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人物生平简介 汪华[历史人物] 汪华[历史人物]-人物简介,汪华[历史人物]-生平

汪华(公元587年―649年),原名汪世华(归唐后避李世民名讳,改名汪华),出生于歙州歙县登源里(今属安徽绩溪),他在隋末天下大乱之际,为保境安民,起兵统领了歙州、宣州、杭州、饶州、睦洲、婺州等六州,建吴国,称吴王,促进了当地各民族之间融合、实施仁政、吴国境内百姓安居乐业,在群雄争霸战火纷飞的年代,唯独吴国安宁祥和;武德四年,吴王汪世华为了促进华夏一统,他审时度势,不计个人得失,说服文臣武将,主动放弃王位,率土归唐,被大唐皇帝李渊授予上柱国、越国公、歙州刺史、总管六州军政;贞观二年,因忠君爱国,被唐太宗李世民授予执掌长安禁军大权,后又委以九宫留守,辅佐朝政,位极人臣。逝后,唐太宗赐其谥号“忠烈”!汪华集儒释道于一身,文韬武略,拥有非凡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空前绝后的政治谋略。李纲、赵普、苏辙、朱熹、岳飞、文天祥等,历朝文臣武将赋诗题词,把他作为千秋楷模来赞颂;江南六州百姓奉其为神,喻为“汪公大帝”、“太阳菩萨”、“太平之主”,建祠立庙七十余座,四时祭祀,千年不辍。

汪华_汪华[历史人物] -人物简介

汪 华(586~649) 本名世华,字国辅,号英发。歙县登源(今绩溪县汪村)人。幼年丧父,随母投靠外公。拜南山和尚罗玄为师习武。后参加郡府官军,以英武智勇深得将士拥戴 。隋末率众起义,占据歙州,相继攻下宣州、杭州、睦州、婺州和饶州,建号称号吴王,六州赖以平安十多年。唐武德四年(621)败于王雄诞,奉表归唐,诏使持节,总管六州诸军事 ,歙州刺史,封上柱国、越国公。贞观二年(628),奉诏晋京,授为左卫白渠府统军。十七年改忠武将军、右卫积福府折冲都尉。十八年,太宗征辽,命其任九宫副监。病殁于长安。

汪华_汪华[历史人物] -生平贡献

邓稼先人物生平简介 汪华[历史人物] 汪华[历史人物]-人物简介,汪华[历史人物]-生平

汪华幼年时父母双亡,寄养在歙县舅舅家中长大,并应募成为护郡兵丁。十四岁拜南山(歙县南乡的覆船山・主峰搁船尖)的罗玄高僧为师,苦练刀枪弓箭,武艺超群,又被罗玄秘密授予玄学《奇门遁甲》(覆船山地域又称6甲48党,曾经是伏羲女娲的道场之一,历史上有几代高僧按照奇门设计了整个地区为一个九宫八卦阵),精通了安邦定国、排兵布阵等帝王之术,后应郡府招募加入义军。因平婺源、拓箬岭至宣州太平县山道有功,深得将士爱戴。由于智勇过人,汪华渐渐在郡兵中显露头角,成为郡兵的精神领袖。

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当时群雄割据,生灵涂炭,汪华审时度势后策划了一场兵变,推翻了歙州旧政官员,占领了歙州,自任代理刺史。初战胜利后,汪华高举义旗,相继攻占宣、杭、睦、婺、饶六州,拥兵十万,号称“吴王”。其时正是国家动荡,割据纷战不断,民不聊生之时。而汪华所治之地,十年不见兵戈,百姓得以安生,一派平和景象。汪华得割据之实,为政宽宏,政清人和,且尽力调和土著与移民之间的矛盾,百姓安居乐业,史称“镇静地方,保境安民”。颁布一系列使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六州百姓得以在乱世安居乐业。公元621年,汪华有感于唐朝的强盛和德政,于是顺应民意,于公元六百二十二年奏表归唐,使徽州之民省去了战乱之苦。唐王李渊诏嘉其识时务、顺潮流和保六州之功,授予方牧,总管六州诸军事兼歙州刺史,封上柱国、越国公。贞观二年奉诏晋京,授为左卫白渠府,统军事掌禁兵,拱卫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太宗征辽,汪华留京,任为“九宫留守”,辅佐朝政。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病逝于长安,唐太宗赐其谥号”忠烈“,故又被称为”忠烈王“。652年,灵柩运回家乡,葬于歙州歙县(今黄山歙县)东山营的云岚山。

教化蒙恩
汪华的最大功绩,在于保境安民,促进了山越与中原汉文化的大融合。之前,徽州的山越人与南迁的中原衣冠贵


汪华像

族,互为提防,或纠纷不断,或械斗不息。有的为疆界领地,有的为习俗礼仪教化,文化沟通难以超越。汪氏虽为最早南迁望族,但汪华起义以“捍境保民”为口号,深得人心。在与外来兵燹战乱抗争中,域内矛盾迅速化解,客观上促进了两种文化的大融洽。后来汪华归唐之举,又使得徽民得以休养生息,文化教育也随之得到发展。徽州民风,在汪华的推动下得到了空前的净化和统一,为宋元之后的朱子理学风行,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当地山民或“细民”,在官府教化及徽州望族的耳濡目染中得到整合,“礼仪趋于文雅”,中原移民也完成了本土化的过程。在休宁的万安古镇上曾造有一座“吴王宫”,宫中有一对联,评述了汪华的功勋业绩,联曰:“乱世据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绩重千古;治平朝帝阙,忠君爱国,赫赫英名满神州。”

汪华_汪华[历史人物] -祭祀汪公

汪华死后,徽州一府六县,相继建立了许多汪王(公)庙。宋政和四年(1114年)正式钦定建庙,赐匾额“忠显”,后改“忠烈”。汪华的出生地汪村,于太平兴国五年建汪公庙,该庙宏伟无比,有“小金銮殿”之喻,又称“汪王故城”。该村也以庙得名,俗称“大庙汪村”。由于越国公在徽州一带名望极高,加上后裔人丁兴旺,有“四门三面水,十姓九家汪”之局面,徽州一带祭祀汪公的行祠多得不计其数,久而久之,汪华被渐渐神化,成为当地的地方神。汪生九子,均有赐封,故各地又陆续建有“太子庙”一同祭祀。

汪王大庙位于绩溪县汪村,离胡锦涛、胡宗宪家乡龙川不远。由来说是该庙明代兵部尚书大司马、抗倭名将胡宗宪,为了要看金銮殿而特地修建给母亲看的。不料造成之后,即有人奏闻皇上,说胡宗宪私造金銮殿,图谋不轨。宗宪闻之,当以汪公太帝一一汪华之神像供之,从而得免却一场弥天大祸。



同时还说,当胡宗宪拟造金銮殿时,无奈金殿天棚的特殊木结构――俗称“螺蛳结顶”(如斗拱形式、层层探出、结顶如馒头状的特殊木建筑,早些年绩溪县今教育局前向的天王寺也有同样构造),工匠都未有能胜其任者,除非是亲临皇宫实地察看。然而金殿非等闲之地,工匠察看谈何容易!胡宗宪毕竟足智多谋,胆略过人,终于趁“早朝”天色未明之机,暗暗地带领一个手艺高强、聪明绝顶的木匠随去,当被金殿的金瓜武士发现、唱询问何方“竖子”胆敢擅闯金殿而踢他一脚时,他即乘机在跌个仰面朝天的一刹那间,即将金殿“螺蛳结顶”偷看到手了。

汪王大庙那纵横、大小的许多大梁时,梁底都分别写了江南邻近各处地方官如:巡抚、知府、知州、知县、布政司等“重建”字样。惟独正中那根特大横梁上,则写着”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使、提督浙江、福建等处军务胡宗宪鼎建”。从这一不同角度来看,大庙的建造完全是出于有关各省地方官的趋炎附势、锦上添花和一些豪门大户的捐献赞助而成的。胡宗宪是作为一代位高权重、威震东南的朝廷大臣而领衔、倡导者。大庙原有三进。头、二进毁于同治五年大水。有一口千斤大钟亦为洪水所吞噬;铁质沉重,估计不淌过中周桥下,总深埋在庙前附近的沙石之中。

大庙水毁之后,前向没有正门。仅于东向辟一边门,额书“敕赐”二字。龛座两楹,各蟠一昂首翘尾、左右相对、栩栩如生的雕龙。还有一副对联:

上联:应天命,顺人心,义起歙州,数十城狂澜独挽;

下联:膺藩封,歆庙祀,忠昭唐代,千百载正气犹存。

此联曩年曾见有人提及,把“应天命、顺人心”写成“顺天命、定人心”恐不如笔者眼见之实了。

汪王大庙年久失修,终毁于“十年动乱”中。

徽州风情,最久远最重要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祭祀汪华的庙会活动。这一源远流长的庙会,使汪华地方神的地位更加巩固,确实对徽州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汪公大帝塑像,遍布徽州每个行祠社屋,人们无时无刻不蒙受其保佑。许多史籍记载,徽州庙会活动甚多,“以祭祀汪华为最”。其实,徽州人的聪明之处,是借祭祀汪华之神,搭建了一个展示乡土文化的平台。每年的春节前后迎神庙会上,定有汪公大帝的祭祀活动。清人方士庹在《新安竹枝词》中,曾对徽州的迎神庙会作过描述:

“油菜花残麦穗长,家家浸种办栽秧;社会会后汪公会,又备龙舟送大王。”

相传农历正月十八是汪华的生日。绩溪登源人,为此每年都举办“花朝庙会”纪念。明太祖年间,歙州建汪公总庙于箬岭后,规定凡汪华生日,取一百零八社,各地派出戏班艺人,祭拜汪公。十年为一大庆。农历八月十三日靖阳节,是屯溪人祭祀汪华的节日。在黎阳九公庙(祭汪华九子)前搭台做戏,跑马祭汪公,或组织民间仗鼓队游行。数百年间,徽州民间一代一代地把汪华进行文化包装,加以充实,使得这位“太阳菩萨”更加神化。年复一年,这种民间文化的冲击力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庙会最初只是局限于祠堂中,或围绕着祠堂进行的,旅居在外徽商的积极参与,业余乐仆戏班的出现,使得这种单调的庙会形式很快有了改观。请戏酬神,成为庙会必不可少的一个节目,甚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一种善事。这使得汪公庙会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极大的变化,节日喜庆气氛愈来愈热。大的村,精心搭起了万年戏台。有的准备台柱台板,随时搭台看戏。演员文武竞技,族民其乐融融。经年累月,在偏僻山村普及了一批戏迷,培养锻炼了一批民间艺人,较好地激发了徽州人的文化热忱。这为徽戏的产生和发展,营造了一个极好的天地。庙会的另一活动,就是“赛琼碗”。各家须做供品贡献送到汪公庙敬神示忠。每值户人家要取山珍蔬菜,尽心选料做成祭品摆设。后来便有了“百家攀比,争奇斗艳”,冷盘雕塑年年出新,糕点拼盘各显神通,徽州人又把这项活动做大做活了,创造了大批美食佳肴。这也为徽州富有特色的饮食文化,奠定了硕厚的群众基础。

汪华_汪华[历史人物] -经典作品

――长篇历史小说《徽州魂》


徽州魂

青年作家汪鑫创作的《徽州魂》长篇历史小说,是至今为止最全面的最细致刻画”古徽州第一伟人“”古徽州人文初祖“大唐忠烈王汪华的文学作品,重现了隋唐烽火乱世风云,再展了千古豪杰王者风范,被徽学家与史学家称为”徽学与史学最佳结合之作“,是唯一一部把古徽州历史与隋唐历史、把古徽州文化与隋唐文化、把古徽州的发展与隋唐变革等有机结合的史诗般巨作,被徽学权威人士称为传播徽文化的最佳作品。
《徽州魂》是一部高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史诗作品,作者以新古典主义浪漫写实的手法,全景式地展现了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忠烈王汪华,平寇起兵、保境安民、建吴称王、弃王归唐、执掌禁军和辅佐朝政的纵横跌宕、辉煌壮丽的人生。
作品既有《隋唐英雄传》的万丈豪情和盖世武功,也有着《三国演义》里高深莫测的谋略和气势恢宏的战争;既有历史依据,又富文艺传奇;既展现了风起云涌的隋末唐初的群雄争霸,又呈现了古徽州及江南一带迷人的山水人文;既有豪杰的义薄云天,又有英雄的儿女情长。

汪华_汪华[历史人物] -天下汪氏出徽州

说道汪华,就不得不提到汪氏发展,汉姓汪氏素有“汪氏无二姓”的说法,但有点学者也提出不同的观点,不过那些个别观点并不会改变汪氏人的固有认识。汪氏是黄帝直系后裔周先祖后稷的子孙,武王姬发打败帝纣后建立以分封制为基础的大周王朝,为了巩固边疆统治,武王把把东夷之地鲁分封给了弟弟姬旦的儿子伯禽作为周公消灭商纣立下战功的奖赏,于是伯禽成了鲁国侯王。伯禽的后裔鲁成公是鲁国第二十一代国君鲁成公的二儿子姬汪鲁。姬汪鲁就是汪氏一世祖。据族谱记载,他降生时手上左手水纹,右手王纹,加之王于鲁地,于是名曰姬汪鲁。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姓氏的规范化,古姓消失(大概是已经没有区分效应了)。于是姬汪鲁的子孙就姓汪了。
汪华长子汪健生有六个儿子,长子迁旌德新建,二到六子全迁现重庆眉山;二子汪璨生有二个儿子,长子处凝随父迁重庆涪陵,次子处崇迁浙江衢州;三子达生三个儿子,长子处惠随父镇守巩昌,在征贺鲁、龟兹、高昌及镇边中立功,汪达被袭封越国公,汪达后裔在甘肃璋县一带发展成大户,被边境地区人民称为“将军汪”,二子处哲任并州牧,迁并州,在并州发展,其后裔中五十世泰回迁绩溪尚田;四子广随汪华在长安任左卫飞骑尉,生三个儿子,后裔情况不明,但后代五十一世贤迁篁墩;五子、六子后裔情况不详;七子爽公生二子长处礼迁歙北慈姑(又叫慈川处礼无后),二子处贵迁泾县;八子俊的后裔是留住登沅汪村的,后代到了五十一世广又迁旌德新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50103/102514.html

更多阅读

邓稼先人物生平简介 秦三世 秦三世-人物简介,秦三世-人物生平

秦三世即秦王子婴(?~前206年),嬴姓秦氏,名子婴,或单名婴。性格隐忍软弱。在位仅46天。初称皇帝,后来改称“秦王”,史称“秦王子婴”。子婴性格仁爱,有节制。秦朝最后一个统治者。胡亥被弑后,赵高迎立子婴继位。子婴即位五天便设计谋杀赵高,并把

邓稼先人物生平简介 周娴君 周娴君-人物简介,周娴君-生平

周娴君是一名医护人员,籍贯是中国湖南市长沙市人,毕业于湘雅护士学校,在医院担任护士职务,在多年的工作中不断进取,努力上进终于成为一名出色的医护人员,并取得了南丁格尔奖章。凭良心做事”是她干好工作的基本原则,“只有落后的地方,没有落

声明:《邓稼先人物生平简介 汪华[历史人物] 汪华[历史人物]-人物简介,汪华[历史人物]-生平》为网友桀骜不驯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