传统剧。三、四十年代的沪剧"西装旗袍戏"也曾产生过较大影响。近年来一些传统剧目经过重新整理改编,更加受到观众喜爱。

上海沪剧院_上海沪剧院 -剧院概况

上海沪剧院是在上海沪剧团基础上于1982年9月建立的国家剧院,自2001年3月起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领导。沪剧院目前下属演员团、演奏团、舞美设计制作


上海沪剧院

中心、演出经营中心和艺术室、党政办公室等部门。现任院长茅善玉、党总支书记金雪苓、黄坚强、邵智星。

上海沪剧院拥有坚强的演出阵容。当年以丁是娥为代表的老一代沪剧表演艺术家创造了各树一帜的艺术流派,为沪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今茅善玉、马莉莉、陈瑜、吕贤丽、钱思剑等一批著名演员在观众中又享有盛誉。朱俭、程臻和洪立勇等舞台新秀经过不断磨练,已经崭露头角。更年青的一代新人王丽君、赵隽晴等也已亮相沪剧舞台,受到各方面好评。

上海沪剧院_上海沪剧院 -艺术特色


上海沪剧院

沪剧善于反映现代生活,上海沪剧院充分发挥这一艺术优势,创作演出了大量表现新时代、塑造新人物的优秀现代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编演的《罗汉钱》、《星星之火》、《芦荡火种》、《鸡毛飞上天》和《红灯记》;新时期以来编演的《一个明星的遭遇》、《姊妹俩》、《明月照母心》、《风雨同龄人》、《今日梦圆》和近年来创作演出的《董梅卿》、、《心有泪千行》、《上海老师》、《大红喜事》、《龙凤逞强》、《宋庆龄在上海》和《一文钱》等剧目在上海和全国均产生过较大影响。《芦荡火种》和《红灯记》还被移植成现代京剧,为广大群众所熟悉。有些剧目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连续剧热播全国、蜚声海内外。

上海沪剧院_上海沪剧院 -主要剧目

早期传统戏


《陆雅臣》《陆雅臣》据说根据青浦实事衍化而成。故事讲陆雅臣出身富家,懒散成性。父母亡后,整天混迹赌场,终将家产输尽,甚至在人贩子唆使下逼卖妻子再赌。正巧其岳母前来探望女儿,苦心劝导,陆竟执意卖妻。岳母无奈,拿出一百银元将女儿“买”回娘家。结果陆又将银元输光,深夜回家,人去财空,悔恨交加,便悬梁自尽。邻居蔡伯伯发觉后,将其救活,劝其重新做人,并领去见岳母。经陆恳切求情,岳母及妻子方子原谅,重营生路。

此剧在滩簧、申曲时期是各班社、剧团的热门传统剧目,其中以施春轩、筱文滨两人的陆雅臣各具特色。1987年11月为筹募《上海沪剧志》基金,由《中国戏曲志,上海卷》编辑部和上海沪剧院选作上海市沪剧界著名演员联合演出剧目,由师于生重新整理为7场《陆雅臣卖娘子》,导演刘卫国,演员王盘声、赵春芳、丁是娥、王雅琴、杨飞飞、石筱英、小筱月珍、汪秀英、邵滨孙、赵云鸣、杨美梅、韩玉敏,音乐整理朱介生、汝金山,舞美设计王鲁平、赵玮瑛、徐坚,演出于共舞台。1987年11月联合演出实况由上海电视台制成录像带,中国唱片公司制成全剧盒带。

1988年为参加“88香港中国地方戏曲展”,由上海沪剧院青年演员茅善玉、徐俊等演出于香港新光戏院。


《借黄糠》《借黄糠》原名《黄糠记》,又名《男落庵》、《欺父出家},为传统骨子老戏之一。丁少兰、筱文滨、杨月英、筱月珍等均擅演此剧。

故事讲富家李俊明因遭天灾人祸而败落,年关前向女婿张锦春家借贷。岂料长女大囡与婿锦春为人势利,百般奚落,只借小钱一百,黄糠五升。李愤极归家,痛感世态炎凉,遂携幼女小囡投河自尽。后李被寺院救起为僧,小囡被渔民救起送归舅家。舅父为此大怒,迫使张锦春夫妇求父下山,但李决意为僧。小囡亦随舅父谋生,张氏夫妇只得狼狈而归。

1959年上海市人民沪剧团整旧小组集体整理,陈剑云执笔,导演杨观复,主演解洪元、石筱英、筱爱琴、沈侠民等。首演于新光剧场。

此剧语言生动,庄谐互济,生活气息浓郁。其中《借黄糠》、《放水墩》、《求下山》诸折演唱须具功力。“人沪”改编后为解洪元、石筱英的保留剧目之一。上海市戏曲学校及历届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均以此剧为教材。


《阿必大回娘家》

《阿必大回娘家》为滩簧、申曲时期经常演唱的传统剧目之一。故事讲姑娘阿必大家贫,父母双亡,由婶娘作主给李家作童养媳,受尽虐待,不许回娘家。一日,婶娘命必大哥哥去接必大回家,不料其婆婆非但不允,并将其哥哥打出门外。婶娘闻讯大怒,亲去李家评理,将其婆婆制服,领了必大回家。

1961年于美琪大戏院演出,由石筱英、丁是娥、许帼华主演。

西装旗袍戏


《雷雨》《雷雨》根据曹禺同名话剧改编。1938年12月施家剧团由施春轩改为幕表演出于大中华剧场。主演金耕泉、施春轩、邵鹤峰、俞麟童、施文韵、施春娥、杨美梅等。1939年9月由解洪元、杨云霞、俞麟童、夏福麟领衔的新光剧团也以幕表演出于东方剧场。其他如“文滨”、“敬文”及上海沪剧社也竞相以幕表演出。1954年5月12日上海市人民沪剧团演出于新光剧场,由宗华改编,导演蓝流,主演丁是娥、解洪元、石筱英、筱爱琴、俞麟童、李廷康、顾智春、李仁忠,作曲何树柏,舞美设计俞亮。后巡回演出于武汉、长沙、南昌及福州、厦门等地。此剧内容和原著无异。

2006年春节,沪剧院再度推出沪剧《雷雨》,由茅善玉扮演繁猗、陈瑜、王明达、朱俭、钱思剑、王丽君、洪立勇和金玉明分别扮演鲁妈、周朴园、周萍、周冲、四凤、鲁大海和鲁贵,并被摄制成电视艺术片播放。


《叛逆的女性》

《叛逆的女性》赵燕士编幕表,导演邵滨孙、田驰,主演石筱英、邵滨孙、杨飞飞、向美玲、卫鸣岐。文滨剧团1945年12月29日首演于中央大戏院。

剧本写1930年秋,新寡徐纫秋回上海时在公园中遇到青年周民伟,归还给她遗失的手帕。徐纫秋被迫返苏州婆家守寡时,从上海读书毕业回家的小叔竟是周民伟。两人由同情而爱怜,但碍于叔嫂关系,彼此不敢表白,后经婢女阿菱撮合,表兄王公达支持,民伟拟与纫秋结为伴侣。周父以名节为重,迫使民伟另娶高门。纫秋受尽公婆冷嘲热讽,悲愤成疾,乃于民伟结婚之日服毒自尽。

解放后该剧曾多次整理演出,石筱英、邵滨孙和茅善玉、孙徐春分别在戏中担任主演。


《啼笑因缘》

《啼笑因缘》根据张恨水同名小说改编,剧本写民国初年青年学生樊家树来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平求学,在天桥结识卖艺的关寿峰、关秀姑父女和唱大鼓的姑娘沈凤喜。樊不愿与表兄陶伯和介绍的交际花何丽娜交往,却倾心于沈凤喜,并帮她摆脱了卖唱生涯。樊、沈之恋为陶得悉,函告樊母。樊母假以重病为由,促樊南归。樊、沈车站惜别,被军阀刘将军见,遂以约请唱堂会为名逼沈去刘府,即在刘淫威之下沦为小妾。一月后,樊返平,由进入将军府明为丫环、暗中保护凤喜的关秀姑相助,使樊、沈在先农坛相会。沈隐痛难言,以重金酬樊,报相助之恩。樊拒受重金,怒斥沈之不义。沈羞愧中归还定情饰物,痛哭而去。樊、沈相会被刘将军知,刘鞭打凤喜,凤喜深受刺激,当即精神失常。刘将军又见关秀姑貌美,强欲占有。关秀姑用计诱骗刘将军去西山成婚,会同关寿峰将刘刺死。

1985年何俊再度整理,由上海沪剧院一团演出,沈风喜、何丽娜两角由马莉莉一人饰演,陆敬业饰樊家树,韩玉敏饰沈母。

优秀现代戏


《红灯记》

《红灯记》根据沈默君、罗静电影文学本《自有后来人》改编。编剧凌大可、夏剑青,艺术顾问应云卫,导演王育,主演袁滨忠、凌爱珍、韩玉敏、凌大可、吴乐声,作曲刘如曾,舞美设计崔可迪,服装设计朱士场,灯光设计金长烈,造型设计陈绍周、应玉兰。爱华沪剧团1963年春节首演于红都剧场。

剧本写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某地铁路工人、中共地厂党员李玉和接受向北山游击队传送一份密电码的任务,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捕。李母告诉孙女铁梅他们异姓三代人结为一家的家史,坚持对敌斗争。祖孙三人坚贞不屈,日寇遂将李母子杀害,故意放走铁梅,以追索密电码。铁梅在游击队假扮的日军“劫持”下,终将密电码送到北山。

1964年由中国京剧院将此剧改编为现代京剧《红灯记》。之后“爱华”又吸收京剧本的优点作了修改,1965年春重新上演,作曲万智卿、董源。剧本发表于1964年《剧本》2月号;1965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单行本。1974年上海沪剧团曾经按京剧本演出。主演演员王盘声、张杏声、韩玉敏、马莉莉、王珊妹以AB制分别扮演三代人。

2004年9月为庆祝建国55周年,上海沪剧院重新推出沪剧《红灯记》,在尊重历史、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加工诠释,由钱思剑、茅善玉和马莉莉分别扮演李玉和、李铁梅和李奶奶,为这部沪剧经典名怍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受到观众热烈欢迎。2005年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和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活动中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星星之火》

《星星之火》编剧宗华、刘宗诒,导演朱端钧,助理导演杨观复,主演筱爱琴、邵滨孙、解洪元、许国华、顾智春、诸惠琴、李廷康、顾力群、沈仁伟、杨云霞、顾彩云,编曲刘如曾,舞美设计孙浩然,设计陈绍周、冯少唐。上海市人民沪剧团1959年2月首演于舞台。

剧本写1925年,扬州农妇杨桂英,丧夫后带儿子到上海来找在日本纱厂当“包身工”的女儿小珍子。工头不让他们母女相聚。杨桂英走投无路时,幸有中共地下党员、工人高洪及高小妹介绍母子俩进厂做工,并帮助她与小珍子会上一面。事被东洋婆领班发觉,将小珍子毒打致死,激起全厂工人罢工抗议。老板开除高洪兄妹,杨桂英拿着剪刀要去报仇,地下党领导人刘英启发她参加了工人斗争。工厂的日本老板妄图迫使杨桂英在记者招待会上否认日本人打死小珍子,以达到其诬陷共产党的目的。杨当场揭穿了敌人的阴谋,并和工人兄弟参加了波澜壮阔的“五洲”运动。
剧中“母女隔墙”三重唱等唱段至今广为流传。剧本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曾先后选入《戏曲剧本丛刊》、《戏曲剧本选》。《星星之火》一剧1959年4月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片,导演顾而已。1960年赴京参加全国现代戏观摩演出。

2000年由陈瑜、顾奇军、汪华忠、钱思剑等主演,再次整理演出。


《芦荡火种》

《芦荡火种》 由上海市人民沪剧团集体创作、文牧执笔,导演杨文龙,主演丁是娥、石筱英、解洪元、张清、俞麟童、邵滨孙、李廷康、陆敬业、诸惠琴、贡中浩,音乐设计万智卿、沈开文、何树柏,舞美设计魏征,灯光设计蒋鉴明。1960年1月上海市人民沪剧团首演于共舞台。

剧本写1939年秋,新四军转战江南,某部奉命转移,把掩护18个伤病员的任务交给了公开身份为春来茶馆老板娘的地下交通员阿庆嫂。她与当地群众把伤病员隐藏在阳澄湖中的芦苇荡里。日寇久寻不得,乃把搜索任务交给当时已暗中投敌的“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奎和教官刁德一。刁是个特务,他怀疑伤病员为阿庆嫂所藏。阿庆嫂巧妙应付,使刁的计谋未能得逞。刁下令封锁港口,妄图以此困死伤病员。县委负责人陈天民假扮郎中,来茶馆传达县委指示,在药方上暗示阿庆嫂设法把伤病员转移至红石村。伤病员在红石村恢复健康,重新武装。此时胡传奎公开投敌,与日寇翻译之妹结婚。阿庆嫂身入虎穴,假作贺喜,引游击队假扮的戏班、小堂名大闹喜堂,围歼了敌人。
1963年12月此剧应中共北京市委邀请赴京演出,后被北京京剧团改编为现代京剧《沙家浜》。《芦荡火种》剧本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剧中《智斗》

广州大剧院概况 上海沪剧院 上海沪剧院-剧院简介,上海沪剧院-剧院概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40103/97854.html

更多阅读

福州五一广场与福建大剧院 五一广场福建大剧院

福州五一广场与福建大剧院福州市五一广场位市最中心的于山南麓,占地7万平方米,她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广场,更是人民心目中的广场。北侧的于山堂正面,有一座雄伟的毛泽东伟人的塑像。香格里拉大酒店也建在广场侧面。在广场的正面,是一座汉

声明:《广州大剧院概况 上海沪剧院 上海沪剧院-剧院简介,上海沪剧院-剧院概况》为网友最闪星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