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pi接口引脚定义 IDE接口 IDE接口-基本简介,IDE接口-引脚定义

IDE的英文全称为“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即“电子集成驱动器”,它的本意是指把“硬盘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把盘体与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减少了硬盘接口的电缆数目与长度,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强,硬盘制造起来变得更容易,因此硬盘生产厂商不需要再担心自己的硬盘是否与其它厂商生产的控制器兼容。对用户而言,硬盘安装起来也更为方便。IDE这一接口技术从诞生至今就一直在不断发展,性能也不断地提高,其拥有的价格低廉、兼容性强的特点,为其造就了其它类型硬盘无法替代的地位。

ide接口_IDE接口 -基本简介

mipi接口引脚定义 IDE接口 IDE接口-基本简介,IDE接口-引脚定义

IDE接口

IDE接口是现在普遍使用的外部接口,主要接硬盘和光驱。采用16位数据并行传送方式,体积小,数据传输快。一个IDE接口只能接两个外部设备。

把盘体与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减少了硬盘接口的电缆数目与长度,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强,硬盘制造起来变得更容易,因为硬盘生产厂商不需要再担心自己的硬盘是否与其它厂商生产的控制器兼容。对用户而言,硬盘安装起来也更为方便。IDE这一接口技术从诞生至今就一直在不断发展,性能也不断的提高,其拥有的价格低廉、兼容性强的特点,为其造就了其它类型硬盘无法替代的地位。

ide接口_IDE接口 -引脚定义


IDE接口

1、Reset

2、Gnd

3-18、DD线

19、Gnd

20、空

21、DMARQ

22、GND

23、DIOW

24、GND

25、DIOR

26、GND

27、IORDY

28、ALE

29、DMACK

30、GND

31、INTRQ

32、IOCS16

33、DA1

34、PDIAG

35、DA0

36、DA2

37、CXO

38、CSI

39、DASP

40、GND

01 Reset 复位硬盘(就是硬盘重新启动)

在加电或加电以后,当内部电平稳定保持25ms以上,这个来自主机的信号将复位驱动器,除非一些事故引起加电复位。注:ATA驱动不识别少于20ns的有效复位信号,驱动将响应任何长于20ns的信号,将识别一个等于或长于25ms的信号。

02 Gnd Ground(就是接地了GND)

3-18 DD线 传输数据信号接口

19 Gnd Ground(就是接地了GND)

20 空 空什么也不接,

好像旧的40针IDE接口(在ZX等老主板能看到)这个位置是有针的,估计是区分40芯线和80芯线的标志。

21 DMARQ DMA Request DMA(直接内存存取)请求信号。

22 Gnd Ground(就是接地了GND)

23 DIOW I/O Write Strobe写选通信号,有的资料标明该针脚是/HIOW,/IOW

上升沿锁存写入驱动的数据线8位DD0-DD7或16位DD0-DD15上的信号。直到数据被锁存,驱动才会接受数据。

24 GND Ground(就是接地了GND)

25 DIOR I/O Read Strobe读选通信号.有的资料标明该针脚是 /HIOR,/IOR

下降沿驱动数据8位DD0-DD7或16位DD0-DD15有效。上升沿在主机端锁存信号,锁存前主机无动作

26 GND Ground(就是接地了GND)

27 IORDY I/O Channel Ready IO设备就绪信号,

当驱动没有准备好响应数据传送的要求,这个信号用来取消主机对寄存器的访问(读或写)。当然仅当驱动被选中并且DIOR/DIOW有效时,这个信号才起作用。

28 ALE Host address latch enable 主机允许地址锁存允许信号,

有的资料标明该针脚是DPSYNC(SPSYNC):CXEL 同步电缆选择。SPSYNC:该信号由生产厂商指定,它用于两个驱动器之间的同步。需要注意的是,在该信号产生时,主驱动器是信息的提供者,而从驱动器是信息的接收者。

CSEL:主驱动器选择信号。如果把该信号接入某个驱动器的接口,则该驱动器就是主驱动器,并且编号为0,反之就是从驱动器,并且编号为1。

29 DMACK DMA Acknowledge DMA响应输出信号

30 GND Ground(就是接地了GND)

31 INTRQ Interrupt request 中断请求信号

32 IOCS16 为IO片选16

33 DA1 地址1

34 PDIAG Passed diagnostics 通过诊断。

该信号是启动协议的一部分。该信号为高电平,表示主驱动器和从驱动器完成了自检。

35 DA0 地址0

36 DA2 地址2

DA0,DA1,DA2这是一个三位二进制地址编码,主机用来选择是操作数据接口还是具体的某一个寄存器

37 CSO 命令寄存器组选择信号,有的资料标明这个针脚是CS1FX/(片选0)

38 CS1 控制寄存器组选择信号,有的资料标明这个针脚是CS3FX/(片选1)

39 DASP Dual purpose pin,双重用途针脚。

该信号有两个功能。当启动系统或对系统进行复位时,如果从驱动器存在,则向主驱动器发出此信号;在系统正常工作时,该信号为低电平,表示选通的驱动器正在工作。一般是作为检测硬盘是否在运行指令的信号针脚。通常,这个针脚和+5v之间串联300欧电阻和LED发光二级管(电阻和发光二级管也串联),作为硬盘指示灯(HDD LED)

40 GND Ground(就是接地了GND)

ide接口_IDE接口 -接口标准


titlename

平常所说的IDE接口,也称之为ATA接口。ATA的英文拼写为“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含义是“高级技术附加装置”。ATA接口最早是在1986年由康柏、西部数据等几家公司共同开发的,在九十年代初开始应用于台式机系统。它使用一个40芯电缆与主板进行连接,最初的设计只能支持两个硬盘,最大容量也被限制在504 MB之内。

ATA接口从诞生至今,共推出了7个不同的版本,分别是:ATA-1(IDE)、ATA-2(EIDEEnhanced IDE/Fast ATA)、ATA-3(FastATA-2)、ATA-4(ATA33)、ATA-5(ATA66)、ATA-6(ATA100)、ATA-7(ATA 133)。

ATA-1

ATA-1在主板上有一个插口,支持一个主设备和一个从设备,每个设备的最大容量为504MB,支持的PIO-0模式传输速率只有3.3MB/s。ATA-1支持PIO模式包括有PIO-0和PIO-1、PIO-2模式,另外还支持四种DMA模式(没有得到实际应用)。ATA-1接口的硬盘大小为5英寸,而不是现在主流的3.5英寸。

ATA-2

ATA-2是对ATA-1的扩展,习惯上也称为EIDE(Enhanced IDE)或Fast ATA。它在ATA的基础上增加了2种PIO和2种DMA模式(PIO-3),不仅将硬盘的最高传输率提高到16.6MB/S,还同时引进LBA地址转换方式,突破了固有的504MB的限制,可以支持最高达8.1GB的硬盘。在支持ATA-2的电脑的BIOS设置中,一般可以见到LBA(Logical Block Address),和CHS(Cylinder,Head,Sector)的设置,同时在EIDE接口的主板一般有两个EIDE插口,它们也可以分别连接一个主设备和一个从设备,这样一块主板就可以支持四个EIDE设备,这两个EDIE接口一般称为IDE1和IDE2。

ATA-3

ATA-3没有引入更高速度的传输模式,在传输速度上并没有任何的提升,最高速度仍旧为16.6MB/s。只在电源管理方案方面进行了修改,引入了了简单的密码保护的安全方案。但引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技术,那就是S.M.A.R.T(Self-Monitoring 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自监测、分析和报告技术)。这项及时会对包括磁头、盘片、电机、电路等硬盘部件进行监测,通过检测电路和主机上的监测软件对被监测对象进行检测,把其运行状况和历史记录同预设的安全值进行分析、比较,当超出了安全值的范围,会自动向用户发出警告,进而对硬盘潜在故障做出有效预测,提高了数据存储的安全性。

ATA-4

从ATA-4接口标准开始正式支持Ultra DMA数据传输模式,因此也习惯称ATA-4为Ultra DMA 33或ATA33。首次在ATA接口中采用了Double Data Rate(双倍数据传输)技术,让接口在一个时钟周期内传输数据两次,时钟上升和下降期各有一次数据传输,这样数据传输率一下从16MB/s提升至33MB/s。Ultra DMA 33还引入了一个新技术-冗余校验计术(CRC),该技术的设计方针是系统与硬盘在进行传输的过程中,随数据发送循环的冗余校验码,对方在收取的时候也对该校难码进行检验,只有在完全核对正确的情况下才接收并处理得到的数据,这对于高速传输数据的安全性有着极有力的保障。

ATA-5

ATA-5也就是“Ultra DMA 66”,也叫ATA66,是建立在Ultra DMA 33硬盘接口的基础上,同样采用了UDMA技术。Ultra DMA 66让主机接收/发送数据速率达到66.6 MB/s,是U-DMA/33的两倍。保留了上代Ultra DMA 33的核心技术冗余校验计术(CRC)。在工作频率提成的同时,电磁干扰问题开始在ATA接口中,为保障数据传输的准确性,防止电磁干扰,Ultra DMA 66接口开始使用40针脚80芯的电缆,40针脚是为了兼容以往的ATA插槽,减小成本的增加。80芯中新增的都是地线,与原有的数据线一一对应,这种设计可以降低相邻信号线之间的电磁干扰。

ATA-6

ATA100接口和数据线与ATA66一样,也是使用40针80芯的数据传输电缆,并且ATA100接口完全向下兼容,支持ATA33、ATA66接口的设备完全可以继续在ATA100接口中使用。ATA100规范可以轻松应付目前ATA33和ATA66接口所棘手的难题。ATA100可以让硬盘的外部传输率达到100MB/s,它提高了硬盘数据的完整性与数据传输率,对桌面系统的磁盘子系统性能有较大的提升作用,而CRC技术更有效提高高速传输中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ATA-7

ATA-7是ATA接口的最后一个版本,也叫ATA133。只有迈拓公司推出一系列采用ATA133标准的硬盘,这是第一种在接口速度上超过100MB/s的IDE硬盘。迈拓是目前惟一一家推出这种接口标准硬盘的制造商,而其他IDE硬盘厂商则停止了对IDE接口的开发,转而生产Serial ATA接口标准的硬盘。ATA133接口支持133 MB/s数据传输速度,在ATA接口发展到ATA100的时候,这种并行接口的电缆属性、连接器和信号协议都表现出了很大的技术瓶颈,而在技术上突破这些瓶颈存在相当大的难度。新型的硬盘接口标准的产生也就在所难免。

ide接口_IDE接口 -传输模式

PIDE硬盘的传输模式有以下三种:PIO(Programmed I/O)模式、DMA(Driect Memory Access)模式、Ultra DMA(简称UDMA)模式。

PIO(Programmed I/O)模式的最大弊端是耗用极大量的CPU资源。以PIO模式运行的IDE接口,数据传输率达3.3MB/s(PIO mode 0)

-16.6MB/s(PIO mode 4)不等。

PDMA(Direct Memory Access)模式分为Single-Word DMA及Multi-Word DMA两种。Single-Word DMA模式的最高传输率达8.33MB/s,Multi-Word DMA(Double Word)则可达16.66MB/s。

PDMA模式同PIO模式的最大区别是:DMA模式并不用过分依赖CPU的指令而运行,可达到节省处理器运行资源的效果。但由于Ultra DMA模式的出现和快速普及,这两个模式立即被UDMA所取代。

PUltra DMA模式(简称UDMA)是Ultra ATA制式下所引用的一个标准,以16-bit Multi-Word DMA模式作为基准。UDMA其中一个优点是它除了拥有DMA模式的优点外,更应用了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技术,加强了资料在传送过程中侦错及除错方面的效能。

P自Ultra ATA标准推行以来,其接口便应用了DDR(Double Data Rate)技术将传输的速度提升了一倍,目前已发展到Ultra ATA/100了,其传输速度高达100MB/s。

ide接口_IDE接口 -注意事项


IDE接口

各种IDE标准都能很好的向下兼容,例如ATA 133兼容ATA 66/100和Ultra DMA33,而ATA 100也兼容Ultra DMA 33/66。

要特别注意的是,对ATA 66以及以上的IDE接口传输标准而言,必须使用专门的80芯IDE排线,其与普通的40芯IDE排线相比,增加了40条地线以提高信号的稳定性。

IDE代表着硬盘的一种类型,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人们也习惯用IDE来称呼最早出现IDE类型硬盘ATA-1,这种类型的接口随着接口技术的发展已经被淘汰了,而其后发展分支出更多类型的硬盘接口,比如ATA、Ultra ATA、DMA、Ultra DMA等接口都属于IDE硬盘。目前硬件接口已经向SATA转移,IDE接口迟早会退出舞台。

ide接口_IDE接口 -优缺介绍

IDE接口优点:价格低廉、兼容性强、性价比高

IDE接口缺点:数据传输速度慢、线缆长度过短、连接设备少

ide接口_IDE接口 -面临问题

目前新出货的主板已经很少还有IDE接口,而新出的存储设备也没有IDE接口类型的。最后一批出厂的IDE接口主板和IDE接口设备,也已经过了保修期,面临寿命终结;所以,如果从购买角度来说,完全可以把IDE这个接口抛之脑后了。

如果手头还有一些IDE设备需要应用,可以考虑第三方芯片的处理方案,市场上现在有很多转接卡,支持直接将IDE和SATA接口互转,这种转接卡体积很小,只有半包烟的面积,可以直接插在设备接口处,装在机箱内。

转接卡的速度不是很快,但完全能达到IDE的最高速度(133MB/s),转成SATA的接口是一代,也就是1.5Gb(150MB/s),价格也不高,才几十元。

这种转接卡的方案,比usb转接方案性能上要强,不损耗系统资源,因为是在机箱内部使用,寿命也很长,可以长期使用免插拔。

下面的这大段文字,由于时过境迁,已经不合时宜。因此补充以上内容若干。

原文:

面对单IDE主板的日渐流行,升级用户如果手上拿着三个或者以上的IDE设备,则肯定要考虑这方面的解决方案。千万不要等到将所有升级配件买回来之后,再去考虑这个问题,那个时候其实已经有点晚,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已经少了许多。因此,与IDE设备相关的升级方案,一定要在去电脑城入货之前想好。

升级用户要解决IDE设备数量大于主板支持的问题,不外乎就是从主板、IDE设备和IDE接口这三方面下手。但是这三个解决方案,都有各自的优点与缺点,很难说哪个方案是比较完美的,关键是看用户的升级重点和预算,这将直接决定到底应该选择哪一个升级方案。

如果是一定要确保多个IDE设备,在升级之后都依然能像升级前那样正常使用,最好还是从主板选择方面想办法。如果是比较注重主板的配置和性能,不希望用太老款的产品,那么就可以从光存储设备上面想方法。如果有二个或者以上的IDE硬盘,老硬盘是主要用于资料备份的话,那么可以从IDE接口上面想方法。

三大解决方案的具体实现方式,接下来会给大家做详细的介绍。

从主板入手:果断放弃单IDE

无论是双硬盘单光驱、双光驱单硬盘,还者是双硬盘双光驱,只要它们都是IDE接口,用户是打算在升级之后继续使用,那么用户在升级平台的时候,主板方面的选购对象,最好还是不要考虑单IDE设计的产品,不然它们将很难同时放到新平台上面使用。

某位升级用户,去到电脑城的某个商家的门市,准备购买用于升级的CPU和主板,他的选购对象是AM2架构的闪龙2800+,以及价格低廉的C61V整合型主板,用户很快就将CPU和主板确定来了。但是,当他在交钱之前对主板进行验货的时候,就发现他选中的C61V主板,只有一个IDE接口,但是它的那台旧电脑,就有两个IDE硬盘和一个IDEDVD-ROM,而这三个IDE设备他是希望都能放到新平台上面使用。

由于当前C61系列的主板,基本上都是只配1个IDE接口,所以这位升级用户只好将目光放回C51G本身。其实C51G在性能上面并不会比C61V差,主板的配置更全面一些,最起码是标配两个IDE接口,价格往往也比C61V贵一些。最终,他在460元的基础上多花了40元块,选购了一块拥有两个IDE接口的C51G主板。

其实针对Intel平台,965/975系列主板都是只有一个IDE接口,升级用户要想从主板入手,解决IDE接口不足,可以考虑使用低端一点,不是采用ICH8/ICH8R南桥的主板,如945PL、945P、945GZ等等。虽然主板的档次和配置都有所减弱,但却能让升级用户手上那几个IDE设备继续“服役”,这个解决方案还可以值得支持的。

从设备入手:硬盘光驱该换谁

对于使用单硬盘双光驱的升级用户,三个设备能物尽其用,继续在新平台上面使用当然最好。但是如果新平台已经选定的主板,只有一个IDE接口的话,那么升级就要在三个IDE设备上面做一个取舍。在这种情况下,IDE硬盘肯定将会得到保留,毕竟用户只有一个硬盘,没了它新平台就根本不能运行。而双光驱并不是必备的配件,放弃其中一个是逼于无奈的选择。

为了保留双IDE光驱,而将另外购买一个S-ATA硬盘进行升级,并不是一个太明智的做法。一来升级S-ATA硬盘至少也得花个三四百块钱,费用不低。二来在单IDE主板上面,要用双光驱的话,那个升级前还在用的IDE硬盘,就只好“退役”。因此,让IDE硬盘和主力IDE光驱设备(如DVD刻录机),共用主板唯一的一个IDE接口,是值得支持的解决方案。非主力IDE光驱设备(如CD-ROM、DVD-ROM等等),既可以拆下来以作备用,或者是放到淘宝上面卖掉。

实在需要使用多一个光驱的用户,完全可以花100来块钱,另外去选购一个S-ATA接口的16X DVD-ROM,作为解决方案的有力补充。如果双IDE光驱组合,是“CD刻录机加DVD-ROM”,或者是“COMBO加CD-ROM”,甚至可以考虑把CD刻录机和COMBO淘汰掉,升级换成S-ATA接口的16X/18X DVD刻录机。一来DVD刻录机的功能比CD刻录机和COMBO都强很多,二来S-ATA的DVD刻录机已经开始普及,就算是18X的主端型号,也降到300元以内了。

从接口入手:巧将IDE转为USB

对于使用双硬盘单光驱的升级用户,容量较大相对新一点的那个IDE硬盘,无疑是主力系统盘,而容量较小相对旧一点的,往往就是用作资料备份。同样,如果用户升级的时候选择了单IDE设计的主板,那么原有的三个IDE设备就必须放弃一个,而在“双硬盘单光驱”这类配置下,被放弃的往往就是那个小硬盘。不过,与上面“单硬盘双光驱”的情况不同,这里被放弃的小硬盘并不需要彻底“退役”或者变卖,可以通过一个“曲线救国”的方式来继续使用下去。

同样是用来做备份,升级前IDE小硬盘是挂在主机上面来使用,而升级之后,基于IDE接口不够用,小硬盘可以考虑放在主机外面来使用,也就是从以前的内置变成现在的外置,接口从原来的IDE变成了现在的USB。采用这种解决方案,用户需要购一个IDE硬盘专用外置USB硬盘盒,这个东西在电脑城里面很容易可以买到,价格一般在100到180元之间。将用于备份的小硬盘放到硬盘盒里面,接好IDE线和电源线,固定好之后再把盖子封好,一个移动硬盘就此诞生。

当需要进行数据备份的时候,只要用USB线将移动硬盘接到主机的USB接口上面,在WIN2000/XP/VISTA系列下,可以实现即插即用。这个方案,甚至还可以避够双物理硬盘盘符交错的问题。

ide接口_IDE接口 -集成开发环境

Integrat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简称 IDE,也称为Integration Design Environment、Integration Debugging Environment)是一种辅助程序开发人员开发软件的应用软件。


visual studio

IDE通常包括编程语言编辑器、自动建立工具、通常还包括调试器。有些IDE包含编译器/解释器,如微软的Microsoft Visual Studio,有些则不包含,如Eclipse、SharpDevelop等,这些IDE是通过调用第三方编译器来实现代码的编译工作的。有时IDE还会包含版本控制系统和一些可以设计图形用户界面的工具。许多支持面向对象的现代化IDE还包括了类别浏览器、物件检视器、物件结构图。虽然目前有一些IDE支持多种编程语言(例如Eclipse、NetBeans、Microsoft Visual Studio),但是一般而言,IDE主要还是针对特定的编程语言而量身打造(例如Visual Basic)。

历史

从开始在主机或终端机开发程序,IDE才渐渐的成为必要的工具。早期的编程语言在送进编译器处理之前,必须要先经过流程图、撰写表格、打卡,所以当时并不需要IDE。 Basic是第一个有IDE的编程语言,同时也是第一个可以直接在主机或终端机前开发程序,他的IDE(Dartmouth Time Sharing System的一部份)是采取命令列的方式,并不像现代的IDE使用选单和图形化。但是他良好的整合了编辑、档案、管理、编译、调试、执行等功能,符合现代化IDE的特性。

今天,IDE这个词和一些没有关连性的命令列工具(像vi、emacs、make)是一种对照,虽然你可以把 Unix 当成是一个IDE,但是多数的程序开发人员会把IDE当成是一个可以完成各种开发工作的一个程序,这个IDE程序提供许多的功能,例如:制作、修改、编译、发布、调试。IDE的想法是把各种命令列的开发工具结合起来,提供一个抽象化的工具,来减少学习编程语言的时间,增加开发人员的生产力,同时也将各种开发工作做更密切的整合,来提高生产力,例如在写程序的时候就直接做编译,一发现有语法上的错误就立即回应。虽然现代的 IDE 多数是图形化的,但是IDE在视窗系统(windowing system,例如 Microsoft Windows 或 X Window System)出现前就已经开始使用,在当时IDE是纯文字模式,透过功能键和快捷键来从事各项工作,例如Turbo Pascal就是一个例子。

近几年来,最有意思的发展是Eclipse和NetBeans这类开放源代码IDE的出现和流行,在结合开放源代码的精神―开放、可扩张之下,激发了人们成立社群以延伸这些IDE的能力,让这些IDE也能支持其他编程语言和其他的应用。

可视化设计

可视化程序设计也越来越重要,所谓的可视化程序设计和Visual Basic或Visual C++并不同,支持可视化程序设计的IDE可以让开发人员直接移动程序单元来建立流程图和结构图,然后直接做编译或解释,这一类的流程图通常是以UML为基础。

这样的界面因为乐高的Mindstorms开始普及,一些公司也开始透过浏览器Mozilla和分散式程序设计(LabVIEW)往这方面努力。从1980年代开始,第一个可视化程序设计系统―Max,就是以类比合成器的设计为榜样,同时被用来开发即时音乐演出软件。

这种方法也被用在专业软件,例如Openlab,这类的使用者需要完整程序设计语言的弹性,并不想要传统的学习曲线。

可视化程序设计语言有另一个半免费和开放源代码的替代品-Mindscript,具有加密系统和连结数据库等等。

图形接口开发工具

微软的Visual Basic是早期的典型的可视化开发环境。后来的包括Borland公司的Delphi等。

可视化开发环境的特点是“控件组装”。很多控件都是自己象画图一样组装起来的,开发环境解决了很多例行的、标准化的代码,比起非可视化的开发环境来说,更加直观,开发速度快,效率高。

以Delphi为例:Delphi包含了程序代码文件(.PAS)和控件布局文件(.dfm),当你在画布(FORM)上拖放一个按钮(BUTTON)时,Delphi开发环境会自动创建一个DFM文件标明BUTTON位置,并且自动在PAS文件中将最基本的完整代码替你写出来,你只需要在需要修改的地方修改或者增加就可以完成很多功能。

ide接口_IDE接口 -IDE

Institut International des Droits de I'Enfant,国际儿童权利协会,于1995年在瑞士瓦莱州西永市成立

ide接口_IDE接口 -接口定义


IDE接口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50103/101544.html

更多阅读

LM339N引脚_龙笔山主 电磁炉lm339n是什么

文章摘自:网络  电源开不起机,检查发现5VSB PS-ON有正常电压初步判断前级无什么问题,测无后级输出电压。仔细检查外围元件没有明显烧毁痕迹,测开关管,无电压或偏低。顺到查过去到了KA7500B,8引脚,查资料。  电路电阻数据以千欧(KΩ)

电子元器件的引脚及参数资料大全 电子元器件大全

LCD1602主要参数,引脚功能及初始化方法LCD1602主要参数,引脚功能及初始化方法 LCD1602液晶显示模块基本技术: 1)、主要功能 A、 40通道点阵LCD 驱动; B、 可选择当作行驱动或列驱动; C、 输入/输出信号:输出,能产生202个LCD驱动波形;

声明:《mipi接口引脚定义 IDE接口 IDE接口-基本简介,IDE接口-引脚定义》为网友像一阕遗世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