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概念 NGO NGO-历史,NGO-概念

NGO,是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的英文缩写。它是指是一个不属于政府、不由国家建立的组织。虽然从定义上包含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但该名词一般仅限于非商业化、合法的、与社会文化和环境相关的倡导群体。NGO通常是非营利组织,他们的基金至少有一部分来源于私人捐款。现在该名词的使用一般与联合国或由联合国指派的权威NGO相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在各种场合越来越多地提及非政府组织(NGO)与非营利组织(NPO),把非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看作在公共管理领域其作用日益重要的新兴组织形式。

ngo是什么_NGO -历史


NGO虽然志愿的公民协会历史上一直存在,今天看到的站在一线的NGO(特别是国际级别的)是在过去两百年发展起来的。最早之一的是1863年建立的国际红十字会。

非政府组织一词开始于1945年联合国成立,在联合国宪章第71条款第10章中提出作为机构的咨询角色,没有成员是政府或州。“国际NGO”(INGO)的定义由1950年2月27日ECOSOC的288(x)决议首次提出:“国际非政府组织就是任何不通过订立国际条约而成立的国际组织”。在可持续发展中,NGO和其他主要群体的关键作用在21号议程第27章得到承认,以修正联合国和非政府组织咨询关系的论述。

20世纪的全球化提升了NGO发展的重要性。许多问题不是民族内能解决的。国际条约和像世界贸易组织这一类国际组织被认为过于以资本主义企业利益为中心。为了平衡这一矛盾,NGO以发展人道主义、发展资助和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国际社会论坛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它与每年1月在瑞士Davos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形成对比。第五届国际社会论坛于2005年1月在巴西的阿雷格里港举行,参加论坛的有来自1000个NGO的代表。

ngo是什么_NGO -概念


NGO"非营利组织"(non-profitorganization)是指在政府部门和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市场部门)之外的一切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这些组织的集合就构成“非营利部门”,或者称"第三部门"(thethirdsector),与政府部门、市场部门共同构成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尽管有学者认为“第三部门”与“非营利部门”所涵盖的范围不完全一样,但这两个概念经常被交替使用。现在,对非营利组织的定义最受认同的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中心推荐的"“结构一运作定义”,认为凡符合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等五个特性的组织都可被视为非营利组织。

“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也是中国学者常用的概念,而且经常把该概念与非营利组织交替使用。“非政府组织”最早是指得到联合国承认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后来发达国家中以促进第三世界发展为目的的组织也被包括进来,现在主要指发展中国家里以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己任的组织,尤其是那些草根层次的组织。从这个意义上说,非政府组织是一个比非营利组织狭窄得多的概念。

“民间组织”是中国官方使用的概念,官方翻译为“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这体现了政府希望“政社分开”的改革取向,但“民间组织”并不完全等同于上文提到的“非政府组织”。在中国,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简称“社团”)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类社会组织。其中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根据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ngo是什么_NGO -精神

NGO的原动力是志愿精神。志愿精神的实质,是人们基于一定的公共意识、关怀意识(利他精神,以及可能基于某种神圣启示)、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当然还有一定的个人偏好(自由、自愿、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基础之上的自觉努力。NGO的志愿性不仅仅体现在它的主要推动者是志愿的,它的一般性的参与者和支持者本质上也是志愿的,它在一切资源动员上基本都是志愿的,这正是NGO独特的生命力和独特价值所在。由于NGO本质上必须是志愿的,决定了它在组织上必须自治的,成员间(推动者、参与者、支持者)的关系基本是平等的和相互信任的,它的体系基本是开放的,它的运作需要是公开、透明和规范的,同时还需要是高效和具有创新性的。这一切因素构成了NGO的精神体系,其核心是基于自由主义的公民精神和基于灵魂关怀的宗教精神,而志愿精神则是其表现。可以说,NGO是现代文明精神的最好的体现者。

ngo是什么_NGO -特性

一是组织性。组织性意味着有内部规章制度,有负责人,有经常性活动。纯粹的非正规的、临时积聚在一起的人不能被认为是非营利领域的一部分。非营利组织应该有根据国家法律注册的合法身份,这样才能具有契约权,并使组织的管理者能对组织的承诺负责;

二是民间性。非营利组织不是政府的一部分,也不是由政府官员主导的董事会领导。但这不意味着非营利组织不能接受政府的资金支持;

三是非利润分配性。非营利组织不是为其拥有者积累利润。非营利组织可以盈利,但所得必须继续用于组织的使命,而不是在其成员(原文是组织缔造者)中进行分配;

四是自治性。非营利组织能控制自己的活动,有不受外部控制的内部管理程序;

五是志愿性。无论是实际开展活动,还是在管理组织的事物中均有显著程度的志愿参与。特别是形成有志愿者组成的董事会和广泛使用志愿工作人员。

ngo是什么_NGO -分类

以通过多种标准来分类NGO,下面是世界银行采用的分类方法:

运作型NGO

主要的目的是设计和实现与发展相关的项目。一种常用的分类是把它分为“面向救助”和“面向发展”的组织。如果按它们的服务重点又可以分为服务传送型和服务参与型。还可以根据它们是否带宗教性质和长期性来分类,也可以按照它们更多地面向公众或私人来分类。运作型NGO可以是基于团体的、国家的或者国际的。

倡导型NGO

主要目的是捍卫和促进某一目标。与运作型计划管理形成对比,这些组织典型是尝试通过游说、印刷品和激进分子的活动唤醒人们的意识,让人们了解更多进而接受他们。

缩写

非政府组织是一个多源的群体,在NGO基础上伴生着许多缩写词。它们包括:

INGO――国际非政府组织(internationalNGO),例如CARE;
BINGO――面向商业的NGO(business-orientedinternationalNGO);
RINGO――宗教NGO(religiousinternationalNGO),例如天主教救济服务;
ENGO――环保NGO(environmentalNGO),如Global2000;
GONGO――由政府运行的NGO(government-operatedNGOs),它们由政府为了符合外缓要求而成立类似NGO组织;
quango――半自治NGO(quasi-autonomousnon-governmentalorganisation),如W3C、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它们把自己定义为NGO,但它们是由147个国家政府标准机构构成的组织。

ngo是什么_NGO -发展阶段

研究人员把NGO的发展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典型的NGO发展关注救助和福利,直接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救助服务。例如发放食物,提供庇护所或医疗服务。它们直接关注人们的需要。

第二阶段,NGO面向小规模的自助的地区发展。NGO通过地区自助行动为当地社区建立起自助的能力。NGO尝试推动地区、国家和甚至国际范围内的政治和机构改革。它们从一个服务直接提供者的角色转向一个引导的角色。NGO开始从救助型转为协助发展型。

第三阶段为“可持续体制发展”。

ngo是什么_NGO -在中国的发展


NGO在中国NGO在中国是市场化改革及其相应的社会转型进程的产物,NGO在中国有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的NGO,具有较长的历史和“半官方”的特色;另一种多由民间人士自发成立。

中国目前已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NGO组织大概有30万左右,民间组织总支出约占GDP的0.73%,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的水平,也低于4.6%的世界平均水平。此外从整体来看,中国的民间组织仍然存在数量偏少、政社不分、机构不健全、官方化、行政化等多种问题。

目前中国稍具知名度的民间自发公益类NGO大约在300家左右。中国NGO主要集中在环保领域、妇女领域、扶贫领域,如北京的“自然之友”、“地球村”、“绿家园志愿者”,天津的“绿色之友”、江苏徐州的“绿色之家”等。

中国的NGO已经从第一代进入到第二代,第一代NGO主要是由社会知名人士、社会精英创办,如梁从诫,廖晓义等;也多集中在妇女类、环保类;最开始的活动都是比较初级的,比如捡垃圾等。现在NGO经历了转型,也称作新生代的NGO,他们有几个特点,第一是领导人年轻化,很多都是大学生创办,比如西部阳光;领导人相对平民化。

第二个特点是他们开展的活动专业化程度更高,比如反对怒江大坝活动等,这些都需要很专业的知识来论证。因此,他们的影响力也比以前要大得多。此外,经过十年的发展。 NGO的领域扩展到艾滋病、流动人口、残疾人等等。甚至已经分工到执行组织。第一代NGO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第二代NGO专业化、分工化程度已经很高,甚至有专门为基层NGO提供服务的NGO出现,如提供志愿者、培训、能力建设、咨询等,中间型的NGO开始出现。

ngo是什么_NGO -目的

非府组织的存在是为了各种不同的目的,大多数是为了推广其成员所信仰的政治理念,或实现其社会目标。

常见的非政府组织包括了环境保护组织、人权团体、照顾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团体、学术团体等。任何一个成熟的社会,其政府、商界及非政府组织都要有一个均等的发展,非政府组织的功能,是不能被政府或商界取代的,原因如下:政府在社会上的角色是要人民生活富足;而商界在社会上的角色是创造财富。正因为这个社会上的角色,限制了政府及商界的活动,而非政府组织的功能就是要用第三方角色,去完成社会上的使命。例如美国政府不肯签署控制废气排放的“京都议定书”,这是由于美国政府在社会的角色是要人民生活富足,国家繁荣,假如美国签署“京都议定书”的话,一定会严重打击国内的经济;同理美国的商界也是会因为要创造财富,而多不愿意理会废气排放的问题。所以要有非政府组织去完成政府及商界都未能完成的角色。

以一个第三身份去监察政府及商界的行动,当政府及商界的行动出现问题时,非政府组织会以一个“压力团体”的身份出现,向政府及商界施压。例如香港数前发生的“红湾半岛”事件,环保团体发挥了重要的角色,促使政府及商界放弃了拆毁红湾半岛的决定。所以非政府组织可权充社会警察的角色。

ngo是什么_NGO -管理模式


工作人员在自然之友总部合影

NGO主要有两种管理模式:分散式管理(diversitymanagement)和参与式管理(participatorymanagement)。

分散式管理处理一个组织内的不同文化。跨文化问题在北方NGO从事南方发展活动时普遍存在。来自发达国家的人员在贫困国家中面临着完全不同的处事方式。

参与式管理在NGO是很典型的。它与学习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有组织的成员都被视为知识和技术的源泉。为了发展组织,个人必须学习并向决策制定过程作出贡献。

ngo是什么_NGO -成员

并非为NGO工作的人都是志愿者。有薪成员通常得到比商业机构相对要少得报酬。员工高度遵守组织的目标和准则。成员加入并不一定是纯粹的利他主义,他们可能会希望借此获得技能、经验和社会关系。

对于是否派遣国外引进成员到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争议。这些引进成员通常都是为了满足捐赠者的项目管理需要,而这些项目是来自工业国家的。然而,这些专业的雇员或志愿者的优势在一系列综合因素的考虑下可能不再有优势:雇用外国人的费用一般较高,他们没有当地的草根联系,而且他们缺乏当地的专业技术。

NGO部门的成员数量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例如,1995年底,一个国际反贫穷的北方NGO关注世界(CONCERNworldwide)在10个非洲、亚洲和海地的发展中国家聘请了174名国外引进成员,而本国成员也只有约5000名。

ngo是什么_NGO -基金

大型的NGO可能有上百万美元的年预算。例如,美国退休人员协会(AARP)在1999年有超过5.4亿美元。人权观察在2003年支出和收入共2亿1千7百万美元。为如此庞大的预算建立基金NGO需要有意义的筹款。NGO基金的主要来源有会员费、出售物品和服务所得、国际机构和国家政府的拨款以及个人捐赠。有几个EU-grant会向NGO提供拨款。

尽管从“非政府组织”这个名词的表面含义来看,NGO应该是独立于政府的,但有些NGO却是依赖于政府拨给它们的基金。饥饿救济组织-乐施会在1998年的1亿6千2百万美元收入中有四分之一来自英国政府和欧盟的捐赠。基督教救济和发展机构-宣明会1998年从美国政府筹集到价值5千5百万的物资。诺贝尔奖得主无国界医生(MSF)46%的收入来自政府。

ngo是什么_NGO -法律地位

除了据日内瓦公约行事的红十字会、红新月会、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及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以外,NGO不受国际法认可。

ngo是什么_NGO -面临问题

历史概念 NGO NGO-历史,NGO-概念

志愿者为藏羚羊通过青藏公路保驾护

国家和企业也NGO渗透,这种事情天天在进行当中。譬如国家释放资源给NGO,让它接政府计画案,用资源来收买,NGO就不会对政府做得“太过分”;或者以法律特惠,保障NGO的地位,藉此收编NGO。

在欧洲,有一个专门术语叫做“统合主义”(corporatism)在指这种情况,例如北欧,国家立法强制所有劳工加入总工会,大部分劳工福利事宜、薪资、劳动条件等等都由总工会与政府谈判来加以保障,但是总工会保障劳动力的稳定,不会乱搞罢工抗议,国家因此可以稳固地进行统治。这就是欧洲,尤其北欧的所谓福利国家的真相。

在台湾有些人讨论到福利国家,立刻大叫“哈里路亚”,好像不知道福利国家还有这些层面。除了工会之外,很多NGO也是一样被收编或者被拢络,这种NGO,其实是G-NGO,是有利于政府的NGO。

企业一样会收编NGO。许多NGO是企业出钱赞助,不会做出损害企业利润的事情,民众利益和企业冲突的时候,它们就缩回去,不会站在公民社会的立场据理力争。如NIKE会自己组成劳动条件调查的NGO,以冲淡外界对于NIKE用血汗工厂赚取暴利的批评。这种NGO,其实是 BR-NGOs,Business Run NGOs,由企业进行运作的NGO。

ngo是什么_NGO -在华十大国际NGO


香港乐施会发放救灾物资

香港乐施会

香港乐施会是国际乐施会的成员之一。它于1976年由一群自愿者成立,1988年在香港注册为一个独立的发展及救援机构。乐施会的宗旨是跨越种族、性别、宗教和政治的界限,与贫困群体一起面对贫穷和苦难,让所有人都得到尊重与关怀,享有食物、居所、就业机会、教育及医疗卫生等基本权利,在持续发展中建设一个公平的世界。

自1987年开始,乐施会便致力于在大陆推行扶贫发展及防灾救灾工作,项目内容包括社区组织发展、农村综合发展、增加收入、小型基本建设、卫生、能力建设、政策倡议及教育等。 乐施会的资金大部分来自香港市民、社团及商业机构的捐款。每年用于大陆的资金大约在2300万以上。

美国福特基金会

福特基金会创立于1936年,是一个致力于国际和平和改善人类福祉的私人慈善机构。它的宗旨是寻求强化民主价值观,减少贫困和不公,促进国际合作和提高人类的成就。福特基金会关注的重点领域为环境与发展、生育健康、公共政策与政府治理、法律和权利、教育。

福特基金会是全球最大的私人基金会之一。1999年它的基金总值超过100亿美元,年度预算亦超过了5亿美元。1988年,福特基金会作为第一批被中国政府允许在中国设立办事机构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北京设立了中国办事处。目前,福特基金会每年用于中国的资金预算大约在8000万以上。

英国救助儿童会

英国救助儿童会是英国最大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之一,它成立于1919年,是救助儿童会国际联盟的重要成员。英国救助儿童会以伦敦为总部,在全球60多个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救助儿童会的宗旨是:“在一个儿童的基本人权仍得不到保障的世界里,我们努力为所有儿童争取享有幸福、健康及安全的童年的权利。我们的一切工作都以儿童生活的现实情况为关注的中心。我们和儿童一起,力争为现在和未来的世代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从80年代末开始,英国救助儿童会便开始在中国开展项目。1995年,救助儿童会中国总办事处从香港迁到昆明。目前,它在中国开展的项目主要有青少年艾滋病预防教育项目、少数民族教育项目、流浪儿童保护项目、照顾孤儿和弃儿的“儿童关怀”项目、青少年司法公正项目等等。救助儿童会每年在中国的预算大约为1200多万人民币。

日本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40103/99853.html

更多阅读

托福口语 托福口语-历史渊源,托福口语-概念解释

托福口语怎么练_托福口语 -历史渊源托福口语考试的前身为TSE―TestofSpokenEnglish,是需要单独报名的一场口语考试,全程机考,任务包括回答问题、指路、看图讲托福口语故事等。自从2006年实施新托福考试(iBT)以来,口语考试变成了托福考

心脏搭桥 心脏搭桥-概念,心脏搭桥-发展历史

心脏搭桥即冠状动脉搭桥术,是国际上公认的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心脏搭桥手术可分为:心脏不停跳搭桥手术和心脏停跳下搭桥手术两种。冠心病的冠状动脉狭窄多呈节段性分布。且主要位于冠状动脉的近中段,远段大多正常。冠状动脉搭桥术

八上历史概念图 男妓 男妓-概念,男妓-历史上的男妓

专提供男男性行为服务的男妓古称娈童或龙阳(出自战国时代历史人物龙阳君),因此古时称男同性恋者有「龙阳之辟」。明清称相公或者象姑,现代则俗称为鹅,又有第三性公关之称。男妓又称午夜牛郎、MB(money boy),俗称鸭,指提供有偿性服务的男性。

声明:《历史概念 NGO NGO-历史,NGO-概念》为网友哥不想长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