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学报 《化工学报》 《化工学报》-简介,《化工学报》-历史

中国化工学会主办的学术刊物,主要刊登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化工机械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和评述。

化工学报_《化工学报》 -简介


《化工学报》中国化工学会主办的学术刊物,主要刊登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化工机械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和评述。1956年中国化工学会筹备委员会成立后,即于1957年正式编辑出版《化工学报》,半年刊,至1960年暂停,共计出版8期。按年份编排,不列卷号。1965年改为季刊,至1966年下半年停刊,共计出版6期。1979年下半年复刊,季刊。在全世界公开发行。1982年9月起,出版英文本《化工学报选辑》,为不定期期刊,1986年改为《化工学报》英文版,半年刊,列卷号。

化工学报_《化工学报》 -历史

《化工学报》的前身可追溯至 20世纪 20和30年代。先是中华化学工业会于1923年起出版《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志》共3卷,第4卷(1929)起改名《化学工业》,至1949年共出版21卷45期。中国化学工程学会于1934年起出版《化学工程》,至1949年出版到第16卷(其中第13卷和第14卷未出版),共31期。1950年,《化学工业》与《化学工程》合并为《化学工业与工程》,至1952年共出版2卷8期。最后一期改名为《化工学报》,随即停刊。

化工学报_《化工学报》 -传承意义

《化工学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化工学会和化学工业出版社共同主办、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我国化工及其相关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我国创刊较早的科技期刊之一。现为月刊,大16开本,300页,是我国载文量较大的科技期刊之一。

化工学报_《化工学报》 -宗旨

《化工学报》以推动化工科技进步,培养化工科技人才为宗旨。多年来,一直保持严谨求实的办刊传统,严把稿件质量关。登载的论文以反映我国化工及其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为目标,兼及新技术和新方法。文章分类为: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化工数据、综述与专论、学术争鸣等。按研究领域设以下栏目:热力学,流体力学与传递现象,催化、动力学与反应器,分离工程,过程系统工程,表面与界面工程,生物化学工程与技术,能源和环境工程,材料化学工程与纳米技术,现代化工技术,其他。读者对象为过程科学及技术领域和相关过程工业的科研、设计人员,大专院校师生,以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

化工学报_《化工学报》 -栏目描述


《化工学报》

“热力学”栏目

现代热力学研究主要从分子出发来解释、关联和预测热力学平衡性质、传递和界面性质、流体相平衡和化学平衡,为化工过程研究、开发、设计和模拟优化提供准确可靠的基础数据和计算模型,同时也为阐明流体的微观结构和流体理论的发展作出贡献,是化学工程与技术领域的重要基础。
本栏目重点报道:复杂物系或/和极端条件下的物性、相平衡和化学平衡的实验测定结果;阐明化工流体的微观结构和检验流体理论的分子模拟结果;关联或预测化工流体的物性和相行为的分子热力学新模型;分子热力学模型在化工新技术开发中的应用;从分子出发解释、关联和预测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环境治理和生命过程等的结构-性能-制备关系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模型,等等。本栏目一般不接受接近常温常压下的热力学性质、传递性质和界面性质的常规实验测定或进行简单模型关联的论文。

“流体力学与传递现象”栏目

流体力学与传递现象是化学工程的基础,在机理分析、模型建立、工程放大和过程强化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对过程工业的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栏目内容包括各类流体力学、传热和传质的基本科学问题。既可结合特定应用领域的工艺和设备(如过程工业、能源、环境、材料、生物等),也可结合颗粒、气泡、液滴、薄膜相联系的基本传递现象。重在揭示过程的机理,探讨相关理论在过程中的应用。层流和湍流、单相和多相流体(含相变)、牛顿和非牛顿流体、非稳态和非线性、多组分和复杂物系的传递,多孔介质和固相中的传递,外场作用下的传递以及分离和反应的耦合等均可归属本栏目。鼓励多尺度传递现象的研究和先进测试技术与数学模拟的结合。

“催化、动力学与反应器”栏目

催化技术是利用催化剂显著提高热力学上可以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技术。
催化栏目重点报道工业催化学科领域特别是催化剂工程、催化反应工程与工艺方面的创新性、学术性研究成果。
动力学栏目重点报道化学反应本征动力学、宏观动力学学术研究新成果以及在反应动力学研究方法、手段方面的创新。
反应器栏目重点报道反应器构型、性能与参数相互关系和反应过程强化方面的创新性成果,以及与化学反应器设计、放大、操作、控制及优化紧密相关的过程模型化研究的新成果。
该栏目热忱欢迎上述领域的赐稿,优先报道创新性与基础性强的研究成果。纯粹化学以及催化材料制备工艺、结构表征方面的论文,请投其它相关刊物。

“分离工程”栏目

本栏目主要介绍分离科学技术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进展。
内容包括:均相和非均相混合物(如气体或液体混合物、乳状液、气/固、液/固以及固体混合物)的分离与净化;新型分离介质的制备与应用基础研究,新型分离装置的研发、设计及应用研究;化学品和石油加工的分离过程强化和创新;天然产物、生化产品/药物分离的新技术;分离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如工业废弃物的处理和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捕集分离等;能量储蓄及转化系统中的分离技术基础;开发矿物资源和可再生能源中的分离技术基础;分离技术系统的集成、设计、操作和控制以及分离技术的技术-经济评估等。

“过程系统工程”栏目

化工过程系统工程是以系统工程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化学化工及相关过程系统的建模、模拟、综合和优化方法以指导过程系统的开发、设计和过程设备操作与控制优化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系统工程、化学工程、过程控制、计算数学、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等学科的交叉与渗透。
本栏目内容包括:过程系统的建模、模拟、综合、仿真、优化、控制和故障诊断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过程系统工程方法的工业应用;多层次、多尺度和多目标复杂过程系统综合分析与设计方法。

“表面与界面工程”栏目

表面与界面工程是研究多相物系界面上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现象及其应用的科学,是催化、电化学、环境、能源、材料等科学领域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
本栏目内容包括:对表面与界面特性的热力学、动力学、传递过程等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模型构建,表面与界面上发生的化学、物理与机械过程研究,界面结构与性能间关系研究及具有特殊物理化学表面性能材料的可控制备等。
本栏目热忱欢迎上述领域作者的赐稿,优先报道创新性与应用性强的研究成果。

“生物化学工程与技术”栏目

生物化学工程与技术是生物技术学科与化学工程互相融合而成的一个交叉学科领域。生物科学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尤其是基因工程技术的突破,逐渐把工程科学的一些主要方法和技术应用于同时也推动了生物科学的研究和产业化的过程,生物技术产业和经济也将对21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本栏目主要针对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过程中的各种工程问题,内容包括:生物技术过程中的传递和反应过程的分析,能量和物质转化过程的系统分析。具体包括生物催化与转化过程、发酵工程、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生物能源、生物资源和环境治理中利用各种现代生物技术进行物质制备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等。纯粹描述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细胞工程、代谢工程中科学研究而不涉及过程工程内容的论文,请投它刊。

“能源和环境工程”栏目

能源和环境工程是与化学工程紧密相关、多学科交叉并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综合性工程学科。本栏目以能源和环境工程领域所涉及的化学工程科学技术问题为范畴,主要报道能源生产、能量转化、能量传递与利用以及环境工程研究中与化学反应和传递过程原理相关的新成果;倡导能源和环境工程的重大需求与技术创新推动化学工程科学的发展,鼓励化学工程研究促进能源和环境工程技术创新和过程开发;注重基本科学原理的阐述和新方法的发展与应用。
能源和环境工程栏目热忱欢迎上述领域的赐稿,优先报道创新性与基础性强、紧密结合化学工程原理的研究成果。对于一般性地介绍能源和环境工程新技术的论文,请投其它相关刊物。

“材料化学工程与纳米技术”栏目

材料化学工程是材料科学技术与化学工程学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交叉学科领域。主要研究两大科学与技术问题:(1)基于应用新材料的化工分离与反应过程科学与技术问题;(2)应用化学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制备新材料的过程工程科学与技术问题。
本栏目主要报道在以下研究方面有创新性的原始实验与理论研究成果:材料制备过程-结构-功能间关系学与调控机制研究,材料制备中的化工基础理论(如热力学、动力学和材料分子模拟等)和过程工程放大规律研究;新材料对化工分离和反应过程的影响规律与机制、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在化工中的应用科学与技术研究等。特别鼓励过程微观层次、材料介观结构的研究工作和基于可靠的理论模型的模拟工作,鼓励面向化工应用的新材料设计方面的突破。但是纯粹研究和描述材料结构、材料加工而不涉及制备过程或过程应用性能的论文,请投材料类的其它刊物。

“现代化工技术”栏目

现代化工技术主要是指在安全、节能、降耗、减少环境影响和设备性能强化等方面符合现代标准的化工新技术,包括应用到化学合成(含生化、电化和催化合成),能源、环境、材料以及其它一系列相关高技术领域的反应、分离和物料加工的单元过程技术,过程系统集成技术,供应链管理技术,过程检测、控制技术,分子、过程和系统模拟技术,等等。它是所有化学加工工业(又称为流程工业)和相关工程领域赖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基础。
“现代化工技术”栏目欢迎反映在现代化工技术方面原始性创新、集成性创新和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后再创新成果的论文。要求突出创新点,说明已达到的技术指标和与同类现行技术的比较;可以不必报道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成果,但是应当正确地、充分地利用现代化学工程的科学原理,例如传递与反应工程以及其它相关的物理化学原理,对所报道的成果做出科学解释。
本栏目特别欢迎化工技术研发、工程设计人员赐稿,也欢迎就化学加工工业新的、重要的关键技术与通用技术撰写相关的综述与专论,推动现代化工技术研发,引领化工技术进步。

“综述与专论”栏目

本栏目发表对化学工程学科和相关工程领域研究进展的综述与展望,对学科与技术前沿热点问题的评述和重要新概念、新观点、新方向的介绍,也欢迎对一些焦点问题的争鸣。其中综述文章一般不接受直接投稿,作者可以事先提出关于选题的建议,经编委会同意后再投全文,也可以由编委会邀请相关专家撰稿。

化工学报 《化工学报》 《化工学报》-简介,《化工学报》-历史

化工学报_《化工学报》 -荣誉

创刊以来,在广大读者、作者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历届编委会和编辑部的共同努力下,《化工学报》不断向前发展,社会影响日益显著。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被列为化工类第一名;一直被国际六大检索系统中的美国《化学文摘》(CA)、《工程索引》(EiCompendex),俄罗斯《文摘杂志》(AJ),日本《科技文献速报》(JICST)收录;刊物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计量指标在化工类期刊中名列前茅,且逐年提高;在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2~2010年连续九年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2011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承载着广大化工界学者的厚爱,《化工学报》将不懈努力,继续向精品化、国际化的目标迈进,就像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汪家鼎先生在创刊80周年的纪念文章中说的那样:“作为‘见证'和‘镜子'的《化工学报》一定会在广大化工界同仁的爱护和支持下充实、提高、走向世界”。

化工学报_《化工学报》 -大事记

●《化工学报》的前身――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刊《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志》于1923年在北京创刊,俞同奎为总编辑。至1925年共出版了3卷后停刊。1929年复刊,更名为《化工工业》。1939~1949年先后在上海、重庆两地时刊时停。1923~1949年共出版21卷45期。
●中国化学工程师学会会刊《化学工程》于1934年创刊,吴承洛为总编辑。张洪沅为经理编辑。1934~1949年共出版14卷31期。
●《化学工业》与《化学工程》于1950年合并,更名为《化学工业与工程》,并开始立卷,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化学工业与工程》自1952年第2卷第4期起更名为《化工学报》。《化工学报》编委会也以本届编委为第一届编委会成员,张克忠为总编辑。
●1956年在北京组建《化工学报》第二届编委会。主任委员:张洪元;副主任委员:汪德熙,苏元复,曹本熹。
●1960年出版两期后,因故停刊。
●1963年在哈尔滨召开中国化工学会年会后组建了《化工学报》第三届编委会。主任委员:苏元复;副主任委员:谢为杰,沈济川,武迟,胡安群。
●1965年第二次复刊,改为季刊,由学术期刊出版社出版。1966年出版了2期后又因故停刊。1950~1966年共出版20期,刊载论文148篇。
●侯德榜先生在1966年第1期封面上题写“化工学报”四字,沿用至今。
●中国化工学会于1978年11月14、15日在长沙举行年会,恢复学会活动,重新组建了《化工学报》第四届编委会,并决定《化工学报》于1979年复刊。第四届编委会主任委员:苏元复;副主任委员:朱亚杰,卢焕章,陈冠荣。
●1979年正式复刊,试刊两期后,于1980年由半年刊改为季刊,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开始向国内外发行。
●1980年11月21~26日在广西南宁召开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
●1982年4月21日在南京召开第四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会议决定从1982年起出版《化工学报英文选辑》年刊。为了加强编委会的领导,决定增聘时钧为编委会副主任。
●1983年11月23、24日在福州召开第五届编委会会议。第五届编委会主任委员:苏元复;副主任委员:朱亚杰,卢焕章,时钧,张建侯。
●自1985年第1期起,《化工学报》每期页码由96页增至128页。
●自1986年起将《化工学报英文选辑》更名为《化工学报(英文版)》(半年刊)。
●自1988年起《化工学报》由季刊改为双月刊,页码仍为128页。
●1987年12月3~5日在成都召开第六届编委会会议。第六届编委会主任委员:汪家鼎;副主任委员:时钧,卢焕章。
●1992年《化工学报(英文版)》改组为《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ChineseJournalofChemicalEngineering),季刊。聘请国内外著名化工专家、学者组成国际顾问委员会,重新组建新的编委会。首届主编:陈家镛,余国琮。
●1992年《化工学报》先后荣获“首届中国科协优秀期刊”二等奖,北京新闻出版局和北京科技期刊学会“全优期刊”奖,“化工系统优秀情报信息成果”一等奖。美国EICompendex从1992年开始收录《化工学报》。
●1993年11月30日在北京召开《化工学报》第七届编委会暨创刊70周年纪念大会。第七届编委会主任委员:汪家鼎;副主任委员:时钧,朱自强。
●1994年,《化工学报》首批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文摘数据库》,并被列为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被列为化工类第一名。
●1995年,《化工学报》荣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7年,《化工学报》荣获“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期刊”二等奖。
●1998年4月21日在北京召开《化工学报》第八届编委会会议,组建了《化工学报》顾问委员会。第八届编委会荣誉主任委员:汪家鼎;执行主任委员:朱自强,李成岳。1998年《化工学报》在“中国化工信息网”上全文上网。1998年本刊建立协办制,联合社会力量办刊,增强实力,以图更大的发展。
●1999年开始《化工学报》页码由128页增加为144页。1999年6月,增补石油大学(北京)时铭显院士为第八届编委会执行主任委员。重新整理完善了专家库和作者库。
●2000年开始改版为大16开本,重新设计了封面。增加了“研究快报”栏目。将论文刊载范围向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环境工程、安全工程等相关领域进行了拓展,以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从2000年开始,在学风建设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增强了综述文章组稿力度。根据工作需要,增补陈鹏等16位专家为第八届编委会委员。
●2001年开始改为月刊,页码96页,重新设计了封面。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加入“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的“双效”期刊行列。2001年聘请MarkA.Barteau,MiloradP.Dudukovic和NormanN.Li等几位国际著名化工专家为编委会顾问委员。
●2002年增加页码为112页。从2002年起每卷第12期增加了分类题目索引和作者索引。2002年荣获“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评比”一等奖、“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期刊”三等奖。根据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02年荣获首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为纪念创刊80周年,2002年12月出版了“《化工学报》世纪光盘”,光盘收录了1951~2001年发表的所有文章,并具有按“年、期、篇名、关键词、作者、机构、全文”进行检索的功能。该光盘还包含了《化工学报》历史沿革过程中的珍贵资料以及历届编委会构成。2002年连续三期发表了本刊“对一稿两投问题处理的声明”,为加强学风建设、维护版权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003年增加页码为144页。从2003年起刊物目次表改为按研究领域来设置栏目,以便于读者查阅,共设置了11个栏目。编辑部更换了先进的办公管理软件,并从第1期开始由编辑部自行排版。2003年4月出版了纪念创刊80周年专辑和1979~2002年(第30~53卷)索引卷。2003年9月25、26日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隆重召开了纪念《化工学报》创刊80周年暨《化工学报》第九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中国化学工程学报》第三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共有10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参加会议的两刊编委共55人,其中院士9人。会议讨论通过了编委会章程,并就进一步办好《化工学报》提出了具体意见和改进措施。《化工学报》第九届编委会荣誉主任委员:汪家鼎;执行主任委员:李成岳,时铭显,曹竹安,朱自强,李静海,周伟斌。2003年荣获第二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2002年第6期发表的论文“非对称管式陶瓷超滤膜毛细过滤成膜过程的数学模拟”(作者:琚行松,黄培,徐南平,时钧)荣获“第一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
●2004年增加页码为176页。2004年第12期出版了“绿色化学与化工”专辑。2004年荣获第三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2003年第1期发表的论文“塔板上流型变化对板效率影响的计算传质学”(作者:刘春江,袁希钢,余国琮)荣获“第二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2004年12月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增加化学工业出版社为《化工学报》主办单位。
●2005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增加化学工业出版社为《化工学报》主办单位。2005年增加页码为192页。2005年3月增补清华大学费维扬院士为第九届编委会执行主任委员。2005年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并荣获第四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2005年编辑部重新设计了网页,并申请了独立域名。安装了远程办公管理系统。
●2006年由胶版纸改为铜版纸印刷,文章中部分图彩色印刷,增加页码为240页。2006年1月1日开始远程办公管理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实现了作者远程投稿、查询稿件,专家远程审稿。2006年第4期出版了“2005年全国化工类博士生学术论坛”专辑,发表优秀博士论文57篇;第8期出版了“纪念时钧院士逝世一周年”专辑,汪家鼎、陈家镛、欧阳平凯院士分别撰写了纪念文章,专辑发表了国内知名专家撰写的38篇高水平评述性文章和研究论文。2006年获第六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一等奖,荣获第五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并获2006年度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
●为缩短文章发表周期,2007年增加页码为272页,出版日由每月25日提前到每月5日,将终审方式由编委会执行主任负责调整为适当增加相关专业的编委共同承担,按栏目终审,并将按期集中终审改为网上单篇即时终审方式。编辑部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于2007年9月20~21日在北京共同组织承办了第143次青年科学家论坛―-离子液体与绿色化学,论坛的执行主席为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张锁江研究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徐春明教授及浙江大学吴忠标教授,6位特邀专家、40余名青年学者及60多名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论坛。2007年11月28日在浙江杭州休博园第1世界大酒店隆重召开了《化工学报》第十届及《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完成了编委会换届工作。两刊主办单位领导中国化工学会洪定一秘书长、化学工业出版社周伟斌副社长及8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两刊编委共58人。会议围绕两刊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特别就如何吸引优质稿源,提高刊物的内容质量,加快出版周期,提高期刊影响力等方面进行了座谈讨论,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和意见。《化工学报》第十届编委会荣誉主任委员:汪家鼎;执行主任委员:李静海,费维扬,曹竹安,刘振宇,周伟斌;增加胡英、袁权、袁渭康、李成岳、时铭显、朱自强先生为顾问委员。2007年荣获第六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并获2007年度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2001年第1期发表的论文“用石蜡-CO2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在流化床中进行细颗粒包覆”(作者:王亭杰,堤敦司,金涌)荣获“第五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
●2008年起改变《化工学报》主编由编辑部主任担任的传统,由编委会主任制改为主编制,经研究决定由汪家鼎院士担任荣誉主编,李静海院士担任主编,费维扬院士、曹竹安教授、刘振宇教授、周伟斌编审担任副主编。
●编辑部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浙江大学于2008年11月5~8日在北京共同组织召开了“第一届亚太离子液体与绿色过程国际会议暨第一届全国离子液体与绿色过程会议”,会议的举办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RSC)以及德国Merck公司等十几家国内外机构和企业的大力支持,来自海内外的200余位专家及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展示了最新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成果。
●2008年第7期配合“第十九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出版专刊,发表了从会议精选出的优秀论文49篇;第8期出版了《化工学报》创刊85周年纪念专刊,发表了39篇国内知名专家的文章。配合“第五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和“第一届国际有机电化学与工业研讨会暨第十一届全国有机电化学与工业学术会议”出版两期增刊。
●2008年荣获第七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并获2008年度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B类资助;2008年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本刊2006年第3期发表的论文“高固气比状态下的粉煤气力输送”(作者:龚欣,郭晓镭,代正华,封金花,陈玉峰,郑耀辉,陈锋,熊浪,于遵宏)被评为“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本刊2005年第4期发表的论文“固体碱法制备生物柴油及其性能”(作者:李为民,郑晓林,徐春明,徐鸽,邬国英)荣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2009年起将《化工学报》英文刊名由“JournalofChemicalIndustryandEngineering(China)”变更为“CIESCJournal”,并重新设计了刊物封面。
●2009年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示范项目(B类)。
●2009年6月增补华南理工大学邱学青教授为第十届编委会委员。
●2009年获第八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
●2009年7月30日本刊荣誉主编汪家鼎院士不幸逝世,2009年9月24日本刊编委会顾问委员时铭显院士不幸逝世。
●2009年11月29日在环境优美的广州鸣泉居度假村隆重召开了《化工学报》第十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第四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暨《化工进展》第八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的联合会议。本次会议由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协办。三刊主办单位领导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长曹湘洪院士、化学工业出版社俸培宗社长、中国化工学会龚七一副理事长、化学工业出版社周伟斌副社长、中国化工学会洪定一秘书长,以及100余位编委和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三刊编委共75人。《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主编余国琮院士、《化工学报》主编李静海院士、《化工进展》编委会主任周伟斌编审分别代表三刊编委会做了工作报告。他们回顾了近两年来三刊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三刊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费维扬院士、毛在砂研究员和洪定一教授级高工分别代表三刊编委会做了总结发言。
●2010年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示范项目(B类)。
●2010年第7期出版纪念汪家鼎院士逝世一周年专刊;第9期出版纪念时铭显院士逝世一周年专刊。
●2010年第8期配合“第21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出版专刊,发表从会议评选出的论文49篇。

●2010年11月更新了远程稿件处理系统;重新设计了网站,增大了信息量;完成了全部过刊上网工作。

●2010年获第九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

●从2011年起增加封面文章。

●2011年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示范项目(B类)。

●2011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化工学报_《化工学报》 -征稿简则

1《化工学报》是由中国化工学会和化学工业出版社共同主办、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学术刊物,现为月刊,国内外发行。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被列为中文核心期刊化工类第一名。读者对象为过程科学与技术领域和相关过程工业的科研、设计人员,大专院校师生,以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

2化学加工技术(简称过程技术)是一系列重要工业部门如化学品制造、石油炼制、冶金、建材、合成材料、食品与饮料、制浆造纸以及日用化学品等工业的技术基础,化学工程学(简称过程科学)是过程技术的科学基础。本刊主要刊载过程科学与技术领域具有创造性的代表我国在这一方面基础与应用研究水平的学术论文;报道有价值的基础数据;扼要报道阶段性研究成果;接受读者来信,展开学术讨论;选载对学科发展起指导作用的综述与专论。按研究领域分成如下栏目:(1)热力学;(2)流体力学与传递现象;(3)催化、动力学与反应器;(4)分离工程;(5)过程系统工程;(6)表面与界面工程;(7)生物化学工程与技术;(8)能源和环境工程;(9)材料化学工程与纳米技术;(10)现代化工技术;(11)其他。

过程科学的生命力还充分体现在它迅速向生物、信息、新结构与功能材料、新能源、环境工程、过程安全与危险品管理等高新技术领域渗透,推动其发展;体现在它作为过程技术的科学支撑体系始终在不断完善与深入。因此,本刊尤其欢迎在这些新兴、交叉和共性基础领域里过程科学原理新发现、新应用的原始研究论文。

3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

3.1来稿一律登录本刊网站,在线投稿。

3.2来稿可自投,也可经作者所在单位学术部门推荐。研究生论文必须征得导师同意。合作论文必须征得合作者同意。切勿一稿多投。以“研究简报”发表的文章待进一步研究工作结束后仍可以“研究论文”形式在本刊重新发表。作者应保证拥有合法著作权,原封不动地引用他人具有著作权的图、表必须同时提供授权证明,本刊不承担因作者著作权而引起纠纷的任何责任。

3.3来稿要主题突出,立论正确,论点明确,数据可靠,文字表达简明,内容符合本刊刊载范围,引用资料必须给出文献。来稿用中文或英文撰写皆可,用英文撰写时须附中文题目、作者、单位、摘要及关键词。

3.4来稿全文按顺序包括:题目(一般不超过20字)、作者姓名、单位、中文摘要(一般不超过300字)、关键词(3~6个,尽量选用《CA》关键词表中提供的规范词)、中图分类号、英文摘要(约占1个版面,其中包括题目、作者姓名、单位和地址,应写出论文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的主要内容,须比中文摘要详细)、英文关键词、正文、符号说明、参考文献。首页地脚注明联系人、第一作者及其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学位、职称)、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资助项目应注明编号)。

3.5计量单位一律采用我国颁布的法定计量单位,单位和数字书写按国家标准;数据报道应注意有效位数及精确度;物理量采用标准化的新名称和量符号。

3.6参考文献全部用英文表示,中文文献要求英中对照,按引用先后顺序编号。文献作者应全部列出。切勿引用未公开发表和无题文献。文献著录格式按本刊标准。参考文献数量最好不少于15篇。

3.7稿中外文字母及符号的大小写、正斜体必须表示清楚;上、下角的字母、数码和符号,其位置高低要区别明显;矢量、张量、矩阵用黑斜体;国内人名、地名用外文表达时,用汉语拼音;国外人名、地名应用原文;文中图、表选取最必要者;凡简单的图表而又能用文字表达清楚的内容尽量不用图表,同一来源的数据不应在图上和表内重复引用;图题、表题采用中英文对照,其他内容(包括分图题、图注、表注等)全部采用英文。稿件的创新处最好能在图、表中体现。

3.8作者来稿文责自负,发稿后不得再修改。发表后将酌致稿酬(内含网络版、光盘版稿酬),并赠送当期刊物2册。

3.9作者按编辑部要求修改稿件时间一般不得超过30天,如有特殊情况可事先与编辑部取得联系,否则逾期未返回稿件者将按作者自动撤稿处理。

3.10编辑部对来稿有权提出修改意见,作者如不同意可提出异议。

4根据中国科协及国家有关部门关于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通知的精神,我刊将对发表稿件收取一定的版面费。对所有稿件将收取一定的注册审稿费,用以支付审稿等费用。

本刊来稿者请自动遵守以上征稿简则,如有异议,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50103/101458.html

更多阅读

声明:《化工学报 《化工学报》 《化工学报》-简介,《化工学报》-历史》为网友爱到啪啪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